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提要:在新课程理念下, 语文课堂必须是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 要想让课堂具

有生成性, 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做好。首先是认真备好课, 在备课中应关注学生的个

性和生活的环境,课前预设为生成留下余地。其次是要让课堂具有生成性, 就要让

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敢发问的课堂, 通过学生的问题了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资源。再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民主平等的作风,才能促使课堂具有生成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师学生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要具有生成性,是一种动态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 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 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让课堂更具活力。生成性的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 传统课堂中, 教师更多关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与自己提前预设教案的吻合度,教师提前预设了问题和答案,甚至方法,过程成了唯一性的,不允许节外生枝。教师在课堂上给人的感觉是思维活跃,

好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实学生是被迫跟从。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 学生也花更多的时间揣测教师想让我回答什么。这一过程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 有时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教学过程也显得乏

味无比, 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新课程理念下,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性的

课堂, 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 是在师生、生生多重组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 在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利用各

种积极因素,及时捕捉教学生成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努力建构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关注课堂生成,有利于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有利于对学生感悟、体验的珍视和对学生智慧的保护,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前提条件

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

还要对教材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在传统的教学中, 一个优秀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熟悉, 可以说倒背如流, 教学设计详尽无比, 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都已经预设好, 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课堂就是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这样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会对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视而不见或不能及时处理, 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组织学生进一步深

入学习与拓展生成。并且教师很容易在备课中忽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 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 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意义生成。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要把学生当

成重要生成性资源来对待,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这也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学生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理解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教授《边城》一文, 如何让城市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谈到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就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参的理解,不考虑他们的体验, 学生很难深入理解, 我们可以从城市生活的环境入手, 从身边人际关系入手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这样就可以化解时代相隔而造成的难题了。只有在备课中考虑到了我们的学生, 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课堂才能有生成性。

要想让课堂具有生成性, 在备课时我们还要多想几个意外, 学生会在课堂中想到那些问题, 我们教师如何来应对。要想很好的应对这些意外, 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教参, 要深究教材之意,必须走到教材之外,给我们在课堂上留有更多的余地。例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 如果教师对《红楼梦》不熟悉, 那就很难应对课堂的变化, 很难促进问题的生成, 也难以给学生带来兴趣,这种情况下课堂也就没有了生机。有时学生会问:林黛玉总是哭哭啼啼, 贾宝玉为什么还要喜欢她?诸如此类的问题, 有时候会让我们的老师措手不及,不熟悉原著的,就只能回避,如果教师有了充分的准备, 会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 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

本小说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 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 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 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

二、设计问题是课堂具有生成性的基础

要想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成性的课堂, 课堂就要成为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 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的课堂要有变化,要活跃, 教师们都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要把一言堂改为多言堂,努力从演员向导演转变,变成导演也就盘活了课堂,在课堂尽量安排很多学生发言, 但有时也容易落入自己的老套。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设计好的, 只不过有了明确的分工, 或是变换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活跃了起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骨子里还是死板的,没有为课堂的意外预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不单要有教师提前预设的问题,还应有生成性的问题。随着同学讨论而生发的新问题,在课堂上,有时更有意义,能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李清照的《醉花阴》时, 教师在分析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讲到瘦体现了词人之情, 尤用黄花比的好。有同学喊到用豆芽比怎么样,针对学生的这一想法, 教师就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用豆芽和黄花的区别,在讨论中学生总结出几点:(1黄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 只在口头上说一说。 (2 黄花与词意相合,词人在前面就写到了东篱把酒黄昏后, 这里自然想到黄花。 (3 黄花在古诗中就作为愁的意象。而豆芽只能说是瘦,写不出愁来,黄花既能写出瘦又能写出愁,有诗歌的意境, 有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此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又把《故乡》

中鲁迅把杨二嫂比成圆规, 《包身工》中的芦柴棒同样是经典的比喻, 如果换成黄花就让人感到不协调了, 所以用什么来比喻同文章的意境有关,圆规芦柴棒重在写形,而黄花重在写神,写情写愁。词语原本不分雅俗,用的恰当就一样传神,经过讨论使学生收获不少。重视学生的问题, 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同样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