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史每日一练之商代

中国史每日一练之商代

商朝概述朝代名。

商部落始祖名契,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其后势力不断扩展,十四传至汤,灭夏后建立商朝。

建都毫(bó,今山东曹县南),曾多次迁徙,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故商亦被称为“殷”。

商朝是当时世界上奴隶制文明大国,其实际统治区域较夏朝扩大,而其影响所及则远达辽西、湘赣;农业较发达,已用多种谷类酿酒,手工业已能铸造精美青铜器和烧制白陶、原始瓷器,商业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铜贝,产生了规模较大的早期城市;文化科学方面有许多重大的成就,如通用甲骨文、历法开始设置闰月、观测记录新星(甲骨文中的一次新星记录约在公元前14世纪,是世界上最早的新星记录)等。

第二十三王高宗武丁在位59年,用兵四方,国力极盛。

传至纣,被周武王攻灭。

共传17代、31王。

约当公元前16——前11世纪。

一、名词解释【盘庚迁殷】***16民大、苏大等商王朝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前后商的分水岭。

盘庚继位以前,商朝多次发生王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政局动荡混乱,商朝逐渐衰弱。

盘庚继位后,为了扭转这种混乱局面,巩固商王朝的统治,决心把都邑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安阳)。

殷地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优越,是商王朝都邑的理想之地,但这一计划遭到那些拥有大量奴隶、土地和房屋的奴隶主贵族的反对,盘庚下令召集贵族、民众训话,反复说服动员,冲破阻力,终于将都城迁到殷。

此后商都一直在殷,因此历史上又称商为殷商。

盘庚迁殷扭转了当时商王朝的混乱局面,加强了商王室的统治,对商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商代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关于盘庚迁殷的原因,前人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是去奢行俭说,最早在《墨子》一书中曾有记载。

一是水患说,最早为西汉学者孔安国所主张。

一是游牧说与游耕农业说,此最早为当代学者柳诒征和傅筑夫提出。

前者认为商人的社会经济在盘庚迁殷以前是以游牧业为主,后者认为是以游耕农业为主,但都需要经常迁徒。

盘庚迁殷以后,商人的社会经济进入精耕农业阶段,是以不再迁都。

2021-2022学年-有答案-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某校实验中学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21-2022学年-有答案-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某校实验中学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某校实验中学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一个欧洲旅游团队要参观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址,应该去()A.北京西南周口店B.浙江余姚河姆渡镇C.陕西西安半坡村D.云南元谋县2. 我国早期人类中已能够人工取火的是()A.北京人B.半坡人C.山顶洞人D.元谋人3. 下列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使用打制石器②人工取火③种植水稻④禅让制A.②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④③②①D.②④③①4. 某台湾旅游团要来大陆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A.黄帝陵B.大禹陵C.秦始皇陵D.尧庙5.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种状况开始于()A.禹B.纣C.桀D.启6. 公元前1600年左右,青铜器时代的开端与得到考古证明的第一个王朝--商朝的出现是相一致的。

为了寻觅铜矿,商王朝至少六次迁都,其中的三个--郑州、二里头和安阳已经被发掘。

商朝青铜器匠的作坊设在官廷里,他们制造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和祭祀用具。

上述材料说明的是()A.商朝将文字刻在青铜器上B.商朝能制作青铜器C.商朝青铜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D.商朝因水灾多次迁都7. 《尚书》中说“先人有册有典”。

这个说法的依据是甲骨文的记载,甲骨文“册”字,作绳索穿绕竹木简之形,而“典”字作双手捧册之形。

请你判断,这里的“先人”所处朝代应是()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汉8.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下列制度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等级制B.郡县制C.禅让制D.世袭制9. 下列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盘庚迁殷②牧野之战③国人暴动。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②③①10. 以下关于夏、商、西周的统治,说法错误的是()A.都是奴隶社会的主要朝代B.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C.都出现了暴君D.都采用了世袭制11. 奴隶制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剥削制度,下列能充分体现这种残酷性的国君有()A.尧、舜、禹B.禹、汤、周武王C.桀、汤、纣王D.桀、商纣王、周厉王12. 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以夏朝的建立为标志。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卷(教师讲评用卷)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卷(教师讲评用卷)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卷一、现代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明的起源不是“众星拱月”,而是“满天星斗”。

在这一理念下中原文明不再是唯一的、中心的中华文明源头。

把巴蜀文明看作与中原文明平行发展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的一元,才能看到二者的差异和特色。

