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朋友_诗歌

最好的朋友_诗歌

最好的朋友

它,

是我们依依不捨的。

它,

是我们友情的巅峰,

它,

是篮球场。

我们三个,

每天的练球,

就算再想偷懒,

你也会呼唤着我们,

告诉我们,

再偷懒,

以前的心血都将白费。

毕业的那天,

看着它最后的一眼,

许下承诺,

你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1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诗与画的关系

诗与画——《春江花月夜》与《游春图》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游春图》北周末隋初—展子虔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所以,这首《春江花月夜》无论从艺术上还是自然上,都是美的。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被称为“孤篇横绝”。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又以月为主题。“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汀、天空、枫树、花林、飞霜、高楼、鸿雁、思妇、游子等一系列的形象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闻一多先生赞美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李泽厚认为“这首诗有憧憬与悲伤,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诗中有画,而不全是画,画中有诗,而不全是诗。” 诗中的所有意象经由月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诗意渲染和一系列动态的转换后,无疑构成了一幅幅动态流转的画面。月华笼罩下的春江月夜,不失典雅,不失隆重,一幅纯净淡雅的水墨画跃然纸上,体现出的是清幽的意境之美。 诗中的每一联都可以是一幅绝妙的丹青,都可以讲述一个动情的故事。诗,从不束缚人们想象的步伐,一千个人就可以有一千幅春江

花月夜。诗给人们的美是想象的,动态的,流转的,无穷的。所有可看得见的意象有序排放在一起所形成的看不见得意境之美是诗歌美的典范。很多的时候,诗的美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即所谓的“感觉”。例如《春江》中,春、江、花、月、夜这本都是具体的事物,然而它们一起所构成的意境之美却是妙不可言。 《游春图》是北周末隋初画家展子虔所作。描绘了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湖山佳境,意境十分优美。人称此画是:远近山川,咫尺千里。 画给人们的美往往是直观形象的。绘画所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的对象,虽然欣赏绘画也同样需要想象力,但这种想象力是受固有的画面所束缚的。《游春图》中所表现的春意盎然的景象靠的是画家的画笔、线条、色彩的勾勒渲染,在给人们直观形象的同时,又不能完全表现春天的动态之美以及画中游春人物的内心活动(或喜悦或激动)。因此,绘画在反映事物的发展及传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为了突破这种限制,莱辛主张绘画“就要选择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刻,使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 宋朝诗人晁以道曾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与画的区别。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中国古人喜爱为画题诗了。 附:《春江花月夜》原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外语二班陈紫珺1421611033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历史散文 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3.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二)两汉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政论文 贾谊的文章《过秦论》,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2. 史传文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特殊内涵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 默认分类2010-04-02 16:19:33 阅读1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教学目标: 1、回顾学过的诗歌,总结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 2、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进而理解诗歌内容。 二、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概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就叫意象。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二)常见意象及其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 3.以折柳表惜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4.以“蝉”喻品行高洁。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宋姜夔《扬州慢》)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刘禹锡《乌衣巷》)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 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宋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 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8.松——坚贞高洁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 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9.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又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相类似还有芭蕉。 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11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 与深切同情。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 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李清照词云“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等。 14、水:因为水的绵软,剪不断的特点与人的惆怅情绪有相似性,诗人往往以水喻愁。

