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国学概论-辨伪学
学术与世变之间_晚清古文_尚书_辨真的思想史意义
2008年第3期(复总第69期)船山学刊ChuanshanJournalNo.3,2008(rest.totNo.69)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一部经历了秦火劫难、命运多舛的典籍,《尚书》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空间和话题。
“《尚书》一经,汉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于《洪范》之五行;宋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于《禹贡》之山川;明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于今文、古文之真伪。
”[1]其中古文《尚书》真伪问题是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般认为,宋代吴棫最早展开疑辨,其后朱熹、吴澄皆有怀疑,明梅鷟提出二十五篇古文及孔安国《序》是后人“蒐括群书,掇拾嘉言,装缀编排,日锻月炼,会粹成书。
”[2]清初阎若璩认为孔壁中有16篇真古文,马融、郑玄皆见并作注,然此本永嘉之乱时亡佚,东晋梅赜所上25篇为伪书。
此结论受到后来学者高度评价,视为定论。
既然阎氏已做出如此不刊之论,在他之后的考辨,就应呈现出一边倒情景。
然而通过对《尚书著述考》[3]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和《四库未收书辑刊》等几部主要丛书中的检索,我发现有清一代,与轰轰烈烈名家辈出的辨伪活动如影随形的,是一股不绝如缕的辨真努力,并在晚清出现高峰,集中出现了如洪良品《龙冈山人古文尚书四种》(包括《古文尚书辨惑》、《古文尚书释难》、《古文尚书析疑》和《古文尚书商是》)、《古文尚书賸言》,王劼《尚书后案驳正》,张崇兰《古文尚书私议》,谢庭兰《古文尚书辨》,吴光耀《古文尚书正辞》,张谐之《尚书古文辨惑》等一批辨真著作。
但是,因对“古文《尚书》非伪”结论的不屑,学界虽注意到这一时期辨真诸说的存在,如梁启超说“当时毛奇龄著《古文尚书冤词》以难阎,自比于抑洪水驱猛兽。
光绪间有洪良品者,尤著书数十万言,欲翻阎案,意亦同此。
”[4]蒋善国对清代的辨真文献作了更详细的列举[5]。
随后刘起釪在《尚书学史》中专辟一节,将这些辨真文献分为“坚持伪古文非伪的”和“知其为伪书仍要维持其经典地位的”两种。
梁启超:现代辨伪学研究第一人
梁启超:现代辨伪学研究第一人
彭树欣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20世纪,受西方学术的影响,辨伪学研究开始发生学术转型,由重辨伪实践转向重辨伪学理论,现代辨伪学因此诞生。
在这一过程中,梁启超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可谓是现代辨伪学研究的第一人。
【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彭树欣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现代美学第一人——梁启超 [J], 李欣复
2.梁启超: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现代第一人 [J], 戴丽琴;彭树欣;柯平
3.浅析传统伪书与现代伪书的异同——从梁启超的古籍辨伪学来分析 [J], 王娜
4.梁启超:现代辨伪学研究第一人 [J], 彭树欣
5.政治美学: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再认识
——评莫先武教授的《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 [J], 周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5中国人民大学国学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
2015中国人民大学国学考研(国学院)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一、学院介绍成立于2005年5月28日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是新中国第一家以国学为教育研究目的且本硕连读的教育科研机构。
学院首任院长为冯其庸教授,常务副院长为孙家洲教授,王宏伟任党支部书记。
现任院长为纪宝成教授,冯其庸教授为名誉院长,黄朴民教授为执行院长,徐飞任党委书记。
学院充分兼顾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在教学与研究中,既有继承传统的治学特点,又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现有国文教研室(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所)、国史教研室(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所)、经学与子学教研室(经学研究中心)、国学基础教研室、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国学学刊》编辑部等教研机构。
学院学术力量雄厚。
教师最初从文学院、历史学院和哲学院选调,随后从海内外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加盟。
截至2011年7月,国学院已经招收六届国学班,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5人;特聘教授4人,返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5人,国学院学术顾问7人,专家委员会委员52人,兼职教授40人。
学院实行了六年制本硕连读学制,制定了完整系统的国学教学方案,建立了以经典研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学生在完成两年基础教育之后,即按照双向选择与统一协调的原则进入导师制阶段。
