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史

合集下载

中国的近代史及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史及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史及现代化进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数次战争和革命,历经磨难和波折,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化进程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变化与进步。

一、中国的近代史19世纪末,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

在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深刻的启示。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自强运动,寻求自救与自立,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进入民主革命阶段。

民主革命开启了中国的宪政之路,推动了政治制度、教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虽然革命中曾经遭受失败,但革命精神和创新意识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等领域,中国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现在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全球无比,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尊重。

当然,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农村贫困、社会不公等问题,仍需要我们未来继续努力。

三、总结中国的近代史和现代化进程,是一段辛酸、坎坷的历程,也是一段光荣、奋斗的历程。

在这段历史中,中国人民始终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执着追求真理、推动改革和建立新的东西,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今的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发展迅速,为中国未来的富强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文化史

近代文化史

第四讲近代社会与文化特点•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动荡变化的80年,也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80年。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大变动,改变了传统社会固有的格局。

•中国由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逐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日渐解体,并一步步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

同时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反帝反封、救亡图存的斗争,追求独立、民主、富强的艰辛历程。

•与社会经济、政治剧烈变革同步,中国固有文化也发生了由旧向新、由古向今的转变,由传统步入近代。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文化,也具有它自己的特点。

近代社会与文化特点•一、近代经济的多种成分和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近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区域性•二、近代文化的发展变化始终同政治变革、救亡图存密切结合•三、近代文化是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及会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四、科学与民主是近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五、近代文化既丰富多彩,又肤浅粗糙,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一、近代经济的多种成分和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近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区域性•1、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使文化反映出复杂性•近代经济成分: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等•近代经济特点•多样性表现: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爱国主义文化、西方近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旧文化2、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近代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区域性表现:•东南沿海和沿江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集中,出现了一批具有近代性的都市,社会风气日渐开放,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批先进人物;•广大内地、农村,经济基础几乎没变,笃信”圣经贤传”,笃信封建纲常名教,古朴闭塞民风•新旧并存•留学生与近代文化3、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微弱,封建地主经济成分的强大与占主体地位,造成近代新文化缺乏坚实牢固的经济基础二、近代文化的发展变化始终同政治变革、救亡图存密切结合1、近代中国历史主题---反帝反封、争取独立、民主、富强2、政治变革与文化理论①进化论的影响---物尽天择,适者生存---救亡图存“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二、中国近代史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申报》转型趋势专权的护法运动,但终究失败(选修2、选修4内容)④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并成为战胜国(选修3内容)命崛起提供阶级和经济基础③一战引起人们对欧美政治制度的怀疑,全盘西化的喧嚣被中西杂糅的思想取代。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走道路才能救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宣传马克思主义4.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重大突破(1937--1949年)时期政治经济文化①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中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海。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国民政府先后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计划,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侵略。

l938年l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③中共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找到一条迅速壮大革命力量的途径④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还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⑤抗战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组织大规模主动出击日军的百团大战。

为确保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⑥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反共倾向增强,皖南事变发生,反共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国民党“六大”主张坚持一党专制;民盟成立,延安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选修2内容)⑦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⑧抗战期间,中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签署《开罗宣言》、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选修3内容)①日占区民族企业或被毁或被采取“军管理”办法吞并②国统区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③中共根据地适时调整土地政策,新民主主义经济继续发展(选修2内容)①毛泽东先后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标志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从康梁派的兴起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在短短几十年间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重要的文学运动。

本文将概述近代中国文学的主要发展历程和特点。

康梁派与白话文运动中国近代文学的崛起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康梁派。

___的作家们开始探索以白话为基础的写作风格,摒弃了古典文言文的约束,追求自由和真实的表达。

这一运动对于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出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康梁派的代表作家包括___、___等人,他们的作品对于激发人们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康梁派也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理论和写作基础。

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主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在1917年至1927年之间达到顶峰。

