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氮的循环》学历案

《氮的循环》学历案

《氮的循环》学历案姓名:班级:学号:【主题与课时】鲁科版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1课时【课标要求】1. 认识氮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 了解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3. 通过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体会元素守恒思想。

【学习目标】1. 能说出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像大气中的氮气等,并且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含氮的物质,比如氮肥。

2. 可以描述氮的固定的概念,还能举例说出至少两种氮的固定的方式,像闪电固氮和工业合成氨。

3. 知道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主要性质,例如一氧化氮容易被氧化,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等。

4. 能说出氨的物理性质,像它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且能准确写出氨与水、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可以描述铵盐的主要性质,像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等,还能解释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的原因。

6. 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能够写出铜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 能阐述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并且能解释氮循环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目标1的达成情况,如果能准确说出氮的存在形式和含氮物质就算达成。

2. 让同学们举例氮的固定方式,能说出两种及以上的就达成目标2。

3. 针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设置一些判断题,如“一氧化氮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错误),判断准确率达到80%以上就算达成目标3。

4. 对于氨的物理性质,让同学们描述,描述准确就算达成目标4;对于氨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全对就算达成目标4。

5. 提问铵盐的性质以及解释铵态氮肥使用注意事项,回答正确就算达成目标5。

6. 写出铜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对就算达成目标6。

7. 让同学们绘制氮循环简易图并解释其意义,图绘制正确且解释合理就算达成目标7。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给你们讲个有趣的事儿啊。

我有个朋友,他特别喜欢种花。

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跟我说,他买了一袋超级贵的肥料,说是能让他的花长得又大又漂亮。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目标:1. 了解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2. 掌握氮的固定、生物转化、硝化和脱氮过程3. 理解氮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先导知识:1. 氮在大气中的含量2. 氮的化合物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3. 氮的供给方式(DNA、蛋白质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介绍氮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氮元素的循环过程第二步:氮的固定1. 讲解氮的固定方式包括生物固定和非生物固定2. 生物固定是通过哪些微生物实现的3. 非生物固定是指哪些方式第三步:氮的生物转化1. 概述氮的生物转化包括氮的互变和氮的腐解等2. 生物转化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四步:氮的硝化1. 详细讲解氮的硝化过程2. 解释硝化细菌在氮循环中的重要性第五步:氮的脱氮1. 分析氮的脱氮过程及其影响2. 探讨氮的脱氮过程对生态系统的意义第六步:总结与拓展回顾氮的循环过程,并讨论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重要性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 实验演示:进行氮元素的固定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固定过程3.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氮循环的理解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氮的循环过程2. 撰写一篇短文,总结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参与讨论、实验表现等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氮循环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拓展延伸:1. 化学实验:设计氮的生物固定实验,深入了解其固定机制2. 研究文献:阅读相关科学文献,了解氮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学反思:教师在讲授氮的循环过程时,要结合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氮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和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024氮的循环说课稿范文

2024氮的循环说课稿范文

2024氮的循环说课稿范文氮的循环是生物圈中的重要循环之一,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氮的循环》是中学生物教材中的一部分,属于第三单元的内容。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圈和元素循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不同形态和转化方式。

②能力目标:学会解析和解释氮的循环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氮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元素,培养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不同形态和转化方式。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解氮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法和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和探究法相结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等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一些实验设备和示意图,通过实验和图表的展示,直观地呈现氮的循环过程和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1. 分析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氮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展示实验:通过进行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氮的不同形态和转化过程,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观察能力。

3. 讲解知识点:通过讲解和展示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氮的循环过程和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关系,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4.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解析和解释氮的循环图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思考氮的循环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

2、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

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的来源,流向和作用;2.掌握氮的循环过程和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1.氮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2.理解氮循环的一般规律;3.了解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氮的来源与作用氮是构成生命体的一种元素,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氮气在空气中占78%的体积,但是生物体里的氮大部分并不是来自于空气,而是来自于土壤和水体中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

氮化过程是氮的重要来源,有氮化细菌、闪电等。

土壤中的一些细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气,这个过程被称为固氮。

在有机物分解时,有机物中的氮也会被释放出来,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再次转化为有机物或者无机盐。

