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二课 与山为邻

第三单元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二课 与山为邻
第三单元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二课 与山为邻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

课与山为邻

一、选择题=题,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A C B A C A

D C D

121314151617181920

11

B A A A

C B

D A A D 1.(13分)(1)河流(湄公河),湄

公河平原(2分)(2)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地形: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水文:水网密布,充足的水,灌

溉便利;纬度:地处低纬,阳光

充足。(写出3点即可,每点2分

共6分)(3)高脚屋(1分)地

面比较潮湿,不宜居住;就地取

材,当地木、竹较多。(每点2分

共4分)

2.(14分)(1)平原(1分)( 2)机械化(1分)地势平坦,旱地为

主,适合机械化生产;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而科技水平发达,

适合机械化生产(每点2分共4

分)( 3)小麦、玉米(2分)

(4)①比较分散②不多③机械化④很高⑤比较高⑥便利(6分)

3.(10分)(1)安第斯山脉南美洲脊梁(2分)(2)印加文明骆马。(2分)

(3)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极为寒冷,经常遭受霜冻,形成了广阔的干旱草原地带,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每点3分,共6分)4.(1)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2分)(2)从山麓到山顶,

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或差异明显。

(2分)山下种植业和山上畜牧业、旅游业。(3分)(3)因地制宜地分析地区发展条件;保护好环境,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存;严格立法保护环境。(每点2分,共6分)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7.3让家更美好公开课优质课教案设计

第3课时让家更美好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意识,树立家庭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意识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和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掌握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矛盾与冲突,构建和谐家庭的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运用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代际间的交流和互动能力;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谐家庭我出力 教学难点:如何做家庭小小“黏合剂”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导入新课。 2.现代家庭有哪些特点?你的家庭呢?为什么说“家和”才能“万事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现代家庭面面观 活动:调查与交流 (1)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独立完成《家庭调查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调查结果。 教师归纳:(1)新的生活方式形成;(2)通信方式越来越快捷方便; (3)生活方式越来越科学;(4)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5)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重视心理健康;(6)家庭变得越来越小;(7)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流动、现代沟通手段的丰富,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8)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目标导学二:和谐家庭我出力 1.制作、传递与分享“家庭美德快递卡” 活动步骤: (1)制作“家庭美德快递卡”。分小组讨论、设计、制作一张个性化的“家庭美德快递卡”。其内容包括: ◆你认为与家人相处最重要的一种品德。 ◆一个关于这种品德的家庭小故事。 ◆这个故事给自己的启示。 ◆小组成员签名。 (2)传递“家庭美德快递卡”。小组成员将卡片作为礼物赠送给其他组的同学,传递美德。 (3)小组成员分享、总结。小组成员分享制作、传递“家庭美德快递卡”的收获和感受。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同步练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与 山为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生活在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生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①玉米和马铃薯是主要粮食 ②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 ③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④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种植稻米、玉米等农作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阿尔卑斯山成为旅游热点地区的自然原因有()①是世界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②夏季景色优美,气候凉爽 ③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条件好④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3.安第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 A. 水稻 B. 椰枣 C. 小麦 D. 玉米和马铃薯 4.旅游业给瑞士带来了财富,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对_________ 倍加厚爱( ) A. 旅游设施 B. 冰川快车 C. 生态环境 D. 河流湖泊 5.下列观点你赞同的是( ) A. 发展山区必然要破坏环境 B. 我国所有的山区都可以吸取阿尔卑斯山区的发展模式 C. 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D. 修筑梯田可以解决我国山区农民的增收问题 6.安第斯山脉从南到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被称为( ) A. 科迪勒拉山系 B. 南美洲的桥梁 C. 大地的骨架 D. 南美洲的脊梁 7.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有( ) ①旅游设施精良,服务细致入微②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自然风光独特 ③交通条件便利④瑞士人素养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8.安第斯山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下而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 ①热带雨林②低缓山坡的草地和林地③高山冰雪带④高山草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②③ 9.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当地人被称为“大山之子”的是( ) A. 法国 B. 德国 C. 意大利 D. 瑞士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讲义:第三单元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1节垂直的生计 安第斯山脉在 世界的位置 1.安第斯山脉的概况(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 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 000多米。 (2)垂直的自然景观 ①成因: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②表现(见上图)

