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分析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总结

B i n g c h o n g h a i f a n g z h i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于2021年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的小麦示范种植基地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试验。
试验过程中共选择了5种药剂分别是43%的戊唑醇悬浮剂、40%的丙硫菌唑单剂、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的氰烯菌酯悬浮剂、25%的咪鲜胺乳油。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43%的戊唑醇悬浮剂、25%的氰烯菌酯悬浮剂、25%的咪鲜胺乳油防治效果最好,在应用过程中对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没有产生不良影响,没有药害发生,产量相对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
多菌灵作为山东省聊城市小麦赤霉病防治常用到的药物,防治效果相对较差,这表明病原对该种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在今后防治过程中应该将43%的戊唑醇悬浮剂、25%的氰烯菌酯悬浮剂、25%的咪鲜胺乳油三种药物交替应用,以提高防治成效,避免病原在短时间内产生严重的耐药性。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概况本次试验选择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的小麦示范种植基地开展,当地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拥有充足的光照资源,夏季温度较高,降雨集中。
在试验期间,日平均气温21℃,最高气温在33℃,最低气温在7.5℃,降雨量超过了163mm,整体气候条件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十分有利。
试验地的土壤指标pH值6.0-7.5,有机质1.5%-4%、全氮0.2%-0.3%、碱解氮80-120mg/kg、速效磷15-30mg/kg、速效钾80-120mg/kg。
2、试验材料本次研究共选择了5种农药,分别是43%的戊唑醇悬浮剂(由山东亿嘉农化有限公司生产,农药产品标准证号:GB29381-2012、农药登记证号:PD20110920、农药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 XK13-003-00)、40%的丙硫菌唑单剂(由江苏省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农药产品标准证号:Q/320481ZNH028-2022、农药登记证号:PD20190014)、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是由四川润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农药产品标准证号:HG/T3290-2016、农药登记证号:PD85150-35)、25%的氰烯菌酯悬浮剂(是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农药产品标准证号:Q/ 3201PI056-201、农药登记证号:PD20121670)、25%的咪鲜胺乳油(是由四川润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农药产品标准证号:GB/ T39671、农药登记证号:PD20081422)。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田间防效

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是中国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病害,具有大区流行性、危害严重性、暴发性的特点,严重威胁了小麦安全生产[1]。
由于湖北省小麦生育期内雨水较多和秸秆还田等耕作制度推广,赤霉病逐渐成为该地区小麦第一大病害,其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而且病粒分泌的毒素危害食品安全[2]。
此外,小麦白粉病在湖北省麦区也频发,常年发生面积20万hm 2左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3]。
种植抗病品种是既经济又安全的有效方法,但大量研究均显示,湖北省审定小麦品种对赤霉病和白粉病的抗性水平不高,尤其缺少高抗品种[4-6]。
药剂防治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的主要手段,但长期大面积使用多菌灵等单一药剂会导致病原菌的抗药性增加,防治效果大大降低[7-10]。
为此,本研究选择3种不同种类杀菌剂开展了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田间防治试验,比较了其田间防效,以期筛选出适合黄冈市的杀菌剂,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小麦品种为鄂麦006(鄂审麦2017002),区试抗病性鉴定为中感赤霉病和高感白粉病。
试验于2020年11月6日播种,播种量为150kg/hm 2。
供试药剂:400g/L 戊唑·咪鲜胺悬浮剂(江苏富田农化有限公司)、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和500g/L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1.2试验设计试验安排在黄冈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共4个处理,分别为400g/L 戊唑·咪鲜胺悬浮剂900mL/hm 2(A )、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440g/hm 2(B )、500g/L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500mL/hm 2(C )、清水对照(D ),各小区随机排列,每小区40m 2,3次重复。
药剂分两次喷施,第1次在小麦扬花初期3月28日,采用农状元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均匀施药,间隔7d 后第2次施药,两次用药量相同,用水量均为450L/hm 2。
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1年4月刊20科 研 试 验DOI:10.16815/ki.11-5436/s.2021.11.011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沈 雨(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蚌埠 233002)摘要:为试验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小麦田间药效试验,对几种药剂进行防效对比。
试验结果表明,30%丙硫菌唑OD,50%戊唑·百菌清SC,纳米农药,200 g/L 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 丙环唑EC,15%丙唑·戊唑醇SC,48%氰烯·戊唑醇SC 等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防效。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效;田间试验沈 雨. 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 农业工程技术,2021,41(11):20~21.近年来,随着小麦栽培方式的变化,如播种量增加造成高密度栽培、不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以及秸秆多年连续还田等,小麦赤霉病已由过去在长江流域流行逐渐向北扩展至淮北地区。
