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第三章本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文艺理论基础

文艺理论基础

绪论1、文艺理论的内容及关系①文艺理论四个要素,即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社会生活。

②文艺理论五个专题,即文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发生发展论、鉴赏批评论、文艺本质论。

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流动--反馈"的过程:(文艺本质论)社会生活发生发展论(文艺创作论)艺术家艺术品接受者(作品构成论)(鉴赏批评论)2、文艺理论的框架体系和发展轨迹:①作为框架体系要了解文艺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即: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②作为发展轨迹要了解代表作家和作品。

例如:中国:孔子、孟子的提法;曹丕、陆机、刘勰的作品;李渔、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王国维的作品。

西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的作品;狄德罗、莱辛、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论。

第一章文艺的本质[重要名词概念]1、再现论:西方文艺史上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文艺描写的对象,而文艺家的任务就是用不同的媒介(语言、画布、色彩、线条、音符等)把它再现(复制)出来。

突出的是"镜子说",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和车尔尼雪夫斯基。

2、表现论:把文艺归结为文艺家心灵情感的表现,认为文艺家内在的思想感情是文艺的表现对象,而文艺从文艺家的主观自我出发,以情感和想象为主要契机。

3、能动反映说:认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在文艺作品中,既有对于社会生活的描摹,也渗透着文艺家的主观精神。

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总是要比现实中的生活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目的。

4、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概括和创造性加工而形成的,相对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的形象和情景,它是对生活真实的选择、提炼和集中。

5、文艺的倾向性:指文艺作品中所渗透的文艺家的立场观点、意志、愿望和理想追求,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爱憎态度。

童庆炳文学理论第三章前知识点

童庆炳文学理论第三章前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2.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

3.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4.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5.M.H.艾布拉姆斯: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6.文学理论的五个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理论的应有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8.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我们的态度应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9.文学理论的客体:文学活动,它是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10.文学理论多样化形态: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

11.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①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②文学心理学(亚里士多德、立普斯、布洛、克罗齐、康德、费洛伊德、荣格、冈布里奇);③文学符号学;④文学信息学;⑤文学社会学(孟子“知人论世”说,维柯,丹纳“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⑥文学价值学;⑦文学文化学(以“泛文学”作为研究对象)12.文学理论的基石:认识论的文学哲学。

13.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最重要的语言符号)。

1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①文学活动论;②文学反映论;③艺术生产论;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⑤艺术交往论。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4.文学活动论(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人类学的观念:人的生活活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以“自由自觉”为基础特性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象化”观点来源与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5.文学反映论(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哲学的观念6.艺术生产论(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相比较,并不专指某医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3.第三章 文艺复兴文论 3.2卡斯特尔维屈罗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3.第三章 文艺复兴文论 3.2卡斯特尔维屈罗

卡斯特尔维屈罗卡斯特尔维屈罗〔Castelvetro,1505—157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他出身于上层市民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宣扬人文主义理想,高扬人、人的价值,肯定人、人性,在当时意大利颇有影响。

在政治主张上,他赞成普选权,因此遭受到宗教迫害,他曾因异端罪被宗教裁判所缺席审判,由此长期流亡国外。

他的著作大都散失,仅存著名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

他对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的解释和理解以及自己的文艺理论主张都包含在这本著作中。

此书在评论史和戏论史乃至文论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卡斯特尔维屈罗在继承亚里士多德关于论述诗的题材的根底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历史的题材是由世间发生的事件的经过或者由上帝的意志〔显现的或隐藏的〕供应他的。

〞诗的题材是“关于本来不曾发生过的事物的,但是同时在愉快和真实两方面,都不比历史减色。

〞在此根底上,历史的题材是不能入诗的,因为历史题材所描写的是客观的真实。

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观点,由于历史描述已发生的事,诗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因此,写诗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地对待,它所描写的事具有普遍性。

因此,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历史的题材只是描述事件发生的经过,历史学家也只是根据已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经过来记载的,历史学家的表述的语言只不过就是“推理所用的〞语言罢了。

而对于文学艺术创作而言,它并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作简单的记载或陈述,作家所创作的文学题材应该近似历史的题材,但却不和历史题材完全等同。

