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理解答案

合集下载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阅读答案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阅读答案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阅读答案“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回答什么是中华诗歌的精神,然后还要回答,这种精神有没有拓展和变化的问题。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看到的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

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反抗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

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但这个诞生的过程却至今都不能说已经结束。

就仿佛唐代以后的近体之变,相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

“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

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

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

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

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而为。

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强强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答案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答案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答案朱光潜据我的教书经验来说,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欢喜读诗。

从此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一般青年对于文学的趣味还是很低。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

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纯粹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

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

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各人的天资不同,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感觉到趣味,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丝毫不感觉到趣味,也有些人只对于某一种诗才感觉到趣味。

但是趣味是可以培养的。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

这件事实在不很容易。

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记得我第一次读外国诗,所读的是《古舟子咏》,简直不明白那位老船夫因射杀海鸟而受天谴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蒙昧真是可笑,但是在当时我实在不觉到这诗有趣味。

后来明白作者在意象音调和奇思幻想上所做的工夫,才觉得这真是一首可爱的杰作。

“传统诗词给现代生活带来诗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传统诗词给现代生活带来诗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材料二: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江苏省扬州市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基础与运用(本题包括 1-6 题,共 3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6 分)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心绪荡漾;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

笑谈一代天娇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娉( ) 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旁wù() , 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能chù() 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

诗意的人生不容亵渎,不应矫( ) 揉造作;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温文尔雅,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 分)①娉 ( )婷②旁wù() ③chù()立④矫 ( ) 揉造作(2)语段画波浪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2 分)()——()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B.营销战略过于自信自恋,自吹自擂,脱离营销环境,无法实现突围的情况极其普遍。

C.市教育局出台“减负”规定后,实施高效课堂就成为各校破解“减负”难题的不二法门。

D.黎平县红色旅游与侗族文化相得益彰,吸引了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

3.对下列有关句子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因为经常见到听到,大家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因果复句)B.这么热的天气,大人尚且受不了,何况是小孩子?(递进复句)C.“无论是在孤独的漫漫长路中,还是在千磨万击的逆境下,君子总能自强不息。

”这个句子是一个假设复句。

D.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选择复句)4、下列文学常识与语法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两小时。

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练习)(解析版)

第02讲  把握主流考法(客观题)(练习)(解析版)
③比喻论证。把艺术的修养比作人体的营养,论证艺术修养要创造性地消化;
④类比论证。用人体消化营养来类比诗人借鉴古诗语言,论证要创造性借鉴古诗的语言。5.①借鉴诗歌语言的艺术性与飞跃性。
②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
③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④让孩子从小接触诗词。
⑤以大众化的传承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三段段“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富于跳跃感的节奏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日常语言中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等内容可知,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应借鉴诗歌语言的艺术性与飞跃性。
从材料二第二段“现在能写古体诗词的人还有不少,并不限于专业研究者。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和第三段“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可知,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应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富于跳跃感的节奏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日常语言中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存在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因此,省略掉这些字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比如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古典诗歌的语言离开散文越来越远,这就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别扭,这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

《弘扬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阅读答案

《弘扬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跨越困境、不断前行的过程。

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坚实厚重的历史,了解她的崇高与苦难,完全可以从了解古代文学特别是诗词入手。

诗歌是诗人对所处时代的描写和反映,堪称生动形象而又具体真实的历史记录。

一部《诗经》就是当时生活百科全书式的记录。

例如,其中的《豳风·七月》有对先民们四季繁忙劳作的生动叙述;《秦风·无衣》则体现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同仇敌忾。

若想了解盛唐的富庶繁华,最直观的记载莫过于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究其根本,诗歌的产生总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不少诗作词作还有具体可考的“本事”。

中国诗史历来以中华历史作为它的基石,文史相通,密不可分。

诗词所提供的历史信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

它包含着一种审美认识,使学习知识与审美活动融合统一,因而趣味性强,易为普通民众接受。

它又是当时人们心灵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历史细节上更富于真实性,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中华民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积极进取、友爱和谐而又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