淮上区位于淮河北岸,小麦常年种植2万hm 2,小麦赤霉病已成为该区小麦生产危害最严重病害,不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造成小麦不完善粒超标,且小麦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DON 毒素,对人畜都有较大危害[1]。
目前,在小麦抽穗扬花阶段使用化学农药开展预防仍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重要措施。
因此对目前市场上登记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当地小麦赤霉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200 g/L 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 丙环唑EC(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30%丙硫菌唑OD(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48%氰烯•戊唑醇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50%戊唑•百菌清SC(江苏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5%丙唑•戊唑醇SC(贵州道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36%丙环•咪鲜胺SC(扬州市苏灵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纳米农药(南京善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小麦田间的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找到一种有效的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方法,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
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药剂,包括多菌灵、茚醚灭、甲基托布津等,对小麦进行了处理。
实验设计了不同的处理组,分别使用了单一药剂处理和多种药剂的复合处理。
对照组则使用了不作处理的小麦。
在田间条件下,我们观察了小麦的生长情况、赤霉病的发病情况以及小麦的产量。
实验结果显示,使用单一药剂处理的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情况较对照组有所减轻,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而使用多种药剂的复合处理后,小麦的赤霉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同时小麦的生长情况也有所改善。
茚醚灭和甲基托布津的复合处理效果最好,小麦的产量也有所增加。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药剂的浓度试验。
将茚醚灭和甲基托布津的浓度分别设置为5%、10%、15%和20%,观察了对小麦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浓度的增加,对小麦的影响逐渐增加,但是过高的浓度也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

文献著录格式:李斌,黄福且,王国荣.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〇17, 58 (3): 442>43.D O I:10. 16178/j. i s s n.0528-9017. 20170324半雇冰i f凌 2〇17年第58卷第3期5种杀園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李斌,黄福旦,王国荣(杭州市萧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311201)摘要# 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氰烯•己唑醇悬浮剂1 500 g•hm^2对小麦赤 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2次用药效果显著好于1次用药;常规药剂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 g•hm_2 + 25% 咪鲜胺乳油300 m‘/hm_2的防效较好,仍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推荐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_2的防效一般;而25%氰烯菌酯乳油1 500g•hm_2和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350 g•hm_2的防效不理想。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效;药剂筛选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 0528-9017(2017)03-442-02浙江省麦类作物种植面积不大,但一直是小麦 赤霉病的重发区,也是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及复配剂 用药水平较高的地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此 类杀菌剂的大量使用,使得病原菌产生了一定的抗 药性,且具抗药性的群体有不断蔓延的趋势[1]。
萧山区自2014年以来,连续3年4至5月份持续 阴雨的气象因素为赤霉病流行创造了适宜条件,而 萧山区小麦耕作面积以种粮大户为主,其较为粗放 的管理方式致使小麦赤霉病为害日趋严重。
根据萧 山区测报站近3年对全区小麦赤霉病考察数据显 示,2014年小麦赤霉病平均株发病率4.8% (0~ 15.6%). 2015年平均株发病率2.7%(0 ~ 13%). 2016年平均株发病率29.5% (4.7% ~ 93. 8%),总体上呈持续偏重的状况。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王兴琴(霍邱县临淮岗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霍邱237484)摘要选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悬乳剂、45%咪鲜胺水乳剂、30%戊唑醇悬乳剂、40%克百菌悬乳剂、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70%甲基硫菌灵原药可湿性粉剂和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共8种药剂,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8个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施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1.8L/hm2(处理2)和施用30%戊唑醇悬乳剂225mL/hm2(处理4)的防效始终在90%以上,病穗率始终在5%以下,防治效果和持效性都优于其他6个药剂处理;与清水对照相比,8个药剂处理均可提高小麦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其中处理2和处理4小麦的结实率均达到89%以上,千粒重均达到42.00g以上。
说明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过程中,可以优先考虑使用25%氰烯菌酯悬乳剂和30%戊唑醇悬乳剂。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效;安全性中图分类号S435.12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4)08-0047-04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4.08.01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世界广泛种植,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