他说:“诗的题材虽然应该近似历史的题材但也应该有所不同,因为如果一样,那就不是近似,如果不是近似,诗人在处理这些素材时就毫不费力,……他就不配人赞美……。

〞他认为诗人创作所要到达的应当是“创造出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同时又能使这故事像历史那样可喜和真实。

〞卡斯特尔维屈罗是从诗人的创作能动性方面来考虑的,主要目的是要求诗人创作出现实中不曾发生过的事,但又具有可预见的真实性,能使读者得到审美的愉悦。

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史共时← —————————————→历时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特殊文学史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文艺理论第三章本章知识点.454

文艺理论第三章本章知识点.454

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考察文学活动,首先就要将它放到作为它的基础和前提的人的生活活动整体中去认识,然后再对文学活动自身的性质和构成惊醒考察,最后再回过头来清理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问题。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本节概述:人的活动不仅具有动物性,而且它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人的生活活动具有美学意义。

而在这种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则往往激发人们创造的动机。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知识点1:人类活动的性质人的存在既具有动物性的一面,同时人的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它是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

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其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意识任何时候都只是意识到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知识点2: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知识点3:文学活动的地位人类活动分为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在各种形态的精神活动中,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因而,可以说,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本节概述: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文学概论 第三章一二节

文学概论 第三章一二节
自然中的各种事物与人的关系是多元的。 文学活动中,人与自然发生的是诗意的情感 的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过程) 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 一。“合目的性”就是人的活动是有意识、 有计划、有目的活动。“合规律性”就是 符合自然的规律和人的规律,即“人的尺 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 人的生活活动体现着人的自觉意识。文学 活动就是一种合目的合规律的自觉能动的 创造,是全面性的生产,是感性与理性的 共同作用,是先天与后天的共同结果全面 表现了人的本质特性。
第三章 文学活动论




运动 维持生命本能 自由自觉 物质性生活活动 活动-生命活动 生活活动 文学活动 精神性生活活动 审美 质 生物 人类 其他艺术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活动。文学 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的人。

第一节 文学是一种活动



第二节,反映是能动的创造,创造是文学的 生命。 中国古代文论都重视作者的作用。作品是作者创造的 产物,既是情感的产物,又是认识的结果。“诗言 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乐也,人之情所 不免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朝 卢延让)。 西方文学理论中,古典文艺理论强调模仿与再现,浪 漫主义思潮中,强调作者的决定作用,认为文学是作 者心灵的表现,作者对作品的意义有生成的作用,文 学创造能力来于作者的“天才”。华兹华斯认为:诗 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福科关注作者在文本中的“出现”与“消失”,不是 “出席”而是“缺席”,是表示社会中某些话语的存 在、传播的运作的特征。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三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第三节
▪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尤其是在 中国新时期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中,取代了“典型”说而成 为核心的审美范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作为文艺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出现于唐代。传为王昌 龄所作的《诗格》一书中提出:
▪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 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 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 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 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非常相 近却又是有所区别的,也可视 为意象和境界的区别。“象外 之象”指玲珑透彻而又意蕴多 重的诗歌审美意象,“景外之 景”则是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 整体诗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兴”与“兴象”
▪ 滋味和兴象,在唐代诗学中是具有标志性和普遍性的范畴。 兴象之“兴”,缘于中国先秦诗学中的比兴,也成为后来的 “感兴”之兴。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பைடு நூலகம்
▪ 兴是作家受到外物的触发,唤起 了内心的情感,从而引起创作的 冲动。其中有这样几个要素:一 是要有外物的触发,也即“感 物”;二是这种感发的偶然性或 随机性,而非预先立意,刻意为 之;三是主体情感的唤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皎然所提出的“取境”是通过 诗人创作运思而得,主张苦思, 达到成篇之后“有似等闲,不 思而得”的境界。
▪ “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 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 之极也。”——皎然《诗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晚唐的司空图提出了“思与境 偕”命题。
▪ 河、汾蟠郁之气,宜继有人。 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沉渍益 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 乃诗家之所尚者,则前所谓必 推于其类,岂止神跃色扬 哉?——司空图《与王驾评诗 书》

