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题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和例题整理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和例题整理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和例题整理一、有理数1. 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以及分数。

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用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正负关系。

2. 有理数的加减法有理数的加减法遵循着相同符号相加取其绝对值再加上它们的符号,不同符号相加取其绝对值相减再按绝对值大小决定结果的符号。

例题:计算:(-5) + 8 - 3/5 + 1/43. 有理数的乘除法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和正数的规律一致,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例题:计算:(-4) * 5 ÷ (-2)4. 有理数的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可根据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进行判断,也可以转化为同分母进行比较。

例题:比较:(-3/4) 与 5/8 的大小。

二、比例和比例的应用1. 比例的概念比例是指两个相似的量之间的比值关系,可以通过等式形式表示。

2. 比例的性质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分数的相等、比例的逆比也成比例、比例可相互比较。

例题:已知:a/b = c/d,求证:b/a = d/c。

3. 比例的应用比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规划图、工程施工等领域。

例题:甲、乙、丙三人合伙做一件事,甲出资5000元,乙出资3000元,丙出资2000元。

若利润为15万元,求甲、乙、丙三人分别分得多少利润。

三、实数的乘法与除法1. 正数和负数的乘法正数和负数相乘的结果为负数,负数和负数相乘的结果为正数。

例题:计算:(-6) * 32. 正数和负数的除法正数除负数的结果为负数,负数除正数的结果为负数。

例题:计算:(-9) ÷ 33. 乘方与乘方的运算乘方是指一个数自身连乘多次,乘方的运算分为有理数指数幂、乘方分解公式等。

例题:计算:(-2)^3四、二次根式1. 二次根式的定义二次根式是指含有平方根的代数式。

2. 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二次根式包括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等运算。

