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作品标题
英语下午茶
Chinese Tea VS British Afternoon Tea
(中国茶文化与英式下午茶)
参赛教师
张艳
参赛学校
河南工业大学
教学对象
本科非英语专业
所属课程
大学英语
教学时长
13分23秒
所属学科
英语语言文学
制作方法
PPT课件;录音软件;会声会影视频剪辑软件
利用翻转课堂,结合任务教学法,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中国茶文化
茶的历史
茶的分类
品茶文化
英式下午茶
下午茶的起源
下午茶的内容
下午茶的礼仪
英语中关于茶的习语
1、a tea hound爱交际的男子
2、somebody's cup of tea使某人感兴趣的东西
3、a storm in a tea cup表示无关紧要,小题大做
教学反思
在这样一个多样化的时代,学习者需要一种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新型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利用微课、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相互补充,可以满足学习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相关知识点
中英茶文化起源,内容,礼仪;与茶相关的英语习语
教学目的
该讲旨在比较中国茶文化历史与英国古老而经典的社交活动—英式下午茶的由来和发展。帮助学习者了解中英两国茶的历史、品茶的基本礼仪。这有助于学习茶的基本背景知识。
学习微视频,了解中国茶文化与英式下午茶的历史和发展。

微课教学比赛规则及评审标准

微课教学比赛规则及评审标准

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3
三、2014年要重点推进的几项工作
三是 继续实施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启
动信息惠民工程职业教育数字资源试点项目,推进实 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二期) 等,着力提升信息技术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优质资源远 程输送能力。 四是 继续举办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推出一 批大赛成果。
练习
实验
×项任务
×项实验(体验性)任务
当有实验讨论和演示的时候,一 般需要2学时基础上延时半小时 左右才能完成所有教学任务
发展- MOOC
传统课堂的手段
• • • • • 随动的PPT、板书 激光笔、教鞭 眼神、手势 走到学生身边 对话、提问
MOOCs的手段
• • • • • • 有学期(周、路线图、考试、证书) 有人(教师每周见面) 有交互(写写画画、提问回答、窗口提示) 有嵌入式内容(仿真、实验、其他视频) 有同学之间的交流(教师和助教的参与) 有自动评价系统(问题、练习)
发展-翻转课堂
S P O C
发展-反转课堂
分段 布置
前一 单元 课后 应完 成的 内容


具体内容
课内 课程教பைடு நூலகம்资源建设结构化
知识点 讨论 平均一大节提炼10-15个知识点;讨
论时间约占40%-50% 学生提问为主,教师补充为辅,基本 覆盖知识点
项目
作业 实验
×道习题(略) 搭建一个设备,利用仪器观察 测试
教学效果:目标达成 教学特色 教师风采
网络评价:受欢迎程度、点击率、投票率、用户评价、作者与用户互动
情况、收藏次数、分享次数、讨论热度
评奖
2014年高职高专微课比赛

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详细教学设计

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详细教学设计

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详细教学设计比赛主题:基于“新时代、新技术、新思维”的课程设计创新比赛内容:本次参赛教学设计需紧密结合当今新时代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趋势,面向学生的新生代需求和学科的特点,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全新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创新的教学思维,构建创意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名称:语文阅读课二、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次阅读课的主题为《入夜之前》这篇文章。

文章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突显自己的作者特点,并在人物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阅读后,学生需要回答以下问题:1.文章用了哪些独特的描写方式来表现自然景物;2.文章中让你最感动的地方是什么;3.文章中的底层人物给了你什么启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同时,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应以小组讨论和个人陈述的方式进行,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四、评估标准:本次阅读课的评估标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0分):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回答问题,表达文章中的主要意义和思想;2.对课堂讨论和表达的贡献程度(30分):包括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以及个人表达时的语言表现、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3.文学素养和创造力的表现(40分):考察学生是否能够以独特的思维和语言表现,展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五、课程推广:。

微课教学设计大赛活动方案

微课教学设计大赛活动方案

微课教学设计大赛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

“微”力无限,课展风采。

二、活动目的。

咱搞这个微课教学设计大赛啊,就是想给老师们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

现在微课可流行啦,就像短视频一样,把知识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精华,方便学生吸收。

通过这个比赛呢,让大家互相学习,把微课做得更有趣、更有用,提高咱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活动主体。