氮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命物质。

2. 氮的循环过程氮循环是指氮在自然界中不断转化的过程。

氮循环包括以下步骤:1.固氮: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闪电或固氮微生物固定为氨气,或通过工业手段制取氨气;2.氨化:氨气和水反应形成氨盐;3.硝化:部分细菌将氨盐氧化为亚硝酸盐,另一部分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产生硝化作用;4.反硝化: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和氧,产生反硝化作用;5.吸收: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硝酸盐和氨盐,建立状态。

3. 影响氮循环的因素氮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氮循环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能够影响氮循环速率;2.pH值:土壤、水体的酸碱度程度对氮的循环有很大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氮的转化和吸收;3.养分浓度:钾、锰、铜等元素的含量对氮循环有一定影响;4.有机物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能够显著影响氮的循环。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氮循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特征;2.图片展示:展示氮循环的流程图,方便学生理解氮的循环过程;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氮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课堂参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提出问题或分享经验;2.实验表现: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3.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检查学生是否对氮循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交流3】结合材料,交流合成氨有怎么样的重大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体会合成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对合成氨历史的了解,体会科学探索的精神。
【交流4】你认为未来固氮技术应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向往,为科学而努力的精神。
科学探索的精神:








【实验探究】
4.通过氮的循环中重要物质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不畏艰难的勇气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学习重点】:氮的固定,氮氧化物的性质。
主题
学习活动
学习感悟











【自主学习】
【学习1】结合视频阅读教材,分析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有哪些途径?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氮元素对生命的重要性。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掌握N2、NO、NO2的性质。
2.通过信息的整理,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操作、观察、分析、总结的素养。
3.通过学习自然固氮,体会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通过重温人工固氮的发展历程,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对自然固氮的分析,提出人工固氮的研究方向,感受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
【交流2】结合相关资料,讨论你所设计方案在工业生产中的可行性。
化学方程式
反应条件
方案评价
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交流,了解氮气的性质,高能固氮的原理和合成氨的反应,能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氮的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氮的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氮的各种形式和转化方式;3. 知道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影响;4. 能够分析氮的循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1. 氮的来源和形式:a. 氮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氮气、土壤中的氮化合物、水中的氮化合物;b. 氮的主要形式:氮气(N2)、铵态氮(NH4+)、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有机氮等。

2. 氮的转化方式:a. 固氮:闪电和人为活动引起的硝化作用;b. 氮的硝化作用:铵态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为硝酸盐;c. 氮的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为氮气;d. 氮的腐殖化:有机氮转化为铵态氮,进一步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3. 氮的循环过程:a. 大气中的氮气进入土壤或水体,被植物吸收;b. 植物将氮化合物转化为有机氮,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动物;c. 动物通过排泄物将有机氮释放到土壤或水体中;d. 细菌通过固氮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氮,进而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e. 氮化合物通过径流、渗漏进入水体,或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土壤;f. 氮氧化细菌将氮化合物转化为氨氮,再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g. 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4. 氮循环的影响:a. 自然界的影响:氮是生物体生长的必需元素,影响着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度施肥和农药使用导致农田和水体中氮的积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海洋赤潮,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5. 解决氮循环问题的方案:a. 控制农田施肥和农药使用的数量和频率;b. 按照植物的需求施肥,避免过度施肥;c. 发展环保型农业,提倡有机农业;d.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氮污染的排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氮的循环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氮的重要性及其与生物生长的关系。

2. 深入讲解氮的来源和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氮气和氮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转化方式。

《氮的循环》经典教案

《氮的循环》经典教案

《氮的循环》经典教案2020-12-09《氮的循环》经典教案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二)教师准备1、教学媒体、课件;2、补充实验。

氮的循环教案范文

氮的循环教案范文

氮的循环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2.掌握氮的固氮、硝化、反硝化和氮矿物化等过程;3.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氮循环概述;2.氮的固氮;3.氮的硝化;4.氮的反硝化;5.氮的矿物化;6.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Step 1:概述氮的循环(10分钟)1.引入:教师可通过展示一张氮循环的图表或幻灯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定义氮循环:简要解释氮循环是指大气中的氮气经过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过程,不断在陆地和水域中进行转化和循环的过程。