例题:计算:√2 * √83. 二次根式的化简化简二次根式可通过合并同类项、有理化分子分母等方法进行。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知识集锦(带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知识集锦(带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知识集锦单选题1、如图,若数轴上的点A,B,C,D表示数−1,1,2,3,则表示数4−√11的点应在()A.A,O之间B.B,C之间C.C,D之间D.O,B之间答案:D分析:先估算出4−√11的值,再确定出其位置即可.解:∵9<11<16,∴3<√11<4,∴−4<−√11<−3,∴4−4<4−√11<4−3,即0<4−√11<1∴表示数4−√11的点应在O,B之间.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实数与数轴.熟知实数与数轴上各点是一一对应关系,能够正确估算出√11的值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2,则它的边长是()A.2√3B.3C.3√2D.4答案:A分析: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解:由题意知: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设边长为a,故a²=12,∴a=±2√3,又边长大于0∴边长a=2√3.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开平方运算等,属于基础题.3、对多项式x−y−z−m−n任意加括号后仍然只含减法运算并将所得式子化简,称之为“加算操作”,例如:(x−y)−(z−m−n)=x−y−z+m+n,x−y−(z−m)−n=x−y−z+m−n,…,给出下列说法:①至少存在一种“加算操作”,使其结果与原多项式相等;②不存在任何“加算操作”,使其结果与原多项式之和为0;③所有的“加算操作”共有8种不同的结果.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A.0B.1C.2D.3答案:D分析:给x−y添加括号,即可判断①说法是否正确;根据无论如何添加括号,无法使得x的符号为负号,即可判断②说法是否正确;列举出所有情况即可判断③说法是否正确.解:∵(x−y)−z−m−n=x−y−z−m−n∴①说法正确∵x−y−z−m−n−x+y+z+m+n=0又∵无论如何添加括号,无法使得x的符号为负号∴②说法正确③第1种:结果与原多项式相等;第2种:x-(y-z)-m-n=x-y+z-m-n;第3种:x-(y-z)-(m-n)=x-y+z-m+n;第4种:x-(y-z-m)-n=x-y+z+m-n;第5种:x-(y-z-m-n)=x-y+z+m+n;第6种:x-y-(z-m)-n=x-y-z+m-n;第7种:x-y-(z-m-n)=x-y-z+m+n;第8种:x-y-z-(m-n)=x-y-z-m+n;故③符合题意;∴共有8种情况∴③说法正确∴正确的个数为3故选D .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新定义运算,认真阅读,理解题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已知min {a,b,c }表示取三个数中最小的那个数,例加:min{−1,−2,−3}=−3,当min{√x,x 2,x}=181时,则x 的值为( )A .181B .127C .13D .19 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可知√x,x 2,x 都小于1且大于0,根据平方根求得x 的值即可求解.解:∵min{√x,x 2,x}=181∴√x,x 2,x 都小于1且大于0∴x 2<x <√x∴x 2=181∴x =19(负值舍去)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判断√x,x 2,x 的范围是解题的关键.5、定义:若10x =N ,则x =log 10N ,x 称为以10为底的N 的对数,简记为lgN ,其满足运算法则:lgM +lgN =lg(M ⋅N)(M >0,N >0).例如:因为102=100,所以2=lg100,亦即lg100=2;lg4+lg3=lg12.根据上述定义和运算法则,计算(lg2)2+lg2⋅lg5+lg5的结果为( )A .5B .2C .1D .0答案:C分析:根据新运算的定义和法则进行计算即可得.解:原式=lg2⋅(lg2+lg5)+lg5,=lg2⋅lg10+lg5,=lg2+lg5,=1,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新定义下的实数运算,掌握理解新运算的定义和法则是解题关键.6、在四个实数−2,0,−√3,−1中,最小的实数是()A.−2B.0C.−√3D.−1答案:A分析:根据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直接求解即可.解:∵−2<−√3<−1<0,∴四个实数−2,0,−√3,−1中,最小的实数是−2,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有理数大小比较: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81平方根是−9B.√81的平方根是±9C.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和0D.√a2+1一定是正数答案:D分析:A、根据平方根的概念即可得到答案;B、√81的平方根其实是9的平方根;C、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与算术平方根是它本身的数要分清楚;D、先判断出a2+1>0,再利用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直接得到答案.A、−81是负数,负数没有平方根,不符合题意;B、√81=9,9的平方根是±3,不符合题意;C、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0,1的平方根是±1,不符合题意;D、a2+1>0,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大于0,符合题意.小提示:此题考查了平方根及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及性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8、按如图所示的运算程序,能使输出y值为1的是()A.m=1,n=1B.m=1,n=0C.m=1,n=2D.m=2,n=1答案:D分析:逐项代入,寻找正确答案即可.解:A选项满足m≤n,则y=2m+1=3;B选项不满足m≤n,则y=2n-1=-1;C选项满足m≤n,则y=2m+1=3;D选项不满足m≤n,则y=2n-1=1;故答案为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根据条件代数式求值问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根据条件正确地代入代数式及代入的值.9、−√64的立方根等于()A.−8B.−4C.−2D.±2答案:C分析:先求出−√64=−8,再求出-8的立方根即可得.3=−2,解:∵−√64=−8,√−8∴−√64的立方根等于-2,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立方根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立方根.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4是(-4)2的算术平方根B.±4是(-4)2的算术平方根C.√16的平方根是-2D.-2是√16的一个平方根答案:D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定义逐项判断即可得.A、(−4)2=16,16的算术平方根是4,则此项错误,不符题意;B、(−4)2=16,16的算术平方根是4,则此项错误,不符题意;C、√16=4,4的平方根是±2,则此项错误,不符题意;D、√16=4,4的平方根是±2,则−2是√16的一个平方根,此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平方根,掌握理解定义是解题关键.填空题11、根据图中呈现的运算关系,可知a=______,b=______.答案:-2020 -2020分析:根据立方根和平方根的定义进行求解即可.解:∵2020的立方根是m,a的立方根是-m,∴m3=2020,∴(−m)3=−m3=−2020,∴a=−2020;∵n的两个平方根分别为2020、b,∴b =−2020,所以答案是:-2020,-2020.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平方根和立方根,熟知二者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2、比较大小:√22______√33(填写“>”或“<”或“=”).答案:>分析:比较两者平方后的值即可.解:∵(√22)2=12,(√33)2=13,∵12>13, ∴ √22>√33. 所以答案是:>.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实数的大小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灵活变通,比较两者平方后的结果.13、写出一个比√2大且比√15小的整数______.答案:2(或3)分析:先分别求出√2与√15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依此即可得到答案.∵1<√2<2,3<√15<4,∴比√2大且比√15小的整数是2或3.所以答案是:2(或3)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实数的大小比较,也考查了无理数的估算的知识,分别求出√2与√15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4、若√a +13与√a 2−53互为相反数,则a 3+5a 2﹣4的值为 _____.答案:12分析:先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得√a +13+√a 2−53=0,再利用立方根的意义进行整理,最后利用整体代入的方法即可求得答案 .解:由题意得:√a +13+√a 2−53=03∴√a+13=−√a2−5∴a+1=﹣(a2﹣5).∴a2+a=4.∴a3+a2=4a.∴a3=﹣a2+4a.∴a3+5a2﹣4=﹣a2+4a+5a2﹣4=4a2+4a﹣4=4(a2+a)﹣4=4×4﹣4=12.所以答案是:12.小提示:本题考查的相反数的应用,立方根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在于整理出所需形式,利用整体代入求解.15、若实数a的立方等于27,则a=________.答案:3分析:根据立方根的定义即可得.3=3,解:由题意得:a=√27所以答案是:3.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立方根,熟练掌握立方根的运算是解题关键.解答题16、据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出国访问途中,看到飞机上邻座的乘客阅读的杂志上有一道智力题:求59319的立方根,华罗庚脱口而出:39.你知道他是怎么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来的吗?请研究解决下列问题:(1)已知x3=10648,且x为整数.∵1000=103<10648<1003=1000000,∴x一定是一个两位数;∵10648的个位数字是8,∴x的个位数字一定是______;划去10648后面的三位648得10,∵8=23<10<33=27,∴x的十位数字一定是______;∴x=______.(2)y3=614125,且y为整数,按照以上思考方法,请你求出y的值.答案:(1)2#,2#,22#(2)y=85分析:(1)根据立方根的定义和题意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1)中的方法计算书写即可得出结果.(1)解:∵x3=10648,且x为整数.∵1000=103<10648<1003=1000000,∴x一定是一个两位数;∵10648的个位数字是8,∴x的个位数字一定是2;划去10648后面的三位648得10,∵8=23<10<33=27,∴x的十位数字一定是2;∴x=22.所以答案是:2,2,22.(2)∵1000=103<614125<1003=100000,∴y一定是两位数;∵614125的个位数字是5,∴y的个位数字一定是5;划去614125后面的三位125得614,∵512=83<614<93=729,∴y的十位数字一定是8;∴y=85.小提示:本题考查立方根,灵活运用立方根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把图(1)中两个小正方形纸片分别沿对角线剪开,将所得的4个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得到如图(2)的大正方形.问题发现若大正方形的面积为32cm2,则小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cm2,边长为___________cm;知识迁移某兴趣小组想将图(1)中的一个小正方形纸片,沿与边平行的方向剪裁出面积为12cm2,且长宽之比为3∶2的长方形纸片.兴趣小组能否剪裁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纸片?请说明理由.拓展延伸如图(3)是由5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纸片,能否把它剪开并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若能,请画出示意图,并写出边的长度,若不能,请说明理由.答案:问题发现: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6cm2,边长为4cm知识迁移:不能裁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纸片拓展延伸:能把它剪开并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示意图见解析,大正方形边长为√5分析:问题发现:先求出小正方形的面积,再根据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求边长;知识迁移:设长和宽分别为3x、2x,利用面积列方程,最后检验即可;拓展延伸:新的大正方形面积为5,则边长为√5,可以把它剪开并拼成一个大正方形.问题发现:小正方形的面积为32÷2=16cm2,∴小正方形的边长为4cm.所以答案是:16;4.知识迁移:设长和宽分别为3x、2x,由题意得:3x⋅2x=12,整理得:x2=2,∵实际问题x为正数,∴x=√2,∴长方形的长为3x=3√2≈5.19>4,即裁剪后的长方形的长大于小正方形的边长,∴不能裁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纸片.拓展延伸:能把它剪开并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裁剪示意图如图所示:∵原图形的面积是5,∴裁剪后的正方形面积也是5,∴大正方形边长为√5.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算术平方根的实际应用、正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有关画图,巧妙地根据网格的特点画出正方形是解此题的关键.18、求下列式子中的x :(1)25(x ﹣35)2=49;(2)12(x +1)2=32. 答案:(1)x 1=2,x 2=−45(2)x 1=7,x 2=﹣9分析:(1)两边同时除以25,再开平方解一元一次方程即可;(2)方程两边同时乘以2,再开平方解一元一次方程即可.(1)解: 25(x ﹣35)2=49,(x ﹣35)2=4925, x ﹣35=±75,x ﹣35=75或x ﹣35=﹣75,解得:x 1=2,x 2=−45;(2)12(x +1)2=32, (x +1)2=32×2,(x +1)2=64, x +1=±8,x +1=8或x +1=﹣8,解得:x 1=7,x 2=﹣9.小提示:此题考查了利用平方根定义解方程,正确理解并掌握平方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及例题第1章平行线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2.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用符号“∥”表示.思考: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3.平行线的基本事实: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思考:为什么要经过“直线外”一点?4.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一贴,二靠,三推,四画.(注意:作图题要写结论)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判断过程:①画出给定的两个角的边(共三条边),公共边就是截线,剩下两条边就是被截线;②根据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判断.同位角: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线的同一侧.内错角:在截线的异侧,被截线之间.同旁内角: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线之间.练习:如图,∠1和∠2是一对___________;∠2和∠3是一对___________;∠1和∠5是一对___________;∠1和∠3是一对___________;∠1和∠4是一对___________;∠4和∠5是一对___________;6.★★★★★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5)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不必在同一平面内)(6)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练习:如图,要得到AB∥CD,那么可添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全部)7.★★★★★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练习:如图,已知∠1=58°,∠3=42°,∠4=138°,则∠2=________°.8.★★★★★图形的平移(1)概念: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相等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2)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3)描述一个图形的平移时,必须指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练习:如图,已知△ABC和其平移后的△DEF.①点A的对应点是________,点B的对应点是________;②线段AC的对应线段是________;线段AB的对应线段是________;③平移的方向是__________,平移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若AC=AB=5,BC=4,平移的距离是3,则CF=________,DB=________,AE=________,四边形AEFC的周长是_________.9.★★★折叠问题方法:(1)找到折叠后和折叠前的图形,若折叠前的图形没有画出,自己必须补画上去;(2)找到折叠前后能重合的角,它们的度数相等;(3)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邻补角的性质、平角等计算出角度.练习:(1)如图,将一张纸条ABCD沿EF折叠,若折叠角∠FEC=64°,则∠1=________.(2)如图,有一条直的宽纸带,按图折叠,则∠α=_______.(3)如图,将一条两边沿互相平行的纸带折叠,①写出图中所有与∠6相等的角;②若∠6=x°,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4的度数.第2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三个条件:(1)含有两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3)都是整式.练习:方程①x -1 y+2=0,②xy =-2,③x 2-5x =5,④2x =1-3y 中,为二元一次方程的是____________.2.★★★★把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1)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则应变形为“y =…”的形式;(2)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则应变形为“x =…”的形式.练习:(1)已知方程2x -3y =7,用关于x 的代数式表示y 得_______________.(2)已知方程3x +2y =6,用关于y 的代数式表示x 得_______________.3.★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方程3x +2y =21的正整数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三个条件:(1)两个一次方程;(2)两个方程共有两个未知数;(3)都是整式.5.★★★★★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思路:消元消元方法:(1)代入消元;(2)加减消元.(注意:一定要把解代入原方程组检验,保证正确)练习:(1)⎩⎪⎨⎪⎧x -2y =23x +2y =10 (2)⎩⎪⎨⎪⎧y =3x 3x +y =126.★★★★常考题型练习:(1)已知代数式kx +b ,当x =2时值为-1,当x =3时值为-3,则a +b =_________.(2)若方程组⎩⎪⎨⎪⎧ax -2y =12x +by =5的解是⎩⎪⎨⎪⎧x =1y =a ,则b =________.(3)已知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2x +3y =k x +2y =-1的解互为相反数,则k 的值是_______.(4)请你写出一个以⎩⎪⎨⎪⎧x =3y =-1为解的二元一次方程组:_______________. (5)已知方程组⎩⎪⎨⎪⎧2x +y =5x +3y =5,则x +y 的值为___________.7.某公司有甲、乙两个工程队.(1)两队共同完成一项工程,乙队先单独做1天后,再由两队合做2天完成了全部工程.已知甲队单独完成此项工程所需的天数是乙队单独完成所需的天数的三分之二,则甲、乙两队单独完成各需多少天?(2)甲工程队工作5天和乙工程队工作1天的费用和为34000元;甲工程队工作3天和乙工程队工作2天的费用和为26000元,则两队每天工作的费用各多少元?(3)该公司现承接一项(1)中2倍的工程由两队去做,且甲、乙两队不在同一天内合做,又必须各自做整数天,试问甲、乙两队各需做多少天?若按(2)中的付费,你认为哪种方式付费最少?8.某企业承接了一批礼盒的制作业务,该企业进行了前期的试生产,如图 1 所示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加工成如图 2 所示的竖式与横式两种无盖的长方形纸箱.(加工时接缝材料不计)(1)该企业原计划用若干天加工纸箱 300 个,后来由于提升工作效率,实际加工时每天加工速度为原计划的 1.5 倍,这样提前 3 天超额完成了任务,且总共比原计划多加工 15 个,问原计划每天加工礼盒多少个;(2)若该企业购进正方形纸板 550 张,长方形纸板 1200 张.问竖式纸盒,横式纸盒各加工多少个,恰好能将购进的纸板全部用完;(3)该企业某一天使用的材料清单上显示,这天一共使用正方形纸板 100 张,长方形纸板a 张,全部加工成上述两种纸盒,且 150<a<168,试求在这一天加工两种纸盒时a 的所有可能值.(请直接写出结果)第3章整式的乘除1.★★★★★公式与法则(1)同底数幂的乘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加.a m·a n=a m+n(m,n都是正整数)(2)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a m) n=a mn(m,n都是正整数)(3)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ab) n=a n b n(n都是正整数)(4)乘法公式:①平方差公式:(a+b)(a-b)=a2-b2②完全平方公式:(a+b)2=a2+b2+2ab(a-b)2=a2+b2-2ab(5)同底数幂的除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减.a m÷a n=a m-n(a≠0)(6)a0=1(a≠0)(7)a-p=1a p(a≠0),当a是整数时,先指数变正,再倒数.当a是分数时,先把底数变倒数,再指数变正.(8)单项式乘单项式: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9)单项式乘多项式: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m(a+b)=ma+mb(10)多项式乘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a+n)(b+m)=ab+am+nb+nm(11)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1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a+b+c)÷m=a÷m+b÷m+c÷m(m≠0)练习:(1)(2a2)3=___________;3y·(-2x2y3)=___________;(9x3-3x)÷(3x)=___________;(-2)0=___________;(-3)-3=___________;(-23)-2=___________;(2a-1)2=_______________;(a3)2•a-2a3• a4=______________;(1-2a)2-(2-a)(1+a)=_______________;(x-2)(x+2)-(1-2x)2=_________________.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a×10-n(1≤|a|<10)方法: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前面有几个零就是负几次方.练习:(1)科学记数法表示0.0000103=_________________.(2)1纳米=0.000000001米,则0.33纳米=________米.(用科学计数法表示)(3)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7.2×10-4写成小数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3.★★★★常考题型(1)已知a+b=3,ab=-1,则a2+b2=___________.(2)若多项式x2-(x-a)(x+2b)+4的值与x的取值大小无关,那么a,b一定满足_____________.(3)关于x的代数式(3-ax)(x2+2x-1)的展开式中不含x2项,则a=___________.(4)若代数式x2+3x+2可以表示为(x-1)2+a(x-1)+b的形式,则a+b的值是.(5)若(x-m)(2x+3)=2x2-nx+3,则m-n=__________.(6)若(2x-5y)2=(2x+5y)2+M,则代数式M应是__________________.(7)如图,一块砖的外侧面积为a,那么图中残留部分的墙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8)如图所示,某住宅小区内有一长方形地块,想在长方形地块内修筑同样宽的两条“之”字路,余下部分绿化,道路的宽为a米,则绿化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m2.(9)定义一种对正整数n的“F运算”:①当n为奇数时,结果为3n+5;②当n为偶数时,结果为n2k(其中k是使n2k为奇数的正整数),并且运算重复进行.例如,取n=26,则:若n=449,则第449次“F运算”的结果是_________.第4章因式分解1.★★★★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多项式....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化成几个整式的积因式.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练习:下列从左到右边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A.(3-x)(3+x)=9-x2 B.(y+1)(y-3)=-(3-y)(y+1)C.4yz-2y2z+z=2y(2z-yz)+z D.-8x2+8x-2=-2(2x-1)22.★★★★★因式分解的方法(1)提公因式法:先确定应提取的公因式,然后用公因式去除这个多项式,所得的商作为另一个因式,最后把多项式写成这两个因式的积的形式.ma+mb+mc=m(a+b+c)确定公因式的方法:系数的最大公因数和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Array(2)用乘法公式因式分解:①平方差公式:a2-b2=(a+b)(a-b)即:(□)2-(△)2=(□+△)(□-△)②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即:(□)2±2(□)(△)+(△)2=(□±△)2练习:(1)下列多项式能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是()A.x2-4 B.x2+2x+4 C.4x2+4x+1 D.x2+y2(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A.x2+4 B.x2+2x+1 C.x2-4x D.-x2+9(3)因式分解:①a3-9a=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x-xy2=_____________________.③x2-8x+16=_________________. ④3ax2-6axy+3ay2=________________.⑤a3-4a(a-1)=_________________.⑥(x-2y)2-x+2y=________________.3.★★★★完全平方式:我们把多项式a2+2ab+b2和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即:(□)2±2(□)(△)+(△)2练习:(1)若x2+(2p-3)x+9是完全平方式,则p的值等于=____________.(2)多项式9x2-x+1加上一个单项式后成为一个整式的平方,请写出3个满足条件的单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十字相乘法:十字分解法的方法简单来讲就是:十字左边相乘等于二次项系数,右边相乘等于常数项,交叉相乘再相加等于一次项。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典型试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典型试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知识网络结构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同一方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侧 ,这样 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

