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2a14ee73168884868762d61d.png)
3、灾害造成的损失
①造成经济损失 ②危害交通干线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思考: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一滑坡—
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
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
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 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
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 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然灾害出现几 率大的地区 分析孕灾环境特点
中国西南地区灾害成因分析
课标
地震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 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从灾害强度、受灾体易损
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与防 灾减灾识等方面分析
通过比较同一次地震,归纳随距 离震源远近不同造成的不同 程度危害(死亡人数、财产 损失等在程度上的差异)。
教学目标
•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 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 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 原因。 • 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 和特点。
(2)地震灾情隐患严重
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除浙江、贵 州两省外,其他省区均遭受过6级以上地震 的袭击。中国地震烈度区划表明,地震烈 度Ⅷ级及以上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 /2;位于这个烈度区域内的城市占全国城 市总数的46%,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 城市占70%;从受地震威胁的人口来看, 在广阔的高烈度区生活的人口已接近9亿。 可见地震灾情隐患的严重程度。
5、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摧毁农田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等
我国哪个 地区是地 质灾害的 多发区?
地质灾害 多发的原 因有哪些?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d0a953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7.png)
《中国的地质灾害》讲义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的国家,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地质灾害,对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一)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二)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在中国,山区面积广大,地形起伏较大,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等,导致滑坡灾害较为常见。
(三)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往往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
(四)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五)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一)地震分布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 23 条地震带上。
从地理区域看,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主要有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地区。
(二)滑坡和泥石流分布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降水丰富且集中,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三)崩塌分布崩塌灾害在山区公路、铁路沿线以及露天矿山等地区较为常见。
(四)地面塌陷分布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地区,如煤矿区等。
四、中国地质灾害的成因(一)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山地、高原、丘陵等地形起伏大的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习题
![中国的地质灾害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a0cf3a4ba0d4a7303763a33.png)
九台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地理选修5导学案14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习题撰写:孙繁杰校对:李花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一、单项选择1.下列关于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与地震相对一致的同步性B.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C.青藏高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重灾区D.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和相对分散的分布特点 2.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B.类型齐全的特点C.爆发频繁的特点D.规模巨大的特点 3.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烈度与震级有关.此次地震震级大,烈度一定也大,所以破坏性大B.这些地区的房屋结构不结实,是造成损失大的主要原因C.地震烈度与震源深度有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太浅,加之引起巨大的海啸,造成的破坏大D.夜里发生地震,所以破坏大4.下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
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A.横断山和秦岭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5.1781年冰岛拉基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
火山喷发时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岩高原的是()A 哥伦比亚的火山B 印度尼西亚的火山C.台湾的火山D.日本的火山6.中国很少发生滑坡的省区是() A.云南B.四川C.贵州D.山东7.下面为2011年9月我国某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反映的主要地质灾害是( ) A.火山和泥石流B.地震和滑坡 C.滑坡和泥石流D.地震和火山(2)甲、乙、丙三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高于周围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B.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C.地质构造活跃,地形破碎D.河流众多,河道弯曲,排水不畅8.泥石流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由大量土石和水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
地理人教版选修5课件:2.2 中国的地质灾害
![地理人教版选修5课件:2.2 中国的地质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344633d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04.png)
一二三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N梳o理 HIIm SHISaHUgLI e
Z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图表导读教材P30图2.7“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 该图用不同的震 级图例表明我国地震分布的特点,即西多东少,呈带状分布,并且地 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从图中可以看出, 我国地震多发区有四个——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其中青藏、 新疆多发区分布在西部,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带的北东 边界;华北和台湾多发区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说明 我国处在两大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里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 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石灰岩等可蚀性物质 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干预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 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一二三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N梳o理 HIIm SHISaHUgLI e
Z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梳理 HISHISHULI
Z重难N聚o焦 HIOmNGaNAgNJeUJIAO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例题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4年5月30日9时20分,云南省盈江县发生里氏6.1级地 震;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 震;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 生里氏6.6级地震。 材料二:我国局部地区地震、泥石流分布图。
Z重难N聚o焦 HIOmNGaNAgNJeUJIAO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材料二:某年我国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率逐月分布图。
中国地质灾害 ppt课件
![中国地质灾害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338e8af12d2af90342e657.png)
山西大同火山群——死火山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 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
山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 被不良的地方,当夏季暴雨骤降或是冰雪融水汇 集时突然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 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一)中国的地质灾害
3、滑坡泥石流
泥石流
发生条件:
▪地形:地势起伏大
▪岩石:破碎;
想一想:泥石流的发生条件?