海拔1 500米以下的山脚为热带,分布着热带雨林; 海拔1 500-3 000米的山区为暖温带,分布着灌木、矮树、草地; 海拔3 000-4 500米的山区为寒温带,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原; 海拔4 5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 原因: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不同高度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 2.印第安人的生产特色(或: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 (1)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这里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地势起伏很大,海拔越高,气候越寒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2)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

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 3.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 (1)衣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来源。 (2)交通:多山的地形严重影响了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但是,骆马却能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穿着: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羊驼毛出口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4.印第安人的发展 (1)过去:勤劳智慧的印第安人,不仅培育了多种农作物,而且创造了古老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如今:在严酷的高寒山区,他们仍在辛勤劳作,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说明秘鲁境内的印第安人形成山下山上不同生产生活景观的自然原因。从中体现了什么道理?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练习:第一课家住平原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第1节稻作文化的印记一、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二、湄公河平原的生产特色

1.主要农作物:水稻。 2.生产方式:以人工劳动为主,精耕细作。 3.水稻生产与人口的关系 (1)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依靠人工完成。插秧和收割的季节,是人们最为忙碌的时候,片片稻田中都有劳作的身影。 (2)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这与稻作农业对人力的巨大需求有一定关系。当然,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三、生活特色:稻作文化的印记 1.水稻生产对民居的影响 (1)景观:纵横的渠道和众多的河流构成的水网,环绕着大片稻田 和村庄,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 (2)民居: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上层住人,底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 2.水稻生产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 (1)米市:街边有很多卖稻米的店铺或市场,出售各种稻米。 (2)饮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在越南, 除了米饭外,还有各种米制食品,如米粥、米 酒、米粉和粽子等。 3.水稻生产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 (1)文化活动:这里的很多文化活动都与水稻生产息息相关。①“御耕节”:在柬埔寨的传统节日“御耕节”里,人们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以期获得好收成。②水上木偶戏: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很多动作来源于水稻生产环节,如插秧、打谷等。 (2)人际关系: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等很多农活都需要村民协作完成。因此,人们都

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四、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湄公河平原这块世界水稻的主产区,水稻生产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内容和节奏,水稻的生产史也书写了这个地区的文明史。传统的耕作、播种与收获方式,描述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 湄公河平原发展水稻种植(或: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地处热带,高温多雨;平原地形,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网密布,灌溉便利。 (2)人文条件: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能满足稻作农业对人力的巨大需求。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湄公河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湄公河自北向南流,注入印度洋②湄公河平原在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上 ③湄公河平原是水稻高产区,人口稠密④湄公河平原高温多雨,人们住高脚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下列为湄公河平原的水稻生产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的有() ①高温多雨②足够的水分③深厚而肥沃的土壤④众多的人口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以下符合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A.气候温和,四季分明B.面积不大,但地势平坦

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 第一课 家住平原 教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七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高度机械化成为美国中部平原上的农业特色,以及在这一特色下的人们生活情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与结比,明确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不同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促使学生支探索居住在平原条件下其他人们的生活特色,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课程标准 了解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特点和经营上的生要特色---高度机械化,熟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图景,明确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掌握案例分析,掌握案例分析法;明白地理事物受多种因素影响,学会综合分析问题方法。

