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快、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来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少残疾。
那么,究竟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哪种效果更好呢?下面,我们将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内突破,直接作用于血管病变或闭塞病变的治疗方法。
它主要通过溶栓、血管成形术和血管支架置入来实现脑血管再通。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则是通过将溶栓药物通过静脉血管输注到脑血管,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我们来分析一下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和劣势。
对于血管内介入治疗来说,它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作用于闭塞病变,立即恢复血流,减少脑缺血面积,降低脑梗死面积,减少脑梗死对脑细胞的损害,从而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残疾。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对于一些无法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也能够获得溶栓治疗的机会。
血管内介入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操作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而且并发症风险较大。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虽然操作简单,但溶栓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出血风险。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对比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
其中一项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是MR CLEAN研究,该研究发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残疾率和死亡率。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相对较弱,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存状况并不能得到显著改善。
总体上来说,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疗效更好。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即使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更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都适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
事实上,对于一些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并不适合。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是两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两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在颅内血管内进行治疗,通常是通过动脉穿刺,将导管引入到血管内,然后使用各种器械进行治疗,比如使用支架扩张狭窄的血管,或者使用血栓抽吸器将血栓完全吸出。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迅速地清除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血流,从而减少脑组织的缺血损伤。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则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比如rt-PA),让其在血液中流动,通过溶解血栓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相对简单,适用范围广,但是也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从治疗效果、安全性、并发症等方面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
首先是治疗效果方面。
研究表明,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上有着更好的表现。
一些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一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更快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残疾率。
而且,血管内介入治疗还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则相对较为温和,治疗效果可能会因为患者的年龄、血栓位置、血栓性质等各种因素而有差异。
再来看安全性方面。
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来说是一种较为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手术操作的时候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患者也需要承受一定的手术风险,比如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并发症也包括出血、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疾病等,虽然这些并发症的风险较低,但是也需要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一定重视。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尤其是一些血栓负荷较大,对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反应较差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血栓位置、血栓性质等各种因素。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
血管内介入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血管内介入和药物静脉溶栓是两种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如何?究竟哪一种更加有效呢?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来了解一下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在体内引入导管和介入器械等器械,在影像引导下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方法。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言,血管内介入治疗常常是通过取栓或者血栓切除等方式来恢复患者的脑血流灌注,以减轻或者避免脑梗塞的后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恢复患者的脑血流,从而减少缺血损伤的范围。
