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故乡》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
《故乡》初中语文教案
《故乡》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讨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3. 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相关文学理论。
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4. 写作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升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案例分析: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
6.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创作。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故乡》优秀教案
《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旧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痛苦,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主题,探讨造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情节、环境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每个人对故乡都有着独特的情感和记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看看他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小说围绕故乡写了哪些内容?(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总结: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依次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历。
)2、让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进行概括。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闰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段落,说说闰土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阅读后讨论,教师引导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闰土的变化:少年闰土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热情开朗;中年闰土麻木迟钝、愚昧落后、贫困愁苦。
思考: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封建礼教等方面进行思考。
)2、杨二嫂文中是如何描写杨二嫂的?分析杨二嫂的形象特点。
探讨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
初中课文《故乡》教案
初中课文《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抒发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故乡》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学生对家乡情怀的培养。
3. 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树立。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体验,谈谈对家乡的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8.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描写家乡的文学作品,如《草原》、《小桥流水》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者对家乡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故乡作文初中优秀教案
故乡作文初中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故乡》一文,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风格。
2.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乡》一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运用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进行自己的写作。
2. 如何将个人的故乡情感融入写作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故乡》一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风格。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故乡》一文,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文章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如描写手法、人物塑造等。
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写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故乡为题材,写一篇作文。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文讲评(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分享写作心得。
2.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 学生表达对故乡的感悟和情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故乡》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写作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将自己的故乡情感融入作文中,表现出较高的写作水平。
但在作文讲评环节,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评价过于谦虚,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肯定。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教案《故乡》
初中语文教案《故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
(3)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读并鉴赏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3)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理解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感慨。
(2)树立正确的家乡观念,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会关注社会现象,思考时代变迁对人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知识。
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的分析。
3. 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课文《故乡》中的深刻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从而深入理解作品。
3. 运用语文知识,解读并鉴赏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背景知识。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理解基本内容。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故乡》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讲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 练习与拓展:(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2)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阅读拓展:了解学生对推荐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故乡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故乡》初中语文教案
《故乡》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和传统价值的认识和尊重。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等。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小组展示和评价。
四、课堂讲解与实践1. 讲解课文内容:(1)教师讲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成语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等。
2.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和对话。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2. 课后拓展:(1)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寻找其他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估(1)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故乡》初中语文教案
《故乡》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故乡》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欣赏并评价小说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欣赏并评价小说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并研究《故乡》的小说原文。
(2)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2. 学生准备:(1)预习《故乡》的小说原文。
(2)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对故乡的记忆和感受。
(2)引入《故乡》的小说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故乡》的小说原文。
(2)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答疑问。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写作与表达:(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故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学生进行写作,并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分享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理解程度进行自我评价。
(2)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进行自我评价。
2. 同伴评价:(1)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学生之间互相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理解程度和写作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2)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故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元素。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增强对小说情节的感受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增强人际关系的认识。
(3)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对家乡的关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包括情节、人物、环境等。
2.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等元素。
3. 探讨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以及小说所传递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元素。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心中的故乡,分享对家乡的情感。
