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合集下载

近余年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

近余年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

在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要注重创新, 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设计理念相结合 ,推陈出新。
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手工业的扶持力度 ,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促进乡村手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参加国际手工艺展览、学术交流等活 动,加强与国际手工艺界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推动世界手工业的发展。
木工与竹编
木工和竹编是中国近代乡 村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品包括家具、竹编品 等。
漆器与搪瓷
漆器和搪瓷也是中国近代 乡村手工业的代表之一, 这些产品在当时的市场上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04
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影响与 价值
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促 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乡村手工业发展历程
近余年来,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经历了从传统手工技艺到现代化转型的历程。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乡村手工业开 始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渐出现了现代化的转型。
手工业种类与特点
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种类繁多,包括纺织、制茶、陶瓷、造纸等。这些手工业具有地域性和文化特色,与当地自然资 源和传统工艺密切相关。
03
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的种类与 特点
纺织业
棉花种植与纺织
市场竞争与出口贸易
中国近代乡村纺织业以棉花种植为基 础,通过纺车、织布机等简单工具进 行纺织,产品包括棉布、棉纱等。
乡村纺织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具 有一定的竞争力,成为乡村手工业的 重要出口创汇来源。
技术进步与机械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乡村纺织业逐渐实 现机械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 量。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民间传统手工艺是一种富有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的传统工艺,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其发展境遇也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就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进行探讨。

我们来看一下民间传统手工艺目前所面临的境遇。

在当今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手工艺品所面临的市场挑战巨大。

由于现代工业制造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手工艺在质量和产量上都难以与现代工业产品相媲美,这也使得一些手工艺品在市场上越发边缘化。

再加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快餐文化的普及,不少年轻人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从事传统手工艺,导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环境愈发严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面临这些挑战,民间传统手工艺并未在当下就此消失,反而在一些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社会中,一些文化爱好者和从业者开始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他们努力探索如何将传统手工艺融入当代生活,以顺应现代人的消费需求。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提供了保障。

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也得到了一些企业的重视,他们意识到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纷纷投入资金和资源用以振兴传统手工艺。

对于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走向,我们有理由对其未来持乐观态度。

在当下的社会中,传统手工艺的市场需求并未完全消失,消费者依旧对传统手工艺品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与追求。

尤其在追求个性化和文化品味的当代消费潮流下,传统手工艺品正逐渐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文化符号与审美追求。

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传统手工艺品的宣传和推广途径也变得更加广泛且便捷。

这不仅有助于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拓展,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包买主制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

包买主制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

包买主制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在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包买主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

包买主制是指由商人或资本家购买原材料,提供给手工业者生产,并按照预先确定的价格收购产品的制度。

这种制度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的发展,还对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包买主制开始进入中国乡村。

外国商人纷纷来到中国,收购各种土特产品,如茶叶、丝绸、瓷器等。

为了满足外国商人的需求,一些乡村手工业者开始采用包买主制生产。

在这种制度下,手工业者不再需要自己购买原材料,也不再需要担心产品的销路,因为包买主会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

包买主制的引入,对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解决了乡村手工业者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问题,使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生产。

包买主制使得手工业者能够获得更好的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从而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包买主制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推动了乡村手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经济的转型,乡村手工业开始逐渐衰落。

然而,在一些地区,如江南和华南,乡村手工业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这些地区的乡村手工业以纺织、陶瓷、造纸等行业为主,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还远销海外。

在这些地区,包买主制仍然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包买主制也开始发生一些变化。

一些有实力的包买主开始采用订单生产的方式,与手工业者建立更为紧密的。

同时,一些手工业者也开始逐渐摆脱包买主的束缚,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

包买主制在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促进了乡村手工业的发展,还对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包买主制也开始发生一些变化。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包买主制和乡村手工业发展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史。

在近代乡村手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地方能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民间传统手工艺在当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这些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如何在当下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手工艺,并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境遇、现状及发展走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境遇1. 传统手工艺的失传与衰退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失传或者面临衰退的困境。

工业化生产的高效和低成本使得许多手工艺制品难以与之竞争,导致手工艺者失去了市场份额,从而面临生计困难。

由于新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日益减弱,导致更多的传统手工艺技艺无人继承。

2. 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环境恶化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恶化。

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变化、消费观念的多元化等因素影响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地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也给手工艺品制作带来了困难。

染色技艺需要天然植物的染料,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土地资源的占用,许多染料植物的生长面临着威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在市场上的地位逐渐被商业化产品所替代。

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需要时间和技艺,成本较高,使得在市场上难以与大规模工业制品竞争。

一些手工艺者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制作方式,选择使用更加现代的材料、技术,从而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和精髓。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推动下,相关政府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政策和法规。

比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设立各级传统手工艺保护基金等,以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手工艺。

