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揣摩语言妙用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揣摩和品味语言的一般方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揣摩和品味语言的一般方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揣摩和品味语言的一般方法
《揣摩和品味语言的一般方法》
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揣摩和品味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揣摩,就是理解语言的内涵和含义;品味,指的是欣赏语言的美感和魅力。

那么,如何提高这项能力呢?
首先,要多读书,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文章和作品。

阅读是提高语言理解力和审美能力的最好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用词、句式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

其次,要多思考,多交流。

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讨论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含义。

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分享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语言品味。

此外,要注重语言积累和运用。

学生应该多背诵一些好的文章和诗歌,积累一些精美的词句和表达方式,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力。

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让文章更有韵味。

最后,要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在揣摩和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分析文章内容和作者用词的用意。

要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辨别文章的优劣,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鉴赏能力。

总之,揣摩和品味语言是需要长期积累和提高的能力。

通过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注重语言积累和运用,以及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品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呢?以下是我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习和运用语言。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讲述有趣的故事、引入生动的案例、开展有趣的语文活动等。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讲述诗人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了解诗词背后的创作背景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语言魅力。

在讲解散文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感受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和情感,激发他们对优美语言的向往。

二、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包括字词、语法、修辞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本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并通过造句、填空等练习加以巩固。

同时,语法知识也是语言运用的重要基础。

教师要系统地讲解语法规则,并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句子的结构和成分,从而避免语法错误。

修辞是使语言生动形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并引导他们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恰当地运用。

三、加强阅读训练阅读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语言材料,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优秀的作品,包括经典文学作品、优秀的作文等。

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意图,并鼓励他们做读书笔记,积累好词好句。

此外,还可以开展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写作是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写,从简单的日记、短文开始,逐渐提高写作难度和要求。

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审题、立意、选材和组织结构。

揣摩关键语句教学设计

揣摩关键语句教学设计

揣摩关键语句教学设计标题:揣摩关键语句的教学设计导语:揣摩关键语句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

通过揣摩关键语句,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并在写作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本文将围绕揣摩关键语句的教学设计展开,从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关键语句对整篇文章的作用,认识到其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2. 掌握揣摩关键语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通过揣摩关键语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二、教学步骤:1. 引入阶段: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揣摩关键语句的视频剪辑或是讲述一个与揣摩关键语句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传授阶段:(1)讲解关键语句的概念和作用:通过PPT展示,解释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包括引导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整合文章结构以及有效表达和交流等功能。

(2)揣摩关键语句的基本方法:介绍几种常见的揣摩关键语句的方法,如上下文推测、重点词语分析、逻辑推理等。

3. 教学实践阶段:(1)选择适当的文章:挑选一篇与学生所学知识相关且适合揣摩关键语句的文章,通知学生预读。

(2)师生共同揣摩关键语句: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揣摩出关键语句。

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利用上下文推断、语境理解等方法积极参与,讨论并找出关键语句。

(3)分析关键语句的作用: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关键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解读关键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或意思,并讨论对文章整体结构和内容起到什么样的引导和衔接作用。

(4)训练学生揣摩关键语句的技巧:通过阅读一些有关案例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揣摩关键语句的技巧和方法,在实践中逐渐掌握。

4. 总结评价阶段:(1)小组展示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篇文章并进行关键语句的揣摩和分析,通过小组展示,学生可以从其他组的分享中获得不同的观点和思路,并互相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揣摩方法初探

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揣摩方法初探

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揣摩方法初探作者:李义文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03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腻地品味语言呢?比较揣摩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辨析,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受到语言文字非凡的魅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揣摩语言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注重运用比较揣摩的方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归纳了以下几种比较揣摩方法:一、删去比较删去比较是指有意删去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品味。

删去的这些词句往往是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表情达意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则很好地运用了这种品味方法。

(屏幕显示: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上面诗句和原文比较有什么不同?生1:删去了“已”、“只”、“该”等词语。

生2:还去掉了一个小括号。

师:这些内容能删去吗?为什么?生3:原文中用了“已”,表明“这一角”早已变成了灰烬,早已被侵略者占领了,说明这是过去发生的事。

生4:原文中的“只”强调“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没有其他任何东西了,可见侵略者对我们国土蹂躏之深,表达了诗人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

生5:原文中的“该”强调了“这片湖”本该是我的家乡,但是现在不是了,已经被侵略者占领了,表达了诗人无比悲愤、惋惜之情。

师:文中还用了一个小括号,不就是一个小括号,去掉行吗?生6:不行。

括号里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是回忆中的故乡。

这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不错。

抓住言隙 揣摩言语——捕捉语文教学内容“价值生成”惊喜

抓住言隙 揣摩言语——捕捉语文教学内容“价值生成”惊喜

起着水泡 , 这些景物有代表性 , 其实他们也代表着——你说 :
生: 生命 。
空间, 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教师凭借教育智慧在课 堂教学 中机智生成 、 适切调整 : 一方面
要立足学科特点 , 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 ; 另一方可通过随机评价
师 : 者是这么说 的, 作 那你 怎么理解 ? 生 : 者认为它们象征着生命。 作
课 例呈 现 : 笔者执教《 散步》 一文场 景
表达 , 是吗?还有吗?