我们来谈谈药物静脉溶栓治疗。
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是通过将溶栓药物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输入患者体内,溶解血管内的血栓,以恢复脑血流。
这种方法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相比是一种更为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只需要通过静脉注射即可完成治疗。
药物静脉溶栓治疗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只有在患者发病时间窗内、且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究竟哪一种更加有效呢?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临床研究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了比较。
一些研究显示,在一些情况下,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好,比如对于大血栓的溶解和血流恢复速度等方面。
在另一些研究中也发现,在某些情况下,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并无显著差异,甚至在一些方面还稍有优势。
这两种治疗方法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其效果取决于不同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时间窗等因素。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无论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还是药物静脉溶栓治疗,都需要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发病时间以及患者的基本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以便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者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 MRI )、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晰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
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象管理系统。
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胶等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6.具有进行全身麻醉的麻醉机、吸引器、氧气通道和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的多功能监护仪。
(六)重症监护室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 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 15平方米,能够满足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课后练习答案
2024年医疗卫生行业继续教育-临床内科学-神经内科学-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课后练习答案目录一、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总论 (1)二、脑血管病影像检查 (3)三、全脑血管造影术 (5)四、脑血管的解剖 (7)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8)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进展 (10)七、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进展 (12)八、颈动脉狭窄及介入治疗 (14)九、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探究 (16)十、后ARUBA时期高级别BAVM的介入治疗策略探讨 (17)十一、脑静脉系统及介入诊疗 (19)十二、脑血管介入治疗前后颅内血流评估 (21)十三、房颤“一站式”介入治疗的应用进展 (23)十四、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再通的概述及介入治疗 (25)一、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总论1.下列哪项不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常用方法()A.单纯弹簧圈栓塞术B.密网支架C.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D.碘油栓塞E.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参考答案:D2.下列哪项不是缺血性脑血管病()A.颈动脉狭窄B.椎动脉狭窄C.硬脑膜动静脉瘘D.大脑中动脉狭窄E.基底动脉狭窄参考答案:C3.血流导向装置的孔隙度不能低于()%,否则有可能导致穿支和侧支的梗阻A.40B.45C.50D.55E.60参考答案:C4.下列哪项不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A.脑肿瘤B.血栓形成C.栓塞D.脑出血E.蛛网膜下腔出血参考答案:A5.下列哪项不是脑血管造影的适应症()A.脑出血原因检查B.脑静脉病变C.头部富血供肿瘤D.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E.脑血管病治疗后复查参考答案:D二、脑血管病影像检查1.全脑血管造影不包括哪些造影()A.主动脉弓造影B.颈内动脉造影C.颈外动脉造影D.椎动脉造影E.脊髓血管造影参考答案:E2.可以明确血管狭窄及血流速度的检查是()A.CT平扫B.CTAC.颈部血管超声D.MRAE.MR参考答案:C3.破裂动脉瘤需要做的影像学检查不包括()A.CTB.CTAC.MRAD.DSAE.头颅平片参考答案:E4.哪些不是脑血管造影的优势()A.病变显示不清B.可以判断侧枝循环C.可充分显示病变D.可判断血流动力学E.清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参考答案:A5.颈动脉狭窄,通常不做哪些影像检查()A.颈部血管彩超B.腹部CTC.颅脑MRD.头颈部CTAE.血管高分辨核磁参考答案:B三、全脑血管造影术1.以下不属于预防气栓的措施是()A.注射器中无气泡B.注射器尖端向下,可使气泡升至针栓侧C.高压注射器针筒朝下D.三通要在注射中期转动活栓至关闭位E.三通要在注射中期转动活栓至打开参考答案:E2.脑血管造影常用的鞘管型号是()A.4FB.5FC.8FD.7F参考答案:B3.脑血管造影术首次在人体成功实施是在()年A.1925B.1926C.1927D.1928E.1929参考答案:C4.DSA禁忌证不包括()A.碘造影剂过敏或不能耐受B.介入器材过敏C.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D.怀疑脑静脉病变E.脑疝参考答案:D5.不属于脑血管造影常用导管的是()A.RHB.SIM1D.猎人头E.SIM2参考答案:A四、脑血管的解剖1.椎基底动脉系统解剖结构不包括()A.P2(环池)段B.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延髓前段C.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延髓外侧段D.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延髓后段参考答案:A2.下列静脉或静脉窦,与海绵窦不直接相连的是哪一个()A.翼丛B.蝶顶窦C.岩下窦D.枕窦参考答案:D3.脉络膜后内侧动脉一般由何处发出()A.