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陇东历史的几个问题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二十一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二十一第1题【单选题】秦朝官僚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责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门下省D、军机处【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并确定“天子独以印为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玉玺上的文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据此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包括( )①皇帝至高无上②皇帝掌控中央③人治色彩浓厚④中央控制地方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秦朝时,陕西郡的郡守死了,按规定新的郡守是( )A、他的大儿子继承B、中央政府任命C、考试选拔D、老百姓重新选举【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他采纳董仲舒的主张,任用精通儒家学问的人为官,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他”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最早发明的是( )A、火药B、造纸术C、印刷术D、指南针【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美丽富饶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开始于( )A、张骞通西域B、班超经营西域C、丝绸之路开通D、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诗中所赞的秦王的历史功绩是( )A、完成了国家的统一B、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统一了文字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如果你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导演,下列场景中唯一有可能在剧中出现的是( )A、官渡之战前,袁绍通过运河将军队迅速调往前线B、曹操用《齐民要术》指导屯田农民提高生产技术C、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发射火炮、火箭,点燃曹军的战船D、在手术之前,华佗先给病人服下“麻沸散”【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
2020-2021学年甘肃省北师大庆阳附校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甘肃省北师大庆阳附校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1.按生活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我国的原始人类,正确的是()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元谋人④半坡人⑤河姆渡人A. ③①②④⑤B. ③①②⑤④C. ①②③④⑤D. ②③①⑤④2.下列我国远古人类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是()A. 元谋人B. 半坡人C. 北京人D. 河姆渡人3.某电视台要拍摄黄帝历史纪录片,如果由你来担任策划,下列情节你最可能保留的是()A. 他后来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 他在涿鹿之战中被蚩尤打败C. 他去世后将王位禅让给大禹D. 他领导的部落生活在长江下游一带4.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
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A. 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B. 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C. 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 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5.春秋五霸中第一个霸主是()A. 齐桓公B. 秦穆公C. 晋文公D. 楚庄王6.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社会不断变化转型。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B. 商→西周→夏→春秋→战国C. 夏→西周→商→春秋→战国D. 西周→夏→商→春秋→战国7.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A. 当兵立军功B. 不隐瞒犯法行为C. 合法经商致富D. 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8.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用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刺史9.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 .修建阿房宫B. 秦末农民起义C. 楚汉之争D. .秦的暴政10.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七年级上册历史学练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 我们的远古祖先知识网络构建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课后即时训练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 .元谋人B .北京人C .蓝田人D .山顶洞人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进化C.大脑的进化D.劳动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B 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C 集体居住在山洞里D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 手脚有明显分工B 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C 懂得人工取火D 过着群居生活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 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 人工取火御寒C 过着群居生活D 使用打制石器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 石器 B 木棒 C 火把 D 弓箭9. 