《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对这种民族性格的绝佳诠释。

诗歌是情感与思想的双重结晶,是文化思潮的自然产物。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具象化、个性化的显现方式。

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为其骨干,又容纳吸收了道家、法家和佛家等各个思想流派,形成了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这些在古典诗词中都有鲜明体现。

诗人杜甫、李白、王维分别被称作诗圣、诗仙、诗佛,正好大致对应了儒、道、释这三个思想流派。

杜甫的远祖杜预曾为《左传》作注,在经学上极有成就,他的祖父杜审言则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

儒学和诗歌是杜甫的家族传统,他用自己的毕生践行使二者达到完美融合的境地,以至于宋人有“老杜似孟子”的说法。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诗中体现的正是儒家那种关爱苍生、兼济天下的胸怀。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记者:中华诗词有何特点?其美感体现在何处?叶嘉莹: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之一,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是其重要特点。

什么是中华诗词之美?中华诗词之美首先体现在中国语言文字上,独体单音和平仄四声的特征使诗词具备了独一无二的文字与声音美感。

当然,这不是全部。

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诗人、词人内心的感情和生命之境界,是中华诗词最具独特性的美感。

中国古典诗词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特色,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钟嵘在《诗品》中曾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在贫贱艰难或寂寞失意时,没有比诗词更能安慰人、鼓励人的了。

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记者: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中,中华诗词处于何种位置,发挥何种作用?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独特的崇高地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歌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由作者到读者,不断传达出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

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

受益于古诗词,(即便)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却能一直保持乐观、平静。

论述类文本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杨景龙《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轲,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 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舲艦舟再炸艦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炸艦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待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技艺视角下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技艺视角下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含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技艺视角下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华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是自非物质文化研究兴起之后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传承什么?如何传承?都是传承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问题。

就传统艺术而言,技艺是其核心,如果一门艺术的技艺消失了,也就意味着这门艺术已经消亡了。

所以,技艺是保障一门艺术存在和延续的关键。

因此,以技艺为视角讨论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艺术永远是以作品形式存在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才意味着艺术的存在。

但保障艺术作品存在的核心因素,不是表达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固体、液体、气体、光等,而是将这些物质材料按照特定结构组织成艺术作品的技艺本身。

正是艺术家对技艺的掌握,才让一件件生动的艺术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

艺术是以情感为内核的感性形式,这种感性形式之所以给人带来美感,是因为艺术是以作品形式呈现的,艺术作品又是有特定结构的审美形式,而这种特定结构则是构成艺术作品的技艺。

艺术的技艺是人类从实践中摸索和感悟到的,是人类经验的产物。

实践涉及生产和生活两大领域,最初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生存之需。

随着时代的变化,虽然一部分曾用于满足生存之需的经验不再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了,但人类把其中可以表达情感、获得愉悦的事物用于艺术创作。

这些事物包括人类曾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因警示而发出信号的声音、因交流而使用的语言、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的经验、捕获猎物的装扮、庆祝丰收仪式中的肢体动作等等。

这样的例子可以从人类学文献中找到很多。

而当人类将这些从生产和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用于艺术创作,使其结构成以情感人的艺术作品时,这些实践经验就逐步演化为艺术创作的技艺,进入艺术这个专门领域。

这种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较为普遍,如用于造型的石器、壁画、岩画以及用于表演的歌舞、戏剧。

当最初的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出现之后,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明显,一部分人成为身怀创作技艺的艺术家,以具体生动的艺术作品作为生产目标专门从事艺术创作。

