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耳病研究进展

摘要:猪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由于部分病猪耳部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故称“蓝耳病”。该病以怀孕母猪流产、早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及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和育肥猪呼吸异常为特征的传染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常继发或并发感染猪链球菌、鼻支原体、胸膜肺炎放线菌病、猪细胞巨化病毒、呼吸道冠状病毒、猪副粘病毒等,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猪蓝耳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血清学诊断及其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猪;蓝耳病;病毒;防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orcinereproductive andp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病。该病于1987年最早发现于美国。1991年荷兰人首次从发病仔猪和母猪体内分离到了该病毒,当时称为Lelystad病毒,随后德国、美国、英国及我国等国家和地区分离到了该病毒。1996年国际兽医局(OIE)将猪蓝耳病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情,我国农业部于2007年1月,将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疾病正式命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并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疾病。高致病性PRRS是由毒力更强的PRRSV 变异毒株引起的,说明PRRSV在不断的发生变异。经流行病学调查、病毒分离、基因分析、动物试验等,最终确定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变异株(NVDC-J XA1株)造成的,并定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1]。

1.病原学

1991年荷兰前首先分离到PRRS,并命名为Lelystad病毒(LV),1992年美国也分离到VR2332毒株。我国于1996年从发病猪群中分离到PRRSV(为单股正链PNA病毒)。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Tc1t、r)将其归于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2]。猪蓝耳病病的病毒粒子存在于细胞浆中,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为45~60nm,呈20面体对称。该病毒对温度敏感。-20℃以下可长期保存,4℃保存一周后,病毒感染性丧失90%,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对脂溶剂、热,低于5或高于7的pH环境敏感。巨噬细胞是PRRSV的专嗜细胞,病毒对6-8周龄仔猪的肺泡巨噬细胞(PAM)最为敏感[3]。PRRSV抗原性的差异很大,具有快速变异的特征,而且同型分离株之间的重组概率也较高。根据抗原性差异可将PRRSV分为欧洲型(代表株为Lelystad病毒)和美国型(代表株为VR2332病毒),前者主要流行于欧洲,后者主要流行于美洲和亚太地区。我国目前的流行毒株属于美洲型,分离的毒株可分为2个亚群,存在着一定的变异性。不同的PRRSV毒株对猪的致病力差异很大,而且PRRSV还可引起免疫抑制性和持续性感染[4]。

2.PRRSV变异毒株的流行病学

PRRSV主要通过呼吸道或通过公猪的精液经生殖道在同猪群间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以通过母子进行垂直传播。此外,风媒传播在本病流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病毒感染后破坏猪的免疫系统。注射普通猪瘟疫苗后不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造成猪瘟

蓝耳病研究进展

的流行。是发生蓝耳病时猪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高温、高湿、高密度饲养.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饲养粗放,气候突变、长途贩运等应激因素可诱发。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场消毒,牧场、牛舍处应设置消毒池。牛舍、运动多重感染而发病[5]。病猪在康复后的3个月还可持续向外排毒。

3.PRRSV变异毒株感染的临床症状

发病猪传染性强.流行期长,在一个地区内迁延数月无明显好转,常规治疗无明显疗效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6]。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死亡率高,育肥猪呼吸异常三大症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造成仔猪多器官功能衰竭。这可能是其死亡率高的原因[7]。主要表现关节肿胀、眼部水肿、皮肤发紫,最常见部位是腹部,呼吸道症状严重,呼吸音粗历,腹式呼吸明显,可出现呼吸困难,肌肉振颤,共济失调,体温升高达柏-4l℃,耳尖至耳根皮肤发绀。妊娠期感染的早产仔猪及足月分娩的仔猪虚弱,对外界刺激敏感,产后多发生腹泻,死亡率为30%~100%。

4.血清学诊断

根据不同阶段的临床PRRSV发病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血清学诊断,1991年荷兰人提出的一种简易临床PRRSV指标具有参考价值。(1)母猪流产或早产率超过8%(2)死产胎儿占产仔数的20%以上;(3)仔猪出生后1周内死亡率超过25%。若某个猪场在14d 内出现上述临床指标中的2个,即可诊断为PRRSV感染[8]。同时结合血清学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ELISA)和血清中和试验CSN等。

5.防治措施

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日常饲养管理中缺乏综合的防预措施。发病后饥不择食,病急乱投医,大量使用退烧药、广谱抗菌性药物,加重疾病的复杂性.甚至发生一夜之问注射猪瘟、伪狂犬、蓝耳病三种弱毒疫苗的荒唐举措,这些不当之举会造成健康猪的大量死亡。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引入不一定非有外源性猪只引进.流通环节在病源的引进中具有重要意义。田芬等报道:几起发病猪均有上市交易未售出的又拉回本场混群饲养的情况[9]。

5.1 严格控制病原引入

饲养人员要固定,谢绝一切外来人员进入猪群,以切断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加强检疫,杜绝从境外或境内疫区引人猪群。在从非疫区引进猪群前要做好PRRSV 检测,杜绝带毒猪引入易感猪群,引进后仍需隔离检疫3-4周,并用PRRS疫苗预防接种,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5.2 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育肥猪应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尽量减少猪转栏和混群次数,减少应激因素。每批猪出栏后,彻底消毒后最好空置2周。

5.3 严格控制猪舍的环境

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建立无清洁猪场,加强饲养管理,及时调整猪群,改善猪舍通风采光,减少猪群饲养密度。及时清除猪舍内的粪尿及污物,保持猪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环境,加强猪场环境及猪舍和猪群的消毒工作,猪舍内可用季铵盐,络合碘等消毒液采用疫病期间的用药剂量带猪喷雾消毒1-2次,包括猪舍内的用具每天彻底消毒一次。

5.4 提高饲料的营养质量

炎热潮湿的环境使饲料发霉变质,猪群长期饲喂霉变饲料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注射各种疫苗后不能很好地产生高效价的抗体,再加上机体抵抗力低下,一些敏感菌群有机可乘,从而使各种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为此饲料要控制霉菌毒索,提高饲料的质量和猪群的综合抗病能力,确保猪群处于良好的免疫状态。

5.5 强化免疫接种

用PRRS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种公猪采精前2~3个月或母猪配种前5~7d首免,用灭活疫苗4ml/头,间隔20d后以同样剂量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4个月免疫1次;种母猪每年免疫3次或每胎临产前21~35d免疫1次,皮下或肌肉注射4ml/头,紧急免疫时可用弱毒活疫苗,猪群一旦稳定后改用灭活苗;仔猪首免10~13龄用灭活苗2ml/头,二次免疫间隔2~3周用灭活苗一头份。

5.6 精心护理对症治疗

目前对PRRS病毒尚没有特效药物,有些药物可缓解临床症状,抗继发感染等。

5.6.1 头孢类药物

发病初期的猪使用头孢类药物+干扰素,还要采取保守疗法,用红糖水+电解多维饮水,以利于体质的恢复。

5.6.2 黄芪多糖

黄芪多糖是免疫增强剂,能刺激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诱导细胞因子,促进细胞介质的产生,使动物机体产生内源干扰素,增强畜体抗病毒及细菌感染的抵抗力,并可缓解疫病症状,使受损机体尽快恢复[10]。建议不论猪健康与否,全群猪的饲料中要添加黄芪多糖、维C银翘散、清瘟败毒散、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电解多维等,连用7-10d 进行防治这也可以极大地减少损失[11]。

5.6.3 双免增效剂

使用双免增效剂颈部皮下注射,对猪蓝耳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特效,经临床验证,预防保护率达98% ,治疗有效率达95%[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