学院秉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传统,实行游学实习制,引导学生开阔视野、知行合一。
在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特聘教授傅璇琮指导的2006级博士生卢燕新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学院创办了《国学学刊》、《西域历史语言研究辑刊》和《蒙古学研究丛刊》等学术出版物,策划和组织撰写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丛书》、《近代国学资料整理与研究丛书》、《清朝前期理藩院满蒙文题本》、《西域历史语言研究丛书》、《汉藏佛学研究丛书》、《国学管理研究丛书》等多种相关丛书,并编写发行了“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得到学界好评。
中国人民大学847-国学专题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复试分数线
分数线
847-国学专题课程介绍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现如今“国学”之意是指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 慧与汗水的结晶,经受历史的锤炼打磨与自然的甄选淘汰,终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受无数世人所瞩目 与敬仰。
“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 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这 时的“国学”实为藏书与讲学之所。
但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把握,我经常在讲课时宣称——
国学,是治国平天下之学。修齐治平,是真正中国文化的核心追求。很能完整地表达国学的精神,表 达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内涵!
因为能治国平天下,必然就已经做到并做好了诚正格致,修身齐家。所以这是一个整体。
不仅是儒家,一切诸子百家都在追求这个。只是儒家明确地提出来。诸子们用了各自的方法和手段来 达成这个理想。其实这正是对“道”的追求。
原有释义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 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 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 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可见,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并把“国学”之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了。既然“国学” 是“一国固有之学”,而中国是个有诸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那么,把“一国固有之学”理解为“中华民族 固有之学”,似更妥帖。
“国学即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释义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坚守,成为“国学”的通常定义。 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国学”一词的解释就是沿用了这样的定义:“称我国传统的 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这可以说是自清末民国初至今,一直沿用下来 的比较通用的定义。[2]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
顾颉刚
顾颉刚 (1892—1980),江苏苏州人。 (1892—1980),江苏苏州人。
古史辨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1923年顾颉刚《与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1923年顾颉刚《 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后收入《古史辨》 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后收入《古史辨》第一 册)中提出:“ 册)中提出:“ 我很想做一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把传 说中的古史的经历详细一说。这有三个意思。第 一,可以说明“ 一,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 长”……第二,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 ……第二,可以说明“ 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 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 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 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章太炎
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热肠(1906) 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热肠(1906) 经学以明条例求进步,史学以知比类求进 步,哲学以直观自得求进步,文学以发情 止义求进步。(1934) 止义求进步。(1934) 中国今后应永远保存之国粹,即是史书, 以民族主义所托在是。(1935) 以民族主义所托在是。(1935)