生 : 条路得通过些果树 林 、 木林 、 这 柞 竹子林 和几个大半年开
师: 这几 句是人 物的心理活动 , 是内心独 自, 也可 以用语 言来 ・ 满杂花的小山坡 。 马上一 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 , 在轻 和微 : 风里不住点头 , 总令人疑心那个 蓝色竞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真J 的体现, “ 请他进来喝茶” 忘了 是作者担忧后的深深地愧疚……
但他这样 目送着老王走下楼梯 , 那担心的 目 , 老王没有回头 光 即使
生: 冷漠 , “ 从 早埋 了”什么时候 死的?就是您到那儿的第二 看 , “ 他一样能感觉 到 , 这里作者对 老王的尊重关爱虽然没有 言语 ,
意。如果发现少数学生没有围绕 中心 问题 去思 考 , 可以参与到他
巧妙地把 他们 引到 中心问题上来。 操 作活动的有效性在于活动 目标是否得 到最大程度 的实现 , 们的交流中 , 总之 , 实际教学 中组织 学生操作 活动时 , 师一定要 周 密 在 教 教 师在布置 活动之前 一定要让学 生对操作 活动 的 目标有清 晰的
王, 看不起他 。
师: 这样一个 善 良、 老实 的、 具有金子般 心灵 的老王 , 围的 “ 周 镶嵌” 门框 里的老王让人流泪 , 在 鸡蛋 “ 多得数不清 ” 是老 王一 片

教师的教学语言技巧

教师的教学语言技巧

教师的教学语言技巧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离不开运用教学语言这一有力的工具,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的知识海洋,开启他们的心智,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作为一名教师,其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把握合理的速度、响度、节奏感技巧,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一、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有些教师的课堂语言比较生硬,语气粗重,平板冷淡,少情寡味,犹如教堂里扯长嗓音的诵经声,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也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影响。

为此,有必要强调一下,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甜一点。

这里的“甜”,是指充满教师的激情,饱含知识营养,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言语,是让学生在甜美、欢悦的感情所造成的氛围中,集中精力,认真学习的言语。

第一,语言的“甜”,源自对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爱。

只有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了解到学生的喜怒忧乐、兴趣爱好、希望要求。

作为心声的语言,才能温和、亲切、甜美。

倘若对教师这个职业没有感情,对工作抱敷衍态度,动辄生气,迁怒于学生,又怎会有“甜”言奔涌?只有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才会看到学生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喜欢他们。

缘于这份爱,教师的课堂语言才能甜而亲切。

因此,首先要爱学生、爱职业。

有道是言由中出,甜自爱来,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要注意心理修养,善于控制和表现自己的情绪。

无论在课外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在走进教室之前,一定要使自己恢复常态,不能把自己恶劣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更不能向学生流露甚至发泄。

揣摩语言有法

揣摩语言有法

揣摩语言有法揣摩语言即是理解、感受、品味文章的语言,只有如此读文章,才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才能渐渐地形成语感。

所以,揣摩语言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好途径,不妨可从以下4方面去试一试。

文章的重要段、中心句就是关键句。

描述方式的语言常常以动词、形容词为关键词。

议论说明方式的语言,常常以副词为关键词。

抓住关键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抓信住关键词就能准确深入的理解句意,从而更好的学习文章,更进一步鉴赏文章。

如《荷塘月色》中的关键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抓住这个句子就抓住了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这句的关键词是“不宁静”,即是内心有冲突,不平衡,由此而产生苦闷、彷徨,这时总得寻求解脱,于是来到荷塘,荷塘的美景令人超脱,可只是暂时的……于是就有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第一句是关键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抓住了这句,就能理清全文的思路,就能把握文章的主题。

关键词“不可估量”就写出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在全世界的份量。

、抓叠词和句式。

抓叠词和句式,尤其要注意整齐的句子,要反复吟诵、体味,可以获得音韵铿锵、节奏和谐的音乐美。

如《荷塘月色》中运用30多个叠词,不仅描绘出景物的情态丰韵,而且音韵朗朗上口,节奏也轻缓、舒徐,如行云流水自然和谐。

“田田的叶子”、“脉脉的流水”、“淡淡的白云”、“薄薄的青务”,读起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带着感情去品读,就会进入作品的美的意境。

而像《拿来主义》中把继承“文化遗产”比喻成“继承一所大宅子”一段,作者用整齐的句式,又是另一种势不可挡的磅礴的气势美,有很强的说服力。

、抓技巧。

即抓语言的写作方法,重在分析语言的修辞方法的运用上。

分析语言的写作方法,可品赏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

如《荷塘月色》中突出的用比喻、通感修辞把景物形、色、声写得、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美不胜收。

