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读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足语文味作者:张翠兰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09期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能够上足语文味,让学生学出语文味,师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呢?一、制定目标,导向语文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
因此,制定具有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便成了语文课上足语文味的关键。
语文味的教学目标应该由以下三个内容组成:一是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包括需要掌握的字词、文学常识等。
二是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
包括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写作特色等。
三是延伸性目标,包括写作借鉴的训练、思想情感价值观等。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防止非语文的内容侵占语文课堂。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我制定的基础目标是掌握“抹、攥、逮、怦怦、树杈、寒战”等词语;核心目标是1.理清思路,体会插叙写法的好处。
2.分角色朗读课文,赏析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延伸性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核心目标1,教学重点是核心目标2。
教学中,课堂的主体时间我都在紧紧围绕核心教学目标进行,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语文课只有以语文味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才有可能上出语文特色,学出语文味。
二、走进文本,读出语文味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唯一办法。
语文课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不催促,不打扰。
可以整篇读,可以选段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也可以一目十行的速读。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形式不同的读法。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情节较为简单,想快速走进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速读是最好的方法,这样能在有效的时间里尽快获取有用的信息,省时高效。
如《羚羊木雕》为完成核心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插叙写法的好处。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
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能不能把一个句子、一段话、一篇文章朗读好至关重要。
当然,这里的“读”,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的“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傻读、果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是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那么,如何让语文味在读中发散出来呢?一、激情范读,诱发欲望,进入意境在文章的动情之处或学生难以言情之处,教师可进行范读,这样效果会更好。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
教师精彩的范读可以使学生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其中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我选择了一段适合的音乐,根据音乐的旋律,用惊奇、抒情、赞美的语调去范读,让学生在清新的音乐中欣赏朗读。
句中的“静”字,我读得很轻。
让学生有“水很静,江面无波”的感觉;句中的“清”我稍加重音,让学生有一种明亮、惊喜的感觉:句中的“绿”字声调前重后轻扬,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在教师优美的语调中感受到课文的美,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
教师这样有感情的范读,很容易把学生的心带入文本,让学生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情感起伏。
在这样情感的熏陶下,学生们想动情朗读课文的欲望就产生了。
二、技巧指导,搭建桥梁,引向高潮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搭建一座体验的桥梁,打开一个情感的世界,开拓一方思维的天地。
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学生的童趣,读出学生的真情,读出学生的心声。
有感情朗读,读出“语文味”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朗读指导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价值,积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先带领学生读好字音、停顿、重音和语气,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再通过创新朗读教学模式,优化朗读训练,实现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朗读;教学策略;语文味[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3)34-0061-03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高效的朗读指导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的朗读提出要求:“重视朗读,借助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传递汉语声韵之美,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朗读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语言能力的高低。
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流利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打好基石,助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前,教师要从朗读中的字音、停顿、重音、语气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打好有感情朗读的基础,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课文内涵。
(一)关注字音,打好朗读基础读准字音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
在进行朗读之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扫除字词障碍,让学生全面认识、准确理解课文中的生字,在学生准确发音的基础上开展朗读训练。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不同课文以难度逐层递增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生字词,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例如,教师可通过布置预习任务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通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工具书进行查找,并将查找到的信息批注在课本空白处,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自主扫除字词障碍。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场所,但有时候语文课堂显得枯燥,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
为了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入手,创造一个富有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学习环境。