全体任课教师。

四、活动时间。

1. 报名时间:[开始日期1] [结束日期1]2. 作品提交时间:[开始日期2] [结束日期2]3. 评选时间:[开始日期3] [结束日期3]4. 颁奖典礼:[颁奖典礼日期]五、活动流程。

# (一)报名阶段。

1. 老师们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到学校教务处或者在指定的线上平台填写报名信息,就像报名参加一场超级有趣的游戏一样简单。

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姓名、学科、教龄啥的)和参赛课程名称。

# (二)作品准备阶段。

1. 参赛教师得精心设计自己的微课啦。

这微课呢,要主题明确,内容得紧凑又有趣,就像做一道超级美味的小点心,一口下去全是精华。

2. 微课的时间有限制哦,一般在5 15分钟之间,可不能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老师们要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有教学评价都巧妙地融合进去。

可以使用各种酷炫的教学资源,像动画啦、小视频啦、趣味图片啥的,让微课变得生动活泼,就像一场精彩的魔法表演。

# (三)作品提交阶段。

1. 老师们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微课作品,按照要求提交到指定的地方。

如果是线上提交呢,要确保文件格式正确,可别整得像乱码一样让人看不懂;要是线下提交,那就得把资料整理得整整齐齐的,就像小学生交作业一样认真。

# (四)评选阶段。

1. 初审。

我们会组织一个初审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者教学专家。

他们就像一群挑剔的美食家,要对提交的微课作品进行初步筛选。

主要看作品是否符合微课的基本要求,比如时间有没有超啊,内容有没有跑题啊之类的。

2. 终审。

初审通过的作品就进入终审啦。

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微课大赛方案

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微课大赛方案

附件1:2016年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一、参赛方式作品提交平台各学校初赛组织者请联系大赛工作人员分配管理员账户提交作品。

二、参赛对象参赛对象为浙江省本科院校、独立学院、高职院校专任教师。

各高校推荐参加决赛的名额应由校领导牵头、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或相关职能处室组织校内选拔,择优推荐参加决赛的作品。

三、赛事组织(一)本科组、高职组各院校可通过组织评选推荐参赛教师,经学校统一选拔推荐参加决赛。

比赛实行限额推荐。

每所学校视频类限报6项,文本类限报4项。

决赛按参赛对象的比例设奖,一等奖占参赛总数的10%,二等奖占参赛总数的15%,三等奖占参赛总数的20%.比赛获奖名单经浙(二)外语组外语组赛事分本科英语组、小语种组、高职高专英语组三个组别。

每位参赛教师及教学团队(5人以内,含团队负责人)提交参赛作品数量限为1件,按照大赛要求提交参赛作品。

本次比赛实行限额推荐。

本科英语组每所院校限报6件作品,小语种组每所院校限报3件作品,高职高专英语组每所院校限报6件作品。

决赛按参赛对象的比例设奖,一等奖占参赛总数的10%,二等奖占参赛总数的15%,三等奖占参赛总数的20%。

四、比赛阶段比赛分初赛、决赛两个阶段:初赛阶段:2016年6月1日至2016年10月30日。

2016年10月30日前参赛选手或者学校管理员上传作品。

每位参赛教师提交参赛作品数量限为1件。

决赛阶段:2016年11月1日至2016年11月20日。

决赛阶段由浙江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浙江省教学服务中心承办。

组织专家评审,评选出决赛获奖作品,并择期召开现场教学展示、观摩及颁奖大会。

五、比赛要求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要包含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具有高等教育特色的学做一体的教学活动设计。

参赛教师自选任教课程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精心设计与制作。

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二维、三维动画、经济生活及生产企业一线实拍视频、HTML页面,以及PPT等,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设备、仪器,设计课程,建议参赛微课作品时长在5至10分钟为宜(不超过10分钟,鼓励简明易懂、短小精悍、特色鲜明的微课作品),并配套单独文件夹提供教学设计文本、演示文稿(PPT),以及微课中使用到的动画、视频、习题、图片等辅助材料。

微课大赛的方案设计

微课大赛的方案设计

微课大赛的方案设计微课大赛方案设计一、活动目的近年来,微课程成为学习和教学的新方式,微课程的特点是时长短,内容精练,具有高效和易传播的特点,广受师生喜爱。

为了推动微课程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本次微课大赛旨在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进一步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

二、活动内容1. 参赛对象本次大赛面向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人士征集参赛作品。

2. 参赛作品要求(1)作品要求以教学为主题,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2)作品为微课程视频,时长在5分钟左右。