中国经历过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三星堆和殷墟两个考古遗址分别代表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青铜时代的辉煌期,但三星堆代表的巴蜀文明和殷墟代表的中原文明经历的却不一样。

殷墟青铜器的主要造型是青铜“物”器,即用青铜器制作的各种物品,最为常见的有鼎、尊等,纹饰大多是动物,鲜有单独的人形纹样。

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则拥有大量的“人”形,如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金杖上和兽形器上刻着的小人,青铜神坛上所铸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13个人像等等。

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发掘于家族墓葬之中,作为陪葬的明器,象征着财富和政治权力。

西周早期的毛公鼎的铭文中多次出现“父、王、家”等字样,内容清晰地表达了王权在家族内的传承。

这说明,此时权力已被家族私有化,是一种“家天下”的形式。

巴蜀文明的青铜器则多用于大型祭祀。

从祭祀坑的规模、大小和发掘出来的青铜器数量来看,祭祀仪典具有相当宏大的规模,必定是国家级的重要仪典。

因此,三星堆的青铜器基本是公共器物,是国家礼器,不是专为某个家族和个人订制的。

是什么造成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首先在于两种文明所代表的权力模式存在差异。

考古学家李伯谦把“古国”分为“崇尚神权”和“崇尚王权”两类。

近几年三星堆最吸引人的文物就是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的青铜神坛,专家认为它的奇特造型生动地诠释了正在进行的一次神巫仪式。

而中原文明里几乎所有已知的主要兵器都能找到青铜制造品,甲骨文中“王”字是青铜兵器“钺”的象形字,是“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的国王形象演化而来的。

《左传》有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把“祀”与“戎”分开来论,在宣扬和巩固国家权力方面,巴蜀文明注重的是祭祀,而中原文明更看重战争。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太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殷墟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殷商王室的档案,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和真实文献记录。

由甲骨文的成熟性和系统性可以推知,甲骨文之前必然还有更久远的文字和文献之源。

甲骨文中有用绳子编联竹简的“册”字,还有把书册郑重存放在台案上的“典”字,说明商代有很多典籍,其中应该有不少是前代传承下来的。

对商代早期和夏代的考古中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大量陶器符号和岩石符号,也证明殷墟甲骨文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自殷墟甲骨文以来,汉字面貌虽经多次嬗变,记录的语言和文献文体也古今有别,但汉字都是传承性的渐变和与时俱进的优化,没有出现过彻底推翻前代语言文字和典籍文献的情况。

从甲骨文以来,中国的文脉从未间断,甲骨文奠定的汉字系统是传统所言的世界四大古典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古中国甲骨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仍被继续使用的文字。

殷墟甲骨文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以甲骨文为基础的汉字为什么能持续流传至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字和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是交融在一起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汉字可以改革,可以改良优化,但绝不会灭亡,也绝不能废除。

每当汉字使用出现困难时,人们不是推翻或否定原有系统,而是因势利导、改革改良,使其在基因相承的前提下更加适应时代需要。

如秦代的“书同文”解决的是战国用字混乱问题,采用的方法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汉代“隶变”的动因是提高书写速度,主要通过书写技法来改善,变线条为笔画、变圆转为方折;近现代的汉字简化主要是解决学习繁难问题,只是通过部分字的笔画减省和字种合并来减轻学习负担,而且简化字80%以上是自身演变的结果,并非突然的全盘改造或替换。

内蒙古初一初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内蒙古初一初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内蒙古初一初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半坡人④河姆渡人。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2.“距今约70万-20万年,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会使用火并能长时间保存火种,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这段话描述的远古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3.爱美之心远古就有之。

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当中,懂得爱美的是()A.蓝田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元谋人4.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公元前()A.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B.公元前20世纪80年代C.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D.公元前20世纪80年代5.早期人类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A.火的使用B.会建造房屋C.原始农业出现和发展D.自然环境的变化6.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下列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成就有关的是()A.北京人B.人文初祖C.干栏式房屋D.彩陶7.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①农作物种植②打制石器的使用③家畜饲养的出现④聚落的发展⑤磨制工具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8.小刚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一次传说时代的战役:黄帝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对此无计可施,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

这次战役是(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阪泉之战D.巨鹿之战9.一位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游客想去参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他应该前往()A.二里头B.西安C.咸阳D.南京10.商朝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殷商,是因为下列哪一事件?()A.商汤灭夏B.牧野之战C.武王伐纣D.盘庚迁都11.陕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上铸有“武王伐纣”的铭文。

