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考查
(完整版)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考查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 城市的起源与、与等密切相关。
2. 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3、城市的发展二、Array城市化及其特点1、城市化定义:2、城市化表现:(3点)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特点(3点)a、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b、城市中心区地租不断上扬,人们迁向房价比较便宜的郊区;c、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d、新商业区在郊区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5点)四.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制订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2.2 城市的区位与城市体系一、城市的区位选择1、区位的含义:城市区位的含义:2、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自然因素:(3)、地形、a、平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原因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物产丰盈,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外交通方便。
b、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c、山区城市沿河谷或低地分布。
(4)、矿产资源——-—-—---矿业城市以煤炭为基础的: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中国的大同等.以铁矿为基础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以石油为基础的:阿伯丁、休斯敦、东营、大庆、克拉玛依等.以金矿为基础的: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5)、地质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a、扬州的兴起,衰弱,再度兴起与交通有什么关系呢?扬州因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因海运、铁路的发展及大运河淤塞而衰弱。
又因宁启铁路、宁通高速、京沪高速、润扬大桥而再度兴起。
b、扬州的几度兴衰说明了什么现象?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的分布与发展有很大影响。
(2)、政治因素美国的华盛顿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巴西的巴西利亚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3)、宗教因素梵蒂冈:天主教拉萨:藏传佛教瓦拉那西:印度教麦加、麦地那:伊斯兰教耶路撒冷: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3、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减弱、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新因素、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案例分析: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社会经济因素:①靠近大冶铁矿,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棉花资源丰富;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内河航运发达,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③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④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第一篇: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1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1)原料指向型: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
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2)动力指向型: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新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略呈椭球形的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2.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地球存在四季变化。
3.地理经纬度与时区:经度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大小,纬度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与赤道面的夹角大小。
4.地图的制图与使用:地图制图包括测绘、标志要素和绘制图件等步骤,使用地图要注重标注、测量和阅读等技巧。
二、地球上的生命与生态环境
1.生物与生态环境: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适应性是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生态位、群落、生态系统营养等概念。
3.能源与环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开采与利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4.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过度的土地资源开发与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导致了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
三、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球科学
1.地球信息系统:地球信息系统是指将地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分析、查询等处理的系统。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在地球空间利用航天器、飞机和卫星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遥感数据的技术。
3.地球科学研究: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等学科,研究地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
特点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
3.15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地理大发现,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区流向为开发区。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①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③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
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4.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入的原因:①经济发达②劳力短缺③较好生活条件④较多的就业机会⑤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人口迁出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快劳力过剩②经济发展慢③生活条件差④环境恶化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②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特点★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 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④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的民工流★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 是最基本因素, 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
其中,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 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①东部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 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 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 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 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 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 是个警戒值。
16亿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 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 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 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 努力提高科技水平,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 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 学案 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
第二单元乡村与城镇第一节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 1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 14 -第三节城镇化.............................................................................................................. - 23 -单元活动人文地理户外考察...................................................................................... - 38 -第一节城乡内部空间结构一、乡村内部空间结构1.主要功能区:按照土地利用类型,乡村内部空间结构可分为居住区、农业生产区和公共用地区以及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的商业用地。