第三章、文艺复兴

第三章、文艺复兴

第三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所反映的基本内容就是人文主义思想。

)它的基本精神有以下几点:1.以人为中心,赞美人性的美好,反对神的权威。

2.宣扬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现实人生幸福3.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4.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出发点是人性论。

反封建偏重于生活和伦理道德领域,而不是要推翻封建制度。

后者是启蒙文学提出的目标。

反教会是在承认宗教的前提下,偏重于揭露教会的腐败黑暗,而不是批判宗教神学理论的荒谬。

后者是启蒙文学的任务。

艺术特征第一,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要求等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艺术追求。

第二,与展示人的精神风貌相适应,中世纪宗教文学中以“寓意”和“象征”为特点的基本创作方法,已被一种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新方法所取代。

第三,人文主义文学也扩大了传统文学的体裁领域。

第四,人文主义文学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悲喜混杂剧悲喜混杂剧是文艺复兴文学的创造,它突破了古希腊罗马戏剧的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在一出戏里,悲剧喜剧因素结合。

由意大利剧作家瓜里尼首创田园诗体的悲喜混杂剧。

这个新剧种是对美学的戏剧范畴的发展。

悲喜剧因素掺和在一起,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莎士比亚戏剧为悲喜剧因素的结合提供了范例。

《威尼斯商人》就被称为悲喜剧,《罗密欧与朱利叶》为乐观悲剧。

悲喜混杂剧是18世纪市民剧的先驱。

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是文艺复兴文学的独创。

它是商业文化的产物,地理大发现和世界旅行的直接后果。

描写城市下层小人物的流浪冒险,旅途见闻。

代表作是16世纪西班牙无名氏的《小癞子》。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十四行诗,彼特拉克对诗歌艺术的贡献是创造了十四行诗,过去也有音译为“商籁体”的。

意大利语sonetto,英语、法语sonnet。

十四行诗每首诗有十四行,主要描写爱情,(love sonnet)。

彼特拉克体押韵的格式是abba,abba,cde,cde。

韦勒克《文学理论》表格式笔记:第三章 文学的作用

韦勒克《文学理论》表格式笔记:第三章 文学的作用

第三章文学的作用
文学的作用,取决于文学的本质。

文学的作用,在历史过程中改变过。

文学的本质和作用,基本没有改变过。

文学的作用:
1. 对已知事物的体认。

2. 对艺术的洞察。

3. 新的知觉价值和美学性质的发现。

4. 艺术可以发现或洞悉真理。

真理如果是观念性的、命题性的,文学不可能成为真理的形式
真理是能以合适的方式加以证实的命题(实证主义),文学也不可能凭借实验证明自己是真理的形式真理有多种形态,即:我们有多重致知方式,推论式的哲学VS表现式的文学
5. 文学是宣传,“使读者接受一种人生态度”。

6. 文学是净化情感、或者激起情感。

7. 忠实于文学的本性是它基本的主要的作用。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

文学理论的知识点和总结doc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它公开宣布为繁荣和发展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

文学理论研究虽然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认识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正是由于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文学理论就形成了多样化形态。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

韦勒克关于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的论述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我曾试图对文学研究的某些主要分支加以区别。

我写道:“首先,在两种文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区别:一种观点将文学视为一种共时序列;另一种观点将文学主要视为一系列按编年顺序排列的作品,并将其视为历史进程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次,在文学原理和文学标准的研究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之间,也存在着进一步的区别,不论我们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是孤立的,还是按编年顺序进行的。

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理论第三章

精神活动的超越性:它可以超越 物质活动,确立人类精神发展的高 远目标。还可以对历史和现实作出 自己的反映和裁判,让未来的指向 去超越历史和现实。
屈 原
“求索”,语出《离骚》“路漫 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比喻是文学的审美想象的语言形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比喻是以彼物喻此物,在比喻句中把 彼物与此物两个事物的共同相似点连接 起来,产生一种联想的意象,很好地体 现了文学语言间接性这一特性。 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是文学语言表现其深 广意义内涵的普遍的 想象性特征。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理论家,代表了西方唯心 主义文艺理论对文学本源的基本认识。 他们的根本出发点,都只是单纯从精神活动本身 来说明文学的性质,没有从文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及 其产生根源来理解文学。
意识形态,亦称观念形态。 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认识、情感、 意志诸意识要素。 属于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含经济思想、政治法律 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 式。 互相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比较稳定的、系统的思想形式。
第二编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 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 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 性。

