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概要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自我认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被认为是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基础。
社会化涉及到社会文化、社会结构、个体身份等多个方面,其过程和结果也会受到不同社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社会化过程的相关问题。
一、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社会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与周围环境不断发生作用和调整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在这三个阶段中,儿童期是社会化的核心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和文化制度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未来的行为方式和身份认同。
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个体的身份认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
身份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联系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这些角色和地位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形成的。
价值观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一套与生活直接相关的信仰、态度、观念和规范。
行为方式是指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习惯和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同样是在社会文化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二、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过程和结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交往等。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社会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它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创造的有共同特征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模式等内容的总和。
在文化中,个体接受到的价值观、信仰等会直接影响其身份认同和行为方式。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例如社会阶层、社会网络、社会制度等,这些结构可以制约和引导个体的行为和身份认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社会文化和文化传承。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在社会结构中运作的各种组织形式。
例如家庭、学校、组织、企业、政府等。
这些组织可以为个体提供文化资源、社会支持和社会交往,进一步影响其身份认同和价值观。
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个体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它直接影响了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身的认同感。
大学生社会化现状及产生原因分析
大学生社会化现状及产生原因分析以大学生社会化为切入点,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现状进行调查,进而对产生此现状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提出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提出通过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研究视角。
大学生就业社会化现状产生原因社会实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1998年的9.8%增长到2008年的23%,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加,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和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大学生就业困难,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及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特征及现状1.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及特征社会化是阐释个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一个关键概念。
从广义上看,人的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社会化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从而使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大学生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从过程上看,它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一方面,是大学生个体内化到社会之中,使自身融入到社会中去,与社会形成一体化;另一方面,是社会对大学生实施教化,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成员。
2.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急速转型,传统家庭结构改变以及受到不当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化不足的现象。
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群体意识。
现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其建议
现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其建议发表时间:2008-12-17T14:34:30.013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李辉[导读] 摘要:文章通过探讨社会化的涵义及其历程,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化历程中两个层面的问题即理想中做“诚实人”及现实中做“成熟人”,由此得出“理想”与“现实”相脱节的结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建议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建议对策 1 社会化的涵义摘要:文章通过探讨社会化的涵义及其历程,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化历程中两个层面的问题即理想中做“诚实人”及现实中做“成熟人”,由此得出“理想”与“现实”相脱节的结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建议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建议对策1 社会化的涵义按照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解释,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①对于这个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将这称之为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字眼:做人。
1.1 人之为人的原因若要把握“做人”的内涵,首先要弄明白,人之为人的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学者各有己见,但中国人则多信:人是有德行的动物。
就是说“德”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人无“德”则不称其为人。
《论语·颜渊》中,孔子说:“民无信不立”。
《论语·为政篇》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主张“信”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
“信”则是“德”的一种,《孟子·离娄下》又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认为人不同于禽兽的地方不多,一个人若想使自己不沦为与禽兽为伍,就必须时刻保持人的那些不同于禽兽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独特的心理品质主要就是人的道德品质。
1.2 真正意义上的人---符合一定社会文化要求的社会人国人向来重视“做人”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多认为,个体在诞生之初只是一个自然人。
他们虽具有人的形体,但没有修德、开化,不具有人心和人性,还不能叫做真正的人。
对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思考
对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思考大学生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生理上逐渐成熟,知识储备增加,了解社会的愿望很强烈,另一方面思想、观念、心理还不很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很多矛盾。
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一些对策。
标签:走学生:社会化;对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表现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一个人终身持续的过程,大学生的社会化指的是大学生在高等学校就读期间,通过学习、实验、实践等活动完成基本社会化的过程。