由此可以判断,它最有可能铸造于下列哪一时期?()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1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南区学校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南区学校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主动响应的宣扬教化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扬教化工作,既教化了公民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也教化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扬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扬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扬工作主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焚烧厂设计得特别美丽,学生、游客和旁边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观旅游。其次,宣扬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扬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化,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扬。第三,宣扬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具体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记,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的艺术特征是内容承载不住形式,是天才抒发。
B. 杜诗、颜字和韩文作为正统,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始终影响到晚唐北宋。
C. 曹植的诗、二王的字及骈文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亲密,是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实力。答题时留意细致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细致对读,找寻微小的差别。A项,“没有……,就……”条件不成立。原文,“假如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假如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俗地主学问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故选A。

广东省广州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广东省广州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三校联考高三语文(答案在最后)命题学校: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

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

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

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

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

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

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

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

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

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帝颛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谓之为黄帝的后裔;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

(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材料二: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现象,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始于边缘地带的观点。

2025届信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入学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信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入学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信阳市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入学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自从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中国古史学界困绕着黄帝事迹是“种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这一问题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

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认为黄帝本为天神。

而后有一个被历史化的过程。

持此观点的古史辩派学者使用的关键词是“神话”和“历史”,并录及“传说”。

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

神话是否可以为古史研究采用,取决于其是否包含史实。

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在文宇记录没有产生以前(口传时代).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概念。

同时,古史将派学者认为有些神话中有历史真实。

随着文字记录的出现(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

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

这时侯,传说和历史、神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所谓“历史的神话化”,就是认为量帝传说有历史的根基,甚后进入神活。

这是历空与神语互渗的结果。

从持此观点的学者一方来看,抗评古文拼派阵营使用的关健词则是“传说”和“历文”,而录及“神话”,代表作品是徐旭生的《中国古文的传说时代》。

在徐旭生著作中,与古史辩派相比,“历史”的用法无别,“神话”的用法咯有区别,“传说”的用法则差别极大。

就内涵而言,神话不含合文实成分,传说时往往合有史尖成分。

这一阵营,更多的站在西方“传说”的传统上。

从概念关系来看,西方文献的传说与神话、历史是并列关系,徐氏基于这种关系把这三个概念引中为了“进化论式”的历史分期概念(如下图),试图以此证明古史辨派的观点块乏科学性。

徐旭生先生的传说、神话、历史关系图“传说”这一概念,折射着东西文化的碰拉。

从语源来看,徐旭生使用的“传说”对应着英语的legend,在西方文献中,legend多用于讲述英堆的不凡才能,它的含义与今天我们说的“传奇”“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相近。

2024学年陕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合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陕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合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陕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联合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山西南部)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

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

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

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涣水、睢水、汳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至都城大梁,后又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

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一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鸿沟”水系。

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

国都大梁,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辕”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

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

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

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

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

关于《殷和殷墟》的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殷和殷墟》的阅读题及答案

《殷和殷墟》的阅读题及答案关于《殷和殷墟》的阅读题及答案殷和殷墟①殷位于现在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在大约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期间,一直是商朝的都城。

殷是商朝历时最长的都城,代表着商朝历史最辉煌的时期,因此商朝又被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②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约公元前1600年),把国都迁至亳(音bó,今河南商丘)。

在后来的三百年当中,商朝的都城搬迁了多次,这是因为旧都地区的王族内部经常争权夺利,对商王威胁很大,使商王难以实施各项政策,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商王就不得不迁都。

③后来商朝的王位传到盘庚手里。

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当时旧都中的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

还有一部分势力强大的贵族,别有用心地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

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

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

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 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最终成功地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这个地方。

④殷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土质地貌和水文状况,比以前的旧都城都要好。

迁都到这里之后,社会秩序安定了下来。

于是盘庚开始大力整顿商朝政治:倡导节俭,自己住茅草盖的屋子;减轻剥削,严惩贵族奢侈腐化;改善民生,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制造业。

这次迁都,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盘庚因此被称为中兴贤王,而此后二百多年,商朝一直都没有再迁都。

直到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之后,殷也一同随之荒废。

⑤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发现这里是商朝国都的遗址,于是就管这个地方叫作殷墟。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在史学研究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浙江省金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金华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金华高三年级2024年10月考语文试题卷(答案在最后)命题校对:高三语文教研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明代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曾讲到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当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

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李耳的《老子》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美学观点相似。

