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
喜福会 The Joy luck club 剧情和影评(英文)
Plot(情节回顾)在电影开头有一段剧情,就是钢琴回忆那一段,我们在这里简要提一下:在小时候微莉总是下棋冠军而June却在钢琴竞赛中失利。
June以为从此他就不用弹琴了,谁知道。
然后她被迫去弹琴,June提到她希望是那个死去的双胞胎。
这样就好了但是母亲说:It’s too late to change母亲甲(林多阿姨LinDo)1、她五岁那年,在母亲、媒婆和大户人家的共同协商下,订给了这大户人家作媳妇。
她仍跟母亲住在一起,但从此母亲用着「你是别人家的人」来对待她.诸如提醒她:「别吃那么快,人家会不要你!」......处处不忘提醒着,她已不再是母亲家的人。
母亲说,不是不再爱她,只是不敢对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人有任何奢望。
她越是长成亭亭玉立,母女俩越是经常泪眼婆娑、对看无语。
2、终于,到了她得要离去的日子。
送往婆家的前一天,母亲跟她说:「你耳朵比我大,将来一定比我有福气。
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绝对不要忘了你自己是谁。
」次日清晨,婆家派人来接她。
父母全家行李都打包好了,只等把她送走,便立刻启程南下找生路去。
母亲说:「你已经够幸运的了。
」的意思是:的确,这种穷人家的女儿,多少是根本养不大、或者早就卖掉不知死活了呢!她好歹是跟着母亲,又正正当当被送进婆家的——虽然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嫁给了谁!3、结婚那天,她披着红头纱等丈夫进来。
等待自己的命运的那一刻,她决定一辈子记住母亲跟她说的话:「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谁!」她嫁给了比自己小很多的小男生,结婚当夜就拿蜥蜴吓她,他又正值讨厌女生的年龄,因此不准她睡床上。
但她后来因此糟了殃。
她在婆家的身份地位,是用肚皮里生不生的出儿子来决定的。
她无法让小男生对她有任何欲念,她当然不可能受孕,她因此被婆婆三天两头的打骂。
4、最后,她用了精明的伎俩,让自己脱身。
她无意间听到女仆跟拉车夫的对谈,知道这可怜的女仆从拉车夫受了孕,车夫却抵赖不认。
她便利用婆婆迷信祖宗的弱点,告诉婆婆整桩婚姻都是错的,是媒婆贪钱的结果,祖宗中意的媳妇是那女仆,而且还让她受了传宗接代的种。
《喜福会》PPT课件
belong to other's.But she successfully escaped from the
ridiculous marriage.There's no .fate but she make.
4
Lindo's daughter Waverly tries her best to please Lindo in everything. Whether her mother approves or not becomes the master of all her choice. Even Waverly marries a Chinese man because Lindo likes Chinese, while she doesn't love. Waverly doesn’t understand why Lindo disapprove or criticize whatever she has done.
In many cases, we and those we love are easy to hurt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love, the conflicts
in generations and culture background, or unconsciousness.
ending. Anyway, I enjoyed it very much. It made me have a
penetrating thinking.
.
2
The Joy Luck Club tells about the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immigrant mothers and their American-raised daughters and their struggling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The film shows us these topic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love between the mothers and the daughters, the clash between the generations and cultures,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women to fight for equity. Now I am going to show you my understanding of them, . emphasizing on the first 3
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
(四)母亲安美与女儿罗丝的故事
同样,在爱情和婚姻中失去自我的罗丝被母亲的故事深深震撼。她嫁入豪门,努力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为了丈夫和孩子,放弃了学业,更为重要的,放弃了自我,婚姻却濒临破裂。她常和母亲对抗,宁愿去找心理医生也不愿和母亲交流。母亲所回忆的往事唤醒了她的自我意识,那股流淌在她身体之中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血液让她彻底清醒,自己并不是社会家庭之外的“他者”,她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是一个独立、自尊、自强的女性,她在最后关头喊出了自己的想法,让她的丈夫重新认识了她的价值,挽救了他们的婚姻。罗丝的觉醒最终获得了丈夫的爱情和尊敬,她也理解自己的母亲始终关注她的一颗心。弱者的地位,如果是预先在心里就为自己设定了,那就势必无法摆脱,而女性的抗争首先从认识自己的价值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弱者,是平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才能有抗争的本钱。
