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郭锡良诗律平仄总结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复习要点
一、古代汉语的历史概述
1.古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2.古代汉语主要的历史阶段: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等
3.古代汉语的影响因素:民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文化交流等
二、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
1.古代汉语的音系构成:音节、声母、韵母等
2.音韵变化规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3.古代汉语的音变规律:声母变化、韵母变化等
三、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1.句子结构:主谓宾、主谓补、主谓状等
2.词类和词序: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3.时态和语气的表达方式:时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四、古代汉语的词汇与用法
1.古汉字的部首和偏旁的意义与用法
2.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引申义、转义、借义等
3.古代汉语的规范用法:谦辞、礼貌用语、官方文书用语等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特点与修辞手法
1.古代汉语文学体裁的鉴赏与分析:诗、词、赋等
2.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夸张、对仗等
3.古代汉语的名句解析和背诵:《论语》、《红楼梦》等
六、古代汉语的阅读与翻译
1.古代汉语的阅读理解:古代文献、古籍、诗词等
2.古代汉语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考虑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七、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1.多读多背:阅读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背诵经典名句
2.多写多练:模仿古代文体写作,进行文言文写作训练
3.多交流多讨论:与他人交流古代汉语学习心得,参加学习小组
以上是古代汉语郭锡良版本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可以对古代汉语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并且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水平。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笔记(郭锡良版)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内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孙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注:“将孙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郑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知识点总结
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知识点总结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宝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丰富多彩的音韵格律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探索古代诗词的世界时,了解其音韵格律的知识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理解和解读这些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知识点进行总结,带您进入古代诗词的奇妙世界。
一、平仄古代诗词中的平仄是指诗句中音节的声音高低抑扬。
一般来说,古诗的平仄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1. 平声:平声即音调较低,读音比较平缓的音节。
例如,“平”、“东”、“中”等。
2. 仄声:仄声即音调较高,读音比较抑扬的音节。
例如,“仄”、“起”、“春”等。
在古代诗词中,平仄的运用通常遵循一定的格律要求,以形成优美的抑扬顺畅的韵律。
二、韵律古代诗词的韵律是指诗句中韵母的押韵。
韵律在古代诗词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不仅体现了音乐美感,还能增添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1. 押韵:押韵是指诗句中末尾韵母相同或相近的现象。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衿”和“心”就是押韵。
2. 对仗:对仗是指句与句之间的平行和呼应。
包括平行对仗、交叉对仗和对合对仗等形式。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平行对仗。
三、律诗律诗是指古代诗歌中按照一定的格律要求进行创作的一类诗歌形式。
在律诗中,音韵格律是非常严格的,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1. 字数和句式:律诗中每句的字数是固定的,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
通常,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
2. 韵脚:律诗的每句都有固定的韵脚,一般为押韵的韵母。
例如,“静夜思”中的“思”和“泥”就是押韵的韵脚。
3. 韵式:律诗中的韵式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常见的有对仗韵和交叉韵等。
同时,韵式的运用也可以体现出诗人的个人风格和创作意图。
四、声律声律是古代诗词创作中关于声音音韵的要求和规则。
声律包括重音、拗音、轻音和字调等。
在古代诗词中,声律的运用可以使诗句更加韵味十足,增强其节奏感和音乐美。
1. 重音:重音是古代诗词中音节的重读和重音。
(完整word版)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docx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一、文部分复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填海》、《夸父逐日》、《女天》、《》、《巫山、巫峡》《王子坊》、《山草堂》、《是楼》、《伯克段于鄢》、《桓公伐楚》、《之》、《触太后》、《》第二册:《逐客》、《任安》、《答李翊》、《逍遥游》、《秋水》、《行》、《天》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哀郢》、《》、《氓》、《七月》2.复法:A.熟悉文,每一句都要会翻,每一个字都要会解;B.注意特殊句型,如前置、被句等;C.注意字的特殊用法,如名作,名作状,使用法,意用法等等;D.注意关的古、本、特殊意,尤其是不同于代的意。
二、常用部分复要点:1. 复范:第一册(一)古今不同辨析例(二)的本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分析例(上)(四)引申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辨析例2. 复法:A.注意每个的本、古;B. 注意古今意的不同;C. 注意同、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部分复要点:复通部分的基本原是,掌握基本知、基本理,在住知的要点的同,一定要掌握上出的例子,回答的候,尽量合例子。
上册(一)怎字典辞:1.字典排列方法: A. 按音序排列; B. 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C.按号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年代, 214 个部首,先注音,后。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 xi 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 《》的作者是(),收字()个,全分()卷,按()排列。
