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循环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循环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循环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出。
本文将介绍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过程,以及一些相关的疾病和健康维护。
一、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人体的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
1. 心脏:心脏位于胸腔正中,呈圆锥形。
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左右心房通过心房间隔分开,左右心室则通过心室间隔分隔。
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作由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完成,通过电气信号的传导实现。
2. 血管:血管是循环系统中的管道,分为动脉和静脉。
动脉将氧合血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从组织器官带回心脏,进行气体交换和代谢产物的排除。
3. 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中的介质,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主要参与免疫过程,而血小板则参与血液凝固。
二、循环系统的生理过程循环系统的生理过程分为心脏收缩和舒张、血管张力的调节、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等四个主要步骤。
1. 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由心脏自身的电气冲动和控制系统调节。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被推送到动脉中,形成了心脏收缩的收缩压。
当心脏舒张时,心脏充满新鲜血液,准备再次收缩。
2. 血管张力的调节: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受到体内多种激素和神经调节的影响。
血管的收缩可以增加血压,而血管的扩张则可以降低血压。
这种调节是为了保持循环系统的稳定,并保证不同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3. 血液循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通过动静脉相互转换的方式进行循环。
血液从心脏经动脉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经过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进行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然后经过静脉返回心脏。
4. 气体交换: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肺部的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其中氧气进入血液中,而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
这种气体交换通过肺部的呼吸运动实现,保证了身体细胞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并排出代谢产物。
脑血管解剖ppt课件完整版x
突然出现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 、失语等。
诊断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治疗
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等,同时 配合康复训练。
脑出血性疾病
01
病理生理
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 流出血管外,形成脑 出血。
02
临床表现
剧烈头痛、呕吐、意 识障碍、偏瘫、失语 等,严重者可危及生 命。Fra bibliotek03诊断
药物治疗(如降脂、降压、抗凝 等)及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 限酒、合理饮食等)。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脑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壁增厚、管 腔狭窄,引起脑部血流减少。
通过脑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 声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脑血栓形成与栓塞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脑血栓形成是在脑血管内形成血栓,导致 血管闭塞;脑栓塞则是其他部位形成的栓 子随血流进入脑血管,造成血管堵塞。
定期体检
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 次脑血管相关检查,及早发现 潜在病变。
康复指导
对于已经发生脑血管疾病的患 者,应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和 指导,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和生活质量。
06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脑血管解剖基础知识
包括脑血管的组成、结构、功能等基本概念。
常见脑血管疾病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同时,脑脊液还通过蛛网膜颗粒进入上矢状窦,进而进入血液循环。
03
脑脊液的吸收
脑脊液通过蛛网膜颗粒被吸收进入静脉系统,完成脑脊液循环。当蛛网
膜颗粒吸收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导致脑脊液过多积聚于蛛网膜下隙,形
成脑积水。
04
脑血管常见病变及临床表现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心大、中、小静脉)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 管的锥形囊,包括 纤维性心包、浆膜 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 包脏壁两层之间的 间隙
