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评析

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评析

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评析张海鹏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学来说,中国近代史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从严格意义来说,它从形成迄今大约不到一个世纪。

1949年以前,为国民党政权和国民党统治服务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意识形态,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可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少数共产党员和非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服务、推进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需要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观察、研究中国近代史,在那时的时代条件下,这样的观察和研究对于挑战那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范文澜在延安写作的《中国近代史》(上册),胡绳在香港出版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属于这方面的代表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中国共产党成了执政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新的国家形式。

对于中国历史的这一巨大变化,占人口大多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欢欣鼓舞,他们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历史潮流中去。

中国学术界要讴歌这一巨大历史进步,要探索这一历史进步之所由来。

在新中国的学术园地里,中国近代史学科空前地发展、成长起来。

较之1949年以前,中国近《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代史研究有了很大前进,无论是研究机构、研究队伍、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与往昔不能相比的发展。

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进步是在历史观方面,是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概括起来说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积极开展百家争鸣,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1954年,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胡绳发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引起了近代史学者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1957年,《历史研究》编辑部汇集了三年来学者的讨论文章予以出版。

这是中国近代史学界学习唯物史观、寻求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宝贵纪录。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资料合集目录一、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兼论历史学的社会学化二、50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四、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五、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三十年发展趋势与瓶颈六、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兼论历史学的社会学化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一直是中国历史学界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这个领域,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中国社会的演变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从理论思考的角度,探讨历史学的社会学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影响及意义。

社会史研究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它通过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社会史研究与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研究相互补充,共同揭示中国近代社会的全貌。

历史学的社会学化是指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历史学研究,从而实现对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和解释。

在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历史学的社会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对历史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演变机制。

社会学化的历史学研究更注重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考察,以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从而更全面地揭示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

在社会史研究中,研究者常常采用社会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以获取丰富的研究资料。

例如,通过对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入调查,研究者能够了解农村社会的结构、功能和变迁过程;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历史文献,研究者能够深入探讨社会制度、社会行为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变化;通过统计分析,研究者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更准确地揭示历史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某些历史现象的深入研究还不够充分,某些研究方法的使用还不够成熟等。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1979-1999)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1979-1999)

第 3卷 8
第 2期
中 国近 代 文 化 史 研 究 的 回顾 和 思考 ( 9 91 9 ) 1 7 — 9 9
李 刚
( 南京大 学 历史 系, 江苏 南京 2 0 9 ) 1 0 3
[ 摘 要] 2 年来, 近 0 史学界对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 改造国民性、 知识舟子、 书院和学堂、 上层文化和 下层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99 17年以呆的文化史研究在新研竞范式的尝试上获得
史、 出版 史 等等 都是 文化史 的 范 畴 。 这些相 关 学 科 对 的研 究 有 两 类 人 , 类 是 历 史学 家 , 们更 关 注 思 一 他 想 、 学 、 育 等文 化 现象 在 近 代 的 变 迁 , 注这 种 文 教 关 变 迁 与社 会结 构 变 化 的 内在 联 系 ; 一 类 是各 学 科 另 领 域的专 家 , 们更 关注 微观 的 、 术性 的变 化 。他 他 技 们 拥有 深 厚 的专 业 知 识 , 是史 学 家 们 所 无 法企 及 这 的。本 文所 要 介绍 的是综 合性 的 文化 史研 究和 史 学 家对 具有 变迁 意 义 的具体 文化现 象 的考 察 。
[ 收稿 日期 ]20 — 22 0 20 —0
文 化转型 是许 多 学者 考察 中国近 代文 化的 一 个 重要 视角 。 谓 “ 所 文化 转型 ”是指 社 会 生活 的各个 领 ,
域、 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 。近代转型 “ 是指 自然经 济为 主导 的农业 社 会 向商 品经 济为 主导 的工 业社 会
生了 。 自己学科 内 已经不 成 问题 的文 化涵义 , 别 在 在
学 科里 却 大 成 问题 , 以致 大 家 不得 不从 基 本 概 念 讨论起 ” 口因此 , 。 根据近 2 o年来 近 代 文化史 研 究的 实践 成果 , 文作一 些介 绍和评 述 。 可 读 性 , 为 中 国人 自编 (98 , 而 的 文化 史著作 赢得 了 颇多 的读者 。 杨东 莼 的《 本国 文 化 史 大 纲  ̄13 )提 出打 破 王 朝 体系 , 历史 分 成 (9 1 , 把 经 济 、 治和 智慧 三大块 分 别叙述 , 了 后来 中国通 政 成 史 著 作 的 一 种 雏 型 。陈 国 强 的 《 观 中 国 文 化 》 物 (9 1 , 试 图用 唯 物史 观 讨 论 中国文 化 史 的 一 次 13 )是 尝试 柳诒 徽 的《 中国文 化史 》1 3) 以对 待 史料 的 ( Z , 9 严 肃 态 度 , 以学 术 文 化 的 陈述 见 长 , 而流 传颇 并 因 广。 陈登 原的《 国文化 史 》上 册 1 3 , 中 ( 9 5下册 13 ) 97 , 属 于 以文 化为 主的通 史 。 战后 , 值得 一 提 的是钱 穆 的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了解,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对于我们的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次实践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分析,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同时,通过实践的方式,提高我们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研究内容1.中国近现代史的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非常丰富,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

