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合集下载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

3、灾害造成的损失
①造成经济损失 ②危害交通干线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思考: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一滑坡—
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
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
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 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
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 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然灾害出现几 率大的地区 分析孕灾环境特点
中国西南地区灾害成因分析
课标
地震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 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从灾害强度、受灾体易损
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与防 灾减灾识等方面分析
通过比较同一次地震,归纳随距 离震源远近不同造成的不同 程度危害(死亡人数、财产 损失等在程度上的差异)。
教学目标
•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 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 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 原因。 • 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 和特点。
(2)地震灾情隐患严重
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除浙江、贵 州两省外,其他省区均遭受过6级以上地震 的袭击。中国地震烈度区划表明,地震烈 度Ⅷ级及以上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 /2;位于这个烈度区域内的城市占全国城 市总数的46%,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 城市占70%;从受地震威胁的人口来看, 在广阔的高烈度区生活的人口已接近9亿。 可见地震灾情隐患的严重程度。
5、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摧毁农田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等
我国哪个 地区是地 质灾害的 多发区?
地质灾害 多发的原 因有哪些?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 国的地质灾害》 讲义

《中国的地质灾害》讲义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的国家,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地质灾害,对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一)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二)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在中国,山区面积广大,地形起伏较大,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等,导致滑坡灾害较为常见。

(三)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往往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

(四)崩塌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五)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一)地震分布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 23 条地震带上。

从地理区域看,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主要有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地区。

(二)滑坡和泥石流分布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降水丰富且集中,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三)崩塌分布崩塌灾害在山区公路、铁路沿线以及露天矿山等地区较为常见。

(四)地面塌陷分布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地区,如煤矿区等。

四、中国地质灾害的成因(一)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山地、高原、丘陵等地形起伏大的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习题

中国的地质灾害习题

九台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地理选修5导学案14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习题撰写:孙繁杰校对:李花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一、单项选择1.下列关于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与地震相对一致的同步性B.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C.青藏高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重灾区D.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和相对分散的分布特点 2.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B.类型齐全的特点C.爆发频繁的特点D.规模巨大的特点 3.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烈度与震级有关.此次地震震级大,烈度一定也大,所以破坏性大B.这些地区的房屋结构不结实,是造成损失大的主要原因C.地震烈度与震源深度有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太浅,加之引起巨大的海啸,造成的破坏大D.夜里发生地震,所以破坏大4.下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

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A.横断山和秦岭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5.1781年冰岛拉基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

火山喷发时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岩高原的是()A 哥伦比亚的火山B 印度尼西亚的火山C.台湾的火山D.日本的火山6.中国很少发生滑坡的省区是() A.云南B.四川C.贵州D.山东7.下面为2011年9月我国某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反映的主要地质灾害是( ) A.火山和泥石流B.地震和滑坡 C.滑坡和泥石流D.地震和火山(2)甲、乙、丙三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高于周围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B.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C.地质构造活跃,地形破碎D.河流众多,河道弯曲,排水不畅8.泥石流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由大量土石和水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

地理人教版选修5课件:2.2 中国的地质灾害

地理人教版选修5课件:2.2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二三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N梳o理 HIIm SHISaHUgLI e
Z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图表导读教材P30图2.7“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 该图用不同的震 级图例表明我国地震分布的特点,即西多东少,呈带状分布,并且地 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从图中可以看出, 我国地震多发区有四个——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其中青藏、 新疆多发区分布在西部,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带的北东 边界;华北和台湾多发区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说明 我国处在两大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里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 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石灰岩等可蚀性物质 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干预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 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一二三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N梳o理 HIIm SHISaHUgLI e
Z重难聚焦 HONGNANJUJIAO
No Image
目标导航
Z知识梳理 HISHISHULI
Z重难N聚o焦 HIOmNGaNAgNJeUJIAO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例题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4年5月30日9时20分,云南省盈江县发生里氏6.1级地 震;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 震;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 生里氏6.6级地震。 材料二:我国局部地区地震、泥石流分布图。
Z重难N聚o焦 HIOmNGaNAgNJeUJIAO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材料二:某年我国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率逐月分布图。