后交通动脉B.大脑后动脉P1段C.大脑后动脉P2段D.大脑后动脉P3段参考答案:B4.颈内动脉最经典的分段方法,分几段()A.5B.6C.7D.8参考答案:C5.Heubner返动脉一般由何处发出()A.大脑中动脉B.大脑后动脉C.颈内动脉交通段D.大脑前动脉参考答案:D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及治疗1.下列复发风险最高的动脉瘤是那种()A.后交通动脉瘤B.血泡样动脉瘤C.前交通动脉瘤D.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参考答案:B2.目前研究认为,中脑周围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因素是什么()A.PICA动脉瘤B.静脉窦血栓C.基底静脉的引流方式D.脊髓前动脉动脉瘤参考答案:C3.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A.动脉硬化B.脑膜炎C.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D.颅内肿瘤参考答案:C4.下列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所用支架系统,推送所需要的微导管最细的是哪种()A.Neuroform EZB.LvisC.EnterpriseD.Neuroform Atlas参考答案:D5.女,35岁,不明原因出现头痛,经头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分析其常见原因是()A.脑动脉炎B.颅内动脉瘤C.高血压D.颅脑外伤参考答案:B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进展1.下列不属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的是()A.高血压B.高血糖C.吸烟D.高血脂E.体育运动参考答案:E2.联合阿司匹林的DAPT药物不包括()A.氯吡格雷B.西洛他唑C.替格瑞洛D.倍他乐克参考答案:D3.下列哪位患者有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的介入治疗指征()A.大脑中动脉狭窄70%B.基底动脉狭窄90%C.首次发现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D.双抗治疗后反复发作的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E.颈动脉眼段重度狭窄伴良好的侧支代偿参考答案:D4.ICAS卒中的特点不包括()A.患者症状更重B.住院时间更长C.血管狭窄程度较轻,卒中复发率不高D.血管狭窄程度增加,卒中复发率升高E.卒中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参考答案:C5.不属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是()A.穿刺点血肿B.脑积水C.脑血管夹层形成D.支架内血栓形成E.脑出血参考答案:B七、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进展1.下列哪项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禁忌症()A.颅内大血管闭塞B.CT可见脑出血C.前循环发病时间6小时内D.后循环发病时间24小时内E.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参考答案:B2.前循环闭塞发病时间在()以内A.4hB.5hC.6 hE.8h参考答案:C3.下列哪项是急性脑梗死的复杂评分量表()A.C?STATMSC.PASSD.RACEE.G?FAST参考答案:D4.目前血管内治疗研究证据充分的是哪一段()A.M1B.M2C.M3D.A1E.A2参考答案:A5.对于接受桥接治疗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应在静脉溶栓()后开始A.6hC.24hD.48hE.72h参考答案:C八、颈动脉狭窄及介入治疗1.颈动脉狭窄的影响不包括()A.心肌梗死B.高血压C.卒中和心脏病D.糖尿病参考答案:D2.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不包括()A.老年B.高血压C.血脂异常D.糖尿病E.饮酒参考答案:E3.()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A.颈动脉造影B.磁共振血管成像C.CT 血管成像D.双功能超声参考答案:A4.对于大面积脑梗塞、保留部分神经功能患者,梗塞至少()后再进行CAS治疗A.3天B.7天C.14天D.21天参考答案:C5.()是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病因A.纤维肌发育不良B.颈动脉夹层C.动脉炎D.动脉粥样硬化参考答案:D九、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探究1.()是椎动脉狭窄最常见病因A.纤维肌发育不良B.颈动脉夹层C.动脉炎D.动脉粥样硬化参考答案:D2.临床上应用的定向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血管直径为()mmA.1.5-7B.3-5C.4-8D.5-10参考答案:A3.椎动脉狭窄常见的临床症状不包括()A.突发性眩晕和头晕B.颈部疼痛和僵硬C.视物模糊或失明D.下肢无力或麻木参考答案:D4.以下不是椎动脉狭窄临床症状的是()A.头晕B.黑蒙C.失语D.肩颈不适参考答案:C5.()是诊断椎动脉狭窄的金标准A.颈动脉造影B.磁共振血管成像C.CT 血管成像D.双功能超声参考答案:A十、后ARUBA时期高级别BAVM的介入治疗策略探讨1.有关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正确的说法是A.自然病史中,出血和癫痫的风险与低级别动静脉畸形相似B.手术切除是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的最常用手段C.相比于低级别动静脉畸形,高级别动静脉畸形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治愈率更高D.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采用经动脉入路栓塞可能面临更高的并发症风险E.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上应更为激进参考答案:D2.有关脑动静脉畸形分级,正确的说法是A.Spetzler-Martin分级主要包含动静脉畸形大小,供血动脉数量,是否位于功能区三个参数B.Spetzler-Martin分级的主要作用在于评估脑动静脉畸形的出血风险C.Buffalo分级的主要作用在于评估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风险D.Spetzler-Martin分级和Buffalo分级的参数不同,作用相似E.Buffalo分级同样使用与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手术评估参考答案:C3.以下因素中与脑动静脉畸形出血风险无关的因素有A.既往出血史B.年龄C.合并动脉瘤D.畸形团位于深部E.幕下病变参考答案:B4.以下有关ARUBA研究描述错误的是A.国际上第一个比较未出血脑动静脉保守治疗和侵入性治疗的RCT 研究B.侵入性治疗包括显微外科手术、介入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以及联合治疗C.主要终点事件是致残性卒中和死亡D.因两组差异显著,研究被提前终止E.研究发现对于未出血动静脉畸形,药物治疗优于侵入性治疗参考答案:C5.对于ARUBA研究的质疑,不合适的是A.纳入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的比例不足B.没有针对动静脉畸形的分级进行分层分析C.没有对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分类D.治疗上存在选择性偏移E.随访时间不足参考答案:A十一、脑静脉系统及介入诊疗1.垂体微腺瘤最常用的检查方法A.垂体常规MRI平扫+增强B.垂体MRI动态增强C.垂体高分辨率MRI动态增强D.岩下窦取血E.PET/CT参考答案:B2.