2.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非常多,其中包括洪秀全、李鸿章、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等。

这些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时代;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文化革命,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四、研究方法本次实践报告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分析、实地考察和访谈等。

通过对于历史文献的查阅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和影响。

五、研究成果通过本次实践报告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历史研究能力和文化素养,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社会实践报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撰写和分析:
1.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介绍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描述清末民初的动荡局势和社会矛盾。

2. 辛亥革命与新中国成立:探讨辛亥革命的发起、推动和变革,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影响,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

3.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济变革、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4. 文化与思想变迁:探究近代中国的文化领域和思想变迁,涉及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触动,中国现代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以及思想潮流与思想家的演进。

5. 对外关系与国际问题:分析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国际问题,包括中国的领土问题、外交政策调整、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

以上是可以包括在近代中国社会实践报告中的一些主要内容。

根据具体需要和深度,您可以选择适合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展示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理解和应用。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500字汇编9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500字汇编9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500字汇编9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一)标题: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篇幅:500字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一段充满变革的历史进程。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参观了辛亥革命纪念馆,深入学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导火线和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实现近代化和摆脱帝制统治而进行的一次伟大革命。

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是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终结。

看到了一幅幅照片和一件件实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辛亥革命的胜利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束缚,给了中国一个民主共和国的机会。

辛亥革命的影响深远,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在政治、思想和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一次人民群众参与度极高的革命,它是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结果,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同时,辛亥革命也告诉我们,只有经过艰苦的斗争和不断的探索,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和作用,也更加坚信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二)标题: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篇幅:500字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运动,它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转变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参观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一次反传统、开明进步的运动。

它的出发点是批判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推崇和传播科学、民主和进步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线是五四运动,它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实现近代化的一次伟大斗争。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思想领域,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解放,倡导科学精神和现代知识,对中国的思想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关于中 国近现代史的实践报告

关于中 国近现代史的实践报告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实践报告关键信息项:1、实践报告的主题:中国近现代史2、实践的目的3、实践的方法4、实践的时间范围5、资料收集的来源6、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求7、分析和研究的重点方向8、引用文献的规范9、审核和评估的标准10、提交报告的截止日期11 实践报告主题本次实践报告的主题聚焦于中国近现代史,涵盖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111 实践目的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旨在:1111 加深对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革、政治制度演变、经济发展、文化思潮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1112 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

1113 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爱国情怀。

112 实践方法1121 文献研究:广泛收集和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档案资料等。