通过对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的学习,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要明确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可使农业得农业所受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特点和经营上的重要特色---高度机械化。 教学难点:对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所受到的多种因素影响的具体综合分析。 4、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结论。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惧有关资料,呈现疑难情景,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同时为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先做好范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相互探讨,共同解决,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受、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使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学生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培养了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也穿插了一些讨论法、讲述法以及设问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认识和能力。 5、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取一个有关美国中部大平原上农庄的有关文字介绍、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家住平原》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家住平原》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来热带的总和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家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田径赛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使人口密度不断上升,给农业生产,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们和生活的基础,但同时人们又都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2、课程标准 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 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确产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之处: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3、教学方法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类型。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应对学生的状况有所了解。考虑到有些地区的学生对裟的生产及所需条件可能不是十分清楚,为此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把一个真实、全面、生动、具体的事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来弥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生少联系不够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选用上,用自然导入法来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还应把讲述法、问答法、谈论法等结合起来,交替使用,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穿插模拟游戏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西双版纳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的木屋、的四合院、蒙古包、江南的瓦房等民居图片,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有关农民播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所付出劳动的录像片段,“粮食丰收”的录像片段,湄南河风光图片,泰国“春耕礼”的录像片 学生准备;课前去了解水稻生产的过程和条件,了解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 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通过播放我国民居图片,让学生分析不 同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的民居特色 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社会情景, 巧妙地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 要,调动其学习热情,使用权其积极参 与 1、提出设问:我国水稻的主要生产区 集中在哪里?全世界水稻的主要生产区 促成学生思考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练习:第二课与山为邻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同步练习:第二课与山 为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世界最高峰是喜马拉雅山 ②欧洲最高大的山是阿尔卑斯山 ③安第斯山脉有“南美洲脊梁”之美誉 ④北美洲最雄伟的山脉是阿特拉斯山脉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0.6℃ ②安第斯山区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 ③安第斯山区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④安第斯山区地势崎岖,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经纬度B.地势C.洋流D.气候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4.甲地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5.乙地多山区地形,该地高海拔处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风光旖旎,滑雪胜地B.开辟梯田,种植水稻 C.草原广阔,放牧羊驼D.环境优美,发展科技

6.下列关于印第安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 ②羊驼是山区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③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秘鲁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纤维上帝”之称的是( ) A.骆马毛B.羊驼毛C.牦牛毛D.貂皮 8.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上而下呈现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①热带雨林 ②积雪 ③灌木和林地 ④高山草甸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④②D.②④③①9.下列关于安第斯山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山下主要发展种植业,如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等 B.山上发展畜牧业,如细毛羊、羔皮羊等 C.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增高而递减 D.安第斯山区主要的国家有秘鲁、智利等 10.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图案( ) A.骆马B.羊驼C.牦牛D.骆驼 11.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有( ) ①英国 ②德国 ③法国 ④奥地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当地人被称为“大山之子”的是 ( ) A.法国B.德国C.意大利D.瑞士 13.阿尔卑斯山区的旅游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有( ) ①人们就业机会增多,避免外出打工的辛劳

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让家更美好》公开课教案

(封面) 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让家更美 好》公开课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让家更美好》教案 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我的家》听了歌曲后有何感想呢? (课件展示几张全家福图片,有过去的家庭,也有现代家庭。) 师问:你的“全家福”都有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畅所欲言。) 师:家庭结构是不断演化的。过去的家庭常常是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现在一般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出示课件)师问:你的家庭结构属于哪一类?学生根据家庭实际回答。 师总结: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家庭也和传统家庭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探究现代家庭的特点以及如何构建和谐家庭……… 一、现代家庭面面观 活动一:我国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的特点 教师:大家阅读P83-84内容……… PPT呈现下列内容: 中国传统家庭的特点: ①中国传统家庭结构是以氏族为中心、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制。即两代以上有亲缘关系的人同住一起,组成家庭。 ②传统家庭观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的伦理哲学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 ③家庭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家长制的宗法统治。无论是富裕的家庭还是贫困的家庭,家庭经济大权都操纵在家长手中,家庭成员只能依附于家长,家长拥有绝对权力。家庭制度组织严密。