▪植被:稀少;
(地形、岩石、植被、气候、地质)
东南部的台湾 福建沿海
(一)中国的地质灾害
2、中国火山众多
(1)成因:我国地
处世界六大板块之间相 撞形成的两大地震带
(2)分布:活火山 有新疆于田附近的昆仑 山中的火山与台湾大屯 火山群的七星山;休眠 火山有长白山的白头山 和黑龙江五大莲池;死 火山主要有山西大同附 近的火山。
长白山天池——休眠火山
(一)中国的地质灾害
1、中国地震频发
(1)成因:我国地处
世界六大板块之间相撞形成 的两大地震带
(2)分布:①东南沿
海台湾福建地震带,②华北 太行山与京津塘地震带,③ 西北新甘宁地震带,④西南 的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地 和川滇地震带。
西北新疆甘肃和宁夏 华北太行山沿线 和京津唐地区
西南青藏高原和 四川、云南
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
名称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知识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b7099e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45.png)
中国的主要⾃然灾害知识点中国的主要⾃然灾害第⼀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地震的分布与危害1、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喜马拉雅地震带③华北地震带④东南沿海地震带⑤南北地震带⑥西北地震带⑦青藏⾼原地震带⑧滇西地震带东经105度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线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①分布范围⼴------⾥⽒6级以上地震⼤部分省区都发⽣过;②地震频率⾼,强度⼤-------20世纪平均每年发⽣⼀次⾥⽒7级以上地震;③地震震源浅,危害⼤--------浅源地震,破坏严重3.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泥⽯流的分布与危害1.概念:泥⽯流是⼭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块以⾄巨⼤砾⽯,破坏⼒极强。
2.分布:云南西北和东北⼭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区﹑⽢肃省南部⽩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地和西藏⾃治区喜马拉雅⼭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道路,对⼈民的⽣命财产﹑⽣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危害。
4. 产⽣的条件:地形: 崎岖的⼭区,沟⾕上游有坡度较⼤的汇⽔⾯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层相当发育,地震烈度⼤的地区;物质条件:地表岩层破碎,⼭坡为松散⼟层或厚层风化物所覆盖;⽔流条件:暴⾬强度⼤,或在⾼⼭地带有多量融雪、融冰⽔的活动;植被条件:稀疏;⼈为因素:⼭区不合理的经济建设活动。
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概念:斜坡上的岩体或⼟体,在重⼒的作⽤下,沿⼀定的滑坡⾯整体下滑的现象。
2.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及黄⼟⾼原和秦巴⼭区3.危害:掩埋房屋,造成⼈畜伤亡;摧毁城镇﹑⼯⼚﹑矿⼭;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森林﹑植被等4.发⽣的条件 : 地下⽔丰富和坡⾯有积⽔的地⽅,特别是连续性降⾬后,有⼤量⾬⽔下渗时,滑坡容易发⽣;地⾯有疏松物质的堆积,被⽔浸湿后发⽣软化;从地质构造上看,断层⾯、节理⾯及岩层⾯是天然的软弱⾯,尤其在断层⾯或岩层内夹有粘⼟层时,更加容易形成滑坡;斜坡坡度⼀般为20°~40°,过陡的斜坡,在重⼒作⽤下主要表现为崩落;风化作⽤、地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滑坡的发育;⼈类活动如在斜坡上进⾏蓄⽔灌溉,坡⾯植被的破坏,都能诱发滑坡的发⽣。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d31e0c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66.png)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难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对学生:高中 2,学科:地理2,课时:13,学生课前预备:预习课文,了解中国的地质灾难完成课后习题教学课题1、通过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中国地震的分布和成因,培育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西南地区地质灾难多发区的学习,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3、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难的发生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本章在介绍了我国自然灾难的特点之后紧接着讲中国的地质灾难,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别,既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剧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难发生。
尤其是地震灾难,它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惊心理最严峻的灾难,是我国四大类灾难中应当首先赐予关注的灾难。
教学重点:1、理解我国地震西多东少,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难的成因。
2、结合案例熟悉地震猜测和防震意识在灾难中所起的作用。
3、分析不同地区同级地震造成不同灾情的缘由,重点熟悉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
4、归纳滑坡、泥石流灾难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地域分布总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的缘由。
2、唐山地震灾情严峻的缘由。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寻《中国的地质灾难》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许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依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寻关于地质灾难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用百度图片网上搜寻下载《中国的地质灾难》的地图,培育学生读图识别力量。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寻一些关于中国的地质灾难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分布、缘由、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争论法教具预备:有关挂图、图表等教学过程【资料导入】汶川地震图片【百度图片】【提问】汶川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灾难?【学生答复】地质灾难。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文字可编辑]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文字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c806b36c172ded630a1cb64d.png)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 港口造成灾情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 造成严重灾情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 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 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 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 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 业造成灾害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4.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 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5.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围湖造田