1122 实地考察:如有条件,可前往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

1123 访谈:与历史学者、专家或经历过这一时期的长辈进行交流和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和独特见解。

12 实践的时间范围本次实践研究的时间跨度为 1840 年至 1949 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重要阶段:121 鸦片战争时期(1840 1842 年)122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851 1864 年)123 洋务运动时期(19 世纪 60 90 年代)124 戊戌变法时期(1898 年)125 辛亥革命时期(1911 年)126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 1923 年)127 五四运动时期(1919 年)128 中国共产党成立及早期发展(1921 1927 年)12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 1937 年)1210 抗日战争时期(1931 1945 年)1211 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 年)13 资料收集的来源131 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书籍、期刊、报纸等。

社会实践报告中国近代史

社会实践报告中国近代史

社会实践报告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中国近代史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涵盖了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事件,对整个国家和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深入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并亲自参观了一些历史遗迹和纪念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篇报告将详细介绍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与实践的体会。

二、近代史研学之旅1. 参观故宫博物院在我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天,我们参观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故宫博物院中,我们欣赏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这些物品无一不展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成就和独特文化。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乾隆皇帝的御用瓷器收藏,这些精美的瓷器不仅体现了中国瓷器艺术的卓越之处,也展示了乾隆时代的繁荣和富裕。

2. 参观中央博物馆在社会实践的第二天,我们参观了位于北京的中央博物馆。

博物馆中的展览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我特别留意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运动,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五四运动等。

通过观看相关展览和听取导游的讲解,我对这些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那个动荡的时代感到由衷地敬佩。

三、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1.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对外国势力和贸易持保守态度。

但是,在英国的军事进攻下,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沦陷时期。

这个事件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政府的软弱和封建体制的腐败,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埋下了伏笔。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走上了新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成功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启了一系列的变革和革命运动,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近代近代史研究报告

中国近代近代史研究报告

中国近代近代史研究报告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为止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地,社会经济出现了深刻的变革,政治形势动荡不安,人民的生活困苦。

研究中国近代史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以下是一个大致的研究报告框架:
一、中国近代史的背景
1. 鸦片战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与问题
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进程
1.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
3. 清末民初政府的变迁与演进
4. 国共两党的兴起与斗争
5.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革命进程
三、中国近代史的社会经济变革
1. 对外贸易的变化与帝国主义的侵略
2. 农民起义与土地改革的实施
3. 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的发展
4. 妇女解放与教育改革的推进
四、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发展
1. 清末政治改革的尝试与失败
2. 辛亥革命后各个政权的兴衰
3. 国共合作与分裂的历程
4. 长征与新中国的诞生
五、中国近代史的对外关系
1. 不平等条约与列强的侵略
2. 中日战争与中俄关系的演变
3. 新中国的崛起与国际地位的确立
六、中国近代史的启示与意义
1. 近代史对于理解中国今天的影响
2. 近代史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报告框架,具体的内容可以根据研究者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及其历史研究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及其历史研究

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及其历史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变革,而文化思潮与之密不可分。

因此,研究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已经成为一个急需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潮进行探讨,并回顾相关的历史研究成果。

一、维新思潮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的重要代表,它始于晚清时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并寻找对中国未来发展更具有意义的思路。

其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提倡“振兴中华”,主张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

他提出了“知识分子下乡运动”的主张,以期通过帮助农村人民提高文化水平来振兴国家。

而梁启超则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他提出了“吸收外来文化,抵制外来艺术”的思想,主张将外来的技术和思想结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

二、白话文运动民国时期,白话文运动开始兴起。

这个时期里,一些作家开始主张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取代文言文。

他们使用白话写作,以期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化。

白话文运动不仅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还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此,一些文学作品甚至成为了当时课程的必修内容。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最为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

它源于研究日本和西方文化的一些学者。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些文化都具有现代性、进步性、科学性和民主性。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中国文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这是,他们发起了五四运动,以期推广西方文化和现代思想。

