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南京政治学院刘正斌教授
为什么说务实,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伟大民族精神?
为什么说务实,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成长壮大的法宝?
为什么说务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什么说务实,是建设现代化军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根本要求?
上一讲我们围绕“为民”的话题,谈了共产党人应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的唯一宗旨等等。今天,我们聊一聊“务实”的话题。务实,就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说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只有处处务实、时时务实、人人务实,真抓实干,才能托举中国梦、强军梦。
一、务实,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伟大民族精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一切美好向往的实现都需要锲而不舍的实干。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许许多多民族精神,务实是形成较早的一种民族精神。因为,中华民族是以农耕安身立命的,与土地的关系十分紧密,黄土地为我们奉献着源源不断的生活资料,这种奉献,要靠人的脚踏实地的辛勤劳作。在长期的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了求实、务实、崇实的基本价值取向。老百姓的说法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宁做蚂蚁腿,勿学麻雀嘴。一万个零抵不上一个一,一万次空想抵不上一次实干。知识分子的说法是:“春华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论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务实”这个词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学者王符的一本政论之作《潜夫论》,他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的人致力于实际。明代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说,他的《传习录》中讲:“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强调去除虚名,崇尚务实。
唐朝有个宰相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是一个很有名的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实干家。特别是对“开元之治”贡献最大。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黄河流域蝗害成灾,蝗虫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大片,落到哪个地方,那个地方的庄稼就被啃个精光。老百姓受迷信思想束缚,不敢捕杀,只是在田间地头设祭、焚香、膜拜,眼睁睁地看着庄稼被蝗虫吞食,却无所作为。姚崇给玄宗上奏,引用《诗经》中的话,证明蝗虫是可捕可杀的。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螟、螣、蟊、贼都是吃庄稼的害虫,可以用火把它们烧死。既然古人可以杀害虫,为什么现在不可以?他说:历代以来,有时候捕杀不尽,那其实是由于人不努力。如果能齐心协力,就可以解决蝗灾问题。他说:“蝗虫怕人,故易驱逐;苗稼有主故救护者必定卖力;蝗虫能飞,夜间见火,必定飞往;设火于田,火边挖坑,边焚边埋,定可除尽。”唐玄宗说:“蝗虫是天灾,是由于德政不佳所致,你要捕杀它们,这不是背道而驰吗?”很多大臣官吏也反对。姚崇说:捕杀蝗虫,古人行之于前,陛下用之于后,安农除害,是国家的大计,如果因为灭蝗出了乱子,我愿意受革职处分。在姚崇的坚持下,蝗灾终于得到平息。由这件事可见姚崇务实的作风。姚崇临死时人们问他从政有什么经验,他说:崇实充实。意思是说,为政只有崇实,国库才能充实。
历史上反面的例子也有很多,最典型的莫过于“纸上谈兵”。战国时期,秦国屡犯赵国,都被廉颇、赵奢两位大将率军击退。公元前
260年,秦军再次进犯,这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他见秦军强大,就采取坚守营垒、拒不出战的办法,意图拖垮秦军。秦军采取了反间计,派间谍到赵国首都邯郸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的是赵括,别的将军都是不行的。赵孝成王正因为廉颇不能速战速胜而不满,就派赵括去替换廉颇。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读了不少兵书,爱谈军事,有时连他爸爸都说不过他。但赵奢始终认为自己的儿子只会纸上谈兵。听说要用赵括,正在病中的蔺相如表示反对,“赵括只是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好比胶柱鼓瑟,那怎么行呢?”赵括的妈妈也反对,给赵王上书,说他不能作大将。赵王不听,坚持用赵括。赵括到了前线,就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贸然出战,结果被秦将白起率兵团团围住,并被切断了运粮通道,被围困46天,40多万赵国军队全军覆没,赵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赵国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赵括被贻笑千古。
(1)历史上的这些故事广为流传,并且被反复引用,正说明了,务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土壤。正是靠着务实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够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社会历史前进;才能够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伟大文明。那么,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还有哪些经验和范例呢?
二、务实,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成长壮大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在风雨如晦的漫漫长夜中诞生,在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和解放的浴血奋斗中成长,在不断经受挑战和考验、不断克服艰难险阻中成熟,90多年来,筚路蓝缕、历经坎坷,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说到务实,不能不提到与中国共产党息息相关的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务实,就是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办事。
在延安中国革命纪念馆,保存着一块刻有“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石碑。1941年底,毛泽东曾明确指示,中央党校的校训应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1942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党校大礼堂在“红色首都”延安的宝塔山下落成,毛泽东应邀兴致勃勃地题写了“实事
求是”四个大字。那字体兼具山海之势,颇见一代伟人的气度与风采。1943年12月12日,这四个大字被刻在石板上,镶嵌在大礼堂正面墙上,作为全校也是全党同志学习的座右铭。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人们取下石刻,埋入地下。解放后,党校旧址上办起了师范学校,师生们挖出了石刻,交给延安革命纪念馆保存至今。今天在中央党校大门口的花岗石上,依然镌刻着“实事求是”的校训,它既是老一辈革命家对后生晚辈的谆谆嘱托,也是新一代共产党人对继承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庄严承诺。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它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赞誉汉景帝的儿子河间献王刘德严谨治学态度的话。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就是说做学问注意事实根据,因而得出了准确的结纶。
1916年,在长沙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这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毛泽东经他的老师杨昌济介绍,曾两次到岳麓书院寄读,这块匾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吸取了实事求是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并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加以概括,从而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从此,“实事求是”便成为表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本要求的原则,成为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也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如果要问,毛主席一生讲了那么多话,写了那么多文章,哪几个字最重要?就是“实事求是”。
(2)当年,毛泽东在反“围剿”斗争中,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方针,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