(2)介绍课文《故乡》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故乡》。
(2)学生互交流阅读感受和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元素。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5.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对小说情节的感受力。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初中《故乡》教学教案
初中《故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认识故乡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介绍。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 解读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理解和分析。
(2)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
(2)完成相关阅读理解题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情感体验。
(2)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故乡》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乡的认识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课文《故乡》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但在讲解和分析过程中,可能存在对某些学生的引导不够充分,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学会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分享学习感悟。
(2)简介《故乡》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故乡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对故乡有如此深厚的感情?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朗读与表达:(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表达,可以是一段话、一首诗或一幅画。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故乡》,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1)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初中《故乡》教学教案
初中《故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特点。
(2)能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欣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欣赏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
(2)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人物形象,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组内的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特点。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在教师讲解环节,学生能够认真听讲,深入理解文章。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故乡》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包括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等方式,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家国情怀,增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文本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以及故乡在每个人心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生活,学会感恩和回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与故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提问学生:“你们对故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或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 自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和主要内容。
提供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标记出不懂的词汇、短语和句子,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析。
3. 课堂讲解与讨论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
分析文章的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态度。
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 合作学习与展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探讨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学生的展示内容,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5. 课堂练习与巩固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故乡》教学教案
初中《故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2)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重要内容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剖析小说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故乡》的主要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笔记、文学评论和读后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综合素质: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外阅读,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初中文学故乡教案范文
初中文学《故乡》教案优秀范文文学作品是人类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的表达,而《故乡》则是人们对家乡情感的热烈诉求之一。
初中文学课程是一个让学生认识世界、感受生活、理解人性的平台,作为文学作品之一,《故乡》也需要教师用心设计教案,让学生在学习本文时更好的理解和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 理解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3. 学会运用写作技巧表达情感;4.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整体理解文本情感;2.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4. 分析文本的主旨思想。
三、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诞生鲁迅(1)善意启发出生于革命军人家庭的鲁迅,一生维护正义,不断地写作,口吐酸辣,表达自己对于人类的关怀和批判。
鲁迅作为一位文学巨匠,与众不同的文学风格及对旧传统的讽刺批判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独特风景,也影响了几代人。
(2)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其影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育兴趣,激发学习文学的情感与声音。
2. 教学重点-《故乡》的情感表达及情节分析(1)教学设计通过阅读鲁迅的《故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交流,探究小说中的情感主题及其深刻思想。
(2)课堂互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文本分析中来,让学生认识到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是从哪里产生的,以及这些情感和思想对于人类以及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
3. 教学难点-《故乡》的写作技巧(1)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文学作品的言语、形式和结构,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通过“感”和“思考”的交替来达到诠释文本的目的。
(2)教学互动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小说的情节顺序列出来,让学生分析每个情节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并从中获取小说的结构及其情感转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学分析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课堂演讲法2. 问答互动法3. 小组讨论法4. 视觉辅助教材五、教学效果1. 学生将掌握小说的情节及其主要思想,学会文学分析的方法及技巧。
初中文学故乡教案范文
初中文学《故乡》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对比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对家乡变化的惋惜与无奈。
(2)认识故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象征手法的深刻含义。
(2)对比手法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对自己的意义,进而引入《故乡》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阐述它们在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初中文学故乡教案范文
初中文学《故乡》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对小说进行鉴赏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对比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领悟亲情、友情的珍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3)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作者表达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让学生思考小说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鉴赏评价:(1)让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对小说进行鉴赏和评价。
(2)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5. 写作练习:(1)以“我的故乡”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话题。
五、教学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初中文学故乡教案范文
初中文学《故乡》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故乡》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作者的创作手法和意图。