中国地质灾害 ppt课件

中国地质灾害 ppt课件
长白山天池及其周围地区,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之 源。长白山天池火山已休眠了300年,仍具有再次喷发的危险。 “九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在长白山天池建立了火山监测站,从目 前的观测结果看,尚没有发现火山复苏的征兆。
山西大同火山群——死火山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 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
山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 被不良的地方,当夏季暴雨骤降或是冰雪融水汇 集时突然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 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一)中国的地质灾害
3、滑坡泥石流
泥石流
发生条件:
▪地形:地势起伏大
▪岩石:破碎;
想一想:泥石流的发生条件?
▪植被:稀少;
(地形、岩石、植被、气候、地质)
东南部的台湾 福建沿海
(一)中国的地质灾害
2、中国火山众多
(1)成因:我国地
处世界六大板块之间相 撞形成的两大地震带
(2)分布:活火山 有新疆于田附近的昆仑 山中的火山与台湾大屯 火山群的七星山;休眠 火山有长白山的白头山 和黑龙江五大莲池;死 火山主要有山西大同附 近的火山。
长白山天池——休眠火山
(一)中国的地质灾害
1、中国地震频发
(1)成因:我国地处
世界六大板块之间相撞形成 的两大地震带
(2)分布:①东南沿
海台湾福建地震带,②华北 太行山与京津塘地震带,③ 西北新甘宁地震带,④西南 的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地 和川滇地震带。
西北新疆甘肃和宁夏 华北太行山沿线 和京津唐地区
西南青藏高原和 四川、云南
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
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
名称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知识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知识点

中国的主要⾃然灾害知识点中国的主要⾃然灾害第⼀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地震的分布与危害1、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喜马拉雅地震带③华北地震带④东南沿海地震带⑤南北地震带⑥西北地震带⑦青藏⾼原地震带⑧滇西地震带东经105度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线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①分布范围⼴------⾥⽒6级以上地震⼤部分省区都发⽣过;②地震频率⾼,强度⼤-------20世纪平均每年发⽣⼀次⾥⽒7级以上地震;③地震震源浅,危害⼤--------浅源地震,破坏严重3.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泥⽯流的分布与危害1.概念:泥⽯流是⼭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块以⾄巨⼤砾⽯,破坏⼒极强。

2.分布:云南西北和东北⼭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区﹑⽢肃省南部⽩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地和西藏⾃治区喜马拉雅⼭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道路,对⼈民的⽣命财产﹑⽣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危害。

4. 产⽣的条件:地形: 崎岖的⼭区,沟⾕上游有坡度较⼤的汇⽔⾯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层相当发育,地震烈度⼤的地区;物质条件:地表岩层破碎,⼭坡为松散⼟层或厚层风化物所覆盖;⽔流条件:暴⾬强度⼤,或在⾼⼭地带有多量融雪、融冰⽔的活动;植被条件:稀疏;⼈为因素:⼭区不合理的经济建设活动。

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概念:斜坡上的岩体或⼟体,在重⼒的作⽤下,沿⼀定的滑坡⾯整体下滑的现象。

2.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及黄⼟⾼原和秦巴⼭区3.危害:掩埋房屋,造成⼈畜伤亡;摧毁城镇﹑⼯⼚﹑矿⼭;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地﹑森林﹑植被等4.发⽣的条件 : 地下⽔丰富和坡⾯有积⽔的地⽅,特别是连续性降⾬后,有⼤量⾬⽔下渗时,滑坡容易发⽣;地⾯有疏松物质的堆积,被⽔浸湿后发⽣软化;从地质构造上看,断层⾯、节理⾯及岩层⾯是天然的软弱⾯,尤其在断层⾯或岩层内夹有粘⼟层时,更加容易形成滑坡;斜坡坡度⼀般为20°~40°,过陡的斜坡,在重⼒作⽤下主要表现为崩落;风化作⽤、地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滑坡的发育;⼈类活动如在斜坡上进⾏蓄⽔灌溉,坡⾯植被的破坏,都能诱发滑坡的发⽣。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6篇)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难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对学生:高中 2,学科:地理2,课时:13,学生课前预备:预习课文,了解中国的地质灾难完成课后习题教学课题1、通过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中国地震的分布和成因,培育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西南地区地质灾难多发区的学习,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3、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难的发生教材分析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本章在介绍了我国自然灾难的特点之后紧接着讲中国的地质灾难,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别,既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剧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难发生。

尤其是地震灾难,它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惊心理最严峻的灾难,是我国四大类灾难中应当首先赐予关注的灾难。

教学重点:1、理解我国地震西多东少,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难的成因。

2、结合案例熟悉地震猜测和防震意识在灾难中所起的作用。

3、分析不同地区同级地震造成不同灾情的缘由,重点熟悉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

4、归纳滑坡、泥石流灾难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地域分布总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的缘由。