中国现代家庭的特点: ①家长宗法制基本消亡,家庭关系比较民主。 ②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 ③新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④家庭教育方式由说教式到民主协商式。 教师总结: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中国的家庭结构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不断趋向小型化。家庭成员间的交流、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气氛也越来越民主。现代家庭生活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活动二:情境再现 一位同学的作文《我的家庭》 我妈是一只灵巧活泼的“小兔”,……… 教师:你有何感想呢?(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参与社区活动,这些已成为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老师:温馨和谐的家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作为初中生的我们,能为和谐家庭做些什么呢? 二、和谐家庭我出力 活动三:听故事,谈感受 上星期五傍晚,我在家盼望着爸爸早点回来………学生认真体味这个故事。 PPT上呈现下面两幅漫画,请同学们欣赏。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平湖市南市中学葛在根、高建华、任红高、宋亚恒、王叶、 孙金明、马甫根、王震球2012.11.2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解读:让学生借助地图、文本等资料,概述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通过比较,知道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生产、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教材用文字和图片配合说明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山脉走向、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特征,展现了安第斯山区“靠山吃山”的山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思考当地人们是怎样顺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2.教材结构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2.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学会通过探究合作获取信息。 3.能够说明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和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位置图、示意图和景观图说出安第斯山脉的位置、走向、自然特点和生产生活特色。 2.能够通过合作和探究,分析自然条件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探究中感受自然之美,产生愉悦的情感,乐学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介绍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让家更美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让家更美好》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 讲教案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以实际行动促进家庭和睦幸福。 能力目标: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学会有效沟通,做家庭成员的黏合剂。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结构的变化,沟通方式的变化,家庭氛围等,初步感知现代家庭特点。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和谐家庭我出力。 难点:如何做家庭小小“黏合剂”。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导入新课。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2.过去和家庭常常是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现在一般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 3.现代家庭的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4.现代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 5.在一个家庭中,祖辈、父辈、子辈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可能带来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影响家庭和睦。 6.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才能让亲情更浓,让我们的家庭更和睦。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现代家庭面面观 探究一:教材P83运用你的经验 结合下面的图示,说说现代家庭还有哪些特点。在空白框中列出你观察到的现象。 答案提示:还有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善于自我设计,尊敬爱戴长辈,参与社区活动等特点。探究二:教材P84探究与分享 结合以下场景,说一说,你经常使用哪些方式和家人沟通?你更喜欢哪些方式?为什么? 答案提示:经常与家人沟通的方式有:打电话,写信,一起参加文体活动,一起看新闻,电视剧,等等。更喜欢通过手机与家人沟通,也喜欢和家人在一起聊天,因为使用手机与家人沟通方便快捷;和家人在一起聊天,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促进家庭和睦。 知识模块二和谐家庭我出力 探究三:教材P85探究与分享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第二课 与山为邻(2课时)

第二课与山为邻(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 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二、教学流程设计

二、学与教的过程 叙述: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居住在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情况,面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除了平原之外,还有与山为邻的“小家”。 板书:第二课与册为邻 问:请大家先说说与山为邻的“家”有哪些感受? 叙述:从刚才大家的谈论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当然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我们学习与册为邻的两个不同的“小家”----“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在上课前,大家先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绘出他们的简要平面示意图,现在就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展示:一、自然景观 问:这是两幅不同的山地景观,是学们说说它们主要的不同在哪里? 总结:“垂直的牧场”是一种自然的地理景观,而“如画的梯田”是人们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下面就来了解生活在这两种不同自然景观下的人们的生产情况。 板书:二、生产活动 叙述:天山草场是山地,天山牧区是新疆的主要畜牧区。居住在那里的主要是哈萨克族人民,他们以放牧为生,而且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场资源安排出的牧业生产活动,成为天山畜牧业的一大特色。 展示:哈萨克族人图片。