王国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 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 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 境界也。 境界也。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 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 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 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 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 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 惟在今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 惟在今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 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 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 可以断言矣 。
文献工作者必读之书_读杨绪敏先生_中国辨伪学史_
第25卷第1期1999年3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X uzhou N or mal U ni.(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V ol.25,N o.1M ar.,1999收稿日期:1999-01-30文献工作者必读之书——读杨绪敏先生《中国辨伪学史》仓修良(杭州大学历史系,浙江杭州 310000) [中图分类号] G236;G256 [文献标识码] E [文章编号] 1007-6425(1999)01-0155-03 当今世界假冒伪劣泛滥成灾,这不仅是商品市场的普遍现象,而且也是文化市场的普遍现象。
有感于此,不久前去台湾参加史学史研讨会,我所提供的论文便是《辨伪学家胡应麟》,希望当今学术界多出几位辨伪学家,以便对学术界的假冒伪劣加以清除。
我在宣读论文的时候,还特地向台湾学术界推荐了杨绪敏先生的新著《中国辨伪学史》。
该书对广大文献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献工作者和广大历史爱好者来说,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知识性很强的学术著作。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得辨伪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掌握做学问的某些必要手段和途径。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在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古书中,“除伪书外,在一些古书中还掺杂着伪史、伪说。
比如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其中有着不少的虚拟成分,倘若对这些伪史、伪说不进行考辨,将会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危害”。
作者还征引了著名学者刘起 先生在《古史续辨・序言》中的一段论述,指出有的人“直接称用传说中的古帝、古神作信史人物来立论,有用晋代的《帝王世纪》之说去驳诘先秦资料的,有引用伪《古文尚书》文句为说的,有把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资料平列地使用的,有把属于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部族的古帝先王,在论文中不区分其先后混同地称引和阐说的。
”紧接着作者便说:“这不仅是一个学风的问题,而且说明,在一些年轻的学者中,对中国辨伪学的知识知之甚少,一些本该阅读的辨伪学著作,却没有坐下来认真去读,因此出现了以上所说的现象。
清初古籍辨伪学偏差辨析
清初古籍辨伪学偏差辨析
李少波
【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清初之辨伪学气魄大、口气大、胆子大、论断绝对化是这一时期的特征。
这一时期有的学者进行综合考辩,考辩对象涉及四部群书,大多数学者是在读书中提出疑问,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促进了辨伪的不断深化。
但是,清初辨伪学中存在着以虚律实,以应然否认实然;先入为主,无视不利证据;前提主观,论证不严密;证据不足,结论武断等方面的缺陷也是极为明显的。
【总页数】6页(P158-162,167)
【作者】李少波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古籍辨伪学史述略
2.浅析传统伪书与现代伪书的异同——从梁启超的古籍辨伪
学来分析3.“偏差”与“热偏差”、“流量偏差”使用辨析4.文献辨伪学核心概
念辨析5.我国古籍中的伪书与辨伪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民大学-国学概论-训诂学
增字为训:前人谓“增字解经”。王引之 《经义述闻》卷32《通说下》“增字解经” 条下云:“经典之文,自有本训,得其本 训则文义适相符合,不烦言而已解。失其 本训而强为之说,则阢陧不安。乃于文字 之间增字以足之,多方迁就而后得申其说, 此强经以就我,而究非经之本义也。”
或相近的 几个字辗转解释,由于一个字可以有不同 的意义,其选择下一个近义词作解释的时 候很可能已经偏离了原本的所训字的含义。 辗转为训往往成为注疏者发挥自己意见的 一种手段。
训诂的术语—拟音的术语
读如、读若:此为注音。如“衣读如殷” (《礼记》郑注)、“闍读如‘彼都人士’ 之都”(《毛诗》郑笺)。
训诂的术语—改字的术语
读为、读曰: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又称作“破读”。如:“泮读为畔” (《毛诗》郑笺)、“绥读曰妥”(《礼 记》郑注)。
