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远东地区华侨史问题

合集下载

斯大林如何对在苏华侨实施大清洗

斯大林如何对在苏华侨实施大清洗

斯大林如何对在苏华侨实施大清洗苏联成立之时境内有数十万华商和华工苏联建立之时,在其远东地区定居的华侨大概有15-20万人,主要为商人和劳工。

华商多为做小生意的、开洗衣房的,也有做面包、针织品和皮包等生意的,他们在远东地区非常活跃,据统计,在远东城市的全部业主当中,中国人占37%。

而华工则基本上是体力劳动者,如装卸工、搬运工、矿工、制革工和食品业工人等。

此外每年还会有7.5万到20万季节性劳工在春季进入苏联境内工作,冬季带着工钱返回中国。

苏联建立初期的国内战争造成华侨人数锐减,1926年的人口调查显示,“革命风暴和内战结束以后,有10万中国人继续留在苏联,其中大部分(7万多)集中在远东地区”。

1920年代苏联的集体化对在苏华商造成了严重冲击刚开始,苏联革命并没有对这些人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但随着苏联激进集体化措施的推行,旅苏华人中的企业主、商人、地主、富农群体开始受到冲击,他们被当作“剥削阶级”,遭到逮捕并被遣送回国,或者与苏联人一样被发配到偏远地区,其财产全部被苏联当局没收。

据当时中国领事的文献记载,“他们被指控走私、藏匿武器、非法越境、出售鸦片、从事间谍活动等等。

苏联司法部门经常不对案件进行侦察和审判,有时干脆没有任何指控就进行处理。

”同时,伴随着这些侨民的被捕被驱逐,由这些侨民组成的各种商会、民族协会等组织也被苏联当局取缔了,所有这些团体的代表、副代表和董事会的许多成员遭到逮捕和审讯,这些组织的文件、金钱和财产同样被没收。

中国领事馆抗议苏联当局欺侮华商,对方虽有收敛但仍扣押大批华商眼见华侨受此欺侮,驻苏中国外交官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他们很快向苏联当局提出抗议并努力营救被捕华侨,中国政府的介入虽然成效不大,但华侨被镇压的程度毕竟还是有所缓和。

据1927年10月来自布拉戈维申斯克的中国领事通报说:“苏维埃政权根据自己的经济政策严厉地对待中国商人。

在这里逮捕了他们并按照莫斯科政治局的决定将他们流放到了荒野地区,流放到了纳雷姆和阿尔汉格尔斯克。

1860—1917年俄国远东中国移民研究

1860—1917年俄国远东中国移民研究

1860—1917年俄国远东中国移民研究1860-1917年俄国远东中国移民是时代的产物。

自中俄《瑷珲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后,俄国攫取了15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面对大量中国移民的涌入,俄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政策:俄国在需要中国移民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移民;在特殊时期又严加防范,对中国移民采取歧视性的护照签证制度,限制用工单位和领域,征收海关关税和杂税,严格控制中国人入境等措施限制中国移民。

远东移民政策的变化使中国移民在远东地区发展状况发生转变,而中国移民的到来也给俄国社会带来很大变化:一方面中国移民的涌入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正因为有中国移民的积极参与,使得当地的政治经济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有力的促进了社会发展。

[關键词]俄国远东;中国移民;移民政策;社会影响中国的大规模移民迁移開始于鸦片战争,经济条件是其移民的主要原因。

其次,由于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社会产生了根本性变化。

另外还有中国与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俄国对远东地区的开发也为中国移民创造了条件。

一、俄国远东中国移民产生的原因在近代中国国际人口迁移中,俄罗斯的中国移民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俄国远东中国移民应运而生。

当然其产生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中国国内的社会变迁是中国移民赴俄的主要原因。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首次明确规定:凡是华民自愿出国务工者,无论是携带家眷或是单身前往通商各口岸,清政府都不会从中阻挠。

至此,国人出海的限制被彻底打破了。

自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约定边界后,两国人民便睦邻友好,互通贸易,共同渔猎。

清朝末年国力渐衰,两次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俄国在战后签订的对华的不平等条约,强占了我国大量土地。

虽然根据两国协议,俄国政府有责任保护这些“土著华人”的权利不受他人侵犯。

但他们也依然有权继续留在原驻地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仍属于清朝府的合法臣民。

俄罗斯远东地区民俗文献中的华人形象(1870-1937年)

俄罗斯远东地区民俗文献中的华人形象(1870-1937年)

14记录并描写俄罗斯远东华人形象的民俗文献作品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旅行家、地方志学家、地理学家的旅行记、随笔作品,如尼·米·波尔热瓦里斯基(Н.М.Пржевальский)《在乌苏里地区:1867—1869年》1870、戈·特·穆洛夫( Г.Т. Муров)《远东的人民与风俗: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哈巴洛夫斯克旅行记》1901、弗·克·阿尔谢尼耶夫(В.К. Арсеньев)《在乌苏里斯克边区的中国人》1914,尼·戈·加林-米哈伊洛夫斯基(Н.Г. Гарин-Михайловский)《在朝鲜、满洲里和辽东半岛》1898、瓦·波·瓦西里耶夫(В.П. Васильев)《中国的进步》1900、亚·波·法拉佛尔托夫(А.П.Фарафортов)和伊·彼·纳达洛夫(И.П.Надаров)合著的《在南乌苏里斯克地区的红胡子》1896、弗·弗 ·格拉维( В. В.Граве )《阿穆尔地区的中国人、朝鲜人和日本人》1912、尼·玛特维耶夫(Н. Матвеев )《加里渔业的中国人》1911;第二类是作家、诗人、民族学家公开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传记、歌曲等作品,如达·伊·施列伊德尔(Д. И.Шрейдер )《我们的远东》1897)、维涅季克特·马尔特(Венедикт. Март)的散文《老虎的魅力》、《小说文集》(1920)、《歌曲集》(1917)、诗歌《在吸烟室》(1916)、巴·亚·谢韦尔内(П. А. Северный)的中篇小说《瓷制的摇头的中国人》1937、米·阿·布尔加科夫 (М.А. Булгаков)《中国历史》、 诗人娜·苏沃洛娃(Н.Суворова)《中国货郎》1912、叶·列昂尼德(Ещин Леонид)《泰加林地区旅行诗》1921;第三类是学者、作家、官员写的回忆录、特写、信件、政府文件、官方出版的报告、指南手册等,如戈耶·戈鲁姆-戈尔日玛拉( Г.Е. Грум-Гржимайло)《阿穆尔地区素描》1894、阿·巴拉基(А.Палладий)《乌苏里的蛮子》1871、巴·弗·乌杰尔别格尔(П.Ф.Утербергер)《滨海边疆州.1856—1898》1900、《滨海边疆区.1906—1910》1912、阿·耶·玛国金(А.Е.Маковкин)《历史速记:涅尔琴斯克第一后贝加尔哥萨克军团》1907、阿·维·达特坦(А.В.Даттан)《阿穆尔沿岸地区贸易的历史随想》1897、斯·弗·维特科夫斯卡娅(С.В.Витковская)《环球旅行回忆》1915、伊·亚·果拉斯塔维茨 (И.Я.Коростовец)《远东地区的俄罗斯》1922)等。