血管组成: 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四)血管分布的规律
血 管 吻 合 及 侧 支 循 环
侧支循环
(二)血管分布及其规律 1 全身血管分布
1)动脉系
(1)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与主动脉弓间有动脉韧带,
即闭锁后的动脉导管) 2.左肺动脉 3.右肺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3段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 尖 :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组成. 心 底 :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胸 肋 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 面 :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冠 状 沟 :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前室间沟: 从前面冠状沟开始斜向心尖右侧的心切迹,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 胞和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束细胞) 构成。其中浦肯野纤 维位于心内膜下层内, 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有1~2个核,染色淡, 肌丝居边。闰盘丰富, 能迅速传递电冲动。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心脏
内皮
❖
心内膜 内皮下层
endocardium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循环系统解剖与生理 ppt课件
(2)每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
(3)心输出量正常值 : 5 ~ 6L/min
29
2 .心指数
(1)概念:以单位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空腹、安 静状态下的心指数称为静息心指数。
(2)正常值:3.0~3.5 L / min.m2。 (3)影响因素:10岁左右,心指数最大,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心脏舒缩活动 心房、心室压力与容积变化及瓣膜的启闭 实现泵血过程,伴随心音的产生
一、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
(一)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 活动周期
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心房收缩 0.1 s ; 舒张0.7 s
心动周期 0.8 秒 心室 收缩 0.3 s ;舒张 0.5 s 全心舒张期
1. 全心舒张期,血液由大静脉经心房直 接流入心室
2. 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力升高,此时房 室瓣处于开放状态,心房将其内血液进一步 挤入心室
3. 心房舒张,房内压回降,同时心室开 始收缩
15
➢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16
17
1. 心室收缩期
(1) 等容收缩期:半月瓣和房室瓣均关闭,
心室肌收缩,室内压急剧升 高,但心室容积不变。
(2) 快速射血期:左室压力超过主动脉压,
半月瓣开放,室内压继续上 升到峰值
(3) 减慢射血期:室内压和主动脉压由峰
值逐步下降。
18
2. 心室舒张期 (1) 等容舒张期
室内压下降低于主动脉压,主动脉瓣关 闭,但室内压仍高于心房压,房室瓣仍关闭, 心室容积并不改变,室内压以极快速度,大幅 度下降。
19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
有效不应期 ERP 相对不应期 RRP 超常期 SNP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兴奋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关系
心室肌AP、机械收缩曲线与兴奋性的关系
AP 机械收缩
心肌细胞有效不应 期长,延续到心肌 舒张早期。决定了 心室肌不会发生强 直收缩。
第一节 心脏生理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 窦性节律收缩之前。 代偿间歇:1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 反映心室收缩力的强弱。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的高低 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弹性: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
5.循环血量的变化
第二节 血管生理
4、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心脏的起搏细胞的分布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 外的自律细胞受窦房结 控制,自律性表现不出 来。 异位心律:病理情况下, 潜在起搏点发出兴奋控 制全心所表现出的节律 性活动。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生理特性
2.兴奋性(excitability)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概念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 心脏与相通的血管构成了密闭的 循环系统,心脏推动血液在心血 管系统内周周而复始的定向流动 称为血液循环 血管
心脏
血液循环 系统
血液
心脏的重要性
80岁的一生中:
心脏跳动30亿次之多!
输送的血液达3亿多升,可装满1600架四引擎 波音747客机的全部油箱! 所作的功,相当于将3万公斤物体举到喜马拉 雅山顶峰所作的功!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第一部分脑血液供应及循环障碍大脑血液供由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组成。