除了DSA,最能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成像技术是A.CTA(CT血管成像)B.增强MRIC.MRM(MR椎管造影)D.MRA(MR血管成像)E.Doppler超声血管成像参考答案:D3.垂体瘤术后肿瘤残存A.术后即刻(2天内),呈线性强化B.术后即刻(2天内),呈线性强化,强化厚度超过3.9 mm 或结节样强化C.术后即刻(2天内),病灶无强化参考答案:B4.我国建议脑静脉窦支架植入术的干预指针是压力梯度相差A.6mmHgB.8mmHgC.10mmHgD.12mmHg参考答案:D5.哪项不是脑静脉畸形的常见临床表现A.焦虑B.癫痫C.头痛D.慢性脑出血参考答案:A十二、脑血管介入治疗前后颅内血流评估1.脑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筛选的首选检查方法是()A.TCDB.灌注CTC.DSAD.CTAE.MRA参考答案:A2.TCD检查压颈试验,是指压迫哪个血管()A.颈总动脉B.颈内动脉C.颈静脉D.颈外动脉E.椎动脉参考答案:A3.TCD检查提示“高阻力频谱”常见于以下情况,除外()A.颅外动脉血流频谱B.狭窄动脉狭窄部位近端C.血管痉挛D.颅内压增高E.狭窄动脉狭窄部位远端参考答案:E4.脑血管介入术治疗前可通过TCD进行以下评估,除外()A.脑血管侧支循环代偿情况B.脑血管狭窄程度C.微栓子监测D.大脑皮层异常放电E.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评估5.关于TCD的以下参数的描述错误的是()A.血流方向是指被检测到的血管血流相对于探头的方向。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手段,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概述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磁共振等)的引导下,通过血管穿刺等方法,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脑血管,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1、机械取栓术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灌注。
机械取栓术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大突破。
通过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器、抽吸导管等,直接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2、血管内栓塞术对于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畸形疾病,血管内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如新型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的应用,使得栓塞效果更加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同时,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大型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血流。
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器械的改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1、神经介入机器人技术神经介入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导管操作,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2、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VR 和 AR 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直观、立体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知识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知识脑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进入血管系统,采用介入器械进行治疗的方法,被广泛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
在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时,护理工作尤为重要,能够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下面将介绍一些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知识。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脑血管介入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同时,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计划,以便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治疗设备和器械的完好性和洁净度。
治疗设备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和校准。
器械应事先准备好,确保无菌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方便医生使用。
护理人员还需要为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工作。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治疗方法,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焦虑和恐惧。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治疗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提供必要的安慰和支持。
二、术前护理脑血管介入治疗通常需要患者进行术前准备。
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化验,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在术前,护理人员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禁食禁水。
一般来说,患者需要在手术前6小时禁食,8小时禁止饮水,以防止术中发生呕吐和误吸。
护理人员还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使用情况,以避免术中发生过敏反应或药物不良反应。
三、术中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术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如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异常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还需要注意患者的疼痛管理。
脑血管介入治疗可能会引起一定的不适感和疼痛,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和使用镇痛药物,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在术中,护理人员还需要协助医生进行器械的操作。
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种介入器械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器械,保持器械的无菌性,并及时递交给医生。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