关键词:教育方式;爱情婚姻观;价值观;文化差异
Abstract: With The Joy Club as an entry point, the paper contrasts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many aspects of culture, mainly discussing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ways of education, views towards love and marriage, senses of values, way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address term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igure characters, living ways, and individual fates in the movie The Joy Luck Club, and also profoundly expresses people’s inspiration and thinking upon the differences and combination. The fates of several female figures in the movie are the real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喜福会》与儒家思想
《 福 会 》 Te o L c 1b 喜 (h y ukCu )是 华裔 女 作 家 谭 恩 美 ( m J A y T n 于 18 年 发 表 的 处 女 作 , 经 发 表 , a ) 99 一 就进 入 《 约 时 报 》 纽 畅 销 书 排行 榜 达 9 个月 之 久 。 19 年 。 书 获得 洛杉 矶 图 书评 论 90 该 奖 、 美 图 书 奖 、 美 图 书 评 论 家 奖 、 湾 区 图 书评 论 小 说 奖 全 全 海 和 英联 邦 俱 乐 部 金 奖 等 多项 文 学 大 奖 。 来 ,喜 福 会 》 后 《 又被 搬 上 银幕 , 获得 了更 多 的赞 誉 。《 福 会 》 得 如 此 辉煌 的成 就 , 喜 取 方 面是 由于 小 说 描 写 了 四位 母 亲 在 中 国 的苦 难 经 历 ,充 满 了东 方 色 彩 ,迎 合 了美 国 读者 渴 望 了解 神 秘 古 老 的 中 国文 化 的 心理 。 一 方 面 是 由 于 小说 具 有 跨 文 化 的 主题 。 者 通 过 描 另 作 写 四对 母 女 问 的 代 沟 和 隔 阂 冲 突 ,反 映 了母 族 文 化 和 异 质 文 化 相 遇 而 生 的碰 撞 与兼 容 ,以及 华 裔 在 这 两 种 文 化 的 碰 撞 中 对 自我 文 化 身份 的艰 难 求 索 。小 说 中 的华 裔 母 女 两 代 人 操 着 不 同的 语 言 生活 于 同一 社 会 背 景 下 , 由于 语 言 沟 通 上 的 障 碍 和 价 值 观 念 上 的分 歧 。 发 了 一 系 列 冲 突 . 恶 化 为 母 女 关 系 引 并 的冷 淡 、 离 。 么 造 成 这 种 文 化差 异 的原 因 是 什 么 呢 ?笔 者 疏 那 认 为 是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 儒 家 思 想 对 母 女 两 代 移 民 人 际 关 系 的影 响 。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共生
Cultural Conflicts and Coexistence in The Joy Luck
Club
作者: 王红丽
作者机构: 河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3
出版物刊名: 黑河学院学报
页码: 203-204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8期
主题词: 文化冲突 《喜福会》 共生
摘要:文化冲突是目前生活在西方的华裔作家体验最为强烈的问题。
现从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着手,利用低背景文化和高背景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小说中存在的文化冲突进行全面解读。
研究结果证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真诚和尊重是连接世界文化和心灵桥梁的主要纽带。
《喜福会》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喜福会》影评——从主观幸福感来体验的跨文化差异201440105888 广升88 88888有一只鸭子,它一直觉得自己不幸福,因为它不甘心自己是鸭子,因此一直伸长脖子想作天鹅,没想到后来它真的成了天鹅。
电影《喜福会》讲述的是四位华人移民妇女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儿女各自之间的故事。
每个母亲都被她成长中的社会视为鸭子,不值一爱地被轻贱,但她们不甘于这被轻贱的命运,于是她们为自己的命运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离开了中国来到美国。
她们正像伸长脖子的鸭子,寻找着幸福感,想要留给女儿天鹅的羽毛。
当然最终也给了她们女儿尊贵的身份与地位,但是她们在新的地方,幸福感的追寻之路因两代人两种文化的差异显得并不是那么顺利。
不同的语言交流《喜福会》中母亲们在美国居住多年之后依旧用汉语来表达她们重要的情感。
然而她们的女儿虽会说一些汉语都在美国长大,在美国接受教育,说的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这就导致了母女之间的冲突: 她们因为母亲们“结结巴巴”的英语,总是认为母亲们“脑子不灵活”“没有见识”, 她们的话不值得认真地听,显得不耐烦;而母亲们用蹩脚汉式英语无法向女儿表达自己真正爱她们的情感。
不同的语言,在两代人之间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阻碍了母女之间的相互了解,彼此疏远。
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影响她们幸福感主要阻碍因素。