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顶着展露,莹琇润泽。换个角度,水珠就有了颜色,每一株小草都有了灵气,每一朵小
试卷第6页,共12页
花都成为仙子,而每一枚露珠呢,当然就是江河之源,生命之泉。
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土坎下,一只灰头土脸的羊子歪着脑袋,仰起脖子,依偎在泥土 上,微闭双眼,轻启小嘴,迎接坎上草皮滴落的水珠。羊子的随性惬意,唤醒我初做母 亲的记忆,孩子不就是这样吸吮乳汁的吗?④忽而醒了,微眯双眼,张一张小嘴,含二
出现,与江河湖海中的漩涡相似,由四周向中间旋转,外圈、内圈,亮圈、更亮圈,旋
着旋着,就旋转成了树杈状,自然天成,无人催促,优哉游哉,渐渐地,又汇入星河, 如同走失的孤雁回到了雁阵。眨眼间,有星星炸裂一般迅速亮一下,释放最强亮光,璀 璨夺目,艳如夏花,成为亿万颗星中最亮的明星,众星拱卫着她,万众瞩目着她,她傲 娇得如同皇冠上的明珠。但仅仅一瞬间,三两秒的样子,又迅即恢复了原样。这昙花一
贵州省遵义市 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
_姓名:.
_班级:
_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曾大兴《文
学地理学概论》)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引起了广泛的 关注,本文从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窥探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
“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东游记》其十三)。比如成都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 祠等,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 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
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不断 丰富,影响越来越大。岳阳楼的名气也是在不断累积和提升的,先由唐代诗人李白赋诗

激发古典诗词的时代魅力阅读答案

激发古典诗词的时代魅力阅读答案

激发古典诗词的时代魅力阅读答案阮直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

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

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

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A】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

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

【B】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

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

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

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文文本阅读(9分,每小愿3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为文学艺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在现代文化中,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创新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古典诗词的魅力、传承和创新方面展开讨论。

古典诗词的魅力中华古代文化历经繁衍,孕育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受到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誉。

古诗词以其无穷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心灵。

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和现实社会中具有鲜明地位的一种文学艺术形态。

其次,古典诗词这一表现形式,可以表达出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哲学思想、审美趣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典诗词恰当地表达出了人们的感情,选用的字词千姿百态、妙不可言,托物寓意、情景交融,足以启发读者深入理解,从而感受到更加纯粹、深刻的情感和世界观。

古典诗词的传承古典诗词的传承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责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典诗词的传承面临瓶颈,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再像以前那么浓厚,加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难以立足。

其中,课堂教育是古典诗词传承的主阵地。

学校的文化课程安排是加强古典诗词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在课堂上扩展阅读选材内容,加大古典文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可以以弥补课本之外的知识空缺,推动学生对古典诗词文化的掌握和理解。

其次,古典诗词的传承也可以通过社会活动来推广。

近年来,不少文化大型活动,诸如诗会、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创作比赛等,以及古典文学大型晚会,吸引了众多古诗词爱好者的参与。

这种社会活动促进了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广大群众对古典诗词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古典诗词的创新时代的变迁,为古典诗词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古典诗词的创新提供了机遇。

古典诗词不仅是文学的遗产,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古典诗词应该将文化的价值和美学价值相结合,发挥出其现代化、多元化的特色。

一方面,古典诗词应该主动与现代文化融合。

激发古典诗词的时代魅力答案解析

激发古典诗词的时代魅力答案解析

激发古典诗词的时代魅力答案解析激发古典诗词的时代魅力①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创新,古典诗词从文献与书本中走上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最近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便是其中代表。

②古人曾说“不学诗,无以言”。

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一扇窗口。

如何做好古典诗词的当代传播让古典诗词与时代同行,对赓续文化根脉有重要意义。

③激发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常读常新的文化内涵以及真切动人的情感体验,利用这份共情可以有效助推古诗词传播。

