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2新文化运动作业人民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及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及答案

专题三第2课1.“八荣八耻”第三条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下列运动中思想主张的内涵与其一致的是()A.维新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答案】 C【解析】主张科学、反对愚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2.(2014·江西丰城)下列现象与新文化运动中“赛先生”的主张完全一致的是()A.小学生不读不写不学旧体诗B.中学生散发反对复辟的传单C.大学生爱听严复宣传进化论D.华老栓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答案】 C【解析】A项说的是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B项说的是反对专制,提倡民主;C项说的是提倡科学,反对愚昧;D项说的是人们精神的麻木。

故选C。

3.胡适在一封信中说:“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

”这三个时代的共同主题是() A.宣传西学B.维新变法C.救亡图存D.民主共和【答案】 C【解析】三份报纸分别是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者共同的主题是救亡图存。

4.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其中说:“……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

”文中“变”的含义是() A.变革思想观念B.变革社会政治制度C.改革教育制度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答案】 A【解析】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青年杂志》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思想大变革的风暴。

5.(2014·山东济南二模)胡适在1929年4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造成胡适这种思想认识的社会原因可能有()①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②儒家思想仍然影响深远③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④国民革命运动的冲击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胡适的思想。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新文化运动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原因(1)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要求实现民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直接原因: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4)中心:北京大学。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1)陈独秀指出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2)李大钊猛烈抨击尊孔复古逆流和君主专制思想。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陈独秀认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不相符。

(2)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2)“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进步性(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1.图示法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内在联系2.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对传统文化持全面批判态度,集中表现为对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观的否定。

高中历史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人物及主X:2、洋务运动:时间断限:19世纪60----90年代;运动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背景: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c、西学的不断传播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①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③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4、维新变法思想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①爱国性:提出通过维新变法来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②进步性: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③启蒙性: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5、某某某某〔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某某某某国方案的实现:〔1〕、某某某某国方案的提出:1894年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2〕确立: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3〕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时间:1905—1907年阵地:《新民丛报》〔维新派〕——《民报》〔革命派〕内容:a、要不要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建立某某政体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性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影响:大大促进了某某思想的传播,使资产阶级某某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为某某革命的爆发做好了准备,壮大了革命的阵营,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同:〔目的〕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主X改变封建专制制度③挽救民族危机异:〔方式、政体〕维新派主X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X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某某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练习)

1.在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在政治制度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具体表现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

因此,他提出要造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

为此,他在1902年2月创办了《新民丛报》。

对本段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梁启超对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文化心理层面B.梁启超由倡导君主立宪转变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进步C.《新民丛报》自此成为保皇派宣传君主立宪思想的重要平台D.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关键在于国民政治觉悟尚未开启2.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A. 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B. 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C. 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 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3.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

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

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A.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D.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4.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了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是针对()A. 思想观念B. 军事技术C. 经济方式D. 教育制度5.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A. 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B. 蔡元培——孙中山——李鸿章C. 李鸿章——孙中山——陈独秀D. 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6.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2新文化运动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2新文化运动教学素材人民版必修3

3·2新文化运动【练习】1.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2.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3.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

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

”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A.王韬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独秀4.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材料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5.“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6.鲁迅在《看镜有感》中说:“汉唐……魄力究竟雄大......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这表明鲁迅主张A.弘扬国粹,捍卫传统 B.吸收外来文化是自强自信的表现C.对外来文化要保持高度警惕 D.接受外国东西易为异族奴隶李大钊鲁迅。

(完整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练习)

(完整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练习)

1.在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在政治制度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具体表现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

因此,他提出要造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

为此,他在1902年2月创办了《新民丛报》。

对本段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梁启超对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文化心理层面B.梁启超由倡导君主立宪转变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进步C.《新民丛报》自此成为保皇派宣传君主立宪思想的重要平台D.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关键在于国民政治觉悟尚未开启2.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A. 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B. 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C. 暴力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 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3.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

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

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A.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D.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4.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了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是针对()A. 思想观念B. 军事技术C. 经济方式D. 教育制度5.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A. 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B. 蔡元培——孙中山——李鸿章C. 李鸿章——孙中山——陈独秀D. 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6.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2新文化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3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2新文化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3

3.2新文化运动不栏日通过课堂自主达标’巧练经典,强基提能.主曲提升[基础巩固]1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

”其根本目的在于()A. 压制民主科学思想B. 恢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C.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D. 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解析: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使旧道德、旧思想卷土重来,为称帝做舆论准备。

A B两项为D项服务;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D2.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它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在当时的积极作用是()A缓和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矛盾B. 鼓励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C. 吸收消化尊孔复古思想D. 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解析:从材料内容看是鼓励各种新思想的发展,故选B项。