⎪⎪⎪⎪⎪⎪⎪⎪⎪⎪⎪⎪⎩⎪⎪⎪⎪⎪⎪⎪⎪⎪⎪⎪⎪⎨⎧⎪⎪⎪⎩⎪⎪⎪⎨⎧⎪⎪⎪⎪⎩⎪⎪⎪⎪⎨⎧⎪⎪⎪⎩⎪⎪⎪⎨⎧⎪⎩⎪⎨⎧平移命题、定理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 ,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两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

七年级下数学各章知识点总结和重难点题型

七年级下数学各章知识点总结和重难点题型

七年级下各章知识点总结和重难点题型归纳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1 、n m n m aa a +=⋅ (m,n 都是正整数) 如=⋅-23b b ________。

拓展运用n m n m a a a⋅=+ 如已知m a =2, n a =8,求n m a +。

解: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m a =2, n a =8,求n m a+2。

解:_____________________. 2 、mn n m aa =)( (m,n 都是正整数) 如=-4362)()(2a a 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m n n m mn a a a)()(==。

若2=n a ,则=n a 2__________。

3、n n n b a ab =)((n 是正整数) 拓展运用n n n ab b a )(=。

4、n m n m aa a -=÷(a 不为0,m,n 都为正整数,且m 大于n)。

拓展应用n m n m a a a÷=- 如若9=m a ,3=n a ,则=-n m a _____________。

5、)0(10≠=a a ;0(1≠=-a aa p p ,是正整数)。

如81)2(1)2(33-=-=-- 6、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 (a 为相同项,b 为相反项)如22224)2()2)(2(n m n m n m n m -=--=--+-7、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2222)(b ab a b a +-=-逆用:2222222(),2().a ab b a b a ab b a b ++=+-+=-如22244)2(y xy x y x +-=-8、应用式:ab b a b a 2)(222+-=+,ab b a b a 2)(222-+=+ab b a b a 4)()(22+-=+,ab b a b a 4)()(22-+=-9、两位数 10a +b ,三位数 100a +10b +c 。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150题及解析》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150题及解析》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150题及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2小题,共126.0分)1.如图,a//b,AB//CD,CE⊥b,FG⊥b,E、G为重足,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CE//FGB. CE=FGC. A、B两点的距离就是线段AB的长D. 直线a、b间的距离就是线段CD的长【答案】D【解析】略.2.如图,△ABC沿着BC方向平移得到△A′B′C′,点P是直线AA′上任意一点,若△ABC,△PB′C′的面积分别为S1,S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S1>S2B. S1<S2C. S1=S2D. S1=2S2【答案】C【解析】解:∵△ABC沿着BC方向平移得到△A′B′C′,∴AA′∥BC′,∵点P是直线AA′上任意一点,∴△ABC,△PB′C′的高相等,∴S1=S2,故选:C.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可知△ABC,△PB′C′的高相等,再由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即可得到答案.本题考查平移的基本性质: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②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3.如图,直线a∥b,则直线a,b之间距离是()A. 线段AB的长度B. 线段CD的长度C. 线段EF的长度D. 线段GH的长度【答案】B【解析】解:由直线a∥b,CD⊥b,得线段CD的长度是直线a,b之间距离,故选:B.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的定义,可得答案.本题考查了平行线间的距离,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的定义是解题关键.4.如图,AB∥DC,ED∥BC,AE∥BD,那么图中与△ABD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C【解析】解:∵AE∥BD,∴S△ABD=S△BDE,∵DE∥BC,∴S△BDE=S△EDC,∵AB∥CD,∴S△ABD=S△ABC,∴与△ABD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3个,故选:C.【分析】根据等高模型,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等高模型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5.如图,AD,CE是△ABC的高,过点A作AF∥BC,则下列线段的长可表示图中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是( )A. ABB. ADC. CED. AC【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熟记定义是解题的关键;根据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定义解答即可.【解答】解:表示图中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是AD,故选B.6.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2cm的点有() .A. 1个B. 2个C. 3 个D. 无数个【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根据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定义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2cm的点有无数个,故选D.7.直线a上有一点A,直线b上有一点B,且a∥b.点P在直线a,b之间,若PA=3,PB=4,则直线a、b之间的距离()A. 等于7B. 小于7C. 不小于7D. 不大于7【答案】D【解析】【分析】当点A、B、P共线,且AB⊥a时,直线a、b之间的距离为PA+PB.本题考查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解题的难点是找到直线a、b之间的最短距离.【解答】解:如图,当点A、B、P共线,且AB⊥a时,直线a、b之间的最短,所以直线a、b之间的距离≤PA+PB=3+4=7.即直线a、b之间的距离不大于7.故选D.8.如图,点A,B为定点,直线l∥AB,P是直线l上一动点,对于下列结论,其中不会随点P的移动而变化的是()①线段AB的长②△PAB的周长③△PAB的面积④∠APB的度数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A【解析】解:∵点A、B为定点,∴线段AB的长为定值;∵直线l∥AB,∴直线l到线段AB的距离为定值,∴△PAB的面积为定值.∴不会随点P的移动而变化的是①③.故选:A.由点A、B为定点可得出线段AB的长为定值;由直线l∥AB可得出△PAB的面积为定值.综上即可得出结论.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以及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由点A、B为定点结合直线l∥AB,找出不变的量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A,B为直线上两点,C、D为直线上两点,则△ACD与△BCD的面积大小关系是()A. B.C. D. 不能确定【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关键是掌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首先过A作AM⊥l2,过B作BN⊥l2,根据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可得AM=BN,再根据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可得答案.【解答】解:过A作AM⊥l2,过B作BN⊥l2,∵l1∥l2,∴AM=BN,∴S△ACD=S△BCD.故选B.10.如图,直线AB∥CD,GH平分∠CGF,GI平分∠DGF,且HG=15cm,GI=20cm,HI=25cm,则直线AB与直线CD之间的距离是()A. 10cmB. 12cmC. 13cmD. 14cm【答案】B【解析】解:∵GH平分∠CGF,GI平分∠DGF,∠CGF+∠FGD=180°,∴∠HGF+∠FGI=90°,∵HG=15cm,GI=20cm,HI=25cm,∴△HGI的边HI的高=,即直线AB与直线CD之间的距离是12,故选:B.根据角平分线得出∠HGI=90°,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答即可.此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关键是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答.11.在同一平面内,设a、b、c是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已知a与b的距离为4cm,b与c的距离为1cm,则a与c的距离为()A. 1cmB. 3cmC. 5cm或3cmD. 1cm或3cm【答案】C【解析】解:当直线c在a、b之间时,∵a、b、c是三条平行直线,而a与b的距离为4cm,b与c的距离为1cm,∴a与c的距离=4-1=3(cm);当直线c不在a、b之间时,∵a、b、c是三条平行直线,而a与b的距离为4cm,b与c的距离为1cm,∴a与c的距离=4+1=5(cm),综上所述,a与c的距离为5cm或3cm.故选:C.分类讨论:当直线c在a、b之间或直线c不在a、b之间,然后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意义分别求解.本题考查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从一条平行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叫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注意分类讨论.12.如图,a∥b,AB∥CD,CE⊥b,FG⊥b,E、G为垂足,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CE∥FGB. CE=FGC. A,B两点的距离就是线段AB的长D. 直线a、b间的距离就是线段CD的长【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定义以及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熟练掌握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根据垂线的性质以及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以及两直线之间的距离定义分别分析得出即可.【解答】解:A.∵CE⊥b,FG⊥b,∴FG∥CE,故本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CE⊥b,FG⊥b,且a∥b,由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CE=FG,故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A、B两点的距离就是线段AB的长,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根据题意CD与直线a、b不垂直,直线a、b间的距离不是线段CD的长,故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3.如图,,,,那么图中与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不包括)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性质,找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根据两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再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找出与△ABD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即可.【解答】解:∵AB∥DC,∴△ABC与△ABD的面积相等,∵AE∥BD,∴△ABD与△EBD的面积相等∵ED∥BC,∴△BED与△EDC的面积相等,∴和△ABD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ABC、△BDE,EDC共3个.故选C.14.如图,直线AB∥CD,P是直线AB上的动点,当点P的位置变化时,三角形PCD的面积将A. 变小B. 变大C. 不变D. 变大变小要看点P向左还是向右移动【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的性质,熟练掌握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根据两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可以推出点P在AB上运动时到CD的距离始终相等,再根据三角形PCD的面积等于CD与点P到CD的距离的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不变.【解答】解:设平行线AB、CD间的距离为h,则S△PCD=CD•h,∵CD长度不变,h大小不变,∴三角形的面积不变.故选C.15.定义:直线l1与l2相交于点O,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M,点M到直线l1、l2的距离分别为p、q,则称有序实数对(p,q)是点M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定义,“距离坐标”是(1,2)的点的个数是【】A. 2B. 3C. 4D. 5【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定义,理解新定义,掌握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k的点在与已知直线相距k的两条平行线上是解题的关键.“距离坐标”是(1,2)的点表示的含义是该点到直线l1、l2的距离分别为1、2.由于到直线l1的距离是1的点在与直线l1平行且与l1的距离是1的两条平行线a1、a2上,到直线l2的距离是2的点在与直线l2平行且与l2的距离是2的两条平行线b1、b2上,它们有4个交点,即为所求.【解答】解:如图,∵到直线l1的距离是1的点在与直线l1平行且与l1的距离是1的两条平行线a1、a2上,到直线l2的距离是2的点在与直线l2平行且与l2的距离是2的两条平行线b1、b2上,∴“距离坐标”是(1,2)的点是M1、M2、M3、M4,一共4个.故选C.16.如图,已知直线l1∥l2∥l3∥l4,相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都是1,如果正方形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在四条直线上,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A. 4B. 5C. 9D.【答案】B【解析】【分析】过D点作直线EF与平行线垂直,与l1交于点E,与l4交于点F.易证△ADE≌△DFC,得CF=1,DF=2.根据勾股定理可求CD2得正方形的面积.此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和面积计算,根据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构造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是关键.【解答】解:作EF⊥l2,交l1于E点,交l4于F点.∵l1∥l2∥l3∥l4,EF⊥l2,∴EF⊥l1,EF⊥l4,即∠AED=∠DFC=90°.∵ABCD为正方形,∴∠ADC=90°.∴∠ADE+∠CDF=90°.又∵∠ADE+∠DAE=90°,∴∠CDF=∠DAE.在△ADE和△DCF中∴△ADE≌△DCF(AAS),∴CF=DE=1.∵DF=2,∴CD2=12+22=5,即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5.故选B.17.已知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b,c互相平行,直线a与b之间的距离是3cm,直线b与c之间的距离是5cm,那么直线a与c的距离是()A. 2cmB. 8cmC. 8或2cmD. .不能确定【答案】C【解析】解:有两种情况:如图(1)直线a与c的距离是3厘米+5厘米=8厘米;(2)直线a与c的距离是5厘米-3厘米=2厘米;故选:C.画出图形(1)(2),根据图形进行计算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所有情况是解此题的关键.18.到直线的距离等于2cm的点有()A. 0个B. 1个C. 无数个D. 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根据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定义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2cm的点有无数个.故选C.19.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AC与BD相交于点O,若S△ABD=10cm2,S△ACD为()A. 10B. 9C. 8D. 7【答案】A【解析】解∵四边形ABCD中,AD∥BC,AC与BD相交于点O,S△ABD=10cm2,∴△ABD和△ACD如果都以AD做底边时,此时底边上的高相等,∴S△ACD=10cm2,故选:A.根据题意可知△ABD和△ACD如果都以AD做底边时,此时底边上的高相等,从而可以得到S△ACD的值.本题考查平行线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找到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同底等高.20.如图所示,l1∥l2,AB∥CD,CE⊥l1,FG⊥l2,E、G为垂足,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CD>CEB. A、B两点间的距离就是线段AB的长C. CE=FGD. l1、l2间的距离就是线段CD的长【答案】D【解析】解:A、∵l1∥l2,CE⊥l1,∴CD>CE,故本选项说法正确;B、∵AB是线段,∴A、B两点间距离就是线段AB的长度,故本选项说法正确;C、∵l1∥l2,CE⊥l1,FG⊥l2,∴CE=FG,故本选项说法正确;D、∵CE⊥l2于点E,∴l1与l2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线段CE的长度,故本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根据垂线段最短、平行线之间距离的定义对各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即可.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熟知从一条平行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叫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1.如图,△ABC沿着BC方向平移得到△A'B'C',点P是直线AA'上任意一点,若△ABC,△PB'C'的面积分别为S1,S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S1>S2B. S1<S2C. S1=S2D. S l=2S2【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平移的基本性质: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②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可知△ABC,△PB′C′的高相等,再由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ABC沿着BC方向平移得到△A′B′C′,∴AA′∥BC′,∵点P是直线AA′上任意一点,∴△ABC,△PB′C′的高相等,∴S1=S2,故选C.22.某公司员工分别住在A,B,C,D四个住宅区,A区有20人,B区有15人,C区有5人,D区有30人,四个区在同一条直线上,位置如图所示.该公司的接送车打算在此间设立一个停靠点,为使所有员工步行到停靠点的路程之和最小,那么停靠点的位置应设置在()A. D区B. A区C. A,B两区之间D. B,C两区之间【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的长短,正确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根据题意分别计算停靠点分别在各点是员工步行的路程和,选择最小的即可解答.【解答】解:∵当停靠点在D区时,所有员工步行到停靠点路程和是:20×800+15×400+5×200=23000m;当停靠点在A区时,所有员工步行到停靠点路程和是:15×400+5×600+30×800=33000m;当停靠点在AB两区之间时,设距离B区x米,所有员工步行到停靠点路程和是:20×(400-x)+15x+5×(200+x)+30×(400+x)=(30x+21000)m;当停靠点在BC两区之间时,设距离B区x米,所有员工步行到停靠点路程和是:20×(400+x)+15x+5×(200-x)+30×(400-x)=21000m,∴当停靠点在BC两区之间时,所有员工步行到停靠点路程和最小,那么停靠点的位置应该在BC两区之间.故选D.23.定义:直线a与直线b相交于点O,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M,点M到直线a与直线b的距离分别为p、q,则称有序实数对(p,q)是点M的“距离坐标”.根据上述定义,“距离坐标”是(1,2)的点的个数是()A. 1B. 2C. 3D. 4【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定义,理解新定义,掌握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k的点在与已知直线相距k的两条平行线上是解题的关键.“距离坐标”是(1,2)的点表示的含义是该点到直线a、b的距离分别为1、2.由于到直线a 的距离是1的点在与直线a平行且与a的距离是1的两条平行线、上,到直线b的距离是2的点在与直线b平行且与b的距离是2的两条平行线、上,它们有4个交点,即为所求.【解答】解:如图,∵到直线a的距离是1的点在与直线a平行且与a的距离是1的两条平行线、上,到直线b的距离是2的点在与直线b平行且与b的距离是2的两条平行线、上,∴“距离坐标”是(1,2)的点是、、、,一共4个.故选D.24.如图,点A,B为定点,直线l∥AB,P是直线l上一动点. 对于下列各值:①线段AB的长②△PAB的周长③△PAB的面积④∠APB的度数其中不会随点P的移动而变化的是()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A,B为定点从而判断出①不变;再根据三角形的周长的定义判断出②是变化的;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确定出点P到AB的距离不变,然后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确定出③不变;根据角的定义④判断出变化。