(3)通过对比分析,认识作品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家乡情怀,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培养学生敢于面对现实,勇于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乡》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的理解。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家乡情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家乡情怀,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分析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变化和感悟。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展示,提高朗读能力。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故乡》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教学目标: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内涵深刻的关键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鲁迅先生回到故乡的生活情景,认识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情景,认识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先生辛苦辗转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先生关注农民生活忧国忧民探求新生活的情景。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学习课文表现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简洁传神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1分钟)1、同学们,谁不希望家乡好呢?看到家乡繁荣昌盛,谁不高兴呢?可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回到故乡时,却看到故乡很衰败萧条,故乡人生活很艰难。
你说鲁迅先生会是怎样的感觉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看看鲁迅先生回家的情景。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鲁迅先生回到故乡的生活情景,认识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情景,认识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辛苦辗转的生活情景,认识鲁迅先生关注农民生活忧国忧民,探求新生活的情景。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
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
(2分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进一步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鲁迅回到故乡看到了哪些不愉快的生活情景?三、学生自读、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
(10分钟)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
(30分钟)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
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1)多媒体显示下列生字,指名学生读准生字,并纠正错误读音。
阴晦(huì)猹(chá)五行(xínɡ)缺土弶(jiànɡ)脚踝(huái)潮汛(xùn)髀(bì)愕(è)然嗤(chī)笑吓(hè)瑟(sè)索黛(dài)恣(zì)睢(suī)2)、多媒体显示生词和解释,让学生对照解释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配合动作表情说说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检查学生理解词语情况。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悲凉:悲哀凄凉。
家景:家里的生活状况。
仿佛:大体相似;差不多。
无端:没有由来,无缘无故。
境况:光景,指生活状况。
应酬:交际往来,以礼相待。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抖。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的样子。
3共同感悟生活,解决“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的生活,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老师追问。
学生发言和老师追问略。
师生对话,思想交锋后,根据预设要点统一认识。
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内容要点)课文反映“我”回到离别二十年的故乡搬家的情景,反映农民代表闰土的生活情景和小市民代表杨二嫂的生活情景,反映农村经济日益调敝的情景,反映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情景,反映作者对农民问题的深刻思考,反映作者强烈要求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思想信念。
为了促进学生思考,追问:为什么故乡会发生这么大变化?大家发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统一认识略。
4、共同探究自读问题:鲁迅回到故乡看到了哪些不愉快的生活情景?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预设要点如下:(思想交锋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鲁迅回到故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乡萧条衰败的景象,“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接着想起少年闰土,想起闰土的活泼可爱,想起闰土的勇敢能干,想起闰土捕鸟刺猹的事,想起闰土的知识丰富和视野广阔。
接着,见到“豆腐西施”杨二嫂,现在却变成“圆规式的姿势”,说话变得尖酸刻薄。
最后才见到中年闰土,脸色灰黄,眼睛通红,手里提着长烟袋。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见面称我为“老爷”,家庭境况很不好,孩子多,兵荒马乱,“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后来,“我”乘船离开故乡,“我”非常的气闷,非常的悲哀。
“我想:我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但“我”又觉得希望茫远,不过“我”想“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回到故乡搬家的情景就是这样。
追问:中年闰土见到“我”开口闭口称“我”为“老爷”,一般人会很高兴的,可鲁迅为什么很气闷,很悲哀?共同探究,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略。
五、结语,布置作业。
(1分钟)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2分钟)1、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运用课文通过人物变化来反映家乡变化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2、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简洁传神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让学生自学起来任务明确。
(2分钟)1、探究问题:课文是怎样反映生活的?理解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点对点迁移运用,运用课文通过人物变化来反映家乡变化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2)、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和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3)、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4)、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学生自学、自主感悟生活,解决“课文怎样反映生活”的问题,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
(10分钟)学生自读、感悟、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师生准备交流。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
交流后,多媒体显示预设要点。
(30分钟)1、共同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发动学生说说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进行交流。
学生发言,老师追问,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
预设要点如下:1)、通过反映典型人物的变化来反映故乡的变化。
作者运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等手法,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
少年闰土健康活泼、富有活力、勇敢机智,是那时的“我”羡慕的小英雄;二十年后,中年闰土憔悴不堪,呆滞麻木。
更可怕的是他精神的变化,他称“我”为“老爷”,将在求神拜佛中麻醉自己。
他是在生活重压下“辛苦麻木而生活”的劳苦大众的代表。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貌,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在艰辛生活的折磨下,他变得自私、贪婪、势利、泼悍。
她是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的代表。
作者反映人物的变化不是目的,目的是反映故乡的变化,反映故乡的贫穷落后,衰败萧条,反映故乡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因而反映作者探求新生活的愿望,反映作者为故乡人民、为后世百姓谋幸福的崇高理想。
2)、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映人物生活和精神状况。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上的对比;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圆规”的对比;少年闰土跟“我”的友谊与中年闰土跟“我”的隔膜的对比;“我”跟闰土的隔膜与宏儿想念水生的对比;以及苍黄的天底下萧索的荒村与月夜西瓜地美景的对比,等等。
通过对比,反映了故乡的衰败萧条、贫穷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反映作者的苦闷心情,反映作者对新生活的期盼。
追问:文中人物对话的作用有哪些?这样写人物对话对你写作有什么借鉴意义?思想交锋,统一认识略。
3)、文章以“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自然地反映人物的生活,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先是看到故乡萧索衰败的景象,回忆少年闰土后不久,杨二嫂跑来,“我”又想起“豆腐西施”,接着和中年闰土见面,最后离开故乡,探求故乡的出路。
追问:作者的思想信念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思想交锋,统一认识略。
2、品味语言,学习理解课文简洁传神的语言。
品味语言的方法是把语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现出来进行感悟和玩味,并说说语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处。
这种方法和理解字词、课文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重点品味下面四句话的含义: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追问:为什么“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因为“我”见到闰土,他“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到‘老爷!……”。
这种神情和称呼说明我们之间已经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已经产生了无法解除的隔膜。
我们之间已经无法沟通了。
闰土的心灵已经变得麻木了。
这些都是封建等级观念的罪恶。
)2)、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和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追问: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句话点明了文中人物的生活特点,提升了文章的品位,从“如何生活”的高度认识人物,反映作者思想的深邃和尖锐,是作者探求新生活的开始和结果。
)3)、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追问:为什么“我”的愿望很茫远?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首先作者并不是要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而是要改变以闰土、杨二嫂和“我”为代表的整个社会的生活,使宏儿和水生他们有个全新的生活。
怎样实现这个生活呢?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因此“我”觉得愿望茫远。
)4)、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追问: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表明作者打算怎样做?思想交锋后,统一认识:这表明作者要奔走呼号,组织大家起来斗争,起来奋斗,为实现这个愿望而战斗不止。
)3、点对点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