元旦晚会诗歌朗诵稿

范文一: 男1:当岁月/悄然转动/不息的年轮 女1:当太阳/热情点燃/生命的火焰 男2:当两万八千个日日夜夜/已成为昨天 女2:我们轻声呼唤中牟一高 生合:中牟一高中牟一高 男1:呼唤您的名字/就像呼唤土地/就像呼唤阳光/就像呼唤白云和蓝天 生合:中牟一高/我们共同成长的地方 师合:中牟一高我们温馨的家园 男2:请允许我们/穿越七十六年的时光隧道一起重温您/发展的历程 女1:七十六年/所有的历史/都成了永恒的记忆 女2:七十六年/所有的记忆/又是那么清晰 第一章艰难创业 男1:遥想当年烽火三月四面八方枪炮声震耳欲聋但人的声音依然那么清晰 它穿越一切汇成了慷慨激昂的救国演说汇成了朗朗的读书声中牟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女1:从此/拼搏和探索的道路上闪烁着中牟人民瞩望的目光刻写着中牟人民殷切的叮咛生合:从此/ 中牟一高引领我们在人生的阶梯上孜孜以求/坚韧前行 男2:时光流转树添新绿七十六年的光阴短暂而漫长 女2:从当年低矮的平房到现在气势恢弘的建筑群从当年数十人的小学校,到现在人才济济的省级示范 生合: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校园环境一流的教学设备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管理水平 男1:教师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是今日一高通向中华名校的有力抓手 女1:教师成名学生成才教育成功是明日一高跻身中华名校的执着追求 男2:中牟一高家乡因你而放飞了多少美好的梦想 女2:中牟一高中牟因你而点燃了多少热切的希望 生合:而您,在赞美声中依然唱着奋进的歌依然迈着矫健的步伐 男1:中牟一高,你是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女1:中牟一高,你是百花盛开桃鲜李艳的芬芳花园 第二章园丁颂歌 男1:七十六个春秋无数师长组成一个个星座牟山上空闪烁着睿智的光明 女1:奉献一生/无怨无悔师辈们的榜样永远激励着我们 男2:透过岁月的漫漫尘烟让我们记住/他们闪光的名字 生合:牛迈校长、魏诗文校长、周兴亮校长、张玉才校长 女2:在他们的领导下,一高人书写了昨日的辉煌 男1:时光永记/岁月留痕 女1:历史的车轮悄然转到了2004年,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人来到了我们中间 男2:他沉着稳健、作风民主, 女2:他思想开放、锐意改革, 师合:从此,中牟一高揭开了新的篇章 男1:在张百顺校长的带领下,一高人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次超越 女1:省级示范、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先进单位,众多的荣誉就是最好的证明 男2:中牟一高啊您走过岁月的风风雨雨您的历史就是一艘劈波斩浪的巨轮

美术与音乐在教学中的互通关系

美术与音乐在教学中的互通关系摘要:“综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美 术课堂融入背景音乐已成为美术教育的时尚手段。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必然会引发关于美术教学中为何要引入背景音乐、引入背景音乐是否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如何选编背景音乐等等之类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文化的视角探寻音乐与美术辉映益彰的“互通”因素。只有深刻领会其内在缘由与重要性,才能踏实积极地加以运用。 关键词:美术音乐教学互通 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美术课堂融入背景音乐已成为美术教育的时尚手段。综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必然会引发关于美术教学中为何要引入背景音乐、引入背景音乐是否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如何选编背景音乐等等之类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文化的视角探寻音乐与美术辉映益彰的“互通”因素。只有深刻领会其内在缘由与重要性,才能踏实积极地加以运用。 一、追踪溯源,阐释美术与音乐密切的“互通”关系 1.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看,美术、音乐艺术形态具有原本混合性 在人类最初诞生时期,艺术的范畴是所有形式艺术之和,各种艺术互融共通,浑然一体。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艺术自身的发展,原来融合在一起的艺术逐渐分化,并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前苏联着名美学家莫?卡冈在《艺术形态学》中就明确指出原始文化所具有的混合性和体裁、种类、样式结构的不确定性。德国着名美学家玛克斯?德索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亚当?史密斯认为舞蹈标志着艺术的起点,尤其是集体舞蹈须有节奏,所以在舞蹈之中和舞蹈之处也许先是音乐,接着便是诗歌得到了发展,而舞蹈的模仿力也许被转移到那种在材料上幻想出造型形状和轮廓画的运动上去,绘画也就随之产生。” 在中国,古老的皮影戏就综合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民间文学等多门艺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再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把第六交响曲冠名为《田园》,在第一乐章上标上了“到达乡村的愉快感觉、溪畔小景。”很明显,大师在这里试图使乐曲的表现性具有客观描绘的功能。正如大师自己所言:“当我作曲时,心里总是描绘着一幅图画,并顺着那个轮廓前行。”更直接的例子还有:19世纪60年代俄国“五人强力集团”代表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为纪念他的朋友———画家哈特曼,从哈特曼大约400幅画中挑出10幅,分别谱写成钢琴曲,并以画作的名字命名。如《古堡》、《牛车》、《雏鸡之舞》、《基辅城门》……作曲家栩栩如生的音乐幻想,将画面的故事复活起来,成为闻名世界的标题音乐。这些现象暗含着艺术创作的发展本源是融合和交互的。 2.从艺术类型学的角度看,美术、音乐艺术形式具有内在融通性 西文符号学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提出一个空前的命题:每门艺术都是由它创造出来的基本幻象来规定的,而不是由它所使用的材料和技巧来规定的。从而对传统分类当中的材料为分类标准的学说提出了挑战。继而,苏珊?朗格以他的研究方式,通过分析不同门类的艺术都创造了什么,各自涉及的范围和使用的材料是什么等等,认为“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材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主题思想