俄罗斯远东开发与华人华侨(1860—1941年)

俄罗斯远东开发与华人华侨(1860—1941年)

研 究 中俄 两 国在 该 地 区的 历 史 交往 问题 , 于 在 新 的 历 史条 件 下 发 展 中 俄 两 国 在 远 东地 区 的 合 作 , 立远 东开 放 、 对 建 包客 的 移 民文 化 , 营造 国际 化 的 、 谐 的人 文 环境 具有 一 定 的 学 术意 义 和 实践 意 义 。 和
收 稿 日期 :0 0 1 l 2 1 —0 一 8
基 金 项 目 : 林 省 教 育 厅 “ 一 五 ” 会 研 究 项 目( l 4 0 6 0 0 0 2 ) 吉 十 社 O 2 0 ~ 1 3 1 0 4
作 者 简 介 : 涛 ( 9 5 ) 女 , 林 辽 源 人 , 边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讲 师 。 刘 17 一 . 吉 延
量 也促使 中国人 口 自发 外迁 , 了近 代便 形 成 了规 到
模庞 大 的移 民群 体 。值 得注 意 的 是 , 所谓 的俄 罗斯
睦邻 而居 1 0多 年后 , 1 5 7 在 8 8到 1 6 8 4年 间先 后 签
订 了《 珲条 约 》《 瑷 、 北京 条约 》《 、 勘分 西北 界约 记 》 等
法—— 《 人 与外 国人 在 阿穆 尔 省 和滨 海 省 定居 条 俄
件 》 以下 称《 民法 案 》 , ( 移 ) 用各 种优惠 政策吸 引 国内 外居 民向远东地 区的 阿穆 尔 省 和滨 海 省 迁 徙 , 许 允
外 国人在 阿穆 尔省 和滨海 省定 居 。
由于 道路 运输 的限制 及特权 阶层对《 民法案 》 移
力 , 流 出 地 不 利 的 生 活 条 件 就 是 推 力 。 人 口 流 动 而
境 的发展 状况 , 于进 一 步研 究 移 民和 经济 开 发 时 对

_割地成侨_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_李志学

_割地成侨_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_李志学

2005年第5期(总第160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udy &Explo ration N o .5,2005 Serial .N o .160“割地成侨”———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李 志 学(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510632)摘 要:清代中国东北边疆早在清朝完成统一、沙俄入侵之前即已确定,并通过《尼布楚条约》固定下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沙皇俄国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致使在清政府管辖之下的世代居住和生活在此地的中国各族人民,随着国土的沦丧而成为俄罗斯的华侨华人,从而揭开了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割地成侨”。

关键词:俄罗斯;华侨华人;割地成侨中图分类号:K252;K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05)05-0157-04 与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侨华人相比,部分生活在俄罗斯的华侨华人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那就是沙皇俄国在19世纪后半期通过侵吞中国东北边疆的大片领土,致使世代居住在此地的中国人一夜之间变成了在俄国领土上的“中国侨民”。

所谓“割地成侨”就是对这一历史的真实写照。

一、清代前期中国东北边疆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割地成侨”作为俄罗斯华侨华人史的特殊一页,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

首先必须对清代中国东北边疆的形成与沿革,以及《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作一历史考察。

自古以来,西起贝加尔湖,北迄外兴安岭,东至鄂霍茨克海,均属中国版图。

自8世纪初唐王朝在黑龙江地区设都督府起,历代王朝均曾派官吏对黑龙江地区有效地行使管辖之权[1](P64)。

元朝时,在黑龙江入海口一带的奴尔干设立东征元帅府,以镇守库页岛(今俄属萨哈林岛)和黑龙江口一带。

到明代,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设立了最高一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奴尔干都司。

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前,东北边疆广大地区即已纳入大清的版图。

“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招抚和征服,早在沙俄第一次侵入黑龙江以北地区以前,就已完成了统一大业,并在那里实施着有效的管辖。

二战时期苏联在华侨民状况的分析

二战时期苏联在华侨民状况的分析

二战时期苏联在华侨民状况的分析作者:王丽鹏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1期摘要:二战前后,苏联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同时也受到本国来自意识形态和国际局势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数以百计的俄国人流亡海外,在20世纪形成了俄国史上遍布范围最广的一次移民浪潮。

由于中俄两国独特的地缘环境优势,使得大批的俄国侨民通过两国边境地区涌入中国。

这些侨民在中俄边境地区生存发展、务工经商都对当时我国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当时生活在中国的俄国侨民社会活动以及产生的社会问题,有利于把握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好中国当前政局的稳定和国家的整体安全。

认清这一点,对现今战略合作关系良好的中俄两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俄国侨民;二战前后;中苏关系苏联曾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早从近代开始,俄国就像熊一样,其庞大的身影一直徘徊在东亚地区,攫取了外东北地区的大片土地,获得了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也顺带连通了整个朝鲜半岛,成为影响东亚地区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

进入到20世纪后的苏联继承了沙皇俄国在中亚地区的领土管辖权,使中国与苏联在西部和东部边界线总达约4300公里。

20世纪初的俄国凝聚着世界风云,建立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也是世界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这块坐拥亚欧大陆,瞭望世纪版图中东方与西方的领土上发动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的较大的社会事件,影响了整个世界。

这一时期伴随着俄国国家内部强烈的社会激荡和历经数年的国内战争,数百万俄国人流亡国外,成了俄国史上最大的一波移民浪潮。

实际上,无论迁移的人口在迁入地区居留的时间久暂,都从不同程度上对当地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20世纪也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个较为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时期。

受二战之后来自中俄双方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综合国力及当时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影响,该时期中国与苏联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颇为微妙复杂,展现出两面性的鲜明特征。

中苏双方就在华俄侨问题曾展开激烈的交涉和斗争,研究当时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俄国侨民的构成及其社会活动,也是研究该时期双边关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1920年代旅苏华侨的悲惨遭遇及其原因

1920年代旅苏华侨的悲惨遭遇及其原因

1920年代旅苏华侨的悲惨遭遇及其原因1917年11月7日,俄罗斯发生了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

在俄国内战中,数十万旅俄华侨陷入困境。

1922年7月,苏联政府彻底控制远东地区,旅苏华侨不仅没有盼来期待已久的自由发展的好时机,反而遭受了比帝俄时代更加严重的迫害。

苏联政府通过各种莫须有的罪名以及种种非法手段,使华侨生命、财产遭受了严重损失,旅俄华侨社会因此逐渐走向衰落。

本文将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北洋政府外交部档案”(以下简称“外交档”)为基础,做初步研究。

一、苏联政府强加给华侨的罪名第一,非法办理汇兑业务。

客观的来说,远东地区以经营汇兑业为生的华商确实不乏其人,但因资本及政策所限,此类华商多以中间商为主,即在华人与日本朝鲜银行之间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以从中赚取差价。