滥伐森林 陡坡开垦
水土 流失
泥沙 堆积
河流蓄洪 泄洪能力ຫໍສະໝຸດ 降下游低洼地 过度开发资产、人口等密度加大
加重 洪灾
二、风暴潮灾害 ——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1.主要危害: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 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2.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 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 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 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中国的地质灾害(自用)
![中国的地质灾害(自用)](https://img.taocdn.com/s3/m/c30631262af90242a895e511.png)
105
华北区、台湾地区: 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 洋板块的交界带,地 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 处在印度洋 板块和亚欧 板块交界地 带,地壳活 动活跃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速上升
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①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 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②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 员的伤亡减少。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
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2.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 和特点。 3.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 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 原因。
一、地震 地质 灾害 多发原因 特点 分布 灾情 东重西轻
地震
5、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
1.震中距: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上,此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影响烈度的因素: 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 2.震发的时间: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地质构造、地面建筑、 +经济发展水平(人和资产密度) 人为因素: +防震抗震意识
1.人口密度:百万人口大城市人口稠密 2. 抗震强度:房屋抗震系数小 3.防震意识:人的防震意识弱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自然原因: 地形: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物质:岩体比较破碎(松散物质丰富); 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 气候: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 人为原因: ①植被破坏严重; ②工程建设频繁
地形:地貌 四、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类型多变, 地质:地质构 地势起伏大 其中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西南地区的 造复杂,构造 ,大斜坡多 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 运动强烈,多 ,易发生滑 结果。 地震,诱发滑 坡; 坡和泥石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652a7f1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4.png)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2.结合实例,说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指标(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2)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及地面建筑有密切关系。
3.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心理健康: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5.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 × )2.地面建筑质量影响地震烈度。
( √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03436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68.png)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 12 类.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
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教学过程: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4 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 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板书: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师: (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 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板书: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 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 1920 年的海原地震)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 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2章第2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
![【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2章第2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https://img.taocdn.com/s3/m/8aff594d852458fb770b562a.png)
学习目标定位 了解: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分布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分布。 了解:1.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分布。 2.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掌握: 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和灾情 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和灾情。 掌握:1.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和灾情。 2.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分布、成因和危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分布、成因和危害。 应用: 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应用:1.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与成因。 .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与成因。