七年级下册实数知识点概括及常见题目

七年级下册实数知识点概括及常见题目

七年级下册实数知识点概括及常见题目
一、知识点概括
1.实数的概念
实数是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数的集合,它们可以表示在数轴
上的位置。

实数具有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运算规则。

2.有理数
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正分数和负分数。

有理数之间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还可以
比较大小。

3.无理数
无理数是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它们的十进制表示是
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无理数包括根号2、根号3等。

4.实数的分布
实数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正数在右侧,负数在左侧。

实数
之间可以进行大小比较。

二、常见题目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实数部分常见的题目类型:
1.判断题:给出一个数,判断它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计算运算结果:计算两个实数的和、差、积、商。

3.比较大小:给出两个实数,判断它们的大小关系。

4.补全数轴:给出数轴上的几个点,补全数轴上其它的实数点。

5.排序实数:给出几个实数,按大小顺序排列它们。

6.选择题:根据题目描述选择符合条件的实数。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实数知识点的概括及常见题目类型。

通过熟
练掌握这些知识点和题目类型,可以提高对实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和例题

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和例题

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和例题在七年级数学下学习中,有很多基础知识点和例题需要掌握。

本文将会为同学们分享关于七年级数学下的知识点和例题,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整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由自然数、0和负整数组成的集合。

在数轴上,整数被绘制在0的两侧,负整数位于0的左侧,正整数位于0的右侧。

例题:如果a为正整数,那么a+(-a)=___。

答案:0二、有理数的概念和比较大小方法有理数是指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包括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0。

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可以先通过通分将分母相同后,比较分子的大小,也可以将有理数化为小数进行比较。

例题:用大于、小于或等于号填空:-3____-2。

答案:<三、平面图形的性质平面图形是指位于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包括线段、射线、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

学习平面图形的性质是在后续几个学习单元中的基础,要熟练掌握。

例题:如图,AC=BD,AB=BC,∠ABC=60°,则∠ACB=___°。

[图]答案:60四、一次函数的图像和函数式一次函数是指函数y=kx+b,其中k和b都是常数。

根据k的正负不同,可以绘制出不同方向的直线图像,通过观察函数式,可以判断图像的性质。

例题:已知函数y=2x-5,求其在x=3处的函数值。

答案:y=1五、比例和百分数的运用比例是指两个相同类型的量之间的比值,常用于计算和描述数量关系。

百分数是以100为基数的百分比,常用于表示比例和增长率等概念。

例题:某班级男生占总人数的40%,女生占总人数的60%,如果男生有80人,女生人数是___。

答案:120以上是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和例题的简要介绍,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习题的练习,扎实基础,打好数学基础是理解和掌握高阶数学知识的关键。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全)-七下数学学习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全)-七下数学学习总结

Ⅶ、假设a>0,b<0,a+b>0,那么a、-a、b、-b的大小关系是〔〕A、-a<b<-b<aB、-a<-b<b<aC、-b<a<-a<bD、-b<-a<a<bⅧ、当-1<a<0时,那么有〔〕A、1/a>aB、∣-a3∣>-a3C、-a>a2D、a3<-a2Ⅸ、如果x>2,那么以下四个式子中:①x2>2x②xy>2y③2x>x④1/x<1/2正确的个数是〔〕A、4个B、3个C、2个D、1个Ⅹ、假设x+y>x-y,y-x>y,那么以下式子正确的选项是〔〕A、x+y>0B、y-x<0C、xy<0D、y/x>0Ⅺ、如果关于x的方程x+2m-3=3x+7的解为不大于2的非负数,那么〔〕A、m=6B、m等于5,6,7C、5<m<7D、5≤m≤7Ⅻ、-1<b<0,0<a<1,那么在代数式a-b,a+b,a+b2,a2+b中,对任意的a、b,对应的代数式的值最大的是〔〕A、a+bB、a-bC、a+b2D、a2+b4、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比较大小:例:ⅰ、制作某产品有两种用料方案:方案1是用5X A型钢板,7X B型钢板;方案2是用3X A型钢板,9X B型钢板。

A型钢板比B型钢板的面积大,从省料的角度考虑,应选哪种方案?〔用求差法比较大小〕ⅱ、设a>2,b>3,c>6,令M=abc,N=ab+bc+ac,那么M、N的大小关系是〔〕<提示:用作商比较法>A、M>NB、M<NC、M=N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ⅲ、甲从一个鱼摊上买了三条鱼,平均每条a元,又从另一个鱼摊上买了两条鱼,平均每条b元,后来他又以每条〔a+b〕/2的价格把鱼全部卖出去,结果发现亏了钱,原因是〔〕A、a>bB、a<bC、a=bD、与a、b的大小无关ⅳ、a、b、c、d都是正实数,且a/b<c/d,比较b/(a+b)和d/(c+d)的大小。

〔提示:用求倒数法〕5、不等式与方程、方程组的结合:2x+y=1+3m例:ⅰ、方程组满足x+y<0,那么〔〕A、m>-1B、m>1C、m<-1D、m<1x+2y=1-mⅱ、方程x+2k=4(x+k)+1的解是正数,求k的取值X围。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及例题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及例题

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及例题一、整数的概念与运算(一)整数的概念整数由正整数、0和负整数组成,用Z表示,其中0既不是正整数也不是负整数。

(二)整数的加减法整数的加法:两个正数相加或两个负数相加,结果为正;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相加,结果为负;0与任何整数相加,结果为原数。

整数的减法:减去一个整数相当于加上它的相反数。

(三)整数的乘除法整数的乘法:两个正数相乘或两个负数相乘,结果为正;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相乘,结果为负;0与任何整数相乘,结果为0。