新文化运动的提倡人是___等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文学革命",以摒弃传统文化束缚、倡导科学和民主的思想为核心。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作家有___、___等人,他们的作品激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在他们的笔下,中国近代文学开始呈现出现代主义的特点,注重探索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个体的痛苦和追求自由。

抗日战争与左翼文学中国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文学也受到了特定的影响。

左翼文学兴起,许多作家以抗日救亡为主题,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抗日情感和反帝爱国思想。

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有___、___等人,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牺牲精神,成为当时社会的精神支柱。

左翼文学在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环。

文革与后文革时期的文学文化大革命对中国近代文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文学被定性为"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的代表,受到严厉的审查和打压。

然而,文革之后,中国的文学逐渐恢复,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如___、___等人。

他们的作品展现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对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历程,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文学运动。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研究是近代以来,教育界、社会学界和史学界研究领域中,一个敏感而又有重要影响力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概述、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概念、背景以及研究的现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概述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指的是从清朝开始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

它是一门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文化变迁的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脉络,清朝以来的文化、政治制度变迁,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流变与发展。

文化史能够帮助我们解析和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文化变迁以及文化转型的进程,增进我们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体会和宣传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历史背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研究,历史背景与清朝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朝是满人统治的朝代,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历史时期,它给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发展时期。

清末百年,中国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基础。

三、发展历程由于清朝的统治,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受到了极大的推动。

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使中国开始深刻地思考自身文化的意义和本质;实用主义的思想出现使中国日益关注文化的实用价值;受西方影响的新文化运动更是引发了中国人文思想的深刻变化。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又经历了从清末民初至新文化运动,再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壮大涌现。

四、研究进展由于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重要性,近几十年特别是上个世纪晚期以来,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在探讨“中国近代文化史”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近几年随着政治变化、社会环境的变迁逐渐加深,哲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等学者有较深的研究和讨论,以及发表了大量论文,使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深化。

五、结论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变迁,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正经历着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时期。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制订了《义务教育法》
198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
南方谈话,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科学概括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
1997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00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003
中国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1956
社会主义革命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内容: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1953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5年计划
1956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意义: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1970中国第一棵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意义: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1973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南优2号”
优秀作品受批判,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学术研究受到影响。样板戏出现
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内容:
民族:强调用革命手段推翻满州贵族统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最新】中国近代史--表解文化发展历程

【最新】中国近代史--表解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文化发展历程【附加总结类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2015年工程部施工员年终工作总结光阴荏苒,转瞬又是一年,2015年在紧张忙碌中飞快地过去了,工程部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八字生产方针,始终把如何有效控制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目标作为部门日常管理的核心工作,与其他部门携手顺利完成年度施工任务。

回顾2015年,工程部施工任务刷新了历史记录,2015年我们又取得佳绩。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们工程部完成开工项目76个,验收项目40个,完工待验收项目5个,尚在建跨年度项目29个,完成总产值约8700万。

不可否认,我们是欣喜的,但在欣喜的同时那些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和困扰我们仍然会谨记于心。

那些力不从心日子,那些检查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需要我们刻不容缓解决的日子,那些为了保证工程保质保量保时完成我们不辞艰辛的日子……这些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些都是我们存在的不足,都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新年新岁新的开始,在此,我代表我们工程部向各位领导及同仁汇报工程部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的工作重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一、2015年工作总结(一)核心工作控制情况1.安全文明施工:项目开工前,三级安全交底贯彻到位,安全文明施工设施配备齐全,现场布置到位,严格监督检查,杜绝了较大事故发生。

2.进度控制:2015年度项目部共计实施了76个项目,70%的项目能在合理计划工期内完成。

未能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1)计划制定不合理。

没有结合工程所需设备、部分定制材料的供货时间编制,提前进场施工,导致中途出现设备不齐全、材料供货不及时,被迫停工,进而延误了计划的工期。

(2)计划工期控制不严格。

工期偏离时未及时采取措施纠偏,或纠偏措施不及时。

(3)施工班组施工力量较弱,人员不足,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班组不予积极配合。