颈内动脉系统包括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为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约以顶枕沟为界)供血,包括额叶、颞叶、顶叶皮质及深部白质、基底节及部分间脑;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包括颞-枕区、脑干、小脑、丘脑底部、部分丘脑、迷路、耳蜗。
脑动脉供应区域颈内动脉脉络膜前A 海马、苍白球、内囊下部大脑前A 额叶内侧和顶叶皮质及其下方白质、胼胝体前部大脑中A 额叶外侧面、顶叶、枕叶和颞叶皮质及其下方白质豆纹A 尾状核、壳核、内囊上部椎动脉小脑后下A 延髓、小脑下部基底动脉小脑前下A 脑桥中下部、小脑中部小脑上A 脑桥上部、中脑下部、小脑上部大脑后A 枕叶和颞叶内侧面皮质及其下方白质,胼胝体后部和中脑上部丘脑穿通支丘脑丘脑膝状体支丘脑大脑供血动脉有3条: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
小脑供血动脉有3条: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下前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
供应纹状体及丘脑的穿通支有3组:ACA近端的内纹A,MCA的外纹A、PCA的后纹A。
DWI示双侧Heubner返动脉(ACA近端深穿支)受累。
(一)脑动脉系统脑动脉根据走行、分布,两个动脉系统可分为:1)皮质支:主要营养皮质及髓质;2)中央支:穿入脑实质,营养白质及核团。
中央支多发自Willis环和大脑前、中、后相邻的动脉主干,几乎垂直地穿入脑实质,供应间脑、纹状体与内囊,称为深穿支动脉,如纹状体动脉或豆纹动脉。
中央支与皮质支之间几乎无侧枝循环。
【主动脉弓与颈外动脉】1.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凸侧从右向左发出3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头臂干为一粗短干,向右上方斜行至右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2.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左侧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
第一节 血液循环理论
第一节血液循环理论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
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
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
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血液循环的发现是科学发展史上重大的成就之一。
古希腊的医生虽然知道心脏与血管的联系,但是他们认为动脉内充满了由肺进入的空气。
因为他们解剖的尸体中动脉中的血液都已流到静脉,动脉是空的。
二世纪罗马医生加伦(Claudius Galen,公元129-199)解剖活动物,将一段动脉的上下两端结扎,然后剖开这段动脉,发现其中充满了血液,从而纠正了古希腊传下来的错误看法。
加伦对西方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是继古希腊医生、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Hi 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7)之后的古代医学理论家。
他的学说在2到16世纪时期被信奉为医生和解剖学家的“圣经”,不可逾越,对西方医学影响很大。
加伦认为,从消化管吸收的食物经门静脉运送到肝脏,在肝中转变成血液。
血液由腔静脉进入右心,一部分通过纵中隔上无数的、看不见的小孔由右心室进入左心室。
心脏舒张时,通过肺静脉将空气从肺吸入左心室,与血液混合,再经过心脏中由上帝赐给的热的作用,使左心室的血液充满着生命精气。
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通过心脏泵血,将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输送到全身各组织。
2. 交换
在毛细血管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包括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 物的交换。
3. 调节
通过调节血流量和血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循环系统的组成01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动力器官,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02 03
血管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将血液从心 脏输送到全身各组织,静脉将血液从组织输送回心脏,毛细血管则连接 动脉和静脉,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谢废物。
经过物质交换后的血液经静脉回 流至右心房,完成体循环过程。
肺循环的途径与特点
01
血液从右心室出发,经肺动脉进入肺部。
02
在肺部毛细血管网中,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
碳并吸收氧气。
经过气体交换后的血液经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完成肺循环过
03
程。
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
通过心血管中枢和周围神经对心脏和血管的活动进行调节,以维 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冠心病
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 缺血,预防措施包括控制血压、 血糖、血脂,戒烟限酒,保持健 康饮食和适量运动。
心肌病
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预防措施 包括避免过度劳累,积极治疗呼 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控制心律失 常等。
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预防 措施包括防治风湿热、感染性心 内膜炎,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 脂等危险因素。
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与防治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表现为局部组织缺血、淤血、水肿等 ,防治措施包括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等。