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 北京人B.北京人 山顶洞人C.山顶洞人 半坡原始人类D.河姆渡原始人类 半坡原始人类综合思维导航 我们的远古祖先北京人 距今年代:70万~20万年之间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特点: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 距今年代:约18000年 生活地点:龙骨山顶部洞穴 特点: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10.① 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② 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③ 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④ 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合作探究学习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
史前到先秦时期甘肃地区的古人类与民族活动
2016年11月陇东学院学报Nov.2016第27卷第6期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Vol.27No.6史前到先秦时期甘肃地区的古人类与民族活动董知珍,冯小琴(兰州城市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甘肃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多民族的栖息地。
从史前的远古时代开始,在甘肃大地上留下了古人类活动的足迹,也创造了诸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辉煌灿烂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甘肃大地上的氐、羌、大月氏和乌孙等民族在甘肃的繁衍生息,为甘肃的早期开发和促进中西交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甘肃;古人类;民族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30(2016)06-0047-05收稿日期:2016-10-19基金项目:2013年甘肃社科规划项目《明初甘肃汉族移民问题研究》(13YD084)作者简介:董知珍(1972—),男,甘肃庄浪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西北民族史和宗教史研究。
甘肃古称河陇,取“河西陇右”之意,是我国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生活的热土。
历史上甘肃是戎、羌、氐、月氏、乌孙、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土族以及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聚居地,更是现在的裕固族、东乡族和撒拉族三个特有民族的栖息地。
甘肃东连陕西、西接新疆和青海、北邻宁夏和内蒙古、南通四川,是我国“亦南亦北,亦东亦西”的省份,更是“丝绸之路”贯通东西的孔道。
在史前时期,生活在甘肃的先民在各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从而形成了一个自旧石器时代中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完整的序列,特别是秦安大地湾的仰韶文化遗址更是见证了甘肃悠久而又灿烂的华夏文明。
而在临洮发现的“马家窑文化”、广河县的“齐家文化”以及在河西走廊以玉门为代表的“火烧沟文化”则体现了甘肃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性,展现了甘肃古代文化的多元性。
甘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更适宜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的生计方式。
先秦历史知识点
先秦历史知识点【1】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为止,历经原始人群、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时期。
元谋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类的典型代表。
从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代表。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此时期,贫富分化,原始社会解体。
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
遍布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表明,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中国先民的多项发明,说明中国对世界文明具有突出贡献。
2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
①夏自公元前21世纪至约公元前16世纪,由启建立,最后国王是桀。
统治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奴隶制开始阶段。
②商自公元前16世纪至约公元前11世纪,由汤建立,最后国王是纣。
初都城是亳,前期屡屡迁都,最后定都殷。
其疆域,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还有众多属国。
商有高度的奴隶制文明,是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③西周自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前771年。
由周武王建立,最后国王是周幽王。
都城是镐京。
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④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
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周王成为诸侯的傀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加强。
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3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