训诂的术语—正误的术语
当作、当为:用来表示声误和字误。如 “牲当为腥,声之误也”(《周礼》郑 注)、“胥当为祝,字之误也”(《礼记》 郑注)。
训诂的其他术语
互文见义:指上下两句或同一句子的上下两部分 参互见义,互相补充。如《诗大序》:“动天地、 感鬼神”。《正义》云:“天地云动,鬼神云感, 互言耳”。指感动了天地鬼神。
训诂的术语—释义的术语
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某种性质或 某种状态的形容词。如“纷,盛貌”(王逸注 《楚辞》)。 犹:解释的内容与被解释的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 的关系。如“微,犹衰也。”(朱熹注《诗经》) 之言、之为言:声训的术语,除了释义以外,解 释的内容与被解释的词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 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如:“鬼之言归也” (《尔雅· 释训》)、“政之为言正也,德之为言 得也”(朱熹注《论语》)。
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国学院考研招生专业目录_人大考研网
统考生学
外语
制为 3 年
240 德语或 241
法语
201 英 语
0602J1- 国 学
02-中国古 代史
101- 思 想 政治理论
一 或 202 俄 语 或 203 日 语 或 240 德语或 241
国学综合,
统考生学
外语
制为 3 年
法语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为3年
21-中国古 代文学
101- 思 想 政治理论
一 或 202 俄 语 或 203 日 语 或 240 德语或 241
中国古代文学 国学综合,
史、中国哲学 外语
史。统考生学制
法语
为3年
科目三包
201 英 语
含文字、音韵、
0501J1- 国 学
02-汉语言 文字学
中国人民大学 2017 年国学院考研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
方向
科目一
科目二
复试笔试 科目
备注
201 英 语
科目四含
0101J1- 国 学
00-中国哲 学
101- 思 想 政治理论
一 或 202 俄 语 或 203 日 语 或 240 德语或 241
中国古代文学 国学综合,
史、中国哲学 外语
史。统考生学制
法语
101- 思 想 政治理论
一 或 202 俄 语 或 203 日 语 或 240 德语或 241
训诂,科目四包 国学综合,
含语言学概论 外语
和古典文献学。
法语
统考生学制为
3年
201 英 语
0602J1- 国 学
01-专门史
101- 思 想 政治理论
一 或 202 俄 语 或 203 日 语 或
从《列子》辨伪问题看古籍真伪之辨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Feb.2020 Vol42 No1
从《列子》辨伪问题看古籍真伪之辨
舒 鹏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பைடு நூலகம்71)
摘 要:《列子》书的真伪问题,自唐以降聚讼纷纭,古今学者在辨伪方法上的不同是造成观点冲突的主要原因。事实上, 一些常用的辨伪学方法其本身存在局限性,因此在判定古籍真伪上存在偏失。以“《列子》抄佛经”一说为例,真伪双方各持一 端,矛盾攻讦,却往往忽视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复杂情况。从古籍流传的复杂性角度看,《列子》之类的古籍极有可能是在流 传过程中羼入后世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等,可称为驳书,而不可视为伪书。此外,古籍的真伪问题本不是“非黑即白”的判然对 立,即便伪书也自有其价值,《列子》研究应更多专注于其文本本身价值。
关键词:《列子》;辨伪学;伪书;古籍 中图分类号:B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20)01-0106-09 收稿日期:2019-10-26 基金项目:2019年度北京大学翁洪武科研原创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舒 鹏(1989—),男,江西高安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列子,名御寇或圄寇,战国早期人,是继老子之 后,与庄子齐名的道家代表人物,其名下著作 《列 子》是继 《老 》《庄 》而 著 称 于 世 的 道 家 典 籍。 传 世 《列子》为东晋张湛注本,在唐宋两朝先后被 封 为 《冲虚真经》《冲虚至德真经》,备受尊崇。关于《列 子》真伪问题,自唐柳宗元提出疑义以降,历代学者 均有置词,生发出一段辨伪公案,延至于今。
当然,学界也存在不少反对声音。历史上唐李 翱,宋陈景元、苏 辙、洪 迈,清 于 鬯 均 认 定 《列 子 》是 先于《庄 子 》的 先 秦 古 籍。 近 世 有 日 本 汉 学 家 武 内 义雄《列子冤词》一文对马叙伦二十条 “《列子》伪 书”证据逐条反驳,岑仲勉《列子非晋人伪作》,许抗 生《列子 考 辨》,严 灵 峰 《〈列 子〉辩 诬 及 其 中 心 思 想》等论著也均主张《列子》非伪书。至于马达《〈列 子〉真伪考辨》一书更是主“《列子》非伪书”的集大 成之作。马达费尽二十年心力从古籍中搜罗证据以 反“伪书说 ”,书 中 举 出 百 余 例 证 明 先 秦、秦 汉 魏 晋 著作有引用《列子》,驳倒“《列子》书,汉人无引者” 的论点,且分别从思想史、文学史、汉语史角度,论证 了《列子》绝非魏晋人所能伪作,并从《列子》广泛使 用的通假字、古 字、古 义、古 音 角 度,证 明 《列 子 》确 系先秦古籍。其结论为,《列子》定本汇集成书大体 上在战国 后 期,“非 列 御 寇 一 人 制 作,而 是 列 御 寇、 列子弟子、列子学派著作的汇编。”[2]463
第十讲辨伪与辨伪学
第十讲
辨伪与辨伪学
2011-6-3 2
教学目标
1
了解辨伪与辨伪学的基本知识 了解主要辨伪名著及辨伪学家 领会辨伪学在学术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2
3
2011-6-3
3
新课内容一
一、辨伪与辨伪学的 基本知识
2011-6-3
4
(一)辨伪的前提
1. 2. 3.