(4)项目部施工过程未能做到天天梳理,发现问题时也没有及时汇报,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

中国近代史--表解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史--表解文化发展历程
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步传播。
梁启超:‎

太平天‎国运动
新 文‎化
运动
前期
④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
级产生。
① 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 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② 著有《变‎法通议》。
谭嗣同:
① 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 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

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③“三 个代 表” 重要 ‎思想同 马列 主义、 毛泽 东思 ‎想、邓 小平 理论 是一脉 相承 ‎又与时 俱进 的科 学体 系,是 ‎新世纪 中国 共产 党和 中国 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
1‎.提出:
国际:
① 和 平 与‎发 展 成 为 时
代主题。
② 国 际‎社 会 主 义 运 动
遭受挫折。
‎国内: ①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实‎
现重要历史转折。
② 邓 小 平‎总 结 建 国 历 来 社 会 主 义 建 设‎的
经验教训。
2.深化
‎国际:两极格局结束,世 界‎格局向多极化方 向发
克思主 义传入 中国)
‎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 影响‎。
孙中山‎ 的民主‎
追求
三民主 义
①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 机日益加‎深,各种变 法救国的方‎案在‎当 时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中国‎行不通。
②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 20 世‎纪初,民族资本 主‎义初‎步发展,民族
李大钊
孙‎中山
北洋军阀 统治时 期,袁 ‎世凯为复辟 帝制, 尊孔
张之洞等)

中国近代史文化事件

中国近代史文化事件

中国近代史文化事件
在近代中国文化方面有很多重要的事件发生:
新文化运动:这是一场发生在1915年至1923年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化改革运动。

它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作品的发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他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杂文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茅盾的作品:茅盾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在他的作品中探讨了许多关于文化和政治的问题。

建立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成立于1898年,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

许多知名的知识分子在这里任教,如胡适、陈独秀等。

艺术运动: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艺术运动,包括国画、油画、雕塑等等,它们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止的一段时间。

这段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变革的时期之一,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史的起源、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主义觉醒以及革命和思想变革等方面来探讨中国近代史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近代史的起源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也标志着中国传统封闭的社会和经济体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场战争后,中国开始走上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道路。

二、西方列强的入侵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连续遭受了一系列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

英、法、德、日等国家相继侵占了中国的领土,中国的主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反抗运动,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三、民族主义觉醒在清末民初,中国逐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觉醒。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呼吁实现中国的民主与独立,推进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

同样,中国的学生、知识分子和青年也开始主张民主、科学、民权等理念,他们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力量。

四、革命和思想变革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革命终结了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制度国家。

革命后,中国开始着手建立现代化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体系,进行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

五、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也与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

中国在这段时期经历了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女性解放运动等各种社会运动。

同时,中国也努力进行农业、工业和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六、思想变革与文化革命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也伴随着思想变革和文化革命。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再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背景下的文化大革命等,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潮,各种新的思想和文化形式涌现。

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现实意义

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现实意义

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现实意义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现实意义中国近代文化史是中国漫长历史的一部分,从清末近代到现代及“新中国”时期到新现代,它涵盖了中国文化及其演进轨迹及重大事件,被认知就其记录国家历史、延续文化传统以及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性而认定。

学习中国近代史有助于建立对中国社会文化丰富多彩及发展之重要性的认知,以及促进团结和谐社会的意识,为中华民族凝聚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学习中国近代史有助于领悟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及传统价值观。

中国文化及其传统价值观,是中国近代史闪耀绝彩的印记。

中国近代史展现的信仰实践、思想理念以及传统行为准则,是如何通过共同道德实践,触动社会根本结构、贯彻政治思想,尊崇传统美德,为弘扬良好道德标准贡献努力,营造有序及统一的社会生态环境?如农村地区实行合院、六十甲及绳制等典型的传统乡土实践,促进乡村社会的持续发展。

