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保护之敦煌莫高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遗产保护之敦煌莫高窟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的进步,人们不再是仅仅在物质享受的那个初级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步入精神享受这个中级阶段,对于精神享受自然就包括视觉震撼与心灵震撼,让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世界遗产,作为上个世纪留下来的东西,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和精神的震撼,然而这一切就是人们所想要的,面对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世界遗产中观赏,因此,这些物质或者非物质的文化在时间的历练下,显得不堪一击,我们的世界遗产逐渐不再是他原来的模样,渐渐褪去了它历史的痕迹,却涂上了浓浓的现代色彩,对于世界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要,世界遗产中国共有28项文化遗产,8项自然遗产,4项双重遗产。对于西北地区,由于环境比较恶劣,甘肃的莫高窟作为一文化遗产,随着近几年的天气变化,洞中的许多的文物逐渐被破坏。因此,保护世界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莫高窟现代色彩保护破坏震撼
(一)莫高窟的基本信息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它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而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莫高窟所珍藏艺术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宝。它的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二)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三)文化价值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四)主要建筑
1.洞窟现存洞窟735座,内有壁画、彩塑等文物
2.九层楼洞窟编号第九十六号,始建时仅有四层楼,后五层是后来修建的,
内有一尊大佛,是世界“室内第一大佛”。
3.藏经洞陈列馆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
4.莫高窟陈列馆位于售票处对面,陈列着莫高窟出口文物及由专家以1:1
比例重现的几座洞窟。
5.藏经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
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
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
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
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
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三)文化遗产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四)莫高窟的地理位置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全市总面积3.12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
敦煌,古代又称“沙洲”,位于甘肃的最西部,北纬40度、东经94度,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名城。在古代敦煌的地域范围,包括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即今天的敦煌市、安西县、玉门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总面积约168000平方公里。这里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南为祁连山的支脉,北为合黎山支脉,中间为广阔的沙漠、戈壁。玉门关、阳关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西出阳关便是西域:向东通过河西走廊去古都长安、洛阳;向西经南道,出阳关、经鄯善(若羌)、且末、于阗(和田)至莎车,逾葱岭(帕米尔)进入大月氏、安息等国;向西经北道,出玉门关,,经车师前王庭(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到疏勒(喀什),逾葱岭,进入大宛、康居、大夏。而今天的敦煌则以敦煌盆地为主,面积为31200平方公里,人口15万。
莫高窟在敦煌市的东南25公里处,俗称“千佛洞”。它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长约1700余米,与三危山对峙,中间相隔一条大泉河。
大泉河的发源地是在莫高窟以南、大泉河上游约十五公里的大泉处,大泉是一口甜水泉,流经小拉排时,与小拉排的苦水相会合,也就变成苦水了。流经莫高窟时,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在莫高窟前形成的河床宽窄不一,南区的河床宽约50~60米,北区河床宽约60~100米。大泉河正常的流量并不大,大约0.13立方米/秒,但夏季的洪水时期,其流量猛增千倍,有时高达566立方米/秒。春、夏、秋三季一般都看不到有流水,全用来浇灌莫高窟前的小绿洲了,只有冬天冰水覆盖在大泉河上,一片洁白晶莹。
(五)莫高窟现状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2012年06月15日,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遭暴雨,基础设备和文物遭到不同的破坏,多个舍利被破坏;甘肃2011年局部地区强降雨天气多发,共发生90余次暴雨洪水灾害,造成12个市州、69个县区的152.6万人受灾,11人因灾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2亿元人民币。受暴雨洪水灾害影响,甘肃去年有2910间房屋倒塌,153万亩农作物受灾,水毁灌溉设施462处,而地处沙漠戈壁、植被缺少、降雨量稀少的敦煌更是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山洪侵袭,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受灾严重。
去年6月中旬,敦煌遭暴雨袭击,除市区通往莫高窟约4公里路基被冲毁外,洪水还造成莫高窟高压线路、自来水管线、通讯线路严重受损,整个窟区一度断水断电、通讯中断。因持续暴雨,窟区空气湿度超过规定标准,莫高窟被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