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扣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扣子》教学设计

谌小娟

一、分析教材

本节课教材呈现的是一幅“分扣子”的活动情境图,旨在引导学生在分类活动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分类,一直分下去,分法不同但结果相同”这一结论。教材在编排上通过“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来确定分类标准,实际操作活动,通过比较分类结果来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分类活动的过程,学会有条理地思考、表达,并在分类的基础上比较和交流,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

3.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三、教学重点:经历分类的过程,体验分类的结果。

教学难点: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根据教材内容准备纸质扣子,每组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

1、谈话引入:猜谜语兄弟几个人,各走各的们,谁要走错了,出门笑死人(打一服饰用品)

2、淘气不小心把妈妈装纽扣的盒子打翻了,扣子撒了一地,要整理扣子,我们来帮帮他好吗?

1.看一看(出示课件:扣子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的发现?(扣子形状不一样、扣眼数量不一样)

2.想一想

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么多的纽扣,怎样才能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样的纽扣(把同样的放在一起;把纽扣分一分……)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把纽扣分一分就更清楚了,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扣子。(板书:分扣子)

研学一:小组合作,亲历分类过程

说一说可以怎样分扣子?

生:按形状分、按扣眼个数分

1.分扣子活动任务:按形状将扣子进行分类。

(1)议一议:组织学生讨论怎么操作。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不同的分类标准。(板书:形状)

(2)分一分

小组合作要求:小组同学先按形状进行分类,然后合作一起动手分一分。分完后,组内互相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分扣子活动任务:按扣眼个数将扣子进行分类。

(1)议一议:组织学生讨论怎么操作。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分类标准。(板书:扣眼个数)

(2)分一分

汇报结果:观察分的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

( 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研学二:‚每种分法还能继续往下分吗?如果能再分下去,可以怎样分?

1.按形状——扣眼的顺序继续分下去

小组内完成分类

汇报展示(请小组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演示分扣子的过程,并讲解如何分的扣子。教师记录分扣子的过程。)

2.按扣眼——形状的顺序继续分下去

小组内完成分类

汇报展示(请小组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演示分扣子的过程,并讲解,分扣子的过程。教师记录分扣子的过程。)

板书:形状→扣眼的个数扣眼的个数→形状

(3).想一想

比较两次分类,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按照“形状→扣眼的个数”分类和按照“扣眼的个数→形状”的顺序进行分类,结果一样。

研学三:想一想,按照不同标准分下面的扣子,一直分下去,结果一样吗?(出示课件)

讨论:可以按怎样的标准和顺序分类。

①想一想分类的顺序,小组内两人说一说。

②用课件出示6种分类顺序

从形状开始分:形状→颜色→扣眼个数

形状→扣眼个数→颜色

从扣眼个数开始分:扣眼个数→形状→颜色

扣眼个数→颜色→形状

从颜色开始分:颜色→扣眼个数→形状

颜色→形状→扣眼个数

根据刚才的经验猜想结果是否一样。

全班分工,按不同分法分一分,看结果和猜想的是否一样。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在6种不同分类顺序下的分类结果,进一步感受结果的一致性。

(三)自我评价。

1.通过今天分扣子,你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

2.填写“自我评价单”,同组两人互相说一说,互相鼓励一下。

小结: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分类。回家后,请同学们用你学会的分类方法,动手把自己的书桌整理一下。

[评析]: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许多数学问题都曾经在生活中遇到过,只是学生未能意识到是数学问题,也不懂得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因此本节课设计注重三个方面:(一)巧妙设计,引导探索,层层推进

在一年级下册的《分扣子》这一课,教材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一个按扣眼分、一个按形状分。第二个问题:继续分。于是本节课设计为:先分别按扣眼和形状分了后,就按流程:你能继续分吗?然后接着这两类分别往下分,然后观察结论:按不同的标准,分的结果是一样。而且因为都成了一样的,也就说明不能继续分了。

如何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思路走呢?本节课在课前情境导入中,引用生活中的情境“纽扣撒了一地,需要整理”自然引入分扣子这一活动素材。通过学生观察纽扣的摆放情况,激发学生主动分类的内在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二)提供材料,动手实践,体验结果

教材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来自孩子们的直观的已有的经验,不可能全班都说“按扣眼”来分。于是这个环节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去理解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进行分类。在此环节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想一想、分一分,使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分类标准不同带来的分类结果的不同。在学生选一种标准分扣子的过程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或在教师的引导中)开始思考是一直往下分了,或者再进行第二标准的分类呢?还是先按两种分类标准分为两类,然后再分别往下分呢?

(三)引导教学,自主学习,解决探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孩子有序地解决问题。当第一次分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继续分下去。当不能再继续往下分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再分?因为找不到相同的特点了,师生们的理解是没有了共性。

最后拓展难度,继续分类学习。给三种标准的扣子:颜色、形状、扣眼。让学生分组合作分类。只要能分出来,会交流自己的方案,让大家分享,就成功了。让学生再次感受:1、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2、不管按什么标准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整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相互交流的活动中学会知识,发现不论哪种分类的标准,分到不能再分的时候就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学,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体验出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