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中国味道——程少堂之语文味教学

合集下载

语文味让语文回归本真

语文味让语文回归本真

语文味让语文回归本真随着语文课改进一步开展,新教育理念正不断深入教师心中,语文课堂也呈现不少新气象,但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目前情况也正是如此。

1.在“综合性学习”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实践中老师的把握却有些偏失。

误把语文上成了自然科学等其他领域的课,似乎语文这个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2.在“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公开课”,对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

但很多人误以为不运用多媒体就无法上好课,导致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它需要阅读者结合已有的体验通过内心咀嚼、玩味并借助想象、联想等思维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

3.在“创新”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创新是进步的根源,语文学科要与时俱进离不开创新。

但时下不少老师借进步旗号,作退步的事。

语文课变成茶馆,变成法庭,说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别开生面,表面上课堂十分热闹,但这种游离文章之外置文章“情”“思”不顾的热闹又怎能彰显语文独有的语言美和人情魅力呢?热闹的背后却是思维深处的荒凉,语文教师有责任不能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

此外考试指挥棒也令我们的课堂异化成“灌输式”,充斥着应试技巧的课堂自然也寻找不到“语文味”。

对此“语文味”的倡导者程少堂先生把语文味概念内涵界定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文化蓄养、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课要让 学生体会到语
学生要做民族文化的积淀者 , 最重要 的就是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 , 自己 使 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 。具体方法是要 用现代意识观照每一篇课文 , 特别是
古诗文。这样 , 一方面可以使枯燥变
要让语 文课 教出 “ 语文 咪” ,
第一个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
l_ -
_ 方 寻 法 探
● 陈 小云
语 文教 学如何 教 出语 文 味
“ 语文味”在20 年上中年由语 01 要方法如下
束 ,没有笑声的语 文课不能说是美的 课,也不能说是有语文味的课。 3 要教出语感。 所渭教出语感 ,即教 出对语言的 敏感 ,包括对文体 、语体和字 、词 、
个性美 。教师不要跪着教书 ,学 也 小要跪着读书。教师要教f 闩己的教 { 5
语文课,应该注重启迪学生的思想和 生存智慧。

句话 ,语文 味就是 “ 工具性 ”
和 “ 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就是
3 .语文教学不能 机械化 、模式 化。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所谓科学化或 模式化,是不科学的。 二 要让语 文 教出 “ 文昧” 语 , 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 魅
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件 文
化气息的,同时义令人陶醉的诗意荧 感与 自由境界。那 么我仃 的讲义教学 J
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
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 之间产生和谐共振。教学的艺术性 主
又如何教 出 “ 语文味”呢?
一 .
要表现在这里。 2 .要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 。
趣为宗 旨, 主要通过情感激发 、 语 品味、意理 阐发 和幽默点拔等 F段 ,
整个身心去体验课义的情感 。教帅只 有 内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

程少堂的“语文味”与语文教学的本质

程少堂的“语文味”与语文教学的本质

程少堂的“语文味”与语文教学的本质程少堂的“语文味”与语文教学的本质——读《程少堂讲语文》有感南京九中弘光中学徐志耀(本文以《读〈程少堂讲语文〉有感》发表于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3期。

)文章摘要本文结合《论语》中的《侍坐》一篇,讲述了程老师所提倡的“语文味”理念下营造的特有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流程,并简单分析了“语文味”的含义和对我们的启示作用。

近期阅读了著名特级教师,“语文味”教学流派的掌门人程少堂老师的《程少堂讲语文》一书,感受颇深,但想写一些东西又总觉得无从下笔。

近日,忽然想起《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顿有所悟。

回顾近日来的阅读感受,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思索。

我不想在这里讨论《侍坐》一章中蕴含的儒家哲理和治世理想,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完美的课堂。

首先,课堂的氛围是典雅而轻松的,在悠扬的琴声下,学生们一个个发言,没有唇枪舌剑的争辩,仅仅只是“各言其志”,而且发言也个性十足,绝非千篇一律,似乎类似于我们今天课上的当堂完成的小作文所能呈现的最佳状态。

老师也没有当面批评,只是通过“哂之”“喟然叹曰”等简单的神态动作传达自己内心的细微看法,而整堂课的氛围是和谐的。

其次,老师非常善于营造氛围,启发学生。

孔子的那段开场白“以吾一日长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之,则何以哉”?先自降身份,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似乎自己优于学生的仅仅是年龄大些;再引述了学生们平时最爱谈论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学生们积极发言。

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效果吗?最后,话题的讨论还延长至课后。

曾皙似乎意犹未尽,还要向老师寻根问底,继续探究老师所赞赏的人生追求与学习态度,孔子也对他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看法。

老师细微的表情变化都被学生捕捉到了,从而引发了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这正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而这样的教学氛围与教学效果今天却不可避免地与我们渐行渐远。