2.特点: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等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区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等点缀其间。
3.我国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1)原因: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2)表现①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庭院正转变为统一规划的居住区。
②以道路为空间骨架,居民点和集镇、服务点、农业区等功能分化逐渐明显。
4.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结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特别提醒]乡村的分布、形态、规模和建筑等都受当地的水源、气候、地形及建筑材料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某种适应和利用。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1.自然因素(1)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资源和土壤、森林和矿产资源等1)气候(气温和降水):气候温暖、降水适中的地区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人口分布较为集中2)地形:①人类活动大多集中在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原因: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②高原地区、高山地区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或无人定居3)水资源和土壤:①江河湖泊等天然水体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水源,便利水运,沿岸地区往往人口稠密;②干旱地区,人们逐水而居,人口聚居区依水源呈点状、线状、片状分布;③土壤肥沃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4)其他因素:森林、矿产资源等(2)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意义:①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空间;②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资源;③对人口的宏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2.社会经济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①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而稠密;②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而分散;③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乡村,人口分散;④城镇地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人口稠密(2)交通和通信:①交通与通信发达地区,人口多;②交通与通信落后地区,人口少(3)文化教育;(4)政府政策;(5)地方习俗;(6)战争;(7)历史因素第二节人口迁移1.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1)推力原居住地: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生态环境恶化;收入低(2)拉力新居住地: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多样的文化等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资源、矿产资源、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水平②交通与通信、文化与教育、婚姻与家庭、社会环境、距离因素等(3)政策因素:政策、战争、宗教迫害、政治中心改变等(4)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差异、生态环境恶化等3.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影响(1)迁出区1)利: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2)弊:造成人才流失;产生空巢现象、土地荒废现象(2)迁入区1)利: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2)弊:带来环境问题;带来就业压力、住房压力、市政建设压力;带来社会保障压力、社会治安管理压力第三节人口合理容量1.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
高中地理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背诵提纲
第二单元知识点2.1城乡内部空间结构1、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来说,农业生产区用地规模相对较大,居住区和公共用地区区等规模相对较小;生产区几乎遍布整个乡村,居住区等点缀其间;商业用地等级较低,规模较小。
2、一定规模的乡村会出现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如村民文化广场、祠堂等,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功能区:居住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生态区等。
4、城市中土地利用最广泛最基本的功能区是居住区,质量上分为高级居住区和低级居住区前者多位于城市外围,与高坡、文化区相连;后者多位于城市内部,与低地、工业区相连该功能区选址的条件市内交通便利区、远离铁路和机场、环境好(位于上风向,河流上游)5、城市中工业区的分布规律分布在城镇外围、沿河流、铁路、公路等主要交通线分布原因:地价低、避免污染城区、便于原料燃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大气污染的工厂布局原则:单一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气候区布局在与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有风频的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水污染的工厂布局原则布局在城区河流下游,;固体废弃物污染布局原则远离城区、远离农田6、商业区大多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原因人流量大(市场最优)、交通便捷(交通最优)7、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导因素经济因素(表现为——地租)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距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右图中a、b、c分别代表商业活动、居住活动、工业活动功能区:A 商业区、B居住区、C 工业区城市中地租最高的点与市中心距离近非城市中心,但地租也较高的原因交通通达度高北京的市中心为故宫和天安门,并非是商业中心,其影响因素是历史因素8、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9、教材案例深圳蛇口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蛇口工业用地迅速扩张;21世纪后,工业区向外迁移。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地地租水平上升,工业区付租能力不及商业区付租能力;二是位于市区中心部位的工业区会造成环境污染。
【直接打印】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复习提纲
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特点1.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2.人口分布状况就区域而言,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都是人口稠密区。
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至今尚无人长期定居。
3.世界人口主要分布规律(1)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2)主要集中在距海较近地带。
(3)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地带。
(4)主要趋向于城镇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主要通过气温、降水等影响人口分布。
(2)地形:大多集中在平原及低山、丘陵地区。
(3)水资源和土壤:江河湖泊沿岸地区人口较为稠密;干旱地区人口集聚区多呈点状、线状或片状分布。
(4)森林、矿产资源:也影响人口分布。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信条件、文化教育、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
三、案例: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黑龙江省黑河至云南省腾冲。
以此线为界,全国约96%的人口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约4%的人口分布在西北部地区。
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分类:人口迁移一般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原因: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1)推力:原居住地一种或多种劣势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口迁出。
(2)拉力:迁入地一种或多种优势所形成的拉力,吸引人口迁入。
3.具体因素:收入因素、距离因素、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生态环境变化等。
三、案例:我国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1.特点:国内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迁移目的和形式复杂多样等特点。
2.人口流动(1)概念: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离开原居住地的人口移动现象。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第二节 第2课时课件 鲁教版必修2
3.关于城市在区域中作用的说法, 3.关于城市在区域中作用的说法,不正确 关于城市在区域中作用的说法 的是( 的是( D ) A.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 A.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 B.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 B.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 C.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C.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D.城市是区域内第一产业的中心 D.城市是区域内第一产业的中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世界五大都市圈共同的发展条件是 (1)世界五大都市圈共同的发展条件是 A.附近矿产资源丰富 A.附近矿产资源丰富 B.热量、 B.热量、光照条件优越 热量 C.交通便利 C.交通便利 D.均为世界性大河入海口 D.均为世界性大河入海口