“中国诗词大会”选取“少年”“出发”等节目主题词,搭建出一个个思接千载、沟通古今的通道,让古典诗词的美学内涵走进当代人的审美世界。

诗词节目中选取作品的题材非常广泛,自然山川、田国边塞、爱情婚烟、思亲怀乡、家国情怀……都流露着抒情主体真实丰厚的胸襟和性情。

诗人们真诚地拥抱生活,坚韧面对多舛的命运,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

再加上康震、郦波、蒙曼等专家学者的解读,使我们这些听者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

④“中国诗词大会”邀请的非遗传承人、空军飞行员、缉毒警察、搜救犬训导员等时代传诵者,用自已的故事诠释古人的诗意、诠释古典诗词的力量。

由贵州支教老师梁俊改编的清朝诗人袁枚的《苔》,以对原作的点化改写为主。

袁枚的《若》本是一首咏物诗,经贵州山区的孩子们翻新流唱后,阐发出新的价值,成为对平凡而卓越的生命的祝福。

“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所有黑暗,为天亮铺排”,新作给予山区孩子对抗卑微的勇气,深化了原作的内涵,感动了亿万国人。

借助传诵者的风采,增强古典诗词的感染力,助推了古诗词的时代传播。

⑤当前,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媒体融合的环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元的展示路径、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互联网时代,这种传播成为身边常事。

随着微信被大众广泛使用,很多致力于古诗词创作、传播、研究的微信公众号也不断涌现。

吟诵、赏析、推介诗歌,开展诗歌创作培训,力求打造高品质的古诗词微信公众号,让人们在繁忙xuān xiāo的生活之余,感受文字的魅力,探寻诗意生活。

“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決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退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受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

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实验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实验中考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实验中考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名著阅读学好语文,就要多读经典好文,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完成题目。

选出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A.《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的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B.《简爱》中,罗切斯特与简爱举行婚礼时,被中止了,因为梅森证实桑菲尔德庄园中神秘的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活着的妻子伯莎。

C.“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父亲的病》。

D.保尔,出生于贫苦的铁路工人家庭,幼年丧父,靠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风美少年》通过年轻人热衷喜爱的方式,呈现和传承国风音乐,推广国风文化。

B.严谨的傅雷多次在家信中向傅聪提出学习要正规化和计划化,生活要科学化的活动。

C.林清玄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丰富优美的文学作品,是他重视阅读、观察和思考的原因。

D.世界知名的摇滚马拉松,已成为全世界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马拉松路跑赛事。

3.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华给小兰猜生肖谜语:“耳大身肥眼睛小,好吃懒做爱懒觉,模样虽丑浑身宝,生产生活不可少。

”小兰回答说:“是猪,排在生肖最后一位,对应的地支是亥。

”B.今年的6月7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一端午节,小华邀请小兰一起去做香囊看龙舟、品粽子。

C.中考在即,小华学习态度仍不端正,小兰劝告道:“时不我待,你身为男子汉,一定要认真学习,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豆蔻年华。

诗歌的继承与创新阅读答案

诗歌的继承与创新阅读答案

诗歌的继承与创新阅读答案《诗歌的继承与创新》阅读材料①诗歌的继承与创新,这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老话题。

更早的不说,至晚在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经提出来了,他叫做“通变”或者“因革”。

“通”和“因”就是继承的意思;“变”和“革”就是创新的意思。

初唐的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

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

盛唐李、杜、王、孟、高、岑等人,立足于现实生活,上追《诗》《骚》、汉魏,摒弃齐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有明确的表示:“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到了宋代,面临唐代盛极难继的局面,于是宋人走出一条新变之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到了明代,“宗唐”成为主流,但毕竟因为缺少创新的力度,成就反而不如宋诗。

五四以来的新诗取得不少成绩,但是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

其中的原因很多,我没能力分析,其中一个原因是新诗过分地学习西方的诗歌,甚至简单地移植形式,而几乎割断了中国诗歌几千年的传统。

②简单地回顾诗歌的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是诗歌要在继承中创新,继承和创新两者不可偏废。

