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微课教学设计方案21

合集下载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

《雨巷》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雨巷》,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戴望舒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雨巷》诗歌内容的理解。

2. 《雨巷》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3. 创作实践:学生创作诗歌,分享并评价。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雨巷》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雨巷》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雨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诗歌内容讲解(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等。

2. 解释诗歌中的一些难点词汇和表达。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等。

2.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四、分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诗歌。

2. 讨论诗歌的意象、情感、艺术特色等。

五、创作实践(1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首以“雨巷”为主题的诗歌。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交流。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歌,拓展文学视野。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雨巷》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创作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了自己的创作才华。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中国现代诗歌》。

详细内容为戴望舒的《雨巷》。

通过对该诗的深度解读,让学生了解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个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重点:《雨巷》的意象解读,以及对诗歌的整体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雨巷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雨巷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雨巷》。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诗意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雨巷”等,理解象征主义手法。

4.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一句为例,详细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诗歌中的其他意象,并进行小组讨论。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雨巷中的孤独与期待,分享自己的感悟。

7.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首以“雨巷”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六、板书设计1. 主题:《雨巷》2. 意象:油纸伞、雨巷、孤独、期待3. 象征主义手法:象征、隐喻、暗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以“雨巷”为题材,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 答案示例:雨巷独自行走在雨巷,油纸伞下,岁月悠长。

青石板路,苔痕斑斑,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梦中的她,似曾相识,微笑着,消失在雨巷。

孤独的脚步,踏过岁月,寻找那,失去的时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象征主义手法,诗歌创作环节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雨巷》教案(最新8篇)

《雨巷》教案(最新8篇)

《雨巷》教案〔最新8篇〕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篇一一、师生共读,导入新课〔男生〕: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苦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透明闪亮的双眸,那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灵,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空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

要我怎么形容你的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

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寻你,用我色彩的笔于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箫,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

呵,丁香般的女孩,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二、听视频诵读我们都知道,鉴赏诗歌有读、品、悟三个环节。

诵读是我们鉴赏诗歌时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也是首要的环节。

通过诵读我们可以更充分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下面,我们来欣赏本诗的视频朗诵,进入情境。

留心下边三个问题:①这首诗的根本内容。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③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随着那深情的诗句、舒缓的音符、沉郁的音调,我们的思绪似乎也飞到了江南悠深、寂寥的雨巷之中,充满了忧伤与哀怨。

第1节:“我〞单独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雨巷》戴望舒 教学方案设计

《雨巷》戴望舒 教学方案设计

《雨巷》戴望舒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理解《雨巷》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把握诗歌的深层内涵。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讨论和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江南雨巷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雨巷的特点。

(2)提问:在这样的雨巷中,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代表作品。

(2)讲述《雨巷》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心境。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整体感知(1)提问: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和画面?(2)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5、意象分析(1)提问: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如“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3)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雨巷”:象征着黑暗、压抑的社会现实。

“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神秘的色彩,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丁香姑娘”:象征着诗人理想中的美好事物,也可能象征着诗人在现实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理解《雨巷》的主题和情感;学习象征主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析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孤独、迷茫和追求理想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雨巷》的主题和情感。

- 学习象征主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
- 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讲述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
- 学生自读《雨巷》,注意字音和语调的准确性。

- 教师领学生跟读《雨巷》,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精读赏析
- 学生自行朗读喜欢的段落,并分享原因。

-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品味《雨巷》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孤独、迷茫和追求理想的情感。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雨巷》的主题和情感。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理解《雨巷》的主题和情感,学习象征主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感悟诗歌意
蕴。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戴望舒的《雨巷》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
境。

2.作者简介:介绍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心境。

3.文本研习:
(1)阅读《雨巷》全文,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狭窄阴沉的雨巷、独行者
和结着愁怨的姑娘。

(2)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雨巷:象征着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独行者:象征着孤独、苦闷的探索者;
结着愁怨的姑娘:象征着美好理想的追寻者。

(3)探讨诗歌的主题: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为对现实的
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4.朗诵指导:针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进行有感情的诵读指导。