小麦赤霉病是最具有破坏性的小麦病害之一,被视为小麦的“癌症”。
该病害是一种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在全球大部分小麦种植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在温暖潮湿的小麦产区小麦赤霉病发生较严重[1]。
小麦赤霉病又称红麦头、烂穗病、烂麦头,是由多种镰刀菌、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2],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以穗期发生为主,湿度大时病穗可见粉红色霉层[3]。
小麦赤霉病发生后,不仅会给小麦造成产量损失,还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食用病麦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还会导致怀孕母畜中毒后流产,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影响小麦优质高产[4]。
几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初探

摘 要: 防治小麦赤霉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 25% 氰烯菌酯乳油防治效果最好ꎻ 40% 戊唑咪鲜胺水乳剂、
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效果优于常规药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ꎻ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效较好ꎬ 仍可作为生产
上的主要药剂使用ꎻ 以上 4 种杀菌剂防治效果 2 次防治优于 1 次防治ꎮ
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看ꎬ 25%氰烯菌酯乳油防治效果最
粉剂齐穗期 1 次防治一般ꎬ 2 次防治防治效果较好ꎻ
均优于 1 次防治ꎬ 且防治效果明显ꎮ 从防治后病穗率、
效较好ꎻ 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 50%多菌灵可湿性
好ꎬ 初穗期 1 次防治防效分别达到 75 72%、 72 07%ꎬ
30%己唑醇悬浮剂 1 次防治、 2 次防治对降低病穗率、
验ꎬ 以期改善小麦赤霉病的用药结构和水平ꎬ 为小麦
赤霉病的大面积化学防治提供依据ꎮ
收获前 10d 调查总穗数、 发病穗数ꎮ 以小麦穗部发病情
况划分病情严重度ꎬ 共分 5 级: 0 级ꎬ 无病ꎻ 1 级ꎬ 病小
穗数占全部小穗的 1 / 4 以下ꎻ 2 级ꎬ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
穗的 1 / 4~ 1 / 2ꎻ 3 级ꎬ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 / 2~ 3 / 4ꎻ
4 级ꎬ 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 3 / 4 以上ꎮ 按照病情指
数 = ∑ ( 各级病株数 × 该病级值) / 调查总株数 × 最大
级值ꎬ 计算病情指数ꎻ 按照防治效果 = ( 对照病情指
1 材料与方法
数 - 处理病情指数) / 对照病情指数ꎬ 计算防治效果ꎻ
1 1 试验材料
试验药剂: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ꎻ 25% 氰烯菌
农业与技术 ※农业科学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作者:孙光忠彭超美刘元明邓劲松袁浩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5年第01期摘要:以郑麦9023为试材,研究25%氰烯菌酯SC、70%甲基硫菌灵WP、50%多菌灵WP、250 g/L戊唑醇EW和250 g/L嘧菌酯SC 5种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效果。
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施用25 %氰烯菌酯SC 562.5 g a.i./hm2和250 g/L嘧菌酯SC 250 g a.i./hm2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均在86 %以上,无显著性差异。
施用250 g/L戊唑醇EW 120 g a.i./hm2对小麦赤霉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82.26 %。
增产效果以25%氰烯菌酯SC 375 g a.i./hm2与SC 562.5 g a.i./hm2较好,理论增产率为11.30%和13.57%,其次是250 g/L戊唑醇EW 120 g a.i./hm2和250 g/L嘧菌酯SC 250 g a.i./hm2,理论增产率分别为9.69 %和9.00 %。
这3种杀菌剂的防效和理论增产率均优于70%甲基硫菌灵WP 1 050 ga.i./hm2和50 %多菌灵WP 750 g a.i./hm2。
关键词:杀菌剂;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1-0081-03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1.020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属真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病害[1],也是中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该病不但影响小麦产量还引起小麦子粒腐败变质,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一至二成,流行年份减产五至六成,甚至绝收[2]。
更为严重的是小麦病粒中的赤霉病菌分泌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导致食欲降低、体重减轻、代谢紊乱等生理现象,还对人和动物的免疫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3,4]。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试验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试验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小麦赤霉菌引起的病害。
该病害在小麦生长期间会造成严重损害,降低产量和品质。
采取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对于保护小麦作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本试验选取了5种常用的药剂,分别为草铵膦、稻瘟宁、托布津、苯醚菌酯和三唑酮,以及对照组。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每种处理设置6个重复。
我们选择发病初期的小麦植株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喷洒药剂或水进行处理。
每个处理的喷洒量为800毫升/亩。
在喷洒后的7天、14天和21天时,分别观察小麦植株的赤霉病感染情况,并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为:0表示无病斑,1表示病斑小于10%,2表示病斑为10%-30%,3表示病斑为30%-60%,4表示病斑大于60%。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对照组的小麦植株在不同观察时期都出现了较严重的赤霉病感染,评分都在3-4之间。
而在不同药剂处理组中,草铵膦、稻瘟宁和三唑酮的防治效果最好,赤霉病感染较轻,评分在1-2之间。
托布津和苯醚菌酯的效果较差,赤霉病感染较重,评分在2-3之间。
在不同观察时期的比较中,草铵膦、稻瘟宁和三唑酮的防治效果都相对稳定,赤霉病感染在不同观察时期差异不大。
而托布津和苯醚菌酯的效果在不同观察时期有所变化,初期效果较好,但后期效果有所下降。