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文言文阅读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同时,可以加入一些新颖的题材或热门话题,结合时事和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可以利用电子辞典、学习软件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和游戏,如语文知识竞赛、剧本创作等,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此外,在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例如,可以利用音乐、诗歌、歌曲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和韵律。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讲述、小品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在学生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可以通过作业、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写作比赛、朗读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通过及时的评价和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进步空间,推动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提高。
总结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厚的语文味,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引入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教学方法、创造积极活跃的教学形式,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措施来实施。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成为了每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在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语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课前准备1. 深入了解教材:教师应深入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2. 搜集相关素材:教师可以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诗歌、散文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丰富的语文环境。
3. 设计精彩的开场: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开场环节,引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解、影视欣赏、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如写作、演讲、朗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的魅力。
3. 引导性的提问: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心。
三、互动方式1. 学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师生互动: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评价方式1.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如写作评价、讨论评价等,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2. 及时的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结语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需要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内容、互动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全面考虑。
只有通过精心的准备和巧妙的设计,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引导您打造一个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的味道
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的味道什么是“语文味”,这一理念是由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在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
他认为“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
那么,语文课如何上出语文味呢?一、前提是净化课堂教学的软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课堂,把语文味的东西沉淀积累1.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
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现在学术界在不少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但在许多问题上已达成共识。
比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纯粹的思维训练课,不是花哨的综艺活动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
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哪一种课,都与语文味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不是我们所提倡和期待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们该用心欣赏;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巴尔扎克构筑了一座座须仰视才见的语言和命运的金字塔,艾略特打开了一片可以让意象与文明自由驰骋的精神牧场……我们应涵咏体味。
语文课让学生品出语文味来
棉 袍黑布 马褂 的背影 。 ” 为什么要 多次提 到父 亲的背影 ?为什 么要细致 描写父 亲的外
貌 、动作? 为什么 多次写 到我的流 泪?让学 生在 充分 朗读 的过程 中明白父 亲的执着 , 理解 父亲的责 任 , 理解 那朴实而深 沉的父爱 , 同时也 明 白我 对父 亲的感情 ,辛酸 中带着理 解和 敬重 。又比如胡 适 《 的母 亲 》的结 尾处有一 句 “ 这广漠 的人海 中独 自 了二 我 在 混
这样逐 层深 人的 朗读 ,学生 的情感 一步步 升华 , 语文 的味道也 就 在逐 步的体会 中越 来越 浓。
二 、品词赏句 ,品 出语文 味来 。
1 .抠词 发 问.品 尝领 悟 。
1 个体 朗读 ,激发 情感 。 .
初 中学 生凑课 文 , 往存 在齐读 偏多 、个体读 偏少 的朗读 现 往 象 ,有一部 分学生 离开 了齐读就 没有 了读 书的欲 望 , 们不难 发 我 现 , 多公 开课上 , 当任课教 师发 出个体 自由朗读课 文的指令 许 每 时 , 大部分 学生还 是齐 读课文 。 绝 好像 齐读 已成 了他们 的一种 朗 读定势 了,甚至早 读 、午 读时 ,语 文课代 表不发 出齐读 指令 , 整
本 的 阅读 中得 到情感 的激发 和体验 , 中感悟文 本的美 , 从 体会 字 里行问 的感 情 ,得到精 神上 的愉悦 和享受 。
如何 让 学生 从 文字 中 品 出语 文 味来 呢?笔 者 尝试 着从 以下 几 方面去 培养学生 的语 感 ,让 学生在 阅读 中品 出语文 昧来 。
个 教室 就说说 闹闹一 团糟 ,没有 几个 能静下 心来进行 个体 朗读 。
要 让学 生读 出语文 味来 ,就必须 重视对 语言 文字 的赏析 ,对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鸟的天堂》: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 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 站在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 真好听。
3、联系上下文品读
我们知道,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 是统一在一起的,他们不是孤立的。就字说字, 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因 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 存在于上下文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 句的一个好方法。
例:《“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 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 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 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 引入歧途。
三、扎扎实实,写出“语文味” 1、横平竖直地写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味”,侧重于识字写字和正确朗
读,这里主要谈谈写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 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写字教学进行得好,有利于巩固汉 字的认知,有利于进行各科书面作业,可以为今后的学 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继承我国书法艺术的传统, 也能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写字 教学的意义,高度重视写字教学。每课的生字都要扎扎 实实地教学生写对写好,横平竖直一笔一画地写,培养 学生严谨的作风,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通过写字修身 养性,受到美的熏陶。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呢?