3.概述氮的循环过程:介绍氮的循环包括氮的固氮、硝化、反硝化和氮矿物化等过程。

Step 2:氮的固氮(20分钟)1.定义固氮:解释固氮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

2.自然固氮:介绍自然固氮的方式,如闪电、火山喷发等。

3.仿生固氮:讲解植物和一些细菌(如豆科植物、雷厉风行等)能够通过与一些细菌共生形成根瘤,进行固氮的过程。

Step 3:氮的硝化(20分钟)1.定义硝化:解释硝化是指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生物过程。

2.硝化过程:详细描述硝化的两个步骤,即氨氧化和亚硝酸氧化。

3.参与者和影响因素:讲解参与硝化过程的细菌和影响硝化的环境因素。

Step 4:氮的反硝化(20分钟)1.定义反硝化:解释反硝化是指硝态氮被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2.反硝化过程:分析反硝化过程中细菌的作用和还原机理。

3.影响因素:介绍影响反硝化过程的环境因素。

Step 5:氮的矿化与微生物转化(20分钟)1.定义氮矿物化:解释氮矿物化是指有机氮被分解为无机氮的过程。

2.矿物化过程:详细描述有机氮物质矿物化为铵态氮以及微生物的转化作用。

3.微生物转化:介绍微生物在有机氮分解中的作用。

Step 6: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0分钟)1.农业活动:讲解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如施用化肥导致过量氮积累、农业废弃物的排放等。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

氮的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中发生哪些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和所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意义?我们通过本节课来了解。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阅读课本内容: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分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示意图。

从动植物体,自然界中的雷雨放电、人类的活动三方面解析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设问]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各个方面,那么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有哪些并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二、氮循环中物质的性质及物质之间的转化1.氮的固定定义:氮的固定:氮气→氮的化合物(氧化物、氢化物)分类:自然固氮、人工固氮(1)氮气提出问题:从原子结构来看氮气应该和氧气的性质类似,但实际情况是N2远不如O2活泼,为什么?(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

《氮的循环》 学历案

《氮的循环》 学历案

《氮的循环》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包括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盐等。

2、理解氮的固定的概念、类型及重要意义。

3、掌握生物固氮和工业固氮的过程及原理。

4、明白氮循环过程中氮元素的转化途径,如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等。

5、认识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氮资源和减少氮污染。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氮的固定的概念和类型。

(2)氮循环的过程及其中氮元素的转化。

2、难点(1)生物固氮和工业固氮的原理。

(2)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三、知识回顾在学习氮的循环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些与氮元素相关的基础知识。

氮元素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元素,它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蛋白质、核酸等。

氮原子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化学性质,氮原子最外层有 5 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可以得到电子,也可以失去电子,表现出多种化合价,如-3、0、+1、+2、+3、+4、+5 等。

四、知识讲解(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氮在自然界中主要以氮气(N₂)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约占空气体积的78%。

氮气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气体,因为氮氮三键的键能很大,使得氮气在常温常压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除了氮气,氮还以氮的氧化物(如一氧化氮 NO、二氧化氮 NO₂等)、硝酸盐(如硝酸钾 KNO₃、硝酸铵 NH₄NO₃等)、铵盐(如氯化铵 NH₄Cl、硫酸铵(NH₄)₂SO₄等)等形式存在于土壤、水体和生物体中。

(二)氮的固定氮的固定是指将空气中游离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氮的固定主要有两种类型: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

1、自然固氮(1)生物固氮某些微生物(如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如氨(NH₃)。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在根瘤中,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氨,供植物吸收利用。

生物固氮是自然固氮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2)高能固氮在雷雨天气时,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会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NO)。

一氧化氮进一步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NO₂),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HNO₃),硝酸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反应生成硝酸盐,可供植物吸收。

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

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

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第一篇:氮的循环说课稿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的使用,以及人们在利用氮的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含有氮元素的物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能重点学习几种含氮的物质。

教材对于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学习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实验或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

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掌握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初步掌握NO、NO2重要性质;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了解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他们在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方法方面:(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资料、信息处理能力。