全身血液循环障碍
表现为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 防治措施包括积极抗休克治疗,改善 心功能等。
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
硬脑膜
• 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是颅骨内 面的骨膜,仅疏松地附于颅盖,特别是 在枕部与颞部附着更疏松,称为骨膜层。 但在颅的缝和颅底则附着更牢固,很难 分离。颅内无硬膜内腔。硬脑膜内层较 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处 续连,称为脑膜层。
硬脑膜突起
• 在一定部位,硬脑膜内层折叠成皱襞, 其中重要的有: 大脑镰 形如镰刀。是硬脑膜内层 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向伸展与两半球之 间的结构。其前端窄,附于鸡冠,后分 宽,向下连于小脑幕的上面
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
刘春兰
一.头皮 头皮是覆盖于颅骨之外的软组织, 在解剖学上可分为五层
• 1:皮肤:较身体其他部位的厚而致密,含有大 量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 巴管,外伤时出血多,但愈后较快。 2 皮下组织:由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构 成,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均由短纤维紧密相 连,是结合成头皮的关键,并富含血管神经。 3 帽状腱膜:帽状腱膜层为覆盖于颅顶上部的 大片腱膜结构,前连于额肌,后连于枕肌,且 坚韧有张力。 4 帽状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 成。 5 骨膜:紧贴颅骨外板,可自颅骨表面脑幕与 大脑的枕叶相隔。小脑借上、中、下三 对脚与脑干相连。上脚(结合臂)与中 脑被盖相连,中脚(脑桥臂)与脑桥的 基底部相连,下脚(绳状体)与延髓相 连。小脑在脑干菱形窝的背方,与菱形 窝之间的空间为第四脑室。小脑可分为 蚓部和半球部。。
•
四.脑膜
• 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 • 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 膜;三层膜合称脑膜。
•
二.颅骨
•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21块头骨都借 缝或软骨结合或骨结合构成一个牢固的 整体,称为颅(cranium) 。通常将组成脑 颅腔的骨骼称为颅骨。颅骨可分为颅盖 和颅底两部分其分界线自枕外隆突沿着 双侧上项线、乳突根部、外耳孔上缘、 眶上缘而至鼻根的连线,线以上为颅盖; 线以下为颅底。
循环系统解剖与生理
循环系统解剖与生理循环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输送血液和氧气,供应养分和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泄。
本文将探讨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一、解剖结构1.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位于胸腔中央。
它由四个心腔组成,分别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心脏通过心脏瓣膜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使氧气富集的血液经动脉进入全身,而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则通过静脉返回心脏。
2.血管系统血管系统包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气富集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组织器官带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血管系统中最细小的血管,它们连接动脉和静脉,负责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
二、生理功能1.血液输送循环系统通过心脏泵血,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动脉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为细胞的正常运作提供能量和氧气。
静脉则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泄。
2.体温调节循环系统在体温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
当身体温度上升时,心脏会加快收缩频率,增加血液流速和血液循环量,以帮助散热,降低体温。
相反,当身体温度下降时,心脏减缓收缩频率,减少血液流速,从而减少热量散失,保持体温稳定。
3.免疫功能循环系统还参与身体的免疫反应。
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细胞,它们通过血液运输到感染或受伤的地方,帮助身体对抗病原体和修复组织损伤。
此外,循环系统还通过输送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物质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4.荷尔蒙输送循环系统承载着许多荷尔蒙,将它们从内分泌腺器官输送到目标器官。
荷尔蒙在体内起调节和控制生理功能的作用,如控制脂肪和糖的代谢、调节生长和发育等,循环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循环系统的协调调节循环系统的协调调节是由调节中枢和一系列反馈机制共同完成的。
当身体组织器官需要更多氧气和养分时,调节中枢会向心脏发出信号,使心脏加快收缩,提高血液流速和循环量。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循环
心率 心动周期 室缩期
室舒期
40
1.5
75
0.8
150
0.4
0.35
0.30
0.25
0.15
1.15 0.50
(四)心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
②正常: 年龄:初生儿(130次/分) 成人(60~90次/分) 性别:女>男 体质:弱>强 兴奋状态: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 体温每升高1℃→心率升高10次/分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界 沟上部的心外膜下。正常起搏点,长椭圆形。