整数的除法:整数除数除以非零整数被除数,所得商为整数,余数为0或者绝对值小于除数的绝对值。

例题:求a=-3,b=5的商和余数。

解:a÷b=-1···2。

所以商为-1,余数为2。

二、分数的概念与运算(一)分数的概念分数是用来表示除法的一种表达式。

分子为除数,分母为被除数。

(二)分数的加减乘除法分数的加减法: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只需将分子相加减即可;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分母相同的情况计算。

分数的乘法: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分母相乘。

分数的除法:分数除分数,倒数相乘,分子分母分别乘以被除数的倒数。

(三)分数的化简与约分化简分数是指将分数以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约数除去。

约分分数是指将分数以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约数除去,使分数变为最简分数。

例题:将 $\frac{9}{12}$ 变为最简分数。

解:$\frac{9}{12}$ 的最大公约数为3,所以 $\frac{9}{12}$ 可化简为 $\frac{3}{4}$。

三、代数式(一)代数式的概念代数式是由数、字母及各种符号组成,可表示一切数或量的式子,如:$3x+5$。

(二)代数式的展开代数式的展开是指用运算法则把含有括号的代数式化为含有若干个项的代数式,比如:$(a+b)^2=a^2+2ab+b^2$。

(三)代数式的因式分解代数式的因式分解是指将代数式分解为若干个不可再分的乘积的形式,如 $12x^2+18x=6x(2x+3)$。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归纳、典型例题及考点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归纳、典型例题及考点分析

BC三角形知识点归纳、典型练习题及考点分析一、三角形相关概念 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点:①三条线段;②不在同一直线上;③首尾顺次相接.2.三角形的表示通常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顶点,如用A 、B 、C 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时,此三角形可记作△ABC ,其中线段AB 、BC 、AC 是三角形的三条边,∠A 、∠B 、∠C 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3.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是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而角的平分线是经过角的顶点且平分此角的一条射线.②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且相交于一点,这一点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③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画法与角平分线的画法相同,可以用量角器画,也可通过尺规作图来画.(2)三角形的中线:在一个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有三条中线,且它们相交三角形内部一点.②画三角形中线时只需连结顶点及对边的中点即可.(3)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限度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注意:①三角形的三条高是线段②画三角形的高时,只需要向对边或对边的延长线作垂线,连结顶点与垂足的线段就是该边上的高.练习题:1、图中共有( A :5 B :6 C :7 D :82、如图,AE ⊥BC ,BF ⊥AC ,CD ⊥AB ,则△ABC 中AC 边上的高是( ) A :AE B :CD C :BF D :AF 3、三角形一边上的高( )。

A :必在三角形内部B :必在三角形的边上C :必在三角形外部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能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的是( )。

(word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实数知识点总结及常见题,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实数知识点总结及常见题,推荐文档

实数1•算术平方根: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a”。

2. 如果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记作“ 土,a”(a称为被开方数)。

3. 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4. 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而它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且为正。

联系:(1)被开方数必须都为非负数;(2)正数的负平方根是它的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根据它的算术平方根可以立即写出它的负平方根。

(3)0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同为0。

5. 如果x3=a,则x叫做a的立方根,记作“储”(a称为被开方数)。

6. 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7.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立方根)的运算叫开平方(开立方)。

8.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一个数只有一个立方根,并且符号与这个数一致;只有正数和0有平方根,负数没有平方根,正数的平方根有2个,并且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只有一个且为0.9.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分数又可以转化成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常见无理数有-2,,等)10. 数轴上的点和实数—对应。

题型规律总结:1、平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0;算术平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0和1;立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0和土1。

2、每一个正数都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平方根,其中正的那个是算术平方根;任何一个数都有唯一一个立方根,这个立方根的符号与原数相同。