五四运动中,孙中山的思想也对文化思潮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主张“三民主义”,即“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

这些观点也促进了文化思潮的发展。

四、文革文化大革命也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中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社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动荡。

文革期间,文化产业和知识分子遭受到了空前的打压。

中国近代史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调查报告中国近代史调查报告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包括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历史事件和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这些变革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并且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认识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档的主要目的是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以期展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变,并且提供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相关资料和信息。

本文档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是指在这一时期内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历史时刻。

这些事件和时刻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主权1861年辛酉条约,中国赔款赔地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海陆军覆灭1898年戊戌变法,改良未果1900年义和团运动,反帝反封建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1919年五四运动,文化新思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党派强大1927年南昌起义,全面抗日民族革命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全面爆发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的大事记,这些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历史发展阶段和重大历史变革。

这些事件的发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中国近代史是一个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各种变革都产生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

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1.政治特征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政治特征之一是封建专制的瓦解。

封建制度长期以来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它的瓦解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自辛亥革命开始,中国政治体制不断发生变革和重塑,先后出现过民主共和、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多种政治形态。

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摘要:本报告对中国近代史的社会实践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总结。

报告以清朝末年为起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终点,系统回顾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

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本报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充满了战争、革命和重大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发展路径直接影响了今天的中国。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近代史的社会实践进行研究,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二、清朝末年的社会动态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本节将围绕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具体分析清朝末年中国社会的动态变化。

1. 政治动态清朝末年,封建统治逐渐腐朽,而西方列强则日益侵略中国领土。

科举制度的疲软以及大规模的民间起义影响了清朝政权的稳定。

这些政治动态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2. 经济动态清朝末年,中国经济逐渐边缘化,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国际贸易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导致了国内市场的衰退和农民的生计困境。

这促使了中国社会对于经济变革的迫切需求,成为推动变革的一大动力。

3. 文化动态在清朝末年,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颠覆。

西方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想的涌入,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也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文化自强的思考和探索,开启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元化进程。

三、中国近代政治变革本节将重点探讨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个重大政治变革,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结束。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时期。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大转折点,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西方思想的接纳。

五四运动追求民主和科学,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近代史实践调查报告

近代史实践调查报告

目录正文 (2)会议记录 (8)心得体会 (12)附录照片 (18)岳麓山英烈陵墓与辛亥革命历史调查报告调查时间:组长:组员:调查目的:通过走访岳麓山上各个与辛亥革命有关的英烈的陵墓,了解他们对我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并由此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我国近代史,培养爱国情怀。

调查背景:百年前,在湖南这片热土,涌现了数以万计的辛亥革命志士,孙中山曾如是“夸赞”湖南人:“革命军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的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

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是湖南人做出来的。

”根据史料记载,先后有55名辛亥革命志士入葬岳麓山。

这些陵墓群是岳麓山增添了更多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一个适合走访调查的佳地。

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1、公墓介绍: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五轮塔东向坡下,为一处民国时期简约式的烈士公墓。

据考证:在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期间和1916年护国战争期间,湖南派出民军援鄂参战,牺牲者甚多。

l916年,在两次援鄂战争中牺牲的部份湘军烈士遗骸回归故土,公葬于岳麓山。

该公墓群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方形,长约12米,宽约8米,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由墓围、墓碑、墓冢、石栏等组成。

腰椎形墓围由花岗片石砌成网纹,中嵌长条形石碑一通,阴刻隶书“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墓”,高1.3米。

阵亡将士分两排并列安葬,今残存16冢,冢前各立石碑,墓群前有石栏围护。

所葬烈士有:熊亮、黄心田、王晃秋、许在堂、熊毓璠、周国宾、徐履中、刘亚清、谈星堂、熊南生、谢贤士、朱积达、郭长贵,另有无名烈士4人。

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为湖南湘军援鄂的历史见证,2005年8月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墓作为岳麓山辛亥革命志士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辛亥革命在湖南及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历史追溯1911 年10 月22日,湖南革命党人发动长沙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作为一名中国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得到了更加深入的体验。

