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中国味道——程少堂之语文味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初中 2019.4
本版编辑/佩 兰
人物
在中国语文界,程少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其独特之处在于程少堂身上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那种献身理想信念的倔强、执着、坚毅,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那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浩然之气,有“逍遥无待”“庄周梦蝶”那种不拘一格率真浪漫的自由通达之诗意。
可以说,程少堂是个亦儒亦道、外儒内道之人。
儒道并生,相互激荡,构成了程少堂的性情品格和精神气象。
这种儒道合一的文化人格,让程少堂在中国语文界自然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因着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格和生命特质,程少堂创立了极具中国“味道”的语文味教学理论,赋予了语文厚重博大的文化底色。
程少堂被语文界称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至少已有十几个年头。
其用理论和实践的两翼,翻飞辗转,舞出了语文的无限风光,筑成了语文气象的赫赫煌煌。
程少堂创立的语文味教学理论,一方面是他作为当代学者,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纵笔写下的理想追求与使命担当,另一方面,亦标举出一个志存高远、刚健有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家国情怀。
宋代大哲学家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纵观语文味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语文味理论概念,还是语文味教学方法,甚或是语文味与程少堂之间,分明就是一派“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皆为语文味的注脚”的气象。
一、创立彰显中国气质的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理论
如果把语文味教学理论体系看成一座大厦,那么支撑这座大厦的有三块基石,即三个核心概念。
它们是:语文味,文人语文,语文味教学法。
这三个核心概念直接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集中彰显出了语文味教学理论的中国气质。
其中语文味是最
语文教学的中国味道
——程少堂之语文味教学
◎梁 青
(广州市培正中学,广东 广州 510080)
程少堂 社科系列研究员职称,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语文味教学流派、中国语文教育史上首个表现性教学理论——语文味教学理论和语文味教学法的创立者,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
入选《中国教师报》等媒体联合举办的建国60周年“从课堂里走出的100位教育家”。
2011年应邀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作语文味专题学术讲座。
2014年被评为中国语文界首届十大学术领军人物。
在整个学术生涯的36年中,在《教育研究》《北师大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摘转两篇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转载24篇次。
专著有《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程少堂讲语文》《语文味代表课观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教学实录》《我们当年——程少堂率性诗文集》等,主编近80万字的《语文味教学法》。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程少堂讲语文》入选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讲语文”丛书之后,程少堂已至少有11次被全国性名师选本收录,作为《教育文摘周报》等多家报刊封面人物。
人物本版编辑/佩 兰
为核心的概念,文人语文和语文味教学法,则互为一对阴阳相生的概念,二者共同交织成了语文味的影与光。
程少堂教授正在撰写的集他本人学问之大成的《中国语文哲学——以语文味和文人语文为核心: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一书(以下简称《中国语文哲学》),亦是以阴阳概念来结构谋篇,将全书分为阴阳两大部分。
这种很有创意的专著结构的构思,灵感来源于《周易》的阴阳思维,因此有人把程少堂教授这部《中国语文哲学》称为“语文周易”。
首先看最核心的概念——语文味。
语文味,仅一“味”字,即道出了它与中国古典诗味美学之间直接且深刻的联系。
“味”,是中国古典诗论的核心范畴,也是汉语言的最高美学范畴。
古人“以味说诗”,已臻美之极致。
程少堂教授吸收借鉴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以味论语”,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味”这个极富诗意和美学价值的教学理论,为中国语文教育美学找寻到了一个逻辑起点。
