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旱塬地区中华鼢鼠特征特性及防治技术
中华鼢鼠的消灭方法
中华鼢鼠的消灭方法
中华鼢鼠是一种有害的害兽,对农作物和果园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为了有效消灭中华鼢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使用鼠夹:在中华鼢鼠常出没的地方设置鼠夹,可以使用活捕或致死的鼠夹,例如致死鼠夹、电击鼠夹等。
请确保使用鼠夹时遵循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2. 使用毒饵:在中华鼢鼠活动频繁的地方,可以使用毒饵如灭鼠盒或毒饵颗粒,注意在使用毒饵时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注意避免对其他动物或人类造成危害。
3. 修复环境:中华鼢鼠喜欢生活在灌木丛、堆积物和草丛中,使其容易找到庇护所。
因此,及时修剪植物、清理堆积物和清除草丛等措施可以改善鼢鼠的栖息环境。
4. 使用猫、狗等捕鼠宠物:训练猫、狗等宠物对中华鼢鼠进行捕捉,可以帮助控制鼠害。
5. 使用声波驱鼠器:声波驱鼠器可以通过发出对中华鼢鼠不友好的声音来驱赶它们,但其效果可能因环境和鼠种而异。
消灭中华鼢鼠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单独采取一种方法可能难以彻底解决问题,
因此,建议结合以上方法进行联合作战,以提高消灭中华鼢鼠的效果。
同时,在进行任何控制措施前,请务必了解当地的法律和规定,并遵守相关的道德和环境保护准则。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摘要在介绍中华鼢鼠生活习性的基础上,提出其防治方法,以为中华鼢鼠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鼢鼠;生活习性;防治方法中华鼢鼠属啮齿目仓鼠科,又名瞎老鼠、瞎瞎、瞎老、地鼠等,主要栖息于我国华北、西北各省区的农田、山林及草原中[1]。
体形粗短,呈圆筒状,体长25cm左右,毛色呈灰褐色,头扁平,鼻部圆钝无毛,粉红色,有一对发达的门牙露于唇外,耳朵退化藏于毛下,耳孔隐于毛下,视觉退化眼很小,四肢较短,前肢爪锋利向外弯曲,便于打洞,后肢爪较细,便于拨土。
嗅觉、听觉灵敏。
中华鼢鼠特别喜欢在土壤疏松湿润而且食物比较丰富的地段栖息,是森林、草原、农作物鼠害的主要鼠种,是典型的破坏地下根系的鼠种之一,也是以植物根系和农作物块茎、块根为食物的地下鼠害之一,具有危害大、生活隐秘、难防治的特点[2]。
1 生活习性中华鼢鼠终年生活在地下,怕光、怕声、怕风雨。
一般取食植物根系、农作物块茎、块根,但取食重点因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春、秋2季为重点取食期。
春季是中华鼢鼠的产子阶段,自身需要储备一定的营养,对食物的需求量大,取食由冬季储藏品向植物活体转移,取食活动比较频繁。
鼢鼠有一种封洞习性,当它的洞道被挖开后,就必然要推土封闭,将洞口堵死,然后另挖一通道衔接起来[3-4]。
2 防治2.1 防治时机全年有2个较好的防治时期:一是春季。
此时中华鼢鼠瘦弱,反应迟钝,且在农田中掘洞觅食形成了明显的顶土痕迹,易于捕杀和毒杀,故有“惊蛰早,立夏退,清明前后正当时”的说法,应组织群众在9:00—16:00进行防治,特别是在雨后初晴的早晨,由于长时间躲避风雨,集中出洞觅食,易于发现,防效较好。
二是秋季。
10月上旬中华鼢鼠开始准备越冬食物,危害加重,活动频繁,此时加强防治,对降低越冬鼠口,减轻来年危害,具有明显的效果。
2.2 防治方法中华鼢鼠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弓箭法、鼠夹法和毒饵法3种。
防治时要正确选择洞穴。
中华鼢鼠的洞穴结构复杂,地面无洞口,通常由洞道和老窝组成。
中华鼢鼠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中华鼢鼠的危害及防治技术中华鼢鼠的危害及防治技术摘要:摘要:中华鼢鼠的危害,是造林成活率低,林地苗木死亡的主要原因,务必要作好鼢鼠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关键词:鼢鼠;防治中华鼢鼠(yspalax fntanierii ilne-Edards),仓鼠科(rietidae)鼢鼠亚科(yspalainae),别名瞎瞎、瞎老鼠等等。
主要为害云杉、油松、华松、栎、杏等树种及牧草、农作物。
中华鼢鼠分布广泛,我县主要集中在六盘林区,其它地域均有零星分布,数量小。
1 中华鼢鼠的形态特征中华鼢鼠体型粗壮,体长在为15~25;吻钝,门齿粗大;四肢短粗有力,前足爪特别发达,大于相应的指长,尤以第三趾最长,是挖掘洞道的有力工具;眼小,几乎隐于毛内,视觉差,所以称为瞎老鼠;耳壳仅是围绕耳孔的很小皮褶;尾短,略长于后足,被稀疏毛或裸露;毛色呈灰褐色,一般雄鼠大于雌鼠,尾细长,约5-6,被有稀疏的毛。
2 中华鼢鼠的生话习性中华鼢鼠生活在土壤深厚、土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而且是雌、雄单独生活,只有繁殖期时在一起生活。
一年繁殖2次,第1次3-5月间,第2次在7-9月间。
春季出生的仔鼠,秋季可以达到性成熟,并进行繁殖,每胎产仔1~8只不等,一般2~3只最为普遍。
它们喜爱黑暗、怕阳光,视力差,听力灵敏,喜欢安静,怕惊吓。
抗病力较强,不冬眠。
中华鼢鼠在林区食性广而杂,主要有豆类的根、洋芋块茎、玉米的幼苗、大葱和其它蔬菜的根,油松、华松的根及幼苗,也食一些杂草的根,易造成人工林大片死亡。
3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造林3~5年的幼林地危害最为严重,随着林分郁闭度增大危害程度逐渐降低。
中华鼢鼠危害期为每年3~10月份,尤其是两个取食高峰,一个高峰是3~6月,随着生殖季节的到来,取食逐渐频繁,其次是雨季过后的9~10月,主要为越冬贮存食物。
这两次危害量占全年的70%。
因其喜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草类植被较密,温暖干燥的环境,危害特征阳坡重于阴坡,梁峁重于沟谷。
中华鼢鼠的防治方法
2020年第2期 疫病防控
中华鼢鼠的防治方法
奚占荣 / 甘肃省卓尼县草原工作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47600
摘 要:中华鼢鼠属于我国所独有 的物种,也叫原鼢鼠,聚集在我国的华北、 西北地区,对农业林业和畜牧业均具有一 定的危害性。本文分析了中华鼢鼠的生 活习性,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出合理的防 治方法。
关键词:中华鼢鼠;生活习性;防 治方法;