( C )
(2)由材料一可知,长江三角洲冲击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2)由材料一可知, 由材料一可知 的劣势在于 (D )
A.没有起主导作用的中心城市, A.没有起主导作用的中心城市,经济腹地不大 没有起主导作用的中心城市 B.服务范围有限, B.服务范围有限,经济腹地不大 服务范围有限 C.城市间有机联系和协作程度较好 C.城市间有机联系和协作程度较好 D.城市间有机联系和协作程度不足 D.城市间有机联系和协作程度不足
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读下列材料 2008年 28日中国宁波网 日中国宁波网: 材料一 2008年4月28日中国宁波网:北京奥运圣火 点燃前夕,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 点燃前夕,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大大缩短了浙 江东南沿海和上海的时空距离, 江东南沿海和上海的时空距离,促进了以上海为中心 字型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 的“Z”字型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大上海经济圈将 成为继巴黎、伦敦、纽约、东京、 成为继巴黎、伦敦、纽约、东京、芝加哥都市圈之后 的第六个国际级大都市圈。 的第六个国际级大都市圈。 2008年 28日厦门网 海峡网): 日厦门网( ):据 材料二 2008年4月28日厦门网(海峡网):据《长 江日报》报道,国家发改委专家肖金成表示, 江日报》报道,国家发改委专家肖金成表示,我国将 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 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武汉都市圈)、 )、海峡 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武汉都市圈)、海峡 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据统计, 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据统计,十大城市群以不 到全国1/10的面积,承载了全国1/3以上的人口, 1/10的面积 1/3以上的人口 到全国1/10的面积,承载了全国1/3以上的人口,创 造了全国1/2以上的GDP 1/2以上的GDP。 造了全国1/2以上的GDP。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
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
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措施:计划生育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青壮年负担过重。
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
人口老龄化。
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
人口素质较低。
措施:计划生育。
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打击非法胎儿鉴定。
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①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
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
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
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
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鲁科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鲁科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
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 陆地与海洋
- 世界陆地分布
- 世界海洋分布
- 陆地的特征和变化
- 海洋的特征和变化
2. 必修地域
- 亚洲地域
- 欧洲地域
- 非洲地域
- 美洲地域
- 大洋洲地域
- 南极地域
3. 地球的内部构造
- 地球的形状与尺寸
- 地球的内部结构
- 地壳运动与地震形成- 地球的磁性与磁极变化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 世界人口分布
- 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 城市的特征与分类
- 城市的功能区分
2. 城市化与乡村
- 城市化与乡村的关系- 城市化的影响与问题- 乡村的特征与问题
- 乡村发展的对策与路径
3. 世界资源与经济地理- 能源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开发
- 农业、工业与交通
-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第三部分:地球与环境1. 环境问题与资源保护
- 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与措施
2. 地球与人类生存
- 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条件- 地球气候变化与影响
- 灾害与环境灾变
- 人类的环境保护责任
3. 环境污染与治理
- 环境污染的类型与来源
- 环境污染的影响与治理
- 环境保护法律与政策
以上是鲁科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鲁教版新教材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乡村与环境知识点总结(2020打印版)
第二单元乡村与环境知识点总结(打印版)第一节城乡内部空间结构☆1.乡村功能区特点及分布位置☆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广州市南沙区大稳村为例)(1)变化:以道路为空间骨架,功能分化明显,居住区由分散到集中(2)原因: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优化;交通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完善☆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措施(1)从实际出发,使乡村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同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相适应(2)合理、节约用地改造和提高乡村传统产业,引导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改善环境卫生条件(4)注重对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地方和民族传统文化特色(5)逐步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4.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空间的意义(1)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2)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3)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4)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和幸福感(5)体现社会公正(6)有利于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7)既保护传统文化又孕育新文化☆5.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①降低生产成本(低价)②保护城市环境③原料、产品运输需求生态区是城市具有特定生态环境、发挥特定生态功能的区域,主要包括休憩用地、绿化地带和特定生态保护地等。
一般不受付租能力、市场等经济因素的约束。
☆6.“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7.中心商务区(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组成:市区最繁忙的街区及街道分布:大城市中心特点:1、建筑密度最高,最豪华,地价最高。
2、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最具吸引力。
3、交通通达性最强。
4、人口流量昼夜差别很大。
5、内部有着明显的功能分区。
功能:以金融、贸易为主,是集银行和跨国公司总部、大公司办公机构、大型商场与购物中心,以及旅游、住宿、娱乐服务设施等于一体的功能区☆8.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1)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①距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交通通达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特点★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
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
16亿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上的水资源1.1 水资源的分布与特点•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极地、高山地区和湿润地区。
•水资源的特点包括无色、无味、透明、无臭、密度大等。
1.2 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资源的利用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水资源的开发包括水利工程、水电开发等。
1.3 水资源短缺与解决办法•水资源短缺是指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包括节水、水资源调剂、水资源开发等。
2. 地球上的能源资源2.1 能源的分类•能源可分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两大类。
•传统能源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源。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2.2 能源的分布与利用•能源分布不均衡,有的地区资源丰富,有的地区资源匮乏。
•能源的利用包括化石能源的燃烧、核能的利用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3 能源危机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危机是指能源供需矛盾加剧,能源资源短缺的状态。
•可持续能源发展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持能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 地球上的气候系统3.1 大气圈的结构和组成•大气圈由不同高度和特征的气层组成。
