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训练
古典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训练题
![古典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训练题](https://img.taocdn.com/s3/m/f9c9ba4969eae009581becd1.png)
古典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训练题古典诗文11-17 0608古典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训练题一、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目设计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各有哪些特征?2、诗中主要选取了哪两组景物进行描写?3、诗中表现出怎样的意境?4、你感觉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5、诗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句解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
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
“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
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
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
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
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
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
评解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
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https://img.taocdn.com/s3/m/49514ffef90f76c661371a97.png)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写作佳苑2012-04-10 0901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例析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 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问题1、赏析雍诗一、二两句所构成的意境。
答:问题2、两首诗最后一句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答:例析2、2010年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问题: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分)答:例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高考辽宁卷)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问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例析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
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
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问:请简要分析“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例析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题: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ec29ad1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9.png)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三堂①东湖作韦庄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②蝃蝀dì dōng;彩虹的别称..③鵁鶄jiāo jīng;即鹭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透明的水中;别具特色..C.颔联写横跨水上如彩虹的新桥和湖岸边芳草上静静睡着的鹭鸶;相互照应..D.颈联写了月亮在明净的湖底投下影子;湖边山峰的倒影如朵朵盛开的莲花..E.作者移步换景;将湖水、月光、芳草等景物次第展开;构成了迷人的画卷..2.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1. A、E 共5分;答出A、E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2.1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发人深省..答以动衬静、多角度描写等酌情给分2连用“黄昏”“烟雨”“蛙声”三个意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最添兴致的景物..3强化作者对眼下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苟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岁吟兴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B.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目的;“残腊”即题中“冬末”..C.颔联紧承第一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D.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入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E.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2.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1.BEB项“创作目的”错误;“最多吟兴是潇湘”是冬末泛舟的缘起;而不是作者的创作目的..E项“全诗通篇写景”错误;首联中的“好”力抒情;尾联也不是写景..2.示例一:读出愁..①作者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②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示例二:读出喜..①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壮志..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过郑山人所居唐·刘长卿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宋·王安石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注释: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1.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B.刘诗中第三四句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也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C.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D.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E.王诗全诗为虚写设想;语言质朴平易;蕴含哲理;情感真切;饱含对朋友的真挚祝福..2.两首诗中都有“武陵”和“桃花”;请据此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6分答案1. CE C项刘诗的诗歌风格淡雅沉郁不准确..E项王诗一二句为实写;三四句为虚写.. 2.答:一相同点:①两诗中的“武陵”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桃花”既点明了时令为春季也说明两诗主人公所居所归之处均是优美安谧的世外桃源..2分②两诗均借“武陵”和“桃花”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清高自适人格的肯定与赞美..2分二不同点:刘诗通过描写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人迹罕至;来表现对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王诗则在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保持独立人格寄望与期许..友人到武陵时也许桃花已谢;但是一个不会为花而迷的人;自然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2分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三堂①东湖作韦庄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②蝃蝀dì dōng;彩虹的别称..③鵁鶄jiāo jīng;即鹭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透明的水中;别具特色..C.颔联写横跨水上如彩虹的新桥和湖岸边芳草上静静睡着的鹭鸶;相互照应..D.颈联写了月亮在明净的湖底投下影子;湖边山峰的倒影如朵朵盛开的莲花..E.作者移步换景;将湖水、月光、芳草等景物次第展开;构成了迷人的画卷..2.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14. A、E 共5分;答出A、E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15.1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发人深省..答以动衬静、多角度描写等酌情给分2连用“黄昏”“烟雨”“蛙声”三个意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最添兴致的景物..3强化作者对眼下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 ~15题..