不继承就没有源头,不创新就没有活力。

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这是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当前的诗歌创作,旧体也好,新体也好;文言也好,白话也好,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都会实现其价值。

③中国传统诗歌的形式是建立在汉语特点之上的,是许多年来在人民群众传唱吟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汉语是单音节语,所以才能形成四、五、七言这样整齐的句式(诗行),也才能形成对仗。

汉语有四声的区别,所以才能讲究平仄。

继承传统,就诗歌形式这一个方面而言,就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

至于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

摒弃陈词滥调,贴近人民大众。

在这方面的许多诗人作了有益的尝试。

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会找到一条道路,把诗歌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非连续性文本方长安《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方长安《中国诗教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当代传承》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概念,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

历史地看,诗教是他为中华民族开创的一种诗歌教育传统,并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走向。

诗教由“诗”和“教”组合而成,其意是以“诗”为“教”。

在孔子看来,《诗经》所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阐释而传播,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实现对社会政治、伦理的建构。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经》虽是情感表达的结晶,却具有“兴”“观”“群”“怨”等特点,能“事父”“事君”,具有维系人际秩序的政治功能。

不仅如此,在《论语·为政》里,孔子称《诗经》“思无邪”;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不学《诗》,无以言”。

这些是孔子的《诗经》观,也是其诗教观。

孔子之后的儒者,诸如孟子、荀子、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不断注疏、阐述并践行这些理念,在中国诗歌教育史、文化史上形成“诗教”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

所谓诗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等。

诗教实施主体,由春秋战国以降两千多年里以儒者为主体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多数人默默无闻,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儒,诸如孔门弟子、孟子、荀子、孔安国、董仲舒、司马迁、毛苌、卫宏、郑玄、孔颖达、程颐、程灏、朱熹、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康有为,等等。

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阐释者、传播者,其人生和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来诗教的重要内容。

将“温柔敦厚”定位为诗教核心,要求以“义理”教化民众,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社会的人格建构和诗歌发展。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的阅读答案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的阅读答案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的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13~14题。

(4分)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

待到祥林嫂出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

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以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①)给用什么堵住了罢。

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

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②)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了。

“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见我们。

”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17.对鲁四老爷的话“可恶!然而……”理解正确的是()(2分)A.指卫老婆子光天化日之下结伙劫走祥林嫂可恶,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逃出。

B.指祥林嫂被劫走损害了鲁四老爷家的体面还给他家生活添了麻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C.指卫老婆子一伙人劫走祥林嫂太不人道,还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然而祥林嫂也不该从家里跑出。

D.指祥林嫂光天化日之下被劫走竟无人敢阻拦实在可恶,然而婆婆劫回逃走的媳妇也合理。

18.对鲁四老爷一句“可恶!”的正确理解是()(2分)A.指卫老婆子不该自己荐他,又合伙劫她去,大家看了不成样子。

B.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给鲁四老爷家添了麻烦,还再上门做什么?C.指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被劫走内心愤愤不平,卫老婆子一伙实在可恶。

D.指卫老婆子合伙劫走了祥林嫂,还好意思再鲁四老爷家,是什么意思?答案17、答案:B.解析:鲁四老爷是站在维护他自家尊严和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上说这句话的。

18.答案:A解析:联系下文四婶的话,便不难理解。

阅读答案:垂钓阅读答案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文言文阅读答案论文化创意阅读答案故乡草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阅读答案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A卷)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A卷)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浙江省温州市2021-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A卷)统编版高一必修上2022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高一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A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响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阅读理解答案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题库;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题库。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

《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答案:
1.D
2.B
3.A 答案解析:1.试题分析:A、B、C这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D项说的是古今诗歌意象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2.试题分析:A项原文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C项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D项原文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3.试题分析:A项原文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B项是对第2段第1句话的正确改写;C项是对第4、5段相关内容的正确转述或概括;D 项是对3~5段内容的正确概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