不同的权力距离不同的权力距离导致了不同的家庭观念。
中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大的国家,家长权威是绝对的、不容冒犯的,子女孝顺父母听从训导是天经地义的。
管自己的孩子那是家长的权利,子女服从家长那是孩子的“义务”。
而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他们崇尚自由、平等和民主,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
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女儿们,认为母亲的家长制是侵权性的,绝对不能容忍。
于是他们反抗,“我从不相信,我能成为任何我想成为的人,我只可能是我自己。
”母亲认为理所当然的管理权和子女平等、自由想挣脱束缚的独立意识发生冲突,父母一味的理所当然,而孩子却是反抗、忤逆。
看《喜福会》中的几种关系
看《喜福会》中的几种关系作者:刘磊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03期摘要:谭恩美的《喜福会》体现了大量的中美文化。
本文从中国移民母亲和美国出生女儿之间的母女关系、中国式男女关系和美国式男女关系、中国式朋友关系和美国式朋友关系的对比出发,表述了中美文化的不同。
正是中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喜福会》中的种种冲突与矛盾。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东西方文化画卷。
关键词:喜福会;中美文化;母女关系;男女关系;朋友关系当代著名的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1989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
小说一经发表即在美国引起轰动,连续9个月被评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后又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各国广泛流传,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引起了强烈反响。
《喜福会》主要讲述了有着不同身份、经历和人生取向的四位中国母亲和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四个女儿之间的故事,表现了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母女关系、男女关系以及朋友关系。
一、母女关系《喜福会》中的母亲们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女儿们则是美国文化的象征。
母亲们出生在旧中国,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认为凡事以家庭为重,子女对父母应遵守孝道。
女儿们则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思想自由、开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权利的掌控。
正是基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母女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摩擦、冲突与对抗。
“妈将一切未遂的心愿、希望,都寄托在美国这片土地上。
她是在一九四九年来到美国的。
在中国,她丧失了一切:双亲,家园,她的前夫和一对孪生女儿。
但她对过去的一切,从不用悲恸的目光去回顾,眼前,她有太多的打算,以便将生活安排得更好。
” [1 ] 吴素云为了重拾遗失在旧中国的梦想与希望,把心血都倾注在女儿吴精美身上。
她为女儿从旧杂志里搜寻有关孩子智力培养和成才的测试题目,免费为公寓里的一位退休钢琴教师做清洁工以换取女儿的钢琴课,储足钱为女儿买架旧钢琴,并将喜福会的朋友全部请到联谊会现场听女儿演奏。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喜福会》是一部由英国裔美国导演AngLee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故事。
影片以母女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家庭内部发生的矛盾,也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分析影片中母女关系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反映出来的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中美文化中母女关系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母亲是家庭的核心,重视传统。
因此,影片中母亲对女儿的期望是,孩子的行为必须符合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并绝不能取悖,否则家庭的威信就会受损。
相比之下,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以及尊重个人的选择。
因此,影片中母亲只是想让女儿自己尊重传统,而不是强加给她,而且美国母亲通常会尊重孩子的决定。
此外,影片还对母女关系中一种可能的模式进行了反思,即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母亲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帮助孩子去实现这些想法,双方也不会拒绝或无视对方的想法。
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到了母女双方的想法,而且也能够很好地使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最后,通过对影片中母女关系的冲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两个文化之间在母亲与女儿关系上存在的差异,即中国文化一般更强调母亲的权威,而美国文化则强调尊重个人自由,同时也让母女双方都参与到决定和沟通中来。