怎样让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

怎样让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
领略词 的艺术魅 力。梦回唐宋 ,泛舟 诗词聚会 的文化瀚海—— 温庭 筠笔下 思妇的愁情 ,汇成滔滔江水 ;范仲淹 的那座孤城 ,书写着边塞的荒 凉 ; 苏
轼 的矫 健弯 弓,梦想 射下 天 上的 星
我在教学何 其芳 的 《 秋天》 的环
节就是 : 读 秋—— 说秋——品秋—— 绘秋 。先 由学生 谈秋天 的印象导人 , 要求通过捕捉一些景物画面来表 现秋
教 研 成
什么是语文味?语 文味教学 流派
创始人程少堂认为 ,语文味是一种富
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 ,同时又令 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 自由境界。如何 使语文高效课堂 中的语文 味更浓 呢?
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引领和预设 ,在
怎 样 让 语 文 课 的 语 文 味 更 浓
教 韩 荣
味, 那就缺少 了语文阅读的个性化和 深度了。特级教 师王崧舟是这样看待
示 范中去体现语文的优美 和深度 。 有人曾说好 的语文课就是要有美
的语言贯穿 ,语文老师就要讲究语言 美 。许多好课都是从一段精彩 的导人
语开始 ,用精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激 起 阅读兴趣。曾看过余 映潮老师在教 学 《 散步》 时的导入设计 :
评论文章。
曾看过特级教师金新字老师在上
《 哀 江南》 时 的记录 : 在进 行 “ 让
学生找 出 自己最喜欢 的曲子并 赏析 ” 这一 个环 节 时 ,有 一位 学 生鉴 赏 了 “ 眼看他 起朱楼 ,眼看他宴宾 客 ,眼 看他楼塌了”中排 比的妙处 ,金老师 就一句话作 结 : “ 确实 ,对于 亡国之
句则 “ 肥” ,少一句则 “ 瘦” 的境 试想 ,如若课堂上教 师的评语都
的结 束语来 总结 :在文学家笔下 ,秋 被描 写得绚丽多姿 ,流光溢彩 。王维

从程少堂的几个课堂实录中搜寻_语文味儿_

从程少堂的几个课堂实录中搜寻_语文味儿_

一、当今语文教学界名师对“语文味”的论述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界,有很多名师对“语文味”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

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文味都有自己真切独特的感悟,如“透明的蓝老师”在网上说:“愚以为,跳出语文课程来观照,或许更能分辨出什么是‘语文味’,……语文课程所独有的‘味’,其实是‘言语形式’的‘味’。

我们说,只要人心有灵性,诗意无处不在。

……只有用语言(言语形式)来表达诗意的时候,诗意才具有语文味。

”二、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儿”程少堂先生是“语文味儿”理论的创立者,是一个敢于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界标新立异的教学理论家,是一个坚持要上出有争议的语文课的教研员,也是一个信心十足地要把自己所提倡的“语文味儿”发展成为一个教学流派的倡导者。

程少堂先生是学教育理论出身的硕士,立足点较高,他从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的综合高度出发,集半生之心血,创立了别具一格的“语文味儿”理论。

程先生经过不断修订,给“语文味儿”下了新的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味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语文味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语文味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摘要】鲜活的语文课堂倡导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还是一个激励欣赏、充满期待的过程,更是一个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过程。

程少堂老师开创的“语文味”教学模式更显风采。

“语文味”教学模式即在语文课堂中以“一语三文”的形式出现,倡导语文的韵味,强调情感的互动,鼓励学生的参与,迸发语文的魅力,演绎合作的精彩。

【关键词】语文味课堂精彩【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44-01“语文味”作为一个教学理念,于2001年课改初期诞生于深圳,概括地讲,“语文味”是“一语三文”。

一语是语言,三文是文字、文学、文化。

由深圳市教科院程少堂研究员最早提出,他曾经风趣地说,语文味——就是把语文课在扎实的基础上,教学得有趣些,有味些,好玩些,更美些。

这一提法的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回归,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新亮点。

一、彰显七个特点,语文课堂鲜活“语文味”——轻松教学,玩味课堂,归纳总结,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思想具有下面七个特点:一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

二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其重要元素。

三是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四是主要通过运用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综合或单独运用这些手段都能产生语文味,但是语文味有浓淡之别)。

五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就是说,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或者说语文味不一定浓。

六是语文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学生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深圳市教学研究室程少堂老师访谈录“语文味”的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李振村:程老师,据了解,您是国内最早规出“语文味”这一概念的人。

您当初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背景和思考而提出这样一个概念的?程少堂:“语文味”的提出,是对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