1、在发现、表演体验中品读 2、在想象中品读 3、在联系中品读 4 、在创设情境中品读 5 、在比较中品读 6、在模仿迁移中品读
……
1、在发现、表演体验中品读 :
小学语文面对的是“儿童”,对于 “儿童”来说,好奇心总是最强的,他们 喜欢发现,喜欢模仿,喜欢表演,他们自 己发现的东西往往是最令他们兴奋自豪的。
由读到写,迁移结合练笔的方式有很多: ①、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仿写词语、句子、段落等。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的重要场所。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语文课堂却显得枯燥乏味,缺乏语文的魅力。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语文课堂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课堂的整洁与美观,让学生在一个清爽宜人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此外,合理的座位安排、适当的光线和温度调节,都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同时,我们还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与热情。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往往只强调知识的灌输,缺少互动性和趣味性。
为了充实语文课堂,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感官方式来感知和理解语文知识。
三、注重文本的选择与解读语文的核心在于文本,选择合适的文本对于语文课堂的培养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注重选择既有内涵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文本,例如经典诗词、名著、优秀散文等。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通过细致入微地分析与解构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意义、情感和美感,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书写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
一方面,我们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字、词、句、段落等层次的讲解,教会学生正确书写的技巧与规范;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与表达能力。
通过书写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语文的魅力与乐趣。
五、关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我们应该关注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可以通过讲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背后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朗诵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随着学生实际表达和阅读能力的下降,近年来各地的语文课程已成为家长和各级政府关注的课程之一。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语文课是培养语文素养的主阵场,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语文,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能,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问题。
下面就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学生互动、红色教育和课外拓展等几个角度谈一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
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语文课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应该有循序渐进、重点明确、知识紧密联系、寓教于乐、多元化等特点。
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在每个科目的教学目标上进行全方位覆盖和巧妙搭配,可以让课堂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也能保证教学效果。
1. 按照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进行分组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按照教学大纲对知识点进行分组。
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解释,同时尽量将知识点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语文作业、小组探讨、课堂演讲、小组竞赛和自由读书时间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和课外活动。
虽然这种方法看上去比较基础,但是却可以很好的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达到出类拔萃的效果。
例如向学生传递经典文学的作品,将小说故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较好的理解经典文学的作品。
2. 全方位的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一直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多角度的出示教学内容,整合各个方面的实用技巧,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解构句子并重新组成句子,最后写出一个文学风格较好的语文句子等方式来进行操练。
并且在学习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对比识别、引导语言表达和模拟阅读等方式来加强学习的效果。
总的来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逐渐爱上语文课程。
二、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构建语文课堂的第一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方式的干净和自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和理解力的提高。
阅读教学如何体现“语文味”
语文的本体论使人们关注到语言的学习是语文的根本属性。
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它的工具性,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语言教学上来。
而语言教学就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上。
一、“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的训练。
”吕淑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通过阅读(包括有声的阅读)培养语感是可行的途径之一。
语感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
(一)比较品味,培养分寸感分寸感是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和把握。
语感是在长期的读写实践中,在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
因此教学时,我们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字、词、句或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分寸感。
第一小学王语执教的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朗读体会句子“春天到了,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时,教师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感受用词的。
师:句子中为什么用“抽出”呢?用“长出”不行么?甲生:我觉得树木发芽的速度特别、特别快。
乙生:我觉得树木是迫不及待长出来的。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
生朗读。
师:还不够快,能再快一点吗? 读出树木发芽的迫不及待。
在这里,教师在理解重点词“抽出”后,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感受“抽出”与“长出”的不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语言的表达效果,学生在“品味”活动中感受了语言运用的准确。
再如赵英老师教授的四年级《自然之道》一课时出示句子:“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将“探出”与“伸出”进行比较,都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推敲,加深体验,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得到逐步提高。
(二)正确流利,培养畅达感畅达感主要是对语流的感受。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