浅唱低吟——中考古代诗歌鉴赏指导第一讲“主题思想”授课教师:福州第十九中学林中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构建诗歌鉴赏的知识网络。1 )掌握诗歌鉴赏的知识、方法及技巧,提高学生考场答题能力。2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做好初高中衔接。3 .过程与方法目标:2 通过具体的赏析技法的指导,讲练结合,引导学生初步领悟诗歌所传达的主题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古典诗歌的欣赏,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性,加深对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赏析技法的指导,学会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1【教学课时】课时【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法 4.讲练结合法1.启发点拨法 2.诵读法 3.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有的人说读诗如春日赏花,于春浓花重间赏其瑰姿;有的人说如午间品茗,于澹远宁静处觉其滋味;如秋日听琴,高山流水觅知音;又如踏雪寻梅,怀抱雅致寻梅格。然而,古典诗歌作为文学中的精粹,读来容易,读懂不易。所以,很多同学在面对诗歌鉴赏题时常常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怎么办呢?今天,老师就来雪中送炭来了!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最有效的解决诗歌鉴赏的问题,我想,首先我们应该先大致把握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就好比我们做一篇阅读文章,我们首先要先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进一步的把握文中的其它内容。所以,读诗也只有在把握了整首诗的主题思想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更深一步地去鉴赏诗的用词、造句及艺术手法,从而真正感悟古典诗歌的魅力。同学们,那么我们该如何领悟一首诗的主题思想呢?下面就让我带你们一起解密这文学精灵吧! 二、技法指导(一)读题目,明诗类,初悟主旨 师:我们欣赏一首诗,最先接触的肯定是标题。题目有时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时还可以从题目中看出诗歌类别,所以题目可以作为诗歌解读的切入口。诗歌的题目好比一个人的着装,什么样的着装代表着什么类型的职业,什么样的题目代表着什么类型的诗歌,不同类型的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所不同。 我们都知道,文学源于生活,亦是表现生活的,诗歌作为文学中的一种亦是如此。而生活是丰富的,多彩的,所以诗歌所展示的内容也是丰富的,老师就我们初中阶段最经常接触的诗歌做了个归类,下面几类就是我们初中阶段较经常接触到的诗歌的分类,同学们,你们能根据题目判断后面的几首诗分别属于它们中的哪一类吗? 猜一猜: A山水田园类 B边塞军旅类 C赠友送别类 D羁旅思乡类 E怀古咏史类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C ②《从军行》(唐·王昌龄) B ③《静夜思》(唐·李白) D 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E ⑤《归园田居》(晋·陶渊明) A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请问,你们是如何判别的呢? 1 《从军明确:从题目中的一些关键字眼中可以看出。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悲秋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悲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源远流长,从上古时代的民歌民谣到中古的七言辞令,无不显示出中国诗歌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而秋这一特殊的意象,在中国诗歌体系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其中又以悲秋最甚,可见秋,这一独特的载体在我国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 自上古开始,秋这一意象便在口头歌谣中传唱,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隋唐五代、及至宋元清。