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草铵膦、稻瘟宁和三唑酮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作为优选的防治药剂。
托布津和苯醚菌酯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不推荐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药剂。
本试验的结果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农业生产中的病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未来的工作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药剂的使用方式和剂量对防治效果的影响,以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初探

多 菌灵 相 应 处 理 ,且 2次 用 药 处 理 的 防 效 均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提 高 。 关键 词 :小 麦 赤 霉 病 ;防 治 药 剂 ;防治 效 果
中 图分 类 号 :S4 5 1 2 3 .2 文献 标 志 码 :B 文章 编 号 :0 2 - 1 ( 0 2 0 — 3 —3 5 89 7 2 1 ) 4 0 20 0 5
通 信 作 者 张
震 ,E m i zh n c @ 1 6 c r。 — al z a g n 2 . o : n
尤 琴 等5杀 剂小 赤 病 防效 初 爱 , :种 菌 对 麦 霉 的 治 果 探
酯 ・ 唑醇 小 麦 始 花 期 用药 1次 ,6 7 m 戊 6 用 药 量
1 0,1 5,2 ;小 麦花 始期 和 前 次处 理 后 7 d用 药 0g 1次 ,6 7i 6 n 用药量 l ,1 ,2 。醚 菌酯 小麦 始 0 5 0g 花 期用 药 1 ,6 7I 用 药量 l 次 6 I T 0,l ,2 ;小麦 5 0g 花 始期 和前 次处理 后 7d用 药 1次 ,6 7m 用 药量 6
药剂及处理
露冒 萄 鋈
b
c dc
赤 霉 菌 2一£6 因 突 变 密 切 相 关 。 浙 江 省 麦 类 u基
作 物种植 面积 不 多 ,一 直 是 麦类 赤 霉 病 的重 发 区 , 也 是最 早发现 赤霉 菌抗 药性菌 株小 麦种植 区。浙 江 省 长期 以来 多菌灵 等苯 并咪 唑类杀 菌剂 及复 配剂 用 药 水平 较高 ,可 能使得 浙江 省麦 区赤霉 菌抗 药性 菌 株 群体 累积 。在气 候条 件有利 于小 麦赤 霉病 流行 条 件 下 ,小麦栽 培 和管理 水平 稍有 不慎 的情况 下 ,赤
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防效及增产试验-4页文档资料

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防效及增产试验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穗腐危害最为严重[1]。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主要引起小麦叶片枯死。
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在我国普遍发生,这2种病害在亳州市谯城区小麦田发生频率较高且危害较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甚至是食用安全性[1-4]。
为了探寻适宜谯城区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防治的有效药剂,笔者于2016年比较了5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本试验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某农户小麦田(6.67 hm2)进行。
试验区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肥力中等,土壤pH值 7.8,含有机质14.74%。
于2015年10月12 日玉米茬旋耕,10月13日播种,旋耕时施复合肥(15-15-15)750 kg/hm2和尿素150 kg/hm2,播种量210 kg/hm2。
试验区小麦长势整齐一致,水肥管理等栽培措施一致,并且与当地农业生产实践保持一致。
1.2 试验材料供试药剂:40%丙硫?戊唑悬浮剂(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提供)、15%丙唑?戊唑醇悬浮剂(贵州道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市售,下同)、25%氰烯菌酯悬浮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59.7%咪锰?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供试作物:小麦,品种为淮麦33。
试验对象:小麦赤霉病、小麦叶锈病。
施药器械:山东卫士牌WS-16P型16升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扇形喷头,流量0.6 L/min,工作压力0.2~0.4 MPa,喷片孔径为0.9 mm;市下牌SX-LK16升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扇形喷头,流量0.6 L/min,工作压力0.2~0.3 MPa,喷片孔径为0.9 mm。
1.3 试验设计试验根据所用药剂及浓度不同共设6个处理,即40%丙硫?戊唑悬浮剂450 g/hm2(A)、15%丙唑?戊唑醇悬浮剂900 g/hm2(B)、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C)、25%氰烯菌酯悬浮剂2 250 mL/hm2(D)、59.7%咪锰?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75 g/hm2(E),以空白作对照(CK)。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童晓红(凤台县植保植检站,安徽凤台232101)摘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为筛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高效经济药剂,对多种药剂进行了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均在89%以上;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和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次之;40%戊唑·咪鲜胺悬乳剂和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差。
在小麦抽穗扬花防治关键期,使用丙硫菌唑、氰烯菌酯分别与戊唑醇复配制剂,施药2次,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中图分类号S435.12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07-0112-04凤台县位于沿淮淮北,为稻麦两熟耕作区,常年种植小麦4.2万hm2左右,其中稻茬麦约占90%[1]。
近年来,粮食生产功能区优质高产小麦良种的种植面积在迅速扩大,与此同时病害发生危害程度也在不断加剧。
小麦主要病害有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以赤霉病、条锈病发生为主,白粉病发生逐年加重,赤霉病、条锈病常混合发生,但以赤霉病对健康安全威胁最重、致害性最大[2-4]。
赤霉病由若干种镰孢属真菌侵染所致,最主要的是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 Schw)和黄色镰刀菌(F.culmorum Sacc)。
在我国,禾谷镰刀菌占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的94.5%[5]。
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
在小麦扬花期遇到高温高湿天气极易发生赤霉病大流行,会造成小麦产量下降,籽粒品质恶化,对人、畜健康造成危害,威胁小麦生产安全[6-7]。