答案:B3. 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这里“必排孔教”其实质是反对()A. 儒家传统道德B.儒家思想文化C.孔子思想学说D.封建专制制度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教与共和不相容,要实现共和必排孔教,因为孔教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必排孔教”其实质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选D项。

答案:D4.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

”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B.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C.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D.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解析:从材料中的“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反映出革命者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革命及革命者漠不关心,故需要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

B 项正确。

答案: B 5.“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

”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C. 使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D. 为反对袁世凯复辟提供了有力武器解析:注意关键信息“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而儒家传统文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因此其功绩主要就是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A项。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新文化运动课堂达标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新文化运动课堂达标 人民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新文化运动课堂达标人民版必修31.陈独秀曾经撰文指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其实践行动是( )A.参加辛亥革命B.掀起新文化运动C.参加护国运动D.创建中国共产党【解析】选B。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传统儒家思想,并且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2.1915年陈独秀提出:“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要求变革的是( )A.军事技术B.思想文化C.经济体制D.教育制度【解析】选B。

从题目中的“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可以看出,陈独秀要求变革,变革的主要内容是思想观念,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青年学生追求民主科学的运动C.学习西方的文化D.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运动【解析】选D。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故D正确。

【补偿训练】(2016·益阳高二检测)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解析】选C。

题干中陈独秀说到中国要超越欧美文明国家就要“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可知是对未来社会的思考,符合题意的是C,A、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B与材料内容不符。

4.(2016·扬州高二检测)陈独秀曾写道:“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材料中的“义旗”指的是( )A.《青年杂志》B.《文学改良刍议》C.《文学革命论》D.《狂人日记》【解析】选B。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新文化运动课时提升作业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新文化运动课时提升作业 人民版必修3

课时提升作业(九)新文化运动(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5·荆州高二检测)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到后来便有□□的结果。

可见这种顽固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

”文中“□□”处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亡国B.革命C.帝制D.尊孔【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可判断这些都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相关,故选C。

2.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C.发动政治运动,解放民众思想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解析】选C。

材料所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群众不了解革命和改革为何物,因此应该首先解放人们的思想,由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所以选C。

3.(2015·桂林高二检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反对“愚昧与专制”的新文化运动。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A.民主与科学B.自由与平等C.自强与求富D.浪漫与现实【解析】选A。

民主与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故选A。

其余各选项与新文化运动无关。

【特别提醒】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4.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指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

”这体现了(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解析】选A。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图解历史] 理解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易混易错]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 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 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却把矛头直指孔教。两次运 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 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关键点拨] 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 的否定或肯定,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大缺陷。但 这不能掩盖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巨大 贡献。这场运动既是对中国近代前期思想的总结, 又是新时代开启的前奏,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后期 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潮,逐渐成为近代后期思想 的主流。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史论归纳】 1.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主要不同

新文化运动前期
新文化运动后期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 识分子或马克思主义者 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无产 阶级文化运动
领导者
性质 内容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 革命性质的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是三个“提倡”、 以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 三个“反对”,核心内容 义为主 是民主与科学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 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促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开启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 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社会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 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想上的准备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2.局限性传统文化 :对 和西方文化存在 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形式主义的偏向。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助学助记] [巧学妙记] 数字法记忆“新文化运动”

课前自主导学
课堂互动探究
[关键点拨] 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的主要目 的是在北大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兼容并包” 则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 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同步检测试卷一、选择题1.导致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A.辛亥革命的推动 B.新文化运动的促进C.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D.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2.《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它以清晰、精确的白话文代替言约义丰的文言文,用精确性、严密性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

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称为“白话文运动”或“文学革命”。

这说明A.白话文只是文学形式上的变化B.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载体C.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3.严复1879年留学归来后,常有“局外人”之感,这时的他甚至写下了“当年误习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的诗句。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进化论”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对立 B.当时中国社会缺乏推动革新的动力C.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围攻D.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认同上的差异4.著名史学家戴逸谈及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5.民国时期,辜鸿铭用外文著《中国人的精神》、《呐喊》等书,林语堂亦有《吾国吾民》、《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英文著述,此类著作多有再版。

这一现象反映A. 知识分子现代文化自觉意识增强B. 国内存在对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倾向C. 中国文化开始受到西方社会关注D. 新文化运动唤醒国民大众的政治觉悟6.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主张改革变法,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

他们的共同作用是A.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B.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C.都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D.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7.康有为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梁启超、严复在民国初期竟然在《论语》中找出共和之义;武昌起义中起关键作用的汤化龙在民国后接任教育部长,却要求学校尊孔读经;在提出尊孔的行列中不乏留美博士。