(2)运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氮气、氨气、铵盐和硝酸的性质;(2)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进一步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实现氮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2)硝酸的强氧化性。

三、教学过程与效果分析1.整体设计思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节分为3课时:第一课时:氮的循环,氮气,氮的氧化物第二课时:氨气和铵态氮肥第三课时:硝酸及其应用本章第2节“氮的循环”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界现象“闪电”入手,引出“雷雨发庄稼”谚语,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并结合课本70页(图3-2-2)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及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氮的循环的主要途径”及“氮的固定”的讨论,完成本节第1课时教学。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鲁科)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鲁科)

《氮的循环》1-3 自然界中的元素——氮的循环 (第1课时)【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2. 通过了解自然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 2 、NO 、NO 2的性质; 3. 氮气、NO 和NO 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氮气、NO 和NO 2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氮气、NO 和NO 2的性质多媒体课件等。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1.氮元素的存在2.氮的循环二、氮气 1.氮气的性质2.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表示。

3.氮的固定(1)概念:使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

(2)分类:氮的固定⎩⎨⎧自然固氮⎩⎪⎨⎪⎧ 高能固氮生物固氮人工固氮⎩⎪⎨⎪⎧合成氨仿生固氮三、氮的氧化物1.不同价态的氮的氧化物2[重点剖析]氮的氧化物与O 2、H 2O 反应的计算,常见的有三种方法: 1.加合式法(1)NO 2和O 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计算:由4NO 2+O 2+2H 2O===4HNO 3可知,当体积比:V (NO 2)∶V (O 2)⎩⎪⎨⎪⎧<4∶1 O 2过量,剩余气体为O 2=4∶1 恰好完全反应>4∶1 NO 2过量,剩余气体为NO 2(2)NO 与O 2同时通入水中:2NO +O 2===2NO 2、3NO 2+H 2O===2HNO 3+NO 总的化学方程式为4NO +3O 2+2H 2O===4HNO 3 当体积比:V (NO)∶V (O 2)⎩⎪⎨⎪⎧<4∶3 余O 2=4∶3 恰好完全反应>4∶3 余NO(3)NO 2、NO 、O 2三种混合气体通入水中:①可先将NO 和O 2转化为NO 2,再按上述各种情况分别处理。

②也可先将NO 2和H 2O 反应转化为NO ,再按4NO +3O 2+2H 2O===4HNO 3情况处理。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本课的名称:氮的循环
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

掌握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请说明导入环节在这堂课中的意义,以及信息技术如何起到优化作用。

(300字左右)关于氮的循环内容的学习,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理解掌握,而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可以使教学变得更直观性、趣味性,使教学更形象、易理解。

整个学习过程既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导入环节上要说的话,预估的时间,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导入效果,并截取重要画面,链接相应的文档)呈现在下表中。

导入语时间信息技术支持
问题设置:谚语“一场雷雨一场肥”的含义?雷雨过程中所产生的肥料主要成分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
模拟《雷雨发庄稼》视频2分钟
《雷雨发庄稼》视频
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二)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本课的名称:鲁科版化学1(必修)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及脱氮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氮循环对生物体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预。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不同形态的氮(如氨、硝酸盐、氮气等)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活动,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形象地展示氮循环过程,提升信息表达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将形成对生态循环系统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

2. 学生通过对氮循环的学习,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生物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概念,理解元素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基础,对生态系统有一定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氮循环的细节和实际意义。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应与课本紧密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互动讨论和实验操作促进学生的理解。

3. 教学评估应关注学生对氮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升。

二、教学内容1. 氮循环基本概念: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脱氮等过程。

- 教材章节:氮循环及其生态意义。

2. 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影响:- 教材章节:氮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氮循环与生态环境。

3.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教材章节:人类活动与氮循环;氮污染及其防治。

4. 氮循环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典型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氮循环异常现象及其影响。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氮循环基本概念及作用介绍。

第二课时: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及案例分析。

第三课时: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实验探究。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氮的固定、生物体内的氮代谢等。

(2)掌握氮循环中涉及的主要化学反应,如氮气与氧气的反应、氨的合成与分解等。

(3)理解氮循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数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氮循环与环境保护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环节,包括氮气的固定、氨的转化、硝酸盐的生成和利用等。