《与山为邻》教学设计

《与山为邻》教学设计(新教材)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湖镇中学李锡可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解读:让学生借助地图、文本等资料,概述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通过比较,知道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生产、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教材用文字和图片配合说明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山脉走向、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特征,展现了安第斯山区“靠山吃山”的山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思考当地人们是怎样顺应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 2.能够描述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学会通过探究合作获取信息。 3.能够说明安第斯山区的生产生活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和归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位置图、示意图和景观图说出安第斯山脉的位置、走向、自然特点和生产生活特色。 2.能够通过合作和探究,分析自然条件和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探究中感受自然之美,产生愉悦的情感,乐学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介绍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秘鲁安第斯山区人民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在山区发展高寒种植业和畜牧业。 难点:懂得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1.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用地图和图表教学法,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和归纳。 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问题,创设情境提供有利条件。 4.用板演建立知识结构,使学生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展示一张安第斯山区景观图片。 设问:我们已经了解了平原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同学们印象中的山区和平原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说说山区的优势和劣势?导入主题:垂直的生计──安第斯山区 (二)走进山区 出示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图。设问:1.位于什么半球?什么洲?2.山脉什么走向? 3.在山脉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探究南纬5度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图。探究:1.海拔和气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2.气候和自然景观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呈现怎样的变化? (三)了解山区生产 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农业活动。1.在低海拔的山谷、山坡处有什么?──种植业(梯田、灌溉系统、玉米、马铃薯、小麦等。2.高海拔区有什么?──畜牧业(羊驼、骆马等) (四)体验山区生活 分合作小组探讨:1.描述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生活特色(衣、食、住、行等)2.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生产与生活(衣、食、住、行)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让家更美好》公开课教案_0

微课让家更美好 ——人教版《道德级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三框《让家更美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人沟通方式多元、交流内容多样,培养遇到家庭成员产生矛盾能想办法解决的意识和态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与父母沟通交流的能力,协调、化解家庭成员矛盾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现代家庭结构、规模、观念,交流方式及交流内容的特点,懂得关心家庭建设,让家更美好。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提高孝亲敬长的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体验与家庭成员沟通交流的快乐,提高充当“家庭黏合剂”的能力。 设计意图: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成长中的学生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学会交往,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内容由“家庭面面观”和“和谐家庭我出力”两个话题组成。通过前两框的教学,在了解了家是生命的居所,体味了亲情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如何让家更美好。本框学习内容是前两框的延伸,也是学习这一课的最终目的,前两框是明理和情感渲染,本框在于导行。本框主要帮助学生学会与父母交往,处理好家庭关系,提高交际

水平,增强以后到高一级学校读书和踏入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得到了父母长辈的极大关爱,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增多,关爱来自几代长辈,但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和智力不成熟,部分学生容易忽略家庭的关爱。对此,本节课让学生体验现代家庭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为营造和谐家庭出力,进而孝亲敬长。 四、教学方法 微课教学法、活动探究法、情景表演等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听一听,家庭和睦万事兴 师:播放老师自己为学生演唱的歌曲《家和万事兴》,提出问题:这首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或者说,听了这首歌,你最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什么? 生:听歌曲并思考问题 师:同学们,请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 设计意图:同学们边听老师演唱的歌曲,边感悟歌词的寓意:家和万事兴是老祖宗留下的话,说明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如何做到万事兴呢?同学们在歌词中很容易找到相关的词语,使学生有话可说,如妻贤,母慈,儿孝敬,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礼千斤等等。播放这首歌曲既能渲染课堂气氛,增强上课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从歌词中