5.课堂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分享对诗歌的理
解和感受。

6.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雨巷》,并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观点,并及时给予指导
和反馈。

2.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读后感,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感受能力。

3.教学反思:总结本次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雨巷微课教案

雨巷微课教案

雨巷微课教案教案标题:《雨巷微课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雨巷》这首诗,并能够理解其中的内容和寄托;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在欣赏诗歌作品时感受到美的力量。

教学重点:1. 掌握《雨巷》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2. 学会正确朗读诗歌,准确把握其韵律和节奏。

教学准备:1. 电脑、投影仪等;2. 课文《雨巷》的诗歌文字内容;3. 课件《雨巷》的相关图片;4. 音频素材或老师自己的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一段与雨有关的自然景观音频,并与学生一起观察其中的变化和意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有没有听过一首关于雨的诗歌?二、学习诗歌内容(15分钟)1.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读课文《雨巷》,并感受其中的意境。

2. 用简单的语言解释诗句中的意思,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跟读课文,注意把握每句的语调、节奏和韵律。

三、欣赏诗歌表演(15分钟)1. 教师播放自己录制的或是其他优秀演员的《雨巷》朗读音频。

2. 让学生倾听,并观察朗读者的表情、气息控制和语调变化等。

3.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学生进行模仿表演朗读。

四、理解诗歌寄托(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雨巷》中的寄托,比如雨巷象征了什么等。

2. 与学生一起讨论雨巷所带来的思考和感受,引导他们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与学生一起回顾《雨巷》的内容与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鼓励学生进一步尝试背诵《雨巷》,并在朗读中诠释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提供其他与雨有关的诗歌作品以供学生拓展学习或欣赏。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的方式全面了解《雨巷》这首诗歌。

他们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寄托,并能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同时,通过课堂的互动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增加对诗歌的审美情趣和表演能力。

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5篇

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5篇

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5篇)雨巷课文教学设计范文篇1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背景,咀嚼诗歌意象,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2.、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雨巷》的微课教学设计

《雨巷》的微课教学设计

《雨巷》的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把握住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下来一部分课文3.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2.把握住作者情感3.丁香姑娘的含义4.真正努力做到课堂诵读教学方法:1.朗诵法:朗读课文,认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3.深入探讨法:缔造较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自学兴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雨巷,一条多么悠长的雨巷;雨巷,一条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

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

这景,这情,诱使过多少读者遐想幽思!这诗人笔下的“雨巷”,究竟就是怎样锻造而变成的?究竟整体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思?且使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追寻戴望舒的《雨巷》。

二、写作背景及《雨巷》这首诗作于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在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出席进步活动而不得不寓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独中吞咽着大革命失利后的破灭与痛苦,心里充满著了迷茫的情绪和深邃的期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三、倾听录音,认知内容1、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细雨春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迷茫在雨巷,他期望可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过,走到他的身旁,跑天下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跑在这雨巷。

2、全班朗诵,说说你听读后的感受。

体会:伤感、伤感、婉转、寂寥和深邃的美。

3、你是如何获得这种感受的?明晰:诗歌内容,具体内容说道就是语言。

四、研读诗歌,把握意象1、我们的伤感、伤感等体会源自语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去整体表现某些情感。

说道说道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征就是什么?(小组交流)明确:意象特征雨巷悠长、寂寥油纸伞古朴我伤感丁香姑娘美丽、惆怅、寂寥篱墙颓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雨巷》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使学生了解并能够运用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抒情等。

2. 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欣赏:师生共同阅读《雨巷》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2. 诗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感情表达等方面,并总结出他们的共同观点。

3. 诗歌演绎: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戏剧表演形式(舞蹈、话剧、音乐朗诵等),演绎《雨巷》。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启发学生对雨巷的印象和想象力。

提问学生“雨巷”在你们心中是什么样的地方?请用你们的语言形容。

2.诗歌欣赏:播放录音。

师生共同阅读《雨巷》,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可以用想象力描述诗歌中的场景和感受。