3- a 本身为非负数,有非负性,即卩Va >0;有意义的条件是a> 0。

4、公式:⑴(j a)2=a (a>0);⑵(a 取任何数)。

5、区分a )2=a (a > 0),与a2=a6、非负数的重要性质:若几个非负数之和等于0,则每一个非负数都为0 (此性质应用很广,务必掌握)。

【典型例题】1. 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A •一个实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B. 负数没有立方根C. 一个实数的立方根不是正数就是负数D. 立方根是这个数本身的数共有三个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A. -2是(2)的算术平方根B. 3是-9的算术平方根C. 16的平方根是土4D. 27的立方根是土33. 已知实数x , y 满足 X 2+(y+1) 2=0,则x-y 等于 _________________4. 求下列各式的值(1) 、81 ;( 2) 16 ;( 3)、9 ;( 4) ... ( 4)2\25 '4、 3 4= ____________5、 若m 、n 互为相反数,则 m J5 n = ________________26、 若a a ,贝 V a ___ 03、已知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2a - 2和a - 4,贝U a 的值是 _______5. 已知实数x , y 满足x 2+(y+1) 2=0,则 x-y 等于6. (1) 64的立方根是 4(2) 下列说法中:① 3都是27的立方根,②3 y 3 y ,③.64的立方根是2, ④ -8 2 4。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实数大小比较》150题及解析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实数大小比较》150题及解析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实数大小比较》经典例题及解析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8小题,共204.0分)1.定义[x]表示不超过实数x的最大整数,如[1.8]=1,[-1.4]=-2,[-3]=-3.函数y=[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方程[x]=x2的解为()A. 0或B. 0或2C. 1或D. 或-【答案】A【解析】解:当1≤x<2时,x2=1,解得x1=,x2=-(舍去);当0≤x<1时,x2=0,解得x=0;当-1≤x<0时,x2=-1,方程没有实数解;当-2≤x<-1时,x2=-2,方程没有实数解;所以方程[x]=x2的解为0或.故选:A.根据新定义和函数图象讨论:当1≤x<2时,则x2=1;当0≤x<1时,则x2=0;当-1≤x <0时,则x2=-1;当-2≤x<-1时,则x2=-2;然后分别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用,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也考查了实数的大小比较.2.四个实数0、、-3.14、2中,最小的数是()A. 0B.C. -3.14D. 2【答案】C【解析】解:根据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可得-3.14<0<<2,所以最小的数是-3.14.故选:C.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据此判断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正实数>0>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下列四个数:-3,-,-π,-1,其中最小的数是()A. -πB. -3C. -1D. -【答案】A【解析】解:∵-1>->-3>-π,∴最小的数为-π,故选:A.将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实数的大小比较,记住任意两个实数都可以比较大小,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4.在实数-,-2,0,中,最小的实数是()A. -2B. 0C. -D.【答案】A【解析】解:实数-,-2,0,中,最小的实数是-2,故选:A.根据负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小,然后根据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进行大小比较即可.此题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负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小.5.已知,,,那么a,b,c的大小关系是()A. a<b<cB. b<a<cC. c<b<aD. c<a<b【答案】B【解析】解:∵a-b=-1-(2-)=-(1+)≈2.449-2.414>0,∴a>b;∵a-c=-1-(-2)=+1-≈2.414-2.449<0,∴a<c;于是b<a<c,故选B.利用作差法比较a和b、b和c、a和c的大小,再比较a、b、c三者的大小.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的大小的比较,其中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可以采用作差法、取近似值法、比较n次方的方法等.实数大小比较法则:(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6.在实数0,-2,,3中,最大的是()A. 0B. -2C.D. 3【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实数的大小比较,要注意无理数的大小范围.根据正负数的大小比较,估算无理数的大小进行判断即可.【解答】解:2<<3,实数0,-2,,3中,最大的是3.故选D.7.在实数-3,-1,0,1中,最小的数是()A. -3B. -1C. 0D. 1【答案】A【解析】解:∵-3<-1<0<1,∴最小的是-3.故选:A.根据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直接进行比较大小,再找出最小的数.此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比较大小,根据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的原则解答.8.在实数-3,2,0,-4中,最大的数是()A. -3B. 2C. 0D. -4【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关键要熟记: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根据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比较即可.【解答】解:∵-4<-3<0<2,∴四个实数中,最大的实数是2.故选B.9.在实数﹣2,2,0,﹣1中,最小的数是( )A. ﹣2B. 2C. 0D. ﹣1【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熟练掌握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找出实数中最小的数即可.【解答】解:在实数-2,2,0,-1中,最小的数是-2,故选:A.10.下列实数中,最小的数是()A. B. 0 C. 1 D.【答案】A【解析】解:根据题意得:-<0<1<,则最小的数是-.故选:A.将各项数字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找出最小的数即可.此题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正确排列出数字是解本题的关键.11.四个实数-2,0,-,1中,最大的实数是()A. -2B. 0C. -D. 1【答案】D【解析】解:∵-2<-<0<1,∴四个实数中,最大的实数是1.故选:D.根据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比较即可.本题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关键要熟记: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12.如图,数轴上A、B两点分别对应实数a,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a<bB. a=bC. a>bD. ab>0【答案】C【解析】解:∵b在原点左侧,a在原点右侧,∴b<0,a>0,∴a>b,故A、B错误,C正确;∵a、b异号,∴ab<0,故D错误.故选:C.根据各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判断出a、b的符号,再比较出其大小即可.本题考查的是实数大小比较及数轴的特点,熟知数轴上各数的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3.下面实数比较大小正确的是()A. 3>7B.C. 0<-2D. 22<3【答案】B【解析】解:A、3<7,故本选项错误;B、∵≈1.7,≈1.4,∴>,故本选项正确;C、0>-2,故本选项错误;D、22>3,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根据实数比较大小的法则对各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即可.本题考查的是实数的大小比较,熟知实数比较大小的法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4.下列四个实数中,比-1小的数是()A. -2B. 0C. 1D. 2【答案】A【解析】解:∵-1<0,1>0,2>0,∴可排除B、C、D,∵-2<0,|-2|>|-1|,∴-2<-1.故选:A.根据实数比较大小的法则进行比较即可.本题考查的是实数比较大小的法则,即任意两个实数都可以比较大小,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15.在,0,-1,这四个实数中,最大的是()A. B. 0 C. -1 D.【答案】D【解析】解:∵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0<<1,1<<2,∴-1<0<<,故选D.利用任意两个实数都可以比较大小,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进行比较即可.本题主要考查了比较实数的大小,掌握任意两个实数都可以比较大小,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6.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是()A. 0B. -3C. -D. 1【答案】B【解析】解:因为在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B、C为负数,故应从B、C中选择;又因为|-3|>|-|=2,所以-3<-,故选B.根据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即可解答.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的大小的比较,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1)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17.在0,,-1,这四个实数中,最大的数是()A. -1B. 0C.D.【答案】D【解析】解:∵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这4个数中较大为是和,而>,∴是4个数中最大的,故选D.根据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解答可得.本题主要考查实数的大小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18.在有理数-1,0,3,中,最大的数是()A. -1B. 0C. 3D.【答案】C【解析】解:在实数-1,0,3,中,最大的数是3,故选:C.根据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进行比较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的比较大小,关键是掌握任意两个实数都可以比较大小.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19.在0,2,-3,-这四个数中,最小的数是()A. 0B. 2C. -3D. -【答案】C【解析】解:根据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可得-3<-<0<2,所以最小的数是-3.故选:C.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据此判断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正实数>0>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20.已知:,,,则a,b,c的大小关系是A. B. C. D.【答案】A【解析】【分析】比较根指数不同的根式的大小,可以首先把它们化为根指数相同的根式,然后只需比较被开方数的大小.先把它们化为根指数相同的根式,再比较被开方数的大小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a=1.4,1.4=<,即a<b.又∵=,=,∴a<b<c.故选A.21.实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把-a,-b,0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a<0<-bB. 0<-a<-bC. -b<0<-aD. 0<-b<-a【答案】C【解析】解:∵从数轴可知:a<0<b,∴-a>-b,-b<0,-a>0,∴-b<0<-a,故选:C.根据数轴得出a<0<b,求出-a>-b,-b<0,-a>0,即可得出答案.本题考查了数轴,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应用,能根据数轴得出-b<0<-a,是解此题的关键.22.已a,b为实数,ab=1,M=,N=,则M,N的大小关系是()A. M>NB. M=NC. M<ND. 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解:M==,∵ab=1,∴==1.N==,∵ab=1,∴==1,∴M=N.故选B.23.比较实数:2、、的大小,正确的是()A. <2<B. 2<<C. <<2D. 2<<【答案】A【解析】解:∵2=<,∴2<,∵<=2,∴<2,∴<2<.故选:A.应用放缩法,判断出2、、的大小关系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注意放缩法的应用.24.四个实数-2,0,-,-1中,最大的实数是()A. -2B. 0C.D. -1【答案】B【解析】解:∵-2,-,-1均为负数,负数小于零,∴最大的实数是0,故选:B.根据负实数都小于0即可得出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实数的大小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25.已知a=,b=,c=,则下列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 a>b>cB. c>b>aC. b>a>cD. a>c>b【答案】A【解析】解:∵a==,b==,c==,且<<,∴>>,即a>b>c,故选:A.将a,b,c变形后,根据分母大的反而小比较大小即可.此题考查了实数比较大小,将a,b,c进行适当的变形是解本题的关键.26.实数a,b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图所示,则a,b,-a,-b这四个数中最小的数是()A. aB. bC. -aD. -b【答案】D【解析】解:如图,-b<a<-a<b,故最小的数是-b,故选:D.在数轴上把-a,-b表示出来,再根据数轴上右边的数大于左边的数,即可解答.本题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记数轴上右边的数大于左边的数.27.在实数|-3|,-2,0,1中最大的数是()A. |-3|B. -2C. 0D. 1【答案】A【解析】解:|-3|=3,∴|-3|是最大的数,故选:A.根据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即可求出答案.本题考查实数的大小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实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本题属于基础题型.28.实数a,b,c,d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这四个数中,绝对值最大的是()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解:根据图示,可得3<|a|<4,1<|b|<2,0<|c|<1,2<|d|<3,所以这四个数中,绝对值最大的是a.故选:A.首先根据数轴的特征,以及绝对值的含义和性质,判断出实数a,b,c,d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然后比较大小,判断出这四个数中,绝对值最大的是哪个数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以及绝对值的非负性质的应用,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判断出实数a,b,c,d的绝对值的取值范围.29.在实数0,-2,,2中,最大的是()A.0 B. -2 C. D. 2【答案】C【解析】解:根据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可得>2>0>-2,故实数0,-2,,2其中最大的数是.故选:C.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据此判断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正实数>0>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0.下列各数中最大的数是()A. πB. 3C.D. -3【答案】A【解析】解:根据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可得π>3>>-3.故选:A.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据此判断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正实数>0>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1.如图所示,数轴上两点A,B分别表示实数a,b,则下列四个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是()A. aB. bC.D.【答案】D【解析】解:∵负数小于正数,∴<a<b<,在区间(0,1)上的实数的倒数比实数本身大.所以>b.故选D.由于负数小于正数,所以a,比b,小,在区间(0,1)上的实数的倒数比实数本身大.本题考查知识点为:负数小于正数,在区间(0,1)上的实数的倒数比实数本身大.32.比较2,,的大小,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A【解析】解:∵2=,∴<,∵=2,∴<2,∴<<,故选A.先把2写成与的形式,再按照实数大小比较的法则判断即可.此题考查了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解题的关键是牢记法则,此题比较简单,易于掌握.33.如果m>0,n<0,m<|n|,那么m,n,-m,-n的大小关系是()A. -n>m>-m>nB. m>n>-m>-nC. -n>m>n>-mD. n>m>-n>-m 【答案】A【解析】解:根据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只需分别比较m和-n,n和-m.再根据绝对值的大小,得-n>m>-m>n.故选A.先确定m、n、-m、-n的符号,再根据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即可比较m,n,-m,-n 的大小关系.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的大小的比较,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4.在实数-,π,0,-3中,最小的实数是()A. -B. πC. 0D. -3【答案】D【解析】解:根据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可得-3<-<0<π,∴最小的实数是-3.故选:D.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据此判断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正实数>0>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5.下列各组数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 +0.3<-0.1B. 0<-|-7|C. -<-1.414D. ->-【答案】C【解析】解:A、+0.3>-0.1,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0>-|-7|,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1.4142=1.999396,∴-<-1.414,故本选项符合题意;D、-<-,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先根据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比较数的大小,再得出选项即可.本题考查了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相反数和绝对值,能熟记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的内容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其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6.在-3,0,,,这四个数中,最小的数是()A. -3B. 0C.D.【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比较大小,正确掌握比较方法是解题关键.直接利用负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结合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分析得出答案.【解答】解:∵|-3|=3,|-|=>3,∴-3>-,∴>0>-3>-,故最小的数是:-.故选D.37.在实数-3、0、-、3中,最小的实数是()A. -3B. 0C. -D. 3【答案】A【解析】解:∵1<2<4,∴1<<2.∴-1>->-2.∵3>2,∴-3<-2.∴-3<-2<-<0<3.∴其中最小的实数是-3.故选:A.先估算出-的大小,然后再比较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比较实数的大小,估算出-的大小是解题的关键.38.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数是()A. -2B. 0C.D. -π【答案】D【解析】解:|-|=,则|-|>0>-2>-π,故最小的数是:-π.故选:D.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据此判断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正实数>0>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9.在下列实数中,最小的是()A. -B. -C. 0D.【答案】A【解析】解:,∴这四个数中最小的是.故选:A.根据实数的大小比较的法则进行比较即可.本题考查的是实数的大小比较,任意两个实数都可以比较大小.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40.实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把-a,b,0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a<0<bB. 0<-a<bC. b<0<-aD. b<-a<0【答案】B【解析】解:由数轴可知,a<0<b,|a|<|b|,∴0<-a<b,故选:B.根据数轴确定a,b的符号和绝对值的大小,根据实数的大小比较法则解答.本题考查的是数轴的概念,实数的大小比较,根据数轴的概念正确判断实数的大小是解题的关键.41.下列整数中,最接近﹣π+1的数是()A. ﹣3B. 0C. ﹣1D. ﹣2【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实数比大小,深刻理解实数中正数>0>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越大的反而越小.据此先估算π的近似值,再通过法则比较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π≈3.14∴-π≈-3.14,∴﹣π+1=-2.14,∴最接近的数为-2.故选D.42.四个实数0、、-3.14、2中,最小的数是()A. 0B.C. -3.14D. 2【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是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其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根据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其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比较即可.【解答】解:∵-3.14<0<<2,∴最小的数是-3.14,故选C.43.实数a,b,c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C【解析】解:由数轴可知,-4<a<-3,-1<b<0,2<c<3,∴|c|<|a|,A错误;ac<0,B错误;c-b>0,C正确;b+c>0,D错误;故选:C.根据数轴确定a,b,c的范围,根据绝对值的性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计算,判断即可.本题考查的是数轴,绝对值,有理数的乘法,加法和减法,掌握数轴的定义,绝对值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44.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数是()A. -πB. -3C. -D. 0【答案】A【解析】解:根据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可得-π<-3<-<0,∴各数中最小的数是-π.故选:A.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据此判断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正实数>0>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45.实数a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图所示,则a,-a,1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 -a<a<1B. a<-a<1C. 1<-a<aD. a<1<-a【答案】D【解析】解:由数轴上a的位置可知a<0,|a|>1;设a=-2,则-a=2,∵-2<1<2∴a<1<-a,故选项A,B,C错误,选项D正确.故选D.本题首先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确定a的正负情况,然后根据相反数意义即可解题.此题主要考查了比较实数的大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数轴上a的位置估算出a的值,设出符合条件的数值,再比较大小即可.46.实数中,最小的数是()A. B. -1 C. 0 D. 3【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正实数>0>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据此判断即可.【解答】解:根据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可得,∴中,最小的数是.故选A.47.下列各实数中最小的是()A. |-2|B. 0C. -D. -【答案】C【解析】解:根据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可得-<-<0<|-2|,∴各实数中最小的是-.故选:C.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据此判断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正实数>0>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48.实数a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图所示,则a,-a,-1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A. a<-a<-1B. -a<a<-1C. -1<-a<aD. a<-1<-a【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比较实数的大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数轴上a的位置估算出a的值,设出符合条件的数值,再比较大小即可.本题首先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确定a的正负情况,然后根据相反数意义即可解题.【解答】解:由数轴上a的位置可知a>0,|a|<1;设a=0.5,则-a=-0.5,∵-1<-0.5<0.5∴-1<-a<a,故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故选C.49.比实数小的数是()A. 2B. 3C. 4D. 5【答案】A【解析】解:∵4<6<9,∴2<<3,∴比实数小的数是2,故选:A.根据实数的估计解答即可.本题考查了实数的大小比较,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记0大于负数,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0.如图,若A是实数a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则关于a,-a,1的大小关系表示正确的是()A. a<1<-aB. a<-a<1C. 1<-a<aD. -a<a<1【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数右边的数总是大于左边的数,根据数轴可以得到a<1<-a,据此即可确定哪个选项正确.【解答】解:∵实数a在数轴上原点的左边,∴a<0,但|a|>1,-a>1,则有a<1<-a.故选A.51.下列四个数:-3,-,-π,-,其中最大的数是()A. -3B. -C. -πD. -【答案】D【解析】解:∵|-3|=3,|-|=,|-π|=π,|-|=,<<3<π,∴最大的数是-.故选:D.根据负数相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解答.本题考查了有理数比较大小,(1)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2.如图,点A是实数a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则a,-a,1的大小关系表示正确的是()A. -a>1>aB. -a>a>1C. 1>-a>aD. 1>a>-a【答案】A【解析】解:如图所示:a<-1,则-a>1,故-a>1>a.故选:A.直接利用数轴得出a的取值范围,进而比较大小即可.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比较大小,正确利用数轴是解题关键.53.已知0<x<1,那么在x,,,x2中最小的数是( )A. xB. x2C.D.【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实数的大小比较,解本题的关键是特殊值法.根据0<x<1,可设x=,从而得出分别为,2,,,再找出最小值即可.【解答】解:∵0<x<1,∴设x=,∴分别为,2,,,∴的值最小.故选B.54.下列各数中,最小实数是()A.0 B. C. D.【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的大小的比较,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1)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根据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即可解答.【解答】解:因为在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B、D选项为负数,故应从B、C选项中选择;又因为|-3|>|-1|,所以-3<-1,因此最小的实数是-3.故选B.55.实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的结果为()A. B. C. D.【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实数与数轴,利用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得出和的符号,小数减大数差为负数是解题关键;由a、b在数轴上的位置,得且,所以,,根据结果的正负性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由a、b在数轴上的位置,得且,∴,,∴===故答案为B.56.数轴上实数b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比较大小:b+1________0,应该是()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数与数轴、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依据表示b 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2<b <-1,然后依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变形即可. 【解答】解:由题图知-2<b <-1, 所以-1<b +1<0, 故选A .57. 在0,2,(-3)0,-5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数是( )A. 0B. 2C. (-3)0D. -5【答案】B【解析】【分析】先利用a 0=1(a ≠0)得(-3)0=1,再利用两个实数都可以比较大小.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即可得出结果.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和零指数幂,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和a 0=1(a ≠0)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解:在0,2,(-3)0=1,-5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数是2, 故选B .58. 在-1,-2,0,1这四个数中,最小的数是 ( )A. -1B. -2C. 0D. 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有理数大小比较有关知识,根据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同为负数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比较即可. 【解答】解:∵-2<-1<0<1,∴四个实数中,最小的实数是-2. 故选B .59. 在3,,-4,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是( )A. 3B.C. -4D.【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实数的大小比较及估算无理数的大小,熟知实数比较大小的法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先估算出和的值,再根据实数比较大小的法则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解:∵2<<3, 又∵3<<4,∴-4<<3<,∴最大的数是.故选D.60.在3,0,-2,-四个数中,最小的数是()A. 3B. 0C. -2D. -【答案】C【解析】解:∵-2<-<0<3,∴四个数中,最小的数是-2,故选:C.依据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判断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熟练掌握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法则是解题的关键.61.已知,那么在、、、中最小的数是().A. B. C. D.【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比较大小,正确掌握实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是解题关键.直接利用x的取值范围,进而比较各数大小.【解答】解:∵-1<x<0,∴>-x2>x>2x,∴在x、2x、、-x2中最小的数是:2x.故选:B.62.在-3,,-1,0这四个实数中,最大的是()A. -3B.C. -1D. 0【答案】B【解析】解:∵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3<-1<0<,∴最大.故选:B.利用任意两个实数都可以比较大小,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进行比较即可.本题主要考查了比较实数的大小,掌握任意两个实数都可以比较大小,正实数都大于0,负实数都小于0,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63.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B.C. D.【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实数的大小比较和二次根式的性质,把根号外的因式平方后移入根号内,根据此时被开方数的大小比较即可.【解答】解:A.1.52=2.25, 32=9 , 22=4,2.25<9<4,故正确;B.22=4,()2=5,2.52=6.25,4<5<6.25,故正确;C.12=1,(-)2=8-2=8-1=8-7=8-,2=8-6=8-,8-<8-<8-所以,故错误;D.=5-2=,1=5-4=5->,故正确.故选C.64.已知实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 a>bB. |a|>|b|C. ab>0D. -a<b【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实数与数轴、绝对值以及实数的大小比较,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根据数轴可以判断a、b的正负,从而可以判断各个选项中的结论是否正确,从而可以解答本题.【解答】解:由数轴可得,-2<a<-1<0<b<1,∴a<b,故选项A错误,|a|>|b|,故选项B正确,ab<0,故选项C错误,-a>b,故选项D错误,故选:B.65.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a<-b<a<bB. a<-b<b<-aC. -b<a<-a<bD. a<b<-b<-a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数轴,比较实数的大小的有关知识,根据数轴得到a<0<b且|a|>b,然后再进行大小比较即可.【解答】解:由数轴得。