第一,“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当代语文教育思潮的辩证整合。

在1953年,苏联专家提出中国语文教学文学因素太少,自此以后,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做法流行全国。

1958年受“大跃进”左倾思潮的影响,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

1959年和1961年《文汇报》发起了两场语文教学方面的大讨论又促成了一个共识:“语文是一种工具,要按照学习掌握工具的规律进行教学,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提出“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当时人们认为“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主要是要抓“双基”,即语文基础加识教学与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这也可以看成是当时人们对“语文味”的认识。

虽然这种认识有一定片面性,但在当时是个巨大的进步。

1987年以后至上世纪末,语文界又呼听要突出语文的文学或人文因素......正是在“前人的前膀上”,我开始了关于“语文味“的思考。

第二,“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异化了的语文教育进行改造的必然。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能提“语文味”,那我们也可以提历史味、数学味、物理味,为什么现在只提“语文味”而没有人提历史味、数学味、物理味呢?道理很简单,你见过有把历史课讲成语文课的吗?有也非常少吧;你见过有把数学课讲成物理课的吗?大概更少。

但是,语文课“串味”就太常见了。

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非语文因素,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一个本应是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变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要改造当今的语文教育,就必须纯化语文课本、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学方式方法。

有鉴于此,2001年3月,在深圳市罗湖区两所学校的公开课评课过程中,我提出“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并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让语文教学“读”出语文味

让语文教学“读”出语文味

让语文教学“读”出语文味摘要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针对这一现象,学术界提出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每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在析读中寻找语文味、在朗读中激发语文味、在品读中感悟语文味,让语文教学“读”出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析读;朗读;品读近年来,针对语文课堂充斥着肢解教材式的烦琐讲解,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或者空洞乏味的情感说教的现象,学术界提出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的概念。

作为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起点,这一概念是广州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首次提出。

他认为:“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通过情感激发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让课堂充满“语文味”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可如何让我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呢?每每在备课之时总有一丝茫然和迷惑,针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很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听课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在析读中寻找语文味要想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析读文章。

余映潮老师说过:“语文教师的第一工夫,读出课文的味道。

”如何读出课文的味道呢?我认为课前的充分备课——析读课文是“读出课文味道”的基础,也是教出语文味的前提。

叶圣陶强调:“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

”语文教师首先要熟读教材,精读教材,感受文本的魅力,寻找语言的闪光点,才能上出语文味。

我在一次教学实践有所感悟,在进行《春》的备课时抛开一切教辅资料,对课文进行“裸读”,在“裸读”的基础上,认真写着自己的每一点想法和感悟。

2 在朗读中激发语文味一个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不能让学生真正品出语文之味的。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三味课堂

语文三味课堂

呼息语文本来的味道——国内“语文味”十年研究综述*王爱华曹春华摘要:“语文味”研究的十年,是对“语文味”概念不断探索和修正的十年,也是“语文味”从一个理论“概念”变成行为“理念”的不断完善和生长的十年。

“语文味”的本质,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自然引申,是对语文本体的本质回归,是对本色语文的毅然坚实。

十年来,随着“语文味”进入一线语文教师的话语系统,“语文味”深刻地影响着语文教学行为,成为考虑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尺度。

关键词:语文味程少堂新课程语文教学人类每一次的回首遥望,都是对本质的重新检视和重新考虑。

随着课程改革和学科课程研究的深入,回归学科本位已经成为各个学科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追求。

边界意识是课程研究的重要范畴,“只有具备了自己不可取代性的独特个性,才能在任何时代都体现出自己的存在价值,酝酿出其不朽的生命力。

而边界的确定是具有独特性的重要前提……”[1]语文的边界,就是标志语文领地的特征,是区别于社会、品德、科学、历史等等其它学科的显著种差。

于是“语文味”这一带有本土特点的概念应运而生。

然而,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的内涵倒底是什么,“语文味”的课堂是如何生成的等等却不是简单和轻松就能解决的问题。

2011年8月,我们利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完全版)”以“语文味”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529篇,并对检索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类和整理,以期对“语文味”的话题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清晰的理性认识。

一、“语文味”的源与流“语文味”从人们对语文学科本体和课堂形成的一个理论假设到今天成为语文界所普遍接受的“大众话语”,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

2001年第17期的《语文教学通讯》发表了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老师的文章《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是我们以“语文味”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最早的一篇文章,因此我们一般认为程少堂老师是国内最早提出“语文味”概念的人。

通过全面的文献检索,我们大体可以勾勒出从2001年“语文味”概念正式提出至2011年“语文味”被普遍接受的历史轨迹。

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的味道

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的味道

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的味道什么是“语文味”,这一理念是由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在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

他认为“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

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呢?一、前提是净化课堂教学的软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课堂,把语文味的东西沉淀积累1.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

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现在学术界在不少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但在许多问题上已达成共识。