原书散佚,后人补作。社会原因。 原书散佚,后人补作。社会原因。 人为作伪,王莽、刘歆等人的作伪, 人为作伪,王莽、刘歆等人的作伪,统 治阶级的需要。 治阶级的需要。 游侠、世俗之人、书商等作伪。 游侠、世俗之人、书商等作伪。好事者 个人所为。 个人所为。
2011-6-3 32
(五)辨伪方法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考据方法: 本证、旁证、实证、虚证、理证,为考 据辨伪学创立了通例。 又有人将考据方法归纳为事证、物证和 理证三类。 又有人将考据方法归纳为书证、物证、 理证。 阎若璩
2011-6-3 33
阎若璩
阎若璩(1636~1704),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清代著 名汉学家。
2011-6-3
7
辨伪与考证关系密切
考证亦称考据。是在广集史料的基础上 考证亦称考据。是在广集史料的基础上, 证明其真伪,从而为历史研究提供真确可 证明其真伪 从而为历史研究提供真确可 靠史料之方法。 靠史料之方法。
2011-6-3
8
(三)辨伪学的产生与发展
1、先秦两汉辨伪的萌芽 、 (1)特点:疑伪。 )特点:疑伪。 孔子怀疑古籍有伪; 孔子怀疑古籍有伪; 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韩非子对儒家、墨家立论的真实性提 韩非子对儒家、 出质疑。 出质疑。
明代辨伪学初探
第28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11月 Vol. 28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6────────── 收稿日期:2006-05-18作者简介:文伟(1982-)男,云南华宁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78 -✧历史学研究✧明代辨伪学初探文 伟(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摘 要:明代辨伪学是中国辨伪学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据了相当显著的地位。
这一时期参与辨伪的人数之多和学术成就之大远远超过前代,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这一时期是辨伪学史上最光辉、最灿烂的时期。
从明代辨伪学兴起的原因和辨伪学者及其成就两个方面探讨明代辨伪学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明代;辨伪学;宋濂;胡应麟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6-0078-04明代辨伪学是中国辨伪学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开明代辨伪学之风的宋濂和奠定中国辨伪学发展的胡应麟等一大批辨伪学者,他们在继承前人辨伪成果的基础上不仅对辨伪学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而且还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中,尤其是胡应麟的《四部正讹》,正式提出辨伪学严密的理论和体系,将群书辨伪推向高潮,标志着中国辨伪学的正式建立。
一、明代辨伪学兴起的原因明代辨伪学在继承前代辨伪优秀成果之上,继往开来,其势头和影响力远远超过前代,究其原因不外乎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辨伪历史悠久在中国文献史上随着伪书的产生,自然就有了辨伪的历史。
最早的伪书可追溯到战国,疑古辨伪的风气也最早萌发于此。
“秦火以后,中国古典文献大半烧毁,而西汉初,政府悬金求书,于是伪书大出。
”[1]于是汉代学者开始自觉辨伪,辨伪学家层出不穷。
如西汉司马迁对《史记》的去伪求真。
到了魏晋南北朝,此时期“风尚浮华,文词靡丽,不经之作,杂然并作,爰逮齐梁,人矜博洽,诈伪之作,其流实繁”[2],于是“作伪盛于辨伪”[3]。
胡适的辨伪学理论和实践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第$期胡适的辨伪学理论和实践!王琼(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所,湖北武汉%$&""’()%%[摘%要]胡适的辨伪学贯穿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方法论原则。
在此方法论指导下,胡适发现了清代辨伪学家崔述,并高度评价了其科学的辨伪学方法。
其方法论的形成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胡适从这一方法论出发,总结了自己的辨伪学思想,并在诸子学、水经注研究及其他领域进行辨伪学的实践。
胡适疑古辨伪的学术成果存在颇多争议,但是其提出的方法论原则却意义深远。
%%[关键词]胡适;辨伪学;方法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中国!"世纪辨伪学成就卓著的是梁启超和顾颉刚,而胡适也是一位不得不提到的重要人物。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在诸多学术领域都扮演了“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先行者角色。
在辨伪学领域也是如此,他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方法论,运用于辨伪学,倡导整理国故,启发并参与了古史辨派的大讨论。
虽然胡适在辨伪学方面如同他在文学革命运动中一样,始终是“提倡有心,创造无力”,但是其方法论在现代辨伪学上的开创之功不容忽视。