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如刚出浴的美人”,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揣摩语言,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揣摩语言,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墨
揣 犀 墒 摩 语 言 , 还 原 语 文 教 学 本 色
赵 电 宝
( 邳 州 市 新 城 中学 , 江 苏 邳 州 2 2 1 3 0 0 ) 摘 要 : 语 文 教 师 不 应 削足 适 履 似 的取 悦 课 堂 改 革 的 教 学形式 。 要 引导 学 生从 细 节 、 关键词 、 语 境、 “ 文眼” 等 方 面揣 摩 语言 , 培养语感 , 形成语文能力。 关键 词 : 语 文课 堂 教 学 揣 摩 语 言 语 文 本 色 近期 . “ 促进课 堂转型 。 追求高效课堂 ” 成 了热门话题 . 笔 者 也 深 表赞 同 。 但 是在 教 学 实 践 活 动 中 , 有 的 课 堂 已 出现 了异 化, 尤 其 是 在 语 文 教 学 上 。文 科 教 学 的 理科 化 、 教 学 内容 的 题 目化 . 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有本色 . 这 也 引起 了一 些 教 师 的 思 考 。把 “ 揣摩” 与“ 品味” 称 为 语 文 教 学 的 回家 之 旅 , 绝 不为过。 李 镇 西 老 师 曾 经 提 倡 的“ 素讲” 、 程翔 老师的“ 浸泡文本 ” 的 教 学思想 , 就是在告诉我 们 , 语 言教学是语文 教学的本真 , 其中 最 重 要 的抓 手 就是 进 行 语 言 揣 摩 。 语 文 课 程标 准强 调 .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重 视 语 文 的熏陶感染作用 : 在 阅读 的 基 础 上 培 养 学 生 感 受 、 理解 、 欣 赏 和 评价 的能 力 , 进 行 探究 性 和创 造 性 的 阅 读 。 这 些 内 容 的实 施 努力在社会中实现“ 仁、 义 、 礼、 智、 信” 这 人世 间永 远不 变 的 常 理常道。 儒 家 用 道 德来 引 导 、 用 礼 义 来 规 范 的论 说 及 实 践 典 范 。 对 于 当 今 人 类 的道 德生 活 具 有 非 常 现 实 和重 要 的价 值 。 2 4 用儒 学 重 塑 中华 民族 的 民族精 神 民族 精 神 是 一个 民族 赖 以 生存 和 发 展 的 精神 支撑 。一 个 民族 。 没有 振 奋 的精 神 和 高 尚 的 品格 . 不 可 能 自立 于 世 界 民 族 之林 。 当代 中 国构 建 和 谐 社 会 以儒 家 文 化 为 思 想 资 源 。 有 现 实 基 础 。马克 思 主 义 在 当 代 中 国 的 发展 , 吸 取 和继 承 了包 括 儒 学 在 内的 传 统 思 想 文 化 的 某 些 精 华 .从 而 丰 富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说 的 内容 , 并使之取得“ 中国化” 的形 态 。 因此 , 马 克 思 主义 中 国化 过 程 中 对 儒 家 思 想 的 吸 收 , 青 年 群 体 对 儒 家 文 化 的认 同 , 足 以 表 明 儒 家 思 想 作 为 当 代 中 国构 建 和 谐 社 会 的思 想 资 源 , 是 活 着 的思 想 。 就此而言 , 儒 家 思 想 必 将 在 我 国和 谐 社 会 的 构 建 过 程 中发 挥 更 大 的 作用 。 每 一个 民族 都 有 自 己的 民 族精 神 , 民族 精 神 在 精 神 气 质 上 把 一 个 民族 与 另 一 个 民族 区 别 开 来 。 因此 , 民族 精 神 是 一 个 民族 的根 本 特 征 , 或 者 说 自性 特 质 。 