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养殖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厂化养鱼概述

(一)工厂化养鱼的定义

工厂化养鱼是集土建工程、机械电子、仪表仪器、物理、化学、生物工程、自动控制等现代科技于一体,在半封闭或全封闭条件下,对养殖生产全过程的水质、水流、水温、投饵、排污、疾病预防、水处理、循环使用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的一种养殖模式。同时,对养殖鱼类的生长过程进行全面自动监控,使其能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自始至终维持最佳生理、生态条件,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营养合理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水体产量和质量,且不产生内外环境污染的一种高效养殖模式。一个完整工厂化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设施工程系统和养殖生物学技术两大体系。其中设施工程系统又分为养殖系统和水处理系统。

二、发展历程:

1 工厂化养殖的发展

世界工厂化养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它的技术基础来源于内陆海洋水族馆技术、自动化水族箱技术和流水高密度养殖技术。世界工业化养鱼历史仅30多年,发展较快,根据发展进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工业化养鱼。该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活鱼生产开始以工业化的模式有计划地重复批量生产,采用了控温流水,集约化高密度,增氧技术等,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虽然节省了土地,但耗水量较高。

第二阶段为工业化养鱼。该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采用了机械过滤、生物包净水设施,纯氧、富氧、臭氧设施,热泵控温装置,自动排污、自动应答投饵等设备进行高密度养鱼,每单产达100~150kg/m3,养殖1kg鱼耗水0.2t[2],已属于低排放的“循环经济”范畴。

第三阶段为现代化养鱼。该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养鱼中引进了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微生物技术、膜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世界前沿高新技术成果,完善了生命维持系统及生命警卫系统,设计了一系列养殖软件,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单产达200~500kg/m3,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率高达90%以上,基本上达到了无废生产及“零”排放标准,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进入了“知识经济”范畴。

日本的工厂化养鱼业很发达,尤其对真鲷、牙鲆等品种的工厂化育苗和养殖技术日益成熟、产量稳定、效益显著。日本从60年代初开始利用发电厂温排水养鱼,现已有40多家电场和养鱼场同步建设。日本有许多现代化养鱼工厂既是生产厂,又是旅游点和娱乐场,内设水族馆、观鱼池、钓鱼池、游泳池等多项功能齐全的娱乐设施,情景别致独特,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其产量居世界首位,最高年产量达2.1×105t[1]。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1988年筹建了世界最大的养鲍工厂,1993年扩展到88000m2,1997年创造了RHD鲍育苗新工艺,确保了苗种质量,养殖成活率由10%提高到80%,年产量340t,产值1.5亿元,创汇1700万美元。与此同时,牙鲆的工厂化养殖开始形成,1990年以后牙鲆工厂化养殖初步规模,一般产鱼10~15kg/m2,市场销售价格在200~300元/kg。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

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建立了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建设模式比较先进,除生物净化外,还设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2]。2001年山东莱州明波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海水工厂化内循环养殖的技术研究,系统中采用了高效过滤、泡沫分离、生物净化、臭氧消毒、温度调控等先进技术,养鱼水面1700m2,水深0.8m,循环量为680m3/h,每2h循环一次,设计产量40kg/m3[3]。2000年建成的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了目前国内外领先水平,而且规模最大,达16000m2养殖水面,建立了高效内循环养殖系统,总循环量为7040m3/h,养殖水体12800m3,每110min可循环一次,平均产量为30kg/m2。

1.5 我国的淡水工厂化养鱼是从70年代开始起步的,主要是热电厂温排水养殖淡水鱼,冷流水养虹鳟,现在全国已有热电厂温排水养鱼工厂109家,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1家。目前全国最大的淡水封闭式养鱼工厂要数中原油田的养鱼工厂。

1.6 我国的海水工厂化育苗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但大规模研究和生产还是70年代末至今进行的。经过近40年的努力奋战,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全国进行了30多种的鱼类育苗,象真鲷、黑鲷、牙鲆、河豚、大黄鱼等几种主要经济鱼类的单位年育苗产量超过百万尾,技术已达到日本的先进水平。五条先进的工厂化育苗设备分别在营口、北戴河、青岛、东山、大亚湾引进,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现代化进程。鲍鱼和海参的工厂化育苗技术在此期间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7 我国的海水工厂化养鱼,尤其是陆地的工厂化养殖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有少数发电厂用温排水养过真鲷、牙鲆、河豚等少数鱼类,从80年代末才开始有一些地区由完全的海上捕捞作业方式开始向陆上养殖过渡(捕捞产量越来越低,无法维持生计),建立陆地养殖场,开始大规模养殖海水鱼,这一热潮很快在我国山东半岛的荣成市沿海出现,并迅速发展。

1.8 我国目前北方现行的工厂化养鱼设施设备相当简陋,只有一般的提水动力设备、充气泵、沉淀池、重力式无伐过滤池、调温池、养鱼车间、开放式流水管伐等。前无严密的水处理设施,后无废水处理设备而直接排放入海。养殖工艺也只有简单的调温、饲料加工、人工投料、一般性的观察和检测,大部分是靠人工手动操作,处于一种普通流水和温流水养鱼的一种过渡形式,属于工厂化养鱼的初级阶段。这种养殖方式的产量低(单位水体产量10-15公斤/平方米.年)、耗能大、效率低,与先进国家技术密集型的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相比,无论在设备、工艺、产量(达40-100公斤/平方米.年)和效益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内陆工厂化养殖主要品种为鳗鱼、中华鳖、鲟鱼、鲑鳟等;海水工厂化主要养殖品种为鲆鱼、石斑鱼、鲍鱼及对虾、扇贝、海带、紫菜、蟹类的工厂化育苗等。工厂化养殖方式大体上可分为流水养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和全封闭循环水养殖三种形式。流水养殖全过程均实现开放式流水,用过的水一般不再回收处理,流水交换量为每天6—15次;半封闭循环水养殖方式对养殖用水不是完全开放,而是对部分养殖废水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简单处理后再流回养殖池重复使用;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方式养殖用水经沉淀、过滤、去除水溶性有害物、消毒后,根据不同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要求,进行调温、增氧和补充适量的新鲜水,再重新输送到养殖池中,反复循环利用。整个装置除水处理系统外,还附有水质滥测、自动或半自动控制仪器等。

传统的养殖弊端(让学生总结)

(二)工厂化养鱼的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