在中美文化中,这种可能的模式有助于改善母女关系,并在双方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综上所述,《喜福会》通过母女关系的冲突,表明了中美文化之
间的差异,即中国文化更强调传统,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尊重个人自由,这也为改善母女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模式。
从《喜福会》的文化内涵看华裔的心路历程
20世纪初,华裔美国文学开始在主流文化中崭 露头角,一些作品开始被翻译成英文并发表。
3
成熟
20世纪中叶,华裔美国文学逐渐成熟,出现了 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喜福会》等。
《喜福会》的创作背景与主题
创作背景
作者谭恩美在移民美国后,开始创作《喜福会》,以表达自 己的文化认同和经历。
主题
小说主要讲述了四个华裔家庭的故事,探讨了文化冲突、身 份认同、母女关系等主题。
从《喜福会》的文化内涵看华裔 的心路历程
2023-10-26
目 录
• 引言 • 华裔美国文学概述 • 《喜福会》中的文化内涵 • 《喜福会》中华裔的心路历程 • 结论与启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早期移民和历史遭遇
华裔美国人在早期移民时期经历了种种艰辛和磨难,如淘金 热、铁路劳工、洗衣店和餐馆业等。这些历史遭遇塑造了华 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族群意识。
身份认同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挣扎,他们在保持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在努力融入美国主流 社会。
心路历程
通过对主人公们的心路历程的描写,作者呈现了华裔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困境和成长。
对华裔文学研究的启示
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研究华裔文学时,必须考虑到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这包括中 国传统文化、移民经历以及美国社会文化等。
文化融合
小说中反映了美国文化与华裔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04
《喜福会》中华裔的心路历 程
身份认同的探索
身份困惑
华裔在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既不完全属于美国文 化,也不完全属于中国文化,这种双重身份给他们带来了困惑和矛盾。
《喜福会》中的误解、混乱、冲突及和解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中美文化差异 。误解
主 观念 。
中国文化提倡尊老爱幼 , 子女孝顺父母 ,听从
父 母 的训导是 天经地 义的 。深受 这种文化 影响 的母
亲希望 女儿们 能像 自己在 中国时一样遵 从长辈 ,她 们认 为安排 女儿 的生活是 自己的权力 ,女儿必须 服 从 。但 在美 国的文化背 景下 ,这 些女儿们 深信独 立
琴 。可 精美生 长在美 国 ,深受美 国文化 影 响 ,崇 尚
自由、平等和民主 , “ 我从不相信 , 我能成为任何 我想 成 为 的人 ,我 只可 能是 我 自己。 ”在 她看来 母 亲 的家 长制是 侵权 性的 ,绝对 不能容忍 。为 了挫败 母亲 “ 愚 蠢 的傲 气 ” ,她 故意 在 练 习时偷懒 、表 演 时 出丑 ,让母 亲丢脸 ,并且 “ 打定 主意 ,再也 不听 她摆 布 了。……我不是 她 的奴隶 ,这里 不是 中国 。 ” 母亲 当然不会 轻 易让步 ,她 把女儿拎 到钢琴前 ,逼 她 就 范 ,并 用 中 国话 说 : “ 世 上从 来 只有 两种 女 儿 :听话 的和不 听话 的 。在我 家里 只允 许听话 的女 儿住 进来 。 ”女 儿不 顾 一切 地反 击 : “ 那 么 ,我 希 望不 做 你 的女 儿 ,你 也 不是 我 的母 亲 ! ”见 还不 能 奏效 ,甚至不 惜抬 出母 亲遗失 在 中国的双胞胎残 忍 地给母亲致命一击 : “ 我希望我没有出世 , 希望我 已经死 了 ,就跟桂林 的那对双胞 胎一样! ”女儿的 回 答则表 达 了她强烈 的独立 意识 和无处 不在 的独立 自
《喜福会》与华裔美国人的边缘处境
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文献综述毕业论文题目《喜福会》与华裔美国人的边缘处境The Joy Luck Club and the ChineseAmericans between the Two Worlds撰写者***专业英语年级05英语本科学号0504115209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完成日期:二OO 八年12月28 日《喜福会》与华裔美国人的边缘处境文献综述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现今美国的主流文化,然而这并不是说外来文化已经完全被同化。
它们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在美国文化中求同存异。
二战后越来越多的移民涌入美国,各民族移民的后裔的数量也迅速增加。
随着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他们的民族力量和文化特色也逐渐显示出来,慢慢地在美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现在的美国形成了以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局面。
这种局面从文学中便可见一斑。
主要包括了犹太文学、黑人文学等等,当然还有华裔文学。
随着华裔文学的不断发展,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Zhang Ziqing, 2008: 120)。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有来自两个方面:一台湾对华裔文学的研究,二则是我们国内大陆对华裔文学的研究。
