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传播流行与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9
• 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一书对麻风的描述:先是麻木不仁,次之红斑, 久之破烂,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刀割不痛,血死破烂流水,筋死指节脱落, 骨死鼻梁踏蹦、、、、肺受之眉毛先脱,肾受之足底先穿。
A
20
一、麻风病的传播流行
A
21
麻风病的传染
• 与其他传染病一样,麻风的传染也需要具 有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个体3个环节, 自然和社会2个因素
死亡 (焚烧更彻
A
12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6)
ML的病原学意义
• ML是麻风病的病原体
根据患者的病理、免疫及临床表现,通常分:
瘤型(LL) 界限偏瘤型(BL) 中间界线类(BB)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结核样型(TT) 未定类(I)
LL/BL/BB又称多菌型(MB) BT/TT称为少菌型(PB)
A
22
麻风病的传染
传染源
传染 途径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A
易 感 人 群
23
传染源
1 到目前为止,公认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 风患者,主要是多菌型患者
2 少菌型麻风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仍未完全清楚 3 黑猩猩、黑长尾猴以及野生犰狳尚无定论 4 在麻风高流行健康带菌者传播作用尚无定论 5 环境中(水、土壤)含菌有报告
A
8
A
9
A
10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4)
ML的生物学特征
• 世代时间:长,平均11-13天(鼠足垫) • 最适生长温度:30℃ ~ 36℃ • 最小感染量:3 ~40条活菌 • 活力与致病性:4℃保存组织匀浆7-10天活力不变;
致病力与种族、地理 环境无关;
A
11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5)
A
24
麻风病的传染
? 传染源
A
25
麻风病的传染
?
传染源
? ?
A
26
麻风病的传染
未经治疗的 MB病人
传染源
未经治疗的 PB病人
健康携菌者
?
(健康人皮肤中 查到AFB)
西非黑猩猩 西非黑长尾猴 北美野生犰狳
动物 疫源性
A
27
麻风病的传染
未经治疗的 MB病人
传染源
麻风杆菌日排量107-108 鼻粘膜有菌:72%LL,2%BL 完整皮肤有菌:大多数皮肤表 面无菌,有菌者与鼻粘膜有菌或 溃疡有菌相关
麻风病的传播、流行与控制
A
1
麻风病
• 麻风病的命名
A
2
• 国外麻风病定义:
• 三千年前古埃及 “瑟特” (SET)

古印度 “枯希斯”指溃烂
• 公元前700-165年基督教圣经 “扎拉斯”(zaraath)有不洁和不可接触的意思
• 公元前150年希伯文圣经(Leprosy)含义为:道德败坏但可由于神的宽恕而能痊
愈的人;在街头流浪行乞的衣不蔽体的最贫贱的人. Aussatz (德国)
Judham (阿拉伯语) Kushtha (印度)癞病 业病 例外 傍居
(日
本)
A
3
我国的叫法:疠、疠风、厉、大风、癞疾 癞病、癞 、恶疾、天刑、 痳疯 、癞风 大痳疯 、麻风
现统称:
leprosy(麻风) 或Hansen disease(汉森病)
则转为LL(注意排除早期LL)
N
阴性,要多部位查菌,排除早期LL
(纯N炎麻风)
A
14
A
15
A
16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 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容颜被毁,在世界范围 内曾是一种常见的病,在《圣经》里也曾提到过麻风病。
A
17
这种病从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发现出第一例麻风病的 证实,麻疯病记载出现在西元前600年的印度宗教典籍中, 描述了病人手指和脚趾丧失感觉的症状。当时的病人往
往受到残酷对待,被遗弃在荒野中任其生灭,甚至被烧 死。
麻风病自古是绝症,一直到了1940年代,抗生素问世 后,麻风病才可以治愈。然而,至今为止,在世上一些 医药贫困的地区依然有麻风病在流传。
未经治疗的 PB病人
?
瘤型麻风的鼻 分泌物或溃疡 是主要传染源
A
健康携菌者
(健康人皮肤中 查到AFB)
西非黑猩猩 西非黑长尾猴 北美野生犰狳
动物 疫源性
28
传染途径
1 直接接触传染:健康人接触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 排菌的皮肤或吸入病人含菌的飞沫后而感染
2 间接接触感染:麻风菌在36.7℃和湿度为77.6% 的环境中可存活多天。生活用品、水源和土壤沾 染麻风菌后,当健康人接触这些带菌物品、水和 土壤时则有被传染的可能
A
18
中国历史情况
麻风病在中国肆虐超过二千年。孔子弟子伯牛可能患 有麻风病,孔子赴伯牛家探望,只是站在窗外。《黄 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记载:“病大风,骨节重, 须眉堕,名曰大风”。秦代出现了收容疠病的“疠迁 所”,隋代设立疠人坊专门设立过收容麻风病人,隔 离麻风病人治疗。《丹溪心法》中提出了一种叫大风 子的药物。明朝《解围元薮》是一本麻风专著。
A
4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1)
Mycobaterium leprae,ML,麻风菌 Hansen 1873年发现,1974年公开发表
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唯 侵人、动物N 体外尚不能人工培养,有动物模型
A
5
A
6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2)
ML一般特征
• 染色(+)、G+
• 染色光镜下:长1~8μm ,宽0.3 ~0.4μm ,短小直棒 状或略弯曲,无鞭毛、芽孢
ML对物理因素的抵抗力
• 平皿中 32.5℃ 湿度78% 活28天
32.0℃ 湿度32% 活14天
Baidu Nhomakorabea
• 土壤中(室温) 活43天
• 0.5N NaOH (20′) 活力不变
• 10%二甲基亚砜(DMSO) (4℃) 保护剂作用
• 紫外线照射(<2M距离×30′)和日照(2h) 活力下降
• 煮沸(30′)和高压(15~20′) 底)
• 1条菌重:3.9±1.0(SD)×10-14克 • 基因组:2.8Mb,能编码1600种蛋白,比Mtb低,有假基因
A
7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3)
• 染色特点:粉红色,抗酸性,吡啶可提取,过碘酸染色可恢复 • 形态特点:
多形性——杆 断裂 串珠 颗粒…… 簇集性——形成球团(束) 菌球 形态与活力相关(图)
• 麻风反应
Ⅰ型麻风反应
主要发生在BB、BT、TT患者
Ⅱ型麻风反应(ENL) 主要发生在LL、BL患者
A
13
麻风病病原体——麻风杆菌(7)
麻风患者查菌及免疫状态
LL、BL 强阳性
BB
变动,但多能查到菌
BT
多为阴性和弱阳性
TT
几乎总为阴性(有时正常活跃的皮损
查到少量菌)
I
常为阴性和弱阳性,如为中、强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