学习中国近代史,有助于认知中国古典文明及其育成的智慧,以此拓宽眼界、完善学识,还可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美德、团结协作、以及古典价值的延伸,深刻体会祖辈智慧及对于家园保卫的贡献——在年轻一代回归祖先文化乃至正气行德之旅中携手共进。

其次,学习中国近代史有助于了解历史观念及其调和,让眼前的一切变得清晰明了。

中国近代史展现了历史及其进程,深刻阐述了历史的学习必然引领回归历史一切的可能。

学习中国近代史,有助于从历史观念中寻寻寻求内在认知以及反思活动,以全面认知历史及其演变进程。

中国近代史教会我们,历史的学习可以促进历史的连续,以此推动历史观念的发展及应用,给每个时代带来更宽更深的历史观念,以此来恪守历史原则、积极开拓未来、确立未来大计,极大地开阔视野及视角。

最后,学习中国近代史有助于让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在祖国进程中转变为追求伟大复兴的动力。

中国近代史重申了中华民族梦——中华民族正在以中兴的力量,开启新的历史进程,以崭新的正气志向谱写回天履历。

学习中国近代史可以让我们纪念祖先们的政治困境及社会根基,尊敬他们的鲜活精神,敬畏历史的发展鞭策,以及努力领悟不同阶段及演变的非凡智慧及正气事迹,唤起当下各种益处创造的进程之热情,激励当代人坚守诚信、勇于创新之精神,激发中华文化活力、激活传统气节并尊重习惯,以此为追求伟大复兴之历程推进动力。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二、曾朴的《孽海花》
(一)《孽海花》以清末状元金雯青和妓女傅 彩云(即赛金花)的经历为线索,反映了晚清三十 年问政治、外交和社会的变革。作品在暴露清末 政治的黑暗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方面有一 定意义。 (二)以女主人公傅彩云为中心,把所见所闻 的政治事件、官场内幕及零星掌故等许多独立故 事连缀成长篇,形成完整有机结构。一些场面或 片断写得很生动,但因有意追求轶闻趣事,对人 物的刻划大都没有完成。
第一章
近代诗文
第一节 龚自珍和魏源
一、龚自珍: 近代著名思想家,杰出诗人、散文家。 (一)龚自珍散文: 政论文大多针对时弊而作,见解精辟,文笔 曲折多变。敢于暴露封建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 主张“更法”、“改革”。 记叙文也很出色,如《病梅馆记》表现了作 者对专制主义压抑缚戮人才的不满。
(二)龚自珍诗歌:
二、魏源: 与龚齐名,近代思想家、诗人。 诗学白居易新乐府,称“仿白香山体”。 表现对现实不满和对国运忧虑,反映民生疾苦, 抨击政治弊端,揭露投降派丧权辱国(《江南吟》 “ 阿芙蓉”、《寰海》其九 ) 。描写山水、抒情 言怀作品,感情充沛,形象生动。 三、张维屏: 嘉庆、道光间著名诗人。晚 年目睹帝国主义侵略,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绪, 写出了一些歌颂广东人民英勇抗敌的优秀诗篇, 质朴有力,格调高昂。《三元里》歌颂抗英斗 争,揭露投降派丑行。
三、吴趼( jian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 状》
(一)反映1884年中法战争至二十世纪初期中 国官场、商场、洋场的种种怪现状,兼及医卜星 相、三教九流等社会的各个方面。重点是暴露清 末官场黑幕 (“ 兵轮自沉” ) ,此外还揭舄露了封 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彻底破产(“苟才夫妇”)。 (二)全书以自号“九死一生”者的遭遇和见 闻为线索联缀起许多短篇故事,结构较紧凑。题 材庞杂,故事多靠人物转述,缺少剪裁加工,揭 露流于浮泛;且夹杂着一些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这类描写往往琐碎冗长。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书籍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书籍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书籍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相关的书籍有很多,下面为你介绍两本:
- 《中国近代文化史》: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范围及其线索、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文化变迁、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近代伦理道德领域的变迁、近代新史学的提倡、近代教育及文化传播业的确立、近代社会的移风易俗、20世纪初年的社会文化等内容。