这一时期,兼并战争激烈.民族融合加强,出现了统一趋势,生产力大大提高,通过一系列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贵族掌握了政权,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2.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更替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联盟等几种形式,这些社会组织与原始社会的各个阶段相对应。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先秦史+讲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先秦史(一)、阶段性特征说明: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开的阶段性特征过于单一,学生无法形成整体地、相互关联的立体化认识。
因此笔者将知识点用小论文的方式写出来,既解决的知识点问题,又训练了小论文题,一举两得。
观点:周制度的建立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论述:人类文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向前演进的趋势,且后者总是吸取了前朝的得失。
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文明演进看,商采取内外服制,中央对地方控制程度较弱,而西周在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后,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度,分封诸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而推动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王位传的演进趋势看,商以前在继承方式上采取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方式,易造成统治内部动荡,周亦有所改进,推行了宗法制,这不仅继承了,缓和了继承矛盾,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家族、亲戚、姓氏等,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我们应重视先秦文明,特别是周文化的剑基石作用,团结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观点: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论述:历史总是处于转型的浪潮中,而春秋战国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特殊且重要的时期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出现,原有的井田制逐渐遭到破坏,出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小农经济在各国以不同形式得以确立,从而使我国步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小农社会。
成为封建时代一切存在的经济基础。
经济上的转型也影响着上层建筑的变化。
随着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瓦解,诸侯间出现争霸兼并战争,为了适应这。
各国变法改革为了提高国家正式的运行效率,郡县制的雏形开始出现。
文化上的变动更是特殊,为了解决十字路口上的方向问题,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最终以儒、墨、法、道成为时代主流。
这些学派不仅为当时提供了方向,亦为后世人民心理情感奠定了基础。
综上可知,春秋战国为我国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源泉(二)、高频知识梳理之高频点一、分封制1:分封特点:王族最多、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意义:A: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诸侯国的控制。
高中历史课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提能点(二) 影响深远的郡县制
素养攻略:重在问题引领·层析历史解释
1.秦朝为何大规模推行郡县制?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需
经济上 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
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政治上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初步形成为秦朝推行郡县 制奠定了政治基础
法家思想奠定了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思想基础,郡县
解析:分封制难以维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 制被破坏,故排除 A 项;B 项与史实不符;C 项与材料“秦 国……无明显差别”“东方六国……等级差别明显”相符 合;D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 答案:C
3.(2017·浙江 4 月选考——秦朝制度的创新)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
提能点(三) 关注社会转型——周秦之变 素养攻略:注重客观分析·突出唯物史观
个人 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高度集中到秦 权力 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地方 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 权力 中央的郡县 政治 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 制度 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权力 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 执掌 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职业官僚掌握
更重要的是“大一统”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使中国人产生 融合智慧、发展共同文化的伟大理想。秦的统一顺应了春秋、 战国以来历史的发展趋势,在政治制度上、思想文化上、经济 形态上都使中国出现亘古未有的新局面。甚至在疆域方面,亦 因统一事业的完成而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一方面可以集中全国 的力量以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另一方面对东南及南方边疆地 区也发挥了巨大的开拓作用,奠定了此后中国版图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研究热点问题
中国古代史研究热点问题中国古代史研究热点问题一、秦汉简牍学研究:新史料的出现是推动历史研究纵深发展的动力之一,尤其是秦汉史的研究,传世的文献资料比较少,制约了史学研究的发展。
本世纪初,在西北的新疆、甘肃等地,陆续出土了不少汉简,一些学者开始利用这些资料对秦汉社会进行研究。