第二课 与山为邻(2)导学案

第二课与山为邻(2) 课题:山地之国 【学习要点】 1.阿尔卑斯山的地理位置 2.瑞士阿尔卑斯山区为何能成为世界旅游热区? 3.人与山的关系 【自主学习梳理】 1.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是,它位于欧洲的部。 2.被称为“大地之子”的是() A.法国人 B.德国人 C.瑞士人 D.意大利人 3.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河流有() ①莱茵河②多瑙河③波河④湄公河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瑞士位居中欧,西接(国家),南邻(国家),北与(国家)为邻。() A.法国意大利德国 B.意大利法国德国 C.德国意大利法国 D.法国德国意大利 5.瑞士山区最重要的旅游季节是() A.夏季 B.春季 C.冬季 D.秋季 6.来自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劳娜介绍了她的家乡,下列不是劳娜讲的是() A.旅游业发达 B.理想的滑雪胜地 C.位于欧洲的北部 D.有欧洲最高大的山脉 7.阿尔卑斯山区发展经济主要是开发当地的() A.耕作业 B.矿产资源 C.旅游业 D.畜牧业 8.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促进了阿尔卑斯山区经济的发展,但同时给山区带来了环境问题() ①森林锐减②水土流失③高山动植物濒临灭绝④环境污染严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阿尔卑斯山区的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少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相继灭绝。为此,瑞士人() A.修建自然保护区 B.控制人口数量 C.严格立法保护环境 D.禁止开发资源【小组合作研习】 10.读图3-26,(1)找出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 (2)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找找看主要有哪些河流? (3)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概括一下瑞士地形的主要特点。 11.旅游业是瑞士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请分析一下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 .旅游设施:。.自然环境:。.交通条件:。 12.除旅游业外,你知道瑞士还有哪些支柱产业?说说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课外作业】完成作业本作业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练习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 3-1 主编:陆胜海审核:俞金龙班级学号姓名 一、基础落实 1.湄公河平原位于_______,地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国家。 2.湄公河地处________,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________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3.湄公河平原上具有独特的聚落景观,主要的建筑形式是________,以____、____为主要建材,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4.水稻生产影响着人们的________。很多文化活动都与水稻生产息息相关,如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美国______、______和______的主产区。 6.平原上的农业生产以________为主,都配有许多大型________和________。 二、能力提升 1.下列符合湄公河平原人们生产或生活方式的是() A.生产主要靠机器 B.生活水平较高 C.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 D.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大量劳力 2.以下符合泰国的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A.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B.面积广大,地势平坦 C.高温多雨,水网密布 D.干旱缺水 3.湄公河平原水稻耕作的良好自然条件包括() ①土壤深厚、肥沃②高温多雨③水网密布④人口众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关于美国大平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①鸡犬相闻,房屋成片②地广人稀③美国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重要产地④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和灌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美国大平原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的主要条件有() ①地广人稀②地势平坦③经济发达④河湖众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美国大平原的农业是高度发达的商品性农业,这种农业的特点是()

2019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二课 与山为邻

第二课与山为邻 1.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________大陆,素有“________”之称。安第斯山区的气候和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________变化。 2.世界上最高大和最长的山脉分别是() ①喜马拉雅山脉②天山山脉③阿尔泰山脉④阿尔卑斯山脉⑤落基山脉⑥安第斯山脉 A.①②B.③④ C.⑤⑥D.①⑥ 3.印第安人在安第斯山高海拔处发展的产业是() A.种植业B.畜牧业 C.旅游业D.采掘业 4.世界各地的山区在发展当地经济时都应该() A.发展旅游业 B.修筑梯田,种植水稻 C.开采矿产资源 D.因地制宜,不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5.南美洲的开拓者是() A.阿拉伯人B.西班牙人 C.葡萄牙人D.印第安人 6.下列河流中,不是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区的是() A.密西西比河B.莱茵河 C.多瑙河D.波河 7.为了保护生态,瑞士修建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护区,这里禁止() ①打猎②伐木③放牧④采花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旅游业是瑞士的支柱产业,瑞士丰厚的旅游资源有() ①多样的地形②古老的城镇③奇特的景观④海滨沙滩、阳光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9.瑞士之所以选择发展旅游业、金融业,其自然因素有() ①山区面积广大,耕地面积少 ②瑞士人吃苦耐劳、工作勤奋 ③拥有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 ④矿产资源奇缺,自然景观秀丽 A.①②B.①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0.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少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相继灭绝。为此,瑞士人() A.严格立法保护环境B.禁止开发资源 C.修建自然保护区D.控制人口数量 11.下列各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组合正确的是() A.安第斯山区——草场资源丰富,可四季放牧 B.美国大平原——土壤肥沃,人们开辟梯田,种植小麦 C.阿尔卑斯山区——风景优美,可发展旅游业 D.湄公河平原——雨热同期,人们种植水稻,机械化水平高 12.关于秘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秘鲁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 B.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C.羊驼毛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D.秘鲁国徽上的动物是羊驼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第斯山区北段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在安第斯山区发展农业很困难,植物产量相当低。水源供给不足,高原的大部分地区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让家更美好》优质课教学设计