我国西南地区处在地中海—喜马 【答案】 (1)我国西南地区处在地中海 喜马 答案】 我国西南地区处在地中海 拉雅地震带上, 拉雅地震带上,属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 碰撞边界,地质活动强烈且频繁。 碰撞边界,地质活动强烈且频繁。 (2)仲巴地区海拔高、人口稀少。 仲巴地区海拔高、 仲巴地区海拔高 人口稀少。 (3)引发了岩崩、滑坡、岩石断裂等地质灾害。 引发了岩崩、 引发了岩崩 滑坡、岩石断裂等地质灾害。 (4)形成的原因是地震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产生 形成的原因是地震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产生 的土体(或岩体 堵塞了河道,致使河水滞留, 或岩体)堵塞了河道 的土体 或岩体 堵塞了河道,致使河水滞留,水 位提高,形成湖泊。 位提高,形成湖泊。堰塞湖的危害是河道水位 上升,淹没土地、房屋, 上升,淹没土地、房屋,更有可能造成决堤而 引发洪水,危害下游。 引发洪水,危害下游。
核心要点突破
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殊,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 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 板块交界处,构造断裂活动强烈,多地震发生。 板块交界处,构造断裂活动强烈,多地震发生。 拓展延伸】 从地震灾害的分布来看, 【拓展延伸】 从地震灾害的分布来看,我国 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 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 带的交接地带,地震活动频繁。 带的交接地带,地震活动频繁。
2.2中国的地质灾害
![2.2中国的地质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ce77dbe20975f46527d3e1f4.png)
2.我国泥石流灾害区域特征
区域 青藏高原 东南部山地 川滇山地 黄土高原 华北和东 北山地 成因类型 冰川泥石流 降雨泥石流 暴雨激发的 黄土泥流 暴雨引发 泥石流 特点 规模巨大,爆发频繁而猛烈 爆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爆发频率、规模和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 爆发频率较低,但规模较大且来势迅猛
课前预习导学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1)结合材料及图,分析我国地震分布的特点。 提示:我国地震的分布以 105° E 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地震少, 西部地震多。 (2)我国地震多发区有哪些? 提示:我国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震多发区。 (3)为何新疆多地震? 提示:新疆位于亚欧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断裂发育,构造运动强烈, 所以多地震。 (4)为什么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提示:虽然我国地震灾害西多东少,但是我国东部人口、 建筑物以及 城市等密集,而西部人口稀少,所以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课前预习导学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2.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特点、分布及区域特征 :
自 然 原 因 人 为 原 因 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 巨大的国家之一 分布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 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较大,青藏高原以 东的第二级阶梯,尤其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 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人们对山区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我国是多山之国,山区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 60%,山高沟深、地势陡 峻,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的地质地貌条件下,受到重力 或水力的作用,很容易形成泥石流或滑坡
2013-2014高中地理第二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课件(中图版选修5)
![2013-2014高中地理第二章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课件(中图版选修5)](https://img.taocdn.com/s3/m/827ae4176bd97f192279e985.png)
量繁殖,造成灾害。
教材 P48 “复习题”
1、2。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教材详解区
第五节 教材 P49 “探索” 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章末整合
我国自然灾害受灾人口密度的分布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受
本 课 灾人口的密度大,西部小。 时 栏 教材 P50 “思考” 目 开 我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程度东部省区最大, 中部省区 关
答案 (1)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区广;具有关
联性;生命、财产损失重等。 (2)副热带高压(或反气旋)在江南、华南长时间停留,形成晴 热干燥的高温天气。(或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教材详解区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章末整合
(4)灾害类型:暴雨。成因: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受夏季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网络构建区
章末整合
章末整合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教材详解区
章末整合
第一节
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
本 课 泥石流是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 含有大量泥沙石块 时 栏 所以在暴雨过后容易引发泥石流; 泥石流运动的 目 的特殊洪流, 开 关 过程中会发出巨大的声响; 泥石流的运动方向是沿着河谷向地
等。
狂风掀起五六米的巨浪。
教材详解区
第四节 教材 P43 “探索” 中国的生物灾害
章末整合
1.中国历史上蝗灾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
本 课 区,以及西南地区。 时 栏 2.我国历史上发生旱涝灾害严重的地区往往建有龙王庙 目 开 所以按照材料中所提供的方法, 还可以分析旱涝灾害的分 关 等,
风影响,夏季降水集中易形成暴雨灾害;夏季气温高,大 气对流强,易形成暴雨天气。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b26e872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4.png)
《中国的地质灾害》讲义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的国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地质灾害情况,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一)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较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之一。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
如 2008 年的汶川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在山区、丘陵地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垦、修路建房等,容易引发滑坡灾害。
(三)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往往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
在强降雨的情况下,山区的沟谷容易形成泥石流。