很显然,无论是华工还是华商,其远赴苏联务工、经商,主要目的在于赚取工资、利润养家糊口,但苏联政府严格限制华侨汇款回国,如伊尔库茨克有华侨约十万人,然该地政府规定每月从该地汇往国外的资金不得超过五百美金,赤塔地区约有华侨六万余名,每月对外汇款总额不得超过七十美金。

即使这些限额全部面向华人,也仅是杯水车薪,很难满足实际需求,更何况以上限额基本上被苏联政府机关人员“内部消化”,华人前往办理汇兑,基本上都被以限额已满为由拒绝。

在上述情况下,华侨要汇款回国,只有两条途径可走:一是私自携款越界出境,虽有不少成功者,但此法风险极高,一旦被苏联边防军发现,所携钱物均被没收,而且还要面临牢狱之灾;二是通过海参崴之日本朝鲜银行汇款回国,然华侨受中间商和朝鲜银行的压迫极重,如汇款一百大洋回国,须金卢布五百元,按照当时汇率,一金卢布约值大洋两元,则华人每汇款一百大洋即损失九百卢布。

1 即使有这两种方式可以汇款回国,对华侨来说也基本上无多大实际意义,第一种主要是一些华工及中小华商采取的方式,但至1927年开始,苏联政府为抵制私货入境,中东铁路、乌苏里铁路等拒绝使用卢布缴纳运费,只能使用日金,故意使卢布在境外的价格大跌。

苏联大清洗密件:八千多华人被捕失踪100413

苏联大清洗密件:八千多华人被捕失踪100413

苏联大清洗密件:八千多华人被捕失踪星岛环球网 2007-10-30 [ 打印 ] [ 大中小 ] [ 关闭 ] 苏联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爆发了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

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大批华人也难逃这一浩劫,俄国社会与政治史国家档案馆日前公布的密件显示,有8500多华人在苏联大清洗期间被捕,后来下落不明。

斯大林的血腥“大清洗”大清洗是1936年至1939年间在苏联爆发的一场主要针对原苏共高级领导人的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一般认为其最终目的在于巩固斯大林的权威。

1934年12月1日,列宁格勒州委书记谢尔盖·基洛夫遇刺身亡。

斯大林对此大做文章,从1936年到1938年在莫斯科进行了对部分原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三次公审。

被告人被控与西方国家阴谋刺杀斯大林和其他苏联领导人、解体苏联以及设立资本主义社会。

然而这些审判不是按照当时苏联法律进行的,使用的是秘密警察三人审判团。

秘密警察以刑讯逼供和被告人家庭成员的手段,迫使被告人认罪。

1938年11月17日苏联行政委员会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共同发表了《关于关押、检举审问和考问的法令》,此后秘密警察发布的命令取消了大多数秘密警察大规模活动,放弃了死刑的应用。

大清洗至此结束。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揭露大清洗的真相。

1956年2月在第20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一个秘密报告(一个月后这个报告被发表),称大清洗是斯大林“滥用权利”,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在同一报告中赫鲁晓夫承认许多受害者是无辜的,他们的认罪基于受拷打后获得的假认罪。

在苏共第二十次党代会前苏联内政部的统计数目,仅在1937年至1938年一年中,斯大林本人就签署了681692人的处决命令。

但是被害人的总数至今为止不明,按照不同的统计、以及按照对时间范围的定义的不同和是否包括在古拉格中或在强迫迁徙中死亡的人的定义的不同这些统计数据非常不一致。

苏联处置远东华人问题的历史考察(1937-1938)

苏联处置远东华人问题的历史考察(1937-1938)

作者: 尹广明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50
出版物刊名: 近代史研究
页码: 39-55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远东华人;内务人民委员部;中苏交涉
摘要:1937年底至1938年上半年,苏联以巩固边防安全为由,清肃远东地区“不可靠”民族,半年内罗织罪名抓捕中国人1万余名,远东华人群体为之震怖。

中国驻苏使领机构要求停止滥捕,但苏联态度强硬。

中方虽与苏方进行了艰苦交涉,但时值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国民政府渴望获得苏联援助,故在交涉过程中投鼠忌器,亦未向国内媒体透露苏联在远东排华之事。

为尽量减少华侨所遭痛苦,最后只得寻求妥协办法。

不过,经两国交涉,且因国际形势变化,苏方态度有所软化,并最终下令停止从远东地区强迫迁移中国人,准许他们“自愿”迁往新疆,但这种所谓“自愿”迁移本质上依然带有强制性。

已被定罪的华人多数并未因中苏交涉而被释放,其中更有3000多人被处决。

俄罗斯远东地区当代华侨华人社会经济状况

俄罗斯远东地区当代华侨华人社会经济状况

16俄罗斯是当代军事和经济强国,在石油、冶金、军工、航天、核工业等方面有着特定的优势。

而中国作为进出口大国,在经济、贸易上与俄罗斯有密切的合作。

正是这个良好的契机,使在俄罗斯远东发展的中国人数量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社会身份和发展格局的群体,这个群体就是俄罗斯远东华侨华人。

从中俄建立友好关系和密切邦交以来,一部分有外贸意识和外贸经验的中国商人便开始踏入俄罗斯从事基础性的劳务,随着国际发展趋势不断深入和复杂,中俄贸易及各领域合作地不断加深,了解俄罗斯远东华侨华人社会经济现状和历史进程对于当今中俄关系的长远性研究和促进中俄外交关系的策略构建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远东华侨华人迁移的人数、社会经济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远东华侨华人的数量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苏之间已经有了小规模的劳务方面的合作,在两国关系稳固的背景下和高校外语专业语言人才交换培养模式下,中俄教育文化交流的推进激发越来越多的华人去俄罗斯进行交流文化、教育培训、就业与深造及多样性的商业活动,俄罗斯华侨华人的数量逐渐增加,多达50万人[1]。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的媒体夸大在俄华侨华人的数量,同时引起了该国民众的恐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经济博士希尔博明确表示:“俄罗斯目前有800万华人华侨,而根据中国远赴俄罗斯的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发展趋势,到了2010年华人华侨的数量将增加至2 100万,而到了2020年将增加至4 400万”,经查阅俄罗斯官方文献资料,该观点显然是夸张的,从1996到1999年,每年经俄中边界东段(远东和外贝加尔)边境通道进入俄罗斯的中国人为35—38万人;从2000年起增加到50—55万[2]。

这也说明俄罗斯远东华人华侨在俄罗斯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也是中俄互通有无的一个历史性体现。

厦门大学外文文学院的于丹红教授在其研究的“俄罗斯远东华人现状与形象”的学术研究中对“俄罗斯远东华侨华人”的开始发展节点做了一个基本的定位和分析,1992年是历史性标志的一年,这一年中俄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中俄宣布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中俄宣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首脑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俄之间建立友好合作,自2006年以来,互办“国家年”“语言年”“媒体年”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中俄双边合作全面发展,拉近了两国及两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也是赴俄人数逐渐增加的一个客观因素[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中的中国人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中的中国人研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中的中国人研究李春艳;彭传勇【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国内经历了复杂的社会变革,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在此情况下中国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建设中也就夹杂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对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建设是做出贡献的.虽然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学者持不同见解,加强两国学者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中的中国人的作用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有较好的意义.【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8)008【总页数】3页(P3-4,29)【关键词】俄罗斯远东;开发;中国人【作者】李春艳;彭传勇【作者单位】黑河学院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黑河164300;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黑河16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512.4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由于国内的需要,在战略上做出了转移的决策,重点转移到俄罗斯远东地区。

