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概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教育研究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2009年07月第07期总第170

博士园地

社会化泛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必然结果。对大学生

而言,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将在大学阶段初步完成从生物机体意义上的“自然人”向承担一定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转变。青年学生能否通过在高校期间的学习、实践,为将来的社会角色准确定位并获得相应技能,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顺利成长成才,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得到优良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廓清大学生社会化的涵义、原则,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于1895年最早运用了“社会化”概念,他在《社会学的问题》一文中用“社

会化”

来形容群体形成问题。[1]美国学者S.柯尼格偏重于社会化对个体的影响,将之定义为一个社

会的民俗美德规范个人行为的过程。[2]而E ·A ·罗斯则更倾向于强调社会化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将之定义为社会中的个体在与他人共同行动过程中产生的对整个社会的归属感。[3]综合看来,社会

化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个体通过所在的社会群体或组织学习社会经验和已有文化;同时,整

个社会又通过社会环境、气氛、风气等实现对个体的熏陶和浸染。个体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不断健全和完善个性,这是社会化对于大学生个体的意义;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这是社会化对于社会整合、文化传承的意义。大学生的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社会化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4]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群体,其社会化必然带有青年期社会化的共同特征;同时,又因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心理状况等特点而呈现出独特的一面。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具有自我

选择性。大学时期之前的社会化主要是以长者和教师的赞赏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外在形式加以强化的,青少年在强有力的引导下学习社会知识和伦理道德。进入大学以后,青年社会化过程有着

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李小豹

(中南大学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要]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大学生社会

化的内容和方式具有自我选择性,其影响因素具有广泛性,其过程具有复杂性和不完全性。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社会化不足、社会化过度、价值观异化等问题。高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0907-0087-03

87

区别于中小学阶段的导引方式和评价体系。相对

来说,大学生活自由度大,独立于教师和家长,因而具有更鲜明的异质性;同时,评价体系也从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单一标准走向多元标准,学习成绩、社会活动、人际关系等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权重,因而与成人多样性的社会生活相接轨。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条件和所接触的社会文化、信息等校园环境,使得大学生不仅主观上需要,而且客观上有条件对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自我选择。与中小学阶段的外在社会化不同,大学生的社会化从原来消极被动的外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内部调控和选择。

第二,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具有广泛性。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化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因素是社会和学校,可以称之为“大气候”和“小环境”。“大气候”是指一定社会时代的文化氛围、社会风气以及国家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等;“小环境”主要指校园文化、校风学风、班级风气等。大学生社会化是多种作用体合力作用的结果,其

中“小环境”的校园文化、校风学风等对大学生心理和兴趣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学习和传递。大学生生活在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之中,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都受这一文化氛围的影响。

第三,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和不完全性。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适逢人生的心理断乳期和心理社会延缓期。由于文化层次和社会期待等因素的影响,与其他社会青年群体相比,大学生社会化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现实路径。一些大学生既有着少年的稚气和冲动,又有着成人的稳重和沉默,他们往往对事物较为敏感,思想善变,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有时会急功近利。“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一般对社会实际接触较少,间接认识较多,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当面临着快节奏、多变性的社会时,大学生往往会感到一种选择的困惑,甚至出现一些失衡现象,如渴望施展才华但实际能力不够,参与意识强但自立意识弱等,出现“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矛盾。这些形成了大学生社会的过程复杂性和程度不完全性的特点。

三、大学生社会化的问题

第一,社会化不足。社会化不足是指部分学生社会化进程缓慢,参与社会和群体时表现出被动、抵制、孤僻、不适应等不良症状。2007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2180名参与者中有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具体表现在: (1自我期望值过高,对实际工作不适应。青年期的大学生容易幻想,再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不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更加大了他们自我估计与社会客观评价的差距。这使他们在现实面前失去平衡,在进入社会中明显感到工作能力不够。(2单纯幼稚,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适应。大学校园环境是相对单纯的,人际关系是简单的师生或同学关系,再加上我国高校教育以正面为主,使大学生形成了用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进入社会之后,人际关系工具化的倾向、激烈的竞争,都会使他们感到困惑和茫然。(3应变能力差。统一的教育教学、统一的标准考核,使大学生偏爱甚至依赖稳定、惯性的生活。走入社会之后,许多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会突然觉得生活上很不适应。[5]这些社会化不足都影响了高校学生社会化的良好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