建国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考古成果似乎十分垂青秦汉历史,秦汉简牍大量的出土。
主要有1975年云梦秦简、1990-1992年敦煌悬泉置汉简、1993年连云港尹湾汉简、2001年张家山汉简、2002年江西里耶秦简、2002年长沙东牌楼汉简等等,大量简牍的出土,为秦汉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研究者们利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方法,在秦汉官僚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法律制度、民族关系、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云梦出土了一千多支竹简,主要是秦代的法律制度,还有反应当时社会风俗的《日书》。
1996年里耶出土的秦简达三万多枚,主要是地方的官方档案文书,1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大大充实了少得可怜的秦史资料。
这批简牍是秦时县一级政府的部分档案资料,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含罚没财产)登记和转运、里程书等。
运用简牍这批简牍,学者们对秦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文书制度、邮驿制度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张家山汉简主要有《二年律令》是汉初的法律条文。
学者们不仅对汉初的法律、行政制度有了深入的研究。
利用这些制度资料,研究汉初国家对社会关系的整合情况,推动了社会史研究的深入。
尹湾汉简的出土,为研究汉代地方郡县机构中官吏组成,官吏的的升迁、职能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推动了汉代行政制度研究的深入发展。
另外,简牍的整理、文字的识读、简牍文书的特点规律等都成为研究热点。
借助于新史料,不仅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文,还出版有《简帛研究》等专业期刊、以及简帛网站等。
还出版了一些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汉代官文书研究》、《简牍文书学》等等。
古代史单元检测题(一)
A.张掖互市 B.茶马互市C.用丝绸换取茶叶 D.用丝绸、瓷器换取装饰品
7.秦人本姓嬴。夏商之际,活动在今天的礼县一带.那时候,嬴族人实力弱小,但擅长()。
A.养马B.养牛C.种植业 D.牧羊
8.“陇”是下列()的简称。
A.启B.纣C.弃D.集
4.在东乡县马家窑文化的林家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 )年的铜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第一件青铜器。
A.3000 B.5000
C.8000 D.10000
5.三国时期曹魏和蜀汉两大政权割据势力,在甘肃境内长期进行战争,其目的是为了争夺()。
A.河西走廊 B.成县 C.文县 D.陇右
16.( )年,匈奴贵族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
A. 220 B. 266 C. 311 D. 316
17.大佛寺是( )的旅游资源
A. 张掖市 B. 武威市 C. 天水市 D. 酒泉市
18.河西归汉王朝后,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统治,汉王朝设立了武威郡、张掖郡、_____和______,史称“河西四郡”。
凉、南凉、西凉和北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_____________”。
6.新石器时代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为__________。
7.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国在邽戎、冀戎两个新开辟的地区设__________和__________ 。这是甘肃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8.在夏商周时期,甘肃境内除了_______ 、__________外,还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等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粹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粹1.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为秦的统一提供了哪些条件?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创新之举。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地域之间联系加强;法家思想为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实行郡县制;同意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书同文。
2.秦汉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请结合史实简要加以说明,并概括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说明:统一性:秦朝统一文字(“书同文”),重法抑儒;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思想文化。
多样性: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风格多样;中外文化共融,佛、道、儒、法并存。
原因:秦汉是大一统的、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接纳吸取了外来文化的长处。
说明:学生的答案只要符合参考答案的意思,即可得分。
3.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写道:“秦朝是短促的朝代,但又是极重要的朝代;秦始皇是暴虐的皇帝,但又是对历史有巨大贡献的皇帝;秦是文化的摧残者,但在某些方面又是先进者。
”结合有关史实论证这一结论。
范文澜的结论是正确的。
①秦朝仅存15年。
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封建国家;它创建了许多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国彼此延续二千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基础上逐步演变。
②秦始皇在位12年,统治极为残暴: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严酷。
但在其统治期间,他做了许多有利于巩固统一的重大事业,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筑长城等,对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秦始皇梵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但他统一文字;战国时秦国崇尚法家思想,勇于改革,这又证明秦在文化的某些方面走在当时世界的前面。