2024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发布,为广大医生提供了标准的指导。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一、简介该指南是中国心血管病学会脑动脉病专业委员会制定,旨在提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相关指导。
二、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动脉病变导致大脑缺血的一类疾病,包括脑梗塞和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是一种经导管技术将导管引入颈动脉、椎动脉或头皮直至脑动脉的方法,可以通过机械切割、碎石、吸引以及血栓溶解等技术来恢复脑供血。
三、适应症在指南中明确了血管内介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脑梗死、高危动脉壁病变和动脉瘤的治疗等。
其中,急性脑梗死的选治时间窗口是6小时以内,必须经过影像学评估确定梗死范围和肉眼有转运可能,同时患者基本功能状态良好。
高危动脉壁病变主要是指对脑梗塞易形成、易复发的动脉壁病变,如颈内动脉致命性狭窄、斑块溃疡等。
动脉瘤指的是脑动脉瘤或颈内动脉壁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四、操作技术五、并发症与处理六、术后及追踪管理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指南中还介绍了术后神经影像学评价和药物治疗等管理措施。
七、结论该指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提醒医生要注意操作中的风险和并发症。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应症,并严格按照指南的操作要求进行处理,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总之,2024年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的发布标志着该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在提供患者最佳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操作指导。
脑血管介入操作中角度选择
角度选择的意义
01
提高手术成功率:合适的角 02
减少并发症:合适的角度选择
度选择可以提高手术的准确
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并发症,
性和成功率。
如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等。
03
保护患者安全:合适的角度 04
提高手术效率:合适的角度
选择可以降低手术风险,保
选择可以提高手术效率,缩
磁共振成像(MRI):通过MRI检查,了解 血管的形态和位置,为角度选择提供依据。
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检查,了解血管的形 态和位置,为角度选择提供依据。
术中导航和实时调整
1
术中导航:利用影像学技术, 实时显示血管和器械的位置
2
实时调整:根据导航信息,调 整器械的角度和位置
3 术中评估:根据导航信息和操作 效果,评估角度选择的正确性
果
患者身体状况: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 适的角度,以降低手术风险
医生经验:根据医生的经验选择合适的角 度,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
Hale Waihona Puke 影像学检查血管造影:通过血管造影检查,了解血管的 形态和位置,为角度选择提供依据。 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通过CT检查,了 解血管的形态和位置,为角度选择提供依据。
熟练掌握操作技巧: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巧,如 导管导丝的操控、支架的释放等。
保持稳定的操作:在手术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操作, 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遵循操作规范: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手术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患者个体差异
血管解剖结构:不同患者的血管解剖结构存 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角度
血管病变程度:根据病变程度选择合适的角 度,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PPT课件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脑血管狭窄、脑动脉瘤、脑血管 畸形、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
禁忌症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凝血 功能障碍,对造影剂过敏等。
手术流程及注意事项
手术流程
术前准备、麻醉、穿刺置管、造影检查、介入治疗、术后处 理。
注意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 症,确保手术安全。
02 术前护理准备
患者评估与教育
评估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为介入治疗提供 准确依据。
教育患者及家属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介入治疗的必要性、手术过程、可能的风险及术后注意事项 等,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度和配合度。
心理护理与情绪调节
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的心理 问题。
紧急处理措施和流程
穿刺部位并发症处理
立即压迫止血,观察局部情况,必要时行超声检查明确诊断,给 予相应治疗。
脑血管并发症处理
立即停止介入治疗,给予吸氧、降颅压、止血等对症治疗,必要时 行急诊手术。
全身并发症处理
立即停止介入治疗,给予抗过敏、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密切观察病 情变化。
长期随访和健康管理建议
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挑战
如何实现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满足不同患者 的需求。
如何进一步提高介入治疗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
如何加强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提高脑血管病变的整 体治疗效果。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6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介入治疗过程及成果
介入治疗过程
脑血管介入科普
脑血管介入科普在现代医学领域,脑血管介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多种脑血管疾病。
它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通过经血管的方式,将导管和特殊器械引入到脑血管系统,进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为您介绍脑血管介入的基本概念、应用范围、优势和注意事项。
一、基本概念脑血管介入技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引导下的微创手术技术,可以在不开颅的情况下对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