•大气圈按照温度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3.2 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带是指根据纬度划分出来的不同气候区域。
•气候类型包括热带气候、中亚洲气候、中亚洲-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3.3 气候变化与影响•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的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会对人类和自然系统产生诸多影响,如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
4. 地球上的环境问题4.1 环境的含义和组成•环境是指地球上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体。
•环境的组成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4.2 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指环境中出现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治理包括减少污染源、治理污染物、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4.3 地球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其所处环境组成的综合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 城市的起源与、与等密切相关。
2. 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
3、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
2、城市化表现:(3点)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特点(3点)
a、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
b、城市中心区地租不断上扬,人们迁向房价比较便宜的郊区;
c、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
d、新商业区在郊区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5点)
四.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制订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2.2 城市的区位与城市体系
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1、区位的含义:
城市区位的含义:
2、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自然因素:
(2)、气候:适宜的气温,适度的降水
(3)、地形、
a、平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原因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物产丰盈,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外交通方便。
b、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
c、山区城市沿河谷或低地分布。
(4)、矿产资源---------矿业城市
以煤炭为基础的: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中国的大同等。
以铁矿为基础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以石油为基础的:阿伯丁、休斯敦、东营、大庆、克拉玛依等。
以金矿为基础的: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5)、地质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
a、扬州的兴起,衰弱,再度兴起与交通有什么关系呢?
扬州因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因海运、铁路的发展及大运河淤塞而衰弱。
又因宁启铁路、宁通高速、京沪高速、润扬大桥而再度兴起。
b、扬州的几度兴衰说明了什么现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的分布与发展有很大影响.
(2)、政治因素
美国的华盛顿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巴西的巴西利亚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
(3)、宗教因素
梵蒂冈:天主教拉萨:藏传佛教瓦拉那西:印度教
麦加、麦地那:伊斯兰教耶路撒冷: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3、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减弱、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新因素、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案例分析:
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另一方面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靠近大冶铁矿,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棉花资源丰富;
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内河航运发达,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④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⑤近年来,武汉市发展高科技,建成我国的“光谷”之一,武汉
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重庆市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②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③农业发达,物产富饶;④工业基础雄厚;
⑤科技教育较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⑥国家政策优惠,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等。
二、城市体系
(1)城市的作用:它既是区域的中心,中心,又是的增长中心。
(2)城市活动:一部分主要为服务(如、、等);另一部分主要为地区服务(如、、等)
(3)城市体系:在一定是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a、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有大有小,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功能越全面、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越高级。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c、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
(4)中心地理论:创立人,阐明了区域内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之间的联系,被广泛应用于规划、建设和布局等方面。
分布模式: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3、城市功能案例分析(长三角)
以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现已形成多个层次。
(1)第一层次: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具有高级职能。
(2)第二层次:和是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
(3)第三层次:、、常州、宁波,其功能突出。
(4)第四层次:、、扬州、南通,其辐射范围局限于城市内大多数和。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1.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2.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限,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可以兼有其他功能。
3. 很多功能复杂的大城市,还有行政区、文化区、交通区等。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历史因素
①城市的历史背景可能对城市功能分区产生重大影响
北京的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但却看不到摩天大厦的原因是:
A.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象征,为了保卫其安全;
B.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应保留历史风貌。
②昔日的土地利用到现在可能完全改变
西方国家的城市以前建在市中心边缘的高级住宅区到现在多破落成为贫民区?
2.经济因素
①不同功能区的支付能力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一块特定的土地,只有支付能力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
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相交处,形成;在地租较高的
两侧形成;而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
总结:商业活动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最急剧,直线最;工业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不敏感,表现在图中直线最;居住活动则位于两者之间。
因此如果仅考虑付租能力这一因素,由城市中心向外就可依次成、和工业区。
②影响土地租金的因素
a. 交通通达度。
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
b. 地理位置----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
、、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
人们对住宅区的。
其中,不同是主要原因。
此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作为一种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和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城市建筑和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城市中心建筑物最高,反映工业化以来物质文明的发展
2.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教堂等建筑—城市历史悠久,格局与建筑风格已形成,中心少高大建筑
3.杭州为“天人合一”的“山水城市”—城市有组织的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4.北京市中心为皇宫建筑群—以皇宫为中心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5.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中心最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