民 族 精 神 不 是 今 天 才 有 ,而 是 一 个 民 族 在 长 期 的 历 史 文 化 演 变 中逐渐形成并定型的 , 所以。 民族 精 神 是 一 个 民族 历 史 文 化 的 产物 , 是 一 个 民族 历 史 文 化 特 质 的 体 现 。 在 一 个 民族 与 其 他 民 族交往的过程中 , 民族 精 神是 一 个 民族 自我 认 同 的核 心 内容 。 是 一 个 民族 文 化 身 份 的 集 中体 现 .是 一 个 民族 立 于 世 界 民 族 之林的身份标志。 一 个 民族 如果 没有 民族 精 神 . 就 不 会 有 民 族 自我 认 同 的 内 聚 力 , 就 没 有 确 定 的 文化 身份 与其 他 民族 交 往 。 就会处在“ 无 所 适 从 的精 神 分 裂 状 态 ” 。 从历史上来看 . 民族 精 神 体 现 在 一 个 民族 的 文 化 中 ,具 体 体 现 在 一 个 民族 占统 治 地 位 的思 想 学 说 中 ,如 美 利 坚 民族 的 民族 精 神 体 现 在 基 督 新 教 文 化及 其 思 想 学 说 巾 ,俄 罗 斯 民族 的 民族 精 神 体 现 在 东 正 教 文 化及 其 思 想 学 说 中 ,而 中华 民族 的 民族 精 神 则 体 现 在 儒 家 文 化及 其 思 想 学 说 中 , 即体 现 在 儒 学 中 。 但是, 百年来 , 在反传 统的浪潮 中, 从“ 五 四” 打 倒 孔 家 店 到文革 “ 破 四 旧” , 与 传 统 进 行 了最 彻 底 的 绝 裂 , 儒 学 首 当 其 冲, 成 为 被 攻 击 的 目标 , 最 后 导 致 儒 学 式 微 。 儒 学 式 微 最 直 接 的后 果 就 是 中华 民族 丧 失 了 自 己的 民族 精 神 。学 到 的 西 方 文 化 及 西 学 又 不 能 转 化 为 自 己的 民族 精 神 .结 果 中 国人 灵 魂 四 处飘荡 , 无所 归 依 。如 何解 决 呢?通 过 儒 学 学 实 践 对语 言 的揣 摩 。 笔 者 结 合 教学 实 践, 对 于 如 何进 行 语 言 揣 摩 提 出 A己 的想 法 。 抓 住 细节 , 揣 摩 言 外之 意 文学 作 品 中有 些 看 似 不 经 意 的 小 细 节 ,却 是 作 者 用 心 良 苦的体现 , 它 蕴含 作 者 的意 图 、 情感 。 抓 住 了这 些 , 也就抓住 了 与 作 者 的对 话 , 但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这 些 细节 往 往 被 忽 略 。 笔 者在 教 授 《 台阶》 一课时 , 在 品评 人 物 形 象 时 , 选 取从 父 亲 语 言 的标 点 符 号 角 度 着 手 。这 些 标 点 符 号 传 达 出 了 父 亲 的 语气 、 情感 、 内心 的活 动 。如 “ 我们 家 的 台阶 低 !” “ 不 要 你 凑 热 闹, 我 连 一 担 水 都 挑— — 不 动 吗 !” “ 父 亲 又 像 问 自己 , 又像 是 问我 : 这人怎么了呢? ” 这些感叹号 、 破 折 号 与 问 号都 是 有 深 意 的, 分 别 表 达 出父 亲对 被 尊 重 的 强 烈 渴 望 , 父亲 要强 、 不 服 老 的心 态 , 还 有 不 得 不 接 受 现 实 的 无奈 . 更 是 作 者 对 主 题 深 化 的 伏笔 , 这 是 作 者 精 心安 排 的 。 《 老王》 这篇文章中 , “ 我谢 了他 的 好香油 , 谢 了他 的 大鸡 蛋 , 然后 转 身 进 屋 去 。 他 赶 忙 制 止 我说 : ‘ 我不是要钱 。 ” “ ‘ 我” 一转身 , 老 王 就 知道 要 给 钱 这 一 细 节 . 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用意识,提升语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用意识,提升语用能力