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心房的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前 上方。扁椭圆形,前下端发出房室束。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 在结内作短暂的延搁后传至心室,使心房肌和心室肌不在同 一时间内收缩。
正常情况下,房室结不产生冲动,但当窦房结功能发生障 碍时,房室结也可产生冲动。
心腔
左半心 右半心 心房 心室 房室口 左心房 右心房 房间隔 左心室 右心室 室间隔
右心房
三尖瓣环、三尖瓣(右房室瓣),腱索、乳头肌。 四者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防止血液逆流。
左心室 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肉柱
心传导系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产生并传导冲动,以 维持心的节律性舒缩。
3.说明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4.以心脏的缩舒、压力的升降、瓣膜的开关、血流 的方向和容积的变化为基础说明射血和充盈的过程。
5、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主动脉压最低( A) A.等容收缩期末 B.等容舒张期末 C.心房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E.减慢充盈期末
6、心室舒张期( E) A.血液粘滞度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主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C.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D.冠状动脉阻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E.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减小,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心脏、大血管及其分支直至交织如网的毛细血管,构成循环的管道系统。
毛细血管网遍布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血液将各种营养物质、酶和激素等物质供给组织,又将代谢产物运走,从而保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一、心脏(一)心脏结构心脏位于循环系统的中心,由肌肉组织构成的空腔器官。
心脏有4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及右心室。
正常情况下,房间隔和室间隔把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隔开。
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左心房与左心室间有二尖瓣;右心房与右心室间有三尖瓣。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除了心脏外,还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结构,人的心脏与大血管相连,右心房与体静脉相连,在右心室与肺动脉连接处有肺动脉瓣。
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而左心室连于主动脉的部位有主动脉瓣。
随着心脏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各瓣膜相应开放和关闭,使血液不停地循环流动,保证人体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并维持生命的活力。
心脏壁可分3层,内层为心内膜,由内皮细胞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中层为肌层,心室肌层远较心房肌层厚,而左心室的肌层最厚;外层为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紧贴于心脏表面,与心包壁层之间形成一个间隙称为心包腔,腔内含有少量浆液,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能起润滑作用。
(一)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具有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和普肯耶纤维网。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接处外侧面,是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控制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
窦房结发放的冲动沿结间束传至房室结,经短暂延迟后沿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和普肯耶纤维传至心室肌,引起心室肌收缩。
传导系统任何部位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发生异常改变或存在异常传导组织时,均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
(三)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灌注主要在心室舒张期。
左冠状动脉始自主动脉左后窦,分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分布在左、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的前2/3部位,闭塞可导致左心室前壁及部分室间隔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始自主动脉前壁,其主干延伸为后降支,与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吻合。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二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2)舒血管神经