在这一政策决定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建设逐步展开,在建设的过程中俄罗斯国内劳动力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远东这块地域广袤,人口稀薄的地方。

当时中国清政府开放了东北的封禁区,在此条件下,中国大量人口开始进入俄国并进行一系列的务工活动,积极地参与俄罗斯远东的开发建设。

1.中国人居住的种类根据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特殊历史情况,居住在这里的中国居民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根据1858年签订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中的规定,中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这就使俄罗斯远东地区出现了华侨,主要分布在阿穆尔省、江东六十四屯、滨海省、乌苏里地区。

二是俄国在中国招募的工人,这部分人的数量占的比重最大,第一批招募的中国工人是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为修筑要塞、港口、铁路等工程,主要是从直隶和山东招来的工人,这之后开始大量招募中国工人。

三是20世纪初,俄国本土移民的数量显著增加,特别是俄罗斯欧洲部分开始有大量的军人、哥萨克、农民和工人,还有一些待罪的服刑者来到这里开荒拓土。

《俄罗斯远东地区华人华侨语言面貌浅析》

《俄罗斯远东地区华人华侨语言面貌浅析》

《俄罗斯远东地区华人华侨语言面貌浅析》
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中国与俄罗斯交界的重要区域之一,有着众多华人华侨的聚居。

这个地区的华人华侨语言面貌也因历史、文化与地理原因而发生了很多变化。

首先,俄罗斯远东地区华人华侨的主要语言是汉语普通话。

这是因为大多数华人华侨的祖籍地在中国大陆,汉语是他们的母语。

另外,汉语普通话也是全球华人通用及俄罗斯境内的方言群体沟通的共通语言。

因此,在社区中通用普通话也是华人华侨社区建设和文化交流的必要前提。

其次,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华人华侨也会使用其他语言进行交流。

在历史上,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华人华侨一度移居到俄罗斯或周边国家。

因此,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华人华侨会讲俄语、英语、韩语、日语等其他语言。

在商贸和文化交流中,使用这些语言交流也更为便捷。

同时,在这些语言熟练的华人华侨中,也存在一定量的翻译人才。

另外,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华人华侨聚居的一些小区中,会使用特定的方言。

这些方言往往是来自华人华侨所在的祖籍地,或者是在迁往俄罗斯之前长期在流亡地区定居而形成的。

这样的情况在一些华人华侨更为密集的小区尤为明显,但是并不普遍,更多的时候还是使用汉语普通话。

总之,俄罗斯远东地区华人华侨语言面貌复杂,汉语普通话作为共通语言,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在流亡或落地生根的历
史下,其他语言也随之而来。

随着文化交流和历史进程的推进,语言使用的情况也在不断变化。

被掩盖的血债-1938年斯大林为何在要屠杀30万华人!

被掩盖的血债-1938年斯大林为何在要屠杀30万华人!

[键入文字]被掩盖的血债:1938 年斯大林为何在要屠杀30 万华人!说起种族屠杀,人们马上会想起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但斯大林曾经在抗日卫国战争期间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种族大屠杀,先后三十多万中国人死于斯大林屠刀之下,相当于一个南京大屠杀的人数,则鲜为人知。

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为了让中国拖住日本以免苏联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在物资和武器上对中国进行了些许援助,但是在国内趁中国正抵抗日寇侵略无暇外顾的时机,大规模屠杀居住在海参崴、双城子、伯力、海兰泡等中国被占领土上的中国原住民,逮捕关押并处决,流放到北极圈任其自生自灭者不下三十万人。

斯大林此番对远东中国人的种族大屠杀,出于一种深藏不露的祸心,即永久侵占俄罗斯劫夺的中国领土。

从所周知,所谓的苏联“远东地区”,主要是沙俄侵占的中国领土,尽管沙俄在占领这些中国领土时已经对那里的中国人进行了种族杀灭,但毕竟没能做到斩尽杀绝,在海参崴、双城子、伯力、海兰泡这些中国人的被占领土上,还生活着几十万中国原住民,他们才是这些中国领土上的真正主人,也成了俄罗斯人心中的心腹大患。

趁中国抗战卫国无暇外顾的良机,把这些中国人斩尽杀绝,以永久侵夺这些抢来的中国领土,这才是斯大林进行此番种族屠杀的真正目的。

七七事变后,特别是在日本占领武汉以后,斯大林认为中国事实上已全面亡国,因此加大了对远东中国人政治迫害力度,把远东的十多万世代居住的华侨和二十多万中国客商劳工,安上各种罪名:如社会危险份子,有害份子,日本特务,分别判刑数年到十多年。

幸运的被发配远离日本占领地的中亚无人烟地区的青山脚下,更多的发配到西伯利亚的高寒地带去服苦役。

海参崴这样的城市,华侨一个也不准居留。

斯大林对远东华人赶尽杀绝十月革命前,海参崴、双城子、伯力、海兰泡,中国人的店铺林立。

据莫斯科一位汉学家去年在联合国《世界华侨史》广播文稿中提供的研究资料:十九世纪中叶,海参1。

早期旅俄华侨赴俄的原因及线路

早期旅俄华侨赴俄的原因及线路

早期旅俄华侨赴俄的原因及线路
宁艳红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4(000)033
【摘要】华侨赴俄这一现象具有政治、经济、生活等多方面原因。

早期旅俄华侨
由于丧失土地、连年战乱、灾荒、清政府取消封禁政策、俄罗斯远东大开发等原因,为了生存,他们不远千里,采取旱路、水路、水旱相结合或者步行的方式赴俄国务工、经商,完成养家糊口的重任。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宁艳红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1
【相关文献】
1.浅析早期旅俄华侨在俄国远东大开发中的作用 [J], 宁艳红
2.浅析早期远东地区旅俄华侨社团组织的发展 [J], 宁艳红
3.试析1860年~1914年间的赴俄华侨 [J], 李志学
4.为有源头活水来:旅俄华侨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J], 周其卫;陈云云
5.全俄华侨组织──旅俄华工联合会研究 [J], 林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战时期苏联在华侨民状况的分析——以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俄侨为例

