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朗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 ,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 ,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 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岑参
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诗意速通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 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旁边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歌鉴赏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寂寥〕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推开。 〔碧霄〕蓝天。
诗歌大意: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每逢秋天都悲叹秋之冷清萧条,我却认
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排云而上,也引发我的诗性飞到了
象,又表现出诗人的愁思之重。
二、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2.第四句中的“巴山夜雨”是指眼前的景象吗?
第三、四句由实而虚,设想日后回家与妻子团聚时 的画面,到那时向“君”追忆今夜“我”思“君”而不 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的重现,把眼前的凄苦化成 未来团聚的欢乐,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 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 投身军旅。一生力主北伐,收复失地,但理想一再破灭。晚 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 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 记》等。
铁马/冰河/入梦来。 报国,要读出这种悲壮的语气。
诗歌鉴赏
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戍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 卫。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 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 守。这里代指边关。 〔夜阑〕夜将尽。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诗人 被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当时他已年近七旬,虽然年迈, 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惦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 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 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 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此诗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 的爱国激情。诗题下共有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1.《峨眉山月歌》1.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解释:1.“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下的峨眉山美景,“半轮秋” 既点明了时间是秋季,又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

2.“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

此句展现出月影在江水中摇曳的动态画面,给人一种空灵、静谧的感觉。

3.“夜发清溪向三峡”: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

“夜发” 表明了行程的匆忙,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急切的氛围。

4.“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念着你却难以相见,我只好顺江而下前往渝州。

这里的“君” 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友人,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江南逢李龟年》1.原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解释:1.“岐王宅里寻常见”:当年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见到你。

“岐王” 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寻常见” 说明诗人与李龟年曾经常在贵族的府邸中见面,暗示了当时李龟年的艺术才华备受贵族们的赏识。

2.“崔九堂前几度闻”:也曾在崔九的堂前多次听过你的歌声。

“崔九” 即崔涤,是唐玄宗的宠臣,这里进一步强调了李龟年在当时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

3.“正是江南好风景”: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

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与下文的重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落花时节又逢君”:在这落花飘零的时节又与你相逢。

“落花时节” 既点明了时间是暮春,又蕴含着一种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感慨。

诗人与李龟年在历经安史之乱后的重逢,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解释:1.“强欲登高去”:勉强想要按照重阳节的习俗去登高。

“强欲” 二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勉强,因为在战争的背景下,登高的心情并不轻松。

2.“无人送酒来”:却没有人给我送酒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重点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的一篇。 前二句言过去之盛,在叠唱和咏叹中,蕴含 着深沉的感情,流露出对往昔盛世的无限眷 恋,为下文转折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 衰,“落花”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 个繁华时代落幕的叹惋,是对国事凋零、艺
人颠沛流离抒发的无限感慨。全诗并无直接 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人生之凄凉却尽 寓其中,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 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感叹。诗很短,刚 开头即煞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更让人体 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 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 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对和平的渴望。
重点赏析
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首 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 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
全。
一夜征人尽望乡。
指出征或戍 边的军人。
诗词翻译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 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 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
状元成才路
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 间征人都在眺望状元故成才路 乡。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 的凄冷和戍边将士“闻笛” 时“尽望乡”的举动,表 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 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 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 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 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 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 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诗词解读
指阴历九月
九日重阳节。
故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第四讲课外古诗词诵读1一、考点思想内容作者基础常识二、知识点讲(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2.诗词鉴赏(1)“入”,“流”:“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2)表达情感:表达对故友深深的怀念和真挚情谊。

3、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2.诗词鉴赏(1)中心: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原文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⑵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 。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落花 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 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 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次听到你优美的歌 声。 没想到在一派大好 风景的江南, 在落花时节又遇见 了你。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 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 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 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贵族官僚 或大地主的住宅)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 景,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首句写青山吐月,交待特定场合——峨眉山和特定 时间——秋天夜晚。次句写月映清江,明写空间变换: 峨眉山——平羌江;暗写秋夜行舟。三、四句写连夜从 清溪向渝州向三峡进发。继续明写空间推移,暗写时间 变化。
全诗二十八字,连用五个地名,统一了广阔的空间 和较长的时间,渐次展开诗境,流畅飘逸,处处给读者
以启发、联想。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 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 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 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 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 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 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 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题分析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 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 “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 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 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 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介绍
8、《秋词》中哪一句诗体现了诗人的豪迈 乐观,抒发了诗人的远大志向?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悟一悟
通过对全诗的学习,想一想,当我们在 人生道路上遭遇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能 从诗人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不能悲观失望,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 态勇敢面对。要有顽强不屈,奋斗不息的精 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雨寄北 品析诗歌
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 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 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全诗小结
这首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写,当 时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并不悲观消沉。他 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热情赞美秋天的 美好,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诗人 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情 怀。为我们唱出了一曲奋发向上的励志之歌。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对比
4、诗人对秋的这种独特感受,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表现了诗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 的心态。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完美无需修改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完美无需修改版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 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 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
故乡
•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 景色大漠月夜图
受 回•
降乐
城烽
外 月
前沙•
如似
霜雪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 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 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 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所以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 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主题:
岑参的这首五绝从行文思路上看 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 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 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诗人表现的不是一 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 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 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寂寞地在 战场旁边盛开
强欲登高去 登高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 作的时间
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登高 去还看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 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 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 这是为何
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
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主题
这首诗歌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 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 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 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 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仕途坎坷身 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 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 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 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诗 风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 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 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 忧民被誉为诗圣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即将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在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远游时,秋夜行船所看到的夜景,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憧憬、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及如今与李龟年在他乡重逢的对比,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和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文学常识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强欲登高”而“无人送酒”,又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慨叹故园已成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对国事的忧虑,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文学常识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代边塞诗人。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描述了在万籁俱寂的大漠之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怀亲之情。