① 交感舒血管神经: 支配骨骼肌的微动脉,兴奋时释放ACh→骨骼 肌血管平滑肌的M受体→骨骼肌血管舒张→骨骼 肌的血流量增加。 平时无紧张性活动,激动或准备作剧烈运动时 才兴奋,使骨骼肌的血流量增加。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搏出量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但以收 缩压的升高更明显→脉搏压增大; 搏出量减少→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但以收 缩压的降低更明显→脉搏压缩小。 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3.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平均动脉压(MAP):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 的平均值,等于舒张压与1/3脉压之和。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 收缩压:100~120mmHg(13.3~16.0kPa) 舒张压:60~80mmHg(8.0~10.6kPa) 脉(搏)压:30~40mmHg(4.0~5.3kPa) 平均动脉压(MAP):100mmHg(13.3kPa) 动脉血压有个体、年龄和性别差异,随着年龄 的增长,动脉血压逐渐升高。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二)重力对静脉(动脉)血压的影响
静脉有较大的可扩张性。人站立时,心脏以下 的静脉扩张,多容纳400~600ml的血量→回心血 量减少→搏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称为体位 性低血压。
机体通过收缩阻力血管和加快心率,可使动脉 血压很快回升到正常水平。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① 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 ② 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作用 ③ 心房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
血液循环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一、血液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
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
而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1. 心脏结构心脏位于胸腔内,呈锥形。
尽管它只有一个大小约为拳头大小的器官,但它却能不知疲倦地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角落。
左侧的心房和心室负责将含氧纯净的血液送到全身各处,而右侧主要接收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静脉血,并将其推送到肺部进行再次氧合。
2. 血管结构动脉是从心脏流出,具有高压力、高速度和携带含有新鲜氧气和养分的富氧灵活红细胞(俗称红球)的特点。
静脉则向着心脏流动,其特点是低压力、低速度和携带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富碱性血液的黑质血红细胞(俗称黑球)。
毛细血管连接着动脉与静脉,它们负责将富含养分与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组织,并回收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
二、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1. 氧气运输血液循环通过供应足够量的氧气实现了人体呼吸系统与其他器官之间高效的沟通。
肺部在呼吸过程中将吸入经过初步氧合处理的空气中所含的新鲜氧与石硫酸反应形成高浓度含有富水溶性新鲜大分子红蛋白结合物系列。
这些红色纷乱复杂分子式从而提供给全身微循环内毛细柔软管道,进一步让每一个人体器官都能得到足够供给,并保持健康功能。
2. 营养物质运输血液循环系统不仅运载氧气,还帮助传递了食物摄入的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在消化系统将食物分解成各种营养成分后,这些营养成分进入血液中,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身体的各个细胞。
维生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精华都能通过血管间隙扩展透明微通道被有效地传递。
3. 废物排除细胞代谢生成一系列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从而需要被及时有效清理,以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在血液循环过程中,静脉血将含有废物、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料的血液从各个组织带回心脏,并通过肺部呼出。
同时,肾脏也与循环系统紧密联系,在尿液形成过程中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及溶解或微晶固态毒素成分。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
生理学血液循环(一)引言:生理学血液循环是指人体内心脏将富含氧气的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并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重新输送回心脏的过程。
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之一。
本文将从血液循环的起点、心脏结构、心脏循环的步骤、动脉和静脉的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调节等方面,详细介绍生理学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正文:一、血液循环的起点1.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起点之一;2. 心脏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实现血液的泵动;3. 血液循环起点同时也包括肺血循环和体循环。
二、心脏的结构1. 心脏包括心房和心室;2. 心房和心室之间通过心瓣膜相隔;3. 心房和心室各自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4. 心脏的特殊结构使其能够有效地实现血液的泵送。
