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脲类药物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般当HbA1c >7.5%时,开始胰岛素治疗 • 当采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可继续二甲双胍、
磺脲类药物治疗 不同经济状态的人应该使用不同类型的胰岛素 和注射方式
要点
• 口服降糖药物解析 • 2型糖尿病的药物联合治疗要求和原则 •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
肥胖
350 300 250
GLP-1 类似物,DPP-IV抑制剂 PPAR双靶点(g、a)制剂 胰淀素类似物---普兰林肽(Pramlintide) 吸入胰岛素
促胰岛素分泌/释放剂
促胰岛素分泌/释放剂 磺酰脲类 格列奈类
磺脲类新品种、新剂型、新认识
• 格列齐特,缓释剂 格列吡嗪,控释剂 格列美脲
• 磺脲类受体(SUR)结合位点的差别 结合及解离速度的差别
– HbA1c控制在7%以下病例
A(%)
B(%) C(%)
3年
50
47
44
6年
34
37
34
9年
24
28
13
UKPDS:2型糖尿病治疗的经验
• UKPDS-单一药物长程治疗的效果
–磺脲类、胰岛素、二甲双胍 –第1年效果最佳,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下降显著 –以后FPG、HbA1c逐年回升 –至第6年回复到开始治疗前水平
a-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 抑制a-糖苷酶,延缓单糖吸收 • 减轻餐后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 • 减少餐后胰岛素分泌;节省胰岛素/减轻β细胞负担 • 单独应用或联合用药可保持降糖作用 • 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 • 不增加体重
不同口服降糖药的总结
作用特点
降 糖
磺酰脲类
降低空腹血 糖为主
+++
格列奈类
体重 LDL-C sdLDL-C HDL-C TG FFA 高血压 PAI-1 CRP
TZD
↑ ↓ ↓ ↑ 或↓ ↓ ↓ ↓ ↓
二甲双胍 ↓ 或↓
↓ ↓
促胰岛素 分泌剂 ↑
↓
a-糖苷酶 抑制剂
或↓ 或↓ 或↑ 或↓
↓
↓
↓
↓
↓
IDF2型糖尿病指南:胰岛素
• 当口服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达标 时,应开始胰岛素治疗;
血糖
200 150
(mg/dL) 100
50
250
200
相对功能 150
(%)
100 50
0
糖尿病诊断
餐后 血糖
-10 -5 0 5 10
糖尿病病史(年)
未控制的高血糖
空腹血糖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水平
大血微管血并管并发发症症
15 20 25 30
Adapted from International Diabetes Center (IDC) Minneapolis, Minnesota
Control To Goal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n Management Strategy
治疗达标,全球专家共识
强化控制血糖达标 – 十点建议
1. 将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定义为 A1c<6.5%
2. 每3个月监测一次A1c 3. 积极控制高血糖,血脂紊乱及高血压,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彭永德 MD, PhD
要点
• 口服降糖药物解析 • 2型糖尿病的药物联合治疗要求和原则 •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降血糖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
• 胰岛素及类似物 • 磺脲类、格列奈类 • 二甲双胍
a-糖苷酶抑制剂 • 格列酮类
比较成熟的新型降糖药
起效迅速, 降低PBG
++
降低体重; 二甲双胍 不引起低血 ++
糖
不良反应
低血糖 体重增加
低血糖 体重增加 胃肠道不适 偶有乳酸酸 中毒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治疗评价
第一、二代对心血管 无明显收益(甚至有 害);第三代可能有益
非肥胖2型糖尿 病一线药物
缺乏大型相关研究
非肥胖2型糖尿 病一线药物
UKPDS证实减少心血 肥胖2型糖尿病
–作用更快,持续时间更短 –恢复餐后早期胰岛素分泌 –更符合生理性
• 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效果好 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 β细胞选择性较强 • 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少