一些地方还建立了传统手工艺展示中心,招募专业人士进行培训传承,以期传统手工艺不因时间和环境的变迁而消失。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生活方式,一些传统手工艺者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他们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一些新的作品,融入了当代的审美观和使用需求,从而使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生活更好地契合。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民间传统手工艺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代代相传。

在当下社会背景下,民间传统手工艺正在面临着严峻的境遇和发展困境。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手工艺品的需求不断减弱。

传统手工艺品往往需要经过繁琐的制作过程,制作周期长,生产成本高。

相比之下,现代化工业制造出来的产品,不仅生产周期短、成本低,而且数量可大量生产。

这使得很多人更加倾向于购买现代化工业产品,而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逐渐减少,这也不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手工艺往往需要较高水平的技艺和经验,而这些技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地传承和发展。

现代社会追求速度的逐渐加快,学习和传承手工艺所需时间和精力成本较高,很多人更愿意选择其他更“现代化”、更“高大上”的工作。

长此以往,手工艺的传承者越来越少,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手工艺的市场需求不稳定,销售渠道不畅通,也是制约传统手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消费者对传统手工艺品的认同程度和需求水平不稳定,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比较精细,销售渠道也相对狭窄,很多手工艺人无法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制约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

不过,尽管民间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这些困境,但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增强和对个性化需求的追求,传统手工艺也有其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推崇日益增强。

在和谐、文明的社会追求下,人们渐渐重视起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习和收藏传统手工艺品,这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传统手工艺品的升值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

传统手工艺品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文化韵味,在市场上的地位和价值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些传统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随着收藏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购买和收藏传统手工艺品,这为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的支持。

传统手工艺的危机及转型研究

传统手工艺的危机及转型研究

传统手工艺的危机及转型研究传统手工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许多传统手工艺品种的技艺正在逐渐失传,工艺传承人口急剧减少,市场需求萎缩,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环境变得越发严峻。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让传统手工艺得到传承和转型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传统手工艺的危机现状和转型研究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传统手工艺的危机现状1. 传统手工艺失传严重伴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手工艺品种的技艺正在逐渐失传。

这些手工艺品种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练习,然而年轻一代却更愿意选择现代化的工作方式,使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口急剧减少。

很多手工艺品种如纺织、编织、剪纸、雕刻等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才越来越少,许多工艺品种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机。

2. 工艺品市场需求萎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升级,人们对手工艺品的需求并不如以前那么迫切。

许多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现代化的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降低。

由于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价格也不菲,因此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萎缩也加大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压力。

3. 缺乏政府支持和保护目前,国内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政府支持和保护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方面,传统手工艺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不明显,没有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缺乏版权保护和产业化支持,很容易被市场上的仿制品替代,造成传统手工艺品的原创价值无法得到保护。

1. 挖掘文化内涵,提升艺术魅力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

传统手工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提升其艺术魅力。

通过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意义进行深入挖掘,可以使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手工业论文

手工业论文

手工业论文1894年~1919年间手工业的变化一、摘要鸦片战争以前,手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两大基本生产部门。

手工业中,家庭手工业占绝对优势。

在基层社会,主要是乡村,活跃着大批工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如从事建筑和生产工具制造的有木匠、铁匠、泥匠、瓦匠、石匠;从事日用品打造和维修业的陶匠、补匠等;从事服饰业的有织匠、染匠等;从事文化信仰和娱乐业的有纸匠、塑匠等。

传统手工业的从业者,无论城乡,都是手工匠人。

旧时各行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

各业每逢祖师的诞辰日,都在师傅的带领下,举行善会,烧香致祭,还要借机商量一些业内的大事。

【1】关键字:手工业、传统手工业、近代机械制造Before the Opium War, handicraft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is the national economy basic two production department. Handicraft industry, family handicraft industry occupies the absolute superiority. In rural society, the mainly rural, active in a large number of artisans, for people's daily life service. Such a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tooling carpenters, blacksmiths, bricklayers, masons, mason; engaged in the daily build and repair industry Potter, Tinker; engaged in the apparel industry has a weaver, Dyer; engaged in cultural beliefs and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such as plastic paper craftsman carpenter.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y practitioners,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a artisan. In each industry to worship their own patriarch. The industry every founder's birthday, in the teacher led, hold the good will, but also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discuss some incense offerings, industry events. Keywords:handicrafts,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y, moder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二、正文(一)、清代手工业发展1、清代前期手工业的发展清代前期,民间工场手工业已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在某些生产行业中出现和发展着。

中国近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中国近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中国近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近代中国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变迁。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当时,中国正处于大势力格局的变革之中,外来军事和商业势力的进入使得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和商品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对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带来了冲击,同时也为中国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农业手工业发展在近代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渐引入,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农民逐渐改用机器工具来代替传统的人力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同时,传统的手工业也受到了冲击。

许多手工业工匠因无法承受机器生产的竞争而失去了生计。

然而,农业机械化也催生了新的产业,为社会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三、商业发展在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经济现代化至关重要。