最新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试题:专题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随堂双基达标 Word版含解析

最新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试题:专题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随堂双基达标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辛亥革命的影响C.十月革命的影响D.尊孔复古逆流答案 D解析注意题目要求“直接原因”。

A项是根本原因,B项是重要原因,C 项不是其原因,1915年才开展新文化运动。

北洋政府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但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反对愚昧与专制的新文化运动。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A.求同与存异B.人文与博爱C.浪漫与现实D.科学与民主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是科学与民主。

3.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这里“必排孔教”其实质是反对() A.儒家传统道德B.儒家思想文化C.孔子思想学说D.封建专制制度答案 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教与共和不相容,要实现共和必排孔教,因为孔教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必排孔教”其实质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

”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B.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C.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D.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的“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反映出革命者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革命及革命者漠不关心,故需要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

B项正确。

5.新文化运动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次新觉醒,其巨大影响体现在()①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②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③对五四运动的发生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3

【精选】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3

二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直接原因: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1)尊孔复古的逆流。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使思想深入人心。

民主共和(3)阶级基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2.兴起1915(1)标志: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

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李大钊指导思想:民主与(3)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中心:蔡元培实行”的办学方针,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北京大学动的中心。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1)陈独秀:①指出只有科学与民主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

②希望青年要解放思想,成为自主的、进步的、科学的新青年。

(2)李大钊:①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

②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其实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都是“奴隶之道德”。

(2)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呼吁推翻旧制度。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胡适发表《》,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文学改良刍议(2)陈独秀发表《》,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3)“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1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作用(1)全面攻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是一场全面的(3)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3.局限性: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的形式主义的偏向。

[轻巧识记] 新文化运动[易错提醒]“尊孔”与“打倒孔家店”本质是一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性质: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运动。
2.积极作用
(1)全面攻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________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各种各样的“主义”传入中国,形成百家争鸣局面,________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
(3)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________事务的关心。
2.右图是著名画家沈嘉蔚所作的油画《宽容》,现名《北大钟声》。画中的场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D
解析:由图中人物的穿着可以看出;有身着长袍马褂者,有身着西服者,再结合油画名“宽容”可知,这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并存。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故该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正确。
3.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
答案:B
解析:注意两个关键信息:一是“1917年”,二是“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前者表明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后者表明李大钊反对尊孔复古。结合当时的形势可知B项正确。
知识点二
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4.《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为中国________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3.局限性:对传统文化和________存在着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的________的偏向。
答案:
一、1.(1)北洋军阀(2)袁世凯 民主共和(3)留学(4)资产阶级
6.“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段言论可能出自()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5.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材料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________指出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2)陈独秀指出________与时代潮流不相符,与________不相容(3)鲁迅在《________》中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提出“________”的口号(2)胡适发表《________》,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3)陈独秀发表《________》,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2.(1)青年杂志(2)李大钊 鲁迅(3)民主 科学(4)兼容并包 北京大学
二、科学 民主 自由 科学 李大钊 三纲五常 民主共和 狂人日记 文学革命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三、1.思想解放
2.(1)新思想(2)马克思(3)国家政治(4)文化转型(5)文化
3.西方文化 形式主义
课堂作业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A.变法B.革命
C.民主D.科学
答案:D
解析:本题易错之处在于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的内涵理解不透彻。解题关键在于抓住胡适所述的“三十年来”国内思想界的变化来分析。根据题中时间“1923年”和“三十年来”推断,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洋务学堂讲授自然科学,到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科学越来越深入人心,故这个名词应是“科学”,D项正确。其他三项在近代中国皆曾遭到反对,不符合题意。
二 新文化运动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视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局限性。
课前预习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1)政治方面:在________的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思想方面
①________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新青年》与新觉醒
1.有学者指出: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的结果。可见这种顽旧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文中“□□”处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
A.亡国B.革命
C.帝制D.尊孔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民国三四年”“复古主义被披靡一时,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可判断,这些都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相关,而袁世凯提倡“忠孝节义”以及提出“八德的建议案”是为其恢复帝制制造舆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复古主义披靡一时”“忠孝节义”“八德的建议案”等不存在因果联系,故排除。
②辛亥革命后,________的思想深入人心。
(3)文化方面:新式学堂的建立和________风气的盛行。
(4)阶级基础:接受________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并奋起反击。
2.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
(2)代表人物:________、胡适、________、蔡元培。
(3)指导思想:________和________。
(4)运动中心:蔡元培实行“________,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________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
(1)陈独秀指出________与________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2)李大钊指出民与君势不两立,________与专制不能并存(3)人们要用理性和________的眼光去衡量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