二战时期苏联在华侨民状况的分析——以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俄侨为例

政策与商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1期156㊀㊀作者简介:王丽鹏(1996-),女,山西大同人,黑龙江大学2018级俄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学㊁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二战时期苏联在华侨民状况的分析以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俄侨为例王丽鹏(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㊀要:二战前后,苏联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同时也受到本国来自意识形态和国际局势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数以百计的俄国人流亡海外,在20世纪形成了俄国史上遍布范围最广的一次移民浪潮.由于中俄两国独特的地缘环境优势,使得大批的俄国侨民通过两国边境地区涌入中国.这些侨民在中俄边境地区生存发展㊁务工经商都对当时我国东北地区和新疆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当时生活在中国的俄国侨民社会活动以及产生的社会问题,有利于把握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好中国当前政局的稳定和国家的整体安全.认清这一点,对现今战略合作关系良好的中俄两国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俄国侨民;二战前后;中苏关系中图分类号:D 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0.21.078㊀㊀苏联曾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早从近代开始,俄国就像熊一样,其庞大的身影一直徘徊在东亚地区,攫取了外东北地区的大片土地,获得了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也顺带连通了整个朝鲜半岛,成为影响东亚地区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进入到20世纪后的苏联继承了沙皇俄国在中亚地区的领土管辖权,使中国与苏联在西部和东部边界线总达约4300公里.20世纪初的俄国凝聚着世界风云,建立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也是世界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这块坐拥亚欧大陆,瞭望世纪版图中东方与西方的领土上发动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的较大的社会事件,影响了整个世界.这一时期伴随着俄国国家内部强烈的社会激荡和历经数年的国内战争,数百万俄国人流亡国外,成了俄国史上最大的一波移民浪潮.实际上,无论迁移的人口在迁入地区居留的时间久暂,都从不同程度上对当地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20世纪也是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个较为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时期.受二战之后来自中俄双方的国家利益㊁意识形态㊁综合国力及当时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影响,该时期中国与苏联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颇为微妙复杂,展现出两面性的鲜明特征.中苏双方就在华俄侨问题曾展开激烈的交涉和斗争,研究当时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俄国侨民的构成及其社会活动,也是研究该时期双边关系不可或缺的部分.1㊀俄侨 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现象侨民是主权国家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由专业语言学家界定,侨民指的就是较长时间或频率上经常性地在自己本国以外的国家居住的人抑或是因为政治㊁经济㊁社会等因素被迫离开祖国移居他国的人.整个20世纪,俄国(苏联)共发生了四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首次浪潮发生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由于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进入到20世纪以来国际上政治浪潮的影响,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俄国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在社会层面的政治对立,由于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陆续有很多俄国居民迁居国外.由于地缘优势,除了欧美国家外,在亚洲地区中国成为俄侨移居的首选国家.追溯历史,早在17世纪下半叶起,随着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扩张,俄国与中国的冲突也日益尖锐,在清朝康熙二十二年间,中俄爆发了雅克萨战争,这是中方俘虏了大量的俄罗斯士兵,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西伯利亚地区,后被俘遣送到了中国北京和东北和西北地区.随后,俄侨就逐渐成为一种有着自己独特特性的历史现象而存在着.在当时的旧中国,清政府给那些归顺朝廷的外来俄罗斯人予以十分优厚的待遇.基于双方利益于1693年签订了通商条约,正式发布规定准许俄罗斯商人来到中国互通有无,进行正当贸易往来.随后伴随着俄侨来华的浪潮,更多的俄罗斯人迁居中国,从事商业㊁传教等社会活动.由十月革命到俄国内战时期,俄国本土的难民大量潜逃,分别从东北㊁新疆和蒙古三个方向来到中国,主要取道中亚地区,经过新疆或取道西伯利亚,经由中国的东北地区来到北京再逐渐分往中国各地.而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也留在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和西北的新疆地区.除了贸易往来频繁以外,中俄两国之间也曾签订«恰克图条约»,使得俄国东正教会可以定期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及神职人员,这些教士不仅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中国的情报,还可以对中国的语言㊁特色文化还有西北地区和东北边境地区的风土人文和民族多样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俄国中国学和东方文化学以及中国俄罗斯区域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也为今后中苏关系的发展奠基.2㊀二战时期俄国侨民在中国东北地区从事的主要社会活动㊀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中国成了大多数选择离开俄国的俄侨选择移民定居的首选国家.根据移民不同的原因,这些侨民可以简单分成几种不同类型的群体.第一种是由一些前企业家组成,他们因在俄国被布尔什维克宗教调查而失去了财产(工厂,商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1期157㊀店,作坊),失去了生计,以及在俄国新政府出现后因各种州重新设定社会机构而失业的人.其中还有许多人认为离开俄国是临时措施,直到俄国国内重新恢复了秩序为止.另外一种是为了避免混乱的社会环境,渴望改善生活条件.他们之所以选择中国作为移民地点,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是俄罗斯邻国中相当适合的国家,因为当时边界实际上是开放的,因此可以不受阻碍地进入中国.一些移民在没有证件,没有外国护照的情况下流亡到中国,其中还包括少量没有国籍的人.在这类群体当中有很多人已经领到护照,离开了俄罗斯,并以俄罗斯国家公民的身份生活.还有一批移民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的帝国军队的前士兵.1918年«布列斯特G利托夫斯克和平条约»签署后,军队开始瓦解,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军事人员,特别是指挥官和士官,仍然忠于誓言,并继续在这些部队中服役.与红军发生武装冲突后,这些部队逐渐沿着西伯利亚铁路向东撤退,并合并为科尔恰克军队和其他军事领导人.军事部队指挥将军卡佩尔在西伯利亚历经了一次很棒的旅行,到达了伊尔库茨克,越过中俄边界,到达了中国东北地区.然后军队被解散,军队开始从事和平职业.大多数军事移民以某种方式寻求在中国定居,寻找工作并获得体面的生活.因此,俄罗斯侨民出现在中国东北,并显著增加.在这些移民中,有大量知识分子的代表,例如工程师㊁会计师㊁医生和教师等.他们将中国视为临时居所,因此特别注意确保自己和家人保持其民族文化.在这些移民中,有苏联公民的俄罗斯人.这些人是在获得苏联护照后离开俄罗斯的,还有那些在定居下来并在中国东方铁路公司(C E R )的苏联国有企业工作的非法离开但获得了公民身份的人.另外,还有无国籍移民居住在中国.其中就包括180名军事人员.但是由于缺乏合法的公民身份,这些人没有法律支持并且被剥夺治外法权,这使他们在中国重新开展生活也变得较为困难.在日本军国主义者占领中国东北领土并建立伪满洲国之后,俄国人不得不在建制的俄国移民登记处进行登记,因此日本军政府控制了俄罗斯移民的行动.日本试图利用军事移民创建由阿塔曼 谢梅诺夫(A t a m a nS e m e n o v )领导的军事单位,并将其与苏联军队进行对比.但是,尽管采取了一些暴力行动来建立军事单位,但这些尝试都是徒劳的.2.1㊀从政治方面看俄侨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社会活动根据资料数据显示,1930年在中国大约有7.5万俄侨.其中有六万人在中国东北地区,1.5万人在上海.这中间不仅有普通民众,还有沙皇时期的旧贵族和臣民.在20世纪20年代,在华境内的俄侨中包含过去沙皇时期的28个民族,他们中大多数人是按照自身民族特征走向的联合.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之前,居住在中东铁路区域和哈尔滨市内的俄侨称得上是有组织的群体,其性质堪称为国中之国.这些来华俄侨当中存在较多数人对当时的苏联体制表示不满,对曾经辉煌的沙俄时代仍心存向往,其中就有曾任沙俄时期的俄国将军和其他军官将领,并且早在日军入侵黑龙江之初就对日本人的行为予以肯定和支持.因此他们来华之后在东北境内还建立了法西斯组织和法西斯政党.例如俄法西斯党领袖罗扎耶夫斯基和一些曾被新生政权镇压的宗教界人士以及一些先前在修筑中东铁路时在中东铁路附属的综合性企业和铁路部护路队做出贡献的俄国公民及其亲眷.