4.概述汉武帝、唐太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革新举措及其相同影响。
据此谈谈你的认识。
举措: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使监察制度更加严密;实行察举、征召等人才选拔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体系;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通知基础。
甘肃历史 古代史
甘肃历史古代史第一部分甘肃古代史概述:旧石器时期(粗糙石器、使用火)------新石器时期(磨制石器、种植庄稼、制作陶器、逐步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周秦先祖在甘肃活动(奴隶社会)-----秦统一后,甘肃进步封建社会的王朝更替。
旧石器时期的甘肃:(1万年前)生产活动:使用粗糙石器(粗制石器、骨器、鹿角器)、使用火。
新石器时期的甘肃:(5000--2000年前)1.甘肃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主要:①大地湾文化(8000年--4800年)大地湾文化遗址是我国西北地区形成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②马家窑文化(5000年--4000年)③齐家文化(4000年左右)周秦先祖在甘肃的活动:秦人在甘肃的活动:秦武公十年,秦国在邽(gui)戎、冀戎两个新开辟的地区设邽县(今天水麦积区南)和冀县(今天水甘谷县)。
这是甘肃历史上最早的两个县秦穆公时期,秦国称霸西戎,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甘肃境内其他古老民族:西戎、月氏、乌孙、氐族、羌族、匈奴等。
秦朝时期的甘肃: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全面推广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为40郡),在甘肃境内设置2郡,陇西郡(今临洮县南)、北地郡(义渠今宁县西北)。
2.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新修今兰州黄河以北的长城,构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汉朝时期的甘肃:1.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在行政建制上沿袭秦制,设北地郡和陇西郡。
汉武帝在甘肃设立“河西四郡”即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
2.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获得了西域大量前所未有的资料,向西域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
3.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以亲身实践开通了中西陆路交通,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知识点
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知识点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并且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先秦时期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制度和政权结构先秦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的主要政权形式是分封制。
以西周为例,它采用了封爵制度,将国家分封给各个诸侯国,以维持统一的政权。
不过,由于诸侯国实力的太度发展,渐渐地演变为分封体制。
这个制度的基础是权贵家族的地位和利益,虽然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也存在腐败和剥削的问题。
二、经济发展和贸易在先秦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发达地区相对较为繁荣。
这个时期出现了冶铸业、农耕业、纺织业等行业的兴盛,同时贸易也得到了发展。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商业贸易的兴盛也带动了社会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然而,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限制,贵族阶级往往把精力放在享乐上,社会财富比较集中,农民阶级的生活相对较为困难。
三、哲学思想与学问的兴起先秦时期是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学派思想兴起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思考人生、社会和宇宙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比如,《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基本经典。
墨子则提出了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和和平共处。
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顺应天道、追求自然。
这些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四、文化传统与文学艺术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萌芽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间歌谣,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情感。
《楚辞》则是出现在楚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激昂、奔放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外,陶器、青铜器等艺术品也开始有了较为丰富的创作与应用。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瑰宝,也是后世文化的重要源泉。
2022~2023年高二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云南省通海三中)
选择题北宋初年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种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有①消除了分裂割据②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B【解析】消除分裂割据是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积极影响,将含①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②③④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消极影响,故选B。