-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研究》: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中国官吏选任制度的历史经验、晚清政治制度的转型、晚清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及其特点、孙中山的人才选拔思想、中国近现代文官考绩制度、学校考试制度、乾嘉考据学派对我国近现代史学的影响、学术史视野中的陈翰笙、胡适的文化思想等。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若你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中国近代史教育文化

中国近代史教育文化

中国近代史教育文化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教育文化领域也经历了显著的变迁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教育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

1.教育改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外的压力,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和课程内容等。

2.新式教育: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新式高等教育的开端。

同时,一批新的中学、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相继成立,为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基础。

3.留学潮: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许多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特别是在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地。

这些留学生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4.文化启蒙: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促进了科学、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5.教育普及: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教育普及政策,提高文盲率,努力使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地分配到全国各地。

6.教育内容: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从传统经学到现代科学知识的转变,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科目被引入教育体系。

7.教育与社会变革:教育被视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教育家们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新公民,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现代化。

8.女性教育:近代中国开始重视女性教育,女子学校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为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9.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在近代教育改革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教育理念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是一个重要议题。

10.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被视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和企业投资于教育,以期培养出能够推动工业化和社会进步的人才。

中国近代史教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需求,也体现了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交织。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和文化变迁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01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1章

01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1章

李鸿章 康有为
历史的转折
3、由封闭到开放,向西方学习 封闭 • 闭关锁国(唯一开放的港口——广州) • 夜郎自大 “天朝臣服中外,夷下咸宾,蕞尔夷 邻(英国),何得与中国并论。” ——嘉庆帝1808
3、由封闭到开放,向西方学习
提出了“师夷”的口号,即向西方学习。这一 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重点在于引进“格致之 书”和从事以军事工业为先行的实业。代表人物是 林则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郑观应等。 甲午战争后,重点在于引进“政事之书”及文学 艺术和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代表人物是严复、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
——魏源《国朝古 文类钞》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 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 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序》
二、文学观念和文学格局的变化
1、文学观念上最深刻的变化:文学应当担负起新的 思想教育国民、改造国民精神的任务; 2、要求变革诗文,以满足宣传教育的需要;
如康有为、章太炎
(四)近代文学的过渡性
主要表现为新旧共处,新的因素逐步增长,为“五四” 新文学的产生做了先导和准备。
1、创作方面,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1)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学与反帝反封建 的文学并存。如既有《荡寇志》,又有谴责小说
(2)在表现手法上,这一时期的创作,除了继承古代文 学的传统手法之外,也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如浪 漫主义对诗歌的影响,吴趼人的《九命奇冤》
3、提高小说戏曲的地位;
4、文学样式上出现新突破; 5、西方文学被大量翻译引入中国。
三、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
体现为两个方面:(近代爱国主义精神与以 前有何不同) 对内,反封建 对外,抵御外侮 在近代文学中,爱国主义是一个超越了文 学流派界限和文学体裁界限的普遍主题。

近代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与现实

近代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与现实

近代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与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文化也在经历着变革。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的文化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这其中不仅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有外来文化的融合。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探讨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

一、历史篇1.封建社会文化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时期,其文化一直持续至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儒家的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了社会上流行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仁爱、孝道等传统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封建社会的道德准则和文化风貌。

而在文学方面,则以诗词为代表,成为了文人精英的代表。

2.西方文化的介入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的转折点。

这场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引入了一些西方的文化经验。

在这个时期,不少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探索更加实用和现代化的道路,比如科学、民主、自由等。