它主要通过介入导管的导引下,将特殊器械送入脑血管内,进行血管病变的修复、栓塞物清除、血管扩张等操作,从而恢复脑血流的正常供应。
二、应用范围脑血管介入技术可以用于治疗多种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动脉瘤、脑动脉狭窄、脑血管畸形、脑血栓等。
其中,脑动脉瘤是脑血管介入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的异常扩张,常常伴随着血管壁的薄弱,容易破裂出血。
通过脑血管介入技术,可以将导管送入到脑动脉瘤内,进行栓塞或者夹闭手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优势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脑血管介入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微创性:不需要切开患者头颅,只需要在患者的血管内进行操作,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术后恢复时间;2.安全性高:传统开颅手术风险较高,而脑血管介入技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手术风险也较低;3.疗效好:脑血管介入技术可以准确地定位和治疗病变部位,疗效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4.术后恢复快: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患者可以早日康复回到正常生活。
四、注意事项尽管脑血管介入技术具有许多优势,但仍需注意以下事项:1.选择合适的患者:脑血管介入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2.专业团队:脑血管介入手术需要由经验丰富的脑血管介入专家团队完成,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3.手术风险:虽然脑血管介入技术的风险较低,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患者需要充分了解手术风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决策;4.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脑血管介入手术流程
脑血管介入手术流程脑血管介入手术(Neuro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是一种通过血管插管技术,进入颅内血管系统,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
以下是一般脑血管介入手术的流程:1. 术前准备:医生会先与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还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颅脑CT(Computed Tomography)或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以确定病变的具体情况。
患者需要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 血管插管:医生选择合适的血管,通常是从大腿的动脉或静脉开始,经过消毒和局部麻醉后,插入导管。
3. 引导导管:一次性导管插入到颅内的血管系统中,医生通过X线透视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等技术,引导导管到达脑血管病变的位置。
4. 诊断和评估:通过导管进行血管造影,实时显示血管病变的情况,医生可以准确诊断和评估病变的类型、范围和程度。
5. 治疗干预:根据病变的特点和情况,医生选择不同的治疗干预手段。
常见的干预包括:血管扩张术(包括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栓塞术(阻塞异常血管)、血管插管取栓术(取出血栓)等。
6. 观察和复查:手术完成后,医生通过导管进行再次血管造影,确认治疗效果,并观察有无其他并发症。
7. 手术结束和恢复:手术结束后,医生将导管拔出,进行伤口处理。
患者通常需要在监护室或病房中观察一段时间,直到恢复良好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脑血管介入手术的具体流程会因个人病情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如何进行手术。
此外,脑血管介入手术是一种有风险的手术,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血管损伤等,因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常用器械
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常用器械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endovascular neuro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一种通过导丝、导管等器械进入血管腔内直接治疗血管病变的技术。
它可应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狭窄、脊髓血管畸形等相关疾病。
在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中,常用的器械主要包括导丝、导管、支架、脱落器等。
导丝(guidewire)是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的最基础、最常用的器械之一。
导丝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建立通路,以便将其他器械送入病变部位。
导丝通常由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有良好的辅助引导能力和强大的弹性。
导丝分为刚性导丝和软性导丝两种类型,具体的选择则根据病变的特点和治疗的需要进行决策。
导管(catheter)是另一种常用的器械。
导管通常由柔性塑料材料制成,在血管内进行引导和输送药物及其他治疗器械。
导管分为诊断导管和介入导管两种。
诊断导管是用于检查和观察血管病变的情况,而介入导管则是用于治疗血管病变。
导管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形态和大小等因素。
支架(stent)是一种常用的器械,用于治疗血管狭窄或闭塞。
支架通常由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径向力。
它可以扩张血管,保持血管通畅,并防止血管壁的再狭窄。
根据具体治疗目的和需要,支架还可以分为覆膜支架、药洗支架和裸支架等不同类型。
覆膜支架是在支架表面涂覆一层药物,并通过药物释放起到抑制血管再狭窄的作用。
药洗支架是通过封装药物在支架树脂上,使其可以在血管病变部位释放出药物。
裸支架则没有药物涂层,通常用于治疗较简单的血管狭窄。
脱落器(stent retriever)是一种用于血栓切除的器械,主要应用于急性脑卒中的治疗。
脱落器主要由金属或合金丝制成,通过丝状结构的设计可以将血栓夹住并抽出,以恢复血流。
脱落器操作简单,通过经血管插管进入大脑血管,并将脱落器导入到血栓所在的部位,再通过锁定和拉拔等操作将血栓取出。
除了以上介绍的常用器械,还有一些其他辅助器械也常常被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的肯定,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1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
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
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入技术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