百花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

思想品德教育、智力发展、习惯培养等方面都应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因此,要想让学生能上好语文课,就必须扎实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激发学生语言运用的潜在意识(即语用意识),提升其语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离不开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其中尤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通过语言文字及其符号来触发和激活学生的感受,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语言魅力,感悟文本所传递的情感,进而激发其潜在的语用意识,提升语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语用意识的渗透,教师的处理存在以下几种不良状态:或无视语用存在,滔滔不绝,“引”着学生感悟完了一篇文章;或稿中有语用,而行动却乏力,简简单单,“点”了几个词句过了一下文段;或过场式展现了一番语用情况,糊里糊涂,“演”了一番,学生却无所得。

语用意识的培养需要在语言文字的赏析和揣摩之下形成,语用意识的形成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语用能力。

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帮助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渗透语用。

一、揣摩和赏析语言文字,培养语用意识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

理解和品味语言是为培养语用意识服务的。

1.咬文嚼字,揣摩语言,感知语言魅力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字词、句段进行合理、适度、富有情境的“咬”文“嚼”字,能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魅力,能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提升品读文章的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注意语言短路等特殊语言现象,学会揣摩语言,并将自己揣摩的感受进行适当批注。

用心灵揣摩语言,用语言雕琢课堂

用心灵揣摩语言,用语言雕琢课堂

教 学 中可 以采 用 比喻 调 侃 式 、 朋友谈 心式 、 欲扬先抑式 、 借 题 发 挥 式 等 多种 方 式 如朋友谈心式的方式 . 就 是教 师 以 和 蔼 的 态 度 和 亲 切 的话 语 来 营 造 出一 种 平 等 交 流 、 互 相 信 任 的气 氛 . 以 此 来 拉 近 师 生 间 的距 离 . 增 强 学 生 对 自己 的 信 任 感 . 进 而 收 到 理 想 的批 评 效 果。 我们知道表扬如蜂蜜 . 但天天吃糖的学生在吃到蜂蜜时 . 体 会不 到那一份沁人 心脾的甜蜜 : 批评虽然 是整枝理 叶的 . 但 为 使花开得更美 . 适 时 修 剪 劣 枝 坏 叶却 必 不 可 少 。 教 师 要 巧 用 批 评, 以便 让 批 评 与表 扬 在 教 育 学 生 时 相 辅 相 成 , 同放 异 彩 。 五 亲 和 的 语 言
了喜悦 . 才能有所得 , 才 能 巩 固 和 发 展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才 能 把
学 生 的 学 习 热情 层层 深入 地 引 入 “ 山重 水 复 ” 的境 地 . 这 样 的 课 堂教学才 能环环相扣 . 层层深入 . 学 生 的 学 习情 绪 才 能 一 直 保 持着亢奋的状态。 二、 适 度 激 励 性 的 语 言
四、 妙 用 批 评 性 语 言
记忆 。
教 师在 批 评 学 生 时 . 不 能 总 是 使 用 那 种 直 言 责 备 的常 规 批 评法 . 而 应 该 注 意 变 化并 讲 究 一定 的 批 评 艺 术 在 日常 的教 育
怎 样 利 用 幽 默 的教 学 语 言 创 造 出 一 种 有 利 于 学 生 学 习 的 轻 松 愉 快 的 氛 围 ? 我们 可 以随 机 应 变 , 仿 拟打趣 ; 可 以 因势 利 导, 谐 趣 调侃 ; 可 以顺 手 牵 羊 , 引 申揶 揄 : 可 以错 会 其 意 , 寓庄 于 谐 这 样 在 宽 松 和 谐 的 气 氛 中 . 通过师生互动方式 . 学生 便 轻 松 愉快地 、 不 知 不 觉 地 完 成 了新 知 识 的 学 习 。我 们 知 道 在 学 生 年 轻好奇的心灵里 . 新 的知 识 永 远 具 有 魅 力 , 幽 默的语言就像“ 催 化剂 ” . 就像 “ 磁 石” 。 能 自然 唤起 学 生 的求 知 热 情 . 在 教 学 中播 撒幽默 的种子 . 让 学 生 明确 的认 识 到 , 在 语 文 的 殿 堂 里 永 远 有 学 不 完 的 有 趣 的 知 识 幽 默 风 趣 的 语 言 . 目的 就 是 把 学 生 领 进 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 提 升 学 生 的审 美 情 趣 。 学 生 的 内心 获 得

揣摩语言,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揣摩语言,还原语文教学本色

揣摩语言,还原语文教学本色作者:赵电宝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03期摘要:语文教师不应削足适履似的取悦课堂改革的教学形式,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关键词、语境、“文眼”等方面揣摩语言,培养语感,形成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揣摩语言语文本色近期,“促进课堂转型,追求高效课堂”成了热门话题,笔者也深表赞同。

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的课堂已出现了异化,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上。

文科教学的理科化、教学内容的题目化,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有本色,这也引起了一些教师的思考。

把“揣摩”与“品味”称为语文教学的回家之旅,绝不为过。

李镇西老师曾经提倡的“素讲”、程翔老师的“浸泡文本”的教学思想,就是在告诉我们,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其中最重要的抓手就是进行语言揣摩。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

这些内容的实施与落实,终究离不开教学实践对语言的揣摩。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于如何进行语言揣摩提出自己的想法。

一、抓住细节,揣摩言外之意文学作品中有些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却是作者用心良苦的体现,它蕴含作者的意图、情感。

抓住了这些,也就抓住了与作者的对话,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细节往往被忽略。

笔者在教授《台阶》一课时,在品评人物形象时,选取从父亲语言的标点符号角度着手。

这些标点符号传达出了父亲的语气、情感、内心的活动。

如“我们家的台阶低!”“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呢?”这些感叹号、破折号与问号都是有深意的,分别表达出父亲对被尊重的强烈渴望,父亲要强、不服老的心态,还有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无奈,更是作者对主题深化的伏笔,这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老王》这篇文章中,“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制止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一转身,老王就知道要给钱这一细节,是“我”平时经常接济老王的体现。

揣摩语言的教学设计方案

揣摩语言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揣摩语言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巧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欣赏语言的美,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 学生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揭示语言的艺术性:探讨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作用,包括音韵、节奏、意象等。

2. 修辞手法分析: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分析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3. 语言风格辨识:探讨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如鲁迅的犀利、余华的平实等。

4. 文学作品解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揣摩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段具有强烈语言特色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讲授新课1. 语言的艺术性:- 讲解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作用,如音韵、节奏、意象等。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2. 修辞手法分析:- 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3. 语言风格辨识:- 探讨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如鲁迅的犀利、余华的平实等。