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联接社会、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
是继续社会化的基础。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知识素养较高、思维活跃、辐射力强的特殊群体,是未来社会建设中的骨干力量,其社会化程度对社会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化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职业意识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方面。
1、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培养他们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对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职业意识社会化:大学生时期职业意识已经比较清晰,大学生职业理想变得更加直接和具体,他们已基本摆脱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把职业理想扎根于现实生话。
3、道德社会化: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主要是指价值目标的确立和价值目标的实现及道德关系的建立。
将道德关系逐渐内化,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
用以指导和约束自身行为的过程称之为道德社会化。
大学生已摆脱了少年时期道德的模仿性和不确定性并能够从抽象角度掌握一定的道德规范,从理性高度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分析(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1、自身期望值过高。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自我的视角,以理想化的眼光观察周围环境,认识社会并进行自身角色的定位。
大学生社会化
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
就最一般意义上而言,它是指个体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具体的说就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 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这种社会化对于人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化是整个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通过教育、学习、实践等活动所经历的社会化环节,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努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不断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大学生将实现从一个“自然人”到合格社会人的转变,由“非独立的社会人”转变为胜任社会角色的“独立社会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学生社会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其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一是知识技能的专业化。
这是大学生社会化最基本的任务,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二是思想情操的科学化。
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所处的世界和社会,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合理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投身社会做好思想准备。
三是心理状态的健康化。
要帮助大学生学会面对困难,树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为大学生迈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四是政治方向正确化。
政治上的成熟是社会主义人才观的应有之义,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大学生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自己立足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五是道德品质高尚化。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
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把自己修养成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为自己融入社会做好道德准备。
关于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探讨
关于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探讨作者:王静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8期王静(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武汉 430074)摘要:本文针对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化问题,分析了大学生社化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障碍,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对其进行阐述,指出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6-0113-02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从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身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由此可见,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联系系统的途径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联系系统积极再生产的过程,也是个体积极活动进入社会环境的过程。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跨入社会后人生和事业的成败,因此,整合学校资源,面向社会化培养人才,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社会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教化,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社会化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大学生在校期间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本领获得今后经济独立的条件,在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以获得独立的人格,拥有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最终获得经济和精神的双重独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由此可以看到大学生社会化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形成正确的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为将来投身社会做好思想准备。
学校教育应用各种方式方法,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锻炼他们政治上的分辨能力,思想上的抵御能力,道德上的修养能力,有意识的进行法律教育以及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让他们掌握并遵循社会规范,以更好的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学课程中的社会问题分析
社会学课程中的社会问题分析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学科,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在社会学课程中,我们将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对社会学课程中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当今社会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贫富差距的加大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愈发明显。
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分析。
从宏观角度看,全球化和经济结构变革等因素是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但也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此外,经济结构变革导致了许多传统行业的萧条,造成了大量工人的失业,进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从微观角度看,个人素质和机会不平等也是导致贫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一些人天生具有更好的教育、技能和资源,并且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而另一些人则面临着贫困、教育匮乏和机会不足的问题。
二、性别不平等性别不平等是另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它在各个领域都存在。
尽管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在社会学中,性别不平等涉及到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工作机会、薪资待遇等方面的问题。