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重要课程,而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到浓厚的语文氛围,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浓厚的语文情感,不仅仅是一项教学任务,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探讨如何在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
关于教学内容选择。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浓厚语文氛围的文学作品来作为教学内容。
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文学经典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诗词歌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语文之美。
教师还可以将一些经典的语文名句、成语等纳入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名句的背景故事、成语的典故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关于教学方式设计。
在教学方式设计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讲授、讨论、朗诵、演讲等方式。
在讲授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图像、实物等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个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在朗诵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文朗诵,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在演讲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演讲的活动,让学生在演讲中展现自己的语文才华,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利用。
在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中,教学资源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教学资源,比如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得到满足。
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比如名人演讲视频、经典名著电子书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关于教学评价方法。
在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的课堂方法中,教学评价同样是重要的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价,比如课堂测验、作业评讲、项目评价等。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语文味”,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成为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趣、更具“语文味”。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语文课要更具“语文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和接受。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更新换代,不断引进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
二、注重文本阅读要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就要注重文本阅读。
文本是语文课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
通过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力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应注重选取富有“语文味”的文本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更加热爱语文学习。
三、注重实践活动四、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要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就要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语文课教学要注意创设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和力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寓言等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从而更加喜欢语文课。
要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注重文本阅读,注重实践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语文味”是可以读出来的
“语文味”是可以读出来的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说:“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 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帮学生通过具体的听、说、读、写言语训练,习得动态的口语、书面语技能,即言语技能,语文学科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中,必须把读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尝到“语文味”。
在《生命生命》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我精心组织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立足于文章的语言形式,带领学生在文章里读一个来回,让学生读出文本的“语文味”,“语文味”其实是可以读出来的。
一、教会学生“先疑后思”读书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可以借助文本的魅力,先激发学生想读的欲望,然后告诉学生一个“先疑后思”的读书方法:就是先小声读一读,找出关键词句,问一问为什么,读出自己的疑问来;再围绕关键词句,想一想词句的含义,用心读一读,体验关键词句的内涵,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读课文之前我先示范了如何“先疑后思”。
当读到“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着双翅,极力地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的手中跃动。
”这句话时,有一个词“鼓动”,让我产生了疑问:翅膀都是振动的,“鼓动”着双翅与“振动”着双翅有什么区别呢?于是我就坐在座位上,自己模拟“振动”双翅和“鼓动”双翅的动作,做完之后,不得不佩服作家用词的准确,因为“振动”是没有什么压力的,它可以在空中自由地振动。
“鼓动”证明它有一种阻力,是用手指在捏着它,把飞蛾被人捏住了想逃生,想求生的极力挣扎表现出来了,所以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在揣摩了这个词之后,对这一段的内容我就有了大致的了解。
这样学生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先疑后思”读书法。
二、让学生读出“词的准确和精妙”学生用“先疑后思”读书方法去读课文,就会很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
比如,学生在读的时候注意到了课文第一小节里的“极力的挣扎”这个短语,提出“已是挣扎了,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极力’呢”这样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在上下文中去找与“极力”相关的句子和词,学生找到“鼓动着双翅”、“生之欲望”等,都表明飞蛾在人的手中“挣扎”,不是一般的“挣扎”,而是在“求生”,所以用“极力”来表明“挣扎”的程度,体现了飞蛾的强烈的求生欲望。
小学语文课堂“三味”教学-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语文课堂“三味”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已还渐趋向于理性的回归。
课堂教学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实践表明,要想让语文课堂彰显出浓厚的语文味。
教者必须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在课堂中“读味”,“言味”“析味”。
一、坚持书声琅琅――“读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内涵总能在不断地阅读中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只有坚持多读,做到书声琅琅,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变化的微妙;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田园的温馨。