(2)氮循环中重要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2、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固氮的机制和意义。

(2)探讨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氮元素相关的图片,如含氮化肥、蛋白质食物、雷雨天气等,引导学生思考氮元素在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从而引出氮循环的主题。

2、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5 分钟)讲解氮在大气中主要以氮气的形式存在,以及在土壤、水体中以硝酸盐、铵盐等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氮的存在形式。

3、氮的固定(10 分钟)(1)介绍氮的固定的概念,即把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2)讲解自然固氮的方式,如雷电固氮和生物固氮。

以雷电固氮为例,解释氮气和氧气在雷电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

对于生物固氮,通过举例说明某些微生物能够将氮气转化为氨。

4、氨的转化(10 分钟)(1)讲解氨的化学性质,如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2)介绍氨在工业上的合成方法(哈伯法),以及氨的用途,如制造化肥、制冷剂等。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高中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一、知识梳理
1. 氮的来源:大气中78%的氮气以N2的形式存在。

2. 氮的循环:氮在生物圈和地球圈之间不断循环。

3. 氮的循环过程:氮气的固定、土壤中硝化还原作用、生物体内氮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循环过程。

2. 掌握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3. 理解氮的循环对生物生长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
1. 氮的来源和循环过程。

2. 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氮在生物圈和地球圈之间的循环及其重要性。

2. 知识讲解:分别介绍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生物体内氮的转化过程。

3. 案例分析:以农业生产中的氮肥利用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为案例,让学生理解氮的过量输入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氮的固定和硝化还原过程。

5. 讨论互动:引导学生讨论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如何影响生态平衡。

6. 小结复习: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氮循环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验演示。

2. 案例分析与讨论互动相结合。

3.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氮的循环知识。

2. 观察周围的环境,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和影响。

七、教学反思
1. 氮的循环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氮的循环过程。

2. 强化学生对氮循环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氮的循环》 学历案

《氮的循环》 学历案

《氮的循环》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理解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氮的固定、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3、认识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及相关化学反应。

(2)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扰和影响。

2、难点(1)氮的固定和反硝化作用的原理。

(2)氮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三、知识讲解(一)氮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氮是地球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约占 78%。

然而,大气中的氮气不能被大多数生物直接利用。

氮在自然界中还以无机化合物(如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等)和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等)的形式存在。

(二)氮循环的主要过程1、氮的固定氮的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这主要有两种方式:(1)自然固氮①闪电固氮:在闪电的作用下,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进一步氧化为二氧化氮,最终形成硝酸随雨水降落。

②生物固氮:某些微生物(如根瘤菌)能够将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供植物吸收利用。

2、氨化作用动植物遗体、排泄物中的含氮有机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产生氨的过程称为氨化作用。

3、硝化作用在有氧条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铵盐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4、反硝化作用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

(三)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1、化肥的大量使用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人们大量使用氮肥。

然而,过多的氮肥进入土壤和水体,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质和生态平衡。

2、工业生产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氮废气和废水也会对氮循环造成干扰。

(四)氮循环与生态平衡氮循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氮是生物体合成蛋白质、核酸等重要物质的必需元素。

如果氮循环受到破坏,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四、学习活动1、小组讨论:氮循环的哪个环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为什么?2、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因人类活动导致氮循环失衡的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后果。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氮的循环教案2. 课题归属:地球科学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氮气的组成和性质;2. 掌握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循环的基本过程,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教学难点:氮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生物化学反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氮循环的奥秘;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氮循环的过程;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氮污染的现状及对策。

五、教学内容1. 氮气的组成和性质1.1 氮气在地球大气层中的比例;1.2 氮气的化学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2.1 固氮作用:自然界中的固氮微生物及其作用;2.2 硝化作用: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2.3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2.4 氨化作用:有机氮转化为氨的过程。

3. 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 氮素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3.2 氮素过多或过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3 氮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4. 人类活动与氮循环4.1 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2 工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4.3 城市化进程中的氮污染问题。

5. 生态环境保护与氮循环5.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2 氮循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3 低碳生活与氮循环。