比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纯粹的思维训练课,不是花哨的综艺活动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

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哪一种课,都与语文味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不是我们所提倡和期待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们该用心欣赏;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巴尔扎克构筑了一座座须仰视才见的语言和命运的金字塔,艾略特打开了一片可以让意象与文明自由驰骋的精神牧场……我们应涵咏体味。

教学感悟-语文味,语文最本色的味—读《“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

教学感悟-语文味,语文最本色的味—读《“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

语文味,语文最本色的味—读《“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这节课‘语文味’很浓,是一节地地道道的语文课。

”“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

”……类似的话语时常在我耳边响起。

“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怎样才算把语文上成了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而不是大家时下总批判的德育课、美育课、思想品德课?是不是在低年级段进行识字、写字、朗读、说话训练便是具有了“语文味”,而进行品德教育便是具有了“思品味”?可是时下的很多课文中都蕴含着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如果不进行,岂不是又违背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新课标?面对这诸多问题,只恨自己学识浅薄。

读了文章《“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之后,心里的困惑总算是解开了些。

“语文味”这一概念是深圳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提出来的。

程老师说,之所以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是因为语文课“串味”太常见了。

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非语文因素,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

程老师是这样给“语文味”下的定义: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分解开,可以这样理解:1.“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2.“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或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3.具有“语文味”的教学时渗透了师生生命体验的教学;4.“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5.“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

6.“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7.“语文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让语文教学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教学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

让语文教学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作者:谢海生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第21期“语文味”这一理念在国内最早是由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先生提出的。

他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与意理阐发、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①”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②”当前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精彩纷呈”、“热闹纷繁”。

各种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此起彼伏,多媒体运用的声、光、电让人应接不暇,歌声、笑声、掌声不绝于耳。

这样的课堂大多气氛热烈,学生活动充分。

热闹之余,笔者就感觉出一个问题来:这还是语文课吗?什么样的语文课才具有真正的“语文味”?或者说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走在回家的路上?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语文教育本质和规律的不断探索,我们越来越清楚:真正的语文课就是要有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师生共生互学,共同营造文化气息,体验诗意美感,使语文课堂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儿”。

一、“清香一袖意无穷”:这语文味是来自于文本的“清香味儿”文本是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着生活的气息。

学生正是在对文本的品读中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认识现实生活,激发情感。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承载了各种文化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生理想、自然科学、成长足迹、爱国情操、文化艺术、战争和平……一个个异彩纷呈的主题单元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充实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孔子、孟子到李白、杜甫,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鲁迅、巴金、郭沫若到莎士比亚、泰戈尔、雨果,古典诗文和现代名篇交相辉映,东方文化和外国名著渗透互补。

“语文味”课堂:新“三味书屋”妙解——以程少堂老师《荷花淀》为例

“语文味”课堂:新“三味书屋”妙解——以程少堂老师《荷花淀》为例

。 。


‘ ‘ 语 文味" 课堂 : 新 ‘ ‘ 一 味书屋" 妙解
以程 少堂老师《 荷花淀》 为例
周 敏 程馨 叩
从2 0 0 0年语文 味理念 的酝酿 、 萌发 到大胆创新 语言“ 内力”后形 成独 特 的语文 教学 风格 和语 文 味 本应有 的面 目, 使语 文课 堂洋溢着 浓浓 的语 文味 , 是
真正 的语文课应 该脚踏 实地 , 回归 文本 , 聚焦 于 读书 目。如果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上立足课文文本 , 增
语 言文本本 身 , 凸显语 文课堂 的本色 , 着 力于学生 的 添新文新书作 比较 , 既用 比较法精读 品读 了课 文 , 还
2 。 s 年 s 月 B / 31

教 学 流派 , “ 语 文味 ” 学术 概念被 我 国语文 教 师 口头 极为必要 的 。因此 , “ 语文味 ” 课 堂要 以书为本 , 做 到
和网络 媒体广 泛传 播 , “ 语 文味 ” 理念 被语 文教 师逐 以 下 两 点 。
渐渗透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中 , 通过教学反 思和评