在程少堂教授那里,语文味被这样定义:
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通过激活、引发、共享、共鸣、共融、共进等不同形式渗透教学主体(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这个定义里到处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
其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指导思想里,带有浓郁的道家色彩;其丰富生存智慧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宗旨,是儒道两派思想的高度融合;其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渗透生命体验的教学主张,是一种和美与共的审美表达;其倡导的幽默点染等教学艺术手段,其张扬的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其追求的思想快乐与精神解放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无一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彰显。
文人语文作为语文味“阴”层面的概念,直接吸收了中国美术史上著名概念“文人画”的内涵。
其初步定义是:
所谓文人语文,即由文人所教授,含有文人之趣味,在教学过程中不过多考究教学技术技巧,而于课之外,能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的语文课。
这一定义,当然和文人画定义款曲相通。
它首先强调的是执教者的文人身份和文人趣味,强调执教者主体精神的张扬,即追求一种“有我”之境。
语文味教学主张“以课抒情,以课言志,以课明心”。
学术界认为,文人画以诗为魂,即以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原则。
文人语文借鉴于此,同样以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作为语文美学追求的最高原则。
这种追求在语文味教学法“阳”层面的概念中,有更加直接鲜明的表述:
语文味教学法,是以语文味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学过程中师生共生、共赏、共创、共享、共鸣、共融、共进为教学宗旨,以既要就语文教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使教学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过程等为教学原则,以“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和其变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过程结构,以融合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打造新的教学主题为教学重心,以营造教学审美意象与意境、建构教学艺术作品为教学追求,同时又充分具备语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并实现价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种“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法。
由此可以看到,和传统教学法属于再现性教学法不同,语文味教学法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性教学法。
我们亦可称之为“心法”,即以“心”建构的语文教学法。
在语文味理论看来,以“心”观照语文,语文必可“明心”。
以“心”建构的语文味教学法,最终必然能够解放心灵。
正是基于此,我们说语文味教学是一种建构,也是一种解放。
程少堂教授认为,语文要解放心灵,就要将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过去的语文教学法都是就课文(语文)教课文(语文),即把课文内容客观地传递给学生,总体看是一种客观性、再现性教学,因为没有教学主体生命体验的渗透,所以是一种“无心”教学。
语文味教学则不同。
它主张在传统的就课文(语文)教课文(语文)的基础之上,跳出课文(语文)教课文(语文),即将被课文思想内容激活的教学主体的生命体验渗透进教学过程,与课文思想内容相熔铸,进而打造出既来自于课文主题,又大于甚至高于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生命共同体,以此凝炼成教学主题,从而使教师、学生的生命体验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
通俗地说,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本质就是主张把教师和学生的人生际遇,有机地融合进教学过程,并转化为正向的教学意义,使教学主体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进行“抒情”“言志”“明心”的教学理论。
因此,语文味教学法是主
5
2019.4 •初中
本版编辑/佩 兰人物
客统一的、有温度的表现性教学。
这种强烈的主客体交融合一的意识,以及语文味教学法定义中所呈现出的真善美乐、教学主题、审美意象与意境、教学艺术作品、抒情言志、有温度、表现性等一系列概念,都是对中国古典美学意蕴和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兼收并蓄。