外国商品的进入和商业资本的流动促进了中国商业的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工商业者也开始涌现,并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商业阶层。

这些商业阶层通过与外国商人和政府官员的合作,发展了近代中国的商业网络。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四、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联系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密不可分。

一方面,农业手工业为商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和产品,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商业的繁荣也催生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为农业手工业提供了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五、近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意义近代中国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的推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商业的发展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设施。

农村手工业发展方案

农村手工业发展方案

农村手工业发展方案1. 现状分析我国农村手工业发展起步较晚,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包括:1.1 生产技术落后农村手工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工艺粗糙,产品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

1.2 寻找市场需求农村手工业生产往往无法准确了解市场需求,或者因为生产规模小、销售渠道窄而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1.3 资金短缺农村手工业生产大多是家庭作坊,资金紧缺,无法进行扩大规模生产和市场推广。

2. 发展路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2.1 发展组织经济组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村手工业协作制,整合生产要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规模效应。

同时,也可以通过申请政府扶持资金、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扩大资金流通量。

2.2 建立品牌意识鼓励农村手工业生产者通过创新设计、提高产品品质、打造品牌形象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消费者品牌忠诚度。

2.3 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开拓电商渠道、拓展城市销售渠道、合作跨境电商平台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和销售量。

2.4 发挥地方优势根据当地资源、风土人情等具体情况,发挥农村手工业的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满足市场需求。

3. 具体措施为了贯彻上述发展路径,可以采取如下具体措施:3.1 制定产业规划制定农村手工业产业规划,明确农村手工业企业的经营方向、产品结构、市场定位等。

3.2 加强技术创新加强农村手工业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3 引入资本和人才引入社会资本、人才等资源,为农村手工业生产提供强大的支持,力促产业升级。

3.4 建设电商平台建设农村手工业电子商务平台,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高物流配送水平。

3.5 加强培训和服务加大对农村手工业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提高其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 前景展望通过以上具体措施,我们相信农村手工业生产将有机会迎来发展的新局面,取得如下成效:4.1 产业规模有望扩大建立优秀的产业基础和组织模式,发挥产业优势,农村手工业生产规模有望不断扩大。

近50余年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研究述评

近50余年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本文拟对1949年以来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研究的基本状况、主要观点及其分歧、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提出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所引用的论文中,虽然有些并未直接以乡村手工业经济史为题,但从行文及所引材料看,乡村手工业亦是这些论文的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拟对1949年以来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研究的基本状况、主要观点及其分歧、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提出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所引用的论文中,虽然有些并未直接以乡村手工业经济史为题,但从行文及所引材料看,乡村手工业亦是这些论文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国以来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研究,大致上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所关注的问题及其所研究的取向不同,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

1949年至1966年,学术界对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的研究虽然论文不多,但质量很高。

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即中国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的关系、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民族机器工业的关系,研究工作表现了更多政治取向,尤其是对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谴责和批判。

1966年至1976年,文革十年,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庸,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史虽然幸免于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但由于学术界移情于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这一领域的研究事实上无法展开,倒是国外汉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研究逐渐细化与深化,领域逐步拓宽,新观点不断出现,既有跨区域、跨行业的宏观性的总体观察,也有分区域、分行业的具体入微的探析,强烈的学术关怀与现实关怀成为学者们的主要研究取向,讨论更加趋于理性与客观。

与此同时,区域性的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史专著或专门性的行业史著作也非常关注区域内的手工业经济状况。

乡村手工业是行业史研究或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区域社会经济史或行业史的整体性将受到影响,因此相关著作都或多或少地迁涉到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研究。

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_以景德镇为例_范瑛

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_以景德镇为例_范瑛

第34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34,No.4007年7月Jo ur nal of Sichuan No rmal U niversit y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July,2007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以景德镇为例范 瑛(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610064)摘要:传统手工业城市的衰落是近代城市变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以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典型传统手工业城市景德镇为例,分析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景德瓷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衰落的原因,说明城市主导产业的兴衰对产业结构单一的手工业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近代中国;手工业城市;衰落;景德镇;陶瓷业中图分类号:K928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7)04-0139-05收稿日期:2007-03-06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十五课题/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0(批准号:02BZS03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范瑛(1976)),女,四川成都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在农业时代,如果说商业交通路线对商业城市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那么对手工业城市而言,支撑着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则是其生存发展的命脉。

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任何产业部门都要经历形成、发展、成熟、衰落的过程,而由特定的产业部门聚集而成的专业性城市的发展必然受到主导产业兴起、发展、成熟、衰退周期性变动的影响而发生波动。

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的兴衰明显体现出这一规律。

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传统手工业城市,其繁盛于明清、衰落于近代的命运,集中地反映了城市受单一主导产业影响而起伏跌宕的历史命运。