(3)参赛作品需进行创新设计,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3. 评选方式(1)初赛评选:初赛将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作品将被评委进行评分,初赛评分占总分的30%。

(2)决赛评选:决赛将进行线上评选和线下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由评委专家组进行评选。

评选结果合理、公正,评分占总分的70%。

4. 活动时间安排(1)报名时间:报名时间为每年的3-5月份。

(2)初赛时间:初赛评选时间为每年6-7月份。

(3)决赛时间:决赛评选时间为每年9月份。

三、活动组织1. 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学校教务处承办单位:学校教师发展中心2. 活动流程(1)报名:通过网络或线下报名参赛。

(2)初赛:初赛主要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审核,符合条件的作品通过初赛。

(3)决赛:决赛分为线上初选和线下展示。

线上初选将由专业评委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分。

参赛者需提交作品的链接或视频。

评分后,选取前10名的选手进入线下展示环节。

线下展示环节分为作品现场演讲和问题解答环节,由专家评委进行现场评分。

最终评分结果即为大赛结果。

四、活动成果1. 对于学校本次微课大赛可以带动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2. 对于教师通过微课大赛,教师可以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吸取优秀作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获得更多的认知和成就感。

教学微课竞赛活动方案

教学微课竞赛活动方案

教学微课竞赛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教学微课竞赛旨在鼓励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创造优质微课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二、活动时间活动预计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具体时间安排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而定。

三、活动内容1. 微课主题:参赛教师可选择各学科的相关主题进行微课制作。

2. 微课制作要求:- 时长:每个微课时长不超过10分钟。

- 内容:微课内容应紧密围绕主题,结构清晰,逻辑连贯。

- 创新:鼓励教师创学方法和形式,利用多媒体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3. 微课评选:- 评选环节:分为初选和决赛环节。

初选由专家评委评选,选出若干优秀微课作品进入决赛。

决赛环节将通过公方式评选出获奖微课作品。

- 评选标准:评选将综合考虑微课的内容质量、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效果等因素。

四、活动奖励1. 优胜奖:决赛环节将评选出若干优胜微课作品,并颁发奖杯和奖金。

2. 鼓励奖:初选环节将评选出一定数量的鼓励奖,提供奖励证书和奖品。

3. 微课资源推广:获奖微课作品将被学校推广使用,并在相关教学平台上发布和分享。

五、活动组织与管理1. 活动组织者:该活动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组织和管理。

2. 教师参与:全体教师均可自愿参加活动,提交参赛作品。

3. 活动宣传:学校将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活动信息,鼓励更多教师参与竞赛。

4. 评选机构:设立评选专家组和评选委员会,负责评审和决定获奖作品。

以上为教学微课竞赛活动方案概述,具体细节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确定和完善。

希望通过这一活动,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热情,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程教学比赛

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程教学比赛

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计上应尽量简洁,易懂。

因此本人尽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视频及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世界名校的校训来激发学生兴趣,并且通过开展采访活动使学生乐于开口。

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基本结构2.掌握“questions and answers”写作技巧3.谈论教育话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学内容1.通过视频导入教育话题,让学生了解世界名校的校训2.通过图片及解说让学生了解海德学校的相关背景知识3.通过开展采访活动,使学生掌握课文大意及课文结构4.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对比反思中国的教育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在于通过采访活动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一步步深入主题,把握课文整体结构及了解“questions and answers”写作技巧。

难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教育的见解及通过对比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教学切入点教育这个话题一般太过空洞,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本课选取一段贴近学生生活的视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导入本课话题——海德学校的教育方针。

教学活动设计1.观看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讨论片中老师的行为是否合适,从而引出本单元话题。

2.图片展示展示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校徽,校训,让学生了解教育的不同方法从而引出课文中海德学校的独特教育方法。

3.进行采访活动老师作为记者,学生作为海德学校的创始人,老师向学生提问,进而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即海德学校的原则以及了解课文结构。