促胰岛素分泌/释放剂的选择原则
皆作用于KATP钾通道 应用时只选其中一个品种,必要时可换品种 不合用2种磺脲 2种格列奈或磺脲+格列奈类 如合用并不能提高疗效,反失去每一品种的特点
• 不同组织SUR结合的选择性 • 对心血管潜在不良影响的差别
磺脲类新品种、新剂型、新认识
• 节省胰岛素效果 在相仿降血糖效果条件下,释放的胰岛素较少
• 对体重的作用小 • 重度低血糖的发生率较少 • 降血糖的“胰外作用”,不依赖于促胰岛素释
放的作用
格列奈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 作用机制:关闭KATP通道 • 与磺脲类差别
UKPDS:超重糖尿病患者HbA1c的变化
HbA1c (%)
9
常规饮食治疗
格列苯脲
8
二甲双胍
胰岛素
氯磺丙脲
7
6 - 0.25 0
2
4
6
年
8
10
UKPDS 34, Lancet 1998; 352: 854-65
UKPDS:2型糖尿病单一药物疗效
• 单用格列本脲、氯磺丙脲(A组)、胰岛素(B组)、 二甲双胍(肥胖)(C组)
格列酮类:罗格列酮、匹格列酮
• 通过激活PPARg调控多种与糖、脂代谢等有关基因转 录(增强或抑制),而明显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主要 肌肉、脂肪组织,次要肝脏)
• 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血清胰岛素 • 降糖作用可维持2~3年不减弱,细胞功能2~3年内
不下降,反有上升 • 改善血脂谱,明显降血FFA作用,可改善脂毒性 • 多项指标提示有潜在器官保护作用
主要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
胰岛素增敏剂 双胍类 格列酮类
作用机制及重点有别 二甲双胍:主要抑制肝糖异生及肝糖输出 格列酮类:主要提高胰岛素对肌、脂肪组织的敏感性
此二类药联合应用明显强于单用其中一类
二甲双胍
• 以抑制肝糖输出为主 • 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作用均有作用 • 对血脂谱也有改善 • 不刺激胰岛素分泌 • 单用甚少引起低血糖 • 降低PAI-1等炎症指标 • 有轻度降体重作用,肥胖患者效果显著
管死亡
一线药物
噻唑烷二 酮类
改善胰糖苷酶 抑制剂
降低PBG; 改善心血管 危险因子
++
肝脏损害、 液体瀦留、 水肿、体重 增加
胃肠道不适
可改善临床指标;但 缺乏对临床终点的研 究
肥胖2型糖尿病 一线药物
降低IGT和2型糖尿病 的任一心血管事件发 病危险
降低餐后血糖
口服降糖药物的代谢效应
磺脲类药物治疗 不同经济状态的人应该使用不同类型的胰岛素 和注射方式
要点
• 口服降糖药物解析 • 2型糖尿病的药物联合治疗要求和原则 •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
肥胖
350 300 250
GLP-1 类似物,DPP-IV抑制剂 PPAR双靶点(g、a)制剂 胰淀素类似物---普兰林肽(Pramlintide) 吸入胰岛素
促胰岛素分泌/释放剂
促胰岛素分泌/释放剂 磺酰脲类 格列奈类
磺脲类新品种、新剂型、新认识
• 格列齐特,缓释剂 格列吡嗪,控释剂 格列美脲
• 磺脲类受体(SUR)结合位点的差别 结合及解离速度的差别
– HbA1c控制在7%以下病例
A(%)
B(%) C(%)
3年
50
47
44
6年
34
37
34
9年
24
28
13
UKPDS:2型糖尿病治疗的经验
• UKPDS-单一药物长程治疗的效果
–磺脲类、胰岛素、二甲双胍 –第1年效果最佳,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下降显著 –以后FPG、HbA1c逐年回升 –至第6年回复到开始治疗前水平
a-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 抑制a-糖苷酶,延缓单糖吸收 • 减轻餐后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血症 • 减少餐后胰岛素分泌;节省胰岛素/减轻β细胞负担 • 单独应用或联合用药可保持降糖作用 • 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 • 不增加体重
不同口服降糖药的总结
作用特点
降 糖
磺酰脲类
降低空腹血 糖为主
+++
格列奈类
体重 LDL-C sdLDL-C HDL-C TG FFA 高血压 PAI-1 CRP
TZD
↑ ↓ ↓ ↑ 或↓ ↓ ↓ ↓ ↓
二甲双胍 ↓ 或↓
↓ ↓
促胰岛素 分泌剂 ↑
↓
a-糖苷酶 抑制剂
或↓ 或↓ 或↑ 或↓
↓
↓
↓
↓
↓
IDF2型糖尿病指南:胰岛素
• 当口服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达标 时,应开始胰岛素治疗;
血糖
200 150
(mg/dL) 100
50
250
200
相对功能 150
(%)
100 50
0
糖尿病诊断
餐后 血糖
-10 -5 0 5 10