(蒲若茜,2006:2)(一)、国外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情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也开始关注华裔文学。
如美国的学术机构权威“现代语文学会”(MLA)出版了多种有关少数族裔文学的书目,于1974年创办了“MELUS”学术期刊,出现了专门刊载亚裔美国文学作品和评论的杂志。
同时,亚裔美国文学进入了美国大学的学科建制;一批有高度学术水平的亚裔美国文学论著和工具书书相继出版;仅仅从UMI博士论文库统计,近五年来以亚裔文学为选题的博士论文就达到了50篇之多。
(单德兴、何文敬,1994:41)还有很多书著,如Ed. King-Kok Cheung的“Re-view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An Interethnic Companion to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还有很多华裔美国知名作家如张敬珏、汤亭亭、林英敏等,他们的作品为推进中外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互动和对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程爱明,2003:2)。
分析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设计)Title: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from The Joy Luck Club 题目: 分析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姓名学号专业班级英语本科五班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分析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毕业论文(设计)的立题依据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之处。
通过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求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文化根源,有助于增进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与沟通。
同时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主要内容及要求本文以电影《喜福会》系列为切入点,主要从教育方式方面、爱情观和婚姻观方面、价值观方面、语言表达方面、称谓语方面对比和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在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生活化地描写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
进度安排10 月20 日选题10 月20 日~10 月30 日接受指导老师的指导 1 月 6 日~1 月20 日拟定论文大纲1 月21 日~ 2 月28 日搜集、查阅、整理相关资料 3 月 1 日~ 3 月20 日论文开题3 月21 日~4 月20 日初稿审定4 月21 日~4 月30 日第一次修改5 月1 日~5 月15 日第一次审定 5 月15 日~5 月30 日第二次修改5 月30 日~ 6 月 5 日定稿 6 月 5 日~ 6 月15 日论文评阅小组评审论文(设计)6 月10 日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学生签字: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摘要本文以电影《喜福会》系列为切入点,对比和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在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讨论:教育方式方面、爱情观和婚姻观方面、价值观方面、语言表达方面、称谓语方面。
通过对电影《喜福会》中不同人物性格、生活方式及个人命运的刻画,生活化地描写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也深刻细致地表达出这种差异和交融对人们的启发和思考,表达作家谭恩美得人生观和中西方文化交融中的世界观。
《喜福会》的形象书写
《喜福会》的形象书写摘要:谭恩美在《喜福会》中以独特的文化身份,塑造和整合了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
运用了大量中国素材构建中国母亲的新形象,颠覆了美国白人文学传统中对中国人的歪曲和刻板印象。
本文探讨了小说的中国形象、母亲形象和华裔女性形象。
关键词:《喜福会》中国形象母亲形象华裔女性形象引言《喜福会》以母女关系为主线,描写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的艰辛生活和美国女儿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她们是许安梅、龚琳达、顾迎迎和吴素云;四个女儿分别是露丝、薇弗莉、丽娜和吴精美。
小说传达了作者谭恩美本人的多元文化观:各种文化群和谐交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理解、尊重和宽容。
谭恩美常常以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去审视中国。
为了迎合西方社会盛行的东方主义心理,《喜福会》强化了中国人的刻板形象和脸谱化认识,她自己都认为“不可能有中国人的视角”。
这种中国形象有许多不实之处,无形中迎合了西方人所期待的中国形象,因为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人的认知必然会影响谭恩美的观点。