江楼①陆游急雨洗残瘴②;江边闲倚楼..日依平野没;水带断槎③流..捣纸荒村晚;呼牛古巷秋..腐儒忧国意;此际入搔头..注①淳熙三年陆游被言官诬为“燕饮颓放”而遭免职;此诗作于第二年他自眉州回成都之后..②残瘴:残余的湿热之气..③槎:木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中的“洗”字突出雨势之大;该句写急雨一扫残存的湿热之气;点明了当时的天气特征.. B.次句写诗人的活动;诗人登上江边的楼阁;闲倚栏杆;凭高远眺;其中“倚楼”点了诗题.. C.首联中的“闲”字不仅写出出了诗人此时投闲置散的境遇;而且引出下面两联的写景.. D.颔联通过视觉描写;由近及远为读者展现了一种清旷寂寥的意境;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吻合.. E.颈联将乡野生活写得生动有味;表现了农民生活的悠闲与安定;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归隐之意..2.该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答案1.答案DE D.“由近及远”说法错误;应是由远及近..E.“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归隐之意”分析有误;诗人只是暂时沉浸于荒寒野逸的意境中;很快便又从中醒悟过来;这从尾联可以看出来..2.答案①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爱国之情..从尾联中的“忧围”可以看出;站在汀楼上;而对闲逸的景物;诗人难掩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忧虑与热爱之情..3分②不被现实理解、报国无门的无奈与苦闷..满怀一腔报国热血、忧国之念的诗人;却受人诬陷;落得罢官赋闲的结局;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他自称是“腐儒”;自嘲之意甚为明显;并以“搔头”之举出之;形象地写出诗人愁思难解之态..3分意思对即可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宴西楼①陆游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注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②因循:随意、轻率、怠惰..③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④摩诃池:摩诃池即污池;在锦城西..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对昔日奢华的着意渲染..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D.颈联续写西楼宴饮;意境温馨旖旎;表现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透露出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悲凉颓废情绪..E.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赏爱之情..2.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答案1.ACA.“对昔日奢华”错;次句也是眼前的实写..C.“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错;应该是“写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2.①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②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③一事无成、壮志末酬的无可奈何的悲凉..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酌情给分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晚秋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限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咸都..罾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古粱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都在汉中;诗人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交代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描写了他身在军旅中的生活;间接表现出对国家的担忧..B;第二句中“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写风势猛烈..时值深秋;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 C.第三句写诗人登楼远望;见到散关那边的缕缕烽烟;说明边境正发生紧急情况;国家并不安宁..D.最后一联中的“横槊赋诗”也见于苏轼的赤壁赋中;都表现了曹孟德英武不凡的儒将形象.. E.本诗写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抒情结合;语言形象;对仗工整;家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2.清人评析此诗时说:“一篇之中;‘愁’而已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句诗评.. 6分答案1.AD解析A;描写了他日常闲散的生活;表现出对国家担忧的说法显得牵强..D;本诗表现的是自己军旅生涯的英武形象答对一项 2 分;答对两项 5 分;答三项及以上不给分2.愁是诗歌的诗眼..1 分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愁自身与秋景;并奠定全诗感情基调;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两联愁家国不安;③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家国身世之愁悠长..1 点 l 分;2 点 3 分;3 点 5 分;基本上分析诗句 1 分;点出愁什么 1 分;意思对即可;尺度可稍微松点..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大热五首其一宋戴复古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注:戴复古16717- 南宋着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院..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将气候描写与悯农的内容结合起来;前代诗人不乏其例;但将它们和理趣结合;则是戴复古此诗的特点..B.开头两句;把天地比作一座炽热的大窑;把暑热炎蒸比作阳光下的炭火在猛烈燃烧..C.开头两句;比喻形象、贴切;暗用典故..庄子中有“今以天地为大炉”的说法;贾谊鹏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更直接为戴诗所本..D.“烹”字生动地展现出暑热犹如炭火的烹烧;给人以炎威灼人之感;诗人用字精当..E.七八两句写六月农民水田劳动的辛苦;虽然是寻常话;却非有实际体会不能道;与唐人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相媲美;都是本色的语言;而戴诗却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2.按开头两句所写的情况;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三四两句突转新意;从大处高处者着眼;把“怨”从个人范围中解脱出来..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1.B.EB“阳炭”是炽热的炭火..E戴诗不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2.答:①三四两句“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此”;指天地这座大窑;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承第一联突然转折;突出强调了“炎热”之功:陶镕万物;使之成长..②五六两句“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进一步发挥“万物此陶镕”这一主旨..暑热;正是庄稼生长结实的重要条件;到了秋天才能收获成熟的谷物..③七八两句“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因“百谷秋”而联想到农夫六月水田劳动的辛苦;转出另一层新意;炎炎夏日;农夫辛苦地除草、耕田;我们没有什么理由“怨炎热”..表达了作者对农夫的同情..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①苏轼相从不觉又初寒..对樽前;惜流年..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转头山②上转头看..路漫漫;玉花翻宽;何处是超然③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栏..注①东武;密州今山东诸城..客指章传;苏轼在密州时;与其多有唱和..②转头山;在诸城县南..③超然;指超然台;苏轼在密州所修..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相从不觉又初寒..对樽前;惜流年”既包含着对往昔的留恋;又有离别的伤感..B.“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突出了环境的寒冷;渲染了伤感的氛围;情与景交融..C.“离亭”就是驿亭;它和南浦、灞桥、朱雀桥等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离别..D.“雪意留君”是说天降大雪;有意留君;雪尚如此;那么作者留客之意更不待言..E.“玉花”“银海”“翠袖”都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比喻雪花、飞雪和歌女..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下阕..6分答案1.C 2分E3分;解析:“朱雀桥”错;“翠袖”是借代..2.解析:①下阕前五句虚写..从对方写起;设想客行未远;而思念之情已生;回看别离之地..②下阕最后三句实写..从自己写起;询问对方是否知道自己对他的思念;然后刻画自己伫立离亭;倚栏远眺的形象..虚实结合;尽抒离愁别苦..1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居庸关谢榛控海幽燕地;弯弓豪侠儿..秋山牧马处;朔塞用兵时..岭断云飞迥;关长鸟度迟..当朝有魏尚;复此驻旌旗..