本文主要是研究中华鼢鼠的生活 习性,并制定出多种防治中华鼢鼠的方 法,从而确保我国华北、西北等地的牧 草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
1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
1.1 形态特征 中华鼢鼠也叫原鼢 鼠,和其余的仓鼠科动物形态没有明 显的区别,均为四肢短小、前肢强劲, 能够挖坑凿洞。中华鼢鼠主要是灰黄 色的毛,皮毛细密而且非常柔软,眼睛 极小,直径能够达到 2mm,门齿非常 的尖锐,其身体属于圆筒状,尾部较细 且短。 1.2 生活习性 中华鼢鼠能够挖坑凿 洞,一般在土质松软、具有一定透气效 果的土里生活。因为中华鼢鼠很容易 受到来自于光线、天气的影响,因此比 较喜欢生活在地下,可以保证不会受 到天气的影响。中华鼢鼠主要是在春 天和秋天采食,而且除了捕食,通常还 有其余的活动。中华鼢鼠主要是吃地 下根、茎等,有时也将地上的部分茎 叶和种子拖入洞内食用,因此对牧草 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通常对中 华鼢鼠洞穴的功能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类型:储备食物的洞穴、取食通道等。 中华鼢鼠一般喜欢填充洞口,如果洞 口遭到损坏,中华鼢鼠就会用土将损 坏的地方进行填补,并和其余的洞口 衔接到一起。而且中华鼢鼠在挖洞期 间,会将大量的土推在草地上,形成大
[2] 王日龙.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初 探 [J]. 山西林业科技, 2013, 42(04): 60-61.
中华鼢鼠的防治实施方案
中华鼢鼠的防治实施方案中华鼢鼠,又名田鼠、田鼢鼠,是一种常见的害兽,对农作物和果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中华鼢鼠,保护农作物和果树的生长,制定一套科学的防治实施方案势在必行。
一、生态环境调查。
首先,需要对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
了解中华鼢鼠的活动范围、繁殖规律、食性习性等,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合理化种植。
在农作物和果树的种植过程中,应合理布局,减少中华鼢鼠的栖息地。
避免过度密植、病虫害过多,保持作物和果树的健康生长,减少中华鼢鼠的滋生条件。
三、生物防治。
可以采用放养天敌的方式进行生物防治,如放养猫、狗等天敌动物,有效控制中华鼢鼠的数量。
同时,也可以利用中华鼢鼠的天敌,如猛禽等,进行捕食,帮助控制中华鼢鼠的数量。
四、化学防治。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式进行防治。
选择安全、无毒、无污染的农药,进行喷洒或撒播,有效控制中华鼢鼠的数量。
五、物理防治。
可以采用设置陷阱、围栏等物理防治的方式,对中华鼢鼠进行限制和捕捉。
通过设置陷阱和围栏,可以有效地减少中华鼢鼠对农作物和果树的危害。
六、定期监测。
在防治过程中,需要定期对中华鼢鼠的数量和活动范围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中华鼢鼠对农作物和果树造成严重的危害。
七、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农民对中华鼢鼠防治的重视程度。
向农民普及中华鼢鼠的危害性和防治方法,引导农民积极参与防治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治的氛围。
综上所述,中华鼢鼠的防治实施方案需要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科学合理地进行防治工作,确保农作物和果树的生长,保障农民的生活。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能够重视中华鼢鼠的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共同维护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干旱、半干旱地区中华鼢鼠综合防控技术
干旱、半干旱地区中华鼢鼠综合防控技术
于玉莲
【期刊名称】《现代园艺》
【年(卷),期】2024(47)8
【摘要】中华鼢鼠是为害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鼠害,其喜食树木根系及块茎,会严重降低造林成活率及影响林业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从而阻碍区域生态建设及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例,分析了中华鼢鼠生物学特性及为害特点和防治原则,并从有效识别道洞、物理器械捕杀、化学药物防治、天敌防治、灌水防治、营林防治、强化预警监测和宣传教育7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防控措施,旨在提高中华鼢鼠防控水平,推进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于玉莲
【作者单位】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哈溪自然保护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6
【相关文献】
1.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晚疫病灾变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2.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现代畜牧业寄生虫病防控技术规程
3.畜牧
4.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冬季中华鼢鼠防治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草业建设背景下中华鼢鼠防治技术措施的浅谈
林草业建设背景下中华鼢鼠防治技术措施的浅谈【摘要】中华鼢鼠是一种对林草业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其繁殖速度快、破坏力大。
为了有效防治中华鼢鼠,必须采取科学的防治技术措施。
本文从中华鼢鼠的特点入手,探讨了其对林草业的危害,及防治技术措施的分类,包括生物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引种天敌和捕食者进行控制,而化学防治技术则是通过喷洒药剂来进行防治。