%%一、胡适方法论的来源%%胡适方法论的来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是中西合璧的科学方法的综合,既有西方存疑主义和实用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中国传统的朴学方法和观念的感染和熏陶。
%%胡适在其口述自传中说,他从幼年起逐渐形成一种怀疑的态度,而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受赫胥黎和杜威的影响,接受了存疑主义和实验主义。
胡适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
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
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这两个人使我明了科学方法的性质和功用。
”[,]事实上,在哲学上赫胥黎除了“怀疑”之外还有其他内容,胡适只吸取了其中的存疑思想,忽视其他。
章学诚辨伪学成就初探
作者: 朱梅光[1]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3
出版物刊名: 湖南社会科学
页码: 181-183页
主题词: 辩伪;言公之旨;真伪
摘要:学术界对章氏辩伪学说论述不多,本文在此系统考察了章氏辩伪理论,从其关于伪书产生的内外因之论述.到重点探讨章氏关于伪书真伪问题的辩言,最后述及章氏提出以目录学知识来辩伪防伪的主张,从而得知古人“言公之旨”是章氏辩伪学说的宗旨和核心,而将目录学知识引入辩伪是其在辩伪实践中的创见,此两大贡献奠定了章氏在辩伪之学上的地位。
胡适的辨伪学理论和实践
胡适的辨伪学理论和实践
王琼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胡适的辨伪学贯穿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方法论原则.在此方法论指导下,胡适发现了清代辨伪学家崔述,并高度评价了其科学的辨伪学方法.其方法论的形成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胡适从这一方法论出发,总结了自己的辨伪学思想,并在诸子学、水经注研究及其他领域进行辨伪学的实践.胡适疑古辨伪的学术成果存在颇多争议,但是其提出的方法论原则却意义深远.
【总页数】5页(P3-7)
【作者】王琼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所,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1
【相关文献】
1.胡适新文学理论的自由思想传统 [J], 庄森
2.胡适白话文学理论与白话文学实践的错位 [J], 泓峻
3.顾颉刚的"疑古辨伪"思想与胡适的学术影响 [J], 洪认清
4.胡适文学理论的复杂性 [J], 马燕
5.胡适和钱玄同的辨伪成就 [J], 孙新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伪学的内容是研究考辨古书真伪的方法 和问题。辨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辨 伪仅指关于书籍本身包括名称、作者以及 成书年代等方面真伪的考辨;广义辨伪除 此之外,也包括对书籍内容真伪的考辨。 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辨伪是一项鉴别 史料的基础工作,对于整理古籍和研究古 代学术文化来说,也是一个首要的环节。
辨伪学之发展
司马迁之考辨史料。《史记五帝本纪》 司马迁之考辨史料。《史记五帝本纪》:“学者 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 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 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 所传宰予问《五帝德》 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 帝系姓》 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 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 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 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 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 国语》,其发明《五帝德》 帝系姓》 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 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 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 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辨伪学之发展
刘向之考辨群书。《晏子叙录》 刘向之考辨群书。《晏子叙录》:“又有 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 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 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列 子叙录》 子叙录》:“至于《力命》篇一推分命, 至于《力命》 《杨子》之篇唯贵放逸,二义乖背,不似 杨子》 一家之书。” 一家之书。” 王充之疑经辨伪。《论衡对作篇》 王充之疑经辨伪。《论衡对作篇》:“今 《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辨其虚 论衡》 实。” 实。”