有研究表明,赤霉病大流行时病穗率为50%~100%,导致小麦减产10%~40%;中度流行时病穗率为30%~50%,导致小麦减产5%~15%[8]。
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分析

浙江蒙花喷雾器 有限公 司生产的MH - D 1 6 - 3 智能 电动喷雾 器 ,对水4 5 k g / 6 6 7 m , 均 匀喷雾 。第 2 次施药后 1 2 d 进
行调 奄 ,调查 次数 为 1 次,每 小区采用对角 线 5 点取样 法取
样 ,每点调查 4 0株,共 2 0 0株,记录病穗 数和病级数 ,计算
6 6 7 m 、4 2 %眯鲜 ・ 甲硫灵町湿性粉剂 6 0 、8 0 g / 6 6 7 I I 】 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 的防治效果 ,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 ( 2 5 % 多- 酮可湿性粉剂 l 0 0 g / 6 6 7 I l l ! )的防效 ; 3 6 % 甲基硫菌 灵悬浮剂 l 0 0 m L / 6 6 7 n 1 1 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对照药剂 ;其 它 药 剂处理的 防治 效果 与对 照药 剂 间未 表现 出显 著差异 。
试验于 2 0 1 2年4~6 月设在 上海市松江 区泖港 镇腰 泾村 ( 松江 区农业技术推广 中心科技农场 ) 进行。各处理药剂用量 ( 见表 1 ) , 另设清水 对照 , 每 处理重复 3 次, 每小 区面积 为7 0 m ,随机 区组排 列。试验 前 1 0 d和试验期间未用其它药剂
关 键 词 : 杀 菌 剂 ; 小 麦 赤 霉 痫 ; 防 治 设 果
赤霉病 是 长江 中下游地 区小 麦生 产上 的三大 主要病害 之一。我 国小 麦赤霉病 是 由禾 谷镰刀菌 引发的真菌性病 害 ,
2 5 %多 ・ 酮可 湿性粉 剂 ( WP, 江苏 省绿盾 植保农药 实验有
限公司 ) 。
菌 源量 、气 候条 件 、品种抗 性 、致病 菌 抗药 性 、药剂 防治 效 果及栽培 管理措施等 紧密 相 关忙 I 。然而 , 当前 气候条件 复 杂 多变 、耕作 制度不 断 发生 变化 , 导 致长 江 中下游 麦区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田间试验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田间试验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生长期间,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农业生产中常常采用不同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为了评估不同杀菌剂的防治效果,我们进行了田间试验。
实验地点选择了小麦赤霉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试验样地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小麦种植基地。
试验分为不同处理组,每组包括了常用的几种杀菌剂以及对照组。
我们分别使用了甲基硫菌灵、三唑酮、咪鲜胺等常用杀菌剂进行试验,对照组为不做任何处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标准的田间试验方法进行操作,并及时记录生长数据和病害发生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们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结果总结。
以下是我们得到的主要结论:甲基硫菌灵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效果显著。
甲基硫菌灵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对多种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在本次试验中,使用甲基硫菌灵喷施处理后,试验地的小麦赤霉病发生率明显降低,植株健康状态良好,生长势强。
这表明甲基硫菌灵在田间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效果显著。
三唑酮是另一种在本次试验中表现出较好效果的杀菌剂。
三唑酮有着广谱的杀菌作用,对多种病原菌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在本次试验中,使用三唑酮处理后的小麦植株也表现出了较好的生长状态,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三唑酮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
我们还发现对照组的小麦植株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赤霉病病情,生长势明显受到了影响。
这再次证实了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对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田间试验,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甲基硫菌灵、三唑酮和咪鲜胺都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尤其是甲基硫菌灵和三唑酮,能够显著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率和控制病情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选择杀菌剂进行防治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次试验的结果能对小麦生产中的病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分析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分析作者:***来源:《种子科技》2021年第14期摘要:为筛选出陇南市徽县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高防效的药剂,特开展不同药剂对赤霉病防治效果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43%戊唑醇悬浮剂、40%丙硫菌唑悬浮剂、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和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均对赤霉病有一定的防效,其中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小麦产量最高,在生产中可与其他3种药剂轮换交替使用。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杀菌剂;防治效果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4-000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435.121.4 文献标志码: B小麦是世界三大谷物之一,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
我国是小麦种植大国,常年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20%左右[1],因此,小麦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麦赤霉病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主要是由于穗期多雨、潮湿引起的,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发生严重的年份发病率在50%~100%时,可减产10%~40%,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受到病害影响籽粒产生的毒素还会引起人畜中毒。