以往有关景德镇的研究大多仅仅关注其主导产业瓷业的兴衰变化,从景德瓷业本身内部诸要素,如产品特性、生产方式、行业组织以及经营观念等探讨其产业兴衰的原因。

本文试图将景德镇放在近代中国从传统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过渡的广阔时代背景下,从政治局势、国际竞争等外部环境,景德瓷业的内部问题,以及传统瓷业向近代工业的转型等多角度,分析城市主导产业衰落对单一手工业城市造成的致命影响。

近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近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近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当前,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已经取得了飞速发展。

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而近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历程相当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农民依旧占据着中国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大量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兼任手工制造业。

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能够熟练地种植农作物,还能够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手工产品。

这种农业手工业模式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业手工业逐渐受到了冲击。

传统的手工制造业在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逐渐式微,农民们开始逐渐转向纺织和制造业等新兴产业。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民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商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农业手工业的变革紧密相连。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逐渐增加,为商业流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物。

同时,由于农业机械化与工业革命的推进,交通和运输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捷,商业活动也得以迅速展开。

在这一背景下,商业市场逐渐兴起。

从当时的大宗交易到小商贩的街头摊位,各类商业形式开始涌现,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消费选择。

商业市场的繁荣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还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

首先,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随着农业生产和手工制造业的兴盛,在农村和城市中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选择。

这不仅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提升,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其次,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技术和科学的进步。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商业市场的繁荣,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满足市场需求,人们不断探索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法。

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发展特点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受到了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19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状态,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受到严重剥夺和破坏。

同时,内部的封建制度和道德束缚也阻碍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发展特点近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特点之一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自耕自足的农业模式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方式。

引进西方的农业技术和作物种植,农业生产力得到提升。

冬闲田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扩大。

农田的私有化改变了原有的集体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与此同时,近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和机遇。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生产的出现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

然而,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中国手工业保留了其独特性。

中国的手工艺品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和精湛的工艺而备受世界的瞩目。

三、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的发展使得食品和原材料供应得到了增加,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

同时,农业的现代化为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支持。

手工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传统的手工业通过技术独特和文化传承而树立了中国制造的形象。

它们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为国家带来了巨额的外汇收入。

然而,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农业现代化进程还面临着土地问题、农民信任问题等方面的困扰。

同时,手工业在机械化的冲击下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消亡。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深远影响。

演讲稿-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精品

演讲稿-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精品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上,农村手工业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很少有人对其兴衰加以注意。

近代以来,农村手工业和中国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手工业曾一度相当兴盛,尤其是20年代,农村手工业的繁荣极为引人注目。

然而,仅仅几年之后,在30年代初期却出现了急剧的衰退,这一现象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有不少论著分析过一些部门的衰退原因,其中对农村手工棉纺织业和丝织业的研究尤为详细。

如果说,当时的研究者较多关注具体的经济现象的话,当代学术界则更多的注重理论上的分析。

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是,农村手工业是一种落后的生产组织形式,带有浓重的自然经济色彩,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在30年代的衰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对于近代农村手工业的性质和作用,笔者已有专文论述[1],本文主要是对30年代初期农村手工业衰退的原因作一些简要分析,同时说明这一衰退只是暂时现象,并不意味着农村手工业的根本衰亡。

当时人和后来的研究者提出过多种造成30年代乡村手工业衰退的因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即属于生产过程自身的因素,也就是经济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落后;以及生产中的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等。

而外因则包括自然环境以及当时的政治状况、经济环境等社会机制,这些外部因素通过影响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市场需求而对农村手工业的兴衰发生作用。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近代华北农村手工业的研究,对于华北农村手工业中主要部门的生产、市场、进出口贸易、兴衰状况等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一区域面积庞大,人口众多,有平原,也有山区,有沿海,也有内陆。

在近代中国,华北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非贫困地区;人口密度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境内有大城市,有港口,但都不是国内最大;有铁路、公路和通航河流,却也不是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南方,但比西北和西南都要好一些。

高考历史-近代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兴衰情况

高考历史-近代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兴衰情况

高考历史-近代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兴衰情况鸦片战争后,手工业发生显著变化,一部分手工业部门衰落,另一部分手工业部门则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走向衰落的手工业主要有以下部门:①那些与进口洋货直接对抗的手工业,受到洋货的冲击而衰落。

受到打击最严重的是分布最广的农家棉纺织业,其次是土法炼钢、制针、制烛、木版印刷等行业。

②有一些行业,虽然没有受到洋货的冲击,但由于自然原因,在鸦片战争后也衰落了。

这主要是一些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兴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它们的兴衰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如陕西的采伐业,由于老林伐尽而衰落;广东的冶铁业和云南的铜矿业,因矿藏资源枯竭而衰微。

③出现衰落的还有官府手工业。

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民战争,摧毁了清政府在江南的官营丝织业机构;还有军火手工业和传统制钱业,逐渐为同类的机器制造业所代替。