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一—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 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 , ISAT)
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
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与否目前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需要综合评估干预治疗的风险和效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处理方案。
国外文献提示,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程中的破裂风险,确切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
近年来,在GDC 电解可脱弹簧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以及与弹簧圈固位技术( Coil-rete ntion TeChnique,CRT )配合使用的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辅助材料。
所谓CRT ,是指利
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的是在保留载瘤动脉的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
该技术主要适用于颅内宽颈或梭形动脉瘤。
多种栓塞技术、材料的联合应用,拓宽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并
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信随着材料学、方法学的进步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介入治疗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
2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
氰丙烯酸正丁酯(N-butyl-2-cyanoacrylate ,NBCA )做为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的代表
用于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已有十多年时间。
神经介入医生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使脑动静脉畸形经栓塞后流量降低继而适于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还可使部分病变通过单纯栓塞即达到治愈。
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OnyX的出现改变了 NBCA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
治疗方面一统天下的现状,甚至可以说OnyX的应用是神经外科介入材料发展史上继GDC
可脱弹簧圈问世后的又一里程碑式的进步。
OnyX包括次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EthyIene-
Vinyl Alcohol Copolymer , EVoH )、二甲基亚砜溶剂( DimethyI Sulfoxide , DMSO )和作为显影剂的微粒化钽粉。
EVOH是一种非粘附性栓塞材料,不溶于水,溶于DMSO。
DMSO遇血液时迅速弥散,预先溶于其中的EVOH则沉淀析出为海绵状团块,在靶点成为
永久性栓塞物。
由于 OynX的非粘附性,理论上微导管不会被粘滞于血管腔内,允许术者较长时间地推注 Onyx ,从容等待OnyX在畸形团中广泛弥散,从而提高了栓塞效果。
目前国内外达成的基本共识是,OnyX的应用使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的治愈率从15%左右提高到41% ,其中SPetZIer-Martin 分级为1-2级的脑动静脉畸形完全栓塞率高达90%。
3硬脑膜动静脉痿的介入治疗
硬脑膜动静脉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和静脉窦的炎症
或血栓有关。
对硬脑膜动静脉痿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静脉引流的方式上,不少国外学者提出了新
的分型。
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公认,经静脉入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痿是确实而有效的,特别是对于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痿,静脉入路可以作为首选。
随着微导管技术的进步,一些罕见的静脉入路不断被尝试,如经翼静脉丛、经颞浅静脉等,并且必要时可直接穿刺静脉窦。
经动脉途径 Onyx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痿是神经外科介入领域的另一项可喜进步。
目前的阶段性临床研究报告显示,
Onyx栓塞治疗横窦-乙状窦区的硬脑膜动
静脉痿效果可靠,并被逐步应用于海绵窦区、矢状窦区的动静脉痿。
动、静脉途径相结合,可望使硬脑膜动静脉痿这一神经外科世界性难题获得解决。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在经动脉和/或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痿方面完成了大量临床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
4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一类常见病,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
近年来,针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日益得到重视,对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两种方法的优劣存在较大争论。
国外多个临床试验已开展,国内首个针对颈动脉狭窄所设计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来自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牵头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组。
目前国
内外一致倾向于两种方法的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病理生理机制远较颅外复杂,包括灌注失代偿、不稳定斑块的血栓形成或斑块内出血、动脉栓塞、穿支栓塞等机制。
颅内支架成形术可能是与抗栓治疗、搭桥手术并驾齐驱的重要治疗方法,但术前进行效益和风险评估是必要的。
有远端灌注不足影像学和临床证据的病人有望从支架成形术中获益。
单纯
是狭窄段内的穿支缺血者,支架成形术可能会推挤斑块到穿支的开口部而发生卒中,因而得不偿
失。
对既有穿支缺血又有远端灌注失代偿者,则需要充分评估利弊。
北京天坛医院姜卫剑等提出的靶病变部位、形态学和路径分型(LMA分型)有助于预测颅内动脉支架成
形术的成功率。
支架工艺的改进、支架术后的长期随访等问题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应当看到,介入神经放射学在微创和安全的指导思想下走过了不算太长但是进步很快的一段历程。
今天,介入治疗技术已经成为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力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治疗观念的改进、新型材料的研制和核心技术的普及,神经介入治疗必将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