皆未衰落,前后近3000多年里,秋被赋予了无数的情感,而这其中又以悲秋至极!像我们耳熟能详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无不将秋景淋漓刻画,无不将悲情显露无疑。为何自古谈秋色变,见秋皆悲呢?我想,那可能是因为人的一生,无论长短顺逆,总离不开“悲欢离合”四个字,处于中国文学地位巅峰的诗词歌赋,是最能表达人间悲欢之情的。究其原因,固然和诗人们出色的艺术造诣不无关系。但是,他们自身性情敏感、遭遇坎坷、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最感人的作品,其所蕴含的感情,无不源自诗人亲身体验,发自诗人内心深处。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所要进行的事业必须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所以时间的紧迫感让人感到了生命的短暂与面对时间流逝的无措。秋,预示着人人畏惧而不可避免的衰亡,预示着瞬息即逝的时间的过往,其引起人们对生命莫名的惶恐。正是因为人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这一时间性极强的生命推移的过程与四季的盛衰相合,才更加觉得生命短暂的可怕。遇秋而生的悲情实际上是欲利用有限的生命有所作为而生命受阻不的其用的结果。 悲秋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承载了重大而又丰富的内涵,悲秋成为文学母体是与士人心态有着极其特殊的联系的。 悲,作为一种普遍的情感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中国古代诗词中,悲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悲秋之作更是以鲜明的色彩、隽永的韵味表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崇高之美。 作为悲秋的开山鼻祖宋玉在他的《九辩》中这样开篇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一个“悲”字引出了中国历代文人与秋的不解之缘。《九辨》中包含了深刻的宇宙情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在悲怨之后,诗人仍抱有希望,“罔流涕以聊虑兮,惟著意而得之”。要擦干眼泪去唱歌,壮气可嘉,全诗的结束依赖浪漫主义的想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 放游志乎云中”。但是宋玉把现实的不平转化为超越现实的生命自由,达到人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这充分显示的诗人的乐观精神。既使得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个体与造化的鲜明对比,升华到了悲而不伤,悲而犹状的境地,也把悲秋的意蕴强化了。 汉武帝的《秋风辞》也抒发了生命短暂的强烈情怀。“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 时深秋, 风起云飞, 草木黄落, 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 饮宴中流, 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开篇“秋风起”,“白云飞”展现的壮美景象, 为整篇文章奠定了基调。白云的飞扬, 草木的黄落, 大雁的南归, 这幅色彩斑斓, 动感十足的秋日美景, 壮阔而不苍凉, 为后文之感叹生命作了铺垫。接着的“兰秀”与“菊芳”两个意象为秋日的萧飒平添了生命的意趣与无限生机。更引发出汉武帝对“佳人”的深切怀想。“香草、美人以喻君子”, 在屈原《离骚》之后, 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中意蕴丰富、托喻深远的独特意象。武帝刘彻是雄才大略,积极有为的君主, 这里的“佳人”寄托着他对贤能之士的牵挂, 对大汉伟业的追求; 而泛舟汾河, 中流扬波, 箫鼓齐鸣, 棹歌高唱, 棹工们劈波斩浪, 击楫奋进的情景, 则进一步抒写了驾驭风涛, 积极进取的情怀。“欢乐极兮哀情多”既是诗的转折也是诗人自我的警示, 接着发出的“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感叹, 却并非对人