糖尿病病史(年)
未控制的高血糖
空腹血糖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水平
大血微管血并管并发发症症
15 20 25 30
Adapted from International Diabetes Center (IDC) Minneapolis, Minnesota
Control To Goal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n Management Strategy
治疗达标,全球专家共识
强化控制血糖达标 – 十点建议
1. 将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定义为 A1c<6.5%
2. 每3个月监测一次A1c 3. 积极控制高血糖,血脂紊乱及高血压,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彭永德 MD, PhD
要点
• 口服降糖药物解析 • 2型糖尿病的药物联合治疗要求和原则 • 磺脲类药物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降血糖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
• 胰岛素及类似物 • 磺脲类、格列奈类 • 二甲双胍
a-糖苷酶抑制剂 • 格列酮类
比较成熟的新型降糖药
起效迅速, 降低PBG
++
降低体重; 二甲双胍 不引起低血 ++
糖
不良反应
低血糖 体重增加
低血糖 体重增加 胃肠道不适 偶有乳酸酸 中毒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治疗评价
第一、二代对心血管 无明显收益(甚至有 害);第三代可能有益
非肥胖2型糖尿 病一线药物
缺乏大型相关研究
非肥胖2型糖尿 病一线药物
UKPDS证实减少心血 肥胖2型糖尿病
–作用更快,持续时间更短 –恢复餐后早期胰岛素分泌 –更符合生理性
• 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效果好 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 β细胞选择性较强 • 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少
促胰岛素分泌/释放剂的选择原则
皆作用于KATP钾通道 应用时只选其中一个品种,必要时可换品种 不合用2种磺脲 2种格列奈或磺脲+格列奈类 如合用并不能提高疗效,反失去每一品种的特点
• 不同组织SUR结合的选择性 • 对心血管潜在不良影响的差别
磺脲类新品种、新剂型、新认识
• 节省胰岛素效果 在相仿降血糖效果条件下,释放的胰岛素较少
• 对体重的作用小 • 重度低血糖的发生率较少 • 降血糖的“胰外作用”,不依赖于促胰岛素释
放的作用
格列奈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 作用机制:关闭KATP通道 • 与磺脲类差别
UKPDS:超重糖尿病患者HbA1c的变化
HbA1c (%)
9
常规饮食治疗
格列苯脲
8
二甲双胍
胰岛素
氯磺丙脲
7
6 - 0.25 0
2
4
6
年
8
10
UKPDS 34, Lancet 1998; 352: 854-65
UKPDS:2型糖尿病单一药物疗效
• 单用格列本脲、氯磺丙脲(A组)、胰岛素(B组)、 二甲双胍(肥胖)(C组)
格列酮类:罗格列酮、匹格列酮
• 通过激活PPARg调控多种与糖、脂代谢等有关基因转 录(增强或抑制),而明显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主要 肌肉、脂肪组织,次要肝脏)
• 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血清胰岛素 • 降糖作用可维持2~3年不减弱,细胞功能2~3年内
不下降,反有上升 • 改善血脂谱,明显降血FFA作用,可改善脂毒性 • 多项指标提示有潜在器官保护作用
主要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
胰岛素增敏剂 双胍类 格列酮类
作用机制及重点有别 二甲双胍:主要抑制肝糖异生及肝糖输出 格列酮类:主要提高胰岛素对肌、脂肪组织的敏感性
此二类药联合应用明显强于单用其中一类
二甲双胍
• 以抑制肝糖输出为主 • 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作用均有作用 • 对血脂谱也有改善 • 不刺激胰岛素分泌 • 单用甚少引起低血糖 • 降低PAI-1等炎症指标 • 有轻度降体重作用,肥胖患者效果显著
管死亡
一线药物
噻唑烷二 酮类
改善胰糖苷酶 抑制剂
降低PBG; 改善心血管 危险因子
++
肝脏损害、 液体瀦留、 水肿、体重 增加
胃肠道不适
可改善临床指标;但 缺乏对临床终点的研 究
肥胖2型糖尿病 一线药物
降低IGT和2型糖尿病 的任一心血管事件发 病危险
降低餐后血糖
口服降糖药物的代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