女性在就业、升职和薪资上通常面临更多的障碍和歧视。
此外,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也受到限制,这进一步加剧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三、种族和族裔问题种族和族裔问题是社会学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在社会学中,我们将了解到种族和族裔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种族和族裔问题通常涉及到歧视、排斥、社会隔离等方面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种族和族裔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种族歧视和族裔冲突需要我们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去深入分析和理解。
社会学能够揭示出这些问题的社会根源和结构,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
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对策作者:马笑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1期马笑(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襄阳 441053)摘要:文章围绕大学生社会化的概念展开,主要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并试图从个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出应对的策略。
其中作者把心理健康和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范畴,并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235-03社会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即个人通过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即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一个人主动学习的过程;二是社会教化、培养、塑造社会成员的过程。
具体来说,大学生社会化要求大学生有合理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能进行恰当、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能够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
大学阶段是个体进入职业生涯的最后准备阶段,大学生社会化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跨入社会后的成就,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社会化的程度如何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问题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
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新时期的大学生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欠缺,从每年很多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就业后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的社会化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
大学生社会化
一、过度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基础范畴,系指社会个体通过一定方式,掌握社会既存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等方面的成果,习得社会生活技巧,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识、技能和社会规范,习得社会生存的本领,进而才能以独立的身份融入到群体的社会生活之中。
大学教育作为学生社会化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的社会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
社化”(over socialization)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郎首先创用的概念。
他认为过度社会化相当于社会过分整合。
这意味着社会环境(包括人际关系)对人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个人自由(包括个性发展)的发展余地是极为有限的。
过度社会化表现为对社会文化包括文化中的某些消极成分的全盘接受和附随顺从,实质上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偏差现象,即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1]。
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和促进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并充分地发展,以期产生个性互补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社会效果。
由无个性的规格统一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虽然可以高度谐有序,但却要付出进步缓慢、缺乏活力、丧失创造性的代价,沦为没有发展可能性的不幸的社会。
而作为社会精英群体和社会未来重要寄托者的大学生,如果社会化程度过高,流于平庸,其社会危害势必更加严重。
二、大学生过度社会化的表现大学生过度社会化指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和速度超过大学生应有的标准和尺度,出现社会化的畸形。
与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的生理发育趋于成熟,但从心理上却处于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上断乳期”[2]阶段。
处于这一特定阶段的大学生的一般特点是:自我意识不断加强,抽象思维能力迅速提高,想象力丰富,情感富于激情,兴趣广泛持久,心理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智力水平达到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理解力强,知识面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心理和行为都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而就极易出现过度社会化的问题。
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思想模式朝着适应社会 的方向发展 。在社会学角度下看待大学 个 小型的社会 , 让学生在校园中获得社会 阅历 。这种做法虽然 生社会化 问题可以得出新 的观点 . 即大学生社 会化直接关 系到 从 一定程度上帮助 了大学 生的成 长 .但也 同时让学 生轻视 了 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对社会 的适应 能力 . 也直接决定 了学生进入 社会的残酷 。大学校 园即使被校方有意 的经 营, 也不 可能完全 社会后的成长潜力和发展方 向。这就更进一步体 现出大学阶段 达到真实社 会 的程度 。这种营造 出来的“ 伪” 社会 不能够带给
( 三) 大学生经历 的“ 伪” 社会 作 为即将迈入社会 的人类群体 ,大学生与社会 接触 E l 益
间的探讨下 已经得 出, 人类实现社会化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 而人 增 多 ,而各 个大学院校也制定 了各种 政策和体系让 大学生提 类 的大学时期正是这个 阶段中最重要的部分 。大学生将会在 大 前 经历社会的洗礼 。这种 由大学 院校营造 的社会从本 质上说
社会人 ,并通 过社会 知识的学 习和社会 经验 的获得形 成社会 象大部分是负面的。这就使得大学生 了解到的社会是相对 阴暗
所认可的 t l , 理和行为模式 . 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
一
和消极 的。 这就能够让大学生对社会产生恐 惧和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 , 大学生对社会 的认识还可能太过美好。因为 自
从人 生发 展阶段来看 , 大学生处于一个特殊时期 中。作为 即将 踏人社会 的高素质人才 , 大学生 即将 步出校 园走 向社 会 ,
即将脱 离单 纯 的学生 时代 转而进 入更 加 复杂 和真 实 的社 会
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都有哪些障碍(二)
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都有哪些障碍(二)引言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
这些障碍不仅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与个体自身的发展和成长紧密相关。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障碍,并对其进行探讨。
正文:一、家庭环境的影响1. 家庭经济压力的增加2.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3. 家长过度保护的倾向4. 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5. 家庭期望和大学生发展的矛盾二、学校环境的制约1. 学业压力过大2. 学校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僵化3. 学术竞争导致合作意识的缺失4. 社团组织和社交圈子的相对封闭5. 学校对社会化培养的忽视三、社会环境的挑战1. 就业压力的增大2. 社会角色转换的困难3. 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不足4. 社会期望与现实能力的不匹配5. 信息爆炸和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困惑四、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问题1. 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的缺乏2. 个体认知和社会适应的不一致3. 个性特点和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4. 个体追求和社会期待的冲突5. 自我探索和自我表达的困境五、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的挑战1. 成长过程中的焦虑和抑郁2. 压力管理能力的欠缺3. 情绪调节困难和人际关系紧张4. 自卑感和自我怀疑的增加5. 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化的影响总结: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自我意识和心理问题等多方面的困扰和障碍。