教学方法1.听说法通过观看频,引出本单元话题——教育。

2.讨论法采用观看视频,展示图片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开对本单元话题的讨论。

3.任务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开展采访活动逐步掌握课文主要结构和大意及“questions and answers”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Step I Warming up (6 minutes)(导入,6分钟)1.Watch the script of the film Dead Poet Society(观看电影Dead Poet Society片段)2.Present school mottos of some famous universit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展示国内外知名大学校训)3.With Archimedes’s quotation, lead to the topic of Hyde school(通过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引出海德学校这个话题)Step II Background Information( 3 minutes)(背景知识,3分钟)Introduce various aspects of Hyde school(介绍海德学校的校园,历史等背景知识)Step III Text Structure Analysis (7 minutes)(课文结构分析,7分钟)A very important technique of extending the idea or bring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graphs is by questions and answers. While reading, readers naturally ask questions and expect answers from the text. So let’s analyze the text structure by conducting an interview, in which the teacher is the reporter and all the students are the founder of Hyde school and the teacher will ask students questions about the text.。

全国高校微课比赛教学设计

全国高校微课比赛教学设计

全国高校微课比赛教学设计所属学科:测绘科学课程:《地图学》微课主题:地图比例尺的作用适用对象:高职测绘类各专业授课教师:张船红硕士/讲师、教学背景《地图学》是以研究地图图形,反映与揭示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及动态变化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科学。

该课程通过讲授地图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地图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

地图是测绘学的成果体现,测绘产品的最终成果则是纸质或是数字及其他形式的地图。

其中,地图比例尺是测绘和地图使用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直接影响着测量的精度和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因此,比例尺的大小反映了地图的详尽程度,也影响着测量的精度。

所以,应根据实地情况及地图的具体使用情况来确定合适的测图比例尺,不可盲目追求大比例尺。

二、教学目标充分理解和掌握地图比例尺定义及其表达形式,重点掌握地图比例尺的三个作用,并培养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地图比例尺的三个作用难点:比例尺作用的实际运用四、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问题,结合实例分析教学、引导式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师生互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六、教学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由引入实际问题开始,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以案例讲解引出知识点,使理论知识点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更能使学生主动的融入教学情境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思考,较好的理解性学习。

通过案例讲解,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运用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1.课程基本描述微课程名称: 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内容所属学科:工学——平面与圆柱相交课程所属专业: 机械工程适用专业:非机类王彦峰.《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教材选用:高丽华.《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习题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课程时长: 17分钟主讲人: 芦新春所在院校: 淮海工学院所在院系: 机械工程学院 2. 教学背景2.1工程制图课程背景及特点工程制图课程面向所有工科专业学生,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工程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

系统地讲解正投影法理论及其在工程图上的具体应用,包括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有关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形体表达和构思能力,完整和清晰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掌握较为熟练的手工绘图技术,具备绘制和阅读中等复杂程度工程图样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完成各类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2.2 本微课程特点本微课程“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平面与圆柱相交”,属于“工程制图”课程中“立体投影”章节内的核心内容。

本次课主要讨论“平面截切圆柱截交线的作法”,是课程中学习难度较大的一部分,因此,本节课在内容安排上采用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知识掌握更有针对性;教学方式上以问题为出发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板书、ppt课件及Flash动画相结合,直观体现三维立体与二维投影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本次教学设计3.1教学内容平面与圆柱在各种相对位置下相交截交线的作图方法。

3.2教学目的(1) 了解曲面立体截交线的性质;(2) 掌握平面与圆柱在各种相对位置下截交线的作图方法;(3) 熟练单一平面与圆柱相交的截交线的作法;(4) 熟练单一圆柱被两个或三个特殊位置平面截切的截交线的作法;(5)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6)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独立思考、独立绘图的能力。

第二届全国高校本科微课教学比赛方案

第二届全国高校本科微课教学比赛方案

附件首届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微课教学评比活动方案一、活动宗旨落实《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有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提高艺术职业院校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索微课在课程教学创新中的有效运用,发掘推广各院校的成功案例和先进经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我国艺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举办单位主办单位:艺术职业教育学会承办单位:艺术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筹)支持单位:中艺行教育有限三、参评对象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会员院校专任教师.四、评比内容参评教师根据本人专业和所担任的课程,确定参评课程,选取知识点或技能点,设计、制作微课,作为参评作品.专业课课程名称及内容可依据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也可依据本校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基础课课程名称及内容须依据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职业教育相关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五、作品要求自选一门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教学设备,精心设计与制作,以为主要载体,记录围绕此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应体现艺术职业教育特色。

并配套有单独文件夹提供教学活动设计文本、多教学课件及微课中使用到的动画、、习题、图片等辅助材料。

参评微课作品时长5—10分钟为宜,不超过15分钟。

1.教学要求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能较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境。

