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春秋战国建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戴礼记·盛德》记有:
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 户,八聪,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 上圆下方。 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外水曰辟雍。 „„ 堂高三尺、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圆下 方,九室十二堂,室四户,户二牖。其宫三百 步,在近郊三十里。
总结: ① 平面:长方形 “东西九筵,南北七筵”; ② 上圆下方,以茅盖屋 ③ 用途 —— 礼仪,“明诸侯尊卑” 3·2辟雍 辟雍 原为西周天子所设的大学。 《礼记· 王制》有: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取其四面周水, 圜如壁。
总结
①以宫殿为主体的规划结构;择中、居高 ②礼制秩序: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前朝 后寝 ③ 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 ④ 井田方格网系统式规划方法
二·《周礼》《礼记》等古籍反映的建筑制度
1 ·城市、宫殿 《周礼·典命》: 公之城,盖方九里,宫方九百步; 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宫方七百步; 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宫方五百步。 ——城和宫殿规格,随所封的爵位升减 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鲁 有库、雉、路,则诸侯三门。 ——天子宫殿五重门,诸侯宫殿三重门
④用途:天子的大学
§3· 3 春秋战国建筑遗踪
一·城市、宫殿 1·概况
宫室多属台榭式建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
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藉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 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 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 居民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 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 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皋门 —— 皋,远。皋门在宫殿最南端 库门 —— 有库房,战前笈阅,战后献俘 雉门 ——中门,建有双阙,上悬国典, 以示国人 应门 —— 正朝之门 路门 —— 寝门
天安门
端 午 门 门
太和门 乾清门
《礼记· 玉藻》: 天子诸侯皆三朝 三朝制度 外朝(大朝)、治朝、燕朝。
《管子 · 乘马 》: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城选址考虑到环境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战国建筑概况
一·建筑史分期和历史文化背景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铁器、 耕牛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井田制随 之瓦解,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的发展。 从文化方面看: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产生了对后 世有深广影响的儒家、道家.
Biblioteka Baidu
· 《兆域图》的意义
①《兆域图》的发掘,对战国墓有了全面地认识 ②《兆域图》是按一定的比例绘制的,图中的尺 寸采用“尺”和步”两种单位表示,比例尺约为 1比500。它是中国最早的一幅用正投影法绘制的 工程图,也是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2·春秋时期秦国雍城陵园遗址 ·已发现陵园13座,探明18座墓葬,尚看不出规 律
《新论》: 王者始作圆池似璧形,实水其中,以环壅 之,名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 转王道,周而复始。 《白虎通· 辟雍》: 辟,璧也,象璧圆以法天也。雍者,雍之 以水,象教化流行也。
《月令记》:水环四周,言王者动作法天地, 德广及四海,方此水也,名曰辟雍。
总结 ① 平面:圆形壁,法天; ② 周水 象征王道流转 ③ 位于郊
两间,上端有斗拱承枋,枋上更有斗拱作平坐。
上层未有柱之表现。但亦有两门,一门半启,
有人自门内出。上层平坐似有四周栏干,平坐
两端作向下斜垂之线以代表屋檐,借
此珍罕之例证,已可以考知在此时期,建筑技术 之发达至若何成熟水准,秦汉唐宋之规模,在此 凝定,后代之基本结构,固已根本成立也。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3· 明堂、辟雍
三种表达方式:明堂、辟雍 明堂辟雍 明堂·辟雍
明堂
黄帝时代明堂 周代明堂 汉代以后明堂
黄帝时代明堂--神社
日本 伊势神社 按柰良时期(9世纪)造替
3·1 周代明堂功用和形制
明堂是中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建筑,用于朝 会、祭祀、庆赏、习射、选士、教学等大典。 明堂已无实物