(word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及练习题,.docx

(word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及练习题,.docx

第一讲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直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条公共,它的另一互反向延,具有种关系的两个角,互_____________.2.两直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点,并且一个角的两分是另一个角两的反向延,具有种关系的两个角,互------________ 角的性:______ ______3.两直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就称两条直相互_______.垂的性:⑴ 一点 ______________一条直与已知直垂直 .⑵ 接直外一点与直上各点的所在段中,_______________.4.直外一点到条直的垂段的度,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两条直被第三条直所截,构成八个角,在那些没有公共点的角中,⑴如果两个角分在两条直的同一方,并且都在第三条直的同,具有种关系的一角叫做___________ ;⑵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之,并且分在第三条直的两,具有种关系的一角叫做 ____________ ;⑶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之,但它在第三条直的同一旁,具有种关系的一角叫做_______________.6.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互相 ___________.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的位置关系只有________与_________两种 .7. 平行公理:直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与条直______.推:如果两条直都与第三条直平行,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8.平行的判定: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平行的性:⑴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把一个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会得到一个新形,形的种移,叫做_______.平移的性:⑴把一个形整体平移得到的新形与原形的形状与大小完全______.⑵新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形中的某一点移后得到的,两个点是点.接各点的段_________________.11.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叫做_______.命由 ________和 _________两部分成。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无理数)经典例题及解析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无理数)经典例题及解析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无理数)经典例题及解析无理数是实数的一种,它不能被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

在初一数学下册的学习中,无理数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无理数的经典例题,并对这些题目进行解析。

通过学习这些例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例题一:已知数a是无理数,且满足2a - 3 = 5,求a的值。

解析:首先,我们将方程式中的数a视为未知数。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2a - 3 = 5。

我们将方程式两边加3,得到2a = 8。

再将方程式两边除以2,即可得到a = 4。

因此,数a的值为4。

例题二:已知数b是无理数,且满足b^2 = 3,求b的值。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b^2 = 3。

由于3不是一个完全平方数,所以根据无理数的定义,b必然是一个无理数。

我们无法通过简单的运算得到b的精确值,但我们可以使用开平方的方法来逼近b的值。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b的一个近似值为1.732。

因此,数b的值是一个无理数,近似值为1.732。

例题三:已知数c是无理数,且满足c - 2√2 = √8,求c的值。

解析:首先,我们将方程式中的数c视为未知数。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c - 2√2 = √8。

我们将方程式两边加上2√2,得到c = √8 + 2√2。

然后,我们可以化简√8 + 2√2这个无理数。

通过分解根式,我们可以得到c = 4√2。

因此,数c的值为4√2。

通过以上例题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无理数具有以下特点:1. 无理数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

2. 无理数可以通过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求解。

3. 无理数可以使用近似值来表示。

在初一数学下册的学习中,掌握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对于学习数学的其他知识点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对无理数的经典例题的学习和解析,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无理数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及练习题1.两条相交的直线所形成的四个角中,有一条公共边,而它们的另一条边则互为反向延长线。

如果两个角具有这种关系,那么它们互为相邻角。

2.两条相交的直线所形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一个角的两条边则分别是另一个角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

如果两个角具有这种关系,那么它们互为对顶角,且具有相等的角度。

3.如果两条相交的直线中有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为垂直线。

垂线的性质:⑴经过一点且垂直于已知直线的直线是唯一的。

⑵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线段中,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长度最短。

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称为该点到直线的距离。

5.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在没有公共顶点的角中,⑴如果两个角分别在两条直线的同侧,并且都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那么它们互为内错角;⑵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并且分别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那么它们互为同旁内角;⑶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但它们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那么它们互为对顶角。

6.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互为平行线。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7.平行公理指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们互相平行。

8.平行线的判定:⑴如果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的对应角互为相等角,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⑵如果一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另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对应的内角为直角,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⑶如果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9.平行线的性质:⑴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⑵平行线与第三条直线所构成的内错角互为相等角。

⑶平行线与第三条直线所构成的同旁内角互为补角。

10.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图形,这种移动称为平移。

平移的性质:⑴把一个图形整体平移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新图形中的每个点都是原图形中某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知识点复习+各章节培优题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知识点复习+各章节培优题

七年级下册总复习第一章二元一次方程【知识点归纳】1.含有个未知数,并且项的次数都是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把个含有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或者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联立起来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3.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使每一个方程两边的值都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含有的代数式表示,再代入另一方程,便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5.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或时,把这两个方程相减或相加,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6.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

【典型例题】1.已知方程组,甲同学正确解得,而乙同学粗心,把c给看错了,解得,求abc的值.2.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是,求关于x,y的方程组的解.3.先阅读,然后解方程组.解方程组时,可由①得x﹣y=1③,然后再将③代入②得4×1﹣y=5,求得y=﹣1,从而进一步求得这种方法被称为“整体代入法”.请用这样的方法解方程组.4.阅读下列解方程组的方法,然后回答问题. 解方程组解:由①﹣②得2x +2y=2即x +y=1③ ③×16得16x +16y=16④ ②﹣④得x=﹣1,从而可得y=2 ∴方程组的解是.(1) 请你仿上面的解法解方程组.(2)猜测关于x 、y 的方程组的解是什么,并利用方程组的解加以验证.5.南山植物园以其优美独特的自然植物景观,现已成为重庆市民春游踏青、赏四季花卉、观山城夜景的重要旅游景区.若该植物园中现有A 、B 两个园区,已知A 园区为矩形,长为(x +y )米,宽为(x ﹣y )米;B 园区为正方形,边长为(x +3y )米.(1)请用代数式表示A 、B 两园区的面积之和并化简;(2)现根据实际需要对A 园区进行整改,长增加(11x ﹣y )米,宽减少(x ﹣2y )米,整改后A 区的长比宽多350米,C D 投入(元/平方米) 13 16 收益(元/平方米)1826且整改后两园区的周长之和为980米.若A园区全部种植C种花,B园区全部种植D种花,且C、D两种花投入的费用与吸引游客的收益如下表:求整改后A、B两园区旅游的净收益之和.(净收益=收益﹣投入)6.江海化工厂计划生产甲、乙两种季节性产品,在春季中,甲种产品售价50千元/件,乙种产品售价30千元/件,生产这两种产品需要A、B两种原料,生产甲产品需要A种原料4吨/件,B种原料2吨/件,生产乙产品需要A种原料3吨/件,B种原料1吨/件,每个季节该厂能获得A种原料120吨,B种原料50吨.(1)如何安排生产,才能恰好使两种原料全部用完?此时总产值是多少万元?(2)在夏季中甲种产品售价上涨10%,而乙种产品下降10%,并且要求甲种产品比乙种产品多生产25件,问如何安排甲、乙两种产品,使总产值是1375千元,A,B两种原料还剩下多少吨?7.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3.3千米,其中有一段上坡路,平路,和下坡路.如果保持上坡路每小时行3千米.平路每小时行4千米,下坡路每小时行5千米.那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一个小时,从学校到家要44分钟,求小明家到学校上坡路、平路、下坡路各是多少千米?第二章整式的乘法【知识点归纳】1.同底数幂相乘,不变,相加。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各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一讲相交线与平行线1.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_____ .2.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 _______ 对顶角的性质: ____3. 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互_____ .垂线的性质:⑴过一点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⑵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在线段中,______________ .4.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在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角中,⑴如果两个角分别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方,并且都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 ;⑵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并且分别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⑶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但它们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旁,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__ .6.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______与 ________ 两种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_____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 .8. 平行线的判定:⑴.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平行线的性质: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图形,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_____ .平移的性质:⑴把一个图形整体平移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完全 .⑵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________________ .11.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____ _____________ . 命题由___ 和两部分组成。