三、心脏循环的步骤1. 心脏舒张期:心脏室壁松弛,心室内充满血液;2. 心房收缩期:心房肌收缩,将血液推到心室;3. 心室收缩期:心室肌逐渐收缩,将血液从心室推入动脉;4. 心脏舒张期:心室肌松弛,血液充满心脏。
四、动脉和静脉的功能1.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的血管;2. 动脉具有弹性壁和一定的收缩能力;3. 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输送回心脏的血管;4. 静脉具有较大的容量和较低的压力。
五、血液循环的调节1. 自主神经系统对血液循环的调节;2. 神经调节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3. 具体的调节机制包括血压调节、心率调节等。
总结:生理学血液循环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过程,起始于心脏,通过心脏结构的收缩和舒张实现血液泵动,进而完成心脏循环和体循环。
动脉和静脉在血液输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功能各不相同。
此外,血液循环还受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维持铺设全身的血流稳定。
深入了解生理学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对于护理人员和医学研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第一部分脑血液供应及循环障碍大脑血液供由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组成。
颈内动脉系统包括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为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约以顶枕沟为界)供血,包括额叶、颞叶、顶叶皮质及深部白质、基底节及部分间脑;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包括颞-枕区、脑干、小脑、丘脑底部、部分丘脑、迷路、耳蜗。
脑动脉供应区域颈内动脉脉络膜前A海马、苍白球、内囊下部大脑前A额叶内侧和顶叶皮质及其下方白质、胼胝体前部大脑中A额叶外侧面、顶叶、枕叶和颞叶皮质及其下方白质豆纹A尾状核、壳核、内囊上部椎动脉小脑后下A延髓、小脑下部基底动脉小脑前下A脑桥中下部、小脑中部小脑上A脑桥上部、中脑下部、小脑上部大脑后A枕叶和颞叶内侧面皮质及其下方白质,胼胝体后部和中脑上部丘脑穿通支丘脑丘脑膝状体支丘脑大脑供血动脉有3条: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
小脑供血动脉有3条: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下前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
供应纹状体及丘脑的穿通支有3组:ACA近端的内纹A,MCA的外纹A、PCA的后纹A。
DWI示双侧Heubner返动脉(ACA近端深穿支)受累。
(一)脑动脉系统脑动脉根据走行、分布,两个动脉系统可分为:1)皮质支:主要营养皮质及髓质;2)中央支:穿入脑实质,营养白质及核团。
中央支多发自Willis环和大脑前、中、后相邻的动脉主干,几乎垂直地穿入脑实质,供应间脑、纹状体与内囊,称为深穿支动脉,如纹状体动脉或豆纹动脉。
中央支与皮质支之间几乎无侧枝循环。
【主动脉弓与颈外动脉】1.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凸侧从右向左发出3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头臂干为一粗短干,向右上方斜行至右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2.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左侧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
两侧颈总动脉均经胸锁关节后方,沿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3.颈外动脉:初居颈内动脉前内侧,后经其前方转至外侧,上行穿腮腺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
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和咽升动脉等。
【颈内动脉系统】1.颈内动脉(ICA)或称前循环ICA起自颈总动脉(CCA),在C4(下颌角)或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成颈外动脉(ECA)与颈内动脉(ICA)。
(1)在解剖上根据动脉走行及毗邻关系,ICA分为4段:1)颈段:无分支,由颈总动脉分叉处延伸到颅底,在颞骨岩部经过颈动脉管入颅,呈S形弯曲,该动脉穿过破裂孔进入海绵窦。
2)岩骨段:发出颈鼓支(至鼓膜)、翼管支(至翼管)。
3)海绵窦段:位于海绵窦内,此段颈内动脉与海绵窦外侧壁内Ⅲ.Ⅳ.Ⅵ及Ⅴ第1、2支。
4)前床突上段/虹吸部上段/颅部颅内段:位于前后床突上方。
临床上海绵段与前床突上段合成ICA虹吸部,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之一。
然后ICA穿过前床突内侧的硬膜,在此转变为鞍突上段。
在前床突水平发出ICA第一条主要分支-眼动脉,再发出眶支、眶外支及眼支。
眼支最重要的是中央视网膜动脉,其他包括睫后长动脉、睫后短动脉与睫前动脉。
在眼动脉与颈外动脉分支间存在丰富的吻合支。
(2)临床上正常ICA血管造影分为5段1)岩骨段(C5):又称颈动脉管段、神经节段。
行于颞骨岩部内,走行方向由后外至前内。
是颈内动脉经颈动脉管外口进入颅内,在颈动脉管内口处,位于交叉神经节下面的一段。
2)海绵窦段(C4):颈内动脉在海绵窦内沿颈内动脉沟向前行的一段,走行方向由后向前。
3)前膝段(C3):又称虹吸段,由海绵窦段移行为床突上段的转折处,呈C字形走向,在C3或C3与C2交界处发出眼动脉,穿视神经管入眶。
4)床突上段(C2):又称是交叉池段,位于前、后床突连线的稍上方,恰好在交叉池内,走行方向有前向后。
5)终段(C1):又称后膝段,该段参与Willis环组成,并发出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
该段再稍向前即分出大脑前动脉(A1)与大脑中动脉(M1),C1+A1+M1称为颈内动脉交叉部。
在颈内动脉造影前后位片上,C1、A1和M1三部呈T字形,当T字形态改变时有临床意义。
在侧位片上,C2、C3、C4三段共同组成C字形,即虹吸部。
虹吸部流体力学时相经常发生变化,动脉管压强随之发生变化,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之一。
2.颈内动脉分支(1)眼动脉OA:在ICA虹吸部之前发出,是ICA入颅后在蛛网膜下腔第一条较大的分支,经视神经孔入眼眶,在视神经上方走行至眼眶内侧,至内眦处分为眶上动脉与鼻背侧动脉。
