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英文名称:allergic reaction)是指机体对化学物产生的一种有害免疫介导反应。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概述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若机体已被某种寄生虫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增强,或长期受染,早期过去后的机体反应相似于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免疫病理变化),即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reaction)。1963年起Gell与Coombs按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近代知识,首先提出四型分型法,即I型——速发型(immediattype),Ⅱ型——细胞毒型(cytotoxictype),Ⅲ型——免疫复合物型(immunecomplextype),以上3型均由抗体所介导;而Ⅳ型——迟发型(delayedtype)或细胞介导型(cellmediatedtype),由细胞因子所介导。

变态反应发生条件

变态反应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

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率遵循遗传法则;

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变态反应特点和常见病

变态反应的是伴有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05年,在世界首个过敏性疾病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公布对30个国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 千万人)患有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结膜炎、湿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

变态反应流行病学

在西方国家,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病率近40年内迅速增加,欧洲普通人群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调查开始于上世纪初,其患病率在20 年代低于1%,工业革命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逐渐上升,80年代以后戏剧性上升。瑞士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1926年为0.82%,1958

年为4.8%,1985年9.6%,1995年跃升为14.2%。美国一项依据皮肤试验的调查显示:大约4000~5000万人有过敏问题,其中3950万人患有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1亿5千万人患有哮喘,其中50%以上的成人及至少80%的儿童患者均由过敏因素诱发,每年有180000多人死于哮喘。

食物过敏、湿疹和药物过敏的患病率近年也明显升高,美国有30 0万人对花生和坚果过敏,6岁以下儿童食物过敏的患病率为4%,成人为1%~2%。食物过敏已成为严重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特应性皮炎在欧美国家和亚太发达地区的婴幼儿和儿童中很常见,其发病率已从60年代的3%上升为90年代的10%。急性荨麻疹影响10 %~20%美国人的生活,其中50%的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美国药物过敏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的10%,青霉素是最常见的致敏原因,每年有400人因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过敏性疾病患病率的迅速增高,已达到某种流行病的程度。这与长期的、持续的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西方学者发现,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乡村,污染地区高于非污染地区;在发展中国家,则与采用城市化的“西方” 生活方式相关,农民的孩子较其他孩子较少患过敏性疾病;在城市,父母是高薪阶层或专业人士的子女较低薪阶层的子女更容易罹患过敏性疾病。东西德统一之前,西德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东德,但在统一多年后的今天,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已没有区别。

变态反应分型

变态反应

过敏原

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

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与IgE抗体结合,就会引发细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启动两个平行发生的过程:脱颗粒与合成新的介质。①肥大细胞与嗜碱粒细胞产生脱颗粒变化,从颗粒中释放出许多活性介质,如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趋化因子等;②同时细胞膜磷脂降解,释放出花生四烯酸。它以两条途径代谢,分别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A2;和白细胞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于皮肤、粘膜、呼吸道等效应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浸润,可引起皮肤粘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消化道过敏症(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过敏性休克)(图17—1)。此型多见于蠕虫感染,例如血吸虫尾蚴引起的尾蚴性皮炎属于局部过敏反应;包虫囊壁破裂,囊液吸收入血而产生过敏性休克属于全身过敏性反应。其它如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痉挛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属于I型变态反应的寄生虫病尚有幼虫移行症时引起的哮喘、荨麻疹;虫螫性过敏,寄生虫从皮肤侵入引起的荨麻疹,以及肠线虫感染所致的哮喘样反应、荨麻疹等等。在寄生虫病中,过敏反应以荨麻疹为最常见。

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

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

(1)抗体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IgG/IgM类抗体同靶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最后形成膜攻击单位(MAC),引起膜损伤,从而靶细胞溶解死亡。

(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补体活化产生的过敏毒素C3a、C5a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这两类细胞的表面有IgGFc受体,故IgG与之结合并激活它们,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水解酶和细胞因子等从而引起细胞或组织损伤。

(3)免疫调理作用: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IgG抗体Fc片段同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以及C3b促进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作用。

变态反应

巨噬细胞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t-y,ADCC):靶细胞表面所结合的抗体的Fc段与NK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它们活化,发挥细胞外非吞噬杀伤作用,使靶细胞破坏(图17—2)。与Ⅱ型变态反应有关的寄生虫疾病常见于:黑热病、疟疾患者,寄生虫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特异性抗体(IgG /IgM)与之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出现贫血。这是黑热病或疟疾贫血的原因之一。而且在黑热病人的红细胞上,已证明有补体存在。在发热期血清中补体C3b和C4滴度上升,锥虫病、血吸虫病等贫血机制也都与此型变态反应有关。部分免疫机体对从皮肤侵入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作用是通过ADCC的作用。

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大多数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如果因为某些因素造成大量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则引起组织损伤和出现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

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

(1)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大小:这是一个主要因素,一般来讲分子量为约1000kD沉降系数为8.5—19S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沉积在组织中。

(2)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它同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的沉积程度呈反比。

(3)抗原和抗体的理化性质:复合物中的抗原如带正电荷,那么这种复合物就很容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带负电荷的成分相结合,因而沉积在基底膜上。

(4)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对于决定复合物的沉积位置是重要的。肾小球和滑膜中的毛细血管是在高流体静压下通过毛细血管壁而超过滤的,因此它们成为复合物最常沉积的部位之一。

(5)炎症介质的作用:活性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复合物在血管壁的沉积。

(6)抗原抗体的相对比例:抗体过剩或轻度抗原过剩的复合物迅速沉积在抗原进入的局部。

常见的Ⅲ型变态反应疾病有:Arthus反应、一次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在寄生虫方面:主要是患疟疾时侵犯肾脏,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和肾小球血管系膜区,引起血红蛋白尿、肾功能失常。在疟疾患者肾基底膜损伤的情况下已查到IgM,急性疟疾出现的蛋白尿在抗疟治疗后便可消失。慢性疟疾可出现严重的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多见于三日疟。血吸虫患者也常出现肾小球肾炎,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所致。又如非洲锥虫感染小鼠的肌肉及疟原虫感染小鼠的脉络膜均查见有结合于组织的免疫球蛋白。