3.诗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感情表达等方面,并总结出他们的共同观点。

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

4.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抒情等。

通过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5.学生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戏剧表演形式(舞蹈、话剧、音乐朗诵等),演绎《雨巷》。

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表演作品。

6.欣赏和评价:全班一起观看每个小组的表演,欣赏他们对《雨巷》的演绎。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对其他小组表演的评价和意见。

四、教学评价:1.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评价:是否能够准确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来描述《雨巷》中的情感和意境。

2.学生的合作评价: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表演项目,并且尊重和合作他人。

3.学生对《雨巷》的理解和感受评价:是否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并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诗歌创作,要求他们在创作中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诗歌朗诵活动或诗歌大赛,拓宽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和理解。

《雨巷》教学设计(通用20篇)

《雨巷》教学设计(通用20篇)

《雨巷》教学设计《雨巷》教学设计(通用2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巷》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雨巷》教学设计篇1【教学重点】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

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诗无达诂。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一、导入课文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

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

⑴ 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教师和学生评点)⑵ 听录音范读;(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⑶ 学生再读。

(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二、进入诗歌1、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

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雨巷》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雨巷》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情感,感受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2.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文情感的理解。

3. 戴望舒诗歌艺术特色的体会。

教学难点:1. 诗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2. 诗歌艺术特色的感悟。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a. 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及其作品《雨巷》。

b.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自主学习,理解内容a. 学生结合诗文注释,自主学习诗文内容。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究,体会情感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读赏析,感悟特色a. 学生品读诗文,体会诗歌艺术特色。

b. 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回家后完成练笔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写自己对“雨巷”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 深入学习,挖掘深层含义a. 学生结合诗文,深入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

b.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挖掘。

3. 小组活动,分享心得a.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感悟。

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拓展延伸,提升素养a.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雨巷”精神的理解。

b. 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成长、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思考。

5. 课堂小结,总结提升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回家后完成作文题,以“我心中的雨巷”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讨论、分享中的表现。

《雨巷》教学教案(精选12篇)

《雨巷》教学教案(精选12篇)

《雨巷》教学教案(精选12篇)《雨巷》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②表扬一下。

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

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

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

《雨巷》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雨巷》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文《雨巷》及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雨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雨巷”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氛围。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雨巷》,理解诗文内容,勾画出生字词,并尝试解答课后问题。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10分钟)。

2. 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如韵律、意象等(10分钟)。

3. 讲解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5分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10分钟)。

2. 讲解诗歌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情(5分钟)。

3.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5分钟)。

三、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完成课后练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雨巷》。

2. 完成课后练习。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雨巷》意象:雨巷、油纸伞、独行女子等情感:寂寞、孤独、期待艺术特色:韵律、象征等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可以花几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戴望舒《雨巷》教案

戴望舒《雨巷》教案

戴望舒《雨巷》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诗歌的鉴赏与创作》,具体内容为戴望舒的《雨巷》。

该诗通过对雨巷中的一次偶遇,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追求。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意象分析、语言特色、情感把握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的背景、意象、语言特色和情感内涵。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与渴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语言特色。

重点: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雨巷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雨巷的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诗歌朗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油纸伞”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5. 语言特色:讲解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表现力。

6. 情感把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孤独与渴望,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7.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诗歌,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雨巷》2. 诗人:戴望舒3. 诗歌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4. 意象:雨巷、油纸伞、姑娘5. 语言特色:拟人、排比6. 情感:孤独、渴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从意象、语言特色、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现代诗歌,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雨巷》微型课设计(2023)

《雨巷》微型课设计(2023)

《雨巷》微型课设计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自古人们都喜欢追寻美好的事物,我们追寻三月的风、六月的雨,我们追寻九月的天、十二月的雪,我们追寻星垂野阔、人间理想。

那么诗人戴望舒又在追寻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雨巷》,和老师一起开启追寻之旅吧!展示目标语言理解与运用:熟读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重点)审美发现与鉴赏: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参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我们将理解诗歌的意象及象征意义作为重点,将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难点。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一站(追寻之初):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请同学们在优美的音频声中置身雨巷。