理解这些障碍,并采取对应的措施和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过程,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社会心理学论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精品管理资料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一、内容摘要社会化的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领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化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从而为大学生社会化工作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二、理论准备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代社会的起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使自然人转化为社会化的过程。
个体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必须要经过社会化过程,否则个体将无法适应人类社会.个体社会化的研究源于西方心理学界,随后越来越引起社会学界研究者的关注。
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题为《社会性的研究》中已用“社会化”这一概念来表示群体的形成过程.诚如赖特曼所说:“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或她就受着各式各样的人或事件的包围,而这些人和事件会塑造他或她对世界的知觉。
个体认识到他或她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称为社会化过程".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会化“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有鉴于此,我们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就是大学生在社会化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进一步学习、吸收和创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所畅行的行为方式,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能自觉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化阶段。
但是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既有“社会化不足”的现象,也有“过度社会化"的征兆。
这两种现象是与社会化的“度”相背离的两极现象。
当然,社会化的“度”,不能由个人随意制定,它通常是由社会来确定,并通过教育尺度、人才标准、组织成员资格等一系列更为直观、具体的标准体现出来.三、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化不足;过度社会化四、案例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一名大学生驾车与一名骑车的女子相撞,事故发生后这名大学生将伤者连刺8刀致其死亡,而后在逃逸途中被附近民众抓获.警方透露,肇事者承认撞人后准备逃逸,但因发现对方正在记自己的车牌号而拔刀行凶。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从生物个体到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对他们成为社会成员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及特点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自然人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形成社会观念,掌握社会技能,适应社会生活,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领域,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合格成员,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个性和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文化的积累、传递和延续的过程,使人变的更有社会性。
人的社会化和大学生的社会化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大学生是从中学生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拥有作为前期社会化成果的更高的智能基础和知识基础,他们不仅要承担社会延续的自然继承者角色,更要完成作为社会发展开拓者的角色,是承担技术革新、观念更新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后备军。
因此,研究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所谓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与社会的平衡发展,成为能自觉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培养,使大学生逐渐成为一个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合格人才。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终生发展的过程,而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呈现出不同于其它时期的特点,首先,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成熟的过程,是政治理想和信念的养成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其次,大学生同时作为社会化主体与客体,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优势促进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这个时期对他们日后进入社会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第三,大学处于较高的文化层面,本身具有的精英文化使大学生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摘要:随着大学生社会化形式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大学生社会化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高等学校应如何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做好社会角色定位,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所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思考对策1 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及主要特点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自然人通过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技能,形成社会观念,适应社会生活,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教育和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与社会的平衡发展,成为能自觉履行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伴随着人的社会化的终生发展,大学生社会化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不断成熟时期,是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逐步养成时期,是人的社会化一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其次,大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聪明才智,为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大学生知识层面丰富,属于社会高知群体,本身具有的精英素质和文化使得他们能够在更高的起点和层次上完成社会化过程。
2 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从大学生整体思想素质来看,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能够理性地分析和看待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较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体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修养和文化素质。
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如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弱化,价值观念扭曲,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膨胀,价值取向功利化,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问题也很突出,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过程。