(四)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通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坡、悬崖等地带。
(五)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质现象。
常见的有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质构造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板块运动活跃,这使得一些地区地震活动频繁。
2、地形地貌高山、深谷、陡坡等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3、气候条件暴雨、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例如,暴雨会增加土体的含水量,降低其稳定性,从而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二)人为因素1、工程建设道路、桥梁、水库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地质环境的保护,可能会破坏山体的稳定性,引发地质灾害。
2、矿产资源开采过度开采煤炭、金属矿等矿产资源,容易导致地面塌陷。
中国的地质灾害课件
![中国的地质灾害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107fa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fd.png)
中国的地质灾害课件汇报人:日期:•地质灾害概述•中国地质灾害现状分析•地质灾害成因分析目录•地质灾害预防措施探讨•地质灾害治理方法研究•案例分析:成功应对地质灾害的案例分享01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定义根据成因和表现形式,地质灾害可分为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震、火山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地质灾害常常导致人员伤亡,特别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环境破坏地质灾害会损坏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造成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会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030201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某些地区由于地质条件特殊,更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地域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与季节有关,如暴雨、地震等灾害多发生在特定季节。
季节性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分布,如过度开采、工程活动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人为因素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02中国地质灾害现状分析地震灾害地震活动频繁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时有发生。
地震灾害损失严重地震灾害往往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断裂、桥梁垮塌等严重损失,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地震预警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在地震预警方面不断加强研究和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03滑坡、泥石流防治工作不断加强中国在滑坡、泥石流防治方面不断加强研究和技术创新,努力提高防治效果。
01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中国地形复杂,山高坡陡,降雨量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
02滑坡、泥石流灾害损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灾害往往造成房屋倒塌、道路阻断、桥梁垮塌等严重损失,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滑坡、泥石流灾害地面塌陷、沉降灾害地面塌陷、沉降灾害频发01中国部分地区存在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地面塌陷、沉降灾害原因复杂02地面塌陷、沉降灾害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地下水开采、地下工程建设、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
2021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2中国的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
![2021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2中国的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https://img.taocdn.com/s3/m/0d0ca112700abb68a982fbf8.png)
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A项表述的是泥石流概念;B项中说滑坡没 有先兆信息不正确,因为典型滑坡的形成要经过蠕动变形、 急剧滑动、渐趋稳定三个阶段;D项中提到滑坡的形成,自 然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第(2)题,滑坡的形成有三个 根本控制性因素:图中①、③不存在软弱面(岩层之间交界 面)。②、④有软弱面且软弱面与山坡体倾向一致,故容易 发生滑坡。 答案 (1)C (2)B
分布
分布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山 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 一带滑坡发育密度较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 阶梯,尤其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 的重灾区
.我国不同地区的泥石流
青藏高原东 南部山地
冰川 石流
规模巨大,爆发 频繁而猛烈
中国 泥石 流灾 害区 域特
征
川滇山地 黄土高原
2.我国地震西 多 东 少 ,主要有青藏、 新疆 、 华 北 、 台湾 四个多发区。根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3.我国地震灾情 东重西轻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 华北地区及 台湾 的 地 震 灾 情 最 为 严 重 。 原 因 是 东 部 人口 、建筑物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
4.我国地震震源 浅 、烈度高,生活在高烈度区的人口接近 9 亿。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我国地震分布有何规律性?
2.我国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东西部地区有何差 异?
【例证1】 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主要原因是 ( )。 A.地震分布是东多西少 B.东部震级高,西部震级低 C.东部的建筑物抗震能力差 D.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2010年04月14日 07:49:40 地点: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北纬33.3度、东经96.3度)
震级: 7.1级地震 震源深度33千米
伤亡: 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时间: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 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 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 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 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 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读图思考:我国近年来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口下降,但为什 么经济损失却上升?