3.五四运动后的现代化风潮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里程碑,它以学生运动为主要特征。

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风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文化方面,白话文成为主流,代替了文言文的地位。

同时,近代派、现代主义、新文化等各种文艺思潮迅速兴起,对中国文化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现实篇1.经济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也在经历快速的发展,包括电影、音乐、出版、博物馆等文化领域。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了经济的支柱之一。

2.文化多元与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开始向外扩张,尤其是在亚洲地区,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同时,国外的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比如美剧、日韩流行音乐等。

“跨文化”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更好地消化其他文化,同时也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输出到世界,是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民初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经历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这也为文学的兴盛提供了土壤。

以下是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作品。

1.新文化运动(1917-1927)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化人士开始主张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

在这个时期,鲁迅的作为代表,通过文学作品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困境。

他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以鲜明的个人特点和批判性的精神风貌,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2.抗战文学(1937-1945)抗战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殊死抗争的时期。

很多文学作品通过反映抗战中的英雄事迹和战斗精神,来激励人民抵抗外敌。

其中代表作品有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

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战场上的艰难困苦,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志和崇高的人道主义情怀。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4.开放时期(1979至今)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

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开始多元化,作家们开始探索和表达个人的体验和情感。

其中代表作品有余华的《活着》和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这些作品通过深入的社会观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索,展现了中国普通人民在变革中的喜怒哀乐和生活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反映社会变迁和人类命运,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动荡和变革中的勇气和坚韧。

同时,这些作品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的复杂性。

中国近代文化史 书单

中国近代文化史 书单

中国近代文化史书单中国近代文化史书单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中国文化也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近代文化史的书单,以助于对这一时期的文化变革有更深入的了解。

1. 《近代中国文化史》- 胡适这本书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学者。

他通过对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近代中国文化史。

2. 《近代中国文化史》- 钱穆钱穆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这本《近代中国文化史》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近代中国的文化变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通过对文化的演变、思想的变革以及文化人物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3. 《近代中国文化史》- 梁启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这本《近代中国文化史》是对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进行剖析,揭示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变革。

4. 《中国近代文化史》- 王国维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这本《中国近代文化史》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思潮的追踪,展现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变革。

5. 《中国近代文化史》- 李泽厚李泽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这本《中国近代文化史》是对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

他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近代中国文化史。

通过阅读以上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这些书籍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近代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

通过对这些书籍的阅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变革,为我们思考和研究中国近代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指导。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与文化传承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与文化传承

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与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近现代史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巨变,但中国的文化传承却从未中断。

本文将从近现代史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的文化传承,并分析这种传承对中国社会与民众的影响。

一、近现代史的背景近现代史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至现代中国建立(1949年)之间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革命和社会改革,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干涉,社会经济发展遭受到巨大的挫折和剥削。

然而,正是在这段动荡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文化传承得到了持续并且重要的继承。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以及各个地方的民间文化等等。

无论是封建王朝还是近代政权,中国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近现代史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力图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近现代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文化传承并没有被遗忘,相反,它被视为中国民族自尊心的体现和价值观的基础。

中国政府和学界都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文化传承的工作。

四、文化传承的影响中国文化传承对社会和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强调了中国的独特性和文化自信心,增强了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

其次,文化传承提供了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如孝道、儒家的仁爱和和谐观念等,对塑造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尽管中国的文化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商业化的文化现象也可能对文化传承造成一定的阻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赏析★中西文化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重讥评。