这一含义体现了大学生实现和外化自身社会属性的特殊性,并被赋予了明确的自我意义和社会意义。
这些个性特征和意义特征都是与大学生所处社会关系的相对特殊性以及社会通过教育赋予其中的预设性、自为性和期望性相联系的。
二大学生社会化存在的问题1.社会化不足社会化不足是指部分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难于适应大学生活而出现的一系列生活、学习、心理上的不适应问题。
主要是大学新生出现的不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危机困惑和挑战,对于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网教育频道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2180名参与者中有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
大学四年是走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社会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跨入社会后的成败。
而不少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接触少,走上工作岗位后处理不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容易脱离实际,一旦碰壁就一蹶不振。
阅历浅加上自控能力差,使得他们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主要表现在:(1)过于理想化,社会适应不良。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
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
(2)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
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化行为。
大学生的社会化
大学生的社会化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与社会的平衡发展,成为能自觉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从中归纳出如下现象一.政治社会化不够。
在大学期间,对于身处相对开放的校园生活的我们来说,接触什么事物,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几乎全由自己决定。
从问卷里对“您是否愿意到基层或边疆锻炼”以及“你认为目前大多数中国人的思想追求”等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多少感觉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已乘虚而入,淡化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歪曲了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的视角;当谈及对“只要能得到个人最大的满足,违背一点道德规范也没关系”这句话的看法时,只有30%的人不赞成,这表明我们一部分大学生,已在各式的思想潮流中丧失了鉴别力,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随之出现了偏离。
二.生活社会化不足。
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大学生都追求自主、个性、自由和权利,但当说到自己的上学目的时,多数学生表示学习是为了挣口饭吃,更有人只停留在应付家长的层面。
小学生都有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哪去了?如此消极的价值观,同样反映在生活的随意化上。
你的暑假一般怎么过?课余时间干什么?65%的人要睡觉或是玩电脑,这也表明超半数的人对生活没有合理的规划,生活没有规律。
有的还肆意挥霍金钱,只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三.技能社会化不强在“您是否参加社会团体?”这项调查中,只有不到40%的人有社团活动经历,这反映出大学生或出于性格或出于课业繁重的原因,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的客观事实。
比如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活动的门可罗雀,为大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就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埋下了隐患。
另一面,思考一下“你在完成一项工作过程中一般会采取哪种方式?”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独立完成,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大都是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在这个宣扬个性化的时代里自我化愈为突出,喜欢独来独住,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心理趋于自闭的景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教育研究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2009年07月第07期总第170期博士园地社会化泛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必然结果。
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将在大学阶段初步完成从生物机体意义上的“自然人”向承担一定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转变。
青年学生能否通过在高校期间的学习、实践,为将来的社会角色准确定位并获得相应技能,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顺利成长成才,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得到优良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因此,廓清大学生社会化的涵义、原则,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于1895年最早运用了“社会化”概念,他在《社会学的问题》一文中用“社会化”来形容群体形成问题。
[1]美国学者S.柯尼格偏重于社会化对个体的影响,将之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民俗美德规范个人行为的过程。
[2]而E ·A ·罗斯则更倾向于强调社会化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之定义为社会中的个体在与他人共同行动过程中产生的对整个社会的归属感。
[3]综合看来,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个体通过所在的社会群体或组织学习社会经验和已有文化;同时,整个社会又通过社会环境、气氛、风气等实现对个体的熏陶和浸染。
个体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不断健全和完善个性,这是社会化对于大学生个体的意义;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这是社会化对于社会整合、文化传承的意义。
大学生的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社会化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
[4]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群体,其社会化必然带有青年期社会化的共同特征;同时,又因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心理状况等特点而呈现出独特的一面。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第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具有自我选择性。
大学时期之前的社会化主要是以长者和教师的赞赏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外在形式加以强化的,青少年在强有力的引导下学习社会知识和伦理道德。
进入大学以后,青年社会化过程有着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李小豹(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具有自我选择性,其影响因素具有广泛性,其过程具有复杂性和不完全性。
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社会化不足、社会化过度、价值观异化等问题。
高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 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5707(200907-0087-0387区别于中小学阶段的导引方式和评价体系。
相对来说,大学生活自由度大,独立于教师和家长,因而具有更鲜明的异质性;同时,评价体系也从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单一标准走向多元标准,学习成绩、社会活动、人际关系等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权重,因而与成人多样性的社会生活相接轨。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条件和所接触的社会文化、信息等校园环境,使得大学生不仅主观上需要,而且客观上有条件对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自我选择。
与中小学阶段的外在社会化不同,大学生的社会化从原来消极被动的外部接受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内部调控和选择。
第二,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具有广泛性。
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化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因素是社会和学校,可以称之为“大气候”和“小环境”。
“大气候”是指一定社会时代的文化氛围、社会风气以及国家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等;“小环境”主要指校园文化、校风学风、班级风气等。