通过对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抑制中华鼢鼠的数量,保护林草资源,促进林草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林草业建设、中华鼢鼠、防治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有效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华鼢鼠是一种常见的农林害虫,广泛分布在中国的林草地区。
随着林草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华鼢鼠对林草的危害逐渐凸显出来。
如何有效防治中华鼢鼠成为了当前林草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实际生产中,防治中华鼢鼠的技术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
本文旨在对中华鼢鼠的特点、对林草业的危害以及防治技术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对中华鼢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林草资源,促进林草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探讨在林草业建设背景下,针对中华鼢鼠这一常见害虫的防治技术措施。
通过对中华鼢鼠的特点和对林草业的危害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找到针对中华鼢鼠的有效防治方法,保护林草资源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生物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的分类研究,为林草业管理者和研究人员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提高对中华鼢鼠的防治效果。
最终,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林草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中华鼢鼠防治技术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2. 正文2.1 中华鼢鼠的特点中华鼢鼠(Microtus clarkei)是一种常见的啮齿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草原、农田和地球森林等地区。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
中华 鼢 鼠对 温 度 变化 的适 应 力较 弱 , 光 、 风 、 怕 怕 怕水 和 雷 雨前 的低 气压 , 因而 有推 土封 洞 的 习性 。 捉时 可 利用 捕
亚 科 , 称 瞎 瞎 , 我 国 西 北 黄 土 高 原 和 丘 陵 地 带 森 林 资 俗 是 源 、 田和 草 原 的重要 害 鼠 。 鼠对 林木 幼嫩 根 系进行 环 剥 农 鼢 和 肆意 啃食 , 使树 木 死 亡 , 致 出现 年 年 造林 不 见林 的局 面 ; 对植 被 破坏 严 重 , 造成 水 土流 失 , 固原 市原 州 区 的森林 资 给 源 和 造林 成 果 带 来严 重 损 失 , 同时 制 约林 业 生 态建 设 持 续
切 口上方 把长 3 m左 右 的表 土铲 薄 , 0c 留厚 度 1 ~ 5c 的 0 1 m
土 层 , 口外 边 切成 喇 叭 形 , 对 面 的切 口堵 塞 , 后 在 洞 洞 把 然
中华 鼢 鼠体 长 10 2 0mm, 短而 肥 胖 , 圆 筒形 , 6~ 3 粗 呈 毛 细而 柔 软 , 黄至 灰褐 色 , 扁而 宽 , 尖 圆钝 , 中部 有 一 棕 头 鼻 额 乳 白斑纹 , 门齿 发 达 、 露 , 壳退化 , 外 耳 H , E+ 不易 看 出 , 短 尾
粮 仓 、 窝 、 窝 、 窝等 构 成 。 路 即 地面 能 见 到 的虚 洞 , 耍 老 底 草
也 是 中华 鼢 鼠寻食 的道 路 , 洞位 置不 固定 , 虚 洞底 距地 面 6 ~ 1 m; 5c 常路 很 长 , 离地 面 1 ~ 0c 是 主 要 的 交通 线 。 个 5 3 m, 每
如 果在 光滑 的洞 内有虚 土 堆 , 以在土堆 四 周再挖i。 可 4 1 水 源便 利 的地 方 , 用水 灌洞赶 出中华 鼢 鼠捕 杀 ; 可 或用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
植物保护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4期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 )属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俗称瞎瞎,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和丘陵地带森林资源、农田和草原的重要害鼠。
鼢鼠对林木幼嫩根系进行环剥和肆意啃食,致使树木死亡,出现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对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给固原市原州区的森林资源和造林成果带来严重损失,同时制约林业生态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中华鼢鼠食性很杂,主要为害农田、果树、林木和牧草、幼苗的根;最喜食马铃薯、萝卜、苜蓿、大葱、豆类、谷子、小麦、玉米等,严重时造成大量缺株断垅,除直接损害庄稼外,其活动的隧道对草原及梯田、旱井等水土保持工程的破坏也很大。
1形态特征中华鼢鼠体长160~230mm ,粗短而肥胖,呈圆筒形,毛细而柔软,棕黄至灰褐色,头扁而宽,鼻尖圆钝,额中部有一乳白斑纹,门齿发达、外露,耳壳退化,眼小,不易看出,尾短细无毛。
粉红色。
四肢短健,前肢强而有力,爪呈镰刀状,适于掘土打洞[1]。
2生活习性中华鼢鼠喜欢生活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且食料丰富的地方。
其常年在土中生活,洞穴构造复杂,由常路、草路、粮仓、耍窝、老窝、底窝等构成。
草路即地面能见到的虚洞,也是中华鼢鼠寻食的道路,虚洞位置不固定,洞底距地面6~15cm ;常路很长,离地面15~30cm ,是主要的交通线。
每个中华鼢鼠有数条常路。
由于经常出入,洞壁光滑,直径7~10cm ,雌鼠洞扁圆,雄鼠洞正圆。
常路连接各种窝,老窝是其栖息生育和蛰伏的场所。
还有粮仓、耍窝,最下层是底窝,距地面2.5~3.0m ,是一个避难所。
中华鼢鼠有按季节迁移的现象。