选择题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 加速向封建生产方式的转化C.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 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答案】B【解析】加速封建化进程即加速向封建生产方式的转化是“最重要”影响,其他三个选项均是具体的影响而非“最重要”影响,做此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字眼——“最重要”影响,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择题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这一规定说明日本1889年宪法A. 使日本政体发生了巨大变化B. 使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C. 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D.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答案】C【解析】试题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分析可知,《日本帝国宪法》中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说明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C项正确;ABD项题干材料无从涉及,排除。
正确选项为C项。
选择题宗教改革家提出:“一个人是否能得到救赎,不在于任何其他原因,而是由上帝的永恒判决决定的。
”对此材料中观点理解合理的是A. 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B. 是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观点C. 符合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需要D. 反对信仰宗教,倡导自我奋斗【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观点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是加尔文的“先定论”观点,故B错误,选A;此观点符合资产阶级发家致富的需要,C项错;加尔文并不反对信仰宗教,只是提倡以一种宗教代替另外一种宗教,排除D。
选择题穆罕默德·阿里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该机构相当于西方国家的A. 最高法院B. 议会C. 总统D. 内阁【答案】D【解析】穆罕默德·阿里仿效欧美国家,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而国务会议相当于内阁,这是基本识记点,所以材料中的该机构相当于西方国家的内阁而非最高法院、议会以及总统,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完整版)先秦文学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
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
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先秦时期历史事件讲解_先秦时期历史事件叙述
先秦时期历史事件讲解_先秦时期历史事件叙述先秦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记载了很多性格各异的女性,记录了她们在当时社会中的生活,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先秦时期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先秦时期历史事件一:南戍五岭南戍五岭讲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大将对百越地区采取重大的军事行动。
使得百越地区也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秦朝初年,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及两广地区,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越族。
当时,他们还处于氏族社会时期,各个部落和部落联盟大小不一,居住分散,时人称为百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北击匈奴的同时,又派大将屠雎率50万部队对百越地区采取了重大的军事行动。
秦很快征服了闽越,但在进攻南越和西越时,秦军遭到了顽强抵抗,加之岭南地区交通不便,军需供应困难,战争相持不下。
为了支援战争,秦始皇一面在中原征发兵马,一面命令监御史禄率兵在今广西兴安县北开挖灵渠,把湘江和桂江支流---漓江之间的交通贯通起来,灵渠建成后大大方便了军需供应和兵员运输。
经过八年征战,终于平定了百越,统一了岭南地区,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战争期间和战争之后,先后有50万中原人,"戍五岭,与越杂处",他们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客观上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从此,越族人民就永远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百越地区也从此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先秦时期历史事件二:大泽乡起义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三国地理篇[第38节]京畿之地(1)
三国地理篇[第38节]京畿之地(1)京畿之地(1)严格来说,“东汉十三州”的说法并不严谨。
这是因为东汉实际只划定了十二个州,外加一个环卫中央性质的“司隶校尉部”。
尽管负责监察司隶地区的“司隶校尉”在职级上与各州刺史相当,但终究负责的是环首都地区,在官名和权力上都有所差异,一直到曹魏代汉之时,司隶校尉部才算是真正易名为“司州”,并根据新的地缘政治需求在范围上做了调整。
正因为如此,将汉家天下称之为“十三州部”的说法会更为严谨些。
不过这些名称上的变迁,并不妨碍行文中提前使用“司州”一名,来代指将要展开的这个特殊政治板块。
无论是封建体制还是集权体系,在都城之外打造一个能直接为王权所控的环首都圈,都有其现实意义。
这样一片靠近国都的土地,在古汉语中被称之为“畿”。
与都城合在一起,被称之为“京畿”。
从承接这一职能的板块角度来说,京畿板块的嵌入,一定程度意味着对旧有地缘政治格局的破坏。
最现实的案例是当下由于北京的存在,河北的地缘结构变得支离破碎。
以至于除了寄希望于首都反哺之外,没有办法完全立足自身需求而进行规划。
(这么说来,天子脚下未必好)在两汉时期,因京畿之地嵌入而受到最大影响的是雍州,它的存在直接导致雍州之名从行政版图上消失,除划归中央的部分以外,其余大部整合成了凉州。
另一个受到重大影响是的豫州。