其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

老子所谓的“大巧若拙”,我们可以理解为那种高超的技艺,即通过人为的艺术加工之后并不露痕迹,而更显自然稚拙、富有生气,恰似天造。

“这种巧是大巧,绝非一般的技巧、技能。

一般的巧可凭借人工的力量达到,而大巧作为最好的巧,是对一般的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

大巧就是不巧,故在此老子以‘拙’来表达这种高度的巧。

”所谓的美在“自然”,其表现在工艺美术作品之上,即为造物材料的天然性、无毒无害、绿色环保,不逆自然之法。

在其装饰方面,切不可为装饰而装饰,忽视功能本体的重要性;也不可一味地重视功能性,忽视其本身的材料、造型的特殊美感。

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采用一种整体写意的表现手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势造型。

虎的身躯借助了石料自然起伏的形态变化。

虎身蜷曲的毛皮则是石料天然的纹理,斑纹则运用线刻手法刻出,线条明快、简练自然,整体气势磅礴,再现了猛虎伏击时的精彩瞬间。

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吟诗作赋,以抒发胸中之情。

如,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罗列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一些具体的物象,这些物象联合起来,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

这种平淡中见真情、朴素中见深刻的手法,体现的正是一种“大巧若拙”之美,是美在枯槁的朴素的表现。

吴鸣的《大语系列》,其创作融合传统紫砂造型工艺,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演绎现代性的装饰手法,风格朴素,单纯自然。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试题 语文含答案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试题 语文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检测语文(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的整个历史衍化过程,其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我们今天研究诸子之学,要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特别是近代以来,“接着讲”无法局限于原来的范围,因为它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应该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和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更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模拟练习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模拟练习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模拟练习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黄村镇的何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千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

1975年,考古学家在铜尊内壁底部发现了铭文,共122字依照铭文,判断这是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青钢器,于是命名为“何尊”。

考古学家在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

当时,在城邦的中心会树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城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下才能得以安宁,因此金文的“宅兹中国”大意:居住在天下中央,“国”字有兵戈守护。

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在现在的洛阳一带。

3000年历史演进,“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

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书当中。

(摘编自《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材料二·秦】:秦始皇帝陵一号铜车马,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封土的西侧。

一号铜车马是伞盖高车,高152厘米,长225厘米,相当于真车马的一半,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形体最大的陪葬车马。

车舆、驷马、配饰一应俱全。

车马以青铜制造,马身佩戴金银装饰的配件,局部施以彩绘,车体附件多以工整的几何纹为主要装饰纹样。

这辆铜车马重量超过一吨,然而它并非凝固的雕塑,而是由3000多个零部件组成的灵敏机械,数量庞大、形状各异的零件挑战了金属铸造与组装的技艺。

修长或大体量的构件采用空心铸造法,宽而薄的则使用铸锻结合的工艺。

复杂的组件被分解成简单的元件单独制作,再通过活页、子母扣、销钉或纽环连接合为整体。

严密拼接的青铜车马再现了大秦制造的优良品质。

(摘编自《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材料三·汉】:这套象牙算筹出土于陕西省旬阳县佑圣宫一号汉基,共28枚,粗细均匀,长短划一。

《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阅读答案

《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阅读答案

《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阅读答案《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阅读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时间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

现存的殷商文学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是直接传承于今的第一手的殷商文学文献,即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第二类是经过后世传抄,但是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被时人所认可的殷商文献;第三类是在周汉时代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下来的有关殷商时代的遗诗遗文、神话传说等。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

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它的文字载体意义。

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它们不仅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而且已经具有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的文学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

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

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

那么,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之一。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

“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意味深长。

2023年5月20日,中国文物工作者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潜入南海,对西北陆坡两艘古代沉船进行大范围水下搜索和调查,并对提取文物进行全面研究,解读其中蕴藏的历史信息⋯⋯在五千多年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孜孜不倦探寻文明起源的奥秘,不仅是为了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更是为了让全体中华儿女胸怀自信、阔步前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开放包容。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西安举行。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

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23_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答案)

2023_2024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附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在留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学校组织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证古泽今——留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明展”。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上面是展览“前言”中的部分文字。

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3)题。

(共6分)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商朝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兽骨上契①刻的文字。

1899年,王懿荣在有意间发现了一种叫龙骨的药材上刻有图形文字,经推断正是商朝王室运用的文字。

甲骨文得以发现。

这些文字,理①(藏/葬)在中国人的文明基因中,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里,生成了最深沉、持久的力量。

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只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明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②(成/承),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运用的文字,并对中国人的认同、思想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甲】。

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表明了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明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促进了中国文明在世界的传播。