大大激 发了学生课外 阅读 的兴趣 ,让学生 明确要读 的显 著特点是人 文性 。这一学科性质使 语文学科担 负着传承经典文化 、 弘扬 民族精神的重任。义务教育 的文章和书籍 , 这将是一举 两得 的好方法 。
程 少堂老 师 的课 借用 《 诗经 》 中的 “ 蒹葭” , 讲芦 语 文课程标准提 到 ,语 文课程应通过优 秀文化 的熏
师 的生命体验 为前提 , 以提高学生 的语文 素养 、 丰 富 /白天 / 破好 的 /苇眉子 /湿润润的 / 正好编席 / 女
学 生 的生存 智慧 、提 升学生 的人 生境界 和激发学 生 人 /坐在 /小院 当 中 /手指上 / 缠 绞 着 /柔滑修 长 学 习语文 的兴 趣为宗 旨, 主要通 过情感激 发 、 语 言品 的 /苇眉 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 在她 怀里 / 跳跃着 味、 意理 阐发 和幽默点染 等手段 , 让人体验 到一种 富 教师找 一位有 朗读 天赋 的女学 生有感情 地读给 有 教学个性 与文化气 息 的 ,同时又令人 陶醉 的诗 意 大家 听 , 这 样就 能让学 生 自然深 刻地感 受 作者 的笔 美感 与 自由境界” 。程老师是 “ 语文味 ” 的提 出者和首 调和文本 的文 化 内涵 。程少 堂老师不 仅从文 化角度 倡者 , 自然 他对 “ 语文 味 ” 的界定 是规 范 的 、 权威 的。 分析课文 时 以课 本 为主 , 带领学 生细读细 品 , 而且他 但 如何深入 浅 出地领 会语文 味 ,还需要广 大语文教 还将课文 内容更改 、 变化 , 使学 生从 另一种 角度 品味 师在 实践 中去体验 。 文字情 感 , 品 味中 国文 化 。 例如 , 程 少堂 老师在讲 水 本文通 过浅析程少 堂老师 《 荷 花淀 》一 课 的教 生和 他媳妇 之 间的关 系时 , 将水 生女 人对 水生说 的 学, 从“ 语 文味 ” 课堂 的特 色解析 中构 建 出语文 课 堂 “ 怎么 了, 你?” 改成“ 怎么 了?” 或“ 你怎么 了?” , 让学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语文味儿‛这个概念自从程少堂于2011年提出后,在全国语文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对语文味儿‛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1、何为‚语文味儿‛?‚语文味儿‛即是语文课的本色本味儿,也是百年来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成果,特别是‚新课标‛理念在语文课中的鲜活呈现。

首先,‚语文味儿‛应完整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根据‚新课标‛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工具性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则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体现为语文学科的奠基作用和实践功能,人文性则体现为母语课程的文化综合性的情感性,而这两者犹如一纸两面是不可割裂而完整统一的。

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坑;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将堕进人文主义的乌托帮。

‚语文味儿‛首先就应该完整体现语文课这一课程性质。

既要教‚语文‛。

也要教出‚味儿‛。

以听、说、读、写训练为主线,深入挖掘课程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精神与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语文教学是母语课程。

如果纯粹为了学习语言,特别是口语,学生几乎没有必要到学校来上语文课。

作为母语课程,语文要以培养学生汉语人文情感、精神、思想为使命。

‚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即培养‚民族性‛。

语文课程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第三,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其基础是听、说、读、写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汉语人文情感、汉语人文精神、汉语人文思想和汉语人文能力,并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即‚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

语文味教学法:一种新的教学语言(中)

语文味教学法:一种新的教学语言(中)

语文味教学法:一种新的教学语言(中)作者:程少堂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5年第04期【摘要】本文主要就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阐述:语文味教学法创造的是一种“有温度”的教学世界;语文味教学法之静态构成及学理依据;语文味教学法各要素之动态组合及其原则。

【关键词】语文味;教学法;教学语言【作者简介】程少堂,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华南师大特聘硕士生导师,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人民政府认定的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全国中语界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

一、语文味教学法创造的是一种“有温度”的教学世界说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有温度”的教学法,与语文味教学法所创造的两个重要新概念有关,这两个新概念是:教学主题和价值推送。

这里我们先说教学主题,关于价值推送,在本章后面论述文化选点时再作专门论述。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主题,一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二是泛指谈话、文件、会议等的主要内容。

所谓课文主题,是指语文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课文思想内容的核心。

过去,我们的教学理论只有课文主题的概念,并没有教学主题的概念。

但根据语文味教学思想,语文教师应该像艺术家创造作品一样,把课堂教学过程当成艺术作品来打造。

课堂教学过程既然是一个艺术作品,当然就应该有自己的主题,我们把这个主题称为教学主题。

所谓教学主题,是指课文主题和师生的生命体验相结合、相熔铸之后,所形成的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思想或核心内容。

教学主题与课文主题当然密切相关,它来自于课文主题(否则教学就是脱离文本),又大于甚至高于课文主题。

根据语文味教学法,只有在课文主题之外打造出新的教学主题的语文教学,才会产生审美意境,也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算真正成为审美过程。

下面谈谈我们提出这样看法的理论依据。

根据叶朗先生的研究,在中国古代的多数思想家看来,并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例谈语文课的“语文味”

例谈语文课的“语文味”

例谈语文课的“语文味”作者: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3期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老师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2001年上半年他正式提出“语文味”这一理念后,语文味就受到我国语文教学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