这个原本应该以洛阳盆地为起点,向东拥有大片河淮之地的中州,最终只能变身成为一个淮北属性的监察区/行政区。
包括并州部分,其实也被挖走了西南方向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
之所以一片京畿之地,会造成如此之大的行政区划变动,是因为汉朝所实施的是以长安、洛阳为都的“两京制”。
每一个都城都代表着一个地缘地位极其重要的地理单元。
其中长安所代表的是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的关中平原,滋生洛阳的则是平原面积仅为1000平方公里的洛阳盆地。
仔细观察司州的轮廓,会发现很像热带鱼中的代表鱼种“神仙鱼”。
要是用简笔画的方式来描绘的话,就是一个充当头部和身体的大三角形,加上一个充当尾部的小三角形。
初中历史_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展示目标】1、掌握秦朝建立的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建立者、都城)。
2、重点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3、了解秦朝的疆域。
【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2分钟,向学生播放《秦王扫六合》的歌曲,并配以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
教师导入新课:刚才大家在音乐里听到的歌词,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那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是何许人呢?他在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秦统一中国》。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本节课设计了三个环节:“建国大业”、“治国方略”、“大国格局”。
由浅入深,把秦的统一,秦一统的措施,及秦的疆域串联起来,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一、“建国大业”——秦灭六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子目,快速找出秦灭六国的时间、人物、顺序、结果及意义。
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地图动态演示秦灭六国的顺序及统一过程,重点掌握秦统一的时间。
并提出问题:(1)秦国和秦朝一样吗?(2)为什么战国七雄中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后让学生记忆:①统一大业,符合人民愿望;②商鞅变法,国富兵强;③长平之战,赢得绝对优势;④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
过渡:出示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上。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问:秦王消灭六国,结束割据,那么,他是否就一劳永逸安于现状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叙述过渡到下一框题——治国方略)二、治国方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引导: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可谓顺民心、合民意,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敬佩。
而他嬴政也洋洋自得,豪不谦虚。
原来战国七雄的最高统治者都是称王的,嬴政就觉得自己功高盖世,如果还是称王的话,就与自己的功业地位不相称了。
结果他怎么办呢?学生:把古代三皇五帝的“皇”字和“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又希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代,而自己是第一个皇帝,就自称“始皇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耕文化篇】有关先秦时期陇东历史的几个问题时间:2010-3-29 16:04:09 来源:中国庆阳网作者:刘光华编辑:本网编辑浏览次数: 437 有关先秦时期陇东历史的几个问题刘光华一关于陇东的先周文化了解、认识陇东地区的先周文化,必需与其周边地区的考古文化相联系。
先周文化属于青铜文化。
在陕西,早于青铜文化的是陕西龙山文化的客省庄二期文化,距今约4410~4105年。
在甘肃,早于青铜文化的是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年左右。
庆阳地区的先周文化,应比客省庄二期文化和齐家文化为迟。
如果以不窋“自窜于戎狄之间”为夏代后期的孔甲之时计算,则陇东先周文化的年代,应在3700年以后至古公亶父迁居周原之间。
这个时期,甘肃寺洼文化分布于陇山东西,其年代有陇东合水九站遗址标本测定的3375±155年;最迟是庄浪徐家碾M81人骨测定的2715±80年。
甘肃寺洼文化的陶器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把它们分为两种类型。
其在陶器上的差别是,洮河流域的寺洼文化(即寺洼类型)有鼎和鬲。
鼎很简陋,即在圜底钵下加三条柱足,鬲为矮裆,颈部多附双耳。
而泾水流域的寺洼文化(即安国类型)不见鼎形器,鬲为矮足,有扁的足跟。
另外还有高圈足的簋。
两者共有的马鞍形口双耳罐也有所不同,前者的马鞍形口位于双耳之间,后者除口部呈马鞍形外,双耳的上沿也呈马鞍形。
它们代表着寺洼文化先后发展的两个阶段,寺洼类型早于安国类型,所以,寺洼文化是从西向东发展的。
陇东地区的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遗址,以1958年最早发现于今平凉市崆峒区安国乡而命名。
它主要分布于子午岭西麓一线,合水九站遗址具有代表性。
庆阳地区除了合水九站遗址,还有塔山遗址。
到目前为止,庆阳寺洼文化发现的遗址还很少,《庆阳地区志》在记载商代文化遗址时,仅举出九站和塔山遗址两处,说明与商前期时期的庆阳先周文化还没有发现,或还没有被我们认识,这对我们了解陇东先周文化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这也是陇东地区考古工作者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二夏代陇山东西气候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先周族迁到陇东后,过着什么样的经济生活?从陇东地区最新的研究来看,《先周历史文化新探》的作者以对“餱餱”的民俗研究,结论说:“…餱‟是农业经济的时代产物”;通过对“田畯第”、“田畯至喜”的研究,认为“…田畯‟是农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与农业经济相始终”;另外,还有专家认为,先周族以公刘邑为中心,将农耕文化自庆阳扩展到今宁县、正宁、西峰、镇原、泾川、平凉、灵台以及陕西的旬邑、彬县、永寿等地,扩展到以董志原为中心的整个陇东黄土高原。
这是说在陇东生活的先周族,过着农业经济的生活。
这个认识恐怕还要研究。
陇东地区先秦时代主要是少数民族居住区,而少数民族居住区的经济生活是游牧、畜牧经济,最进步的是半农半牧经济。
甘肃青铜时代的考古文化证明了这一点。