尽管这样,它也促进了中美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作为美国的少数民族,谭恩美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感不满,她常会将中国塑造为乌托邦的幻想,以此争取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
她描绘了中国母亲没文化、迷信、不可理喻,但同时也颠覆了西方人对中国女性“逆来顺受”的刻板印象,塑造了一个个坚强、勇敢、有智慧的母亲形象。
作为一个美国人,她书中的中国或多或少地经过东方主义的改造,融入自己的想象对中国进行加工。
对于母亲的管束,女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一味反抗,在这个种族、阶级、性别不平等的美国社会里,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相互认同的悲喜剧。
一、中国形象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是华裔文学中的典型形象,这种形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
她对中国的了解是通过她的母亲、家庭和华人社区,这难免使她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存在某些偏差。
由于了解中国的局限,使得作者笔下的民俗描写无意衬托了美国主流文化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的价值观,这种书写所蕴藏的中国形象走向了意识形态的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福会》影评
《喜福会》成书于1989年,作者是第二代华裔美国人谭恩美。
1993年王颖执导拍摄同名影片,谭恩美任编剧。
影片较为忠实原作,讲述了从中国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身的女儿们之间的心理隔阂与感情冲撞。
从较为程式化的角度讲,任何艺术作品都可以拿内容性和艺术性来剖析。
对于影片《喜福会》,我们同样可以拿这两方面来比照。
一、内容性
1.家国氏族的旗帜缱绻舒展
The Joy Luck Club由主人公君的母亲苏一手创办,团结着以林多、莺莺、安美、苏为核心的第一代华裔美国人及其亲友子孙。
请注意其身份背景——“第一代”“华裔美国人”。
她们是出身于中国,在中国度过了童年、青年的美国人,她们是第一代。
这也就意味着她们接受的文化熏陶、知识教育、思想观念等来源并形成于中国,很大一部分还被带到了美国,“数年后我移居美国,但中国的一切仍然跟随着我”(莺莺)。
她们在中国拥有过去(童年的美好与青年的痛苦的两极回忆),来美国的初衷也只是为了摆脱过去,“在那儿没人会以她丈夫饱嗝的声音来衡量她,没没人会低看她”(旁白)。
她们与中国保持着种种隔不断的联系——饮食、语言、娱乐、书信和回忆,甚至还有至亲骨肉在中国。
她们的唇齿间流淌着中国她们的发肤中凝注着中国,她们的心目里矗立着中国。
The Joy Luck Club是异域文化中的“孤岛”,守候着这“第一代”“华裔美国人”的传统情结和家国情怀,“她们聚会并不是为了赢钱、欢乐或是幸运”。
至于说氏族,影片的表现就更为明显。
在我们的传统社会里,氏族(家族)重视血脉,重视荣誉,强调传承。
正因为这些,母亲对女儿融注了非比寻常的爱,寄希望于女儿,“我对你没有期许,只有期盼,期盼你是最好的”(苏),“但李娜没有魂,因为我已经没有好的给她了”(莺莺),开发她们的潜能,关注她们的婚姻,才有了母亲们拿女儿互相炫耀,对女儿吐纳埋藏已久的心事。
而女儿们则明白自己对母亲的意义,十分看重母亲们的“遗产”。
薇弗利嫁一个中国男人来取悦她妈妈,rose借外祖母的故事重拾尊严。
母亲与女儿于此成了氏族文化两端的两个符号,相互传递着氏族理念。
2.母爱与逆境重生撩人心弦
《喜福会》的情节主线是君代表母亲去中国看望两个姐姐,故事的主体则是出发前的聚会上主要人物的回忆。
这些回忆由现实引发,又与现实共同缔造了散发着母爱的光和热的恒星。
三代人的心理隔阂因爱而生,又在爱的体悟与倾诉下消除。
情感纠葛让人心扉恻动,泪眼朦胧。
除此而外,逆境中的奋起与重生更是直接呼出了人的心声。
遇人不淑、年少别母、寄人篱下、战争、疾病、失子、离乡……女儿、母亲、母亲的母亲,她们在各种各样的困厄里终究还是滋养了人性求生求进的芽苗,她们用行动验证着内心的渴望(尊严、幸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力争,不论结局是死、是承受内心的痛苦还是收获幸福的果实!
更更重要的是,影片昭示了一条价值准则:不论境遇多么艰难,只要敢于抗争,就能重生(三代人都赢得了尊严)。
艺术作品不是作者的,而是受众的。
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受众是能从中读出自己的。
母爱是普世性情感,是每个人都拥有深刻经历的体验,而逆境重生则是人性本能的渴求。
影片表现此两者是切合观众的情感和精神追求的。
二、艺术性
1.多重第一人称交叉叙事
《喜福会》是四个女儿与四个母亲的故事的有序排列,呈现出“女儿—母亲—女儿”的交叉模式。
在故事的结构过程中,八个人承担着各自故事的叙述任务(君母亲的角色由其父亲代替),成为了叙事的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是一种限知的叙事事角,而且是主观性的。
叙述者已不同于亲历者,其完全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对客观存在因素采取过滤选择的态度,还加入了主观情感体验,从而对观众产生了一种潜在的“自我化”引导。
观众不自觉地进入了角色,参与其心理体验,开始采用“第一人称”思考问题。
正是这种潜在的“自我化”引导扩大了母女两代人的文化差异,强化了其心理隔阂感,成为情感生发和主题表现的有力推手。
此外,第一人称还应包括旁白与“母亲的母亲”们。
“母亲的母亲”的叙述一方面是补叙,另一方面则是串联女儿与母亲的丝线。
旁白则用来调节情节的凝滞和情感的积聚。
至此,第一人称在人物数量、功能和叙事层面上达到了多重与交叉。
2.抒情性基调
不厌其烦的近镜头——表情、眼神,凝重且缓慢的叙事节奏同深情的旁白、大众化的情感经历,加之忧忧伤的背景音乐,这些通过观众的感官引发强烈情感共鸣,使得整部影片笼罩在抒情性的基调之下。
恰恰这种抒情性基调又同爱与逆境重生的主题暗合,影片自然也就攥稳了观众的心。
笔者意尽笔止,至于所谓的穿帮镜头,对父权的有意抹杀等读者尽可著文言说,此文不再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