6. 《》作者是(),其他虚著作有裴学海的《》,唐以后行研究的著作有相的《》。
(二)字的构和展1. 什么是“六”?上字的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注,很作出定。
2.住慎在《文解字·叙》中“六”的解,即:“一曰指事,⋯⋯;二曰⋯⋯。
”3.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上的古字形。
律诗的平仄规律
律诗的平仄规律【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律诗的平仄规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律诗平仄的基本规律可为二,记住其规则,有助于对律诗格式的记忆,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则能应对而出,勿需死记硬背。
其一为相重相间。
第一是相重,诗句里除最后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其余每个节奏单位的平仄,总是相重叠的,如:平平一一仄仄,平平平一一仄仄。
而且,律诗中后四句的平仄与前四句完全相同,构成回环往复的声律。
第二是相间,每一诗句,平声字与仄声字总是轮流出现,交替使用。
上一节奏为平,则下一节奏必为仄,反之亦然。
如:平平一一仄仄一一平平一一仄,仄仄一一平平一一仄仄一一平,二、四、六字的平仄必不同。
平仄的相重相间规则,使诗句的声律抑扬而不致单调。
其二是粘对。
对:指平仄对立,一联诗句中,上下句同一位置的字,其平声与仄声要相对立。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即平仄一致,每两联之间,后联上句的第二字与前联下句的第二字,平仄要一致。
故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五句与第四句相粘,第七句与第六句相粘。
对七言律诗而言,两联的第四字也要相粘。
粘对规则使声调富有变化而不致板滞。
若不“对”,称为“失对”,则上下两的平仄就会雷同;若不“粘”,称为“失粘”,则前后联的平仄又要雷同了。
失对与失粘都是律诗的大忌。
另外,还要注意不能犯“孤平”。
“孤平”是指平脚句中,除了韵脚是平声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了,这是诗家大忌。
对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具体而言,五言律诗的“平平仄仄平”式,其第一字必须是平声,“仄仄仄平平”式,第四字必须是平声;七言律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式,其第三字必须是平声。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第一册:(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第二册(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五)同义词辨析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3)
(十一)介词、连词介词部分:1.介词“于”的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的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如:……。
2. 介词“以”的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如:……;(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
“以”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
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介绍“以”的宾语,常常放在“以”的前面。
连词部分:1.连词“与”的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
2.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答:主要有三种: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的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
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
3.连词“则”的用法有几种?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
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
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
意思是……。
5.连词“之”的用法有哪些?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语气词部分: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的用法和区别。
完善与破弃_对杜甫_拗体_的思考
邝健行在分析拗句时举例涉及到的还 有《至后》、《即事》、《题郑县亭子》、《白 帝》、《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 《黄草》、 《卜居》等 (同前文)。
首, 即杜七律的 60% “多少带有拗句”④。 邝健行先生综合赵执信《声调谱》、翟
羽 军《声调谱拾遗》, 董文涣《声调四谱》三 书所录杜甫七律拗体, 共三十四首。 他认 为“杜甫拗得较显著”的七律有二十六首, 其标准是 “ (甲) 有三句或以上的拗句; (乙) 有两句拗句, 另有拗调同时出现。”⑤ (邝原注: 拗句指不合律调的句子。拗调是 说诗中每句平仄基本合律, 但是失粘。) 据 他分析, 这二十六首中, 拗句占全诗四分 之三以上大拗的律体有七首。《郑驸马宅宴 洞中》、《题省中壁》、《早秋苦热堆案相 仍》、《昼梦》、《暮归》、《晓发公安》六首 全诗无一句合律; 《白帝城最高楼》只第三 句合律, 其余各句均不合律。“这七首拗体 律诗五十六句之中, 除去一句律句, 除去 重复, 实得三十八种句调。” (同上文) 这 说明拗体的句式无规律可寻。
换易平仄, 是宋人对“拗”的解释。黄 庭坚诗多“拗”, 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他 是以 “拗”矫西昆体律诗圆熟之弊。 在黄
·15·
庭坚的三百十一首七律中, 拗体占了一百 五十三首, 达总数一半。①其律诗声调之拗 峭, 可以想见。 黄庭坚作为当时的诗坛领 袖, 他在声律上的独特风格自然要影响到 一些学黄者, 一时 “拗诗”四起。 张戒认 为这是学步者 “未得其所长, 而先得其所 短”, 不免使 “诗人之意扫地” ( 《岁寒堂 诗话》卷上) , 陈岩肖一方面肯定黄庭坚之 诗 “清新寄峭, 颇道前人未尝道处, 自为 一家”, 同时又批评: “近时学其诗者, 或 未得其妙处, 每有所作, 必使声韵拗捩, 词 语艰涩, 曰 ‘江西格’也, 此 何 为 哉! ” (《庚 溪 诗 话》卷 下) 张 陈 均 对 学 黄 之 “短”不满, 至于 “拗”是否是 “短”, 姑 置不论, 黄之 “拗”受到当时人的注目则 是事实。
小学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总结诗词鉴赏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和欣赏经典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是小学语文诗词鉴赏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韵律格律韵律格律是诗歌的特有的音乐性特征,指的是诗句中音节的长度、声调的高低以及音节之间呼应的关系。
对于小学生的诗词鉴赏来说,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 平仄格律:平仄是指音节的长短和声调的高低。
平音和仄音呼应的关系使诗词表达更加优美。
例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平仄的运用。
2. 韵脚韵部:韵脚是指诗句末尾有相同韵母的字,而韵部是韵脚周围的声母和韵母的组合。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中的“有”和“天”、“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中的“后”和“秋”就是韵脚。