注居庸关;又名蓟门关;是长城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今北京西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首联从大处落笔;从总体上描绘出居庸关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B.颔联回顾居庸关一带征战不断的历史;每逢秋高马肥;北方部族就会入侵..C.“魏尚”是汉文帝时云中太守;他爱护士卒;治军有方;令匈奴不敢进犯..D.尾联运用典故;借对魏尚的怀念;表达了对当时缺乏名将镇守边魁的感慨..E.诗歌在对边塞风光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独特感受及对边防的关切;浑然天成..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答案1.BDB.颔联是描写居庸关一带的景色;既概括了秦汉以来千年征战史;又反映明代北方边患的严重..D.“表达了对当时缺乏名将镇守边疆的感慨”不恰当..诗人为当朝有魏尚一样的将军镇守居庸关而欣慰..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多答不给分2.①写景精工;动静结合:活动的“云”“鸟”;静止的“岭”“关”;愈加显示出“云”“鸟”的活泼灵动;“岭”“关”的高峻挺拔..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居庸关一带气势宏伟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震撼与喜悦之情..③对仗工整;用语精当:如“断”形象地刻画出山岭的险峻、高耸;“长”传神地表现出长关的绵延不断..每点2分..从描写、情感、语言三方面立意;其他符合诗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念奴娇·春雪咏兰明·陈子龙①问天何意;到春深..干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②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③..当日九畹④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⑤..洛滨江上;寻芳重惜佳节..注释:①陈子龙;反清复明志士;后兵败投水殉国..本词作于明亡之后..②解佩与凌波:典故;这里均指美女..③鴂:指杜鹃..④九畹:典故;指兰花..⑤金跳脱:手镯类饰品..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两项是5分A.本词一首咏物词..作者采用楚辞美人香草的比兴、象征手法;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充分表现了词人爱国主义情怀..B.“到春深”该是东风化雨、莺飞草长的时节;但天意反常;竟是”千里龙山飞雪”;在抒发愤懑之情的同时;也奠定全词感情基调..C.“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词意至此一转;兰草并未灭绝;身处深山幽谷中仍有它嫣然笑容;口吻中不无自豪之意..D.“数茎清露“则写兰草的其体形象;如同特写镜头:兰草茎叶上清露如珠;晶莹妩媚..这是比喻仁人志士当年忠贞的美德..E.“王腕香销”一句;写出兰花从回忆中醒来;面向现实;发现美人不在..这表明兰花欲远离美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追寻幸福..2.古典诗歌中有“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本词“兰花美人”也体现出比兴寄托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本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黄河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②;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此诗借事寓意;首句以“阿胶”为喻;生动描绘了读书人蜂拥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B.“银汉”;即银河;在这里被用来指代皇室和朝廷;“昆仑”同“银汉”一样;也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C.“高祖誓功衣带小”;借用汉高祖封功的典故;意在表达功臣的爵位永远不会失去..D.“仙人占斗客槎轻”;“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这句足说封建贵族霸占了爵位;读书人人仕的希望将永远渺茫..E.全诗句句紧扣黄河;又句句别有所指;言辞激切;表达了作者对科举的绝望与怀才不遇的激愤..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借“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的..6分答案1.A、DA、首句是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全部倒进去;也无法改变黄河的混浊;暗示官场亦如此..D、“读书人入仕的希望永远渺茫”错;原意是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把持朝政的封建贵族的援引;自然飘飘直上;不须费力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2.首联:借黄河的水无法澄清;来暗示当时科举考试的虚伪;揭露官场和黄河一样混浊;颔联:表面说黄河通天是因河道曲折;实际指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须使用不正当的手段;科举之初就混浊不堪;颈联:用典;指出封建贵族世代霸占朝廷爵禄;求官之人一经援引很容易平步青云;尾联:借“黄河千年一清”;没人能等到;揶揄朝廷和科举的黑暗也是改变不了的..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佑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钟鼎”代指官场;“山林”代指民间;上阕首句表现作者对自己仕途有顺有逆产生梦幻般的感觉..B.上阕后两句作者是在规劝好友佑之即使仕途遇到了挫折;如果有了好心态;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C.下阕前两句是回忆二人当年风雨夜对床无拘无束知音畅谈魄快乐时光;温馨中含有几多惬意自在..D.下阕最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对偶修辞格;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和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E.下阕写送别;虚实结合;先虚写往日二人相聚时的场景;后实写二人分别时眼前景色的秀丽美好..2.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没有传统送别诗的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答案1.A、FA.上阕首句并不是表现作者对自己仕途有顺有逆产生出梦幻般的感觉;而是劝慰朋友看淡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的荣与辱;这些都如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E.下阕全都是虚写;结尾两句是想象朋友离别后的情景:秀美的山水将陪伴着友人;可以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非分别时景物实写..2.①上阕劝慰祜之要看淡仕途顺逆;名利荣辱;而能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凶失意而哀伤..②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往日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今日的离愁;感情真挚却又不流于感伤;洒脱自然..③最后三句写祜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巫山高皇甫冉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首联说那巫峡在古代巴国的东边;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其高耸云霄的状貌..。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专项训练(含答案)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专项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a870f39e314332396893da.png)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专项训练:指出下列诗句的艺术手法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2、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3、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瀑布联句》•李忱)4、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韦庄)6、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韩愈)7、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虞世南)8、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李商隐)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10、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王维)11、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
(《绝句二首》•杜甫12、江上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