程老师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快感。

“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

根据笔者的理解,语文教师的课堂应该是洋溢着浓浓“语文味”的,而一堂有“语文味”的课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以词语、句子为抓手,以语感训练为重点,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世界,进而深入感悟文章背后的形象、感情、气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下面,就以郁达夫先生《故都的秋》为例,谈谈笔者对“语文味”操作层面的认识。

一、课前准备《故都的秋》是一篇辞意兼美的现代散文名作,独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散文风骚。

但由于年龄、时代的界限,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先生情有独钟的故都之秋——“清、净、悲凉”的美学意味,所以课前笔者和学生欣赏了一组悲秋主题的音乐(《红楼梦》插曲《秋窗风雨夕》,民乐合奏《秋怨》),创设出“秋风秋雨使人愁,令人怨”的教学氛围,引导他们逐渐走近文本。

接着布置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①读完这篇文章,你最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②理解起来有难度吗,困惑在哪儿,以期在自读的基础上发现学习的难点。

根据作业反馈统计:大家最喜欢第4段,描写槐花的落蕊细腻传神,扫帚在地上的丝纹让人感觉出那种落寞、清闲;结尾一段,对秋的向往令人心头油然涌上一阵悲凉(感觉得他们写得很好);而理解有难度的是:为何强调牵牛花的花色,为何加入熟人互答,为何以“清、净、悲凉”为美?二、上课流程由于有较为充分的预习,课堂上先播放《故都的秋》配乐朗诵,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进而理清文章脉络: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向我们展示了五幅优美的秋景图,即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和秋实图,按“思秋——绘秋——议秋——恋秋”总分总的结构传达给我们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与挚爱。

话题:再谈“语文味”——再论程少堂语文教学的美学追求

话题:再谈“语文味”——再论程少堂语文教学的美学追求

“ 研究课 ” , 点 燃 了 不 知 多 少 教 学 同 他 又 提 出 “ 文人语 文” 的概 念 以 区 别 的 公 开 课 , 无论是《 荷花 淀》 《 世 说 新 行 都 曾 拥 有 过 的 语 文 与 美 学 的 梦 于 “ 匠人 语 文 ” 。 2 01 3年 他 又 明 确 语 ・ 咏 雪》 《诗 经 ・ 子衿》 《 把 玩 诗
想。
提 出正 式着 手 建 构
“ 中 国 语 文 教 学 歌 —— 你 是 我 的 同 类 》 《 荒 原 中 的 舞
2 0 1 2年 我 曾 在 拙 文 《 论 以“ 语 美学新体 系 ” 。显然 , “ 语 文味 ” 这 一 蹈 :中 国 知 识 精 英 的精 神 困 境 与 突
l 关注l 焦 点 话 题 本 版 主 持 , 佩 兰
所 围— — < 文 味 ” 为 逻 辑 起 点 的语 文 教 育 美 学 术 语 已 难 以 涵 盖 他 的 美 学 视 野 , 离骚 ) < 逍 遥 游 ) 的 文 化 解
的构建》 ( 《 语 文教 学研 究) ) 2 0 1 2年 第 以 用 “ 语 文味 ” 来 概 称 少 堂 的 语 文 教 读 》 , 还 是今 天 的《 人 民 英 雄 永 垂 不 9期 ) 中对 程 少堂 提 出 的 “ 语 文味” 作 学 理 论 已 不 合 适 。另 外 , 诚 如 李 青所 朽 》 ,我 都 追 求 一 种 大 格 局 大 气 象 过简析 , 近 日看 到 《 语文教学通 讯》 B 讲 : “ 中国文4 - t : : 是‘ 感性 ’ 的‘ 无 逻辑 ’ ( 虽 不 能 至 而 心 向往 之 ) 。”如果说 刊 2 01 3年 第 2期 上 少 堂 的《 对 一 种 的 ” ( 《 浅析 中 国美学思 想 中“ 象” 》) , “ 语 文味 ” 是 程 少 堂 探 索 语 文 教 学 美

“语文味”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语文味”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2020·06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味”课堂,在符合语文本体属性的前提下,应有其与当下前沿理念相适应的新的丰富内涵。

“语文味”的具体内涵应为:言语味、思维味、审美味和文化味,其价值追求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味”课堂通过“揣摩品味,立足语言文字;质疑体悟,发展语文思维;引入情境,渗透美育因素;延伸拓展,探寻文本意涵”实施教学,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摘要关键词语文课堂;核心素养;语文味;言语味;思维味;审美味;文化味“语文味”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刘雪璠(莆田市涵江区实验小学,福建莆田351111)时下的语文课堂存在一系列问题,有的对学生情感熏陶的比例过重,使语文课变成思品课、政治课,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有的只关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迁移,使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分离;有的缺少对语文教材元素美的意蕴解读和挖掘,学生无法体味到语文学科的美,难以提升审美情趣;有的过分强调语言文字的积累,却忽视学生想象力与思维力的培养。

