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观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主要的问题行为之一。本文从不同年龄段幼儿攻击性行为分布的特征及原因、不同年龄段攻击行为与性别关系的变化、不同年龄段攻击行为的表现方式的变化三个角度浅析分析学前儿童在园内的攻击性行为。并提出几点教育建议以便幼儿教师参考。
关键词:幼儿攻击行为不同年龄段建议
问题提出
幼儿的攻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气质类型和后天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内在存在的攻击心理在未来生活中的指向。如教养适当,这种内在的攻击心理可能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如征服外部环境并在驾驭外部环境中取得成功,目标就会变成人们心理中的积极成分,如坚韧性、毅力等意志品质;若未受到适当教育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危害集体和社会利益等,则这种攻击就是有害的,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养者应尤其注意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时给予适当教育,以便为幼儿未来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培养融洽的人际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及界定
攻击性行为一般是指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为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它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1】。因此,儿童身上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包括打、踢、推、掐
等身体攻击行为和哄起外号、造谣中伤等口头攻击行为。
一、研究对象、方法及过程
1、研究对象××幼儿园,小中大班六个班级。
2、采用事件取样法即以选定的行为或时间的发生为取样标准,从
而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所需的条件是在自然情境中等待所需要观察行为的出现,当行为出现后立即将行为记录下来。
3、步骤
1)确定攻击行为的操作定义及观察的行为范围。我们把攻击行为
定义为:任何运用踢、抓、拍、拧、掐、推以及运用工具等有
意伤害他人的身体动作,或者是出现骂人等有意伤害他人的言
语攻击行为。
2)确定观察记录的维度,在本次观察报告中,主要从以下两个维
度来进行分析。即:攻击者与被攻击对象的性别关系;攻击行
为的表现方式即身体攻击、言语攻击。
3)编制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表包括攻击者与被攻击者性别、班
级以及针对攻击行为的操作定义所列出来的具体攻击方式。
4)正式观察。正式观察以幼儿园的班级为单位,每个年龄班观察
两次,每次观察的时间是从上午的8点到10点钟,包括儿童
用餐时间、上课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
三、分析及结果
1、攻击行为样本的分布情况
观察记录收集起来以后,最后得到攻击行为事件33件,这33件
攻击行为的发起者年龄和性别的次数分布见表1
表1 攻击者年龄和性别的次数分布与百分数
年龄男百分数女百分数合计百分数
小班11 78.5% 3 21.5% 14 42.4%
中班9 69.3% 4 30.7% 13 39.4%
大班 2 33.3% 4 66.7% 6 18.2%
合计22 66.6% 11 33.4% 33 100%
由表1可知,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此次观察中所占比例最高,是因为在该阶段幼儿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且小班幼儿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因此攻击与冲突主要是由物品或争夺空间引起的。如在小(1)班观察的过程中,在盥洗后回到座位开始游戏活动之前,就有两例因争抢座位而引起的攻击行为。而中大班攻击性行为则成递减趋势,一方面是因为争夺空间物品的现象减少、,因此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几率较低。就本次观察中所得数据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攻击性行为的整体趋势是下降的。
2、攻击者与攻击对象性别关系的年龄变化(见图1)
小班中班大班
图1 不同年龄段攻击性行为性别关系的变化
就观察到的现象而言,小班幼儿对自身的性别概念基本上模糊的,一直被教师强化自身性别角色的意识,所以在活动中幼儿的分组总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来的,即教师基本上以性别概念来对幼儿进行分组。因此无论是在集体活动中还是在自由活动中,同性幼儿待在一起的概率相对来说较高。小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在与同性伙伴交往中抢夺地盘、玩具、食物的现象较普遍,因此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几率较高。根据现有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幼儿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成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2】。性别稳定性大致在4-5岁即中班阶段,幼儿已有了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基本稳定,或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与同性幼儿交往,但与此同时幼儿与同伴交往的需求变强烈,因此在这一时期,同性攻击与异性攻击的差异不太大。到了大班阶段,幼儿对自己、他人的角色有了清晰、稳定的认识。幼儿开始更多的以同性别的同伴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对象,而幼儿在园的攻击行
为主要起源于同伴间的互动,自然,其攻击行为的对象也多以同性别儿童为主。
3、 攻击行为的表现方式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见图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小班中班大班0%10%20%30%40%50%60%70%80%90%100%
图2不同年龄阶段攻击行为的表现方式的变化图
据史慧中的研究:3-4岁幼儿能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且以动词、名词、语气词为主【3】。所说的句子较短,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幼儿的情绪特点是“有感于内,必形于外”,该特点在小班幼儿身上更为明显。因此,小班幼儿一旦与同伴发生争执,身体攻击是他们采取的首要解决问题的方法。4-5岁是学前儿童词汇丰富的活跃期【3】。在该阶段,中班幼儿句子结构发展较为明显且初步学会根据情况确定言语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在中班阶段言语攻击现象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5岁以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且已经具备能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境来调节自己的言语。同时,因父母和教师对大年龄孩子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