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章·象征主义)

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章·象征主义)

车过黄河
伊沙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 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作眉檐 眺望 像个伟人 至少像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帐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黄河已经流远
伊沙,原名吴文健,中国当代著名诗人、 作家。1966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89年毕业 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西安,在西安外 国语大学任教。持‚民间立场‛,以‚口语写 作‛。其诗偶有解构倾向,其文常以犀利示人。
《弃妇》简析
从表层含义来看,诗歌塑造了‚弃妇‛这一总体性意象,诗中的其他分体性意象 则共同构成了‚弃妇‛意象的各个侧面。全诗共四节前两节用第一人称倾诉了弃妇的 内心世界的悲凉与痛苦,面对世俗的冷漠与歧视,她的灵魂感到无可逃避的重负,她 祈望倾吐,却又无人倾听,就连上帝这一灵魂的救赎者也不能够给她带来多少慰藉, 因而,她只有把自己一腔幽怨与愤懑之情付之山泉,让它随飘零的红叶一起流走。诗 人创作这首诗,其本意绝非只是对弃妇孤独、绝望的生存处境的同情与哀叹,而是借 用弃妇这一象征体,隐喻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不幸与悲苦的深切感受,同时也曲折地传 达出自己面对这个冷漠的、缺乏公正的世界内心孤独而又愤怒的复杂情感。
一、概述
(二)产生和发展 4.发展阶段:象征主义在欧美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两 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也称前期),为创建和发展时期(1850年— 1880年),代表人物为法国诗坛的保尔·魏尔兰、阿尔蒂尔·兰 波、斯蒂凡·马拉美; ②第二阶段(后期),分为高潮和分化时期(19世纪末—20 世纪初),代表人物为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等。
一、概述
(二)产生和发展 5.19世纪9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在法国有衰落之势, 但其影响却渐渐越过国界,想直接各地流行和传播。成为 一种国际性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辽宁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概论辅导班笔记

辽宁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概论辅导班笔记

大学《文学理论教程》笔记第一章(略)第二章第一节(重点)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都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完全不同的。

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对自然的被动的适应过程。

认得生活活动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

“自由”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

“自觉”是说的人的活动室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都生活活动的上述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人的生活活动是人都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接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都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课题的认识与反应。

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对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产生了列宁的镜子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不但强调文艺反应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应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

毛泽东源泉说,文学作品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比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认识,这是有根据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基石。

03《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35

03《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及其价值与功能35

• 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 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 接影响
“改革文学”代表作家 蒋子龙
• 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 响
作家周立波
• 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 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 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 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 鲁迅《论睁了眼看》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罗丹雕塑的巴尔扎克像
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哲学、道德、 宗教和艺术等。
文学与它们互相影响,又有所区别。
经济基础与文学的相互影响,往往不是直接的,而 是通过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影响,以及各种文 化环节而实现的。
有形之外,无兆可求,不落迹象,难 著文字。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 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 说。所谓冥合圆显者也。
——钱锺书:《谈艺录》
钱钟书
钱锺书 1910—1998
三、超越性 文学的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 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 由的特性。 1.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 2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3 .对人自我的超越
文学作为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的自由的活动。
美的精神和感觉谐和的结果; 它是同时诉诸人的一切能力的, 只有当人充分地和自由地运用他 的一切能力,才能够正当地感受 和评价美。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 蝉,夏云暑雨,冬月祁 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 也。嘉会寄诗以亲,离 群托诗以怨。……凡斯 种种,感荡心灵,非陈 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 何以骋其情? • 钟嵘:《诗品》

韦勒克《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的作用

韦勒克《文学理论》第三章 文学的作用

韦勒克《文学理论》第三章文学的作用[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Rene Wellek &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 1977 Third Edition 第三章文学的作用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作用在任何顺理成章的论述中,都必定是相互关连的。