解决小麦赤霉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化学防治,能够迅速、准确、有效地防治病虫害,但是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长期单一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需要筛选出更多较好的药剂进行轮换使用。
杨健等研究表明,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较好,戊唑醇与咪鲜胺、吡唑醚菌酯等复配制剂也有较好的效果,可交替轮换使用。
惠康波等研究了集中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选用的10种药剂均有较好防效,其中25%氰烯菌酯、42%戊唑·咪鲜胺锰盐和35%戊唑·福美双防效最好。
为筛选出陇南市徽县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高防效的药剂,特开展不同药剂对赤霉病防治效果比较试验,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用小麦品种为洛旱11,供试试验药剂分别为43%戊唑醇悬浮剂、40%丙硫菌唑悬浮剂、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和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
5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

外效果,选择优良的杀菌剂应用于生产。
试验研究 2016.7
5 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室内毒力
段成鼎 王付彬 任兰柱 马井玉 (山东省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济宁 272031)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戊唑醇、三唑酮、多菌灵等 5 种药剂对 小麦赤霉病菌产生的室内毒力。 通过测定其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 氰烯菌酯、 咪鲜胺、 戊唑 醇、 三唑酮、 多菌灵等 5 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 EC50(半最大效应浓度)分别为 0.230 5 mg/L、 0.292 0 mg/L、0.423 5 mg/L、0.767 5 mg/L、0.9921 mg/L,其中氰烯菌酯活性最高,多菌灵活性最低。 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可以作为多菌灵的替代品防治小麦赤霉病。 关键词:赤霉病;杀菌剂;室内毒力
禾谷镰孢菌(Gibberrella zeae),采自济宁市 任城 区,用 PDA 培养基经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获得,经纯
化、鉴定后保存备用。 1.3 方法 1.3.1 菌 丝 生 长 速 率 法 依 据 “NYNY/T 1156.2 2006” [5],药剂用丙酮溶 解,配制成 10 000 mg/L 母 液 后逐级稀释至所需浓度。 处理好的药剂从低剂量至 高剂量依次加入准备好的 PDA 培养基中, 每种药剂 设 5 个浓度梯度(见表 1),将每种供试药剂加入冷却 至 60℃左右的 PDA 平板培养基中分别制成平板,接 种单 个 直 径 5 cm 的 菌 饼 ,设 灭 菌 水 为 对 照 水 ,每 处 理设 3 次重复。 在 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5 d 后检 查各处理菌的生长情况,根据空白对照的生长情况, 采 用 十 字 交 叉 法 测 量 菌 落 直 径 ,计 算 抑 菌 率[6]。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田间试验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田间试验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寻找一种有效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方法,我们进行了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杀菌剂的防治效果。
我们选择了5种常用的杀菌剂进行试验,分别是甲基硫菌灵、多菌灵、氟仿灵、三唑酮和苯醚灵。
试验分为两个处理,一个处理是不施加杀菌剂,作为对照组;另一个处理是施加不同的杀菌剂,每种杀菌剂的施用量按照厂家推荐的剂量进行。
试验选取了小麦生长期间的关键时期进行喷雾处理,主要包括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
每个处理设置了3个重复,共计15个试验小区。
经过观察和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果:1.甲基硫菌灵: 在三个生长期均发挥了很好的防治效果,病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也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多菌灵: 在拔节期和孕穗期的防治效果较好,但在成熟期的效果较差,可能是由于小麦成熟期抗病能力增强的原因。
3.氟仿灵: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氟仿灵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低于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
4.三唑酮: 可以说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杀菌剂,三个生长期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不仅使小麦的产量增加,同时也提高了品质。
5.苯醚灵: 虽然在田间试验中效果一般,病害发生率有所降低,但不如其他杀菌剂效果明显。
根据田间试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三唑酮是比较有效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能够显著降低病害发生率,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氟仿灵和苯醚灵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可以考虑在田间试验中增加剂量或与其他杀菌剂进行配合使用。
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杀菌剂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可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防治,包括合理的病害防治时机和施药剂量等。
几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Z h o n g f e i n o n g y a o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
由于耕作制度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该病在富平发生增长趋势;当地农民群众对于小麦赤霉病的危害认识不到位,防效不佳,导致受害损失增加,该病不只影响产量损失,病菌产生多种真菌霉素,人、畜误食后引起发热、呕吐、腹泻等,还有致癌、致畸和诱变的作用。
小麦赤霉病防治主要措施是牢牢抓住小麦抽穗扬花期这一关键时期进行药剂处理。
当前中国登记用于小麦赤霉病防治的药剂种类繁多,而致病菌(FusaHumgraminearumSehw.)对该病防控药剂的抗药性和药剂的选用防效研究。
开展小麦赤霉病药剂试验防治效果对指导赤霉病防控起到关键性作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5种杀菌剂,对于不同药剂、不同剂量田间施药防控赤霉病试验,筛选防效效果最佳药剂为其大面积有效防治赤霉病提供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安排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齐村镇涝池村。
试验田地势平整,耕层深厚、肥力中等,土壤类型为塿土。