这种包容性,既显示了语文味教学法深厚的文化底蕴根基和强大的逻辑思维张力,同时也预示着语文味教学法持久的生命活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随着语文味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程少堂教授更广泛地吸收了诸如八段锦、太极拳、中医等理论中的有益养分。
他从中不断获取灵感,得到启发,并自觉将其转化为语文味理论研究的宝贵资源。
他越来越深刻感悟到,自己的语文味理论的灵魂与内涵和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之间是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
语文味教学把臻于“天人合一”作为教学的最高境界,追求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和谐。
实际上,这个最高追求自始迄今都没有变化,与《周易》的“天人合一”“太和”等思想一脉相通。
在程少堂教授打造的以语文味为核心,以文人语文和语文味教学法为基点,以生命体验、文化气息、真善美乐、一语三文、教学主题、审美意象与意境、抒情言志、价值推送等多个概念为元素,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审美空间里,语文味教学展现出一种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动态平衡,是一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人合一,是一种中国式的和谐之美。
如果说语文味是一棵大树,那么文人语文和语文味教学法就是这棵大树开出的两支花,生命体验等一系列概念就是这棵大树结出的累累硕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孕育语文味这棵大树不断生长的沃土。
可以肯定,如果不是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语文味教学理论不可能有今天如此深广的影响。
二、践行承聚中国精神的学问方法:知行合一,道器纵横
以表现性为本质的语文味教学理论,使中国语文界从此获得了一种平衡。
这种平衡源于一片新大陆的发现,源于一个理论的空白得以填补。
程少堂也因此完成了完善一个语文教育理论的使命。
不过,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我们必须承认,在完善语文教育理论之前,程少堂首先是一个真正的语文教育实践创新派。
语文味理论来自语文味实践,是实践催生了语文味理论,是实践让语文味这样一个高雅至极的理论显得如此生动鲜活,又如此通俗切近。
语文味教学思想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中,不断走向丰富与深刻、成熟与完善的。
准确地说,程少堂是一个理论型的实践家或实践型的理论家。
在对语文味漫漫求索的光阴里,程少堂坚持走理论与实践捆绑提升、相濡并进的路,在孤独奋斗、激情浇铸的学术生涯里实现了自己志若鲲鹏的高远追求。
程少堂用即器求道、知行合一这个典型的中国式传统学问方法,锻造出了语文味教学理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
这种学问方法让语文味天生具有一股夺目的“顶天立地”的文化气势。
欲要顶天,必先立地。
要想创立一个“顶天”的理论,闭关书斋苦思冥想是想不出来的,一定要有“立地”的实践。
理论是不可能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必须从坚实的大地上长出来。
2002年,程少堂教授主讲的语文味发轫之作《荷花淀》教学一举轰动中语界,开中国语文之一代新风,被称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第一代表课。
然而,和许多人认为的不一样,《荷花淀》教学并不是用来证明语文味教学理论的;相反,语文味教学理论是在程少堂教授潜心研究《荷花淀》一课大获成功的原因的基础之上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这就是说,并不是程少堂教授预先知道了要怎么教,他才那样教;而是他这样教了,并且很成功,大受欢迎,然后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教。
行,然后能知。
所谓即器求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是先“行”了《荷花淀》教学这个“器”,才“知”了语文味这个“道”。
“器”中可以见“道”。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可以从《荷花淀》教学里看到后来语文味概念所描述的样子,这就是为什么说《荷花淀》一课“全息着此后语文味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发展壮大的所有重要元素的萌芽”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要真正理解语文味教学理论,首先要研习《荷花淀》教学实录的原因。
有了《荷花淀》的实践,语文味一系列概念才纷纷生长,竞相绽放。
实践为壤,理论为天。
《荷花淀》一课的实践,就是语文味教学理论及语文味教学流派诞生的土壤。
回溯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二十年走过的漫长而艰辛的征程,不难发现程少堂走的正是这样一条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自己成功的教学实践中寻找“理”的道路。
自语文味一词提出,《荷花淀》一课诞生,语文味理论与实践即开始了双线并轨。
一方面,大量的语文味教学实践不断丰富着语文味理论,另一方面,不断丰富着的语文味理论又指导着下一个语文味教学实践。
风雨兼程二十载,宝剑锋从磨砺出。