也有一部分手工业得到发展。

①土洋长期并存、机制品无法完全取代的手工业品。

如造纸业,虽然受洋纸进口的冲击,但土纸制造业并未受到严重影响而继续发展,这与印刷业不断进步、纸张市场需求量大,以及国产纸有一定特色有关。

②一些较少受外国商品竞争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手工业继续发展。

③一些依附于国际市场和适应外国资本需要的手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如茶业和丝织业,受出口贸易刺激得到发展。

另一部分如铜锡制造业、煅铁业等,主要是为外商轮船和外资船厂提供零部件,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

这些有所发展的手工业大都处于手工业集中、与国外市场联系便利的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

从总的情况看,鸦片战争后,少数手工业衰落了,多数手工行业向前发展着。

不过,晚清手工业的部分发展是一种依附性发展,其兴衰随着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其发展极不稳定,未能在晚清时期大规模地向现代机器工业转变。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上,农村手工业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很少有人对其兴衰加以注意。

近代以来,农村手工业和中国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手工业曾一度相当兴盛,尤其是20年代,农村手工业的繁荣极为引人注目。

然而,仅仅几年之后,在30年代初期却出现了急剧的衰退,这一现象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有不少论著分析过一些部门的衰退原因,其中对农村手工棉纺织业和丝织业的研究尤为详细。

如果说,当时的研究者较多关注具体的经济现象的话,当代学术界则更多的注重理论上的分析。

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是,农村手工业是一种落后的生产组织形式,带有浓重的自然经济色彩,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在30年代的衰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对于近代农村手工业的性质和作用,笔者已有专文论述[1],本文主要是对30年代初期农村手工业衰退的原因作一些简要分析,同时说明这一衰退只是暂时现象,并不意味着农村手工业的根本衰亡。

当时人和后来的研究者提出过多种造成30年代乡村手工业衰退的因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即属于生产过程自身的因素,也就是经济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落后;以及生产中的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等。

而外因则包括自然环境以及当时的政治状况、经济环境等社会机制,这些外部因素通过影响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市场需求而对农村手工业的兴衰发生作用。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近代华北农村手工业的研究,对于华北农村手工业中主要部门的生产、市场、进出口贸易、兴衰状况等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一区域面积庞大,人口众多,有平原,也有山区,有沿海,也有内陆。

在近代中国,华北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非贫困地区;人口密度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境内有大城市,有港口,但都不是国内最大;有铁路、公路和通航河流,却也不是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南方,但比西北和西南都要好一些。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艺当下的境遇与发展走向民间传统手工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积淀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然而,在当下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受到市场经济、城市化和现代科技的冲击,传统手工艺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就当前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境遇和发展走向进行探讨。

一、民间传统手工艺面临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和发展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工业制造、机械生产和大规模生产让许多传统手工艺失去了竞争力和市场。

另一方面,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很大的困难。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逐渐追求便利、快捷的生活方式,对老手艺人的手工制作已经失去了很多的兴趣,这就导致了很多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工艺人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此外,许多手工艺人年龄较大,个人在数字化时代的信息资源与新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进一步阻碍了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顺利进行。

虽然传统手工艺面临的问题并不可忽略,但是,在当下社会的大背景下,手工艺的特殊魅力依然吸引着很多人的关注和热爱。

针对手工艺在打破边界、提高技能、传承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政府、社区、手工艺人以及市场等各方面都在探索各种新的途径,以促进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

1.挖掘市场潜力对于很多传统手工艺,它们的销售市场往往是受到局限的,很多未成年人或者年轻人对其不了解或者不感兴趣,导致现在许多手工艺品销售困难。

因此,手工艺人需要借助市场营销的力量,找到具有特色的市场潜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经济效益。

2.整合社区资源社区资源是传统手工艺人及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传统手工艺人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与社区、学校、社团等相关机构合作,发掘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或者感兴趣的民众参与传统手工艺。

3.数字化手工艺品数字化手工艺品一直是手工艺发展的方向之一,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可以把传统工艺品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让手工艺品在不失原汁原味的情况下增强智能化和现代化特色和意义。

手工业的衰落与工业化的兴起

手工业的衰落与工业化的兴起

手工业的衰落与工业化的兴起手工业的衰落与工业化的兴起手工业是指用手工具和体力直接生产商品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古代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采用手工业的生产方式。

手工业最早出现在农村地区,农民利用手工具和体力生产农产品和手工制品,这也是手工业的最初形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手工业生产方式逐渐向城市地区拓展,并发展成了各种手工行业和手工艺,如纺织、陶瓷、金属加工等。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兴起,手工业逐渐衰落。

工业化是指使用机器、科技和大规模生产的生产方式,与手工业相比,它能够更快、更廉价地生产大量商品。

这种生产方式在18世纪末开始于英国,并在19世纪逐渐蔓延至欧洲和美国,成为了当时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生产方式。

工业化的兴起直接影响了手工业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机器大规模生产的商品品质更为稳定和高效,而手工制品则往往存在质量不均、生产速度慢的问题。