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

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

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

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

——严复《论世变之亟》(1895)★文化观念中体西用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

★教育变革变革科举制度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梁启超:《变法通议》。

变革科举制度材料二:利禄之途,众所争趋;繁重之业,人所畏阻,……今不入学堂,而亦能得科举;且入学堂反不能如此之骤得科举,又孰肯舍近而图远,避易而求难。

……科举之为害,关系尤重,……是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

……今纵不能骤废,亦当酌量变通,为分科递减之一法,……以科场递减之额,酌量移作学堂取中之额,俾天下士子,舍学堂一途,别无进身之阶,则学堂指顾而可以普兴。

——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卷二九。

兴学材料一:可以佛道寺观改为之,今天下寺观,何止数万?都会百余区,大县数十,小县十余,皆有田产。

其物业皆由布施而来,若改作学堂,则屋宇田产悉具,此亦权宜而简易之策也。

……大率每一县之寺观,取什之七以改学堂,留什之三以处僧道。

其改为学堂之田产,学堂用其七,僧道仍食其三。

计其田产所值,奏明朝廷旌奖,僧道不愿奖者,移奖其亲族以官职。

如此,则万学可一朝而起也。

——张之洞:《劝学篇·设学第三》。

★文化事业壬寅、癸卯间,译述之业特盛,定期出版之杂志不下数十种。

日本每一新书出,译者动数家。

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

然皆所谓‘梁启超式’的输入,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惟以多为贵,而社会亦欢迎之。

盖如久处灾区之民,草根木皮,冻雀腐鼠,罔不甘之,朵颐大嚼,其能消化与否不问,能无召病与否更不问也,而亦实无卫生良品足以为代。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宗教材料一:外国教员不得讲宗教,……如所聘西师系教士出身,须于合同内订明:凡讲授科学,不得借词宣讲涉及宗教之语,违者应即辞退。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湖北学务处本。

材料二:三教流传中国,民之习释、回二教者日久相安,不闻有争教之案,独于基督教则深恶痛绝,以为邪说。

使果知基督教天堂地狱,本诸释氏;七日礼拜,同乎回教;我之外毋别有神,亦犹释氏惟我独尊、回教专拜真神之意,则待基督教人一如待释、回两教之法,自然相安无事。

——李纲己辑录:《教务纪略》例言材料三:国家怀保群黎,惟恐一夫不获,是以不论民教,一视同仁,正直荡平,无偏无党,……迭经通饬各督抚剀切劝导,务使民教相安。

……至各省教堂教士人等,仍著各该督抚严饬地方文武各官懔遵前旨,随时防范,实力保护,如有贻误,决不姑宽。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导论一、“文化”的概念界定二、中国近代文化三、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目前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约有200多种。

【美】克罗伯、克拉克洪《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收录了166条文化的定义,分别由世界上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界定。

■泰勒(1871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属描述性的定义)■亨廷顿(1945年)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属遗传性的定义)中国最常见的一种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即一个民族的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意识形态的成果。

————《辞海》、《现代汉语辞典》二、中国近代文化1、起止点问题(1)起点的争论:宋元说;明末清初说;1840年鸦片战争说(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观点)(2)下限问题的变化: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目前取得共识的观点)2、内容范畴(狭义)是指观念形态上的文化,是与近代政治和经济相对应的文化,是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

具体来说,是哲学、史学、文学、艺术、教育、宗教、习俗等领域的有机结合。

三、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1、从文化反思发端的近代文化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启动对“文革”的反省和对国情的重新思考,是激起人们进行文化反思的第一动因。

2、研究热点及重点(1)文化近代化起点问题的复出与论证(2)对洋务思潮的评析(3)对五四精神的省思和争议(4)传统文化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5)学术史的研究(6)社会文化史的研究3、研究成果简介(1)知识分子群体研究和思潮研究耿云志:《胡适思想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李长莉:《先觉者的悲剧――洋务知识分子研究》,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

王栻:《严复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宗教问题的研究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学术史的研究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龚书铎主编、李帆、史革新、张昭军撰写:《清代理学》(上中下三卷本),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刘志琴等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学术团体学术派别研究的成果郑师渠:《晚清国粹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范铁权:《体制与观念的现代转型——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文化机构方面的研究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区域文化史研究巴蜀、齐鲁、燕赵、湖湘等区域文化研究第一讲近代文化发展历程综论(1840-1919年)(一)起点与转折点1、起点:1840年鸦片战争思考:中西近代文化起点的不同2、转折点: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此次合约,其割地、驻兵之害,如猛虎在门,动思吞噬;赔款之害,如人受重伤,气血大损;通商之害,如鸩酒止渴,毒在脏腑。