古代散文概论精彩试题库

古代散文概论 1、散文作为文体名词,是南宋人最早提出的,见于南宋末年罗大经的 《》一书。 鹤林玉露 2、孔子的{ }说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全面的分析与肯定,也为后世的文统、道统之争埋下伏笔。 兴观群怨 3、{ }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奠基石。 先散文 4、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 , } 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5、丕《》是我国散文理论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典论-论文 6、柳宗元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游记的作家,《》是其代表作. 永州八记 7、桐城派的优秀散文作品,记人叙事如方苞的《》,写景的名作则以鼐的《》为代表。 左忠毅公逸事、游泰山记 8、古代散文分为四大类: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 {} 应用性散文、赋和骈文 9、用散文写成的一部体系完整的历史著作是《》,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提纲。 春秋 10、孔子的{ }说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全面的分析与肯定,也为后世的文统、道统之争埋下伏笔。 兴观群怨 11、《》开了中国古代散文单篇史论的先河。

过论 12、鲁迅誉《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3、散体大赋最富代表性的作品是司马相如的《》。 子虚上林赋 14、从袁宏道到岱,晚明小品文在写景、{ }、叙事等方面开拓了散文的领域,丰富了散文的表现手法。 记人 15、散文是文体的基本样式之一。中国古代“散文”文体名词在————出现。 南宋 16、以表达方式为主,兼顾应用与语言特点将古代散文分为四大类:————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性散文、赋和骈文。 记叙性、应用性 17、史传文起源于先历史散文,如《左传》等。正式出现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史传文则从汉代————的《史记》开始。他在史学上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体例,在文学上则首开传记文学。 司马迁 18、记叙文容很复杂,除人物传记、山水游记、亭台楼阁记外,其他记叙器物杂事而不易归类的文章,都可归入其他杂记一类。如清代学伊的《》、————的《病梅馆记》等名篇。 核舟记、龚自珍 19、历史论文是指议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专门探讨历史理论的论说文章。其一是直接评论历史的专论,如————的《过论》、洵的《》。 贾谊、六国论 20、应用文,即实用文。这类文章在古代散文中所占比例很大。常见的如:书信、序跋、赠序、公牍、————、哀祭、————七种。 碑志、箴铭 21、古代散文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时期、两汉晋南北朝时期、————时期、元明清时期。 先、唐宋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地特殊内涵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殊涵 一、教学目标: 1、回顾学过的诗歌,总结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殊涵。 2、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进而理解诗歌容。 二、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概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就叫意象。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涵入手。 (二)常见意象及其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白《静夜思》)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煜《虞美人》) 3.以折柳表惜别。 “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白《忆娥》) 4.以“蝉”喻品行高洁。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宋夔《慢》)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唐杜甫《蜀相》)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禹锡《乌衣巷》)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思肖《寒菊》)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 宋人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宋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8.松——坚贞高洁 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9.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又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相类似还有芭蕉。 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清照《声声慢》)等。 11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造口壁》)等。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白》)、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

元旦联欢会学校节目诗歌朗诵稿

2012年元旦联欢会学校节目诗歌朗诵稿 三尺讲台 有一种魔棒最为神奇那是粉笔 有一个平台最为神圣这就是讲台 三尺讲台十卷诗赋九章勾股 三尺讲台八索文思七纬地理 三尺讲台,缕缕风滴滴雨滋润桃李 三尺讲台,片片心丝丝情教书育人 历史老师: 站在三尺讲台 画卷在我的手中徐徐展开 从中国到世界由过去至现在 引领着求知的脚步 在历史的河床探索未来 三尺讲台,觉天地之小千山如丘 三尺讲台,看苍茫万水浩荡奔来 物理老师: 站在三尺讲台 光热力电在这里褪去了尘埃 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人格的磁场科学的引力 融进智慧以加速度向太空冲击

三尺讲台,蚕丝吐尽春未老 三尺讲台,粉笔无言写春秋。英语老师: 站在三尺讲台 世界浓缩成一个小小的村寨 沿着ABC 的阶台 遨游各民族独特广阔的大海 三尺讲台,春播桃李三千圃,三尺讲台,秋来硕果满神州。政治老师: 站在三尺讲台 唯物唯心摆开了擂台 游弋于虚无而真实的意识形态让生活在辩证的风中喝彩 三尺讲台,四度春风化绸缪,三尺讲台,几番秋雨洗鸿沟。化学老师: 站在三尺讲台 氦氖氩氪氙氡 在我的手中幻化出霓虹般的光彩元素分子式串联成生活 无机有机千姿百态

三尺讲台是魔术大师展现的舞台 三尺讲台潘多拉合盖被大胆揭开 三尺讲台神奇的手吸引无数期盼的眼三尺讲台喷出的火将灵魂燃烧似海 语文老师: 站在三尺讲台, 甲骨文的钟鼎,青石砖的长城 《诗经》的古朴,《橘颂》的音韵 灵性的图腾在我的口中化作春风 古老文明沸腾成先忧而忧后乐而乐的豪迈三尺讲台,诗词曲赋歌唱时代 三尺讲台,汇聚人类的智慧之光 三尺讲台,闪耀点石成金的华彩 生物老师: 站在三尺讲台 细说核结构DNA 生物细胞工程 遗传基因不再朦胧 把细胞放大,看克隆的奇迹 把生命放大,聚排山倒海的威力 三尺讲台,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三尺讲台,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地理老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 含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 1.2《湘夫人》 1、《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 句是:“ _________, ________”。 2、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 人》中的:“ _______,______”两句诗。 3、“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 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4、“________, ________”写湘君把外衣抛到江中去,把单衣丢在澧水旁。是希望 湘夫人能知道他曾经来过。 1.3《拟行路难》 1、鲍照在《拟行路难》中“_________, ________”两句将其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 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 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 ________”。 3、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 4、《拟行路难》中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_________, ________”。 1.4《蜀相》 1、《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并抒发凭吊情怀的句 子是:______ ___,_____ ___ 。 2、《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句子是:,。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 古名句是:,。 4、《蜀相》中,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 为深微的表达并奠定了全诗“沈挚悲壮”的的句子是:,。 2.1《春江花月夜》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 ____,___ ___。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 空中的句子是:____ ___,___ ___。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 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