(《越调•平湖乐》1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崔护)14、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陆游)15、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温廷钧)16、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17、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文天祥1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雁歌行》•高适19、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直抒胸臆情景交融20、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田家》)白描2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比喻22、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征人怨》柳中庸)借代23、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新晴》拟人2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夸张25、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26、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早行》陈与义)反衬27、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
![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d374b2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7.png)
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一道题,虽然对于考生而言有看不懂诗的时候,但掌握训练技巧,总能做出来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da922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2.png)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古代诗歌鉴赏教案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故事激趣:传说中,XXX有个聪明的妹妹XXX,其诗才在XXX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
XXX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XXX不屑,讥之曰下品”。
XXX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XXX哑然。
XXX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XXX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XXX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当。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形。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给诗歌带来的妙处。
二、试题研析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早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你觉得颔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头脑感情?答:“一”字用得最好。
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平常,就更加凸起了题中“早”字。
诗人涵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而发,在XXX台上独占鳌头的头脑感情。
2、炼字佳句赏析:XXX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XXX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题目:XXX改“飞来”为“纷纷”,为什么好?答: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型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000b66156bd97f192279e914.png)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型高考题型09-25 0538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型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0分)重赠乐天①元稹休遣玲珑②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舟中读元九书③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释】①乐天,即白居易。
②即商玲珑,中唐有名歌唱家。
③元九,即元稹。
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宰相武元衡遇刺身死,白居易上书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他被撵出长安,九月抵襄阳,然后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
(1)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2分)【解析】答:这两首诗是元稹与好友白居易互酬之作,两首诗都与离别怀人有关,元诗开头说“我诗多是别君词”,“多”暗示两人聚少离多,而“休遣玲珑唱我诗”,是因为诗人难以承受这种离愁。
(2分)(2)两首诗都以景语作结,但同中有异。
元诗最后一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月亮落下,晨光熹微,大江上潮水平岸,烟波浩渺,自己别友而去的情景,空阔迷茫之景,流露出诗人告别友人的无限怅惘和留恋之情。
而白诗(3分)【解析】白诗最后一句写自己黑夜里在船中独坐,听狂风卷着巨浪拍打船只的情景。
狂风巨浪,既写征途险恶;也暗示仕途险恶,坏人当道,朝政日非;同时,狂风巨浪,还烘托出诗人此时此刻汹涌澎湃的情感,表达诗人了悲愤难抑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8分)八声甘州 ?寿阳楼八公山作①叶梦得②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
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1f7eb5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a.png)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一、下面是几首古诗,请仔细阅读,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3.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穿越大草原。
万顷波光明,一片明月照。
——张若虚问题:1. 第一首诗的作者是谁?2. 第二首诗中,诗人想要做什么?3. 第三首诗中,诗人的身处的场景是什么?二、下面是几句古诗,请你猜猜这些诗的名字。
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3. 春江花月夜,穿越大草原。
三、下面是一首古诗的开头和结尾,请你填写中间的内容。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四、下面是一首七言绝句,请你根据题目写出这首古诗的下一句。
秋风起,枫叶红五、下面是一首五言绝句,请你根据题目写出这首古诗的前两句。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六、对于以下的古诗,请你回答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诗人在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象?2. 诗人通过描写明月来表达了什么情感?七、以下是一首古诗,请你给这首诗起一个合适的标题。
春江花月夜,穿越大草原。
八、以下是一首古诗,请你判断这首诗的作者是否是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九、请你自由发挥,写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以上是古诗词鉴赏练习题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提高对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
祝您学习愉快!。
七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七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a59037d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0.png)
七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七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一诗词基础知识诗中月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诗中春景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3、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苏轼《浣溪沙》)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诗中塞外风景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2、塞下风来秋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诗中雄心壮志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诗中乡情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夏完淳《别云间》)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豁达对待离别的诗句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期末古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期末古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c6a663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5.png)