初一下学期数学知识点及整套练习题

初一下学期数学知识点及整套练习题

初一数学(下)应知应会的知识点整式的乘除1、幕运算(七个公式)① 同底数幕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② 幕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③ 积的乘方:等于每个因数乘方的积 ④ 同指数幕相乘:指数不变,底数相乘。

⑤ 同底数幕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⑥ 零指数:任何非零数的0次方等于1。

⑦ 负指数:任何非零数的负指数等于它的正指数的倒数。

a p 七 (aa2•单项式的乘法:系数相乘,相同字母相乘,只在一个因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指数写在积里 3.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m(a+b+c)=ma+mb+mc 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 积相加.4.多项式的乘法:(a+b) • (c+d)=ac+ad+bc+bd,先用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 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5.乘法公式:2 2(1) 平方差公式:(a+b)(a-b)= a -b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2) 完全平方公式:①(a+b) 2=a 2+2ab+2)两个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m na a nm 、(a )m(ab)mma bm a a a 0 1(am namnam ma bm(ab ) nm nao )0)②(a-b)2=a-2ab+b ,两个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6•同底数幕的除法:a m-a n=a m-n,底数不变,指数相减•7•零指数与负指数公式:(1)a0=1 (a 工0); a -n=丄,(a 工0). 注意:0°, 0-2无意义;a(2)有了负指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记录小于1的数,例如:=X 10〔8•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系数相除,相同字母相除,只在被除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9•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用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10.整式混合运算: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1)等量加等量和相等;(2)等量减等量差相等;(1) VAC=DBAC+CD=DB+CD即AD=BC(2) •••/AOC W DOB•••/AOC/ BOC W DOB Z BOC即/ AOB W DOC(3) •••/BOC W GFM又•••/ A0B=2B0C/ EFG=2 GFM•••/ AOB2 EFG(4) •••AC=1 AB , EG=1 EF2 2又•••AB=EF4.等量代换:几何表达式举例:几何表达式举例:几何表达式举例:•.•a=c'•a=c b=d• a=c+db=c又• c=d b=c+d• a=b• a=b• a=b•••21+2 3=180°22+24=180°6•余角重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图)又T2 3=24• 21=22几何表达式举例: ••21+2 3=90°2 2+2 4=90°又T2 3=24(3)等量的等倍量相等;(4)(1)等量的等分量相等.5.补角重要性质: 几何表达式举例: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 21=221、平行的说明(证明)以“三线八角”为基础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冋旁内角互补冋旁内角互补2、全等的说明(证明)判定:三边对应相等(SSS性质:两边夹一角对应相等(SAS两角夹一边对应相等(ASA丿两个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HL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A) 角度的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数学(下)应知应会的知识点一、概念知识1、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叫做单项式。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4、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5、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6、余角:两个角的和为90度,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7、补角:两个角的和为180度,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

8、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其中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这两个角就是对顶角。

9、同位角:在“三线八角”中,位置相同的角,就是同位角。

10、内错角:在“三线八角”中,夹在两直线内,位置错开的角,就是内错角。

11、同旁内角:在“三线八角”中,夹在两直线内,在第三条直线同旁的角,就是同旁内角。

12、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开始,到精确的那位止,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13、概率: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就是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14、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15、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6、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17、三角形的高线:从一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18、全等图形: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19、变量:变化的数量,就叫变量。

20、自变量:在变化的量中主动发生变化的,变叫自变量。

21、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而被动发生变化的量,叫因变量。

22、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23、对称轴:轴对称图形中对折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4、垂直平分线: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一条对称轴垂直于这条线段并且平分它,这样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简称中垂线)整式的乘除1、 幂运算(七个公式)①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aa nm nm +=② ②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a mnnm=)(③ 积的乘方:等于每个因数乘方的积。

b a ab mmm=)(④ ④同指数幂相乘:指数不变,底数相乘。

)(ab b a mmm= ⑤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a a a nm n m -=÷ ⑥ ⑥零指数:任何非零数的0次方等于1。

)0(10≠=a a⑦负指数:任何非零数的负指数等于它的正指数的倒数。

)0(1≠=-a aa pp3.单项式的乘法:系数相乘,相同字母相乘,只在一个因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指数写在积里.4.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m(a+b+c)=ma+mb+mc ,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5.多项式的乘法:(a+b)·(c+d)=ac+ad+bc+bd ,先用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6.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a+b)(a-b)= a 2-b 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2)完全平方公式:① (a+b)2=a 2+2ab+b 2, 两个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的积的2倍; ② (a-b)2=a 2-2ab+b 2, 两个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 ③ (a+b-c)2=a 2+b 2+c 2+2ab-2ac-2bc ,略. 7.配方:(1)若二次三项式x 2+px+q 是完全平方式,则有关系式:q 2p 2=⎪⎭⎫⎝⎛;※ (2)二次三项式ax 2+bx+c 经过配方,总可以变为a(x-h)2+k 的形式,利用a(x-h)2+k ①可以判断ax 2+bx+c 值的符号; ②当x=h 时,可求出ax 2+bx+c 的最大(或最小)值k. ※(3)注意:2x 1x x 1x 222-⎪⎭⎫ ⎝⎛+=+.8.同底数幂的除法:a m ÷a n =a m-n,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9.零指数与负指数公式: (1)a 0=1 (a ≠0); a -n=na1,(a ≠0). 注意:00,0-2无意义;(2)有了负指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记录小于1的数,例如:0.0000201=2.01×10-5.10.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系数相除,相同字母相除,只在被除式中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1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用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12.多项式除以多项式:先因式分解后约分或竖式相除;注意:被除式-余式=除式·商式. 13.整式混合运算: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几何A 级概念:(要求深刻理解、熟练运用、主要用于几何证明)1、平行的说明(证明)以“三线八角”为基础判定:同位角相等性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内角互补2、全等的说明(证明)判定:三边对应相等(SSS)性质:两边夹一角对应相等(SAS)对应边相等两角夹一边对应相等(ASA)两个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对应角相等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HL)(A)角度的计算。

1、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定理、外角定理来计算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度。

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利用平行线的关系角来计算。

3、利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线来计算(B)面积的计算1、 长方形的面积=长×高 或四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四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相等)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或对角线相乘的一半。

或四个全等小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3、 三角形面积=底×高÷24、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两直角边的积的一半 或斜边与斜边上的高的积的一半 (C ) 三角形线段的计算① 用特殊位置(中线、中点、中垂线)来计算 ② 用等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来计算 ③ 用三角形的边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D ) 概率的计算 一般算法:所有情况数事件发生的情况数=可能性P 2、 面积算法:总面积事件发生所占的面积=可能性P几何B 级概念:(要求理解、会讲、会用,主要用于填空和选择题)一 基本概念:直线、射线、线段、角、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互为补角、互为余角、邻补角、两点间的距离、相交线、平行线、垂线段、垂足、对顶角、延长线与反向延长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义、公理、定理、推论、证明. 二 定理:1.直线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有关垂线的定理:(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三 公式:直角=90°,平角=180°,周角=360°,1°=60′,1′=60″. 四 常识:1.定义有双向性,定理没有.2.直线不能延长;射线不能正向延长,但能反向延长;线段能双向延长.3.命题可以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是命题的条件,“那么………” 是命题的结论. 4.几何画图要画一般图形,以免给题目附加没有的条件,造成误解. 5.数射线、线段、角的个数时,应该按顺序数,或分类数.6.几何论证题可以运用“分析综合法”、“方程分析法”、“代入分析法”、“图形观察法”四种方法分析. 7.方向角:(1) (2)8.比例尺:比例尺1:m 中,1表示图上距离,m 表示实际距离,若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m 厘米. 9.几何题的证明要用“论证法”,论证要求规范、严密、有依据;证明的依据是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和推论.二、 数据与统计1、 科学记数法:数0法,左边有0,负指数;右边有0正指数。

左边几个0,指数就是负几;右边几个0,指数先写成正几,然后指把a 写成0~10之间的数,再修改指数。

1毫米= 10-3米 1微米=10 -6米 1纳米=10-9米 1平方毫米=10-6平方米 1立方微米=10-18立方米2、 变量的三种表示方法:① 表格法:自变量在上,因变量在下 ② 关系式法:自变量在前,因变量在后 ③ 图像法:自变量是横轴,因变量是纵轴。

3、图像的认识:主要分析变量是增还是减。

三、 数学应用1、 光线的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入射角和反射角的余角也相等。

如图:∠1和∠2是入射角和反射角,所以∠1=∠2∠3和∠4是∠1和∠2的余角,∠3=∠4北偏西30°南偏东60°30°60°北南东西东北东南西北西南2、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构造全等三角形,把不能直接测量的线段,变来可以测量!如测湖泊、高山、瓶子内部等。

3、镜子的秘密:(1)镜子中的像和镜子外的事物成轴对称,对称轴是镜面,有时是竖直的,有时是水平的。

(2)镜子里的时间+实际时间=12时四、典型题集1、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这几个数都是0。

已知:a2+b2-2a+6b+10=0,a2008+1/b=?2、换底:(x-y)2n (y-x)n (y-x)=? 已知3x-4y+5=0,则8x÷16y=?3、换指数:比较266和355的大小。

0.1252006×82007=4、完全平方的灵活运用:(1)求完全平方式中的一项或几项。

已知:a+b=12,ab=30,可以求(2) 隐藏一个条件:已知,求(3)两个条件都隐藏。

已知:x2-5x+1=0 求(4)求其他高次方的和。

5、平方差的运用。

计算:(a-b+c)(a+b-c)6、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为a和b,求第三边上的中线长。

已知三角两边分别是4和10,求第三条边上中线的范围。

A4 ?10 先求出BC的范围:6~14之间。

然后BD为3~7之间。

(左边三角形ABD中AD的范围为1~11之间)B DC 再分析DC也为3~7之间。

(右边三角形ACD中AD的范围为7~17之间)综合两边AD应为7~11之间。

7、电话费的几种算法。

(变量与关系式)某电话有两种计算方法:(1)座机费每月25元,话费每分钟0.1元。

(B)不交座机费。

话费每分钟0.2元。

A、写出两种付费方法的总费用y(元)与时间x(分)的关系式。

B、小明家本月要打300分钟电话,选哪种方式好,说明理由。

C、打多少分钟时两种付费方式的钱一样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