灾情发展趋势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速上升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 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 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探究:减小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①加强对地震的监测与预报
②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设计和加固
③加强救灾队伍和设施建设 ④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灾
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读图思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为什么灾情东重西轻?
灾情
社会经济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 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 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 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 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 较少。
1、泥石流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区,如云南西北和东北山区﹑
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省
1、泥石流的时间分布: 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 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滑坡的时间分布: 表现出常发性,尤其是大雨、暴雨
我国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
(二)空间分布
• 地势阶梯的分界线 • 地震多发区 • 总体上在西南、中部、东部
读材料:归纳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的时间规律。 发生在中国的部分滑坡、泥石流灾害
时间
地点
1933年8月25日 四川茂汶县
1981年7月
四川省
灾害
地震引起大规模的山体滑坡
特大暴雨的袭击,使全省18个地、市、州的90多 个县区发生了约6万处滑坡
1981年7月9日 四川省
我国铁路史上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泥石流灾害事故
生5.3级地 震,震源深 度7.0公里。
阿尔泰山地震带
祁连山地震我带国地震带
汾渭地震带
天山地震带 昆仑山地震带
燕山地震带
喜马拉雅地震带 红河地震带
河北平原地震带 郯城-庐江地震带
东南沿海地震带
秦岭地震带
台湾地震带
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①分布范围广------里氏6级以上地震大部
分省区都发生过(浙江、贵州除外);
思考: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 分布的区域相关性。(只分析自然原因)
我国川、滇、黔地区
位于板块 交界处
地壳活 动强烈
多地震Leabharlann 断裂发 季风气候 滑坡、育、岩
泥石流
石破碎 暴雨集中 多发
地形崎岖, 山高谷深
有关地震的概念:
内力作用
内能释放
岩石圈
破裂
地面振动(地震)
超过岩石承受限度
地震波 【知识回忆】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20世纪以
来共发生6级以上强震近800次;20世纪平 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地震;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浅源地震,
破坏严重, 20世纪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 55万,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读图思考: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我国多发地震的原因。
地震带的成因
• 我国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多 地震的国家之一。
• 西南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 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 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处在亚欧板块与太 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
• 大陆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构造运动强烈 的地区,断层活动活跃的地区。
发现:(1949 —2000年)人口密度≥400人 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 的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地 区的100倍。
1981年秋季 陕西南部
连降暴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随之而 产生滑坡和泥石流
1985年7月15日 湖北鄂西土家 暴雨引起15个乡75个村暴发滑坡 族苗族自治州
2005年6月30日 四川省泸定县 特大泥石流
2007年7月31日 四川省达州市 大面积山体滑坡
二、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
(一) 时间分布
前预案、灾中应急和灾后自救有序进行 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防灾意识
以及自救互救的能力等
2010年3月10日凌晨,陕西子洲县双湖峪镇双 湖峪村石沟发生山体滑坡事故,造成20人遇难。
时间: 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
地点: 2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
事件: 泥石流冲进县城,并形成堰塞湖 伤亡: 1287人遇难 490人失踪
震源
震中
地震波
震源深度
震中距
等震线
烈度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多地震的国家 我国20世纪初到80年代中期的地震记录:
5级以上的地震约1200多次,平均每年14次 7级以上的地震80多次,平均每年1次 8级以上的地震9次,平均每10年1次
时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地点: 四川省汶川县、北川县 震中经纬度: 30.986°N 103.364°E
地点:云南省盈江县
(97°31′E~ 98°16′E, 24°24′N~25°20′N)
震级: 5.8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公里
伤亡:200人伤亡, 28.25万人受灾。
未造成人员伤亡,炉霍县城全城停 电,部分房屋有开裂现象.
2011年4月10 日17点02分, 四川省甘孜 藏族自治州 炉霍县(北纬 31.3°,东经 100.9°) 发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探究活动:中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成因?
•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 滑坡和泥石流;
• 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坡面 物质松散,易发生滑坡;
• 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 发生泥石流;
• 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 和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