中心视网膜动脉供应视网膜血液,是眼动脉最重要和恒定的分支,在眼球后穿入视神经鞘内,沿视神经中轴前行,至视神经乳头处穿出,分为4条终末支,即视网膜鼻侧及颞侧上、下动脉,是全身唯一能借助检眼镜直接窥见的小动脉,可观察是否存在动脉硬化。
(2)脉络膜前动脉AChA:多在后交通动脉稍上方自ICA发出,在海马沟回穿过脉络裂进入侧脑室下角,形成脉络丛,并与脉络膜后动脉有丰富吻合支。
主要供应海马及海马沟回脉络丛、视束大部分、外侧膝状体、苍白球内侧及中间部、内囊后肢的2/3等。
这一细小动脉在蛛网膜下腔行程最长,极易栓塞,海马和苍白球是最易致病的两个结构。
该动脉栓塞导致大脑脚底供血不足,产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有时出现对侧偏盲。
(3)大脑前动脉ACA:ACA是ICA的终末支,为大脑半球内侧面供血。
ACA起自前穿质下面,向前内侧走行至半球间裂,经前交通动脉(AcomA)与对侧ACA连接,构成Willis环前部。
ACA分为皮质支与深穿支。
1)主要皮质支动脉:①眶动脉:发自A2段,供应额叶眶回内侧份与直回;②额极动脉:在胼胝体膝部附近发出,向前上行分支供应额叶前部和额极;③胼周动脉:沿胼胝体沟走行,供应胼胝体、扣带回、额上回和前中央回上1/4处;④胼缘动脉:从A3段胼周动脉发出,向上走行,扣带回、额上回和前中央回1/4处;⑤楔前动脉:胼周动脉直接延续,在胼胝体压部稍前方,几乎直角弯曲向上至楔前叶,并越过半球上缘至顶上小叶,供应扣带回后份、楔前叶前2/3、顶上小叶及顶下小叶上缘。
皮质支动脉供应半球内侧面前3/4、额顶叶背侧面上1/4部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小腿和足部运动和感觉皮质)。
皮质支阻塞可造成皮质缺血梗死,表现对侧小腿和足部中枢性瘫、感觉减退及锥体束征,额叶性精神症状,因大脑前动脉分支分布额前区(包括额极)等,旁中央小叶受损出现尿便障碍。
2)深穿支动脉内侧豆纹支,包括基底支(供应视交叉背侧及下丘脑)以及内侧纹动脉(又称Heubner回返动脉,供应内囊前肢、部分膝部、豆状核前部及丘脑前部)。
深穿支受累可发生供血区腔隙性梗死,临床表现对侧面部及上肢近端中枢性瘫。
ACA血管造影分5段:即A1水平段;A2上行段;A3膝段;A4胼周体;A5终末段。
(4)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起自前穿质内侧部下方,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大部分及额叶、顶叶深部结构。
1)主要皮质支动脉MCA在M2至M3段,即岛叶附近常见分为两个皮质支:上干与下干;上干发自眶额外侧动脉、中央沟前动脉、中央沟动脉、中央沟后动脉和顶下动脉;下干发出颞极动脉、颞前动脉、颞后动脉、角回动脉。
①眶裂外侧动脉:供应额中回前部及额下部后部,主侧半球该动脉闭塞出现Broca失语;②中央沟前动脉:供应额中回前部、额下回后部及中央前回下3/4皮质,闭塞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肢轻瘫,主侧半球可有Broca失语;③中央沟动脉:供应中央沟两侧中央前回下3/4皮质,闭塞出现对侧上肢为主的瘫痪及感觉障碍。
④中央沟后动脉:MCA上干终支,供应中央后回下3/4皮质、顶间沟上下缘皮质,闭塞出现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伴轻瘫及命名性失语;⑤顶下动脉:又称缘上回动脉,供应缘上回和顶上小叶,优势半球动脉闭塞出现失用症;⑥角回动脉:供应角回和顶上小叶后部,优势半球闭塞出现失读、计算困难和命名性失语;⑦颞后动脉:供应颞上、中后部及颞下回后部上缘等,优势半球闭塞出现Wernicke失语;⑧颞前动脉:供应颞极及颞上、中、下回前部;⑨颞极动脉:供应颞极,变异较大。
2)深穿支:又称豆纹动脉,是MCA主干垂直发出的一组动脉,分为内侧支与外侧支。
深穿支主要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和内囊后肢前3/5。
该组动脉闭塞出现同侧基底节区缺血性梗死。
高血压患者该动脉易破裂出血,内囊受损出现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MCA血管造影分5段:即M1段蝶骨段或水平段,系MCA自颈内动脉分出后的一段,在造影前后位片上,水平向外行,长约3cm;M2段岛叶段,系M1末端向后上行,位于岛叶表面的一段,该段发出颞前动脉;M3段侧裂段,系M2基底部发出向中央沟上升的升动脉;M4+M5段皮质段或称终末段,分布于大脑外侧裂上下缘部分,包括顶下动脉、角回动脉及颞后动脉,这三大分支为半球外侧面大部分区域供血。
MCA主干闭塞引起供血区包括皮质和深部白质大面积脑梗死,导致对侧肢体瘫、感觉障碍、中枢性面舌瘫,优势半球可伴完全性失语,如发生严重脑水肿可出现意识障碍或因脑疝死亡。
【椎-基底动脉系统】1.椎-基底动脉系统:也称后循环,椎动脉起源于双侧锁骨下动脉,经由第6至第2颈椎的横突孔上行,在寰椎横突孔上弯向后内,绕过寰椎后弓,穿过寰枕后膜及硬脊膜经枕骨大孔入颅,入颅后左、右椎动脉向中线靠近,在脑桥下缘合成基底动脉,其终末支为大脑后动脉。
该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2.椎-基底动脉分支(1)椎动脉1)脑膜支:为小脑镰、大脑镰、小脑幕及邻近的硬脑膜供血。
2)脊髓后动脉:供应延髓和上颈髓。
3)脊髓前动脉:供应延髓前面锥体交叉、内侧丘系、舌下神经和上颈髓前2/3;4)延髓动脉:供应延髓椎体、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核、孤束及孤束核。
5)小脑后下动脉:在延髓中、下段之间距基底动脉1.5cm处发出,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供应延髓背外侧、第IV脑室脉络丛、小脑后下部皮质、小脑扁桃体及齿状核等。
该动脉易发生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表现为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
(2)基底动脉由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合成,沿脑桥基底沟上行,终于脑桥与中脑交界处,长约3cm,供应脑桥、小脑和大脑后部及内耳。
基底动脉末端闭塞导致中脑、颞叶内侧、枕叶及间脑受损,表现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1)脑桥支:由BA两侧缘及背侧发出小动脉群,供应脑桥;是脑干出血的常见犯罪血管。
依据其长短及供应脑桥之远近分为三组动脉:前群为旁中央动脉,外侧群为短旋动脉,后群为长旋动脉。
闭塞均出现特殊临床综合征。
脑桥动脉太小,血管造影很难显示。
①旁中央动脉:基底动脉发出的最短动脉,长约3mm,每侧4-6条,供应脑桥腹侧中线两旁的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桥核、展神经纤维及部分内侧丘系,一侧闭塞出现脑桥基底(或腹)内侧综合征(Foville综合征),两侧闭塞出现闭锁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