其实,语文是与生活和人生关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进行知识的滋养外,还应该注重情感的品味和咀嚼,注重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给学生的心灵以文化的洗涤。

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真正践行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思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味”回归。

一、“语文味”的具体内涵崔峦老师在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闭幕式的发言中提到了“语文味”——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指出,“语文味指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王崧舟名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初中 2019.4本版编辑/佩 兰人物在中国语文界,程少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其独特之处在于程少堂身上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那种献身理想信念的倔强、执着、坚毅,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那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浩然之气,有“逍遥无待”“庄周梦蝶”那种不拘一格率真浪漫的自由通达之诗意。

可以说,程少堂是个亦儒亦道、外儒内道之人。

儒道并生,相互激荡,构成了程少堂的性情品格和精神气象。

这种儒道合一的文化人格,让程少堂在中国语文界自然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因着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格和生命特质,程少堂创立了极具中国“味道”的语文味教学理论,赋予了语文厚重博大的文化底色。

程少堂被语文界称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至少已有十几个年头。

其用理论和实践的两翼,翻飞辗转,舞出了语文的无限风光,筑成了语文气象的赫赫煌煌。

程少堂创立的语文味教学理论,一方面是他作为当代学者,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纵笔写下的理想追求与使命担当,另一方面,亦标举出一个志存高远、刚健有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家国情怀。

宋代大哲学家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纵观语文味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语文味理论概念,还是语文味教学方法,甚或是语文味与程少堂之间,分明就是一派“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皆为语文味的注脚”的气象。

一、创立彰显中国气质的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理论如果把语文味教学理论体系看成一座大厦,那么支撑这座大厦的有三块基石,即三个核心概念。

它们是:语文味,文人语文,语文味教学法。

这三个核心概念直接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集中彰显出了语文味教学理论的中国气质。

其中语文味是最语文教学的中国味道——程少堂之语文味教学◎梁 青(广州市培正中学,广东 广州 510080)程少堂 社科系列研究员职称,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语文味教学流派、中国语文教育史上首个表现性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理论和语文味教学法的创立者,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

入选《中国教师报》等媒体联合举办的建国60周年“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

2011年应邀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作语文味专题学术讲座。

2014年被评为中国语文界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

在整个学术生涯的36年中,在《教育研究》《北师大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摘转两篇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转载24篇次。

专著有《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味代表课观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教学实录》《我们当年——程少堂率性诗文集》等,主编近80万字的《语文味教学法》。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程少堂讲语文》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之后,程少堂已至少有11次被全国性名师选本收录,作为《教育文摘周报》等多家报刊封面人物。

人物本版编辑/佩 兰为核心的概念,文人语文和语文味教学法,则互为一对阴阳相生的概念,二者共同交织成了语文味的影与光。

程少堂教授正在撰写的集他本人学问之大成的《中国语文哲学——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为核心: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一书(以下简称《中国语文哲学》),亦是以阴阳概念来结构谋篇,将全书分为阴阳两大部分。

这种很有创意的专著结构的构思,灵感来源于《周易》的阴阳思维,因此有人把程少堂教授这部《中国语文哲学》称为“语文周易”。

首先看最核心的概念——语文味。

语文味,仅一“味”字,即道出了它与中国古典诗味美学之间直接且深刻的联系。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也是汉语言的最高美学范畴。

古人“以味说诗”,已臻美之极致。

程少堂教授吸收借鉴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以味论语”,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味”这个极富诗意和美学价值的教学理论,为中国语文教育美学找寻到了一个逻辑起点。

在程少堂教授那里,语文味被这样定义: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通过激活、引发、共享、共鸣、共融、共进等不同形式渗透教学主体(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这个定义里到处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

其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指导思想里,带有浓郁的道家色彩;其丰富生存智慧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宗旨,是儒道两派思想的高度融合;其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渗透生命体验的教学主张,是一种和美与共的审美表达;其倡导的幽默点染等教学艺术手段,其张扬的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其追求的思想快乐与精神解放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无一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彰显。

文人语文作为语文味“阴”层面的概念,直接吸收了中国美术史上著名概念“文人画”的内涵。

其初步定义是:所谓文人语文,即由文人所教授,含有文人之趣味,在教学过程中不过多考究教学技术技巧,而于课之外,能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的语文课。