2、唐山地震灾情严峻的缘由。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寻《中国的地质灾难》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许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依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寻关于地质灾难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用百度图片网上搜寻下载《中国的地质灾难》的地图,培育学生读图识别力量。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寻一些关于中国的地质灾难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分布、缘由、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争论法教具预备:有关挂图、图表等教学过程【资料导入】汶川地震图片【百度图片】【提问】汶川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灾难?【学生答复】地质灾难。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文字可编辑]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文字可编辑]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 港口造成灾情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 造成严重灾情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 成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 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 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 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 业造成灾害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4.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 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5.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围湖造田
滥伐森林 陡坡开垦
水土 流失
泥沙 堆积
河流蓄洪 泄洪能力ຫໍສະໝຸດ 降下游低洼地 过度开发资产、人口等密度加大
加重 洪灾
二、风暴潮灾害 ——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1.主要危害: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 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2.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 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 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 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级: 8.0级地震 震源深度 : 14千米 伤亡人数: 69227人
时间: 2010年04月14日 07:49:40 地点: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
(北纬33.3度、东经96.3度)
震级: 7.1级地震 震源深度33千米
伤亡: 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时间: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 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 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 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 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 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读图思考:我国近年来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口下降,但为什 么经济损失却上升?
灾情发展趋势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速上升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 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 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探究:减小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①加强对地震的监测与预报
②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设计和加固
③加强救灾队伍和设施建设 ④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灾
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读图思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为什么灾情东重西轻?
灾情
社会经济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 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 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 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 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 较少。
1、泥石流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区,如云南西北和东北山区﹑
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省
1、泥石流的时间分布: 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 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2、滑坡的时间分布: 表现出常发性,尤其是大雨、暴雨
我国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
(二)空间分布
• 地势阶梯的分界线 • 地震多发区 • 总体上在西南、中部、东部
读材料:归纳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的时间规律。 发生在中国的部分滑坡、泥石流灾害
时间
地点
1933年8月25日 四川茂汶县
1981年7月
四川省
灾害
地震引起大规模的山体滑坡
特大暴雨的袭击,使全省18个地、市、州的90多 个县区发生了约6万处滑坡
1981年7月9日 四川省
我国铁路史上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泥石流灾害事故
生5.3级地 震,震源深 度7.0公里。
阿尔泰山地震带
祁连山地震我带国地震带
汾渭地震带
天山地震带 昆仑山地震带
燕山地震带
喜马拉雅地震带 红河地震带
河北平原地震带 郯城-庐江地震带
东南沿海地震带
秦岭地震带
台湾地震带
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①分布范围广------里氏6级以上地震大部
分省区都发生过(浙江、贵州除外);
思考: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滑坡—泥石流 分布的区域相关性。(只分析自然原因)
我国川、滇、黔地区
位于板块 交界处
地壳活 动强烈
多地震Leabharlann 断裂发 季风气候 滑坡、育、岩
泥石流
石破碎 暴雨集中 多发
地形崎岖, 山高谷深
有关地震的概念:
内力作用
内能释放
岩石圈
破裂
地面振动(地震)
超过岩石承受限度
地震波 【知识回忆】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20世纪以
来共发生6级以上强震近800次;20世纪平 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地震;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浅源地震,
破坏严重, 20世纪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 55万,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读图思考: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我国多发地震的原因。
地震带的成因
• 我国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多 地震的国家之一。
• 西南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 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 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处在亚欧板块与太 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
• 大陆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构造运动强烈 的地区,断层活动活跃的地区。
发现:(1949 —2000年)人口密度≥400人 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 的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地 区的100倍。
1981年秋季 陕西南部
连降暴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随之而 产生滑坡和泥石流
1985年7月15日 湖北鄂西土家 暴雨引起15个乡75个村暴发滑坡 族苗族自治州
2005年6月30日 四川省泸定县 特大泥石流
2007年7月31日 四川省达州市 大面积山体滑坡
二、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
(一) 时间分布
前预案、灾中应急和灾后自救有序进行 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防灾意识
以及自救互救的能力等
2010年3月10日凌晨,陕西子洲县双湖峪镇双 湖峪村石沟发生山体滑坡事故,造成20人遇难。
时间: 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
地点: 2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
事件: 泥石流冲进县城,并形成堰塞湖 伤亡: 1287人遇难 490人失踪
震源
震中
地震波
震源深度
震中距
等震线
烈度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多地震的国家 我国20世纪初到80年代中期的地震记录:
5级以上的地震约1200多次,平均每年14次 7级以上的地震80多次,平均每年1次 8级以上的地震9次,平均每10年1次
时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地点: 四川省汶川县、北川县 震中经纬度: 30.986°N 103.364°E
地点:云南省盈江县
(97°31′E~ 98°16′E, 24°24′N~25°20′N)
震级: 5.8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公里
伤亡:200人伤亡, 28.25万人受灾。
未造成人员伤亡,炉霍县城全城停 电,部分房屋有开裂现象.
2011年4月10 日17点02分, 四川省甘孜 藏族自治州 炉霍县(北纬 31.3°,东经 100.9°) 发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探究活动:中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成因?
• 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 滑坡和泥石流;
• 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坡面 物质松散,易发生滑坡;
• 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 发生泥石流;
• 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 和泥石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