诗的功用由其本身的性质而定:每一件物体,或每一类物体,都只有根据它是什么,或主要是什么,才能最有效和最合理地加以应用。

只有当该物体的主要作用已经消失,它的次要作用才会突出出来,如:旧式的纺车成了装饰品或博物馆中的陈列品,方形钢琴不再用来奏乐,便改成为有用的桌子。

同样也可以这么队物体的本质是由它的功用而定的:它作什么用,它就是什么。

一种人工制品必须具有适宜于发挥其作用的结构,同时还要加上则间和物料所许可、人们的趣味所祟尚的附件。

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有许多成分就其文学作用而言是不必要的,但仍旧使人感到兴趣,或者具有其它方面的存在理由。

文学的本质和作用的概念在历史过程中曾否改变过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如果回溯到相当古老的历史时期中去考察这个问题,就可以答曰:改变过。

我们可以回溯到文学、哲学和宗教共存不分的时期去,例如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Ae schlyus)和赫西俄德(Hesiod)可能就处于这样的时期中。

但是,到了柏拉图,他就可以说诗人和哲学家之间的争执是古老的争执,这里有些含意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

另一方面,我们不应该夸张十九世纪末的“为艺术而艺术”和近代的“纯诗”(poesie pure)等主张的标新立异作用。

其实,“教喻谬说”——如爱伦?被(E.Allan Poe)所说的诗中的信念是启迪的手段——不等于文艺复兴时期关于诗有娱乐和教育的作用或寓教于乐的作用这样的传统说法。

总的来说,阅读美学史或诗学史所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文学的本质和作用,自从可以作为概念上广泛运用的术语与人类其它的活动和价值现念相对照和比较以来,基本上没有改变过。

文艺理论复习要点

文艺理论复习要点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基本概念:1.生活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人的生活活动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是从生命活动的意义上而言的;从其内在构成上言之,生活活动是以人们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文学本体论:是美国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所创造的一个文学理论术语。

这一术语意在说明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而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思路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实质上,这种文学本体论是一种作品本体论。

3.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4.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5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是指作者与读者在文学活动的文本中所达成的潜在对话。

即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时,都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也就是潜在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者,可见从创作一开始,作者与读者就处于对话状态。

6.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文艺学第三章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汇总

文艺学第三章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汇总
❖ 霍克海默在题为《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 就职演说中指出,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是建立一种社会哲学, 它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实证性分 析,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对象 来揭示和阐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命运”,对整个资本主 义社会进行总体性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这为法兰克福 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第二阶段
❖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为法兰克福学 派的鼎盛时期,以阿多诺(1903-1969,1959年任社会研究 所第三任所长)、马尔库塞(1898-1979)为代表。在这一 时期,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强调辩证的否定性和革命性,深 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 形态、技术理性、文化工业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
学任教。 ❖ 1930年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所长,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杂志》。 ❖ 希特勒上台(1933)后,他先流亡瑞士,1934年流亡美国,在哥伦比亚
大学建立社会研究所。 ❖ 1949年,返回德国,重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1951-1953年任法
兰克福大学校长。 ❖ 1959年退休,次年移居瑞士,直至1973年去世。 ❖ 主要著作有《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开端》、《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第三讲 法兰克福学派概述
❖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 ❖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三个发展阶段 ❖ 三、法兰克福学派对前期西马的新发展 ❖ 四、法兰克福学派文论的基本特色 ❖ 五、法兰克福学派文论的代表人物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
❖ 1、“社会研究所”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 ❖ 2、 霍克海默与法兰克福学派 ❖ 3、“批判理论”的提出:霍克海默的学术史贡献
❖ ①总体性概念的变化。 ❖ ②阶级意识的消失。 ❖ ③物化理论的变化。

文学概论,章节测试 第三章

文学概论,章节测试 第三章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一、单项选择题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就是说()。

A.要呈现出形象的具体模样B.要传递出对象的具体声音C.要传达出作者的具体感受D.要传达出更高的心灵旨趣【解析】D2.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这一论断说明了文学形象的()。