2.听完音频,请同学们带着黑板上的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诗人追寻的对象:姑娘在何处追寻:雨巷追寻的心情:彷徨、惆怅、迷茫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二站(追寻之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诗人苦苦追求的姑娘是何等模样?他追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手中的资料进行学习。

1.诗人追寻的姑娘有什么特点?(结合意象资料)像丁香一样高洁,(丁香多为紫色和白色,淡雅而芬芳,所以姑娘是美丽而高洁的;丁香在古诗词中经常用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所以姑娘一定是充满了愁绪的。

)撑着一把油纸伞,显得若隐若现,她从一条寂寥而又悠长的雨巷中走来,最后消失在颓圮的篱墙,所以姑娘给人的感觉是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的。

美丽、高洁、哀怨彷徨,却又不可把握,稍纵即逝。

2.诗人为何要追寻这位姑娘?(结合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资料)这是诗人的爱情理想,因为作者当时23岁,他正处于人生渴望爱情的年纪,姑娘就是他心中爱人的模样。

——中肯这是诗人的革命理想,因为当时大革命失败了,诗人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渴望找到革命的出路。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

《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雨巷》语文教案【精选4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抓住意象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幻灯) 在诗歌中,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就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

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较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

《雨巷》教学设计方案

《雨巷》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雨巷》,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体裁、韵律、意象等;理解并背诵《雨巷》这首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雨巷》这首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

三、教学难点1. 把握《雨巷》这首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雨巷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雨巷的氛围。

2. 提问:你们知道《雨巷》这首诗歌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信息,如作者、体裁、创作背景等。

2.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

3. 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诗歌中的“雨巷”象征着什么?(2)诗歌中的“我”和“她”分别代表了什么?(3)诗歌中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2.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朗读感悟1. 教师示范朗读《雨巷》,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3. 学生分享朗读感受,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五)总结1. 教师总结《雨巷》这首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和情感。

2. 学生背诵《雨巷》这首诗歌。

(六)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2. 搜集有关戴望舒的诗歌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课堂氛围。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雨巷》微课教学设计

《雨巷》微课教学设计

《雨巷》微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3.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1.好,听完录音了。

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师板书)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

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

好,请大家翻到课本45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高手?(2.读得怎么样?(好)掌声鼓励。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

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我来试试看,好不好?(2min)。

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应用成果:《雨巷》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微课)
学校:设计者:时 间:2018年1月16日
微课基本信息
知识点名称: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
学科类型与教学对象:
高中语文,高一学生
上课时间长度:
15分钟
教学目标:
1、把握丁香和丁香姑娘的意象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2、 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深入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1-2张PPT
20秒
正文讲解
环节一:了解丁香花的特征及其象征意味:
幻灯片展示丁香花的图片,了解丁香花特点的同时把握丁香花的象征意味——愁怨、易逝、美丽、高洁
第3-5张PPT
5分30秒
环节二:了解诗人笔下的丁香姑娘的形象特征。
美丽、高洁、 哀怨、飘渺等
第6张PPT
3分10秒
环节三:5、 分小组合作探究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师提供相应提示(背景提示)
第7-8张PPT
5分20秒
环节四:教师小结现在比较认同的几种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恋人形象、 “我”、“我”的理想、可望而不可即的美
第9张PPT
3分20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尾
结束语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都可以拥有自己心目中丁香姑娘。无论同学们怎样解读丁香姑娘,诗人那种孜孜追求的执着美,都是值得我们所有同学学习的。
第10张PPT
20秒
设计理念与特色: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学设计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平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然后抓住丁香姑娘的内涵作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进而探究作者的内心情感。交互一体机、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内容
画面
用时
片头
导入:一条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他们飘然相逢,又飘然相离。这情、这景是多么的凄婉、迷蒙。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雨巷,走进《不变的丁香,多变的丁香姑娘》,去揭开丁香姑娘神秘的面纱,触摸诗人隐秘的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