注:①[契]用刀雕刻。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占(zhān)契(qì)B.占(zhān)契(qiè)C.占(zhàn)契(qì)D.占(zhàn)契(qiè)(2)语境,在①②处依次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藏②成B.①藏②承C.①葬②成D.①葬②承(3)在【甲】处填入一句承上启下的话。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古诗文默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阅读附答案
殷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时间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

现存的殷商文学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是直接传承于今的第一手的殷商文学文献,即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第二类是经过后世传抄,但是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经被时人所认可的殷商文献;第三类是在周汉时代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下来的有关殷商时代的遗诗遗文、神话传说等。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它们之间互相发明、互相印证,共同构建了殷商文学的历史。

从此,中国文学脱离了传说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新的时代。

甲骨文带给殷商文学的意义,首先是它的文字载体意义。

这些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它们不仅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而且已经具有相当的叙事条理,甚至有了基本的文例程式,一篇典型的甲骨卜辞会同时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大部分,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辞汇丰富,语言简洁,体现了叙事文的初步技巧,因而我们可以将其纳入早期的文学范畴,它本身就构成了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与甲骨文相提并论的是铜器铭文。

将殷商铜器铭文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字进行比较,会发现二者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但是作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其书写工具不同,方式不同,记述功能不同,二者之间又有不同的文字特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殷商铜器铭文中,几十字以上的铭文很少见到,大多数只有几字,而且好多字是合体字,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

因而,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

占卜在殷商王朝的生活中虽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毕竟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在青铜器上铸字的活动更是如此。

那么,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又记载在哪里呢?《尚书•多士》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多士》为周初时文献,是周公训诫殷商旧臣的记录。

“册”与“典”乃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

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字发现。

商代重要的文献资料还有“书”。

《左传》中,对《尚书·盘庚》多有引用,如:“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以此可知,殷商时代记载日常政治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文献应该是这些典、册和书。

现存的《盘庚》一篇完全可以作为最有力的证明。

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三者共同呈现了殷商文学的书写形态。

从此以后,中国文学有了自己的成熟的文字载体。

文学
史可以有多种断代方法,但无论如何,从口传时代进入文字时代,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飞跃。

和后世文学相比,殷商文学的内容虽然还远不够丰富,文体形式也相对简单,但是它却展示了作为书写形态的早期文学的基本特征,为周代以后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商代以前是中国文学的传说时代,商代以后是中国文学的文字书写时代。

这就是商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意义。

(摘编自赵敏俐《殷商文学史的书写及其意义》,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具有最重要的文字载体意义。

它文字数量庞大、结构完整,而且具有相当的叙事条理与文例程式,因而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B.铜器铭文代表了殷商时代文字书写的另一种情况,铭文篇幅短小,大多数只有几个字,其中包括很多合体字,这些字都具有鲜明的图案特征。

C.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比,“册”与“典”是殷商时代更为重要的文字文献,因为它们记载了日常政治文化生活中发生的无数重要的事情。

D.“书”和“册”“典”一样,也是商代更为重要的文献资料。

留存至今的《尚书·盘庚》,就是其中最有力的证明。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承于今的殷商文学文献,有直接保留下来的,也有经过后世传抄或历史文献中记载下来的,只要真实可信,都具有宝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B.典型的甲骨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大部分,它具有完整的叙事结构,词汇丰富,语言简洁,属于殷商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C.甲骨文与铜器铭文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是一致的,但由于书写工具、书写方式和记述功能的不同,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字特征。

D.《多士》《盘庚》均出自《尚书》,《多士》记录了周公训斥殷商旧臣的情形,《盘庚》则被《左传》多次引用,二者都属于殷商文学的珍贵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商文学的历史是由甲骨卜辞、铜器铭文、记载中的典册文献共同构建的,除了各自独立的意义,它们之间还可相互发明、相互印证。

B.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记载中的典册文献,三者共同呈现了殷商文学的书写形态,它们使中国文学有了自己成熟的文字载体的标志。

C.殷商文学虽然内容与文体形式都相对简单,但却展示了我国书面形态的早期文学的基本特征,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D.殷商王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是因为它实现了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将中国文学从口传时代带入了文字时代。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1.A (A项错误有二。

一是“最重要的文字载体意义”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首先是”,而且说铜器铭文可与甲骨文“相提并论”;二是第二句属强加因果关系,原文“相当成熟的文字”是指书写形式。


2.C(原文为“在字形结构的组合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3.D(因果表述不当。

选项后半句表述的是殷商文学的意义,它不能成为“殷商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的充分理由。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