期末备考专项训练·古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律诗有严格的对仗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而这首五律除中间两联对仗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诗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C.颈联中的“生”和“入”字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D.“风正一帆悬”中“正”和“悬”字突出了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2)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词语理解】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2) 【思想感情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诗题中“左迁”的意思是。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5d8c39195f312b3069a534.png)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一〕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3分〕〔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
〔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8分〕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 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4分〕2. 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4分〕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菩萨蛮·咏梅朱淑真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
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单独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
〔4分〕〔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8分〕浣溪沙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词人被贬黄州。
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
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
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我们哪个诗人的什么诗句表达的情感一致,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https://img.taocdn.com/s3/m/28cd85d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f.png)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
颔联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
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
(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
首联诗人清晨沿着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
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村景色。
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
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明]唐寅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训练与答案(一)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训练与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f6d0543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1.png)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训练与答案(一)1.阅读上面诗歌,完成(1)~(2)题。
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
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借暮鸦乱飞的描写,衬托今日梁园的颓败。
B.第二句中“三两家”是虚写,目的是形象地表现梁园的萧条。
C.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园中树木与主人的亲密关系。
D.尾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恢复梁园昔日繁盛的愿望。
E.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
答:[][](CDC.第三句应是写园中树木不管人事。
D.尾句应是写树木春来依旧开花,含蓄表达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
(诗人将吊古之情巧妙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着诗人的伤感;后两句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诗。
然后完成题目。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此诗的意境特征。
(诗歌通过“幽草”“黄鹂”“涧边”“深树”“春潮”“野渡”“春雨”“小舟”等自然形成了一幅意趣盎然的暮春图画,流露出诗人身在其中独有的一种喜悦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曾写道:“‘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你同意王国维的观点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意,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一“闹”字描写花满枝头吐花喷焰的景象,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春意盎然的景象跃然纸上。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专练(含答案)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专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77e59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7.png)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郎士元①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
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然熟悉。
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的特点。
C.颈联对句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
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差异。
2.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①陈师道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②。
【注】①黄楼:楼阁名。
负山居士:作者友人张仲连的别号。
②戴公:指戴逵。
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到了之后却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并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登上黄楼,看到林中房舍没有缭绕的炊烟,表达了自己岁暮途穷的悲伤无奈之情。
B.雪后,日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映照着松枝上的积雪,描绘了一幅清白交映的松雪图。
C.“山”为“溪山”,“风”是“晚风”,“进”字联结,画面富有动感,令人如闻风声。
D.尾联用典,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长久思念之情,既照应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题。
4.“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请就此赏析“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窗前[宋]赵崇嶓窗前寻丈地,种得一株梅。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强化训练50首(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强化训练50首(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3d162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e.png)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强化训练50首(附参考答案)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问题: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答案: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及答案(十八篇)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及答案(十八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d22a4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b.png)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及答案(十八篇)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林逋底处②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③葑上田④。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一个名叫端的和尚。