辨伪学之发展
刘敞《七经小传》;王安石《诗义》 刘敞《七经小传》;王安石《诗义》、 《书义》、《周礼义》。 书义》 周礼义》 欧阳修《易童子问》,辨《 欧阳修《易童子问》,辨《易》之《系 辞》、《文言》以下非孔子所作。《诗本 文言》以下非孔子所作。《 义》自创新解,求诗本义,对毛传、郑笺 有所批驳。认为《周礼》 有所批驳。认为《周礼》并非周代旧籍。 苏轼、苏辙不信《周礼》 苏轼、苏辙不信《周礼》;李觏、司马光 怀疑《孟子》;苏轼怀疑《尚书》 怀疑《孟子》;苏轼怀疑《尚书》;晁说 之《诗序论》怀疑《小序》。 诗序论》怀疑《小序》
陈寅恪撰写海宁王先生之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 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 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 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 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 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 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 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 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 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
1926年 古史辨》第一册出版,1941年 古史辨》 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出版,1941年《古史辨》 第七册问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1923年顾颉刚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1923年顾颉刚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后收入《古史辨》 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后收入《古史辨》 第一册):“ 第一册):“我很想做一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 史,把传说中的古史的经历详细一说。这有三个 意思。第一,可以说明‘ 意思。第一,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 期愈长’……第二,可以说明‘ 期愈长’……第二,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 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在这上, 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在这上, 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 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作伪的原因或动机
甲、有意作伪 1、托古 2、邀赏 3、争胜 4、炫名 5、诬善 6、掠美 7、宣传 乙、非有意作伪 1、盲目信从 2、以讹传讹
辨伪学之发展
孔子之“无徵不信” 孔子之“无徵不信”。《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 论语八佾》 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 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孟子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尽 孟子尽心下》 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 ,则不如无《 。吾于《武成》 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 杵也?” 杵也?” 韩非之参验事实。《韩非子显学》 韩非之参验事实。《韩非子显学》:“孔子、墨子俱道 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 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 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 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 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 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
辨伪学今后的发展
充分继承前人的辨伪成果。 坚持王国维提出之“二重证据法” 坚持王国维提出之“二重证据法”,在掌 握传世文献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考古发现, 实事求是的考察出古籍以及古史的真伪面 貌。
辨伪的意义