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中氮气的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氮气的关注;2. 氮气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氮气的组成和性质;3. 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分组讨论,分析各环节的生物化学反应;4. 氮循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了解氮污染的现状及对策;5. 人类活动与氮循环:小组研究,探讨农业、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氮污染问题;6. 生态环境保护与氮循环:总结发言,强调低碳生活与氮循环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氮气组成和性质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氮循环过程中的合作和分析能力;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氮污染现状及对策的了解;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自然界中氮循环的途径、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⑵.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基本思路;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⑵.培养学生体会氮的固定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的难点重点:N2、NO和NO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视野。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展示:饥饿非洲难民,介绍全球粮食问题,我国粮食问题,突出化学肥料的重要作用,农作物生长需要的三大肥料之一:氮肥占有重要作用。

空气中含有大量氮气,如何把氮气转化为氮肥,被人类利用?【板书】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板书】1、生物固氮氮的固定: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简称固氮。

【图片展示】豆科类植物根瘤菌图片。

根瘤菌的作用:使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为植物吸收,促进生长。

【讲解】植物只能吸收化和态的氮,所以使用的氮肥,必须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

【讲解】 在通常状况下,由于氮分子结构稳定,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

【板书】2、人工固氮【板书】N 2+ 3H 2 2NH 3 【强调分析】可逆反应是指在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讲解】NH 3然后利用生产氮肥,目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是靠人工固氮生产的氮肥。

【阅读】化学与技术,了解氨的合成。

【图片展示】新疆“魔鬼谷”,并加以介绍。

【联想·质疑】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你知道在雷电交加的时候,空气里的氮气和有关的含氮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板书】3、高能固氮【思考】“雷雨发庄稼”包含了什么化学原理?【演示实验】模拟高能固氮过程。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教案标题:氮的循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氮的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2. 掌握氮的不同形式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3. 理解氮的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

2. 氮的循环图示。

3. 氮相关的实例或案例研究。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氮的循环图示,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示中的各个环节。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氮在生物体内起到什么作用吗?为什么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讲解:1. 解释氮的循环过程:a. 氮气(N2)通过固氮作用转化为氨(NH3)或硝酸盐(NO3-)。

b. 氨或硝酸盐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c.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其中包含氮。

d. 植物被动物食用,氮进入动物体内。

e. 动物通过排泄将氮排出体外,形成氨或尿素。

f. 氨或尿素被分解为氨气,再转化为硝酸盐。

g. 硝酸盐被植物吸收,循环再次开始。

2. 指导学生分析氮的不同形式及其转化过程:a. 氮气(N2)转化为氨(NH3)或硝酸盐(NO3-)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

b. 植物吸收氨或硝酸盐的过程称为吸收作用。

c. 植物合成有机物中的氮的过程称为固定作用。

d. 动物摄取植物中的氮的过程称为摄食作用。

e. 动物排泄氮的过程称为排泄作用。

f. 氨或尿素分解为氨气的过程称为分解作用。

应用:1. 提供氮相关的实例或案例研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分析情境。

总结:1. 回顾氮的循环过程和重要性。

2. 强调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巩固:1.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氮的循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其他元素的循环过程,如碳、氧等。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评估学生在练习册上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实验或实地考察,加深对氮循环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二节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
【设计理念】
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就是通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通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通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反应过程,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那些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使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问题,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容易想到应该学习氮的氢化物,通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认识铵盐的性质。

从熟悉的化肥入手,引导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

2、通过分析化合价认识氨的还原性。

3、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通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应,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实验能力和学习
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氨与铵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
【教学环境】
实验试剂和用品:氨气浓盐酸氯化铵碳酸氢铵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纳稀硫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铁架台石蕊试纸玻璃棒棉花胶头滴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观察法
【教学思路】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氮的国定、认识了氮的氧化物。

应该很自然的想到氮的氢化物---氨气。

通过学习氨气的物理性质,掌握喷泉现象的原理,通过氨的化学性质认识了铵盐。

进而对铵盐的有关性质进行了活动探究,掌握氨根离子的鉴别,掌握氮肥在工农业生产中的正确保存和合理使用,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