②底处:何处。
③枰:棋盘。
④葑上田:又称架田,古人将木框浮于水面,框内充满葑泥,水涨水落而架田不颠覆。
(1)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秋南宋·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3)黄公度的这首《悲秋》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试题。
叹疆场隋代民歌闻道行人至,妆梳对镜台。
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
到家[金]刘汲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
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
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
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
(1)这两首诗所写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试分别概括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试对“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两句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的隋诗和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日思归薛道衡(隋)蜀道后期张说(唐)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人日:正月初七。
(1)试对薛诗前两句中的虚词作简要赏析。
(2)薛诗的三、四句和张诗的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何异同,试做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澄迈驿通潮阁①二首苏轼【问题】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703a2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a.png)
古代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
1. 题目:《静夜思》作者:李白
诗词: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李白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情景,诗人独自一人,凝视着明亮的月光。
他对月亮感到吸引,并且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2. 题目:《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诗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王之涣的作品。
诗人描述了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通过山川河流的连续无尽,传达了人类对于追求更高层次的渴望。
3. 题目:《鹿柴》作者:王之涣
诗词: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解析:
这首诗也是王之涣的作品。
诗人描绘了一幅无人居住的空山景象,只能听到遥远的人声。
当夕阳的余晖照射进深林,景色反射到青苔上,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景象。
4. 题目:《登高》作者:杜甫
诗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杜甫的作品。
诗人描绘了登高途中的景色,用生动的描述表达了秋天的凄凉和人生的苦难。
风声急促,天空高远,猿猴悲鸣,鸟儿归巢。
诗中还提到了滚滚而来的长江以及纷纷落下的枯叶,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
以上是一些古代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通过这些练习,你可以进一步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美妙之处。
请继续努力学习,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新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基础训练:选择题(典题示例+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新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基础训练:选择题(典题示例+强化训练+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798976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2.png)
新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基础训练:选择题(典题示例+强化训练+答案解析)【典题示例】1.选出对李白《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奔放雄奇的感情基调。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
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
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D.青泥岭为唐人人蜀要道,诗人以写实的手法着重写其山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诗人以写实的手法着重写其山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错误,攀援青泥岭的细节并非写实而是想象。
故选D。
2.选出对白居易《琵琶行》一诗有关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
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
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带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9205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a.png)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带答案)本份练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诗词填空、诗词解析、古代诗词赏析和诗词鉴赏题。
以下是每个部分的题目和答案:诗词填空1.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2.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黄昏酒醒处,却道奈何?诗词解析1. 脱句。
「纵是晴天白日,山花不会为谁而开。
」是对世事无常的反思。
2. 脱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是《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
3. 脱作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描绘了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
4. 脱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当筵宴罢琵琶歇,乐思极妙不可别。
不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凉别骸听已久,却下笔、泪翻乱,却把笳头扣碎花。
」这首诗是李白创作的《琵琶行》。
古代诗词赏析1.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坐而论道斜阳晚,舟弄月明碧泠泠。
风抛树叶天苍苍,人间月世水茫茫。
诗词鉴赏题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主题和意境。
2. 解释「若"不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中的不辞意思。
3. 这首诗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是表达了什么样的形象?4. 展开解释「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中的意象和感情。
以上是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的完整版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词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同王徵君湘中有怀张谓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1)首联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分)答:(2)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答:(3)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分)答: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1)请简要分析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答:(2)诗中无论是人是物都满怀“春”的憧憬,请简要分析。
(4分)答:(3)作者“临觞”为什么“忽不御”,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答: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因杜甫于花府听闻乐奏而作。
(1)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