- 分析不同风格的语言在作品中的表现。

4. 文学作品解读:-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揣摩和解读。

-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解读心得。

(三)课堂活动1. 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2. 角色扮演:学生根据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进行表演,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

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篇具有艺术性的短文。

(四)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揣摩词语的意思及表达效果实验学校朱圆

揣摩词语的意思及表达效果实验学校朱圆

“他伸手想去抚摩它,可万没有想到,我们虎子不懂什么猫味,回头就是 一口。这位老同志大惊失色”。联系上下文,想想加点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它 的表达效果。
制作时间:二0一六年三月
5
牛刀小试
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季羡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不通。
字义组合法 联系生活理解法
3.海洋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 缺少的食盐。
同义替换法
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作者遣词造句都是经过仔细推 敲的。 不仅要弄清词语的意思,还要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 不是别的词,用这个词好在什么地 方?
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一瞬间,那盏 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 《三亚落日》
第一步:我们已经理解了“生怕”的意思是害怕、担心的 意思。 第二步:追问,担心什么?
理解词意
——担心太阳消失。 为什么担心太阳消失?其实是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什么 ——景色太美了才会担心美景消失不见,其 实是写出了三亚落日的美丽。 第三步:这份担心背后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作者对三亚落日美好的赞美之情。
4.结合语境理解法。
例:韧性
紫岚走近一看,蓝魂儿的腰耷落在锈迹斑斑的铁板上,那 根具有无限韧性的弹簧夹死死扣在它的腰眼上,使它无法动 弹。 《狼王梦》
韧性指物体既柔软又坚实,不易折断。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 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 贵吗? (六下《夹竹桃》)
考查方式:
理解词语的意思
1.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语境,说说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揣摩词语的表达效果
1.体会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从加点词语你体会到怎样的感情? 3.将加点词语换成另外一个词好不好?

揣摩语言教学三法

揣摩语言教学三法

衬下 ,银盘似 的月亮用 “ 光辉 四射 ”来形 容更显得精 当 。
养 老 人 和 抚 养 孩 子 的 使 命 ,世 界 就 是 由 无 数 个 我 们 这 样 的
启 明星的 “ 令人 注 目”,月亮 的 “ 光辉 四射 ” ,也 隐含 着 家庭组成 的 。通过 这样多次地 质疑探究 ,深刻地 感悟到句 作者 的喜悦赞 美之情 ,在 词语运用 的变化 差异 中,这种感 子 的 人文 内涵 :珍 惜 亲情 ,承 担 责 任 。
去 , 造 成 学 生 小 学 、初 中 对 语 文 积 累 的一 点 “ 感 ”也 江 好
二、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观念 与方式的落后

方 面 受 传 统 教 学 观 念 的 影 响 ,职 业 高 中 的 语 需 问 , 重 点 差 不 多 ,教 来 教 去 , 学 来 学 堂 依 然 是 教 师 唱 主 角 , “ 堂 灌 ” 、 “ 课 讲 的 模 式 仍 满 全 占主 导 地 位 , 教 师 只 注 重 对 知 识 的 简 单 传 授 ,干 巴 的知 识
( )换 位 比较 一 漫 的理 想 。另 外 , 试 想 若 将 “ 上 的 明 星 现 了 ” 中 的 “ 天 现 了 ” , 换 成 “ 了 ”好 不 好 ? 通 过 比 较 品味 , 得 出 星 星 本 亮
张 志 公 先 生 说 : “词 序 也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修 辞 手 是恒星 ,一直在 发光 ,没有 由暗到亮 的过程 ,只有 由隐到
段 。 ”有 时 ,把 一个 词 挪一 挪位 置 ,句 子 就不 准 确 ,不 现 的过 程 的 结 论 , 由此 更 能领 悟 出作 者 锤 炼 词 语 的 精 妙 。
流 畅 了 : 有 时 , 改 变 一 个 词 的 正 常 位 置 , 句 子 反 而 更 有 又 如 奥 斯 特 洛 夫 斯 基 的 《 命 的 意 义 》 中 有 这 样 两 句 话 : 生 表 现 力 。 因 此 , 有 些 句 子 我 们 可 以 把 其 中 的 关 键 词 换 个 “ ,最 宝 贵 的 是 生 命 。 ” , “ ,应 当 赶 快 生 活 。 ”这 人 人 位 置 来 比 较 一 下 , 看 它 们 是 否 准 确 流 畅 , 是 否 有 表 现 两 句 话 中 的逗 号表 示 提 顿 , 突 出主 语 “ ” , 有 较 强 的警 人 力 。 如 朱 自清 《 》 的 末 尾 一 句 : “ 天 像 小 姑 娘 , 花 示 性 。 如 果 去 掉 它 们 ,就 变 成 很 平 淡 的 一 般 陈述 句 ,且 朗 春 春 枝 招 展 的 , 笑 着 , 走 着 。 ” 把 “ 枝 招 展 ”移 到 “小 姑 读起 来 也 不会 那 么 铿 锵 有 力 了 。 花 娘 ”之 前 , 句 意 没 变 , 效 果 一 样 吗 ? 一 比 较 就 会 发 现 : 文 中 的 句 子 是 朱 自清 有 意 运 用 的 定 语 后 置 的 手 法 , 一 方 二 、 质疑 探 究 法 所 谓 质 疑 探 究 法 , 就 是 对 关 键 字 词 或 语 句 , 通 过 设 问