每年春季从草坡荒地向林地活动,由山坡地渐向川台地蔓延;雨季又趋向高地;夏季由阳坡转向阴坡;冬季则潜伏在积雪较薄、冻结层浅,生长较多食料的阳坡地。
其每年的活动期与作物生长季节相一致。
每年地面解冻,开始植树造林时,中华鼢鼠开始窜入林中活动,交配繁殖。
林木生长时,危害渐达盛期。
中华鼢鼠的生物习性及防治
中华鼢鼠的生物习性及防治
中华鼢鼠的生物习性及防治
中华生物
【摘要】中华鼢鼠是当前危害边远山区农林业生产的主要有害生物,随着鼢鼠天敌的不断减少,鼢鼠活动更为频繁,危害更为严重,甚至对耕地、林地、苗圃地产生毁灭性破坏,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加强中华鼢鼠防治形势严峻。
【关键词】中华鼢鼠活动规律防治
中华鼢鼠属啮齿目,鼢鼠科,又名瞎狯、原鼢鼠、瞎瞎、瞎老鼠等等,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和丘陵地带,由于鼢鼠挖洞觅食速度快、活动力极强,对农作物、苗圃、造林地危害性极大,在地下能挖成大量纵横交错的洞穴,每逢大雨能造成水土流失,耕地塌陷,若不加强防治将对农林业生产造成较大危害。
目前主要有“人工捕杀法”,“灌水法”,“药物诱杀法”等多种防治办法。
一、鼢鼠的活动规律
鼢鼠是一种终年生活在地下的'害鼠,眼睛很小,眼珠不能灵活转动,视觉退化,不能远视,四肢短粗而发达,前肢强状有力,爪子呈镰刀状,具有掘土打洞的天性。
特别喜欢在低洼土壤疏松湿润而且食物比较丰富的地段栖息。
在林区各类耕地中均有,垂直分布可达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灌丛之中。
它的食性很杂,主要危害农田、果树、林木和牧草的根部;最喜食马铃薯、苜蓿、萝卜、大葱、豆类、谷子、小麦、玉米等。
鼢鼠怕水、怕风而且怕光,它挖的道洞里只要有风、有光就会马上堵洞,它生存在干燥的环境中,在捕鼠过程中用水可将其灌出或致其死亡。
中华鼢鼠的生物习性及防治
中华鼢鼠的生物习性及防治中华鼢鼠属啮齿目,鼢鼠科,又名瞎狯、原鼢鼠、瞎瞎、瞎老鼠等等,要紧分布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和丘陵地带,由于鼢鼠挖洞觅食速度快、活动力极强,对农作物、苗圃、造林地危害性极大,在地下能挖成大量纵横交错得洞穴,每逢大雨能造成水土流失,耕地塌陷,若不加强防治将对农林业生产造成较大危害.目前要紧有“人工捕杀法”,“灌水论文联盟法”,“药物诱杀法”等多种防治方法.一、鼢鼠得活动规律鼢鼠是一种终年生活在地下得害鼠,眼睛非常小,眼珠不能灵活转动,视觉退化,不能远视,四肢短粗而发达,前肢强状有力,爪子呈镰刀状,具有掘土打洞得天性.专门喜爱在低洼土壤疏松湿润而且食物比较丰富得地段栖息.在林区各类耕地中均有,垂直分布可达海拔3000米以上得高山草甸、灌丛之中.它得食性非常杂,要紧危害农田、果树、林木和牧草得根部;最喜食马铃薯、苜蓿、萝卜、大葱、豆类、谷子、小麦、玉米等.鼢鼠怕水、怕风而且怕光,它挖得道洞里只要有风、有光就会立即堵洞,它生存在干燥得环境中,在捕鼠过程中用水可将其灌出或致其死亡.鼢鼠具有非常强得挖洞能力,经观看体长12cm得鼢鼠每分钟打洞长度约20~50cm,挖洞时鼻子始终紧贴在土壤上,挖开鼠洞剖面能够看到拱土得明显得光滑鼻子痕迹.用前爪挖土、后爪蹬土,当躯体全部挖入土壤后,立即会转过躯体堵住洞口,洞方向多呈网状分布,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层,最上面离地表约15cm左右,第二层离地表20~40cm左右,是通往各取食道得要紧道路,鼢鼠休息、产仔、要紧在第二层.wc第三层深度可达到1-3米,要紧用于存放食物.鼢鼠具有非常强得听觉、嗅觉能力,能嗅到1米左右人或者动植物得气味,能沿着食物方向挖洞寻根啃食,假如长时刻不啃咬磨牙,牙齿就会相交致使无法取食.要紧吃农作物得根、茎、尤其对油松、红薯、牧草、苜蓿危害严峻,对云杉、侧柏危害较轻.鼢鼠多数基本上成片危害,沿地下15cm处挖空,啃掉植株根茎,导致农作物死亡.鼢鼠活动时刻从春分到小满;从秋分到寒露.一般每天上午8点到12点活动频繁,白天不在地面上活动,黑夜偶见在地面活动.鼢鼠得危害与农作物生长季节差不多一致,当地面气温上升,则进入田地活动,当气温达到6~15度时,各种作物出苗后达到繁育和危害高峰期.鼢鼠不冬眠,每逢秋季大地封冻前储备粮草,冬季生活在地下2米处得深窝.5~9月为生殖期,6~7月为生育高峰,年生殖2次,一般每胎为2~4仔,最高为8仔.掌握鼢鼠得生活习性、活动规律是防治得关键环节,目前子午岭林区最有效得防治方法是弹力箭捕杀法和药物诱杀法,每年平均捕杀量达到3000只以上,防治效果明显.二、防治捕杀方法1弹力箭捕杀法弹力箭制作比较方便,选用一块长25cm,宽20cm得木板,两节弹簧、一根挑杆、架子车轱辘辐条(磨制锐利)和诱绳.用铁锨把洞顶铲平,弓距洞口约15厘米,箭头不要露入洞中,选用土块堵住洞口,将诱绳末端轻轻得固定在洞口土块上,当鼢鼠推土封洞时,土块被撞动后迅速弹下,射入鼠体达到捕杀目得.(附弹力箭照片1)可依照酚鼠爪印,鼻印分析酚鼠所在方向,鼻印深得一面为前进方向,挖开洞口守候在洞旁耐心地等待鼠来封口.对切开得鼠洞约半小时巡回检查,查看鼠洞封口处,因为它听觉灵敏因此查洞时要避开鼠洞上方足步要轻,防止鼠从半洞处封堵妨碍捕杀率.或者寻到鼠洞后能够提早挖开,若发觉有堵洞现象,能够推断洞内有鼠,即可及时布设弹力箭,捕杀率能够达到95%以上.对巡回查到得有鼠洞得地点,用铁锨切开口后用小棍深入洞内探清方位查看有无岔道,如有接着深挖后布设弹力箭.2药物诱杀法诱饵法毒杀鼢鼠得关键是投饵方法,较为理想得药剂有毒鼠磷、溴敌隆等.毒饵选用鼢鼠喜吃得马铃薯、胡萝卜、葱等作为饵料,切成小块拌上适量得药剂即可.开洞投饵法:将主洞挖开,用铁铲挖一上大下小得洞口(下洞口不宜过大),把落到洞内得土取净,再把毒饵用手洒到洞道深处,然后将小洞口用土严密棚住.插洞投饵法:用一根一端削尖得硬木棒,在鼢鼠得常洞上插一洞口.用勺取一定数量得毒饵,投入洞内,然后,用论文联盟湿土捏成团,把洞口堵死.毒杀鼢鼠得时刻,最好在5月中旬往常,最迟也不能超过6月中旬.在水源较近得地点,用喷洒法消灭鼢鼠,效果较好.3灌水法具有灌溉条件得地区,可利用鼢鼠怕水得生理特性,向鼠洞内大量灌水,每年灌水两次,通过反复灌水一至两年后达到完全防治得效果.4生物防治法依照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得食物联系,大力爱护利用鼠类得天敌黄鼠狼, 猫、猫头鹰、蛇和狐狸捕鼠.黄鼠狼它吃食90%是老鼠,并钻进鼠洞抓鼠,对操纵害鼠得增长和鼠害得发生,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在林地、或者作物地块可播种一些鼢鼠不危害得植物,如鸡冠花等.适量增加人畜活动量也可有效防治鼠类危害.。
中华鼢鼠防治实施方案
中华鼢鼠防治实施方案
中华鼢鼠(学名,Eothenomys miletus)是一种特有的啮齿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高原地区。