一年两料作物前茬为玉米,整地时秸秆还田。
2018年9月下旬对试验田进行整地秸秆还田,底肥一次性施48%小麦专用肥(氮∶磷∶钾=26∶4∶8)50kg/667m 2。
小麦品种为周麦27,种子药剂拌种,选用2.2%苯醚·咯·噻虫啉悬浮种衣剂30g 拌15kg 麦种,主要是压低病虫基数,减轻来年病虫害。
2019年10月21日开始播种,播种量为15kg/667m 2。
2、处理设置本试验共设计5个药剂处理:20%氰烯菌酯·己唑醇悬浮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100mL/667m 2、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50mL/667m 2、15%三唑酮(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70g/667m 2、70%甲基硫菌灵(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100g/667m 2、50%多菌灵(安徽广信农化集团有限公司)100g/667m 2和空白对照。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试验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试验
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探索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进行了一系列试验。
我们选择了10个常用的药剂,包括化学合成药剂和生物防治剂。
这些药剂分别为:甲基托布津、苏力克、多菌灵、三唑酮、双嘧达螨、洗衣粉、醋、海藻提取物、生物细菌剂和生物真菌剂。
接下来,我们选取了10个小麦田地,并将其随机分为10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包含一个药剂。
然后,我们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和推荐剂量进行了喷施处理。
在施药后的一周,我们对小麦植株进行了病情观察和病害指数评价。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甲基托布津、苏力克和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非常好,植株病情明显减轻,病害指数较低。
相比之下,洗衣粉、醋和海藻提取物的效果较差,植株仍然受到较严重的感染。
进一步分析是生物防治剂的效果。
我们发现生物细菌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赤霉菌的生长和繁殖,但防治效果不如化学合成药剂。
生物真菌剂则表现出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效果仍然有限。
这可能是因为赤霉菌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对于生物防治剂的抑制作用不再敏感。
综合上述结果,甲基托布津、苏力克和多菌灵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有效的药剂。
由于化学合成药剂对环境的潜在风险,生物防治剂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推广的方向。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针对赤霉菌抗药性的防治策略,以提高防治效果。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有望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更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方法。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小麦赤霉病是当前小麦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对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选取了常见的三种药剂进行试验,分别为50%硫磺可湿性粉剂、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65%三唑酮悬浮剂。
试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药剂的杀菌率进行测定,第二部分是对药剂在大田环境下的防治效果进行观察。
在第一部分试验中,采用天平法来测定不同浓度的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杀菌率。
结果显示,三唑酮在0.5mg/L和1mg/L浓度下的杀菌率分别为97.5%和99.8%;多菌灵在
2.5mg/L和5mg/L浓度下的杀菌率分别为87.2%和94.1%;硫磺在15mg/L和30mg/L浓度下的杀菌率分别为41.1%和66.7%。
可见,三唑酮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杀菌效果最好,其次是多菌灵,硫磺的效果最差。
在第二部分试验中,选取了不同的药剂浓度和防治时期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在小麦赤霉病爆发初期,三唑酮和多菌灵的防治效果较好,药效持续时间较长;而硫磺的防治效果较差,且药效持续时间短。
随着小麦生长发育,三唑酮的防治效果开始下降,多菌灵的效果仍然较好,而硫磺的防治效果则有所提高。
综合上述结果可知,三唑酮和多菌灵是防治小麦赤霉病较好的药剂,特别是在小麦赤霉病初发期时,其效果更加明显。
而硫磺的防治效果较差,仅适用于小麦生长后期或少量病菌感染时使用。
因此,在小麦生产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
4 2 % 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
60
4 2 % 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
80
50% 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30
50% 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50
2 5 % 多·酮可湿性粉剂( 对照药剂)
100
有效成份(g 、 mL/hm2) - 9 12 15 375 750 432 540 378 504 225 375 375
复杂多变、耕作制度不断发生变化,导致长江中下游麦区 器,对水 45 kg/667 m2,均匀喷雾。第 2 次施药后 12 d 进
赤霉病流行发生越来越频繁,在上海、福建、浙江等省 行调查,调查次数为 1 次,每小区采用对角线 5 点取样法取
(市),部分地区甚至因赤霉病的影响而停止了小麦种植[5~ 样,每点调查 40 株,共 200 株,记录病穗数和病级数,计算
烯菌酯悬浮剂(S C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数占全部小穗数的 1/2~3/4;Ⅳ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
4 2 % 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5 0 % 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数的 3/4 以上。
(W P ,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对照药剂: 1.4 药效计算
———————
病情指数(%)=[∑(各级的穗数×相应级的代表数值)/
8],因此,筛选低毒安全的高效杀菌剂对控制和防治小麦赤 病情指数和防效。
霉病具有重要意义。
表 1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虽然目前用于防治麦类赤霉病较好的药剂为咪鲜胺和戊 唑醇或其复配剂等[4,9],但上海地区仍以赤霉清作为防治赤 霉病的主要药剂,多菌灵、赤霉清等杀菌剂是我国长期以来 防治赤霉病的主要药剂,但由于它们对呕吐毒素的抑制作用 甚微,且因药剂长期使用,赤霉病菌的抗药性逐渐上升,导 致药剂防治效果逐年下降。为减轻赤霉病菌对赤霉清的抗药 性,持续控制赤霉病危害,筛选出更多更高效安全的赤霉病 防治药剂,特进行了 5 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 试验,现将减轻情况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收稿日期:2 0 1 2 - 1 1 - 2 7