首先,我参加此次“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程的最初动机,是想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

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曲折发展和探索。

课程的学习使我尤其关注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积淀和社会性创新三大方面。

在政治方面,我了解到清朝晚期的内忧外患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

首先是戊戌变法的失败,这一事件标志着近代中国的改革措施无法推进,进而引发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

其次是辛亥革命,这一民主化的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变革,但在新政府成立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重大纷争,其中更是包含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纷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更加扩展了我的视野,深入了解了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政治家,以及不同政治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

在文化方面,课程学习让我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这一点为我所熟知。

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发现文化的变迁和中国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

例如,晚清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现代化以及从于封建制度的束缚中走出的过程。

而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之全国范围也在大规模动乱,然而文化大革命也催生了新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的创作。

了解文化的变革,是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关键。

在社会方面,我也深刻了解到几个主要的社会变迁。

首先是农民工人的湖南花鼓戏起义。

这场暴动是农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不同层面上受挫的反应,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历史性的抗争。

当然,我也了解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中国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同时,我认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面临的问题也愈加复杂。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课程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课程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课程报告一、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

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探讨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1.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开始。

通过战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运动,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3.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们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4.抗日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三、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人物研究1.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倡导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四、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于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五篇】

关于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五篇】

关于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五篇】【篇一】近代史《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发表标志这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又上升了一个水平,文章开篇便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便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他也更深层次的讨论了革命与农民之间的密切关系。

毛泽东在发表政治文章的初期便表现出对农民的极大关注,这并不是偶然,而是中国现状的真实写照与他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灵活运用马克思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反映出中国国情与农民的重要关系,这不仅在八十余年前是这样,在今天更是这样。

农民始终是中国最庞大的群体(至少到目前还是这样),关注中国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注农民问题,而这也促成了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一些学者倡之,大多民众和之,就成功或将要成功许多方面的改革。

经过实践探索,毛泽东彻底告别了杜威和胡适的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从思想和行动上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的过渡。

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既是实用的,又是超前的;既是马克思理论的,又是与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既是个人的,又是全中国的。

他在发展思想是所用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去借鉴,尤其是实地考察和实事求是。

更值得学习的还是那种创新精神,马克思理论虽然不是毛泽东首创,但他通过学习和研究,结合具体国情,发展出毛泽东思想,是使中国革命为之一新,并最终挽救了革命。

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乃革命发展之本!【篇二】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一、引言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我班于五四青年节前夕在班长与入党积极分子的带领下以班级为单位参观了黄骅市博物馆。

二、调查目的人们来到博物馆,是为了感受历史,获取知识,小而言之,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大而言之,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大有裨益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近50年来,中国文化在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和发展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这些变革和进步涉及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学、艺术、电影、音乐、戏剧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近50年来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变革。

首先,文学领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重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鲁迅、郭沫若、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热爱和关注。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新一代作家的涌现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莫言、余华、刘震云等作家的作品展现了青年一代的面貌和思想。

他们将现实主义与文化创新相结合,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探索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历史。

其次,艺术领域也经历了巨变。

中国画、油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画家如吴冠中、黄凡等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并为中国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油画领域,中国的艺术家们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许多中国油画家在国内外的展览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雕塑领域,中国创作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雕塑作品,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艺术力量。

除了文学和艺术,电影也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0年来,中国电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标志性的电影作品。

《活着》、《卧虎藏龙》等作品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中国电影制片人、导演和演员在国内外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电影产业也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音乐和戏剧也在过去50年中取得了重大发展。

中国的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一直以独特的音调和优美的旋律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中国戏剧也展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尤其是京剧和昆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戏剧和音乐也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不仅在国内发展壮大,也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推广。