由于中华鼢鼠对农作物和牧草具有破坏性,给当地农民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中华鼢鼠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防治中华鼢鼠,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防治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加强对中华鼢鼠的监测和调查工作。
通过定期的野外调查和监测,了解中华鼢鼠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活动规律等信息,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采取生物防治措施。
中华鼢鼠的天敌有猛禽、猫科动物等,可以通过增加这些天敌的数量,来控制中华鼢鼠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中华鼢鼠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鼠类寄生的寄生虫进行防治。
再者,加强对中华鼢鼠栖息地的管理。
中华鼢鼠主要栖息在高原地区的草地和田间地头,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管理,来减少中华鼢鼠的栖息地,从而减少中华鼢鼠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可以利用化学药剂对中华鼢鼠进行防治,如利用鼠类专用的毒饵或者喷洒杀鼠剂等方式,来减少中华鼢鼠的数量。
最后,加强对中华鼢鼠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中华鼢鼠的知识普及和防治技术的培训,提高当地农民对中华鼢鼠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他们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中华鼢鼠是一种对当地农作物和牧草造成危害的害兽,为了有效防治中华鼢鼠,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加强监测调查、生物防治、栖息地管理、化学防治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实施方案,才能有效地控制中华鼢鼠的数量,减少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危害,保障农民的利益。
中华鼢鼠的生物学特性与药物防治的最佳时期试验研究
中华鼢鼠的生物学特性与药物防治的最佳时期试验研究摘要介绍了中华鼢鼠的生物学特性,并依据其取食、繁殖、活动规律,进行最佳防治时间的确定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药物进行防治的最佳时期为春季,即植物返青前。
关键词中华鼢鼠;生物学特性;最佳防治期中华鼢鼠是河湟地区森林鼠害的主要鼠种,是典型的破坏地下根系的鼠种之一,在取食过程中挖掘大量的洞道,以便寻觅更多的植物根系和农作物块根,满足自身的食物需求,从而对当地的林业和农业造成危害。
1中华鼢鼠的生物学特性1.1形态特征体型粗短肥壮,呈圆筒状。
体长146~250mm,一般雄鼠大于雌鼠。
头部扁而宽,吻端平钝。
无耳壳,耳孔隐于毛下。
眼极细小。
四肢较短,前肢较后肢粗壮,其第2趾与第3趾的爪接近等长,呈镰刀状。
尾细短,被有稀疏的毛。
1.2取食习性中华鼢鼠食性广,主要以植物根系和农作物块茎、块根为食物,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取食重点有所不同,春、秋季为重点取食期。
春季以植物根系为主;秋季以植物块根、块茎、种子为主。
春季土壤解冻后鼢鼠开始活动,这段时间,其食物从冬季储藏品向植物活体转移。
另外,春季对鼠类的生理特征来说,是产子阶段,自身需要储备一定的营养,因此对食物的需求量大,取食活动较频繁。
由于食物匮乏,鼢鼠在这段时间的取食方式表现为广食性,取食无规律,食物上无法分出最喜食、较喜食、不喜食及不取食,所有植物的根系基本上都是它的取食范围;秋季植物的种子和果实成熟,这时鼢鼠要为过冬储藏足够的食物以便安全过冬,这段时间鼢鼠取食方式上表现为狭食性,主要采集植物的果实、种子和块茎块根这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对于植物的一般根系,尤其是干瘦的林木根很少取食。
1.3性比营地下生活的鼠类雄性的百分比较低,雄性成体约占39.4%。
1.4繁殖规律中华鼢鼠在青海地区1年繁殖1次,4月初开始交配,4月下旬结束。
繁殖盛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繁殖期短而集中。
进行繁殖的雌鼠占总雌鼠的约81%,妊娠期约1个月。
中华鼢鼠的生物习性及防治
中华鼢鼠的生物习性及防治【摘要】中华鼢鼠是当前危害边远山区农林业生产的主要有害生物,随着鼢鼠天敌的不断减少,鼢鼠活动更为频繁,危害更为严重,甚至对耕地、林地、苗圃地产生毁灭性破坏,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加强中华鼢鼠防治形势严峻。
【关键词】中华鼢鼠活动规律防治中华鼢鼠属啮齿目,鼢鼠科,又名瞎狯、原鼢鼠、瞎瞎、瞎老鼠等等,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和丘陵地带,由于鼢鼠挖洞觅食速度快、活动力极强,对农作物、苗圃、造林地危害性极大,在地下能挖成大量纵横交错的洞穴,每逢大雨能造成水土流失,耕地塌陷,若不加强防治将对农林业生产造成较大危害。
目前主要有“人工捕杀法”,“灌水法”,“药物诱杀法”等多种防治办法。
一、鼢鼠的活动规律鼢鼠是一种终年生活在地下的害鼠,眼睛很小,眼珠不能灵活转动,视觉退化,不能远视,四肢短粗而发达,前肢强状有力,爪子呈镰刀状,具有掘土打洞的天性。
特别喜欢在低洼土壤疏松湿润而且食物比较丰富的地段栖息。
在林区各类耕地中均有,垂直分布可达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灌丛之中。
它的食性很杂,主要危害农田、果树、林木和牧草的根部;最喜食马铃薯、苜蓿、萝卜、大葱、豆类、谷子、小麦、玉米等。
鼢鼠怕水、怕风而且怕光,它挖的道洞里只要有风、有光就会马上堵洞,它生存在干燥的环境中,在捕鼠过程中用水可将其灌出或致其死亡。
鼢鼠具有很强的挖洞能力,经观察体长12cm的鼢鼠每分钟打洞长度约20~50cm,挖洞时鼻子始终紧贴在土壤上,挖开鼠洞剖面能够看到拱土的明显的光滑鼻子痕迹。
用前爪挖土、后爪蹬土,当身体全部挖入土壤后,马上会转过身体堵住洞口,洞方向多呈网状分布,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层,最上面离地表约15cm左右,第二层离地表20~40cm左右,是通往各取食道的主要道路,鼢鼠休息、产仔、主要在第二层。
第三层深度可达到1-3米,主要用于存放食物。