(调查总株数×发病最高级的代表数值)] × 1 0 0 ;病指防效
- 121 -
上海农业科技 2013-1
上海农业科技 2013-1
5 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分析
江 涛 陈碧莲 王晓芳 单鑫蓓 计天岑 田小青 吴三妹 (上海市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600)
(%)=(清水对照病情指数-施药后病情指数)/ 清水对照 病情指数× 100。 1.5 数据处理 对各处理的数据采用 DPS 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试验 数值使用 DMRT 法进行多重比较,并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 效 第 2 次施药后 12 d,1% 申嗪霉素 SC 60、80、100 mL/ 667 m2 处理,小麦病穗率分别为 27.83% ± 2.57%、22.17% ± 5.75%、28.17% ± 6.03%,病情指数分别为 10.75% ± 1.56%、8.63% ± 3.64%、9.63% ± 0.54%,对小麦赤霉病病 指防效分别为 37.39%、49.77%、43.94%。/667 m2 处理,病穗率 分别为 14.33% ± 6.21%、10.67% ± 3.69%,病情指数分别 为 5.31% ± 2.46%、4.33% ± 1.22%,对小麦赤霉病病指防 效分别为 69.10%、74.76%。 36% 甲基硫菌灵 SC 80、100 mL/667 m2 处理,病穗 率分别为 22.17% ± 8.40%、17.67% ± 4.31%,病情指数分 别为 9.25% ± 4.38%、7.17% ± 2.31%,对小麦赤霉病病指 防效分别为 46.13%、58.26%。 42% 咪鲜·甲硫灵 WP 60、80 g/667 m2 处理,病穗 率分别为 13.00% ± 2.00%、12.17% ± 3.01%,病情指数分 别为 5.21% ± 0.44%、5.17% ± 1.34%,对小麦赤霉病病指 防效分别为 69.67%、69.91%。 50% 咪鲜胺 WP 30、50 g/667 m2 处理,病穗率分别 为 20.17% ± 4.19%、20.50% ± 4.27%,病情指数分别为 8.33% ± 1.44%、8.13% ± 1.41%,对小麦赤霉病病指防效分别为 51.47%、52.68%。 对照药剂 25% 多·酮 WP 100 g/667 m2 处理,病穗率 为 28.50% ± 7.81%,病情指数为 12.58% ± 2.60%,对小麦 赤霉病病指防效仅 26.71%。 2.2 差异性分析 25% 氰烯菌酯 SC 100、200 mL/667 m2、42% 咪鲜· 甲硫灵 WP 60、80 g/667 m2 对小麦赤霉病具优良的防治 效果,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 25% 多·酮 WP 100 g/667 m2; 36% 甲基硫菌灵 SC 100 mL/667 m2 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 对照药剂 25% 多·酮 WP 100 g/667 m2;其它药剂处理的 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 25% 多·酮 WP 100 g/667 m2 未表现 出显著差异(见表 2)。 3 讨 论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气候适宜的 条件下,小麦的栽培管理不慎、药剂防治不当、小麦品种抗 病力弱等均可能成为赤霉病流行发生的成因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 16”,为上海、江苏等地的主栽 1.3 小麦赤霉病严重度分级
小麦品种。供试药剂:1% 申嗪霉素悬浮剂、36% 甲基硫菌
零级:无病;Ⅰ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 1/4 以下;
灵悬浮剂(SC,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25% 氰 Ⅱ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数的 1/4~1/2;Ⅲ级:病小穗
试验于 2012 年 4~6 月设在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
麦一般减产 10%~20%,严重发生时减产 80%~90%,甚至 (松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农场)进行。各处理药剂用量
颗粒无收,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赤霉病还可 (见表 1),另设清水对照,每处理重复3 次,每小区面积为 70
产生呕吐毒素,人、畜食用病麦面粉可引起中毒,严重时 m2,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前 10 d 和试验期间未用其它药剂
关键词:杀菌剂;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
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上的三大主要病害 25% 多·酮可湿性粉剂(WP,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
之一。我国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发的真菌性病害, 限公司)。
发病初期,小麦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后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期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发病后小
摘 要:为减轻小麦赤霉病菌对赤霉清的抗药性,持续控制赤霉病危害,筛选出更多更高效安全的赤霉病防治药 剂,2 0 1 2 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 5 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 5 % 氰烯菌酯悬浮剂 1 0 0 、2 0 0 mL/ 667 m2、4 2% 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 60 、80 g/6 67 m2 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25 % 多·酮可湿性粉剂 100 g/667 m2)的防效;36 %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100 mL/667 m2 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其 它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危及生命安全[1 ,2]。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与当地病原菌 防治过其它病虫害。本试验施药 2 次,第 1 次于 2012 年 4 月
菌源量、气候条件、品种抗性、致病菌抗药性、药剂防治 23 日下午施药,第 2 次于 2012 年 5 月 2 日下午施药,均使用
效果及栽培管理措施等紧密相关[2~4]。然而,当前气候条件 浙江蒙花喷雾器有限公司生产的 MH-D16-3 智能电动喷雾
处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药剂处理
制剂量( g 、 mL/667 m2)
清水对照
-
1 % 申嗪霉素悬浮剂
60
1 % 申嗪霉素悬浮剂
80
1 % 申嗪霉素悬浮剂
100
2 5 % 氰烯菌酯悬浮剂
100
2 5 % 氰烯菌酯悬浮剂
200
3 6 %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80
3 6 %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