反之,则难以深瓤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之中蕴含的哲理。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树立“以读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朗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积极为学生创设充分朗读的机会。
从而能够深入地读出文本的昧,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具体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小组读、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等。
具体的朗读方法可分为:默读、浏览读、从文本的不同角度读、联系上文读。
如此变换方法与形式进行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好地体味文本的思想,读出文本的“味”,实现“积累语言”和“促进人发展”的意义。
例:一位特级教师教学《两只鸟蛋》一文时,采用层层深入,逐步提高的方式,着力对诗歌的朗读进行指导:(1)初步范读,感知大意;(2)自由朗读,掌握字词;(3)分自然段指名读;(4)重点赏析品读;(5)加动作表演读;(6)背诵读。
如此朗读指导训练。
促进了学生的读中感悟与理解,学生读出了层次,读出了智慧,读出了诗歌的韵味,从而轻松自然地体会到了文章所蕴含的主旨――爱护鸟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强化语言训练――“言味”《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相信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是“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
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读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多年来,语文教学大多行走在它的边缘。
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
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必须体现在真实的教学环境里时下,开课老师追求的是“课堂气氛活跃”。
什么叫“活跃”?就是问问答答,你说,他说,大家说。
发问之后,举手如林;回答之后,掌声四起。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开课者费尽心思,甚至“不择手段”,也就不足为怪了。
包装与演戏,是当今公开课为追求“活跃”而犯的通病。
开课教师常常讲究包装,上课表演性强,作秀给听课教师看。
课前大都把问题透给学生,以便课堂上能准确回答;选好口齿伶俐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大显身手;讲课时按操练好的程序“复制”,只要求学生按部就班。
期间,教师不时来些俏皮话或成人笑话,对能回答问题的同学夸奖鼓励。
一节课下来,居然也热热闹闹,掌声不断。
这也引发了语文教师的思考:语文课堂要不要披上华丽的装饰外衣?课堂上五彩缤纷,热热闹闹的表象里,究竟有多少语文的成分?这样的课堂,这样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能制造出“语文味”吗?因此,语文课堂要体现浓浓的“语文味”,一定要真正回归语文。
我们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触摸语言文字,不是搞包装与表演,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自由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更好么?让课堂成为一个能用简单词语构建的使心灵震撼飞扬的快乐场所。
谈谈“语文味”
谈谈“语文味”摘要:“语文味”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语文教师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一、书声琅琅,读出“语文味”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正如叶老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
”充分地读,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潜心品读入文本语文课堂上最动听的声音,就是学生的读书声,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在吟诵种感悟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我们可抓住课文的精妙之处,引领学生反复品读,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句子中去玩味。
一位老师上《黄鹤楼送别》,学到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时,她这样引导学生读:“这‘孤’字,是一份落寞,一起读——;这‘孤’字,是两心牵挂,读——;这‘孤’字,是缕缕相思,读——;这‘孤’字,折射出的是那亘古不变的友情,读——”这样通过反复诵读诗句,把情感推向高潮,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孤寂,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飞扬,生命在阅读中成长,而浓浓的“语文味”也在这不露痕迹的诵读中体现出来了。
2、用心默读促共鸣语文课堂需要琅琅的读书声,也需要静静的默读。
默读,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能让学生抓住重点的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进行细细的品析、反复推敲斟酌,从而触摸到作者丰富的内心,领悟到文本表达的艺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指导学生读出语文味-----教学《埃及金字塔》
叶倩如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各方面入手,注重对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维持和拓展,让学生读出语文味。
1、创设竞争情境朗读。
阅读教学中,除了创设交流情境外,也应常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朗读比赛,在读中赛,在赛中读,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
教学《埃及金字塔》一文时,我便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注意读出一咏三叹的效果,读出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爱,接着让全班分小组赛读,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参赛,最后又请大家选两名胆子小,很少在班里站起来读书的学生朗读。
比赛完毕,又让全班同学评选优胜者,并进行表彰或发给奖品。
这样,通过创设“让全班同学当评委”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对朗读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为朗读训练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2、借助多种媒体朗读。
相对于比较枯燥的文本而言,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就会更简单有效。
低中年级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3、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朗读。
在教学《埃及金字塔》,我出示杨桃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结果跟同位交流。
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嘲笑别人的同学,看到刚才的这一幕,你们想说些什么?然后过渡:听了你们真情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歉意。
看到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
再课件出示老师对学生说的那番话,专门用严厉的语气读其中的一句话给同学们听,学生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对“和颜悦色”一词的理解。
最后重点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感情朗读之中,“谁来和颜悦色地读读这段话”“我们一起来和颜悦色地读读这段话。
这样的教学,“语文味”浓浓。
二、细读文本,提升朗读能力,于领悟时动情朗读,读出“语文味”但,如果仅仅为了“读”而读,是“假读”,是形式化的无效的读。
还是这篇课文,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感氛围,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
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三、以读代讲,丰富朗读层次,在品味中有效朗读,读出“语文味”记得教育专家说过,有很多语言质朴,平凡中包含深情的文章,教师千万不要多讲,只要用心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读中领悟,使自己的情感一次次和作者发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