秋词(其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有力地否定了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热情赞美秋天,以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而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乐观、豪壮的情怀。

夜雨寄北文学常识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本诗是诗人在巴蜀羁旅期间写给家人的。

因为长安在巴蜀的北方,所以题目中用“寄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虚实相生,既有眼前实景,又想象未来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 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 战场开放了。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 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 之而又不得不为之(无奈)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 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 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 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 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 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 垫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杜甫在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今在 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 全诗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 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本诗的一、二句追忆李龟年 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当时的太平 繁 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 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 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 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再,“同是天 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 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萧条动摇,使人不 堪回首。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 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 )的作品。诗人在(秋)(季节) 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 峨眉山 ( ) 出发,驶向( )。 三峡),最后到达( 渝州 表达了诗人思念( 故乡和友人 )的思 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一反过去的悲秋论调,赞颂 秋天的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表现了 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刘禹锡的诗句:“__晴__空__一__鹤__排__云__上__,_便__引__诗__情__到__碧__霄___”,
用鹤的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之情。[刘禹锡《秋词》(其 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背景链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
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饱含爱国热情,对
后世影响深远。
本诗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陆游 自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年近七旬,虽然年迈,但 爱国之情不减,一心想要报效国家。
解读赏析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zhǎnɡ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诗意:你问我回家的日子,但我的归期没有定,今晚巴山下着大 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赏析:第一句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表达了诗人欲归不得 归的愁苦、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第二句 写眼前之景(实景),情景交融。面对凄凉的秋夜之雨, 诗人愁随雨涨,表现了身居异乡的孤独、凄凉。“涨”字 富于动态感,写出了巴山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衬托出 诗人的绵绵秋思。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景的凄冷和 想象团聚之景的欢乐,虚实相生,表达 了诗人身居异乡、盼望回家的感伤和对 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四首诗歌教学方法:知(知作者)、诵(诵古诗)、解(解诗意)、悟(悟情感)、背(背古诗)、练(做练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自读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

也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古诗。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授新课:(一)知:知作者完成下列有关作家的填空:1、王维(701年-761年)字,号摩诘居士,时期的著名、。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外号“诗佛”。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李白,中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终身不得志,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3、岑参(约715~770)边塞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 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人对 国事的担忧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 抒情佳作。
李益
作家作品
李益(748-829),字君 虞, 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 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 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 一带漫游。以边塞诗名世,擅 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人教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李白
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 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其作品 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 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将进酒》《蜀道难》等。
诵读提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古诗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 出四川时写的一首迷恋故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 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 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 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 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致,意境清 朗秀美。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字词梳理
半轮:半边,半个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发:出发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指青溪驿,在今 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诗意理解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 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夜色中我从青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很想念峨眉山上的月亮,到渝州却看不到你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构 思奇特、情感强烈、想象丰富,意境奇伟 瑰丽,语言清新明快,风格飘逸豪放。代 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0年版)。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 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时所 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 园之情,遂有此诗。
(2)在诗人笔下,万物皆有情思。谢道韫咏雪 “未若柳絮因风起”,韩愈反以飞雪喻柳絮: _杨__花__榆__荚_无__才__思__,_惟__解__漫__天__作__雪__飞_。
2. 请从炼字角度分析“斗”字的妙处。
“斗”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木人格 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 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 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诗 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以及高雅绝俗 的境界。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王维在《竹里馆》中,把明月当作知己,认为
有明月相伴就不会感到孤独的句子是:_深__林__人__不__知_, _明_月__来__相__照__。
2. “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了 一幅什么图景?
解读赏析
竹里馆
王维huánɡ独坐幽篁里 Nhomakorabea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深的竹林。
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
篁,竹林。
的声音,打口哨。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诗意: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 啸声。
赏析: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 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体现了诗人高雅闲淡、超凡 脱俗的气质。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 隐者形象。

06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七年级语文新版教材预习+提优学案

06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七年级语文新版教材预习+提优学案

2024年暑期七年级语文新版教材预习+提优学案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解析版)(预习内容:《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日期:月日自我评价:优良中差(打“√”)一、古诗文预习——《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一)峨眉山月歌1.初读文本峨眉山月歌⑴⑴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⑵,影入平羌江水流⑶。

⑵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

“秋”字点明远游时令,又形容月色之美;“半轮”使诗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入”和“流”描绘出月影映入江水,仿佛和水一起流动的画面。

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又点明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⑷,思君不见下渝州⑸。

⑷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表达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2.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主旨: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乐观的精神。

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

日月好象是在海涛中运行,光彩耀眼的星辰好象是在海涛中闪烁。

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2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3.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4.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5.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答: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

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

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

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

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

“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三四句借景抒情。

“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到夜郎西。

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

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关切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训练: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听到,“左迁”的意思是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春末夏初,又渲染了离恨3.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飘零的杨花、思乡的子归,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4.“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朋友“左迁”地点之僻,又表明了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5.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为什么诗人要把“愁心”寄与“明月”?答: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

(我心与明月一样纯洁;友人像明月一样纯洁无辜;我的愁思无人能解,无人可诉只能寄于明月;唯有明月能同时见到我和友人;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6.此诗首句出现了两个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杨花落”“子规啼”二者的作用是什么?答:“杨花落”展现了暮春之景,给人以飘零和落寞之感;“子规啼”是哀啼,这是化用了典故,抒写离别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衬情。

7.试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沉的牵挂和思念。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开头两句点题。

“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客路”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写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此联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尾联这两句紧承上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羁旅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鸿雁来传递家书了。

训练:1.本诗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答:“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

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4.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这首元曲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心情。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3、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

4、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

岑参这首诗则不然。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

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

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

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

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

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