《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家庭文化建设、家庭美德建设、建立和谐亲子关系、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性,认同家和万事兴的家庭文化观念,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意识,树立家庭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 能力目标:掌握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与技能,促进代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结构的演化和现代家庭的特点。了解家庭成员在交流和沟通方式上逐渐发生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七课的第三框。其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谅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苦,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心理特点以及学业与生活的压力,与父母和亲人的相处既亲密又复杂。一方面,从主观愿望来看,他们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幸福,出现矛盾也想去解决;另一方面,从客观现实来看,学生往往与父母和亲人出现矛盾和冲突,不能体谅、理解父母和亲人的苦衷,他们家庭责任意识比较淡漠,较少关心父母和家人,对与家人共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缺乏责任意识。对于“孝”文化认同低,在意识和行动上缺乏相应的教育与引导。面对成长中家庭关系,学生一般很少理性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理解、关怀、引导和支持,与他们一起获得新的成长经验,共同体会成长的美好,共同应对成长中的问题。

家住平原

家住平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原地区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理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学会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了解美国中部平原生产、生活状况,知道商品性农业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个不同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增强分析问题的客观性; 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养 成与人合作,与人相处的习惯。 通过案例剖析,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到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和前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只有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才能创造出美好生活的意识。 体会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创造出来或表现出来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是 不同的,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建设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美国中部平原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美国中部平原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 新课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你能猜出这五张图片光中的景观分别是属于哪一地形的类型吗? 今天我们现了解一下家住平原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新课教学: 师:老师这里有一则谜语,想请大家来猜一猜它的谜底到底是什么?(谜语——“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到满地铺。”)你能猜出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吗? 生:稻谷。 师:稻谷有“亚洲的粮食”之称,说明水稻主要在亚洲种植。今天老师就带领我们大家一起到亚洲的一大主要水稻生产地——湄南河平原去作一番考察! 师:提起湄南河平原,可能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还比较陌生,下面我们就先对湄南河的地理位置作一番考察 1、考察活动之一——地理位置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0第一段,阅读完之后再在这张《东南亚地理、位置图》中找出湄南河平原的大致地理位置。 生:查找湄南河的大致地理位置 师:(总结)湄南河平原位于泰国的中部,中南半岛中南部,湄南河下游,它是湄南河等河流的冲积平原

第三单元 第一课家住平原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 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能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位置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图等地图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这个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相关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一个地区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湄公河平原有利于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水稻生产的特点,理解当地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 难点:湄公河平原自然与人文两者的内在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问: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不同区域中,不同区域自然条件有差异,首现表现在地形的差异上,我们学过的五种基本地形有哪些? 生: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 问“不同地形区发展经济模式会相同吗?” 总结: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会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 师:根据之前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平原地区由于地形、水源等优势一般适合发展农业。但同是平原地区,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的特色是否相同呢? 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进入新课学习——家住平原 环节一:探讨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 呈现《世界水稻分布图》、《图3-1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和《中南半岛政区设色图》,设问“综合这三幅图,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大洲位置、纬度位置、温度带)”、“结合世界政区图,查查该平原上主要有哪些国家、主要河流?” 生:利用地图描述位置,找出国家和河流。 呈现《图3-2湄公河平原的地形》、《亚洲气候类型图》设问“读图3--2、3—3及亚洲气候类型图,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填表格)、“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哪种农作物?”生:观察图表,得出湄公河平原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在5-10月,雨热同期的特点。 总结: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地处东南亚中南半岛、低纬度、热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 过渡:这样的自然环境刚好为一种喜爱高温、潮湿、土壤肥沃的粮食作物提供了生长的绝佳条件,就是水稻。所以水稻成为当地最主要的农作物。 环节二:了解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 呈现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图,设问“湄公河平原上水稻生产的特点?” 生:通过图片,了解水稻生产过程的精细繁复以及对大量人力的需求。 总结:湄公河平原上的水稻生产特点是精耕细作,投入劳动力多,劳动生产率不高。 过渡: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湄公河平原特色的自然条件和精耕细作的传统水稻种植业给当地的人们生产生活打上了深刻的稻作文化的印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