二、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诗词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使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抒情的力度,让诗词更加生动有趣。
小学生在鉴赏诗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1. 比喻:用形象生动的话语来表达事物的特点,增加了诗词的美感。
例如:“人生如梦”、“白发三千丈,缘愁众多。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动物或人的性质,让诗词产生一种生动的感觉。
例如:“秧尖披绿玉,浓荫共鸣蝉。
”3. 比兴:通过比较的方式展示事物的特点和形象,使诗词更加生动。
例如:“玉山如画,飞峰四起,云雾缥缈。
”三、意象描写意象描写是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小学生在欣赏诗词时,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 自然景色描写:大多数诗词中都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例如“绿树成荫,红花飘香”,小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2. 感情描写:一些诗词通过对作者的感情和思想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忧愁之情。
四、思想感情诗词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通过诗词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学习、鉴赏诗词时,小学生需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1. 诗词的题材:诗词的题材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咏春”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热爱。
郭锡良《古代汉语》章节题库(古代汉语常识(古代汉语常识(25~29))【圣才出品】
第6单元古代汉语常识(25~29)一、名词解释1.四声(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
用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入声,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浊上声归入去声。
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2.喻三歸匣(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喻三归匣是古代音韵学的一种描写声母变化的术语,是以曾运乾以中古音韵推演上古音韵得出的规律。
宋代提出了“见溪群疑,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影晓匣瑜,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这三十六声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与之相较,上古声母系统中声母共有三十二个,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出一些。
而其中,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一类接近定母。
前一类即所谓“喻三归匣”。
3.韵部(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答: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
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
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称作一个韵部。
例如,宋代吴棫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
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
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
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
”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
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
韵部比韵母和韵的概念更大。
如:《诗经·豳风·七月》一文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4.叶音(南开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叶音说(北京语言大学2011年研)答:叶音是指由于语音的变化和发展,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常常会发现不押韵,将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的现象。
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
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简答题1.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见编排和检索方法答:(1)音序法。
是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它包括韵部排检法、注音字母排检法、汉语拼音方案排检法三种。
如:《广韵》按206韵排列,《佩文韵府》《经籍籑(zhua n,第四声)诂》等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杨树达的《词诠》按照注音字母排检。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排检。
(2)形序法。
是按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
具体可以分为: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等。
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按部首排列,全书分为540部。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是采用笔画排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四角号码排检。
(3)分类法。
是根据工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方法。
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等多按此编排。
如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19类。
2.简述隶书的特点。
(存疑)答: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
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也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隶书于篆书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
一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偏旁简化,形体合并;二是将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的特点。
可以说,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山岭,即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
3.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试举例说明。