及今力图补救,夜以继日,犹恐失之,若再因循游移,以后大局何堪设想?”——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二)历程分期:1840年鸦片战争→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资产阶级新文化萌发、准备阶段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前:资产阶级新文化形成发展的阶段第二讲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论争回顾近代以前西学东渐的历程一、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与顽固派(一)三次较大的论争1、19世纪60年代后期的京师同文馆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天文算学之争。

奕訢“因思洋人制造机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若不从根本上用着实功夫,即习学皮毛,仍无裨于实用。

……现拟添设一馆,……延聘西人在馆学习,务期天文算学,均能洞彻根源。

斯道成于上,即艺成于下。

数年以来,必有成效。

”张盛藻认为科甲正途人员的责任是“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何必令其习为技巧专用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朝廷能养臣民之气节”,“以之御灾而灾可平,以之御寇则寇可灭”。

倭仁:“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杨廷熙上奏罗织同文馆十大“罪状”,对其进行全面攻击。

奏折称当时旱灾是因为“同文馆之设,强词夺理,师敌忘仇,御夷失策所致”。

“洋人之于中国,敌国也,世仇也。

……华夷之辨,不得不严;尊卑之分,不得不定;名器之重,不得不惜。

”2、19世纪80年代修筑铁路之争。

刘铭传于1880年奏请修筑两条铁路。

“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不可缓之图。

”举借洋债修筑铁路。

张家骧指斥铁路有“三大弊”。

洋人可乘铁路到处往来;修铁路会毁坏田亩、房屋和坟墓,滋扰民间;铁路兴而使轮船倒闭。

李鸿章给予反驳,提出修铁路有“九大利”,决不是“用夷变夏”的坏事,而是“利国利民,可大可久”的富国强兵之道。

支持刘铭传的借款筑路的建议。

刘锡鸿认为铁路有“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3、19世纪中期派遣留学生之争。

容闳向曾国藩等洋务大员建议由政府派遣留学生。

曾国藩和李鸿章奏准自1872年始派遣幼童留美,每年30名,至1875年共120名,学习军政、船政、制造诸学。

陈兰彬认为留学生沾染洋习,有违圣道,于是上奏清廷,要求撤回留美学生。

这在国内引起争论。

1881年留美学生分三期撤回。

(二)评价此时期的中西文化论争冲击了守旧思想,尤其是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

论争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制造了舆论,有利于近代讲习西学风气的形成。

当然这种对西学的认识还很肤浅。

这就决定了当时的中西文化论争只涉及到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等层次较低的问题,有很大的局限性。

中体西用论作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最初思想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二、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守旧派包括顽固派和洋务派)(一)论争焦点:1、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1)维新派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黑暗与腐败,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

(2)守旧派则坚持君主专制是万古不易的大经大法,是开天辟地以来最完美无缺的制度,西方国家的政体是“荒谬绝伦”的。

康有为:“夫中国大病,首在壅塞,气郁生疾,咽塞致死。

”谭嗣同:引用法国大革命时的一句话“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梁启超的《古议院考》《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严复的《辟韩》《原强》等论述了君主立宪政体的优越性,实施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王仁俊:“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变通”。

2、民权平等与三纲五伦之争(1)维新派对三纲五伦观念进行了激烈批判,提倡民权、自由、平等的新型道德原则。

(2)守旧派竭力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将其视为永恒不变的精神教条,对自由平等思想极端仇视。

谭嗣同抨击最为激烈,斥责三纲五伦是束缚人心的“网罗”,号召“冲决网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