铜石并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时期,甘青地区锄耕农业经济已达到相当的水平,社会已发展到文明的前夜。
但到了青铜时代,似乎一切又都回到了新石器时代初期。
从九站遗址的地层关系上看,在寺洼文化层的上部有周文化叠压。
出土的陶器羼料粗糙,器壁钝厚,质地松散,器表呈橙黄色,火候偏低且不均匀;器形有马鞍形大双耳罐及深腹罐、单耳罐、豆、鬲等,一般罐底内凹,有明显的手捏痕迹。
马鞍口双耳罐,口呈马鞍状,两边有对称的大耳,耳上端亦呈马鞍形,束颈,鼓腹平底。
深腹罐,大口稍外侈,长颈,缓肩,腹壁较直,一般底内凹。
豆,盘状高圈足微外侈。
均见素面,未发现彩陶或其他纹饰。
所有这些特征与庄浪徐家碾寺洼墓葬出土的陶器基本一致。
所有这些特征,反映的是制作工艺落后,器皿粗糙,与陕西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甘青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不一样的传统。
是否可以这样推论:先周族达到陇东后,与从西向东发展的寺洼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寺洼文化安国类型。
但这一解释说明先周文化部族之寺洼文化部族势力弱小,故而寺洼文化特征明显。
所以,陇东先周文化到底是一种什么文化,还是值得研究的。
虽然如此,但在距今4000年左右,西北地区进入青铜时代后,所有的文化遗址中,畜牧经济占了重要的地位。
追其原因,在距今4000年左右,西北地区在气候方面却开始了一个冰期的阶段,气候和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研究,年平均气温下降了3~4℃,绛水量大幅度减少。
在黄土高原地区,地带性森林南移,或抬升到高原内地的更高处,高原的绝大部分被草原和荒漠草原所占据,古土壤发育缺乏。
在更北部,风沙活动再次活跃,新沙丘广泛分布,西部内陆山地、山谷、冰川开始向前推进。
这个持续数百年之久的寒冷期的气候环境对区域内人类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西北中部以东地区,粟类作物的种植只能在近河谷的低地上维持小规模的再生产;而在今甘肃中、西部和青海东北地区,由于气温偏低,年平均温度和年积温等条件已不能满足粟类作物生长的需要,种植的谷子出现了只长苗不结穗的情况,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而人口减少,遗址规模缩小,社会处于进步缓慢的无序状态。
然而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新环境下找到了一种新的经济生产方式,即畜牧业生产分式。
所以除了关中地区,在西北中部甘青地区锄农业衰落了,代之的是半农半牧或畜牧的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普遍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的趋势。
寺洼文化中畜牧业占有一定比例,墓葬中有殉牲情况。
发现有牛马羊的骨骼。
在甘肃东部和关中西部,继齐家文化和客省庄文化之后,似乎有一个文化发展的中断时期。
但在长武碾子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马、牛、羊等家畜的骨骼,相应的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少,且器形简单,说明这一地区也曾经经历过以畜牧为主的发展阶段。
长武如此,庆阳和整个陇东地区也不例外。
寺洼文化如此,与寺洼文化融合的陇东先周文化也不会例外。
所以,先周族在陇东的经济生活,多半是半农半牧。
先周族控制的地域有限,陇东还有不少戎狄族,就说先周吧,它迁岐以后,才革除戎狄之俗(“贬戎狄之俗”),也说明它在陇东过的不是单纯的农业生活。
先周在陇东,不能也没有改变陇东地区的畜牧经济状况,只能说它经营农业,农业有所发展而已。
先周族西迁周原以后,陇东除了个别地区(详后),大体还是戎狄活动区,在经济类型上仍然是畜牧经济,到战国时期,经过秦国的开发,它才逐步步入农业和畜牧业分界线的半农半牧地区。
三古代庆阳地区的社会经济问题秦汉陇东地区的社会经济,与关中不同。
《汉书·地理志》记载:关中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这里有发达的农业。
而关中以西、以北的陕北、陇右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汉书·赵充国传·赞》亦曰: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这是秦汉时期的记载,是说关中是农业区,“好稼穑,植五谷”,《货殖列传》更记其“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植五榖,地重,重为邪。
”而其以西以北的地区,是“处势迫近戎狄”,“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虽不属于牧业区,但至少是农业和牧业的接合部,属于半农半牧地区。
《货殖列传》更记:“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
”秦汉以前,据史念海教授研究,始终有一条农牧分界线,先将其《论两周时期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一文的结论,引述如下:西周时的(农牧)分界线是由陇山之下东北行,绕今甘肃灵台县,折而东北行,由今陕西泾阳越过泾河,东北经白水县而至于韩城市龙门山下,再越过黄河,循汾河西侧,至于霍太山南,又折而南行,过浍河上源至于王屋山,更循太行山东北行,绕过现在北京市北,东南到达渤海岸边。
秦在西周市时以养马受到重视,这正说明那时陇山以西仍为畜牧地区。
春秋时显然和西周时有很多不同,……陇上以东,则由今陕西凤翔、泾阳、白水、韩城诸县市之北,直抵龙门山下,再东越黄河,循吕梁山麓东北行,至于今山西阳曲县之北,又东南绕进孟县之南,东至于太行山上,再循太行山东麓,绕今北京市北,东南到达渤海岸边。
据《史记·秦本纪》所述,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于汧、渭之间,因此而得封于秦,为附庸之邑,就在秦继续养马。
其后世又居于西犬丘,都在陇山以西……。
非子既为周孝王养马,而养马之地又在汧、渭之间西迁到陇山以西的秦亭,……这正说明了陇山以西为畜牧地区,和渭河下游是不同的。
战国时期的农牧业地区之间分界线,司马迁曾作过具体的规划。
他所规划的分界线是由龙门到碣石。
这条界线由龙门山下东北行,斜贯吕梁山脉的南端,经今山西阳曲县之北,再东北行越过太行山,绕今北京市北,又东北达到碣石山的海边。
由于战国后期,秦、赵、燕三国为了防御匈奴和东胡的内侵,相继修筑长城。
……长城之内自然不会杂居着匈奴和东胡,而是由内地迁徙人口来填补。
这样一来,长城成了新的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迁徙到长城内的人口,不可能像在内地一样,完全从事农业的操作,只好兼事畜牧,因而龙门、碣石一线,也就相应成为半农半牧地区和农耕地区的分界线了。
庆阳地区,原始农业开设很早。
但在夏代开始时期,由于气候的变化,这里的农业急剧衰退,成为中原地区周边民族“戎狄”居住区,从此一直处在我国古代农牧分界线之北。
夏代后期,先周族来到这里,“公刘复修后稷之业”,这里又成为“戎狄”活动区,社会经济复为畜牧业。
秦汉开发陇东,大批内地农民迁往,这里则又成为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半农半牧经济区,了解了这个过程,对先周族在庆阳活动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便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