答: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即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来的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同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又如“来”,本义是小,借作来往的“来”它们二者的区别是:一、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
诗词中的音韵格律知识点总结
诗词中的音韵格律知识点总结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深受人们喜爱。
其中,音韵格律是诗词创作中的重要要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美感为作品增色添彩。
本文将对诗词中的音韵格律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诗词之美。
一、平仄格律平仄格律是指诗词中音节的重音和轻音形成的格律。
平指声调平和、轻柔的音节,韵调较为平缓;仄指声调高亢、沉重的音节,韵调较为抑扬顿挫。
在五言绝句中,平仄格律规定为:一、二句为平声,三、四句为仄声。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其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为平声,符合平仄格律。
在七言绝句中,平仄格律规定为:一、三句为平声,二、四句为仄声。
例如宋代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其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为平声,符合平仄格律。
二、押韵格律押韵格律是指诗词中韵脚的对偶或声音的相似。
押韵可以增加诗词的韵味,使其更加优美动听。
在古代的律诗中,押韵格律要求较为严格。
比如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中“行”、“声”、“白”、“明”押韵,符合押韵格律。
在近代的词中,押韵格律相对宽松一些。
例如明代冯梦龙的《岳阳楼记》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其中“雷”、“究”、“擞”、“才”并不完全押韵,但通过相似的音韵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
三、平仄错杂格律平仄错杂格律是指平仄格律和押韵格律在诗词中的复杂应用。
诗人在创作时,不仅需要考虑平仄的配合,还需要注意押韵的要求,使诗词更富有层次感和韵律美。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诗中既有平仄格律的变化,又有“草”、“荣”、“尽”、“生”的押韵。
总体来说,诗词中的音韵格律是一门复杂而又精妙的艺术。
通过运用平仄格律和押韵格律,诗人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出丰富的意境和美感。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是指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欢迎阅览。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
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
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
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
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
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郭锡良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考点
郭锡良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考点名词解释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所写的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隶变:汉字从篆书演变为隶书,叫做“隶变” 。
隶变对汉字字形结构产生了简化、讹变等方面重大的影响,使隶书成为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通假字: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
异体字:古今字: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前一个的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
六书:对“六书”进行具体解释,并根据六书的原理编成字书的是东汉的许慎。
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名目而取班固的次序。
即(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
四体二用:清代学者戴震将“六书”分成两大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能创造新字;转注和假借是对已有的汉字的运用,是用字之法,又叫“体用说”《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训诂学范围的形训著作。
作者东汉许慎。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
该书首创部首法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尔雅》: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秦汉时代形成现在所见的规模,所收上古词语按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
采用同训的方式解释词语含义。
汉代刘熙《释名》:“《尔雅》:尔,昵也;昵,近也。
雅,义也;义,正也。
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
”《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种义书。
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
《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以通语解释方言,注意不同地域的语言差异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
古代汉语郭锡良诗律平仄总结
◆标注诗律平仄之后,要分析作者为何使用拗救。
◆结合思想感情表达,结合诗歌音乐节奏分析平仄就是利用汉语声调高扬拐降长短舒促的特点,造成回环往复顿挫的节奏美。
对,粘:平仄在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是相对立、相反的。
这就是“对”。
“粘”就是后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完全相同,平粘平,仄粘仄,把两联粘起来。
永明体格律诗破读是用读音的改变(包括声调的改变)来体现某字在某处词性、词义或者用法有所变化。
其规律一般是把原来的声调读成去声。
中古10各全浊声母字:唇音重唇并、轻唇奉、齿音齿头从、邪、正齿床、禅舌音舌头定、舌上澄牙音群喉音匣。
韵和韵母区别:韵母通常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尾音)三个部分组成。
押韵的要求是韵腹和韵尾相同,所以最容易构拟古代韵母的韵腹、韵尾。
韵书的韵除了韵腹、韵尾相同,声调还要一致。
如何判定入声(1)根据声调演变规律凡普通话声母为b、d、g、j、zh、z,声调为阳平的字(塞音、塞擦音读阳平不送气),一律是古入声字。
(其中有分入阳平的清入声字)国破山河在深居俯夹城(2)根据韵母的演变规律凡普通话鼻尾韵([-n]、[-?])肯定不是原入声韵。
韵母er、uai、ui无入声; e、ie、üe多入声。
(3)根据方言读音淮安方言尚有一些入声字,口语中读短促的声调。
可以作为辅助依据。
如:白、黑、哭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 (客拗何救)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 ─ │,─ ─ ││─(梗拗芜救)薄,入声字。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竹,入声字。
