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简化的认识与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汉字简化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性质相反的两种运动,即形体的繁化与简化。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部分汉字也朝着形体繁化和汉字数目增多的繁化方向发展。此外,也存在为追求形式美而加修饰性笔画造成汉字的繁化的现象。同时汉字作为书写符号系统,由于人们为追求书写的便捷,汉字常常朝着形体简化的方向发展。而且相比较而言,简化才是汉字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主要论述的就是有关汉字的简化问题。

【关键词】汉字发展简化认识与思考

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其形体的发展演变可分为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和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两个阶段。汉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简化是其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方向。

一、汉字的发展

汉字历史悠久,经过浩浩荡荡的流变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还有其他辅助字体如草书、行书等,在这里不作详细论述。在这五个阶段中,以汉字的隶变为分水岭,隶变以前称为古文字,隶变以后包括隶变在内称为今文字。

古文字处于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图画性非常浓烈,很多文字都是对图画的省改和加工,表示具象意义的文字占主流,形体比较繁杂。比如:

而且该时期的文字缺乏严密的规范性,一字多形的现象普遍存在,字形结构本身也极不固定,书写极为自由。例如:

后秦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是对汉字的第一次规范。小篆虽然相对前两种文字有一定的省简,但书写起来仍不利于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需要,因此便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了书写更为便捷的隶书。汉末又出现了易于书写、字体规范的楷书。

隶书和楷书(今文字)已经入汉字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图画性已基本泯灭,符号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形体也得到了极大的规范,字形结构本身得到了固定,一字多形的现象大为减少。后来的草书、行书也多为人们接受,甚至流行于今。今天的规范汉字,更加便捷,更易于书写。

二、汉字的简化

从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基本趋向。例如:

我认为汉字的简化不仅指笔画和字形的简改,也包括汉字音义的明确。

所谓“简”,主要是指字体和字形上逐渐趋向简化。当然,这两方面往往是交织在一起而难以截然划分的。从字体上看,象形程度的不断降低是最明显的变化。以上例中“马”字为例来说明。

从“马”字的形体发展演变可以看出,其构成有圆滑的线条逐渐变成了点、横、竖、勾的笔画,象形意味逐渐降低。而字体的简化与字形的简化往往是相伴的,体现在笔画的逐渐减少和结构的趋向简单。

异体字的减少也可以视为汉字简化趋向的一个体现。在《甲骨文编》里收录了32个不同写法的“羊”字,在《金文编》里收录了70多个不同写法的“鼎”字。但随着汉字的演变发展,这些都被逐渐扬弃。

汉字简化的另一个表现音义明确主要体现在汉字的分化方面,如早期的“吴公”现在分化为“蜈蚣”,加“虫”旁来明确其表意。再如繁体的“態、驚、償”简化为今天的“态、惊、偿”,不仅字形上简化了,而且从字理上分析,“态、惊、偿”作为形声字,音符表意也更加准确。再比如“塵”与“尘”,“尘”作为会意字,意思也更加明了。

汉字的简化趋势一方面是由其社会功能决定的,汉字有交际和运用功能,汉字越简化就越便于人们的交流和运用。另外一方面,汉字是用书写∕视觉形式对语言进行再编码的符号系统,其书写性和可识读性也要求其不断简化。

以上所说的汉字简化,是汉字自身发展规律的自觉结果。但在另一方面,也存在通过外力强行使文字简化,比如依靠政治力量而实行的文字政策。这种简化包括组织文字专家对已经被公认的、既定的文字简化的事实的记录、描述和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规范,还包括对一部分文字的强制性简化和推广。比如“书同文”政策的推行,研制并发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制定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等等。

汉字的简化总是在自身规律和政府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是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意识下不断发展演变的。

汉字具有结构复杂、一字多形极易讹变的特点,所以历代的政府多数都比较注重文字的整理工作。但在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待文字的态度比较保守的,对于民间流行的俗体汉字持排斥态度,不能把汉字统一与简化结合起来。所以在封建社会里,民间自发的组织或个人在汉字简化过程中起了核心作用。如刘复、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普》,对宋元以来民间使用的俗字做了很好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出,俗字的各种简化方法已经基本具备,有的还贯彻的相当的突出,为后世的文字简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国成立以来,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政府

汉字简化和规范则起了主导作用。1952年中国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后整理发表《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等文件,推动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减少了个人随意的不规范的简化汉字的现象。真正意义上的比较规范的汉字简化活动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展的。

三、对汉字简化的认识与思考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汉字的简化也存在利和弊两个方面。但纵观汉字的发展历史,简化是汉字不可逆转的走向,其利远远大于弊。

在“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方针下,汉字简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对汉字的传播集汉语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简化字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使汉字的结构变得清晰了,更便于人们的学习和使用。比如将繁体字“驚、禮、舊、鬬”简化为“惊、礼、旧、斗”后,就够就简单明了,让热播易学、易认、易写。

其次,汉字简化过程中对异体字的整理,减少了字数,减轻了学习、教学和记忆的负担。例如繁体字“勅、勑”现在多写为一个字“敕”;“怱、悤”现在写作“匆”;“歷、曆”写作“历”;“鬬、鬥、鬦”写作“斗”等。汉字的合并是汉字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再次,汉字简化过程中利用形声字的造字原理,对一些繁体字进行改造和简化,是人们根据简化后的字的声旁较准确地读出字音,从而改变了原来一些繁体字的读音不宜找出规律,容易读错的缺点。比如:有的繁体形声字的声旁在今天看来或表音不准确或难以认识,如“懼、態、樁、證”等,简化成“惧、态、桩、证”后,声旁就简单易认了。简体字笔画少,结构简单,便于青少年和广大群众学习和认识。

第四,某些繁体汉字的偏旁和部件,在汉字教学过程中不易称说,从而给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记忆带来麻烦。例如繁体字“漢、邇、臯”,简化为“汉、迩、皋”后偏旁就容易称说了,便于学习和记忆。

当然,尽管汉字的简化有很多有利方面,但其弊端我们也不容忽视。比如汉字的结体是有义理,有条例的,一点一画,都有其意义。有些简化字就破坏了汉字的系统性,反而失去了识别的便利。如“頭”,从“頁”,“豆”声。“頁”本意为“头”,把它作为意符,再配声符。可构成“顧、领、额、颈、项、颗”等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