鼢鼠具有很强的听觉、嗅觉能力,能嗅到1米左右人或者动植物的气味,能沿着食物方向挖洞寻根啃食,如果长时间不啃咬磨牙,牙齿就会相交致使无法取食。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
绿色植保¥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张团委\陈军2,陈科技1(’乾县果树技术服务站陕西乾县713300; 2咸阳市广播电视学校陕西咸阳712000)中华鼢鼠又名瞎老鼠、瞎瞎、地老鼠等,主要栖息于以甘肃为主 的西北各省(自治区)比较干旱或 干旱的农田、山林及果园中。
在陕 西乾县梁山镇永久村、鹞子村等地 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中华鼢鼠 体形粗短,呈圆筒状,体长25厘米 左右,毛色呈灰褐色,头扁平,鼻部 圆钝无毛,粉红色,有一对发达的 门牙露于唇外,耳朵退化藏于毛下,耳孔隐于毛下,视觉退化,眼睛 很小,四肢较短,前肢爪锋利向外 弯曲,便于打洞,后肢爪较细,便于 拨土。
嗅觉、听觉灵敏(图1)。
图1中华鼢鼠1危害特点中华鼢鼠在西北地区主要活 跃于山地及塬边地带的林地、粮田 和苹果园,特别喜欢在土壤疏松湿 润而且食物比较丰富的地段栖息, 一般取食植物根系、农作物块茎、块根,但取食重点因季节变化而有 所不同,春、秋两季为重点取食期。
危害果树根系主要在冬春季 和秋季,这个季节地面作物收获,没有可食的农作物,所以在果园以 蚕食苹果根系为主,特别在秋季9一10月,开始准备越冬食物,危害 加重,活动频繁,常把5年生以下 苹果树根系一次性啃食干净,使整行或整块果树死亡,是造成部分果区园貌园相差、年年栽树不见树的主要原因,具有危害大、生活隐秘、难防治的特点。
2生活习性中华鼢鼠终年生活在地下通道,怕光、怕声、怕风雨,有自然封洞习性,当它的洞道被挖开后,就必然要推土封闭,将洞口堵死,然后另挖一通道衔接起来。
中华鼢鼠的洞穴结构复杂,地面无洞口、通常由洞道和老窝组成。
洞道可分为常用洞、草洞和朝天洞。
常用洞一般距地面20厘米左右,与地面平行,比较固定,弯曲多支,其直径为10厘米左右。
草洞较浅,距地表大约8厘米。
从常用洞通向地表,在地表形成小土丘。
朝天洞是指由常用洞向下通到老窝的垂直或倾斜的通道。
老窝常位于洞内较干燥处,距地面深100厘米左右,有时深度超过150厘米。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简论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简论中华鼢鼠,仓鼠科啮齿目动物,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山西等西北省份,在我们当地别称瞎老。
中华鼢鼠终年生活在地下通道,怕光、怕声、怕风,有自然封洞性。
不冬眠,昼夜活动,以植物地下茎和根块为食,喜欢栖于土层深厚、土质松软的荒山缓坡及乔木林下缘的疏林灌丛、草原地、高山灌丛。
中华鼢鼠前足及前爪较细短,头宽扁,鼻端平钝,四肢较短、尾短。
背部带有明显的锈红色。
额部中央有一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白斑点,有一对发达的门牙露于唇外,耳朵退化藏于毛下,视觉退化,眼睛很小。
听觉、嗅觉灵敏。
一、危害特点中华鼢鼠在西北地区主要活动于山地、粮田和草地,喜欢在土壤疏松而且食物比较丰富的地段栖息,取食植物块茎、块根。
但因季节不同,取食地点也随之变化,春、秋季为重点取食期。
危害松树根系主要在春季和秋季,这时地面作物已收获,没有可食的农作物根茎,所以蚕食松树的根系,特别在秋季9~10月,开始准备越冬食物,危害加重,活动频繁,常把松树根系一次性啃食干净,造成整棵松树死亡。
因此,中华鼢鼠具有危害大、生活隐秘,难防治的特点。
二、生活习性中华鼢鼠终年生活在地下通道,当它的洞道被破坏后,就必然要推土封洞,将洞口堵死,然后另挖一条通道与其它洞道衔接起来。
中华鼢鼠的洞道结构复杂,地面无洞口、通常由洞道和老巢组成。
洞道又分为常用洞、取食洞和朝天洞。
常用洞一般距地面约20厘米左右,与地面平行,比较固定,弯曲多支。
取食洞较浅,距地表约10厘米左右,通常用于取食草根、农作物等植物根茎。
从常用洞通向地面,在地面形成土丘是寻找中华鼢鼠栖息地的唯一办法,朝天洞是指由常用洞向下通到老巢的较垂直或倾斜的通道。
老巢常位于洞内较干燥处,距地面深一米左右,有时可深达两米左右。
三、防治方法中华鼢鼠防治的重点是鉴别洞道及方向,鼠洞纵横交错,新旧混杂,识别比较困难。
根据在日常的防治中观察和实践,凡是中华鼢鼠活动的区域,地面存在许多土丘,再根据土丘的新旧程度判定鼢鼠活动情况。
对中华鼢鼠的危害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
对中华鼢鼠的危害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作者:范长联陈小江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中华鼢鼠属啮齿目、仓鼠科、鼢鼠属,也叫鼢鼠、瞎狯、瞎老鼠、瞎瞎,在我国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内蒙古、青海、四川、湖北等地分布广泛。
本文对中华鼢鼠的生物特性、危害现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华鼢鼠;生物特性;防治措施1.形态特征中华鼢鼠体形粗短肥胖,四肢短,前肢较后肢发达,粗壮有力,具有镰刀状的锐爪,适于掘洞挖土;后肢小,趾长,适于拨土。
眼退化特别小,眼球不能转动不能远视,视觉退化,在地表行走迟缓。
外耳廓退化隐没在毛中。
尾细而短,全身体毛细软带丝光,不粘土(麻耀君等,2009;白璐,2008)。
一般雄性大于雌性。
2.生物学特性2.1繁殖规律中华鼢鼠寿命一般为5年,个别在6年以上,在连家砭林区1年繁殖2胎,每胎产1~4只,个别达8只,以2~3只居多。
从怀胎、出生到哺乳期结束约为3个月,仔鼠当年无生育能力。
2.2活动规律全年活动无冬眠,但冬季活动明显减少。
春季是其取食、交配、繁殖季节,是第一个活动高峰期。
秋季是取食、贮藏食物季节,为第二个为害高峰期(陈金莲等,2011)。
这两个时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
在一个昼夜内,以早晚和黑夜活动较频繁;晴天无风时活动正常,风天、阴雨天基本不活动,风雨过后活动较频繁。
2.3生活习性为食根性害鼠,主要栖息于山地和丘陵的农田、草原、荒地、林地,尤其以地势平坦、土壤疏松潮湿、向阳沟谷、阶地、坡地等植被茂密的地块数量最多。
常年营地下穴居生活,听觉和嗅觉十分敏锐,善于辨别食物,在洞穴中的整个活动全靠嗅觉和听觉来进行。
有怕风、怕声、怕光、怕水和堵洞习性,一经发现洞道打开,便会很快堵住。
其胆小多疑,稍有惊动即返回老窝。
有随季节和食物源迁移习性。
食性广而杂,取食量大,适应性极强。
在木本植物中,对针叶树(主要指松科植物)的喜食性大于阔叶树,尤其对油松、落叶松、华山松最为喜食;草本植物中以党参、苜蓿、小麦、马铃薯、当归最为喜食。