(竹拗沙救)这种拗救往往和孤平拗救结合在一起。
如:“芜”既救本句的“故”,又救上句“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歧拗在救)─── ││,│││ ─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 ││─(不拗吹救)丁种句,永远没有拗救。
甲种句,两种情况:岀三拗,对三救(与孤平拗救连用);岀四拗,对三救。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笔记(DOC)
古代汉语笔记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完整版)郭锡良版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
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
三、课程内容范围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文选、古代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举例三大部分。
其中文选和古代汉语常识是讲授内容,词义分析举例是自学内容。
教材中的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也选收了一些汉代以后的散文。
为使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献语言,还选收了少量的辞赋、骈文、诗词等。
教材中的古代汉语常识,即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语言知识与理论,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工具书、古注、古文标点、古文翻译、古汉语修辞、音韵、诗词格律等。
二是与阅读古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姓氏名号、职官知识、地理常识、历法知识、文体划分、骈体文知识、辞赋知识等。
其中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和理论是讲授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是自学内容。
讲授时,文选和通论的学时比例分配为:文选约占40%,古代汉语常识约占60%。
四、练习和作业练习是学好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按照计划和讲授进度布置作业,定期检查批改,学生必须按时完成。
作业成绩占学期末总评成绩的10%。
五、教学时数本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开设,用两个学期的时间完成,每学期54学时,共计108学时。
如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一般为54学时。
六、选用教材本课程选用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编著的《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出版)教材。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古代汉语》通论 [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第六章古书的注解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
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
古注本身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利用古注,首先必须了解古注。
这一章,我们围绕古注主要讲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古注的分类、古注的体例、古注的内容、古注的风格和古注的术语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
又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
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学者们质疑古代汉语以及汉语的演变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古代汉语的语音特征是什么样的,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如何发展,汉语的原始词汇究竟有多少,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是什么,这些都会导致学界产生许多疑问与商榷。
针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也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其中一些论点不能得到学者的共识。
譬如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是否类似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词汇是否包括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否含有新语法结构,古代汉语是否像古代汉语一样具有抽象性和灵活性,等等。
由于古代汉语早已不复存在,无法得到真实的回答,所以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未解决状态,也就引发了学界的讨论与商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注诗律平仄之后,要分析作者为何使用拗救。
◆结合思想感情表达,结合诗歌音乐节奏分析
平仄就是利用汉语声调高扬拐降长短舒促的特点,造成回环往复顿挫的节奏美。
对,粘:平仄在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是相对立、相反的。
这就是“对”。
“粘”就是后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完全相同,平粘平,仄粘仄,把两联粘起来。
永明体
格律诗
破读是用读音的改变(包括声调的改变)来体现某字在某处词性、词义或者用法有所变化。
其规律一般是把原来的声调读成去声。
中古10各全浊声母字:唇音重唇并、轻唇奉、齿音齿头从、邪、正齿床、禅舌音舌头定、舌上澄
牙音群喉音匣。
韵和韵母区别:
韵母通常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尾音)三个部分组成。
押韵的要求是韵腹和韵尾相同,所以最容易构拟古代韵母的韵腹、韵尾。
韵书的韵除了韵腹、韵尾相同,声调还要一致。
如何判定入声
(1)根据声调演变规律
凡普通话声母为b、d、g、j、zh、z,声调为阳平的字(塞音、塞擦音读阳平不送气),一律是古入声字。
(其中有分入阳平的清入声字)国破山河在深居俯夹城
(2)根据韵母的演变规律
凡普通话鼻尾韵([-n]、[-?])肯定不是原入声韵。
韵母er、uai、ui无入声; e、ie、üe多入声。
(3)根据方言读音淮安方言尚有一些入声字,口语中读短促的声调。
可以作为辅助依据。
如:白、黑、哭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 (客拗何救)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 ─ │,─ ─ ││─(梗拗芜救)薄,入声字。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竹,入声字。
(竹拗沙救)这种拗救往往和孤平拗
救结合在一起。
如:“芜”既救本句的“故”,又救上句“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歧拗在救)─── ││,│││ ─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 ─ ││─(不拗吹救)
丁种句,永远没有拗救。
甲种句,两种情况:岀三拗,对三救(与孤平拗救连用);岀四拗,对三救。
乙种句,只能出现孤平拗救。
丙种句,四拗三救。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报任安书论语齐桓晋文之事许行北冥有鱼秋水诗经(《七月》)
楚辞(《哀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