综上所述,近50年来中国的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文学、艺术、电影、音乐、戏剧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汇总四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汇总四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范文汇总四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1特殊的学期,特殊的上课形式,还有近代史课堂上特殊的“文字”,透过文字背后的辛酸与苦楚,了解到苦难而不屈服的近代中国!一段段热血的历史故事,是近代国人对是时运的不屈服,对侵略者的抗争。

近代中国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顽固腐朽的专制主义,闭塞的小农经济,成就了古代辉煌的封建文明,同时闭关锁国,自以为是的思想也限制了近代中国的发展,也是近代中国苦难不幸的根源。

强大的古代中国与屈辱的近代中国就像一条河的不同的流域,如一棵树上结出的两枚不同的果子,而这条河还会继续向前,这棵树也会继续结果,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景象,循环往复,经历了寒冷困难的冬天,我们遇见的是改革开放的春天,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春天的复苏,为了收获夏天的果实,为了抵御西方封锁的冬天,当今世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每个人都会迎接自己的挑战,同样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的科技封锁,西方阵营的贸易打压,恐怖主义的威胁,我想说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畏惧苦难的民族,面对森林大火,面临疫情无数的仁人志士冲赴一线,遇到的每一次苦难,让我们一次一次的看到中华民族那不屈脊梁,与人格的伟大。

我想学习近代史,或者说学习历史(不止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是为了懂得,懂得苦难与不幸,研究历史,不止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与发展,乃至世界的人民的幸福与苦乐,以史为镜,学习为了迎接挑战,为了未来的发展,近代历史的发展着实辛酸,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我们铭记,也一直努力。

面对挑战,我想说的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2一思想的发展毛泽东从小就有一种不屈的反抗精神,从《毛泽东自传》可以看到,不服父亲管教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的他甚至又一次以离家出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随后父亲的态度也有所缓和,这次出走也让他尝到了反抗的甜头;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的脑子里埋下了了一种思想,一种不屈不挠的品质,可以说这为他日后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文化史研究的复兴,它的发展已经超越传统的文史领域,而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注的热点。

然而这个领域曾经被长期冷落,从5O年代到80年代初,全国没有一所大学设置文化史专业课程,更没有一个专门的文化史研究机构。

50年来还没有一门学科这样大落大起,它的起伏跌宕,反映了中国史学建设的曲折道路,也揭示了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目前要对近代文化史研究中涌动的社会思潮作总体性评价,不尽相宜,但它在学术上提出的课题,反复的论证,不同意见的争鸣,却历历在案,本文试图对此作一评述,为的是将纷争的诸多见解稍加整理,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思索。

关健词:文化国家命运西体中用现代化一、从文化反思发端的近代文化史研究8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第一次文化研究的热潮,30年代国难当头之际,又反复出现文化论战,政治、军事的动荡并未使文化研究萧条,断断续续绵延了20多年。

1949年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这一研究却遽然冷却。

虽然就文化史的局部来说,也不乏建树和发展,文化资料的积累和整理也相当丰富,有关中外文化交流有论著也时有所见,但是作为最能代表文化史研究水平的综合性专著却几乎绝迹。

据80年代初编的《中国文化史研究书目》(1),中国大陆1949年后30年来出版的有关文化史的综合研究,仅有蔡尚思的《中国文化史要论》(2)一本,且基本上是书目评价。

这一时期,以思想史、艺术史取代文化史研究成为普遍倾向。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存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但是在这有辉煌文化历史的国家,文化史学科却建树迟缓,不能不使人引以为憾。

这种状况又与我国近代史上多次出现的文化论战是多么不相称!西学的传入在思想界引起轩然大波,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使人们震聋发聩。

多种文化流派及其彼岸论辩,如层峰叠起,给近代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无比丰富而又具体生动的内容。

深厚的文化积累、反复的文化论战与薄弱的文化研究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不是偶然的现象。

1949年后,在理论界确立了历史是阶级斗争史的观念,这对不承认阶级斗争的旧史学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正因为如此,它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热情。

