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呈现浓浓“语文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应呈现浓浓“语文味”
摘要:在看过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形式之后,回归现实的常规课堂,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

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诵读品词练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0.232
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道崭新的风景线:课堂上课件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的自主探究……但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看过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学形式之后,回归现实的常规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使语文课堂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1 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想要让语文课彰显语文味,最重要的手段是读。

诵读,能够让学生记住文本中优美的语言;诵读,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原文的韵味;诵读,享受文本意境的熏陶,培养自己的语言感觉。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激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当然,这里的“读”,不是有口无心的读,而是带有一定目的的读,每读一遍都会理解更深刻、效果更佳的读。

如我们在学习《小珊迪》这篇课文时,第一步可以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文本,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小珊迪。

接下来,老师
把学生说出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每一个学生感悟不一样,站的角度也不一样,想出来的词语肯定也会千差万别。

只要是学生领悟出来的,都应该积极地去鼓励。

但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出从文章里哪些地方能看出这些词语所描述的小珊迪来。

然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十足的语文味。

2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读书一定要细嚼慢咽,方能体会其味道。

小学语文选取的大多是文质优美、声情并茂的文章,语言点也非常多。

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反复推敲,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1 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
任何词语、句子都是用来诠释整个文章的情感的。

因此要真正体会字、词、句的味道,我们必须要对文章有总体的把握。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字、词、句的意蕴和情味。

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

2.2 在比较中品词赏句
有了比较,才能发现不同。

品词赏句时,适度引入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并能充分发掘语言的精湛之处,也就是闻出其中的语文味。

笔者在教《葡萄沟》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请学生阅读文本,说出吐鲁番的葡萄的颜色;然后又让学生将这些颜色用一个
词语概括,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五光十色”。

这时就追问: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学生又说出了“五颜六色”。

这里笔者提出一个思考题:“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哪个更能体现出吐鲁番葡萄的颜色特点来呢?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品读中,渐渐地领悟到了:吐鲁番的葡萄是透明的,表面很有光泽,就像珍珠一般,亮晶晶的,所以用“五光十色”更好。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五光十色”这个词的含义也真正理解了。

3 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3.1 圈画批注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圈点勾画,进行批注,亲历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使阅读能力得以提升,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学中笔者经常要求学生读了文章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体会。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批注?实践中,笔者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批注方式,例如:写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填补式批注,还注意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必要时亲自把自己的阅读批注展示给学生看。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也尝到了批注阅读的甜头。

3.2 反反复复练读写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所以,阅读教学一定要与写作相结合,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平时阅读到的东西,同时写作过程中也更能发现自己阅读量的不足,从而更加激发自己阅读的内动力。

老师可以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指导学生仿写,逐渐让精炼、优美的表达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4 诵读积累,拓展语文的“味”
4.1 多诵读,感受经典的韵味
古典文学作品讲究韵律,富有音乐美,正因如此,都比较适合读。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或范读,或轮读,或齐读,让学生慢慢走进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感受经典的韵味。

在教古诗《暮江吟》时,笔者自始至终将读贯穿整堂课:第一遍,自读,读准字音;第二遍,同桌互读,纠正字音;第三遍,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第四遍,自读,感受诗文意境。

在交流的过程中又适时进行引读。

一遍遍地读,学生理解了字词,感受到了词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

4.2 多积累,加深经典的魅力
教材中的经典毕竟有限,语文老师要有这样的意识:以教材为媒介,让更多的经典作品展现在学生眼前,加深积累,从而根植于他们心中。

比如学习了《长江之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出示一些关于长江的诗句和成语让学生积累;学习了孔子的名言后,推荐阅读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书《论语》……用这样有意识的拓展,引领学
生在经典这一肥沃的土壤中尽情吸收丰富的养料。

语文味,看似普普通通的三个字眼,其背后包蕴的却是正确的课程理念,灵动的教学智慧和丰厚的语文底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唯有瞄准语文本体,积极摸索母语学习规律,“语文味”——这道亮丽的风景,必将焕发更加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程少堂.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海天出版社出版,2006.
[2]袁文娟.品味语言——体现语文教学之本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2).
作者简介:李娟(1981-),女,陕西渭南人,陕西省渭南市实验小学,陕西渭南 714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