这一时期来华侨民中还有一些东正教神职人员,他们在哈尔滨发起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开办慈善音乐会,进行公益表演和举办募捐活动借此来帮助困难的侨民在哈尔滨能够过上较为正常的生活,此外还在教堂宣传东正教思想,创办教会,这些东正教会给在外的俄侨提供思想上的支撑和金钱上的援助.2.2㊀从经济方面看俄侨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社会活动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大批的俄侨涌入中国东北地区是基于中东铁路这一工程的建设.这些选择来华的侨民,多数是受到金钱利益的引诱,从而选择来到东北投资设厂,从事贸易经商㊁加工订货等生产和技术型工作.也是因为在华有充足的劳动力,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丰富的物质资源,相对宽松的政策和较为便捷的交通.在这样的综合优势下,东北地区已经建起了许多俄方的民营企业,比方说面粉厂㊁榨油厂㊁粮油厂㊁酿酒厂等.20世纪20年代末期,对比其他向中国东北地区的投资的国家,这些俄侨和各类在华俄商的数量是除了日本以外的第二位.每一位俄侨拥有的资金成本几乎都要比中国人平均统计的资本超出近十倍,享有良好的销售市场,付出较低的成本便可以获得满意的利润.这些条件无不深深吸引着很多俄商,而那些长期定居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俄侨,利用从国内带来的资金和技术在中国建立了许多企业,还雇佣中国员工协同俄方员工一起为企业创收盈利.2.3㊀从文化方面看俄侨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社会活动俄侨文化是俄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1937年中日战争的爆发,一些不满日本侵略者的俄国人开始选择前往当时被日军占领的中国.他们选择迁到了黑龙江省㊁吉林省㊁辽宁省以及天津㊁北京㊁上海等其他省市.逐渐地,一个俄国移民群体开始形成,并开始从事工业活动和经济贸易.在许多俄国人人数较多且较为集中居住的城市中,俄语学校也开始开设.在哈尔滨,那里有一个俄罗斯学堂和一个高等教育机构-理工学院.许多侨民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俄罗斯民族文化学校继续接受教育.20世纪20年代,尽管日本当局在中国境内所定的规章制度十分严厉,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俄国侨民仍然能够继续从事着教育科学工作㊁文化普及事务,向中国人介绍了欧洲的社会科学㊁文学㊁教育研究㊁音乐㊁戏剧和美术等知识,还定期出版相关的刊物和书籍著作,在哈尔滨成立了很多文学协会,这些俄侨组织也为俄侨在中国境内从事一系列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西方文明和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俄罗斯演员㊁歌唱家㊁音乐家和艺术家在哈尔滨出名.他们在中国继续发扬着自己本民族文化.3㊀二战时期俄国侨民在中国新疆地区从事的主要社会活动㊀㊀由于1851年中国清政府同帝俄方面签订了«伊犁政策与商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1期158㊀㊀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帝俄在我国新疆的伊犁㊁塔城㊁喀什噶尔㊁乌鲁木齐㊁吐鲁番㊁阿勒泰共设立过六处领事馆,帝俄性质的领事馆在中国的领土上一直存在至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存在时间长达约70年.在1881年中俄凭借签订«伊犁条约»划分双方边界,双边关系也经历了两个时期的浮尘与变迁.这70年间,我国新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帝俄领事馆的势力和活动也逐步渗入到新疆的政治㊁经济㊁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二战期间,帝俄领事又积极配合帝俄政府大规模吞并我国西北边疆的领土.同时利用军事威胁和领事裁判权干预我国的司法㊁行政主权.领事在帝俄对新疆的经济侵略和资本输出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帝俄领事馆的存在亦深入到了新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俄国侨民的大量侵入也给新疆地区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持续至今.除此之外,帝俄领事馆的设立给我国新疆人民也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帝俄领事馆又是促进新疆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外来因素.过去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伊塔通商章程»,为俄国人争得种种特权,为他们迁居新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战期间,迁居新疆的俄罗斯人主要从事经商活动,但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北疆.在这一历史时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俄曾签订的«伊犁条约»给予俄侨更大㊁更多的特权,使迁居新疆的俄国人急剧增加,俄国人大规模迁入新疆,其在华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此外领事馆和贸易圈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4㊀中苏在二战后关于在华俄侨问题的交涉二战时期是中苏关系史上的较为特殊又在双边关系中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双边国家受到国际风云变幻的局势㊁两方国家利益㊁意识形态分歧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的合法政府国民党政府与苏联当局政府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微妙而且复杂.在此历史时期下,中苏两国建立起来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用作于公开维系两国之间政治关系的纽带,虽在绝大程度上使得两国在长时间内能够维系双边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与贸易联系,吸引着许多俄国侨民迁居中国,在中国谋求自己的一番事业.但是中苏双方实则依旧存在着出于不信任㊁猜忌㊁防范而在暗中进行对抗交涉和斗争.为此,国民党政府在外交上在尽量给予苏联以合作和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进行着一系列防御抵制和反击.在二战期间,苏维埃政权也鉴于巩固和稳定政权之余,为抵御外国武装干涉,苏联政府曾颁布法令剥夺境外白俄国籍,为了减少境外的敌对反动势力,苏联曾经强求我国新疆引渡白俄,同时是用各种形式的手段要求在新疆进行俄国侨民的登记注册,并且恢复苏联国籍,还公告游说俄国民众加入苏联国籍.苏联当局发动的这些种种社会活动是明显无视中国主权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危害着中国的国家利益,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而在我国东北地区,从«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俄之间的民间贸易主要集中到了黑河和海兰泡地区之间,条约中明示在双方所定交界之处双边贸易可以进行随便交易而不增收关税.此时吸引大量的俄国人来到中俄边境城镇展开商业贸易活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双边由官府组织的商户贸易进行得井然有序,但是由于苏联在二战期间政权地逐步稳固和实力的强大,随之而来的是在边境地区华人商户营业时,俄国人不遵守百里不纳税的规定,要求华人缴纳地皮税.经过后来双方无效的交涉之后,将集中经商改为了自由经商,俄国侨民在黑龙江省沿岸地区的商业活动也日渐频繁.此外,中苏关于在华俄侨问题以苏联恢复俄国侨民苏联国籍为中心的交涉上,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出于稳妥和谐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到不影响与苏联国家关系的前提下,自行制定政策措施并处理了收复区在华俄侨的种种问题,而当时白俄在华东北地区扰乱滋事,时常有不法行为,妨害治安,无视法纪.与苏联政府为解决东北俄侨问题而表现出来无视中国主权的做法相比,中国政府既从严惩治罪犯,打击俄侨在华的不文明违法行为,又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建立相关部门对在华侨民进行合理化管理.国民党政府在充分行使自己的 属地管辖权 的同时,也为日后同苏方进行不可避免地交涉做出了足够的让步并留有余地.5㊀结语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二战时期在华俄侨从事的一系列社会活动,比如向中国引进了欧洲的社会科学㊁文学㊁音乐㊁戏剧和美术等知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方先进思想和文明以及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存在经济上借助中国政府地优惠政策和广大的消费市场大发横财甚至做出无视法纪,妨害我国境内社会治安地行为.无论迁移人口在迁入地居留时间久暂,或多或少都会对迁入地区地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二战期间乃至战后初期,苏联为解决国外俄侨问题,充分利用战后初期在国际舞台上的威望,诱使侨民回到苏联国境内,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所以,当我们评价这段时期的中苏关系和俄侨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权衡利弊,不能全部给予肯定或否定.总之,中俄两个曾经互不信任地大国,能够走到一起并相互依靠,也是因为他们之间受着地缘环境因素的影响,想要提升自己的战略地位,必然需要和周边的地缘政治区达成和解.认清这一点,对现今战略关系较好的中俄两国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潘华.黑龙江中上游俄侨简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2]李兴耕.风雨浮萍 俄国侨民在中国:1917 1945年[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G139.[3]魏长洪,陈香苓.论二战后初期中苏关于新疆苏侨的交涉[J ].西域研究,2000,(04).[4]于溶春.论新疆的中苏贸易[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04).[5]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6]张在虎.二战后中苏关于中国俄侨问题的交涉[J ].俄罗斯研究,2008,(01).[7]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三册)[M ].北京:三联书店,1982:1328.。