辨伪的意义,或者说其目的,从字面上来 讲就是求真。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辨伪的意义在于 给我们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 从思想文化的层面来说,辨伪的意义在于 让我们清晰真切的认识传统文化。
元末明初宋濂著《诸子辨》 元末明初宋濂著《诸子辨》,辨诸子之伪。 明梅鷟撰《尚书考异》,辨《古文尚书》 明梅鷟撰《尚书考异》,辨《古文尚书》之伪。 胡应麟著《四部正讹》 胡应麟著《四部正讹》辨四部书之伪。 清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正》,考定《古文尚书》 清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正》,考定《古文尚书》 及孔安国传之伪。 胡渭著《易图明辨》,考辨宋儒《 胡渭著《易图明辨》,考辨宋儒《易》学伪说以 伪图。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辨群书。 崔述《考信录》 崔述《考信录》辨古史。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论古文经均为伪经。
辨伪学之发展
刘知几之辨伪。所著《史通》 刘知几之辨伪。所著《史通》有《疑古》、《惑 疑古》 经》篇。《新唐书》本传载:“开元初迁左散骑 篇。《新唐书》本传载:“ 常侍。尝议《孝经》 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 左证证其谬,当以古文为正。《 左证证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 《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 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 柳宗元之辨诸子书。《柳河东集》卷四有《 柳宗元之辨诸子书。《柳河东集》卷四有《辩列 子》、《辩文子》、《论语辩》、《辩鬼谷子》、 辩文子》 论语辩》 辩鬼谷子》 《辩晏子春秋》、《辩亢仓子》、《辩鶡冠子》。 辩晏子春秋》 辩亢仓子》 辩鶡冠子》
梁启超的辨伪方法论
(甲)就传授统绪上辨别: (一)从旧《 (一)从旧《志》不著录而定其伪或可疑。 (二)从前《 (二)从前《志》著录,后《志》已佚,而定其伪或可疑。 著录,后《 (三)从今本与旧《 (三)从今本与旧《志》所说之卷数篇数不同,而定其伪或可疑。 (四)从旧《 (四)从旧《志》无著者姓名,而定后人所题姓名为伪。 (五)从旧《 (五)从旧《志》或注家已明言为伪书而信其说。 (六)后人谓某书出现于某时,而彼时人未见此书,可断其为伪。 (七)书初出现时已生问题,或有人证明为伪造,则不能信其真。 (八)从书之来历暧昧不明而定其伪。
胡应麟辨伪八法
凡覈伪书之道:覈之《七略》 凡覈伪书之道:覈之《七略》以观其源, 覈之群《 覈之群《志》以观其绪,覈之并世之言以 观其称,覈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覈之文 以观其体,覈之事以观其时,覈之撰者以 观其托,覈之传者以观其人。覈兹八者, 而古今赝籍亡隐情矣。——《四部正讹》 而古今赝籍亡隐情矣。——《别: (子)前已为佚文,现反有全书,可知是伪。 (丑)在甲书未佚之前,乙书有引用,而甲书今本却无 乙书所引之文,可知今文为伪。 (四)从文章上辨别:(子)名词;(丑)文体; (寅)文法;(卯)音韵。 (五)从思想上辨别: (子)从思想系统及传授家法辨别; (丑)从思想系统与时代的关系辨别; (寅)从专门术语与思想的关系辨别; (卯)从袭用后代学说辨别。
辨伪学之发展
宋代疑辨风大兴。王应麟《困学纪闻》 宋代疑辨风大兴。王应麟《困学纪闻》卷 八中说:“ 八中说:“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 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 训故而不凿。《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 矣,至《三经义》 矣,至《三经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 梗。……陆务观曰:‘ 梗。……陆务观曰:‘唐及国初学者,不 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 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 《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 系辞》,毁《周礼》,疑《孟子》 《书》之《胤征》、《顾命》,黜《诗》 胤征》 顾命》,黜《 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 ,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
梁启超的辨伪方法论
(乙)从文义内容上辨别: (一)从字句罅漏处辨别: (子)人之称谓: (1)书中引述某人语,则必非某人作;若书是某人作,必无某某曰之词。 (2)书中称谥者,出于作者之后,可知是书非作者自著。 (3)甲朝人之书却避乙朝之帝讳,可知是乙朝人作。 (丑)用后代之人名地名朝代名。 (寅)用后代之事实或法制。 (1)用后代之事实:一、事实显然在后;二、预言将来之事显露伪迹;三、 伪造事实。 (2)用后代之法制。 (二)从抄袭旧文处辨别: (子)由古书聚敛而成: (1)全篇抄自他书; (2)一部分抄自他书。 (丑)剽窃前文。 (寅)抄袭晚出之书。
辨伪学之发展
南宋吴棫著《书稗传》 南宋吴棫著《书稗传》辨《古文尚书》之 古文尚书》 伪。 郑樵著《诗辨妄》攻击《诗序》 郑樵著《诗辨妄》攻击《诗序》,驳斥毛 传、郑笺。 朱熹著《诗集传》,直接去《 朱熹著《诗集传》,直接去《序》言 《诗》,并怀疑伪《古文尚书》及伪孔传。 ,并怀疑伪《古文尚书》
辨伪学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