再谈“揣摩品读赏析借助”之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再谈“揣摩品读赏析借助”之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种 不 可 遏 抑 的 情 感 正 是 来 自对 故 乡 召 唤 的感 应 。 ” 生 乙 继 续 回答 :“ 我从 ‘ 在 那 田垄里埋 葬过 我的欢笑 ’一句 中读 出了 作者 的忧伤与悲愤之情 。因为 ‘ 埋葬 ’一词只用于 已经死去 的事物 ,那 昔 日飘荡 、回响在 田垄的欢笑如今 随着 ‘ 九. 一 八’的到来早 已不 复存在 ,那往 日的幸福与美好被无情地埋 葬 在 田垄 间 。
辞别人世。文章通过女儿在毕业典礼前后 回忆爸爸对 自己的 教育和关爱,体现 了父 女之 间真挚深厚 的感情 。句子含蓄而
伤 感 ,抓 住 这 个 关键 句 ,就 能 深 入 理 解 文 章 所 抒 发 的思 想 感 情。又如本册 文言文 《 口技 》一课 ,开篇 的第一句 “ 京 中有 善 口技者 ” ,一个 “ 善 ”字统领全文 ,下文无 论是正面描 写 口技 表演 者描 摹的各种 声音 ,还是侧面描写听众 的反映 ,都 是 为 了 突 出 表 演 者 高 超 的 技 艺 , 即表 演 之 “ 善” , 抓 住 了这 个关 键词,也就理解了全文 的主题 。 有 意 识地 引 导 学生 品词 析句 。如 在 学 习 《 土 地 的誓 言 》 课 ,我设计 了这样 一个 问题 :“ 你认为这篇 文章表达 了作 者怎样 的情感 ?你是从那些词语或句子 中读 出来 的呢?”经
2品读பைடு நூலகம்式和叠词 ,揭示文章的意境和美质
抓 句 式 和 叠 词 ,尤 其 要 注 意 整 齐 的句 子 ,要 反 复 吟 诵 体 味,可 以获得音韵铿锵 、节奏和谐的音乐美 。 如 《 安塞腰鼓 》 中 多 处运 用 叠 词 ,不 仅 描 绘 出场 面 的 雄 奇 壮 观 ,而 且 音 韵 朗 朗 上 口 ,节 奏 也 异 常 明 快 ,如 行 云 流 水 自然 和 谐 。“ 茂 腾 腾 的后 生 ” 、“ 咝溜溜的南风 ” 、“ 隆隆隆隆的豪壮 的抒情 ” ,读 起来 真是一种美 的享受;“ 骤 雨一样 ,是 急促的鼓点 ;旋风 样 ,是 飞扬 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一段 ,作 者运用整齐 的比喻 、排 比的句式 ,又 是另 一种 势不 可挡 的磅 礴气势美 ,有很强 的震撼力 。引导学生带着感悟去 品读 ,就 会进入作 品的美 的意境 。又如 《 木兰诗》是一 首具 有独 特风 格 的乐府 民歌 。学习本 文我着重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 的语 言特 色 。学生通过 圈画批注 ,明确了文中大量 使用 的复沓句 ( 问 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 所忆 。 ) 、排 比 句 ( 东市买骏马 ……北市买长鞭 ) 、对偶句 、重 叠句 ( 旦辞 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但 闻燕 山胡骑鸣啾啾 )顶 真句 ( 归 来见天子 ,天子坐 明堂 )等句式,突出了民歌 的特 点,丰 富 多彩 的语言 ,使木兰 的形象更加鲜活 、灵动 。

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

引导学生学会揣摩语言一何谓“揣摩语言”?所谓“揣摩语言”,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联系中心思想,对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等进行辨析、品味和理解。

学生学会揣摩语言,养成揣摩语言的习惯,可以加深对语言运用技巧的理解,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语感增强了,阅读时知道如何咬文嚼字,领会别人的言外之意了,写作时懂得如何斟词酌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了,语文水平不就上档次了么?根据“揣摩语言”的定义,我们要揣摩的语言主要是指文中的重要语句。

那么,一篇文章里,哪些是有揣摩价值的“重要语句”呢?1、总括概述的语句总括概述的句子往往处于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的首尾之处,有时还是前后照应的。

这种句子有的是全文的总纲,统率全篇的材料,有的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它们往往直关主题,显得重要。