《周礼》、《考工记》中对明堂如是记载: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 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九筵。
《考工记》、《周礼》和 《礼记》等文献中反映的 建筑制度
一· 《考工记》反映的建筑制度
《考工记》是春秋末期齐国的手工业技术的 官书。其作者不详。 西汉年间,献王刘德因《周官》缺〈冬官〉 一篇,就以此书补之。至刘歆校订时,又将 《周官》改为《周礼》,称为《周礼· 考工 记》。 《考工记》是先秦古籍中最重要的科学技术 著作,它记载了6门工艺(攻木之工、攻金之 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 抟埴 之工)的30个工种的技术规则(缺两种)。 其中攻木之工部分匠人一节,反映了春秋 战国许多重要建筑制度。
2· 庙制
《礼记· 王制》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 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 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 寝。
【 注 】 昭、穆原为西周两代王的庙号(昭王、穆王), 后指左右位置,左昭右穆。
7
5
3
大祖
2
4
6
穆
昭
约魏晋,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的形 制。亲尽则祧迁。
1 · 匠人的职责与工官制度 《考工记》中规定匠人的职责有三项: · 建国 即给都城选择位置 ,测定方位、高程 · 营国 即规划都城,设计王宫、明堂、宗庙、 道路 · 为沟洫 即规划井田,设计水利工程、仓库
由此可见,匠人是主管建筑工作的专职官吏。
设专门部门掌管城市和建筑设计、征工、征料 与组织管理,总结经验,制定规范的一整套制度, 称工官制度 。 秦开始置将作少府;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改名大将. 隋称将作监,工官称将作监大监。 唐代工官仍称大将; 宋设监、少监各一; 元代有将作院; 明初设将作司,后隶属工部。
釭的原始用途—连接、构件加固木构件。
周代,榫桙技术还不成熟,在木结构的结点上须加釭 进行加固,或用其连接。
随着木结构技术的进步,釭 → 装饰性的釭
3·中山王墓铜案 斗拱的萌芽
4·采桑猎钫上宫室图
屋下有高基,上为木构。屋分两间,故有
立柱三,每间各有一门,门扉双扇。上端有斗
拱承枋,枋上更有屋下有高基上为木构。屋分
2 ·都城、王宫规划 · 都城规划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 朝一夫。 注: 涂 ——— 道路 一夫 ——— 100×100步2 1步约5-6尺
王宫规制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 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五之尊”
道路规制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 涂。
二 ·建筑特征与成就
1·从建筑材料和技术看: 木工技术成熟,促进了室内装修和家具的制作 → 鲁班(公输般) 瓦的数量和品种增多,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瓦 → 瓦匠 砖的使用
2· 儒家学说,为礼制奠定了基础。不仅出现礼制
建筑明堂,更对此后的城市规划、宫殿、坛庙、陵 寝,乃至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周礼》、《礼记》 3·诸侯出于政治和享乐的需要,大建高台建筑.
· 有隍壕环绕 · 羡道
三·形象资料 1· 云纹铜屋 浙江绍兴狮子山出土 战国早期 形制:为三开间屋 左右壁镂空,后壁中央有窗 屋顶有棱柱,上饰伏鸟 柱、屋顶及底缘,均饰勾连形云纹, 屋前有柱 屋内跽坐六人,有的抚琴,有的吹笙,击鼓
2·装饰性釭 · 釭 (音杠),或称
“金釭,一种铜建筑构件
2·实例 ① 春秋时期秦国雍城遗址 春秋时期秦国都城 1980年以来考古发掘 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每边约长3200米 宫殿与宗庙位于城中偏西 其中1号建筑遗址,推测为一座宗庙
建筑为由仪门、堂、室组成的四合院。 中庭地 面下,有许多密集排列的牺牲坑→ 祭祀性建筑 散水 台阶四周,受檐落水处的砌筑。西周始 用卵石砌筑,唐代出现预制的地砖 阼阶 — 东边的台阶 ② 秦咸阳1号宫殿遗址 战国时期秦国宫殿。城位于陕西咸阳北部高原的 南沿 1号宫殿遗址居中 60×45 M2 的夯土台基,高6M。台上构屋
③ 战国齐都临淄 ·城南北长约5公里, 东西宽约4公里 大城内散布着冶铁、 铸铁、制骨等作坊以 及纵横 的街道 · 大城西南有小城,其中 夯土台高达14米,周围 也有作坊多处
二· 陵墓
1·《兆域图》及中山王陵 1977年,在河北平山的战国中山王王陵,出土了一方 金银错《兆域图》铜版。 兆域,墓茔地。《兆域图》,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中山王陵有封土,同时在封土上又有享堂 形制 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内为横长方形封土台,台 的南部中央稍有凸出,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 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
台东西长达310余米,高约5米; 中间三座王和二位王后的享堂平面各为 52×52米; 左右二座夫人享堂稍小,为41×41米,位置也稍 后退 五座享堂都是三层夯土台心的高台建筑,王的下 面又多一层高1米多的台基,总高可能有20米以上 特征 ① 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庄严肃穆 ② 享堂高居 ③ 等级有序 ④ 有封土(不同于商王陵的“不封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