元旦诗歌朗诵会作文

元旦诗歌朗诵会作文 你们想知道学生在元旦晚会时,都会举行什么样还没有到元旦,就开始筹备元旦诗歌朗诵会了。学校不再组织元旦晚会,所以俺准备组织班级的诗歌朗诵会。当然举办的前提是我们班级成绩优秀才可以举行,市级统考快要进行了。我提出了一个:奋斗20天,快乐迎元旦!我也准备了一首诗,叶芝的《当你老了》,叶芝的一首短诗。当你老了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朦胧,在炉前打盹,请取下这本诗篇,慢慢吟咏,梦见你当年的双眼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多少人真情假意,爱过你的美丽,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唯独一人爱过你朝圣者的心,爱你日益凋谢的脸上的哀戚;当你佝偻着,在灼热的炉栅边,你将轻轻诉说,带着一丝伤感,逝去的爱,如今以步上高山,在密密星群里埋藏着它的赧颜。 当你老了袁可嘉译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1893 当年华已逝 LOVER译当年华已逝,你两鬓斑白,沉沉欲睡,坐在炉边慢慢打盹,请取下我的这本诗集,请缓缓读起,如梦一般,你会重温你那脉脉眼波,她们是曾经那么的深

情和柔美。多少人曾爱过你容光焕发的楚楚魅力,爱你的倾城容颜,或是真心,或是做戏,但只有一个人!他爱的是你圣洁虔诚的心!当你洗尽铅华,伤逝红颜的老去,他也依然深爱着你!炉里的火焰温暖明亮,你轻轻低下头去,带着淡淡的凄然,为了枯萎熄灭的爱情,喃喃低语,此时他正在千山万壑之间独自游荡,在那满天凝视你的繁星后面隐起了脸庞。当你老了袁可嘉译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1893 当你老了裘小龙译当你老了,头发灰白,满是睡意,在炉火旁打盹,取下这一册书本,缓缓地读,梦到你的眼睛曾经有的那种柔情,和它们的深深影子;多少人爱你欢乐美好的时光,爱你的美貌,用或真或假的爱情,但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也爱你那衰老了的脸上的哀伤;在燃烧的火炉旁边俯下身,凄然地喃喃说,爱怎样离去了,在头上的山峦中间独步踽踽,把他的脸埋藏在一群星星中。当你老了杨牧译当你老了,灰黯,沉沉欲眠,在火炉边瞌睡,取下这本书,慢慢读,梦回你眼睛曾经有过的柔光,以及那深深波影;多少人恋爱你喜悦雍容的时刻,恋

古代有名散文

古代有名散文 篇一:我最喜欢的古代散文 我最喜欢的古代散文 作品原文 枯树赋殷仲文[1]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2],出为东阳[3]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4]槐而叹曰:此树婆娑[5],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6]松,青牛文梓[7]。根抵[8]盘魄,山崖表里[9]。桂[10]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11]?昔之三河[12]徙植,九畹[13]移根。开花建始[14]之殿,落实[15]睢阳之园。声[16]含嶰谷,曲[17]抱《云门》。将[18]雏集凤,比翼巢[19]鸳。临[20]风亭而唳鹤,对月峡[21]而吟猿。乃有拳曲[22]拥肿,盘坳[23]反覆。熊彪[24]顾盼,鱼龙起伏。节[25]竖山连,文[26]横水蹙。匠石[27]惊视,公输[28]眩目。雕镌[29]始就,剞劂[30]仍加。平鳞[31]铲甲,落角摧牙[32]。重重[33]碎锦,片片真花。纷披[34]草树,散乱烟霞。若夫松子[35]、古度、平仲、君迁,森梢[36]百顷,搓[37]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38],汉则将军坐焉[39]。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40]于风烟。东海[41]有白木之庙,西河[42]有枯桑之社,北陆[43]以杨叶为关,南陵[44]以梅根作冶。小山[45]则