例如:“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唐弢《琐忆》)再如:“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朱自清《绿》)2、反复出现的语句作者让某些句子反复出现,往往是为了提醒读者某些句子有特别的含义和特殊的表达作用,而这“特别”和“特殊”也就使它显得重要。

例如:“前面的路有多长?这峡道会不会有几千几万里,会不会直通到海底甚至通到地狱?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前面的路有多险?那高崖会不会劈头盖顶崩落下来?那礁石会不会狼牙一样遍布江底?那江水会不会中途变成直下千仞的飞瀑?他不知道,他没有想。

前面的路上会遇到些什么?会不会遇到百丈的蛟、九头的蛇?会不会遇到双睛似电、头颅如山的妖魔鬼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他自己会不会中途遇险?如果遇险,他会像一个水泡那样顷刻消散,还是会给人们留下永远的记忆?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刘征《过万重山漫想》)再如:“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我又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下了以上那些字。

揣摩语言的妙方

揣摩语言的妙方

揣摩语言的妙方
谭学余
【期刊名称】《中学语数外:初中版》
【年(卷),期】2004(000)009
【摘要】无论语文教学理念如何更新,学习语文还是应从字、词、句、段、篇、章人手,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言文字的训练既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

因此,语文学习中要扎扎实实地强化揣摩语言的训练。

揣摩语言,就是感受理解、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语言蕴含的深意和表达的感
【总页数】2页(P4-5)
【作者】谭学余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揣摩点的选择和揣摩语言的方法 [J], 屠建平
2.关注语言环境揣摩"弦外之音" [J], 王芳
3.用心灵揣摩语言,用语言雕琢课堂 [J], 刘建
4.寻觅语言落点揣摩表达方式
——对绘本资源重组的尝试与思考 [J], 杨艳琴
5.寻觅语言落点揣摩表达方式——对绘本资源重组的尝试与思考 [J], 杨艳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学中揣摩语言的妙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交流
思想情感。

教学语言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内容
的表述是繁是筒、是生动、是活泼、是华丽、是朴实、是疏忽,是缜密,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知和认识,对一位成熟的教师而言,他的教学语言应具有强烈鲜明的情感,有时热烈,有时深情,有时激昂,有时低沉,有时会让学生开怀大笑,有时令学生热泪盈眶。

一、教学时注意教材中语言的缜密性
(一)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和约分概念时,出现两个词语:前者是“分数大小不变”,后者是“分数的值不变”。

教师提问:分数“值”和“大小”是否可以互换?课堂上同学们有的思考,有的讨论,最后统一认识;值是数学中演算出来的结果。

大小是一种程度,分数的性质是表现分数大小的一种程度,而约分是求最后结果,二
者不能互换。

(二)小学五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为《枫叶如丹》,教师课堂上可让学生找出“丹”字都有哪些近义字,它们可否替换?学生找出有“红、赤、霞、朱、火”等,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选用“丹”字?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解释问题:以上文字皆有“红色”之意,但是作者独选“丹”字,是因为其不仅有“红”的意思,还象征着成熟,四季只有经历了春的萌芽,夏的成长,秋的风霜才能成熟,人与自然相通,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
悟,因而“丹”字语意最为恰当。

(三)宋代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最初原诗中“绿”为“到”字,教师启发学生:除了“绿”和“到”之外,还可以用哪些词?学生讨论,给出“吹、过,满、遍”等,教师引导学生逐字体会、琢磨,每个词放在诗中的意境有何不同?我们可不可以给王安石改诗?学生经过讨论,师生最后众口一词:改不得,“到、吹、过、遍”虽意思相近,但都是动词,唯有“绿”字既表现出春天的到来又能展现出春天吹过之后绿的神态之美。

诗人如此因为一个字进行推敲、琢磨,让人自然想起唐朝诗人贾岛推敲的由来。

二、注意平时教学语言的朴实无华
教师语言有很强的目的性,它以传达知识、培养能力、养成品德、锤炼个性为目的,为了完成这些目的,教学语言要朴素。

例如,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我们可以先找出12和18各自的全部因数,再将它们公有的因数找出来,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它
们的最大公因数。

另外,求最大公因数还可以用集合的形式来求,以上两种做法都比较麻烦,有没有一种既方便又快捷的方法呢?现在
跟老师一起来学短除法。

这一段话除了数学语言外,其余皆是普普通通的日常词语,没有修饰成分,没有形容词,没有多余的句式,没有多样的表达方式,只
有对问题的讲解,这虽然是一段朴素常见的教学语言,但是它准确
地表达了有关数学求最大公因数的知识。

避免了无用信息过多,
反而影响学生对主要信息的理解。

三、教师生动的语言,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导言: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过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看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教师优美语言引导下,学生的审美情感表现出愉悦、轻松的特点,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心境如秋日高空,清丽深远。

在此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文中的几句话来结束此文: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当我们很有必要使事物、现象和概念在教师的语言里找到鲜明的,能够为学生所理解语言外壳的时候,我们却在无数次的复习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