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周朝汉朝
东周
北朝
南朝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火的使用意义: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说明那时的人类生存环境恶劣,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最需要群体生活。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两地居民种植作物和住房不同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气候,地理)不同:
2、了解世界之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他们能过定居生活的关键因素是:原始农业的出现。
4、原始农业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作物、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时间地点: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
2、炎黄结盟:阪泉之战,黄帝战胜炎帝,炎黄结成联盟
涿鹿之战,炎帝黄帝打败蚩尤、逐渐形成后来华夏族。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发明:①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
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民通商交换。
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天文、历法知识;
④医药;
2、黄帝发明: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
②炼铜,发明弓箭、指南车;
③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隶首创算盘、嫘祖缫丝
3、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黄结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
(2)黄帝、炎帝有许多发明贡献,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更替的过程:尧——舜——禹。
通过禅让制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人:舜、禹。
3、大禹治水事件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创新、无私奉献、坚持不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
2、西周的分封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①根本目的:巩固统治。
②直接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③分封对象:宗亲、功臣等
④诸侯义务: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诸侯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在封地内再分封
⑤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确立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⑥西周等级示意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3、夏朝建立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标志着原始
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
4、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教训?
原因:暴政引起人民的不满;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
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礼器是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商周时期: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泥范铸造法)
(2)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3)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时期:商朝;地位: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利簋(记述了武王伐纣的过程,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甲骨文:
(1)含义:商周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清代,王懿荣
(3)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造字方法: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指事、会意、形声、假借。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经济发展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
2、王室衰微表现:分封制瓦解;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
3、诸侯争霸
(1)原因:①王室衰微;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为自身利益展开斗争。
(2)口号:尊王攘夷
(3)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4、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是谁?他有哪些称霸的有利条件?给我们什么启示?
齐桓公;
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②管仲改革;③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启示:改革是国家富强的动力。
5、如何评价春秋争霸战争?
消极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积极影响:有利于局部地区的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上中下)
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
2、著名战役:桂林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支持者:秦孝公
(4)内容: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影响(作用):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认识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这是谁说的?意思是?反映了商鞅的什么精神?
商鞅;治理国家不一定只能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不一定效法古代。
创新精神。
(2)A、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措施是确立县制;
C、商鞅变法中对奴隶主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
D、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启示:改革是国家富强的动力;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
四、都江堰
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岷江上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水运工程。
影响:它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第8课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2、百家争鸣的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3、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
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秦朝的统一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3、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后来又流行更加简易的隶书。
派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目的:抵御匈奴。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4、秦朝疆域四至: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的暴政的表现:
①繁重的徭役兵役;②沉重的赋税;③残酷的刑法;④焚书坑儒;⑤秦二世更加残暴;
2、陈胜吴广起义:
3、项羽、刘邦起义
4、楚汉之争:汉王刘邦VS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帝位。
刘邦战胜项羽有何启示:得民心者的天下,的人才者得天才。
5、成语或典故:斩木为兵(陈胜)、指鹿为马(赵高)、破釜沉舟(巨鹿之战项羽)、鸿门宴(刘邦、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四面楚歌(项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刘邦)楚河汉界(刘邦,项羽)
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1)概况:时间:前202年人物:汉高祖刘邦都城:长安
(2)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及原因?汉高祖为此采取了什么政策?
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2、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①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③鼓励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十五税一。
作用: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文景之治
(1)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轻徭薄赋,三十税一;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③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2)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
4、从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暴政亡国,仁政立国。
统治者要减轻人民负担,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爱惜民力,发展经济。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
对比秦汉巩固统治的措施?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1、东汉的建立
(1)背景①西汉后期朝政腐败;②王莽施政加剧社会动荡;③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
西汉灭亡:9年,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
(2)东汉建立概况:时间:25年;人物:光武帝刘秀;都城:洛阳;
2、东汉的兴盛——光武中兴
原因:(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作用(影响):汉光武帝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东汉的衰落
(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黄巾起义
(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发。
(2)时间:184年
领导人:张角宗教:太平道
特点:有组织、有准备;结果:失败
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现在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
(3)张骞的优秀品质:报效祖国,不畏险阻,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
2、丝绸之路★
(1
欧洲(2)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东南沿海的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3)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现实意义: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有旅游价值,对于我国西部的开发也有重要的意义。
3、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
官职:西域都护都护府设在乌垒城时间:公元前60年
意义: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西域都护的设置说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2)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_班超_出使西域,他曾派_甘英_出使_大秦_(罗马帝国),甘英到达_安息_后受阻,_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_。
4、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物种):葡萄、石榴、核桃、芝麻、蚕豆、胡萝卜、苜蓿、香料(胡椒)、玻璃、宝石、良种马等。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思考:
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鲁迅从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两方面评价《史记》
2、应该学习司马迁的哪些优秀品质?
答:个人勤奋,敢于直言,秉笔直书,忍辱负重,面对挫折坚韧不拔,意志坚强;
佛教的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注意:佛教和道教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利用宗教麻痹人民,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1、以少胜多的战役
2、三国鼎立
3、“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这是在称赞诸葛亮。
与他相关的成语或典故你还知
道有哪些?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这首诗在说诸葛亮(人物)。
4、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影响: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认识: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经济:屯田;
军事:官渡之战的胜利;
(2)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当时统一中国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远道奔走,北方人水土不服,不习水战;
孙刘联军:联合抗曹,战略得当,战术正确。
(3)三国鼎立局面结束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融合。
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西晋的兴亡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内迁民族: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生活状况: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
结果:内迁民族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影响: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西晋短暂统一的原因:
①统治集团奢侈腐朽;
②诸王势力强大,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③民族压迫政策,内迁少数民族起兵反晋。
4、十六国的统治
(1)十六国: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前秦: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统治:苻坚任用王猛为相,进行改革。
内容:①政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②经济: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③文化: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的兴亡
建立:317年,镇守长江下游的司马睿重建晋王朝,都城建康,史称东晋。
统治:政治——王与马共天下;
军事——北伐(结果:未能恢复中原)
淝水之战战胜前秦;
2、南朝的政治:王朝:宋齐梁陈
政治:前期(宋)——社会安定
后期(梁)——叛乱(侯景之乱)
3、江南地区开发★
(1)时期:东晋南朝
(1)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③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下移民和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2)表现:①农业:耕地面积增加,兴修水利,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广和改进犁耕,精耕细作;
水稻技术:育秧移植;麦稻兼作;双季稻
②手工业:快速发展
③商业: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3)影响: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趋向平衡,为中国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