中华鼢鼠_精品文档
中华鼢鼠中华鼢鼠,也被称为中国鼢鼠,是一种特殊的鼠类动物。
它们属于鼠科,是中国的特有种,只分布在中国的一些特定地区。
中华鼢鼠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其体形和习性使其成为研究人员和动物爱好者们的关注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中华鼢鼠的特征、栖息地、行为习性和保护状况等相关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华鼢鼠的特征。
中华鼢鼠的体长约为15-20厘米,尾巴约为12-15厘米,体重在60-100克之间。
它们的体形较为修长,四肢短小而灵活。
中华鼢鼠具有浅棕色的背毛和白色的腹毛,这使得它们在森林地区中具有很好的伪装能力。
它们的眼睛相对较大,耳朵较小,嘴巴尖而长。
总体来说,中华鼢鼠是一种外形可爱的小动物。
中华鼢鼠主要栖息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尤其是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
它们通常选择栖息在温暖湿润的山地森林中。
这些森林给予中华鼢鼠丰富的食物来源、良好的遮蔽和安全的栖息地。
中华鼢鼠喜欢在地下挖掘巢穴,这些巢穴通常由树根和落叶构成。
它们会在巢穴中休息、繁殖和存储食物。
中华鼢鼠是夜行性动物,通常在夜晚活动,白天则躲藏在巢穴里。
中华鼢鼠是杂食性动物,它们的食物种类十分多样。
它们的主要食物包括种子、坚果、树木的嫩芽和果实等。
此外,中华鼢鼠还会吃些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中华鼢鼠以其敏锐的嗅觉和灵活的爪子捕捉食物,这使得它们可以在困难的环境中寻找食物并生存下来。
然而,中华鼢鼠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威胁,这使得它们的保护非常重要。
其中,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导致中华鼢鼠失去了栖息地。
此外,气候变化和污染也对中华鼢鼠的生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因素使得中华鼢鼠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为了保护中华鼢鼠,一些行动已经开始进行。
例如,设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的实施等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保护中华鼢鼠的栖息地,限制砍伐行为,并增加人们对于中华鼢鼠保护的意识。
在这方面,科研人员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对中华鼢鼠的研究,推动了对于这一物种的关注和保护。
陇东旱塬地区中华鼢鼠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技术
陇东旱塬地区中华鼢鼠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技术陇东旱塬地区中华鼢鼠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技术摘要阐述了中华鼢鼠的特征特性,从人工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陇东旱塬地区防治中华鼢鼠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鼢鼠;特征特性;防治技术;陇东旱塬地区中华鼢鼠俗名瞎老鼠、瞎瞎,属啮齿目,鼢鼠科,是农林牧业的重要害鼠之一。
分布于我国西北及华北各省,为害农田、森林和草原。
其是陇东旱塬区较为普遍的农田害鼠,遍布陇东旱塬区,其分布广,密度较大,繁殖能力强、食性杂,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毒鼠强等高毒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生态系统失衡,一度造成鼠害泛滥,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
笔者通过多年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其生物学特性,试验总结出了弓箭射杀、毒饵诱杀、灌水、烟熏等防治技术,对有效防治其危害、降低农业生产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2008年开始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2012年9月调查,其田间密度已下降到山区0.65只/hm2,比2007年下降82.1%,塬区1.5只/hm2,下降80.0%;据粗略估算5年共挽回粮食28 540 t,价值5 708万元。
1 特征特性1.1 形态特征中华鼢鼠体系粗壮,咀短、耳壳退化,在绒毛下仅留皮褶,但其嗅觉和听觉极为灵敏,其寻找和识别食物、求偶、自卫、避敌等行为,主要依靠嗅觉和听觉;鼢鼠的眼极小,视觉退化,眼圈呆板,怕风、怕光,不能远视;前足发达、爪粗壮如镰刀形外弯,适于挖掘,后足较小,适于扒土。
头骨粗大,颅全长47 cm,棱角明显,头骨后面宽大于高。
1对门齿较大、外露,齿孔小;臼齿无根;咀嚼面形成左右交错三角形;听泡低平。
夏毛一般浅灰色,咀上方呈浅色斑,额中有一白斑,腹毛灰黑,足灰白色[1]。
1.2 生活习性与繁殖情况中华鼢鼠喜欢生活在结构均匀、可塑性强、土壤质地疏松、生长着各种粮食、蔬菜和林木作物的农田里。
常年在土中生活,善于掘土打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东旱塬地区中华鼢鼠的特征特性及防治技术
摘要阐述了中华鼢鼠的特征特性,从人工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陇东旱塬地区防治中华鼢鼠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鼢鼠;特征特性;防治技术;陇东旱塬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159-01
中华鼢鼠俗名瞎老鼠、瞎瞎,属啮齿目,鼢鼠科,是农林牧业的重要害鼠之一。
分布于我国西北及华北各省,为害农田、森林和草原。
其是陇东旱塬区较为普遍的农田害鼠,遍布陇东旱塬区,其分布广,密度较大,繁殖能力强、食性杂,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毒鼠强等高毒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生态系统失衡,一度造成鼠害泛滥,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