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

与上述由特异性抗体介导的三型变态反应不同,Ⅳ型是由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的。此型反应局部炎症变化出现缓慢,接触抗原24—48h后才出现高峰反应,故称迟发型变态反应。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T细胞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T细胞识别抗原,出现分化、增殖,并释放出许多淋巴因子,吸引、聚集并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组织坏死。常见Ⅳ型变态反应有: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多种细菌、病毒(如结核杆菌、麻疹病毒)感染过程中出现的4型变态反应等。在寄生虫方面,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结节,有明显的细胞反应和肉芽肿形成。血吸虫排出的虫卵随血液流入肝脏,毛蚴成熟分泌可溶性抗原,经卵壳微孔释出,使淋巴细胞致敏,当再接触抗原时,致敏的T淋巴细胞放出淋巴毒素(LT),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因此在虫卵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肿。

在寄生虫感染中,有的寄生虫病可同时存在多型变态反应,病理后果是多种免疫病理机制的复合效应,甚为复杂多变。如前已述及,血吸虫感染时引起的尾蚴性皮炎(属I型和IV型变态反应)、对童虫杀伤的ADCC作用(属Ⅱ型变态反应)、血吸虫性肾小球肾炎(属Ⅲ型变态反应)以及血吸虫虫卵性肉芽肿(属IV型变态反应)。又如由昆虫引起的变态反应,主要是速发型和迟发型,部分是免疫复合物型。当昆虫叮咬时它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毒毛等(过敏原)侵入人体而诱发局部的和全身的变态反应现象。

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变态反应疾病归纳如下。

分型免疫成分损伤机制寄生虫感染举例

I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其介质血吸虫尾蚴蚴性皮炎,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包虫囊破裂所致的休克

ⅡIgM,IgG补体活化,白细胞趋化、活化,NK细胞作用疟疾(三日疟)的贫血,恰加斯病心肌炎

ⅢCAg补体活化,白细胞趋化、活化疟疾(三日疟)肾病综合征,急性血吸虫病

IVCD8+T细胞CD4+T细胞直接致靶细胞溶解,活化吞噬细胞、细胞因子释放导致炎症皮肤利什曼病,血吸虫尾蚴性皮炎、肝硬化,丝虫性象皮肿

变态反应鉴别

变态反应

疥螨

以下仅举几例以介绍寄生虫病与变态反应之间的关系

疥螨

疥螨在进食的吸吮过程中,向皮肤内分泌唾液,其唾液中或者用来叮咬的口器中含有的抗原诱发免疫应答。、

I型变态反应:疥螨在皮肤上掘隧道时抗原即被导入,这些抗原通过表皮向下扩散;针对疥螨特异性抗原的IgE循环,渗入真皮,其Fc段接触肥大细胞的Fc受体;当疥螨抗原同肥大细胞表面的特异性IgE相遇并互相作用,导致脱颗粒,引起血管扩张和血浆漏出。IgE或I 型反应可能参与疥疮的发病机制,其证据有:①患者的IgE水平升高;②经有效的治疗后IgE 即下降;③皮内注射成熟雌疥螨浸出物可使以前患过疥疮者发生风团反应,而健康志愿者则否;④该反应可通过一种血清因子而被动转移;⑤结痂性疥疮血清在体外可致组胺的释放和嗜碱粒细胞的脱颗粒;⑥结痂性疥疮血清IgE明显升高;⑦用粗制疥螨抗原进行放射免疫吸附试验显示血清中抗原特异性IgE升高;⑧针对疥螨的IgE抗体能与一种普通的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pteronssinus)的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由IgG或IgM结合抗原而产生。常由补体及吞噬细胞介导。当补体存在时,正常人血清能否直接杀伤疥螨,尚无关键性研究来证实。某些疥疮患者血清IgG与IgM升高,但与皮损范围、严重程度或病期并不相关。然而,在有效的治疗后可下降。这些高水平的IgG和IgM是抗原特异性的,还是非特异性的,抑或是否与伴发的脓皮性细菌感染有关,还不清楚。有时患者血清IgA下降,治疗后即升高,其降低的原因不明。

补体C3、C4一般正常,但并不意味着补体不被激活。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患部皮肤的表皮真皮连接处有IgM和C3沉积,提示来自疥螨的抗原向下弥散,来自真皮血管的抗体向上弥散,二者发生反应。然而,IgM和C3的沉积也可见于其它许多不同原因的炎症性皮肤病。因此,关于疥疮表皮真皮连接处免疫反应物的意义仅属推测性的,沉积有可能继发于炎症。

Ⅲ型变态反应:在预先致敏的宿主,皮内注射抗原可以实验性诱发Arthus反应。疥疮患者可能有针对疥螨各种抗原的IgG或IgM抗体。如通过搔抓或其它机制抗原进入真皮,而同时宿主有适量IgG和IgM抗体的话,那么在理论上则可能发生局部Arthus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皮肤小静脉也能引起血管炎。这些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吞噬细胞浸润血管壁,从而引起血管坏死。

在治疗前后的结痂性疥疮与普通疥疮患者血清中已发现由疥螨抗原及抗体组成的免疫复合物。复合物中抗原的性质尚不明确,疥疮感染可引起全身性皮肤血管炎,活检标本已发现血管炎伴有血管壁坏死。疥疮的丘疹、结节和隧道处的血管壁可有C3、IgM及IgA沉积。在成熟或未成熟疥螨附近可发生表皮坏死。虽然丘疹发生的溃烂多数是由于搔抓所引起的,但有些可能是由于局部Arthus反应及伴发的坏死性炎症所致。