(2分)答:(2)一、二两句诗中“纷纷”、“半入”被称为描写音乐的妙笔,请作简要说明。
(4分)答:(3)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
(4分)答: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渔家傲·记梦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注]去。
【注】三山:传说中仙人居住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
(1)“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答:(2)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4分)答:(3)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这首词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请作具体阐述。
(4分)答: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采桑子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1)这首词上片最后一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2分)答:(2)下片词人借许多典型意象营造了什么气氛?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4分)答:(3)有人说“好梦频惊”中的“频”字用得特别好,请你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答:6、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10分)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苏轼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蟾宫曲•九日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1)苏词和张曲都用了“明日黄花”的典故,其含义是否相同?请结合词曲简要分析说明。
(4分)答:(2)苏词“破帽多情却恋头”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3分)答:(3)张曲中“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是否与主题有关?(3分)答: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小村①梅尧臣淮阔州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②。
【注】①仁宗庆历八年,淮河地区惨遭水灾。
②王民:臣民。
版籍:交租税的户籍。
论:看待。
(1)这首诗描绘了小村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
(3分)答:(2)第三句中的“寒”和第六句中的“啮”用得好,好在哪里?(4分)答:(3)近人陈衍评此诗说:“写贫苦小村,有画所不到者。
末句婉而多风。
”请作具体分析。
(3分)答: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客中九日王灿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1)诗歌的后两句哪个字运用非常巧妙,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答:(2)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请结合这首诗歌谈谈情景的妙用。
(4分)答:(3)重阳节“登高”是古人的习俗,请写出两句与“登高”有关的古诗名句。
(2分)答:9、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分)答:(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答:(3)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4分)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1)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关键,请简要分析。
(3分)答:(2)这首词首尾写现实情,中间写昔日景,两片之间有多处照应,请举出三处。
(3分)答:(3)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答: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10分)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聒,嘈杂搅人。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1)后人评价纳兰性德的词以情心观景,以慧眼察物,写自己情中之景,抒自己景中之情,总是景与情化而为一。
请结合这首词中的自然景物加以阐释。
(3分)答:(2)请结合全词赏析“夜深千帐灯”。
(3分)答:(3)有人认为“夜深千帐灯”一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接近,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4分)答:12、阅读下面的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张养浩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1)曲题为“对菊自叹”,作者自叹什么?(2分)答:(2)“人比黄花瘦”与“问花不语”二句各是借用(或化用)了哪位词人哪首词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4分)答:(3)这首曲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4分)答: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二月二日①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
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
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首联和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 分)答:(2)从“万里”、“三年”两个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2 分)答:(3)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4 分)答: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的重点是写“夜闻杜鹃”,请分别概括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
(3分)答:(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答:(3)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说说这首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答:1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问题。
(10分)更漏子王夫之①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②,双眸未易扃。
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
【注】①王夫之,明清之际思想家及抗清义士,学界称船山先生。
②此二句写用于计时的“滴漏”之声。
(1)漫长“秋宵”作者彻夜难眠的情状是如何表现的?(4分)答:(2)词人为什么长夜难眠?(2分)答:(3)由“清寂”写到“清劲”,是本词的一大特点,请试作阐述(4分)答: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②丁年:壮年。
(1)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而本诗中的“销魂”却是另一种意蕴。
请说说诗中“销魂”所指的内容。
(2分)答:(2)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4分)答:(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答: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
②鹖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雾中看”笔触细腻含蓄,使读者惊叹于诗人忧思之深及观察力的精湛。
请分析它的含义。
(3分)答:(2)颈联写舟中江上的景物。
请简要赏析它的表达特色。
(4分)答:(3)《杜诗镜铨》认为结尾写愁“结有远神”。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3分)答: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题。
(10分)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①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开成二年(837),白居易和刘禹锡(梦得)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政治上共遭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了。
(1)诗题中的“闲饮”二字透露出作者何种心境?(2分)答:(2)谈谈“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一联的作用。
(4分)答:(3)赏析“共君一醉一陶然”一句。
(4分)答: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0分)卖花声张舜民楼上久踟躇。
地远身孤。
拟将憔悴吊三闾。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
不醉何如。
又看暝色满平芜。
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自是长安日下影”中。
“长安”和“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答:_ ___ _______、_ ___ _______(2)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