笔者通过多年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其生物学特性,试验总结出了弓箭射杀、毒饵诱杀、灌水、烟熏等防治技术,对有效防治其危害、降低农业生产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2008年开始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2012年9月调查,其田间密度已下降到山区0.65只/hm2,比2007年下降82.1%,塬区1.5只/hm2,下降80.0%;据粗略估算5年共挽回粮食28 540 t,价值5 708万元。
1 特征特性
1.1 形态特征
中华鼢鼠体系粗壮,咀短、耳壳退化,在绒毛下仅留皮褶,但其
嗅觉和听觉极为灵敏,其寻找和识别食物、求偶、自卫、避敌等行为,主要依靠嗅觉和听觉;鼢鼠的眼极小,视觉退化,眼圈呆板,怕风、怕光,不能远视;前足发达、爪粗壮如镰刀形外弯,适于挖掘,后足较小,适于扒土。
头骨粗大,颅全长47 cm,棱角明显,头骨后面宽大于高。
1对门齿较大、外露,齿孔小;臼齿无根;咀嚼面形成左右交错三角形;听泡低平。
夏毛一般浅灰色,咀上方呈浅色斑,额中有一白斑,腹毛灰黑,足灰白色[1]。
1.2 生活习性与繁殖情况
中华鼢鼠喜欢生活在结构均匀、可塑性强、土壤质地疏松、生长着各种粮食、蔬菜和林木作物的农田里。
常年在土中生活,善于掘土打洞。
中华鼢鼠在陇东旱塬区1年繁殖2次,第1次在3月初至5月底,第2次在7—9月间。
一般每胎产仔1~8只,但以2~3只最普遍。
经每隔5~10 d解剖观察,开春活动就有求偶、交配行为,孕期45 d左右,5月下旬产仔[2]。
据190例解剖结果显示,母鼠每胎产仔2只的占53.1%,每胎3只的占30.0%,每胎1只的占16.3%。
1.3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
中华鼢鼠全年活动危害约9个月,3月上旬土壤解冻后,由地层深处的越冬穴上升到耕作层刨食种子、求偶交配、繁殖,在地表活动6~7个月;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开始向地下活动,修补洞穴,拉贮冬粮;1—2月,潜入150~280 cm的地下越冬穴越冬[3]。
鼢鼠不仅有向土壤和植被条件较好的地方作永久性搬迁的能力,还有适应气候变化而作季节性迁移的情形,冬季由阴坡转向阳坡,夏季
由阳坡转向阴坡。
1.4 食性及危害程度
中华鼢鼠属植食、杂食性鼠类,取食甚广,主要取食植物的根系、茎叶及果实。
据多年观察,其1年有2次危害高峰,早春播种后4—5月主要刨食春播作物的种子和越冬作物的幼苗根系,9—10月主要为害秋作物的果实和种子。
其取食次数因季节、天气变化而不同,春季取食2次/d,夏季取食3次/d,秋季整天活动[4]。
夏季阴山地区活动最盛,小雨、阴天全天活动,大风、大雨不活动,尤其久旱遇小雨是活动的高峰。
据调查1只鼢鼠年进食量可达23 kg,如果其进食量的1/2按成熟农作物的籽粒计算,其平均直接吃掉的粮食就达93.15 kg/hm2,其啃食农作物根系、种子所带来的损失更是非常巨大。
防治前2007年调查数据显示,其平均密度为81.0只/hm2,其中,山区39.0只/hm2,塬区9.0只/hm2,苜蓿地、林地最多可达195只/hm2。
2 中华鼢鼠的防治技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运用化学药剂、人工捕杀、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2.1 人工防治
主要用弹力地箭、弓箭等器械捕杀,方法是根据鼢鼠具有推土封鼠洞,在地面留有封土堆的习性,根据封土堆寻找鼠洞,在开挖洞口上方20 cm处安放捕杀箭,再用土封住洞口,利用鼢鼠怕风、水等习性堵洞的办法诱杀。
组织捕鼠能手在鼠害密度较大的地区,采
用传统的弓箭射杀方法,效果显著[5]。
2.2 物理防治
一是灌水法。
在田间将鼠道挖开,灌水即可。
一般40~80 kg水就能灌出1只鼠,然后捕杀[6]。
二是烟熏法。
在田间将鼠道挖开,用细柴草作燃料,加入少许辣椒或烟叶,点燃后用手摇鼓风将毒烟吹入洞内,烟熏使其致死或熏出后捕杀[7]。
2.3 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毒饵诱杀是泾川县常用的一种方法,2012年防治面积5 600 km2,杀鼠26 450只。
药剂防治主要是选用鼢鼠灵、克鼠星2种药物在鼠洞内投放。
方法是在防治区寻找、判断鼠洞,在开挖出的鼠洞一侧或两侧洞内30 cm处投放鼢鼠灵或克鼠星5粒左右,再封洞口[8]。
毒饵的饵料以鼢鼠喜食的葱、韭菜、蒜苗、马铃薯、苹果、苜蓿根等切成小块,1 kg饵料拌溴敌隆30~40 g,拌药时加少量清油或面糊,增加农药粘着力;或将葱、马铃薯、苹果等饵料小块从中间用小刀划开,加入少量溴敌隆。
在田间鼠道挖开洞口,将毒饵放入洞内10~15 cm深处;每处放20~30块,然后将洞口封好。
坚持常年投放药物[9]。
3 参考文献
[1] 杨秀梅,朱玉君.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54-155,159.
[2] 陈金莲,于勇,丁海宁,等.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及防治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10):25,87.
[3] 侯国亮,张晓韡,张晓晔,等.中华鼢鼠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3):152,169. [4] 卢凯洁.半干旱山区苹果园中华鼢鼠的发生与防治[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0(10):30-31.
[5] 麻耀君,邹波,王庭林,等.中华鼢鼠的生态及防治[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4):73-76.
[6] 韩丽,孔繁慧.中华鼢鼠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8,34(3):60-62.
[7] 刘宝汉.中华鼢鼠在子午岭林区的危害及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4):53-54.
[8] 卢凯洁.天水市农田中华鼢鼠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2003(11):43-44.
[9] 侯德恒.中华鼢鼠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 13(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