Ⅳ型变态反应:Mellanby将疥螨接种于健康的志愿者。第一个月,受试者无症状,搔痒性丘疹往往在初次接种后一个月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第二次接种时,症状及体征迅速出现,没有初次接种那样长的潜伏时间,这提示疥疮的症状及体征是免疫应答导致的,属典型的由T

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疥疮是由人疥螨感染皮肤导致的,在缺乏免疫反应时,疥螨本身导致的症状极少。当机体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时,患者出现丘疹、风团、结节及结痂性丘疹,这些损害是机体对疥螨抗原发生迟发性超敏反应的结果。红斑、风团及极少发生的血管炎可能是由IgE或(和)IgM及IgG参与的体液免疫所致。

肠阿米巴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以下简称阿米巴)

变态反应

肠阿米巴病

它可引起肠阿米巴病或肠外阿米巴病(主要是阿米巴肝脓肿)。在阿米巴肝脓肿(amoebicliverabscess,ALA)时细胞免疫抗阿米巴的机制简述如下。有人指出,细胞免疫在肝肠之间构成一个免疫学屏障(immunologicalbarrier),如果这种屏障破坏,则可导致ALA的发生。那么这种屏障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很多资料表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在这种屏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hugh(1985)和Saxena(1966)观察到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cell,MNC)

及腹腔巨噬细胞与滋养体之间有直接接触。效应细胞先是连接到滋养体上,然后又从死亡的滋养体游走开来,证明杀阿米巴滋养体的为ADCC,且一个效应细胞能杀伤多个靶细胞。ADCC不需要补体的参与,但需要低浓度的抗体共同作用。抗体通过Fc段连接到效应细胞上,再经Fab段与靶细胞连接,这样可把大量的效应细胞连接到滋养体上,通常是完全包绕

滋养体,从而使滋养体变形、解体,然后,效应细胞又可在抗体参与下杀伤其它滋养体。Chadee等(1985)用感染阿米巴的沙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来源于肠系膜淋巴结)进行体外研究,也证明效应细胞对滋养体的杀伤系ADCC。参与阿米巴滋养体的ADCC的效应细胞,文献报告最多的是巨噬细胞,其次是淋巴细胞、细胞毒T细胞和K细胞,而Chugh 认为是单核细胞。参与的抗体为IgG。Saxena用2—巯基乙醇处理脉鼠抗阿米巴血清(破坏IgM),对效应细胞抗阿米巴的能力无影响。纯化的IgM不能引起ADCC,故认为参与的抗体为IgG。同时,在实验中,经SephadexG—200过柱的阿米巴抗原中,用其组分I免疫动物(MW650000)所产生的免疫血清,IgG滴度最高。

隐孢子虫

感染人类引起隐孢于虫病的病原为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隐孢子虫抗原主要分卵囊壁抗原和子孢子抗原,目前隐孢子虫病的免疫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以细胞免疫为主。不少资料表明,凡是细胞免疫功能正常的隐孢子虫病人一般都表现为急性自限性腹泻,而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者则为慢性持续性腹泻。摘除胸腺而缺乏T淋巴细胞的小鼠,经实验感染隐孢子虫后不能消除卵囊,而胸腺机能正常的小鼠则表现为一过性感染。Moon 发现乳源性抗隐孢子虫IgG、IgM不能保护小鼠抵抗隐孢子虫感染,因而被认为隐孢子虫病的免疫主要依赖细胞而非抗体。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Chrisp用豚鼠作动物模型,发现成鼠、幼鼠口服接种隐抱子虫卵囊后同样易感,并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已产生体液免疫的豚鼠再接种隐孢子虫卵囊,不发生再感染。Riggs认为免疫血清对识别及中和子抱子抗原具有一定作用。Laxer通过检测儿童血清、粪便及十二指肠液中的特异性隐孢子虫IgA、IgM、IgG抗体,并以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检测细胞免疫功能,得出的结论为隐孢子虫病的免疫机制可能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分型免疫成分损伤机制寄生虫感染举例

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其介质血吸虫尾蚴蚴性皮炎,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包虫囊破裂所致的休克