俄罗斯悍然驱逐十万华商,没收在俄中国商人的巨额资金

俄罗斯悍然驱逐十万华商,没收在俄中国商人的巨额资金

俄罗斯悍然驱逐十万华商,没收在俄中国商人的巨额资金探访中国商人在俄罗斯远东生存境遇俄罗斯远东地区包括7个俄罗斯联邦主体: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州、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伊尔库茨克州和赤塔州,领土面积269万平方公里。

随着中俄边境贸易规模的日益扩大,在俄远东的广大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身影。

11月5日,《新周报》记者在摄氏零下近20度的严寒下来到这一地区,实地探访了一部分生活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人的生存境遇。

中国商人难得“安静之地”“拿出你的护照。

”楼梯口的一个小房间打开了一个窗口,一位俄罗斯大婶伸出了一只手,她接过护照和落地签单,用力盯了我这个不速访客半分钟,“上去吧。

”她用手指指二楼。

我来找的熊贵发不是做生意的高手。

5年前,他开始在黑河练摊;9年前,他还在黑河火车站抬木头;12年前,他从伊春市铁力林业局铁皮加工厂下岗。

“我并不是太乐意来这里。

”熊贵发说这话的时候,他是坐在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劳动大街47号楼二楼一个小小的房间里,这是他弟弟卖羽绒服的摊位。

弟弟熊老四去了北京,他们在雅宝路经营着一个专卖俄罗斯皮草的商店。

熊贵发的摊位在四楼,那里有雇来的人照应。

“如果不是黑河的生意不好做,才不来这里受洋罪。

”他下意识地用手指指南方,黑河在布拉戈维申斯克的对岸,“黑河的政策不优惠,把我们的生意限定在大黑河岛上,俄罗斯人不愿意到那里买东西,所以,许多在黑河做服装生意的中国人都跑到了这里。

”他抱怨着以前的生意,不时有俄罗斯姑娘进来,他用熟练的俄语招徕着顾客。

一位阿塞拜疆裔人1993年来到了布拉戈维申斯克(以下简称布市),他带来了很多不知道从哪里赚到的钱,准备在布市开拓生意,很快,他结识了阿穆尔州警察局的一位官员。

阿塞拜疆裔人注册了一家贸易公司,那位警察局的官员被他聘为副经理。

47号楼原来是一所大学的宿舍,1991年前苏联解体之后,阿穆尔州经济衰退,许多俄罗斯人沿着铁路向西走了,回到了莫斯科等城市里,同时带走了阿州大学的生源,紧邻大街的47号楼就空了出来。

1911年俄国大规模驱逐华侨事件研究

1911年俄国大规模驱逐华侨事件研究

1911俄国大规模驱逐华侨事件研究1911年春,正值中国北方地区发生以东三省为中心的肺鼠疫大流行之际,毗邻的俄国远东地区以“防疫”为名,粗暴驱赶数万华侨回中国境内。

对于这一近代华侨赴俄乃至出国史上的重要事件,目前尚未见到专门的论述与研究。

这一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与“防疫”的关系到底如何以及中国方面如何应对?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

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奔赴俄国(主要是其远东地区)谋生,至20世纪初渐成规模,成为继东南亚、南北美洲之后华工出国的又一热点地区。

但与之相伴,俄国国内以“黄祸论”为中心排斥华侨的舆论也步步高涨,并演化成日益激烈的排华政策,乃至酿成多次排华事件及运动。

对于此点,中俄学者已有较多概括性论述,但对于各个时期俄国的排华政策如何演变,历次排华事件、运动具体情况怎样等问题则鲜见专门的研究。

本文主要利用东北的地方档案等资料,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考察1911年俄国远东地区大规模驱逐华侨事件,希望能够成为关于这一问题的一个研究个案或例证。

一、驱逐华侨事件之发生1910年秋冬之交,在距满洲里130里的俄境大乌拉站(Dawoolya)发生肺鼠疫。

鼠疫很快就穿越国境线传入满洲里并于10月25日爆发。

其后,疫情沿铁路等交通线路在中国境内迅速蔓延,扩散至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大部分地区,并波及关内的京津、河北、山东等地区。

时人形容其“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绝”。

短短数月内,夺去6万余生命,不仅国内震动,在国际上也是一件“议论纷纷”的大事。

在国际社会中,以日俄两国对此次鼠疫最为“热心”,其中俄国的态度尤为积极。

满洲里是中国境内疫情最先爆发的地方,当地人口主要集中居住在俄国人控制的满洲里车站。

该地疫情甫经发现,俄国当局即在满洲里车站采取挨家查验、集中圈验中国人等方法严行防疫。

疫情蔓延开后,俄国方面又相继在东清铁路沿线及俄国境内积极防疫。

总体来看,俄国的防疫次序基本上分三个层次:第一,防范疫情传染于俄境;第二,消灭东清铁路界内的疫情;第三,趁机攫取在黑龙江、吉林等地的防疫主导权。

威胁?双赢?——关于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问题的思考

威胁?双赢?——关于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问题的思考

从总体上看,俄罗斯联邦政府认为,中国在远东地区的移民确实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是相对于俄中双边关系正常发展的大局来说,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只是属于地区性的问题与摩擦,需要在目前的外交政策框架下妥善地进行处理,不足以也不应该影响到俄中战略伙伴关系的良性发展。因此,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采取了安抚性的政策,希望地方当局能够寻找到解决摩擦的合理途径。
威胁?双赢?——关于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问题的思考
冷战的终结为中苏关系划上了句点,同时也为新的中俄关系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十几年来,从1991年中俄两国“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1994年两国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到1996年 “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再到普京时代《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中俄合作的内容不断充实、双边关系日趋紧密。然而,两国关系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特别是围绕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而产生的“中国扩张论”,对双边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3、俄罗斯普通民众的认知
与远东地方政府对中国移民问题的态度相比,俄罗斯普通民众的认知稍显积极,但是从总体上看仍旧不容乐观。
据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人对中国人印象的调查显示,尽管中国人被认为是“勤劳”和“有进取心、精明强干”的,但是从1992年到1998年的几年间,认为中国人“好斗”和“比较狡猾”的比例却在上升。2002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民族工作人员再次在远东进行了民意调查,当问及“你怎样理解中国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存在”时,有38%的俄罗斯人选择“这是俄联邦领土中国化的目的明确的政策表现”、有30%选择“这是中国人为寻找工作和金钱的个人创意”、有19%选择“对中国当局来说这能解决过剩人口的问题”;在调查表所列的“你最喜欢的国家”中,只有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中国”。