A.具体可感性B.艺术概括性C.审美理想性D.艺术感染性【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黑格尔关于文学形象的论断。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即艺术的形式与人的感觉器官是对应的,这一论断说明了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3.文学的写实性形象的至境形态是()。

A.意境B.意蕴C.象征意象D.典型【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典型的概念。

文学的写实性形象的至境形态是典型,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特性。

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4,提出“特征”这一概念的德国艺术史家是()。

A.康德B.席勒C.黑格尔D.希尔特【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提出“特征”概念的学者。

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5.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他说:“我感到遗憾的是,在人物个性的描写方面看不到什么特色。

”这是强调文学典型的()。

A.特征性B.丰厚的历史意蕴C.艺术魅力D.独创性【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马克思主义中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他说,“我感到遗憾的是,在人物个性的描写方面看不到什么特色。

”从这里,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审视典型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特征性原则。

6.认为“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的作家是()。

A.巴尔扎克B.莎士比亚C.狄更斯D.托尔斯泰【解析】A7.“可见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显明越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考察文学活动,首先就要将它放到作为它的基础和前提的人的生活活动整体中去认识,然后再对文学活动自身的性质和构成惊醒考察,最后再回过头来清理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问题。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本节概述:人的活动不仅具有动物性,而且它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人的生活活动具有美学意义。

而在这种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则往往激发人们创造的动机。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知识点1:人类活动的性质人的存在既具有动物性的一面,同时人的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它是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

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其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意识任何时候都只是意识到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知识点2: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知识点3:文学活动的地位人类活动分为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在各种形态的精神活动中,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因而,可以说,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本节概述: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知识点1:世界世界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世界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以及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由此形成了摹仿论(包括再现论、反映论)的立论依据。

知识点2:作品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多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

因此,作品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知识点3:读者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

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因此,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其中,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因此,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本节概述: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主要有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和游戏发生说。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人类的文学活动产生于劳动。

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

在总体的方面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

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知识点1: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发生说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J G Frazer)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巫术说不是说文学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2.宗教发生说德国批评家赫尔德(Herder)认为,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惟一通向灵魂的美的艺术”,“灵魂的音乐”,“打动着内在的感官,而不是艺术家的肉眼”,诗歌占有特殊的位置。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艺术在其活动过程与结果中都存在着丰富的情感活动,追求情感表达就是艺术的目的。

格罗塞的观点主要不在于他论证了艺术同宗教在发生学上的联系,而是在某种意义上把艺术也当成了一种宗教。

3.游戏发生说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是无目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康德的游戏说在席勒那里被系统地继承并加以发挥。

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德国学者谷鲁斯也标举游戏说。

4.劳动说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知识点2:文学活动的发展(重点)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如何来理解和解释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呢?其实,“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

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但是,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惟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以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

本章总结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

因此,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这其中,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在生活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文学活动的构成包含了若干要素,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和劳动说。

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为指导,我们认为文学是起源于劳动,这不仅有哲学上的依据而且有现实实践的证明。

相对于文学活动发生问题,文学活动的发展问题更加复杂。

比如有社会风气推动说、时代变化说以及理念运动说等等。

我们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但与文学发生问题的不同在于,文学发生问题归根到底可以用劳动来作阐释,而文学发展则只能说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以及它的表现。

本章常见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别于动物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

生活活动具有以下几点内涵:它体现为人和自然交换的过程,它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性,并且它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述生活(在生活之外);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人们审美的和想象的世界(在生活之内)。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简述并指明片面性。

文学活动作为活动是一个过程,是历时性、阶段性的,对它进行分割应具有可行性。

同时,在文学活动中,涉及世界(社会生活)、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那么,从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来看,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照,这是对文学活动进行多个层面、多个阶段论析的基本着眼点。

在对文学活动四个阶段的论析中,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理论涉及四个要素的观点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四个要素分别是作品、艺术家、作为描写对象的世界、欣赏者。

这与我们对文学活动四阶段的论述也基本上吻合。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的反映说、表现说、形式说和读者的接受理论中找到具体的理论资料。

文学活动作为人通过语言媒介来创造和欣赏艺术的活动,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

它所涉及的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只具有相对的可分性,在实际的文学活动过程中,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融为一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