这一定义,当然和文人画定义款曲相通。

它首先强调的是执教者的文人身份和文人趣味,强调执教者主体精神的张扬,即追求一种“有我”之境。

语文味教学主张“以课抒情,以课言志,以课明心”。

学术界认为,文人画以诗为魂,即以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原则。

文人语文借鉴于此,同样以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作为语文美学追求的最高原则。

这种追求在语文味教学法“阳”层面的概念中,有更加直接鲜明的表述: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

由此可以看到,和传统教学法属于再现性教学法不同,语文味教学法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性教学法。

我们亦可称之为“心法”,即以“心”建构的语文教学法。

在语文味理论看来,以“心”观照语文,语文必可“明心”。

以“心”建构的语文味教学法,最终必然能够解放心灵。

正是基于此,我们说语文味教学是一种建构,也是一种解放。

程少堂教授认为,语文要解放心灵,就要将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过去的语文教学法都是就课文(语文)教课文(语文),即把课文内容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总体看是一种客观性、再现性教学,因为没有教学主体生命体验的渗透,所以是一种“无心”教学。

语文味教学则不同。

它主张在传统的就课文(语文)教课文(语文)的基础之上,跳出课文(语文)教课文(语文),即将被课文思想内容激活的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渗透进教学过程,与课文思想内容相熔铸,进而打造出既来自于课文主题,又大于甚至高于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生命共同体,以此凝炼成教学主题,从而使教师、学生的生命体验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

通俗地说,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本质就是主张把教师和学生的人生际遇,有机地融合进教学过程,并转化为正向的教学意义,使教学主体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进行“抒情”“言志”“明心”的教学理论。

因此,语文味教学法是主52019.4 •初中本版编辑/佩 兰人物客统一的、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

这种强烈的主客体交融合一的意识,以及语文味教学法定义中所呈现出的真善美乐、教学主题、审美意象与意境、教学艺术作品、抒情言志、有温度、表现性等一系列概念,都是对中国古典美学意蕴和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兼收并蓄。

这种包容性,既显示了语文味教学法深厚的文化底蕴根基和强大的逻辑思维张力,同时也预示着语文味教学法持久的生命活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随着语文味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程少堂教授更广泛地吸收了诸如八段锦、太极拳、中医等理论中的有益养分。

他从中不断获取灵感,得到启发,并自觉将其转化为语文味理论研究的宝贵资源。

他越来越深刻感悟到,自己的语文味理论的灵魂与内涵和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之间是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

语文味教学把臻于“天人合一”作为教学的最高境界,追求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和谐。

实际上,这个最高追求自始迄今都没有变化,与《周易》的“天人合一”“太和”等思想一脉相通。

在程少堂教授打造的以语文味为核心,以文人语文和语文味教学法为基点,以生命体验、文化气息、真善美乐、一语三文、教学主题、审美意象与意境、抒情言志、价值推送等多个概念为元素,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审美空间里,语文味教学展现出一种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动态平衡,是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人合一,是一种中国式的和谐之美。

如果说语文味是一棵大树,那么文人语文和语文味教学法就是这棵大树开出的两支花,生命体验等一系列概念就是这棵大树结出的累累硕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孕育语文味这棵大树不断生长的沃土。

可以肯定,如果不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味教学理论不可能有今天如此深广的影响。

二、践行承聚中国精神的学问方法:知行合一,道器纵横以表现性为本质的语文味教学理论,使中国语文界从此获得了一种平衡。

这种平衡源于一片新大陆的发现,源于一个理论的空白得以填补。

程少堂也因此完成了完善一个语文教育理论的使命。

不过,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我们必须承认,在完善语文教育理论之前,程少堂首先是一个真正的语文教育实践创新派。

语文味理论来自语文味实践,是实践催生了语文味理论,是实践让语文味这样一个高雅至极的理论显得如此生动鲜活,又如此通俗切近。

语文味教学思想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中,不断走向丰富与深刻、成熟与完善的。

准确地说,程少堂是一个理论型的实践家或实践型的理论家。

在对语文味漫漫求索的光阴里,程少堂坚持走理论与实践捆绑提升、相濡并进的路,在孤独奋斗、激情浇铸的学术生涯里实现了自己志若鲲鹏的高远追求。

程少堂用即器求道、知行合一这个典型的中国式传统学问方法,锻造出了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

这种学问方法让语文味天生具有一股夺目的“顶天立地”的文化气势。

欲要顶天,必先立地。

要想创立一个“顶天”的理论,闭关书斋苦思冥想是想不出来的,一定要有“立地”的实践。

理论是不可能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必须从坚实的大地上长出来。

2002年,程少堂教授主讲的语文味发轫之作《荷花淀》教学一举轰动中语界,开中国语文之一代新风,被称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第一代表课。

然而,和许多人认为的不一样,《荷花淀》教学并不是用来证明语文味教学理论的;相反,语文味教学理论是在程少堂教授潜心研究《荷花淀》一课大获成功的原因的基础之上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