大学生社会化是多种作用体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小环境”的校园文化、校风学风等对大学生心理和兴趣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学习和传递。
大学生生活在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之中,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都受这一文化氛围的影响。
第三,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和不完全性。
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适逢人生的心理断乳期和心理社会延缓期。
由于文化层次和社会期待等因素的影响,与其他社会青年群体相比,大学生社会化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现实路径。
一些大学生既有着少年的稚气和冲动,又有着成人的稳重和沉默,他们往往对事物较为敏感,思想善变,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有时会急功近利。
“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一般对社会实际接触较少,间接认识较多,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不够。
当面临着快节奏、多变性的社会时,大学生往往会感到一种选择的困惑,甚至出现一些失衡现象,如渴望施展才华但实际能力不够,参与意识强但自立意识弱等,出现“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矛盾。
这些形成了大学生社会的过程复杂性和程度不完全性的特点。
三、大学生社会化的问题第一,社会化不足。
社会化不足是指部分学生社会化进程缓慢,参与社会和群体时表现出被动、抵制、孤僻、不适应等不良症状。
2007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2180名参与者中有56.8%的人认为现今的大学生“社会化不足,仍然单纯幼稚,对实际工作不适应”。
具体表现在: (1自我期望值过高,对实际工作不适应。
青年期的大学生容易幻想,再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不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更加大了他们自我估计与社会客观评价的差距。
这使他们在现实面前失去平衡,在进入社会中明显感到工作能力不够。
(2单纯幼稚,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不适应。
大学校园环境是相对单纯的,人际关系是简单的师生或同学关系,再加上我国高校教育以正面为主,使大学生形成了用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进入社会之后,人际关系工具化的倾向、激烈的竞争,都会使他们感到困惑和茫然。
(3应变能力差。
统一的教育教学、统一的标准考核,使大学生偏爱甚至依赖稳定、惯性的生活。
走入社会之后,许多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会突然觉得生活上很不适应。
[5]这些社会化不足都影响了高校学生社会化的良好效果。
第二,社会化过度。
社会化过度是指个体社会化速度明显高于同类人群,对外表现出社会化过早、过快、过于成熟等特点。
大学生在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中,会面临“难以把握的成熟”。
[6]主要表现有:(1感情生活过度社会化。
异性间的相互吸引和爱慕在大学这个年龄阶段本是很正常的,可部分大学生却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2个人生活过度社会化。
吸烟、酗酒等一些与大学生身份及消费能力不相匹配的行为在校园里蔓延开来。
(3处世态度过度社会化。
利己主义、人情世故甚至尔虞我诈出现在部分学生身上。
有些学生为了考试能过关,送礼走后门,甚至考试作弊。
第三,价值观异化。
价值观异化是指受市场经济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化,更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利,目标呈现短期化倾向,学习目的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更专注于对2009年07月第07期总第170期博士园地88现实物质利益的追逐,淡漠了追求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缺少应有的理想主义精神。
大学时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种自我中心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对国家、集体、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降,进而影响大学生社会化健康有序地进行。
四、大学生社会化的教育对策作为影响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的功能与价值很重要地体现在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化上。
因此,高校应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立足青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政治职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职能。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首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思想引导的方法论方面,要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尊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规律和行为特点,分析研究大学生社会化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引导大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推动自身社会化进程。
第二,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充分锻炼大学生。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它不仅能起到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而且能较好地检验、矫正、补充和激励大学生社会化过程。
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了解掌握相关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将课堂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
要努力为青年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社会实践平台,让他们在走进社会、深入群众、面向基层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第三,丰富学生社团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
社团是社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实践载体。
大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和社团组织初步掌握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和运转范式,以较好的形式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加快社会化步伐。
高校应大力引导社团组织的科学发展,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经费支持、技术支持和有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感染大学生。
志愿服务是广大高校青年认识社会、介入社会的宽广平台,也是促使青年形成正确社会化观念、增强社会关怀的重要手段。
志愿者通过参与各种志愿工作,可以有机会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可以丰富自身生活体验,提高自身素质,增加社会化技能;还可以将知识并付诸实践,对在校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应该充分增强青年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并为其创造丰富的志愿服务机会,使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切实走进社会,融入社会。
第五,净化网络信息资源,有效服务大学生。
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对于高校青年的影响不可小视。
一方面,网络可以拓展青年与社会发生联系的深度、广度;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对正常社交的过分影响也会妨碍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要正确利用网络的有利一面,同时也要勇于面对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提出的挑战,加强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互动,推动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的社会化,努力促使大学生成为一个自觉、自律又能自如地适应社会的成员,在文明生活、健康成长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柯尼格.社会学[M].朱岑楼,译.台北市协志工业丛书,1986.[3]E.A.罗斯.社会控制[M].秦志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杨延林.“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研究”[J].决策探索,2005,(7.[5]蔡锋.“转型期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理论思考”[J].前沿,2006,(12.[6]李辉.“现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其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32.2009年07月第07期总第170期博士园地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