片头应显示课程——微课标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格式为:、4,尺寸为:640×480或320×240。

音频格式为:、3.文件不超过100。

2。

多教学课件要求多教学课件限定为格式.要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合理搭配,单独提交。

其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辅助材料,如练习测试、教学评价、多素材(、动画、图片等),也应单独提交。

如在教学过程中未使用到课件等辅助材料,此项可不提交。

3. 教学设计要求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专业(学科)、课程、知识点(技能点)名称及适用对象等信息。

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思路:全概率公式是概率的有限可加性与乘法公式的综合应用,是“先化整为零,再聚零为整”这一解题思想的又一体现。本课的设计思路如下:
1、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切入点,说明全概率公式蕴含的数学思想;
2、通过“摸球问题”具体分析如何运用全概率公式解题;
3、将具体问题推广,给出全概率公式;
4、通过两个具体例题由浅入深的对全概率公式进行应用;
5、对例题的过程给予总结,提升对公式的理解;
6、提出思考题,为下节内容做铺垫.
教学内容:依据设计思路展开.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全概率公式的内容,熟练运用全概率公式解决具体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摸球问题全概率公式的证明分析,使学生经历公式的完整的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比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概率的兴趣.
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
教学设计方案
作品标题
全概率公式及其应用
所属课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相关知识点
概率的有限可加性,概率的乘法公式
知识点编码
010403
授课对象
大学二年级
授课时长
12分52秒
参考文献
刘次华、万建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教学背景:全概率公式为概率论中的重要公式。它是在学习了概率的性质,条件概率及概率的乘法公式的基础上,把复杂事件的概率求解问题转化为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的简单事件的概率求和的问题的一个公式.
教学重点:全概率公式内容与应用.
教学难点:分析事件间的关系,找到完备事件组.
教学方法:从“创设问题”情景出发,采用多媒体演示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以“曹冲称象”引入课程,说明其解题思想。再用一个摸球实验将这一思想具体化。把这一事件推广,引出全概率公式,将全概率公式用树形图的方法加以解释通过两个难度不同的例子对全概率公式在不同问题中的应用进行练习,最后对本节课总结,提出思考题,为贝叶斯公式的学习埋下伏笔.

微课比赛教学设计方案

微课比赛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微课的基本概念、制作方法和技巧,了解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和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微课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微课的基本概念2. 微课的制作工具及软件3.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技巧4. 微课的评价标准5. 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三、教学过程1. 导入- 以实际案例引入微课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 简要介绍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 讲解与演示- 讲解微课的基本概念、制作方法和技巧。

- 演示微课制作过程,包括选题、脚本撰写、素材收集、软件操作等。

3. 学生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微课主题,进行讨论和设计。

- 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分工协作。

4. 制作微课-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完成微课制作。

-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5. 评价与反馈- 学生完成微课制作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 教师对学生的微课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6. 总结与反思- 对本次微课制作过程进行总结,分享经验与教训。

- 学生就微课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进行反思。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微课制作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微课作品质量:评价微课内容的完整性、创新性、技术性等方面。

3. 学生评价与反馈:收集学生对微课制作过程的评价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五、教学资源1. 微课制作软件:如Camtasia、Adobe Premiere等。

2. 教学课件:微课基本概念、制作方法和技巧等。

3. 微课案例:国内外优秀微课作品。

六、教学时间本次微课比赛教学设计方案共计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1. 导入与讲解:30分钟2. 学生分组讨论:30分钟3. 制作微课:60分钟4. 评价与反馈:30分钟5. 总结与反思:20分钟通过本次微课比赛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微课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练习设计与指导技能)

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练习设计与指导技能)

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练习设计与指导技能)第一篇: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练习设计与指导技能)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比赛教学设计微课名称:练习设计与指导技能所属学科:教育学所属专业:小学教育所属课程:小学微格教学适用对象:教师姓名:梁光明所属院校: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专或本科三年级学生;也可用于教师培训教学背景: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是在学习基础心理学、小学教育学两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习。

和小学教育见习、小学各科教材教法教学密切配合,为下阶段的教育见习、顶岗实习做准备。

深刻理解练习设计与指导技能的运用要求,对下阶段的模拟实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的:深刻理解练习设计与指导技能的运用要求。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同时运用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练习设计与指导技能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巩固知识,并培养他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教学活动方式。

它广泛应用于小学各科教学中,是小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重要方法,也是儿童今后学习和生活所必需的一种技能。