其次,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更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而手工业则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来生产产品。

再者,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商品价格下降,更多的人选择了工业制品而非手工制品。

最后,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各种机器设备势不可挡地代替了以往需要手工完成的工作,导致人力成本上涨,手工制品的价格也随之飙升。

种种原因导致了手工业的逐渐衰落,许多手工行业与手工艺品生产者在市场上难以生存,许多手工技艺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失。

工业化的兴起对于中国手工业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逐渐意识到手工业的衰落和工业化的必要性,并积极推进了工业化进程。

尽管在一些手工行业和手工艺文化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整体来看,中国的手工业与国际水平比起来仍有很大的差距。

工业化的兴起虽然使得手工业逐渐下降,但它也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也更加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工业化的兴起催生了人类对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的热情,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衰历程观后感500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衰历程观后感500

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由于接踵而至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

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又在认识自身。

看到了在外力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的脆弱。

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下,旧式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日渐解体,家庭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相分离,旧的生产方式在无可奈何地走向瓦解,“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一方面是新生产方式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苦苦奋斗,另一方面是社会在苦难中颤抖不止。

扭曲的历史过程使中国人不仅承受了旧生产方式衰落时的痛苦,而且承受了新生产方式发展不足的痛苦。

沉舟侧畔千帆在此痛苦之上,废墟之上,盛开了花朵。

棉花、花生、茶、小麦、谷物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商品化程度提高,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经济结构的变动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引起了农民阶级的分化和工人阶级的产生。

传统手工业的衰落

传统手工业的衰落

传统手工业的衰落传统手工业的衰落19世纪的6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主义输华商品种类日益增多。

凡是有外国商品进口的地方和部门,都排挤着相应的中国手工业产品,相继占夺了中国手工业产品的市场。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女工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东南数省的柏树(其果实可榨油点灯)都弃为无用之物;洋铁、洋钉入中国,使冶炼者多无事投闲。

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破产,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由于进口洋纱的价格比土纱便宜,洋纱代替土纱。

1872年至1890年,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最低时曾跌到1/3以上。

据1887年海关牛庄的贸易报告说:“洋纱每包重300斤,卖价57两,而同样重量的一包土纱,卖价却在78两左右”。

这样的土纱自然无法与洋纱竞争了。

当时妇女手纺之纱,几乎无人过问。

随着洋纱的进口,廉价的洋布也同时输入中国。

尽管洋布不如土布坚实,但洋布价格便宜,十之七八的人还是喜欢用洋布。

铁的进口,在1867年是113,441担,到1885年增加到1,202,881担,不到二十年增加了十倍。

1891年还一度增加到1,726,056担。

据记载:“查洋铁畅销之故,因其向用机器,煅炼精良,工省价廉,察华民习用之物,按其长短大小厚薄,预制各种料件,如铁板,铁条,铁片,铁针等类,凡有所需,各适其用。

若土铁则工本既重,熔铸欠精,生铁价值虽轻,一经炼为熟铁,反形昂贵,是以民间竟用洋铁,而土铁遂至滞销”。

洋铁就占领了土铁的市场。

如山东以前本省使用的土铁大部来自山西泽州府,现在(1869年)几乎已经完全被洋铁所代替了。

洋铁成本比土铁低一半。

广东汕头因为洋铁的形式便利,所以人们弃土铁而用洋铁。

浙江人们都愿用洋铁,情况类似。

随着土铁市场的丧失,炼铁等制造业陷于破产。

如广东佛山镇的铁砖行,用生铁炼成熟铁,作为砖形,售诸铸铁器者,亦多之特产品。

这样铁砖行,以前有十余家,今则洋铁输入,遂无此行业了。

其他铁线行、铁钉行的命运也是如此。

制铁业的破产,在沿海各省甚至内地(如山西)省分均有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上,农村手工业一直是农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很少有人对其兴衰加以注意。

近代以来,农村手工业和中国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手工业曾一度相当兴盛,尤其是20年代,农村手工业的繁荣极为引人注目。

然而,仅仅几年之后,在30年代初期却出现了急剧的衰退,这一现象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有不少论著分析过一些部门的衰退原因,其中对农村手工棉纺织业和丝织业的研究尤为详细。

如果说,当时的研究者较多关注具体的经济现象的话,当代学术界则更多的注重理论上的分析。

不过,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是,农村手工业是一种落后的生产组织形式,带有浓重的自然经济色彩,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在30年代的衰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对于近代农村手工业的性质和作用,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本文主要是对30年代初期农村手工业衰退的原因作一些简要分析,同时说明这一衰退只是暂时现象,并不意味着农村手工业的根本衰亡。

当时人和后来的研究者提出过多种造成30年代乡村手工业衰退的因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即属于生产过程自身的因素,也就是经济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1/ 27具落后;以及生产中的偷工减料和粗制滥造等。