早期旅俄华侨赴俄的原因及线路

早期旅俄华侨赴俄的原因及线路

早期旅俄华侨赴俄的原因及线路作者:宁艳红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11期摘要:华侨赴俄这一现象具有政治、经济、生活等多方面原因。

早期旅俄华侨由于丧失土地、连年战乱、灾荒、清政府取消封禁政策、俄罗斯远东大开发等原因,为了生存,他们不远千里,采取旱路、水路、水旱相结合或者步行的方式赴俄国务工、经商,完成养家糊口的重任。

关键词:旅俄华侨;赴俄;原因;线路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09-04一、赴俄原因本文所限定的时间是苏联十月革命以前的旅俄华侨。

华侨赴俄这一现象具有政治、经济、生活等多方面原因。

自古以来,中国人家乡观念浓厚,若能解决温饱问题,一生耕耘在故土。

是什么力量迫使眷恋故土的中国人背井离乡,到异国去遭受苦难和当地居民及官宦的歧视呢?若不是天灾人祸,衣食无着,他们何忍远离故土,浪迹天涯。

对此,列宁在《资本主义和工人移民》一文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毫无疑问,只有极端贫困才迫使人们离开祖国。

”[1]华侨具有浓厚的故乡情结,赴远东大多是季节工。

他们大多每年出了正月或者春暖花开期间就背起行囊上路,2、3月间人流达到高峰,4月以后逐步减少,到旧历年前便带着自己的血汗钱踏上回乡之旅。

为了养家,他们穿梭往来于中国北方和俄国远东地区,犹如候鸟一样。

华侨来自山东、直隶、湖北、满洲里、吉林、辽宁、广东等地,在早期赴俄华侨中,主要来自内陆地区省份和满洲里,以山东人最多,确切地说,“在山东没有一个家庭没有到阿穆尔沿岸地区,到西伯利亚,或到北满的俄国人那里去挣钱的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山东每年“出佣满蒙俄领之苦力”多达35万人,其中登州、莱州最多,青州、沂州和胶州次之[3]。

19世纪80年代赴俄华侨急剧增加,主要有以下原因:1.农民丧失土地现象极为普遍。

19世纪末,山东省是我国北方人口最为密集的省份之一。

该省的面积为65 184平方英里,人口3 900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5年11月,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共有14
座中国农庄,其中在阿穆尔州有5座, 在哈巴罗夫斯克州有2座,在乌苏里州 有7座。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总计有1200个中国
农民。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俄务农侨民长期
和睦关系和耕作经验的坚实基础上, 中国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是中国移民融 入俄罗斯远东地区社会的重要方面。
黑河所有的商店、酒店、餐厅 及其他娱乐地方都写着俄语标志
俄罗斯地方政府在建立俄罗斯正面 形象的活动上,还不够努力
中国男性和俄罗斯女性通婚
自21世纪初,在中国边境地区事故 越来越多
« 永远的兄弟»
中俄边境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 俄罗斯人在远东地区的生存
远东地区地缘政治优势提供了 较为广阔的中俄跨区域相互关系的 发展空间
李家鳌(1863—1926年)
中国商贩 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
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两种文化之间的
相互作用,这是两种非常接近的地缘 政治的载体。
中国移民在俄罗斯地区形成了特殊的
文化环境,那里俄罗斯居民和中国移 民居住在一起。
日俄战争时期,中俄人民相互联系和
友好关系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 1899年,为了中俄国际关系的发展, 在海参崴成立了东方学院,那里的学 生学习中国国情等各种各样的学科, 其间也有中国教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尽管日俄战争时期政治情况很复 杂,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存在着两种 文化、不同文明间的交融。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从事 经济活动, 这一过程伴随着华人与 当地俄罗斯居民在《民间外交》层 面上的积极互动,跨文化交际成为 常态。
在俄国革命的年代里,华侨们用食品
和工业品滋养了这块土地,使当地居 民得以在复杂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生存 下来。


1930年1月,哈巴罗夫斯克附近成立了水果 和蔬菜专业作坊(“布留赫尔” ,“广州 公社”和“卡尔· 马克思”); 1931年,这3 个中国蔬菜作坊联合了最好的农民成立了 “广州公社”集体农庄。
在阿穆尔州也有名叫“广东公社”、
“东方工人”、“东方突击手”、 “第二个五年计划”、“孙中山” 集体农庄。
« 俄罗斯远东地区 华侨史问题»
目前俄罗斯与中国的国家关系 处于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这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远东地区地缘政治优势提供了 较为广阔的中俄跨区域相互关系的 发展空间
中国工人来俄罗斯
俄罗斯卡(居住卡)
中国人在海参崴
纪凤台商人
1904年1月俄日战争不期而至, 在俄罗斯生活并工作的很多日本人、 朝鲜人和中国人对此同样 没有充分地准备
圣彼得堡杂志《麦田》通告 “当远东地区发生战争时,政府 建议居住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日 本人、朝鲜人和中国人可以立即 回国。但是某些人不愿意或不能 回到祖国的,必须把他们送到俄 罗斯中州”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领事馆捍卫了 中国移民的利益。 1897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成立商业代 理,中国政府任命李家鳌为官方代表, 此项任命一直到1906年。
华侨的经济活动成为其融入当时俄罗
斯社会的一个因素,与此同时也成为 俄罗斯人在远东开发过程中的一个映 像;华侨的经济活动成为该地区居民 得以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
渡轮非常方便, 去布拉格维申斯克的人络绎不绝
1920年末,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集体 化运动也开始了。 1929年在赤塔区已经有6个东方人的种菜 作坊,其中中国人和朝鲜人一起种植的 是——“莫斯科” 、“广州公社”、 “自由中国”、“东方人”、“国际”、 “三一” 种菜作坊。
在革命和社会主义转型的20-30年代内,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农民活动已经 成为远东地域系统中的重要历史积淀, 同时也是俄中两国地区间和文明间协 作关系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20世纪80年代末, 俄罗斯和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改善了,中俄边境关系又复活了
俄罗斯远东地区是跨境合作区
对俄罗斯人有吸引力的是: 购买商品的时候几乎没有 语言障碍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