丛桂留人,扶风[46]则长松系马。岂独[47]城临细柳之上,塞落[48]桃林之下。若乃[49]山河阻绝,飘零[50]离别。拔本[51]垂泪,伤根沥血。火入[52]空心,膏[53]流断节。横[54]洞口而敧卧,顿[55]山腰而半折,文[56]斜者百围冰碎,理[57]正者千寻瓦裂。载瘿[58]衔瘤,藏[59]穿抱穴,木魅[60]睒睗,山精[61]妖孽。况复[62]风云不感,羁旅[63]无归。未能采葛[64],还成食薇[65]。沉沦[66]穷巷,芜[67]没荆扉,既伤摇落[68],弥[69]嗟变衰。《淮南子》[70]云“木叶落,长年悲”[71],斯[72]之谓矣。乃[73]为歌曰:建章[74]三月火,黄河万里槎[75]。若非金谷[76]满园树,即是河阳[77]一县花。桓大司马[78]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79]汉南。今看摇落,凄怆[80]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81]! ”[2] 篇二:古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 一、先秦历史散文; ? 二、汉代历史散文; ? 三、魏晋六朝的传记文; ? 四、唐代的传记文; ? 五、宋代的传记文; ? 六、元明清的传记文

浅析中国诗与画的关系(一)

浅析中国诗与画的关系(一) 摘要:中国诗歌与中国画虽然是艺术的两个分支,但两种艺术之间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时二者又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差异性,不能完全看做是一种艺术形式。从诗歌的角度,分析了诗和画之间的联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诗画一体。也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差别、间接艺术和直观造型艺术的差别以及"说得出,画不就"的情况。 关键词:诗;画;同一性;区别。 在中国艺术史上,诗歌和绘画均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们彼此之间密切相关,携手并肩地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国艺术的辉煌。诗歌与绘画之间虽然存在着联系,但毕竟是两种艺术手段,它们之间必然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本文主要是从诗歌的角度,简要的分析诗歌和绘画之间的关系。 1、诗歌和绘画的同一性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说法不仅说明了王维诗画创作的特点,也开创了诗歌与绘画讨论的新领域,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和绘画是彼此联系的,在艺术上是相通的,也是互补的。不论是"诗"也好,"画"也好,都是要在一定的感情的指引下,才能够彼此相融,彼此渗透。本文将"诗"、"画"与"情"相联系,分析两者间的相通之处。 1.1诗中有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所有的意象也都是语言的表达。我们对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头脑加工加以完成的,我们通过联想、想象等手段,根据诗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所谓"诗中有画"就是诗歌突破了语言的界限,而充分发挥出了它启示作用,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图画。这样的创作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也更有利于诗歌的传播。唐代的很多山水诗都很好的体现了这点,而且有些叙事诗同样也能看到"诗中有画"的影子。 1.1.1山水诗中的"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就是苏轼评论王维的诗歌的,所以王维的诗可以说是其最明显的代表。"王维善于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摄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加以突出的表现,他描写景物时,既不堆砌词藻,也不作琐细的形容,总是给读者留下充分的馀地,供他们自己去联想、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王维的诗最有写意画的效果,略加渲染,就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1〕如他的《过香积寺》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按禅制毒龙。"寺庙、云峰、古木、小径、泉水、青松等景物,按照各自的空间方位排列在"画"中,我们仿佛可以听到树木的被风吹出的唰唰声、深山寺庙中的低沉的钟声、巨石下泉水的幽微,一幅深山古寺风景图跃然眼前。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香菱评王维的一段话更真切的说明了王诗中的画情: 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诗句仅用十个字就勾勒出祖国边疆的雄浑、壮丽、开阔而又微带荒凉的画面。同时,这十个字用的恰到好处,就如香菱所说的"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这正是诗与画的结合,同时也是诗与情的结合,从而呈现出了这样一幅绘景绘情的边疆风景图。 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从秋日傍晚山村的景物中,选取了明月,青松,清泉,竹,莲等景物,又选取了一些富有灵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