而外因则包括自然环境以及当时的*状况、经济环境等社会机制,这些外部因素通过影响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市场需求而对农村手工业的兴衰发生作用。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近代华北农村手工业的研究,对于华北农村手工业中主要部门的生产、市场、进出口贸易、兴衰状况等方面都有所了解。

lOCAlhosT这一区域面积庞大,人口众多,有平原,也有山区,有沿海,也有内陆。

在近代中国,华北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非贫困地区;人口密度既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境内有大城市,有港口,但都不是国内最大;有铁路、公路和通航河流,却也不是交通最方便的地方;农业生产条件不如南方,但比西北和西南都要好一些。

总而言之,从各个方面看,这一地区都处于中间或中间偏上的地位,因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所以本文主要依据华北三省(河北、河南和山东)的具体情况,同时参照一些其他地区以及全国性的史料。

一在属于经济机制的因素中,首先引起注意的是农村手工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落后。

人们普遍认为小农经济的致命弱点是个体农户生产规模狭小,缺乏社会分工,无法容纳先进的生产力。

这也正是某些学者论证乡村手工业必然衰亡的主要依据之一,在他们看来,因为生产力落后和停滞致使手工业无法与机2/ 27器大工业竞争,除非个体手工业能够发展成为作坊手工业,进而成为手工工场,并最终成为机器工厂,否则,就只有走向衰亡。

(然而,在30年代的具体条件下,由个体手工业沿着作坊─工场─机器工厂的道路发展,对于农村手工业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一方面表现最明显的似乎是纺织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对农村手工业和近代机器工业来说都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之一──在这一行业中,手工纺织与机器工厂生产效率相差悬殊,产品质量也无法比拟。

加之纺织品染整工序,除少数工厂使用机器和近代工艺外,大多数还是手工作坊,土法染轧,效率既低,质量又差,由此而造成土布的生产成本远远大于机织布。

然而,事实上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大。

就织布业而论,首先,机织业和手织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并不很大,严中平先生在研究近代农村家庭棉纺织业存在的条件时曾指出,当时,机纺业中一个工人的生产效率80倍于手纺业,而机织业一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仅 4 倍于手织业。

这还只是理论上的推算,是按照在机器工厂中每个工人可以看四台布机计算的,实际上,据1929年的调查,在一些民族资本的织布厂中,一个织工只能看两台织布机,到1933、1934年,每人看机数尚不足两台。

既使是在条件较好的日资布厂中,一个工人也不过看三台左右的织机而已。

换言之,动力织机的劳动生产率仅是铁3/ 27轮织布机的2 ─3倍,至于动力丝织机的效率则只有铁轮织机的一倍多,再加上机器、厂房、燃料等等的消耗,机器工厂的成本未见得能比农村家庭手工业低多少。

其次,农民家庭手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不同于近代工厂,成本核算方面另有自己的特点,小农家庭是一个集生产、消费和人口再生产于一体的经济单位,所有的家庭成员都隶属于这个单位,无论工作与否,家庭都要维持他们的生存,全体成员的生活消费都构成这个经济单位再生产的成本,而且是固定成本,工厂效益不好时可以解雇工人,家庭却无法“解雇”家庭成员,这有点儿像是工厂中的机器或厂房,一进入这个工厂,无论开工与否,就构成企业的固定资产,农民家庭中劳动力的闲置,在经济意义上等同于工厂中机器的闲置,甚至于比机器闲置损失更大,机器闲置时只需要保养,而不必消耗能源,劳动力闲置时却仍要吃饭穿衣。

这种情况下,农民家庭从事手工业生产时,只需要考虑工具和原料的成本,除非雇工生产,劳动力的价格是不必考虑在内的。

所以,按照近代企业的核算方式,手织业的成本高于机织业,但对于从事手工业的农民家庭来说,成本并没有那么高。

这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手织业可与机织业并存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然,这种情况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当机器工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手工业之间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继续拉大,机器大工业各方面的优越性充分展开时,手工业会越来越难以与机器工业竞争。

但这种条件在三十年代初4/ 27期并没有出现。

此外,有很多种农村手工业部门中并不存在机器大工业的竞争,如在近代华北农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发网业、草帽辫业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在华北农村得以发展的条件正是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廉价劳动力,当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这些行业中都不存在机器生产。

另有一些行业如花边业,当时的情形和现在一样,在国际市场上,手工制品比机器制品价格更高。

换句话说,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不是乡村手工业衰退的根本原因。

实,对于这一点,人们常常认为这是由小农经济的性质所决定,个体小农家庭生产规模狭小,保守落后,无法接受也无法容纳先进的生产力。

然而,近代华北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却表明情况并非如此,自本世纪初开始,手工业生产中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效率较高的工具,如铁轮织布机、轧花机、弹花机,就其工作原理来说,已经可以认为是用人工作动力的机器。