下面我以一节小学数学课《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练习设计为例,说明练习设计与指导技能的运用要求。

二、新授学习(一)案例:《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要求:●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练习设计:1、基本练习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1=140°,∠3=25°,求∠2的度数?2、扩展练习在一个等腰三角形风筝中,已知一个底角是70°,求顶角的度数?3、深化练习我是小判官:(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1、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1个钝角(或1个直角)。

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学校名称:浙江海洋学院教师姓名:李振华作品名称: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所属学科:工学所属课程:机械设计基础适用对象:各本科工程类专业浙江海洋学院二0一四年五月“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周转轮系是《机械设计基础》轮系这一章教学中的一个知识重点,同时也是知识难点。

轮系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和优良的传动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中,而周转轮系的计算可以更好地研究轮系的性质,如传动比等,有利于提高轮系的传动效率和机械传动装置的质量,同时对于轮系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教学目标通过动画和实例认识周转轮系,理解周转轮系的基本概念,了解周转轮系的分类及其组成,掌握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2.教学难点:周转轮系向定轴轮系的转化四、教学方法本微课通过对机械传动装置中的实例分析,使学生能生动形象地认识周转轮系。

用动画的直观演示法分析了周转轮系的运动过程,通过分析周转轮系各部分组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周转轮系,能更快地学会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运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使抽象枯燥的机械变得更加生动易懂,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结合问答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

紧抓周转轮系的核心问题作为教学主线,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手段以PPT演示为主,结合相应的图片和动画、视频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和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应用举例列举汽车差速器和起重机减速器的实例,从而引出周转轮系。

(二)周转轮系1.通过动画引出周转轮系定义——轮系运转过程中,至少有一个齿轮的几何轴线位置不固定,而是绕某一固定轴线回转的轮系。

2.分析周转轮系的组成,得出基本构件(中心轮、系杆)都是围绕着固定的几何轴线转动的;行星轮既绕自己的几何轴线转动,又随行星架H 绕固定的几何轴线转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方案
作品标题:组合体三视图看图
参赛教师:吴巨龙
学校:江苏科技大学
教学对象:工学本科大一学生
所属课程:工程图学
教学总时长:14分10秒
教学理念:
组合体三视图的看图是学习零件图的基础,三视图的表达完全依据“第一角投影”的点、线、面的投影规律。

一般工程图学类的教材中,在讲解这部分时,均说方法就是“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但是学生在应用时,却感到很难入手,本课程介绍了可操作性比较强的看图“新三法”:拉伸法、类似形法、特征法。

知识的获得不是灌输的结果,而是探索的结果,讲课中以“建构主义”为指针,以“如何看懂图,如何提高看图速度”为问题引导,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建构出看图的方法。

教学背景:
本课程是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以画法几何的投影理论为基础,是一整套关于如何在平面图纸上表达三维形体的理论和技能。

工程图是工程师们表达设计思想、工艺要求的工具,因此又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

与它相关的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制图、建筑制图、化工制图等。

教学目标:
掌握看懂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内容及设计:
1、导入
以寻找好的看图方法为问题切入点,以问题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开始探索式学习之旅。

2、探索拉伸法
以一个看图游戏为入口,在试探构建立体的过程中,总结出第一个可操作的方法:拉伸法。

3、探索类似形法
以展示同样的视图可能对应多个立体的现象,“发现”:在某个投影面投影为同样一个线框的面,在另外两个投影面的投影规律,那就是不是类似形,就是线,包括(曲线),从而给出很明确的类似公式一样的操作方法。

并通过例题介绍了运用它解题的过程。

在此还展示了手绘作图的过程。

4、探索特征法
工厂中工人师傅也许并不清楚什么是形体分析法,什么是线面分析法,可他们看图的速度依然很快,这个现象先提出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访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最终我们“发现”,其实是看图的“经验”在起作用,总结出如果多掌握组合体的常见结构的视图特征,则必将更容易看懂组合体三视图。

5、总结结束
课程最后落脚在特征法,以若是多掌握了常见立体的特征,若是对立体与立体相贯的作图也比较熟悉,那么对于快速看懂三视图,解决比较难的看图题是很容易做到的。

这等于告诉学生,如果只想寻求捷径,找到一个公式,一劳永逸,而忽略了大量的练习,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经验是要靠大量的实践去获得,所以我们不但要学习理论,更要重视实践,重视在解决问题中的体会、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