但是把几千年的文明史全部归结为阶级斗争史,肇启了阶级斗争的绝对化;把影响历史的文化因素摒弃在视野以外,或者当作唯心主义的文化史观加以鞭挞,不能不导致复杂现象的简单化。

文化史研究不仅为其他专业史所消融,在现实中也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

“十年浩劫”几乎扫荡了一切文化遗产,更无从进行文化史研究。

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信奉,对社会主义不切实际的设想,与外部隔离的社会环境,导致了认识上的偏差,自以为新中国早已解决一切文化问题,甚至凭借一句语录就可以平息复杂的文化争端,无需要再从文化上反思。

社会不能提供文化研究的原动力,文化研究也就失去了生机,理论指导的失误和学科建设的偏颇,招致文化史研究的中断。

由此可见,文化研究的盛衰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国家命运的转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史研究的转折,对“十年浩劫”的反省和对国情的重新思考,是激起人们进行文化反思的第一动因。

自然科学界率先从文化角度反思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从而走进历史的深处。

1982年10月在成都召开“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学术讨论会,提出从文化传统探索近代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命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世界,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为什么近代科学不能在中国产生,反而大大落后于西方?这一问题在80年代初提出,是醒目而严峻的。

与会者思想活跃,有的从中国科学内在缺陷方面分析,认为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中,技术作成果占绝大多数,技术结构的非开放性,加重了技术转移的困难,儒道互补的文化体系使得理论、实验、技术三者互相隔裂,不能出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有的认为,中国封建主义的用人制度排斥和鄙弃科学技术,缺乏产生近代科学的社会条件;有的则认为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类型,不存在独立于政治意识以外的学术思想,这是中国不能孕育近代科学体系的重要原因。

(3)就会议提供的论文来说,对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分析未必充分,但是从文化传统方面提出命题,涉及到中国沿袭数千年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民族心理能不能适应现代化这样一个重大问题。

这也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施开放政策,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首先在自然科学界激起的回应。

同年12月,在上海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文化史研究座谈会,会议聚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

考古、文献等学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就如何填补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巨大空白交换意见(4),并倡议立即组织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做好舆论宣传,推进文化史研究的复兴。

文化热与一般时尚不同,需要有学术研究的积累,并非如时论所谓一哄而起,它的启动毋宁是滞重的。

早在1980年,李泽厚在《孔子再评价》一文中已经提出研究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转换的问题,当时的理论界大多关切孔子的评价,而对文化研究中这一最具近代意义的课题,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直到1983年9月28日,《光明日报》才发表了《关于文化史研究的初步设想》一文,这是1949年以后见诸报端的、从总体上研讨中国文化史的首篇文章,与上海会议相距已达10个月之久。

毫无疑问,文化史研究的勃兴,时代的需要是决定性的因素。

1984年经济改革的全面铺开,对文化研究起了明显的增温效应。

人们正是从对传统文化的反省、中西文化的比较和民族心理的剖析中,发掘有利于现代化的因素,转变观念,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意识和心态,给现代化赋予新的精神动力。

因此,本属于历史范畴的文化史研究,在当代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并因此成为世纪末中国的一大显学。

二、热点追踪80年代兴起的文化热突出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从近代史上总结中华民族追求文化近代化的历程,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3年到1989年,共发表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论文60O多篇,年平均在百篇之上,以下所列为学者关注的重要论题。

(一)文化近代化起点问题的复出与论证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起点问题,50年前有宋元说、明清说、鸦片战争说,莫衷一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体上统一于鸦片战争说,由于这和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因此鲜有争议。

80年代有关明清之际是中同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观点如异军突起,引人注目。

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20年代有梁启超,50年代有侯外庐,但从论证上来说,自侯外庐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后,20多年无重大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以来有一批老中青学者再次提出这课题,并加以论证,认为明清之际出现了突破封建藩篱的早期民主主义意识;注重新兴的“质测之学”,吸取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开辟一代重实际、重实证、重实践的新学风。