ⅡIgM,IgG补体活化,白细胞趋化、活化,NK细胞作用疟疾(三日疟)的贫血,恰加斯病心肌炎

ⅢCAg补体活化,白细胞趋化、活化疟疾(三日疟)肾病综合征,急性血吸虫病

IVCD8+T细胞CD4+T细胞直接致靶细胞溶解,活化吞噬细胞、细胞因子释放导致炎症皮肤利什曼病,血吸虫尾蚴性皮炎、肝硬化,丝虫性象皮肿。

变态反应分类

Ⅰ型变态反应 即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产生IgE抗体。IgE与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牢固地吸附在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与IgE抗体结合,就会引发细胞膜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启动两个平行发生的过程:脱颗粒与合成新的介质。①肥大细胞与嗜碱粒细胞产生脱颗粒变化,从颗粒中释放出许多活性介质,如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趋化因子等;②同时细胞膜磷脂降解,释放出花生四烯酸。它以两条途径代谢,分别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素A2;和白细胞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于皮肤、粘膜、呼吸道等效应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浸润,可引起皮肤粘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消化道过敏症(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过敏性休克),小结:由于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I型多引起粘膜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 即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1)抗体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IgG/IgM类抗体同靶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最后形成膜攻击单位,引起膜损伤,从而靶细胞溶解死亡。(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补体活化产生的过敏毒素C3a、C5a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这两类细胞的表面有IgG Fc受体,故IgG与之结合并激活它们,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水解酶和细胞因子等从而引起细胞或组织损伤。(3)免疫调理作用: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IgG 抗体Fc片段同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以及C3b促进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作用。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靶细胞表面所结合的抗体的Fc段与NK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它们活化,发挥细胞外非吞噬杀伤作用,使靶细胞破坏。 Ⅲ型变态反应 即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大多数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如果因为某些因素造成大量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则引起组织损伤和出现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个:(1)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大小:这是一个主要因素,一般来讲分子量为约1000kD沉降系数为8.5—19S的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沉积在组织中。(2)机体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它同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的沉积程度呈反比。(3)抗原和抗体的理化性质:复合物中的抗原如带正电荷,那么这种复合物就很容易与肾小球基底膜上带负电荷的成分相结合,因而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 ,是指 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 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变态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 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变态反 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 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 (一)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为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变 态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 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变态反应.其基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 织细胞损伤. 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 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 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 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 (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 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 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 2014-4-24 摘编 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中文名变态反应别称超敏反应应用学科生物适用领域范围医学适用领域范围生态学表现皮肤过敏 目录 1概述2发生条件3特点和常见病4流行病学 5分类?Ⅰ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 6鉴别?疥螨?肠阿米巴病?隐孢子虫?分型免疫成分损伤机制寄生虫感染举例 1概述 若机体已被某种寄生虫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增强,或长期受染,早期过去后的机体反应相似于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免疫病理变化),即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reaction)。1963年起Gell与Coombs按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近代知识,首先提出四型分型法,即Ⅰ型——速发型(immediat type),Ⅱ型——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细胞溶解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immunecomplex type),以上3型均由抗体所介导;而Ⅳ型——迟发型(delayedtype)或细胞介导型(cellmediated type),由[1]所介导。 2发生条件 变态反应[2]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 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率遵循遗传法则; 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3特点和常见病 变态反应的是伴有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05年,在世界首个过敏性疾病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公布对30个国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 千万人)患有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结膜炎、湿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

变态反应性疾病习题_4

[单选,A1型题]支气管的病理生理改变的核心是() A.慢性气道炎症 B.单纯平滑肌痉挛 C.血管扩张 D.气流受阻 E.单纯过敏因素 [单选,A1型题]下列哪项与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关系最大() A.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自然杀伤细胞功能 D.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效应 E.中性粒细胞功能 [单选,A1型题]特应质者具有的特点以下错误的是() A.对异种蛋白过敏 B.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 C.血清IgE值高 D.血清IgE值低 E.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 [单选,A1型题]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错误的是() A.常规进行抗生素治疗 B.对症治疗 C.阻断过敏介质治疗 D.发现和避免过敏原 E.特异性免疫治疗 [单选,A1型题]诊断食物过敏最重要的依据是() A.血清总IgE升高 B.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升高 C.临床表现 D.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 E.抗过敏治疗有效

[单选,A1型题]血清病最常见于() A.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后 B.浓缩红细胞输注后 C.人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后 D.白蛋白输注后 E.破伤风抗毒素输注后 [单选,A1型题]药物过敏通常最有效的治疗是() A.糖皮质激素 B.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C.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 D.肾上腺素 E.给予抗组胺药 [单选,A1型题]重型多形性红斑主要病因是() A.药物 B.细菌感染 C.真菌感染 D.病毒感染 E.疫苗接种 [单选,A3型题]根据细胞损伤的主要病理机理及临床特点,Coombs和Cell将变态反应分为四种类型。新生儿ABO溶血病属于()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以上都是 [单选]一级信息提供的是()的信息。 A.部分处理 B.未经处理 C.变动过 D.既含未处理的也含部分处理