这些机器使生产效率成倍以至成数倍地增长,如铁轮织布机的生产率是旧式木机的8.8倍,轧花机的生产率是旧式轧车的 5 倍,弹花机的生产率是老式弹花吊弓的16倍以上。

在丝织业中,新式脚踏纩车比手摇纩车效率既高,质量又好,铁轮平纹织机的生产率是木机的4─ 8 倍,而新式提花机在提花楼上安装有按照显花程序编制的打孔纸板,可以自动提综织出提花图案,与旧式提花织机相比,既免去了提花工,又可以减少提花差错,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和质量都得以提高。

这些机器和工具最初都是为城市的作坊5/ 27手工业引进的,但很快就在农村家庭手工业中得到推广,特别是在一些新兴手工业区中,其普及之广,更新换代之快,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是令人吃惊的。

例如棉纺织业中所用的铁轮织布机,在高阳、潍县等近代著名棉手织区都只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全部淘汰了旧式木机。

尤其是在高阳手织区,一些村庄中几于一户一机或一户数机,如高阳县城东15里的小王果庄,一共不过300户人家,1916年时,普遍使用小提花机织布,比起旧式木机来已经进了一大步,1926年以后,人造丝织业兴起,人们争相购买,小提花机迅速淘汰,到1937年,全村有大提花机300多张,除家庭手工业外,另有八家小工厂,农民进城买线售布,不再用木轮手推车或靠肩挑背驼,而改用自行车,全村有日本进口的“僧帽”牌自行车100多辆。

高阳县城东12里的李果庄,1937年全村不到400户人家,拥有铁轮织布机700多张。

高阳县城西南10里的于留佐村,100多户人家有200多台织机,还有20余家小工厂。

县南的延福村共200多户人家,1921年尚只有铁机20多张,1927年改织大提花机,很快就发展到300多张。

华北之外的其他地区,这类机器和工具的推广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如江苏南通织布区,乡村织户原用拉梭机织布,1930年冬季,南通通华织布厂由上海购入了20台铁轮织布机,织工见机式更新,欲购者颇多,送机器来安装的机匠与当地一位木工合作,在南通建立了布机装配工场,当地农民在通华织布厂学会三五个品种,6/ 27即退出工厂自购织机,自己织布出售,到1932年6 月,乡村铁轮织布机已达万台之多。

江苏省的江阴县,1924年开始普及拉梭机,铁轮机的使用还要稍晚,到30年代中期,全县已有拉梭机3万余台,铁轮织布机近1.3万台。

如果说,上述机具还是农村手工业原有部门中工具的更新换代,那么,织毛巾机和针织机在农村家庭手工业中的使用就使农村手工业增加了新的部门。

我国传统纺织品中并无针织品,直到19世纪末,针织品才在城市中较时髦的喜爱西装的人群中流行,20世纪初,一些大城市中引进了针织机,到20年代,在浙江省的平湖、嘉善、嘉兴、石门和硖石一带的城镇和乡村中,已形成了一个针织手工业区,其中仅平湖一县,在1926年就有针织机一万架。

在全国各地农村中,织毛巾比织针织品还要普遍得多。

这些事实说明,小农家庭在接受新技术、采用新工具方面,并不象通常所想象的那样目光短浅,保守落后,个体经济容纳先进生产力的能力也不那么狭隘。

诚然,所有这些以人工为动力的机器,在生产效率上都不如动力机器,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需要比较大的生产规模,也无法用于农村家庭,但如果电力能够有较为充分的发展,家庭中是有可能使用动力机械的,这正是今天在很多农村家庭中发生的事情。

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等行为在当时也曾引起过广泛的注意,论者多认为这是出于小生产者的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并把这种现象也作为农村手工业必然衰亡的依据之一。

这种论断7/ 27并不公正。

这类行为多出在纺织业中,如高阳白布应该八斤重一匹的,有时只有七斤或七斤数两不等,最轻的甚至不足七斤。

应该百二十尺一匹的,也许只有一百零几尺甚或不足百尺。

宝坻织户常以油料、肥皂、白粉、食盐等渗入棉纱以增加布匹重量,或减少经纱道数,往往布匹未经售出即已腐烂,据说一次运布至山西,在运输途中发酵霉变,酿成诉讼。

平纹柞丝绸也可以用减少经纱道数,布面放稀,然后上浆增重的方法偷工减料。

山东柞丝绸在出口早期,就曾因掺粉,硫磺薰白造成的质量问题引起市场缩小。

但是,这些行为并不是多么普遍,它们一般都出现在资本主义包买主控制生产的情形下,而且,只发生在白布和平纹柞丝绸的生产中,因为提花布、格子布、斜纹布和提花丝绸的经纬纱都有一定的数目,无法偷工减料,同时,这几种纺织品也不以重量作标准。

发生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市场萎缩时,包买商采用压低工资的方式以保持利润,小生产者迫不得已而反抗,但独立织户则不能这样做,因为这种时候商人对布匹质量十分挑剔,不要说粗制滥造,即使稍有瑕疵都会拒绝收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