(5)有的认为,过去对这一课题的论证基本局限在精英文化的层次,研究的深入,有待扩大视野,从社会史的领域发掘大众文化资料。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自明清之际,经历了开启―中断―再开启的过程。

与西方人文启蒙不同,中国早期启蒙的特点是政治伦理的启蒙,这主要表现为对忠君信条的怀疑、抨击与批判,而且下延到广大民众。

(6)持有上述看法的文章,实际上在不同程度上对美国学者费正清论述中国近代史的“冲击一反应”模式表示了异议,认为这一见解忽视了中国社会和文化自身的变异,因此,发掘中国传统社会萌发近代化的思想资源是这一问题取得进展的关键。

(二)对中国文化近代化历程的回顾成为敏感的学术问题对洋务运动及其思潮的评价是个颇为敏感的问题,1949年后,学术界对此一贯持批判态度,很少发表不同意见。

80年代后,学术界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对此进行重新审视,提出洋务思潮的概念。

论者认为,洋务思潮既有世界潮流的影响,也是龚、魏经世致用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以“变通”、“师夷”、“工商立国”为特点,对封建传统有一定的冲击作用。

(7)对洋务思潮与洋务派某些政治行径不能混为一谈。

有的对“中体西用”作出新的解释,认为“中体西用”是利用儒家传统引进西方文化,减弱学习西方的阻力,力图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西学的生根之处,通过对西学的吸收实现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

所以,“中体西用”虽然本身有不可克服的矛盾,但在当时起了好的作用。

(8)与此有关的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有的认为洋务运动构成了学习西方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潮流,其历史作用不能低估。

(9)持否定意见的则认为洋务运动是政治运动,从它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来看,主要作用是消极、反动的。

(10) 与此相联系的是关于“西体中用”的争论。

李泽厚在《西体中用简释》一文中对这一命题作了阐释,认为:“体”是社会存在、生产方式、现实生活以及生长在这体上的理论形态。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但西体的实质就是现代化,这是指以西人为代表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就是从西方社会存在本体中产生的科学理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可谓西体,而“中用”、就是怎样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

附议者认为,“西体中用”论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开放,虽然将中西文化纳入“体用”范畴不尽准确,但方向是对的。

有的还补充说,“西体”的主要部分应是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必然与传统体制发生矛盾,提出这一观念以与“中体西用”相对立,其意义是重大的。

(11)“西体中用”论一出,即受到来自两个方向的反驳。

有的认为这是“全盘西化”的论调,实质是要把西方文明全盘搬到中国,彻底重建中国文化,(12)与此相反的是刘晓波发表与李泽厚的对话,以明确的两化论观点,批评李泽厚,把李置于维护传统文化的地位。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西体中用”有西化倾向,但并不等于全盘西化,涵义模糊,没有超出体用二元的思维模式。

(13) (三)对五四精神的省思和不息的争议以德、赛两先生作为五四精神的两大旗帜,在学术界历来鲜有异议。

80年代以来对五四精神的再研究中出现了新的见解,认为民主是人的社会解放,科学是人的自然解放,因此五四精神可归结为人的解放运动。

王元化认为五四文化思潮的主流是不是民主和科学还值得探讨,当年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十分肤浅。

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近年来受到学术界重视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才是五四文化思潮的重要特征。

(14)五四运动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有的偏重它的救亡主题,视为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有的突出它批判传统的意义,认为是启蒙运动。

李泽厚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爱国反帝运动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运动,这两者由启蒙和救亡的相互促进发展到救亡压倒启蒙,忽视了对个体尊严和个人权利的尊重,导致三四十年代多次文化论战不彻底,遗留下早该解决的思想文化课题,又一次等待今天去继续完成。

(15)有的认为,救亡唤起启蒙,启蒙为了救亡,戊戌时期是这样,五四时期也是这样,民主与科学精神贯穿五四运动的各个方面,影响整个时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