变态反应与超敏反应

第十二章变态反应与超敏反应 当已经产生了IgE抗体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无毒性抗原或变应原(allergen)时,可引起变态反应的发生。在组织中,变应原结合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后激活肥大细胞,可导致一系列具有变态反应(allergy)特征的病理性免疫反应。IgE的生物学功能在第九章已作论述,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保护性抗体,尤其表现在抵御寄生虫蠕虫感染的免疫中。寄生虫病广泛流行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工业化国家里,由IgE导致变态反应的现象非常普遍,它是引起疾病的重要诱因(见表12.1)。在北美和欧洲,几乎近半数的人对一种或数种环境变应原过敏。虽然过敏反应造成生命的危害比较罕见,但由此引起的身体不适十分常见,使患者丧失了大量的学习和工作时间。鉴于IgE抗体在医学上的重要性,目前对IgE介导的效应过程在病理学方面的了解远甚于其在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所有IgE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均涉及到肥大细胞脱颗粒。过敏个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与变应原侵入的途径如注射、吸入、摄入以及变应原的剂量有关。 变态反应(allergy)一词最早由Clemens Van Pirguet提出,当时是作为“机体对外来物质反应的一种能力”的意思,该词用意广泛,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免疫学反应。现代变态反应定义是“免疫系统对无毒性抗原发生反应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变态反应其实是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的一种形式,有许多免疫反应可以导致组织损伤。Coombs 和Gell把超敏反应归纳为四类(图12.2)。在本章节里,首先描述了IgE介导的免疫效应机制,然后对IgE—抗原复合物结合至肥大细胞表面IgE高亲和力F Cε受体后所产生的病理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 ,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变态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变态反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 (一)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为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变态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变态反应.其基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 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 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 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 (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 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 4.参与的生物活性介质及生物效应: (a)颗粒内储存的介质: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引起痒感;激肽原酶使血浆中激肽原变为缓激肽,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收缩,引起痛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在反应局部聚集。(b)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持久收缩导致痉挛,且其作用不能被抗组胺药物阻断;前列腺素E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双向调节组胺释放,使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能凝聚,活化血小板,使其释放组胺和5-羟色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5.反应过程:(1)机体致敏阶段:变应原通常经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和皮肤初次入侵过敏体质机体,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变应原的特异性IgE.该抗体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Fc 受体(FcεR)结合,形成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细胞,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此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不等.(2)发敏阶段: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变应原,则变应原与体内早已存在的致敏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两个相邻的特异性IgE分子交联结合,使胞膜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使致敏细胞脱颗粒,释放储存的介质,同时合成新的介质.这些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新进展(一)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新进展(一) 过敏性疾病是指由变态反应机制引起的疾病。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免疫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发生的反应过渡剧烈而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研究表明,过敏性疾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有20-30%以上的人群患过敏性疾病,涉及临床各科。如内科: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咳嗽、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结缔组织病、肾小球肾炎、偏头痛;外科:移植排异反应;耳鼻喉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渗出性中耳炎、美尼尔病;妇产科:新生儿容血症、某些习惯性流产;眼科:过敏性结膜炎、交感性眼炎;口腔科:复发性口疮;皮肤科:约50%以上的疾病为过敏性疾病。另外,输血反应、药物过敏、过敏性休克等是任何临床医务人员均有可能遇到的问题1]。要想控制和预防过敏性疾病最明智的方法是不接触过敏原或减少过敏原与增加耐受性。 1发病机理 变态反应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但任何一种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过敏原存在;第二要有致敏机体;第三要有上述两者密切接触,三者缺一不可2]。 1.1过敏原的刺激 过敏原物质刺激是诱导机体产生变态反应的先决条件,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也叫过敏原。变应原种类繁多,它们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异种动物血清,异体组织细胞、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植物花粉和动物毛皮等,也可以是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药物以及染料、生漆和多糖等低分子物质。此外,还包括那些由于受微生物感染、电离幅射、烧伤等生物理化因素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和那些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隐蔽的自身抗原3]。 1.2机体的反应性 过敏原可以引起变态反应,但并非对人群中每一位个体均能起过敏的作用。实事上,接触相同的过敏原后,只有少数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说:“发生过敏反应一方面取决于过敏原物质的刺激(外因);另一方面又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内因)。”如进食动物蛋白,吸入植物花粉或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通常不发生过敏反应,但对少数人而言,情况完全不同,由于他们对上述物质高度敏感,而发生过敏反应。通常临床将这些人称为过敏体质的人4]。家谱调查分析表明,过敏体质具有遗传倾向,父母双方都是过敏体质所生子女遗传过敏体质约占70-80%;父母单方是过敏体质所生子女遗传过敏体质约占50%。 1.3Ⅰ型变态反应是怎样发生的,可引起哪些疾病 过敏体质者首先接触过敏原(抗原)如药物、粉尘等后,体内产生大量的IgE抗体(反应素),这种亲细胞性抗体与体内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相结合,使机体致敏。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则过敏原与细胞上的IgE抗体相结合,并损伤该类细胞,使其释放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血清素、缓激肽及慢反应物质等,引起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及腺体分泌增多。按变态反应所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引起不同的疾病。若发生在皮肤粘膜处,则引起荨麻疹和各种皮炎;在呼吸道则引起咽喉部及声带充血水肿、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在消化道则引起过敏性胃肠炎;在全身小血管则引起过敏性休克5-7]。 2检出过敏原,避免使用或接触 有的过敏原,如食品和药物等容易寻找确定,也容易避免使用,有些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也能检出,但难避免再次接触8]。检测的方法有: 2.1过敏原体内/体外检查法 皮内试验、点刺法、斑贴试验、激发试验(结膜试验、鼻粘膜试验、支气管试验、食物激发试验、药物激发试验);缺点损伤性、有一定的危险,不可能检测到所有过敏原。体外法用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 ,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变态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变态反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 (一)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为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 变态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变态反应.其基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 (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4.参与的生物活性介质及生物效应: (a)颗粒内储存的介质: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引起痒感;激肽原酶使血浆中激肽原变为缓激肽,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收缩,引起痛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在反应局部聚集。(b)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持久收缩导致痉挛,且其作用不能被抗组胺药物阻断;前列腺素E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双向调节组胺释放,使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能凝聚,活化血小板,使其释放组胺和5-羟色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5.反应过程:(1)机体致敏阶段:变应原通常经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和皮肤初次入侵过敏体质机体,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变应原的特异性IgE.该抗体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Fc受体(FcεR)结合,形成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细胞,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此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不等.(2)发敏阶段: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变应原,则变应原与体内早已存在的致敏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两个相邻的特异性IgE分子交联结合,使胞膜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使致敏细胞脱颗粒,释放储存的介质,同时合成新的介质.这些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抗原入侵部位组织器官,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痉挛,腺体分泌增加,产生一系列症状.如呼吸道过敏反应可表现为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道过敏反应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皮肤过敏反应可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如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则表现为急性的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6.I型变态反 应的负反馈调节:主要依靠嗜酸性粒细胞.其作用有两方面:(1)直接吞噬,降解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2)释放一系列酶破坏生物活性介质:包括组胺酶灭活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磷脂酶D灭活血小板活化因子等.7.常见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及预防:(1)过敏性休克:①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的多见, 碘剂,麻醉剂等也可引起.青霉素降解产物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作为半抗原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构成变应原.预防措施包括提高