今天,语文味不仅实现了基础理论的突破,并且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语言即完备的操作方法——
6•初中 2019.4
7
2019.4
•
初中
语文味教学法。
这是知行合一、道器纵横的思想在当代中国语文界的生动演绎。
语文味理论与实践就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里相濡并进、蓬勃发展的。
正如我国著名美学家、语文教育家孙绍振先生为《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所作序中的赞语:语文味是“理论与实践齐飞,厚重共灵动一色”。
三、追求具有中国格调的学术境界:格物致知与一以贯之
中国学者自古讲“格物致知”。
按程少堂的观点,“格物”之“物”乃自己,而非外物。
因为,己外无物。
这和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在精神内涵上是高度契合的。
程少堂的“格”自己,即研究自己,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研究自己成功的教学实践,从实践中寻求“理”,获得“知”;第二层意思是研究自己这个人,是向“我”,向自己的“心”要学问。
所谓“心即理”“心外无物”是也。
以“一语三文”为核心教学模式的语文味教学法,本质上就是“有我之法”,是“心法”。
语文味教学理论,其灵魂与内涵就是认识自己、表现自己、渗透自己生命体验的教学理论。
程少堂创立的语文味理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灵感来自五千年文明,激情不是来自万里河山,而是来自程少堂两万多天的生命体验(特别是童年经历)。
这种生命与学问融为一体的中国格调,让程少堂和语文味在当今中国语文界独领风骚,独占一席。
余秋雨在《君子之道》这本书中,用文学家的语言说了一个学术界的常识:“欧洲文艺复兴千言万语,其实只是轻声问了一声:‘我是谁?’此问一出,大家都从中世纪的长夜中苏醒,霞光满天。
”同样可以说,语文味教学理论千言万语,其实只是轻声问了一声:“我在哪里?”程少堂教授的课,教学主题看起来各各不同,但实际上密切相通,总的主题只有一个:“我在哪里?”因为这些教学主题都来自于程少堂的生命底里,都是课文主题和生命体验的激情熔铸,都是程少堂的灵魂和人格的外化。
所以说,程少堂教授的一系列语文味公开课,无一不是渗透着他自己独特生命体验的教学艺术品。
语文味教学主张“以课抒情,以课明心,人课合一”。
因此,语文味课中可以见我,语文味课中可以求道。
程少堂是借讲课和世界对话,是借语文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
可以说,不懂得程少堂的人生,就不会懂得他的课那些深刻、宏大而创新的教学主题,也就不会懂得语文味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本质。
程少堂教授的语文味公开课,形式上采用“一语
三文”的教学模式,依次呈现出的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要素,既是结构的要素,又是内容的要素。
结构上,四个要素共同形成的是一个严谨缜密、圆融自洽的程序框架;内容上,四个要素共同打造出的是刚健有为、豪迈放达的教学主题,而每个要素中的教学选点又新颖别致,飘逸灵动,充满创意。
于是,在一个牢不可破、不可移易的教学框架里,人们看到的是天马行空、浪漫瑰丽的教学匠心之上的那个浩然雄浑、气势如虹的教学主题。
这便宛若儒道两派思想的双重变奏,在一收一放、一张一弛之间,演绎着儒道相济之辩证统一,散射出巨大的课堂艺术魅力。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体系,语文味的独特贡献还在于“吾道一以贯之”的学术格局与境界。
从横向之贯来看,以诗味为逻辑起点的语文味教学理论,深受中国古典诗歌“诗可以怨”“诗以言志”的思想启发,提倡“课以言志”“题以言志”“评以言志”“文以言志”,万物皆可以言志。
因此,我们无论是从程少堂教授的讲课、命题,还是评课(评点作文)、著述中,都可以分明看到他的鸿鹄之志。
从纵向之贯来看,人们普遍认为语文味的研究史起于1999年程少堂教授开始做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
但如果深入了解程少堂教授的学术生涯,就会发现,语文味的研究真正始于1983年的那场文化热。
文化热给了程少堂文化的独到眼光,也给了语文味以文化的坚实底座。
可以肯定,没有这一阶段的文化研究,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语文味理论,或者说语文味理论就不会有今天的文化风貌。
应该说,1983年至1999年,是语文味成长发展史的潜研究(或前研究、间接研究)阶段;1999年迄今,是语文味成长发展史的显研究(或直接研究)阶段。
这种时空纵横贯通的研究架构,奠定了语文味在语文界独一无二的地位。
结语
《牛虻》曾深刻又深远地影响着程少堂人生性格与精神世界的形成。
书中主人公牛虻对信仰的无限激情、坚强不屈与视死如归的斗志,一直是程少堂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后来,程少堂又看了苏联电影《牛虻》,他被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的肖斯塔科维奇为电影《牛虻》配乐之浪漫曲深深陶醉。
如果你没有能够享有现场亲睹程少堂教授深度陶醉于肖氏浪漫曲之机会,那也没有关系。
因为,稍微了解一点程少堂的人都不难从他对语文味的痴迷中读出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中革命者牛虻的形象特质:浪漫,深情,忧郁,坚毅。
作为一个语文革命者,为语文味他一往无前,为语文味他视死如归。
人物
本版编辑/佩 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