过敏反应类型

2013-08-03 | 阅:1 转:4 | 分享 修改 Ⅰ. 第一型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typeⅠ) 免疫反应是宿主为保护个体,免于外来异物之入侵的保卫系统,但当此反应过当或不适当时,便造成过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Gell 和 Coombs 根据反应发生的快慢及反应的机转,分类成四种。这些分类是为了说明方便,在实际上并没有如此地界限分明,有时一个疾病是好几类过敏反应合并造成的。四类型的过敏反应包括: a. 第一型立即式 IgE 担任过敏反应 (immediate, IgE-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b.第二型抗体依靠型毒杀过敏反应(antibody dependent cytotoxicity hypersensitivity) c. 第三型免疫复合物造成的过敏反应 (immune complex-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d.第四型延迟性T-细胞担任过敏反应(delayed T cell-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1. IgE 担任过敏反应的过程(overall scheme of IgE-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a. 第一次暴露到过敏原 (allergen) b. 体内产生 IgE 抗体对抗此抗原 c. IgE 抗体和肥胖细胞(mast cell) 结合 d. 第二次再碰到 (challenge) 过敏原 e. 此过敏原和肥胖细胞上的 IgE 结合,活化肥胖细胞 f. 被活化的肥胖细胞释放很多媒介物 (mediators) g. 这些媒介物作用到各组织,造成临床征症,而有气喘...等反应。 2. IgE抗体的特性(characteristics of IgE antibody) IgE 抗体是第一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最重要因子,它有下列特性: a. 对热 (56℃,30min) 不稳定

变态反应病的检查

第十章变态反应病的检查 变态反应(allergy),过去习惯称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是指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它与生理性免疫反应不同,不但不起保护作用,相反由于反应的过度剧烈而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或组织的损伤。变态反应分为I型(速发型),II型(细胞毒型),III型(免疫复合物型),IV型(迟发型)四种类型。这种分型法既涉及发病的时间因素,又与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相关。变态反应病(allergic disease)是由于异常的免疫反应即变态反应而引起。目前变态反应病按变态反应分型,相应的分为I、II、III、IV型变态反应病,对各型的变态反应病的检查是不同的。本章重点介绍了总IgE(total IgE,tIgE)、变应原特异性IgE(allergen-specific IgE, sIgE)、变应原特异性IgG(allergen-specific IgG, sIgG)、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应病的可能。变态反应性皮炎,血清tIgE最高,可达10000 KU/L甚至更高,通常见于花粉(pollen)高浓度季节。 2、寄生虫病:寄生虫感染,可使血清tIgE水平明显升高。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寄生虫感染率很高,因此tIgE水平也偏高。 3、免疫缺陷病:遗传性免疫缺陷病,尤其是细胞免疫缺陷与血清tIgE水平升高有关。HIV感染,尤其是在感染的晚期,可出现变态反应样综合征(atopy-like syndrome),有时可出现过高的tIgE水平,见于CD4+T细胞明显减少之前。 ㈥评价与问题 1、严格地说,血清无IgE检出才能视为无异常。所谓参考范围(高限值),是许多难

几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

常见的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是机体受抗原性物质(也称过敏原),如花粉、粉尘、食物、药物、寄生虫等刺激后,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属于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免疫反应。因此过敏性疾病在临床上也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 典型症状主要有三个: ①阵发性连续性发作的喷嚏,每次发作一般不少于5个喷嚏,多时甚至十几个几十个。打喷嚏的时间常以早晨、起床、夜晚入睡或随季节变换加重,有的人几乎每天都会发作几次。 ②喷嚏过后大量清水样的鼻涕,一些人每天要用一卷手纸。 ③鼻塞,每次发作的轻重程度不一,可持续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 临床上预防过敏性鼻炎常用两个途径: ①远离过敏原,例如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应远离花粉、尘螨及冷空气等对气道有刺激的物质,有条件的话,可以暂时离开自己生活的环境; ②通过药物或保健品对机体实施脱敏或抗过敏的措施,缓解过敏症状。但完全离开过敏原,对大部分过敏体质的人来说不易做到;而一些抗过敏药物则存在使服用者出现困倦不适的副反应。 治疗: 过敏性皮炎 1、药疹:有些药物会引起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各种类型的红斑,甚至出现带有出血的紫瘢,严重者出现大疱及表皮松懈。瘙痒疼痛都可发生,有时还会伴随低热。皮疹消退后多无色素沉着。 西药过敏较为多见,如青霉素、磺胺类、安乃近等过敏。而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也可作为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当再次使用该中草药时,就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尤其近年来中草药注射液使用逐渐增多,过敏反应也较常见。 药疹发生后,必须立即停用该类药,改用同种效果的其它药物。 2、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接触某种物质后,局部发生红斑、水肿、痒痛感的表皮变化,严重者可有水泡、脱皮等反应。能使皮肤产生接触性皮炎的物质有首饰、表链、镜架、凉鞋、化纤布料、外用药、化学品、化妆品等。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立即寻找导致过敏的物品,并停止接触。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第一节湿疹 【病史采集】 1.急性湿疹:表现为泛发性及多形性皮疹,皮损对称分布,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扩展至全身。瘙痒剧烈,有灼热感,可阵发加重,尤以晚间为甚,影响睡眠及工作。 2.亚急性湿疹:湿疹在急性发作后,红肿、渗出减轻,皮损逐渐愈合,瘙痒及病情渐好转。有的可因再次暴露于致敏原、新的刺激或处理不当及搔抓过度再呈急性发作。可时轻时重,经久不愈将发展为慢性。 3.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成,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1.急性期湿疹:常在红斑基础上有针尖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有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损害的外周,上述多形性皮疹逐渐稀疏,瘙痒较严重时,可因搔抓形成糜烂并有浆液性渗出及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脓液,相应浅表淋巴结可肿大。 2.亚急性湿疹: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呈暗红色,水疱和糜烂逐渐愈合,可有鳞屑。 3.慢性湿疹:有散在红斑或皮肤瘙痒所致抓痕,久之患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或部分色素减退区和鳞屑等。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表现也有所异。如手部湿疹、肘部湿疹、乳房湿疹、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小腿湿疹等。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湿疹,如钱币状湿疹、汗疱症等。 【实验室检查】 怀疑有接触因素者,应做斑贴试验寻找过敏原。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急性期皮损原发疹的多形性、易有渗出液、瘙痒剧烈,对称发作及慢性期的浸润、肥厚等特征诊断不难,但要分清类型。 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鉴别,手足湿疹需与手足癣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防治原则: (1)尽可能寻找疾病发生原因,对患者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及 思想情绪作深入了解,查找患者有无慢性病灶及内脏器官疾病。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暴力搔抓、过度洗拭等。 (3)避免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 2.内用疗法:可选用抗组胺类药、镇静安定剂。急性期可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对用各种疗法效果不明显的急性泛发性患者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 3.局部疗法: (1)急性湿疹;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渗液减少后可选用含皮质激素的霜剂与湿敷交替使用。 (2)亚急性湿疹:一般常选用糠馏油、黑豆馏油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氧化锌糊剂。 (3)慢性湿疹:常用皮质类固醇类软膏、霜剂或肤疾宁硬膏。皮损明显肥厚者可用液氮冷冻疗法等。 【疗效及出院标准】 1.临床治愈:症状消失、皮损消退。 2.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病情减轻。 3.无效: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的分型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 ,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变态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变态反应的抗 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变态反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 (一)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为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 变态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变态反应.其基 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 (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 主,IgG4也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 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4.参与的生物活性介质及生物效应: (a)颗粒内储存的介质: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引起痒感;激肽原酶使血浆中激肽原变为缓激肽,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收缩,引起痛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在反应局部聚集。(b)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持久收缩导致痉挛,且其作用不能被抗 组胺药物阻断;前列腺素E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双向调节组胺释放,使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能凝聚,活化血小板,使其释放组胺和5-羟色胺, 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5.反应过程:(1)机体致敏阶段:变应原通常经呼吸道,消 化道粘膜和皮肤初次入侵过敏体质机体,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变应原的特异性IgE.该抗体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Fc受体(FcεR)结合,形成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 胞细胞,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此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不等.(2)发敏阶段:

变态反应的实验诊断

第十七章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实验诊断 第一节概述 变态反应(allergy)又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出现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反应性免疫应答。 变态反应分型 分为4型: I型:速发型超敏反应 II型: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III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IV型:迟发型超敏反应 I型:速发型超敏反应 特异性IgE抗体介导 习惯上称过敏反应(anaphylaxis) 主要特征: 发生快,消退快 较少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 由特异性IgE型抗体介导 无补体参与 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II型: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抗体结合后,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血型不合 Graves病 第二节变态反应的常用实验检测 二、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 (一)血清总IgE测定血清中含量最低;半衰期最短; 分解率最高;对热最不稳定的Ig 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 ng/ml水平 凝胶扩散法不能测出 临床上选用敏感性较高的免疫测定法(如化学发光分析CLIA)及ELISA (1)血清总IgE检测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鼻炎 特发性皮炎 湿疹 药物性间质性肺炎 寄生虫感染 须注意当地人群IgE水平

(二)特异性IgE测定 能与某种过敏原特异结合的IgE 常用检测方法:ELISA (2)血清特异性IgE检测临床意义 特异性IgE增高对I型超敏反应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可确定变应原 第三节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实验诊断 一、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 (一)皮内试验(intradermermal test) (二)挑刺试验(prick test)主要用于检测I型超敏反应 (三)特异性IgE检测 (四)总IgE检测 (五)嗜酸细胞计数 二、变态反应性休克allergic shock 皮内试验:预防药物过敏性休克和血清过敏性休克最常用。 三、新生儿Rh溶血症(Rh-HDN)Neonatal Hemolysis Disease,HDN 母亲与胎儿Rh血型不合引起血型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所致的HDN。 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 汉族人中Rh阴性者极少,仅占5% Rh血型抗原中抗原性较强的有5种,D最重要。Rh阳性:带有D抗原者;Rh阴性:不带D抗原者 发病机制及时间:母亲被Rh阳性血细胞抗原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 母亲再次怀孕时,母体内抗Rh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引起溶血。 ?{新生儿ABO溶血症(ABO-HDN)Neonatal Hemolysis Disease,HDN 母亲与胎儿ABO血型不合引起血型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所致的HDN。 90%以上的母亲为O型,胎儿为A、B、AB型} 检测孕妇Rh抗体的临床意义 及早发现是否有胎儿溶血 检测方法:间接Coombs试验 检测时间: 妊娠16周首次检测 以后每4-6周检测一次,直至分娩 Rh抗体滴度≥1:16或1:32时,胎儿很可能发生溶血 Rh抗体滴度≥1:64即应采取措施,如孕妇血浆交换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英文名称:allergic reaction)是指机体对化学物产生的一种有害免疫介导反应。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概述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若机体已被某种寄生虫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增强,或长期受染,早期过去后的机体反应相似于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免疫病理变化),即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reaction)。1963年起Gell与Coombs按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近代知识,首先提出四型分型法,即I型——速发型(immediattype),Ⅱ型——细胞毒型(cytotoxictype),Ⅲ型——免疫复合物型(immunecomplextype),以上3型均由抗体所介导;而Ⅳ型——迟发型(delayedtype)或细胞介导型(cellmediatedtype),由细胞因子所介导。 变态反应发生条件 变态反应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 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率遵循遗传法则; 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变态反应特点和常见病 变态反应的是伴有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05年,在世界首个过敏性疾病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公布对30个国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 千万人)患有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结膜炎、湿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 变态反应流行病学 在西方国家,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病率近40年内迅速增加,欧洲普通人群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调查开始于上世纪初,其患病率在20 年代低于1%,工业革命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逐渐上升,80年代以后戏剧性上升。瑞士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1926年为0.82%,1958

过敏源种类

过敏原知识介绍 (一)食品过敏原的概念 食品过敏原是指食物中能够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成分。食品过敏原(Food Allergen)问题属于食品安全性的范畴,是食品科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它与食品生产厂商和消费者密切相关,同时较多地涉及到临床医学的领域。 (二)食品过敏原及产生原因 ?食品与人体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免疫系统能确保外界物质对人体的侵害,如有毒物质或有害细菌。 ?当人体对某一类食品产生过敏、敏感或不适反应时,这就意味着这类食品不能被人体完全消化、吸收,同时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一种戒备状态。 ?食品过敏原是指那些能对特定人群产生免疫反应或过敏反应的食品中的蛋白质。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不良的食品反应,但只有少数人(大约6%的婴儿和2%的成人)产生过强烈的因食品蛋白质引起的过敏反应。 (三)食品过敏原的种类 (1)欧盟2003/89/EC指出的食品过敏原:花生、大豆、蛋、奶、鱼、甲壳类、树果(坚果)、小麦; (2)美国FDA指出的食品过敏原:谷类包括麸皮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及其它们的杂交种)、甲壳类及其制品、蛋及蛋制品、鱼及鱼制品、花生及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奶和奶制品(包括含乳糖制品)、坚果类及其制品,如板栗、榛子、腰果、杏仁、胡桃、山核桃等、芹菜及其制品、芥菜/芥末及其制品、芝麻及其制品、二氧化硫或亚硫酸盐含量在10ppm以上; (四)食品过敏原的危害 对食品安全性的正确理解与毒性概念及其相应的风险概念分不开。毒性是指物质在任何条件下对有机体产生任何种类(慢性或急性)损害或伤害的一种能力。所以,评价一种食品或其成分是否具有安全性主要是看其是否会造成实际的危害。 食品过敏原产生的过敏反应包括呼吸系统、肠胃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皮肤、肌肉和骨骼等不同形式的临床症状,有时可能产生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食品过敏原极少的量便可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的只要有5-10ppm就可引起反应,几分钟内便产生症状,几小时内会导致死亡。 食品过敏原大部分是自然生成的蛋白质,目前已经知道的大约有160多种食品含有可以导致过敏反应的食品过敏原,另外其它成分(味精,食用色素,亚硫酸盐,二氧化硫等)也可引起类似反应。

过敏反应类型

过敏反应的类型 2013-08-03 | 阅:1 转:4 | 分享 修改 Ⅰ.第一型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typeⅠ) 免疫反应是宿主为保护个体,免于外来异物之入侵的保卫系统,但当此反应过当或不适当时,便造成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Gell 和Coombs 根据反应发生的快慢及反应的机转,分类成四种。这些分类是为了说明方便,在实际上并没有如此地界限分明,有时一个疾病是好几类过敏反应合并造成的。四类型的过敏反应包括: a.第一型立即式IgE 担任过敏反应(immediate, IgE-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b.第二型抗体依靠型毒杀过敏反应(antibody dependent cytotoxicity hypersensitivity) c.第三型免疫复合物造成的过敏反应(immune complex-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d.第四型延迟性T-细胞担任过敏反应(delayed T cell-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1.IgE 担任过敏反应的过程(overall scheme of IgE-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a. 第一次暴露到过敏原(allergen) b. 体内产生IgE 抗体对抗此抗原 c. IgE 抗体和肥胖细胞(mast cell) 结合 d. 第二次再碰到(challenge) 过敏原 e. 此过敏原和肥胖细胞上的IgE 结合,活化肥胖细胞 f. 被活化的肥胖细胞释放很多媒介物(mediators) g. 这些媒介物作用到各组织,造成临床征症,而有气喘...等反应。 2.IgE抗体的特性(characteristics of IgE antibody) IgE 抗体是第一型过敏反应发生的最重要因子,它有下列特性: a. 对热(56℃,30min) 不稳定 b. 在血清中浓度最低

皮肤过敏有几种,三大种类分清楚【健康小知识】

皮肤过敏有几种,三大种类分清楚 文章导读 皮肤过敏是一种很尴尬的疾病,不仅会使你的颜值大大降低,而且还很容易反复,一直不能根治。最好的办法是找到过敏原,然后少接触那类物品。不过,对于特殊的 过敏,如遇冷过敏就是体质问题了,要多加锻炼。 皮肤过敏是一种很常见的过敏形式,有20%的人有皮肤过敏现象。很多敏感肌肤的人 都很苦恼,因为在生活方面和使用护肤品方面都必须小心谨慎,否则就会带来很多不必要 的麻烦。专家介绍: 1、海鲜过敏经常有人吃海鲜后出现一种特殊的中毒,表现为类似过敏的症状如皮肤 瘙痒、发红、水肿等,这很可能就是海鲜过敏。常表现为脸红、头晕、头痛、心跳、心慌、胸闷、呼吸急迫,脸、唇肿胀,口舌及四肢发麻,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海鲜过敏是一种过敏性疾病,有急慢性之分。急性海鲜过敏患者应严格注意饮食,忌食辛辣、海 鲜等食物;慢性海鲜过敏患者在吃了某些食物后病情会加重。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包括:海鲜、辣椒、香菇、竹笋、酒、芒果、草莓、香菜等。慢性海鲜过敏患者应该及时进 行过敏源脱敏治疗。此外,患者避免强烈抓搔患部,避免热水烫洗和外用刺激性药物,忌 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 2、化妆品过敏化妆品过敏是由于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对皮肤细胞产生刺激,使皮肤 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导致过敏。化妆品致敏源最多的是香料、防腐剂、重金属。发生化妆品过敏,只要马上停止使用所有种类的化妆品并及时到医院确诊,先控制病情,一般来说 1-2天症状就会消除,除非病因不能及时发现,或者又在使用其他种类的化妆品,这样就 会发生交叉过敏,或转化为慢性、迁延不愈。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很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一出现过敏就用药膏,当化妆品过敏长期反复发作,那么就不能依赖激素药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