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意义的“宏观调控”概念与内涵辨析

合集下载

简述回答宏观调控的概念_概述及解释说明

简述回答宏观调控的概念_概述及解释说明

简述回答宏观调控的概念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对本文主题——宏观调控的概念、概述和解释说明的全面认知。

宏观调控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手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宏观调控的概括以及其在国家层面和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本文将深入剖析宏观调控的目标、原则、工具和手段,并解释它对经济稳定发展、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以下是本文的基本结构: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宏观调控的概念,包括其定义、目标和原则以及常用工具和手段;接着,在第三部分,我们将从历史背景出发,梳理国家层面和经济领域中宏观调控的演变,并指出其特点与局限性;然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详细解释说明宏观调控对经济稳定发展、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或提出关于宏观调控的未来发展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宏观调控及其重要性与意义,并增进对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的认知。

通过系统性地阐述概念、涵义以及相关背景,本文将促使读者对宏观调控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理解,并认识到它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如何通过稳定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此外,本文还将为未来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建议与思考,并希望能够推动学界和决策者对宏观调控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应用。

2. 宏观调控的概念2.1 定义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手段,通过对经济总量进行调整和管理来达到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它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调控措施,以影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运行状况。

宏观调控是在经济学领域中较为常见的概念,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平衡、稳定物价水平、保持就业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调控整体需求、供给以及资源分配,宏观调控致力于使经济在长期内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

什么是宏观调控

什么是宏观调控

什么是宏观调控引言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整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本文将深入探讨宏观调控的概念、原则、手段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

一、宏观调控的概念宏观调控是指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进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调整收入分配等目标的经济管理活动。

其核心是通过政府的调控手段来实现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和引导,以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

宏观调控旨在通过调整国家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来影响经济的运行状态,使经济保持适度增长,并避免出现波动和严重的经济危机。

二、宏观调控的原则1. 均衡性原则:宏观调控的首要原则是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保持经济各领域的均衡发展,防范和避免经济过热或过冷的状态出现。

2. 稳定性原则: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是维持经济的稳定,包括物价的稳定、就业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等。

只有稳定的经济环境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

3. 可持续性原则: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调控过程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确保经济发展长期而稳定。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中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调整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以达到调节经济影响力的目的。

例如,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提高税收来抑制过度投资和消费,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

通过提高或降低货币供应量、调整利率水平等,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3. 投资政策:投资政策是通过调整和引导投资行为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扶持优势产业等方式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4. 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改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手段。

第三章宏观调控

第三章宏观调控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用行 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 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 但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否则 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 的后果。
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 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体系。
贴现政策包括贴现率和贴现条件。
货币政策运用常常陷入困境。
(2)凭借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利润,外部市场 压力减轻,可能导致内部效率低下。
(3)可能导致技术进步动力削弱。 (4)紊乱经济秩序
此外,单纯的市场调节,不能解决宏观 总量平衡问题。
市场调节中的价格等信号反映的只是现 有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不能反映社 会需求的长期趋势,不能保持国民经济 总量的综合平衡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总需求=用于消费的支出+用于投资的支出 =消费+投资
原因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货币的灵活偏好
政策 收入政策 货币政策 赤字财政政策
二、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
第一,物价稳定,避免高通货膨胀或通 货紧缩。
第二,经济增长。 GDP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社会总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三、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 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 经济活动的措施。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 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 的参与者的合法利益,调整社会经济关 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生产秩序, 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三,充分就业。劳动力充分就业既是劳 动力要素充分利用的表现,也是居民收 入相对均衡的表现。
充分就业不等于零失业

规范意义的“宏观调控”概念与内涵辨析

规范意义的“宏观调控”概念与内涵辨析

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2期作者简介:徐澜波,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博士。

*本文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十八届三中全会重大改革问题系列研究项目———健全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①史际春、肖竹:《论分权、法治的宏观调控》,《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规范意义的“宏观调控”概念与内涵辨析*徐澜波(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200020)摘要:目前,在政府理论和社会层面,对“宏观调控”内涵的理解和界定并不规范和统一,“宏观调控”大有被泛化的趋势。

界定规范的宏观调控内涵的目的就是要求在规范化意义上、法治意义上明确和使用宏观调控的概念,规范意义的宏观调控不同于社会意义、民间意义上的宏观调控;也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控制式手段的干预社会经济,以及区别国家以直接投资经营方式参与和调节社会经济。

规范意义的宏观调控是政府以再生产需求总量调节方式、以经济总量所内含的经济参数手段和工具间接地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真正的宏观调控,其与上述所称的几种“宏观调控”具有本质不同。

对宏观调控的内涵作出科学和规范的界定,需要考虑的客观标准就是宏观调控的特性,其具体可以分解为:宏观调控的特有的目标;宏观调控行为的间接性;宏观调控特有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有效性。

规范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基础,规范意义上的“宏观调控”需要以我国宏观调控法治化加以保障并以宏观调控基本法来加以肯定和固定。

关键词: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内涵;宏观调控特性中图分类号:DF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512(2014)02-0084-12“‘宏观调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用来诠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个关键词。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宏观调控的尝试并将其常态化。

目前,在社会层面,大众对“宏观调控”也耳熟能详,什么问题社会自身解决不了了,社会各界就会以“宏观调控”的名义提出需要国家和政府进行控制与干预;“宏观调控”大有被泛化的趋势。

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

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

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经济知识题库《经济学——宏观调控之基本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宏观调控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是我们在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的内容。

该考点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更是重要的内容,它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紧密相连。

在这里大家需要把握以下内容:第一,基本知识点一、宏观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发展就像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一样,它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坎坷,这时我们就需要朋友乃至家人的帮助,而市场经济遇到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从而帮助经济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宏观调控中最主要的手段,主要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我们的“十三五”规划;而经济政策涵盖内容就比较广泛的,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主要是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

法律手段也是比较简单的内容,比如我们国家制定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法律手段。

3.行政手段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指标、禁止、整顿等。

这里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如像对于房地产的“限购令”,就是行政手段。

好,这里大家需要重点掌握的就是宏观调控有三大手段,而最主要的就是经济手段。

三、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个方面我们简单概括就是“两增一稳保平衡”。

第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概念解读一、财政政策1.含义:财政政策每本讲义都是最基本的概念,这里我们就不赘述。

简单一说需要把握三点:(1)主体是政府;(2)手段是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3)目的是促进社会的供求平衡。

2.内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主要有:税、利、债、费财政支出主要有:政府购买和转移性支付二、货币政策1.含义:同样这里注意三点:(1)主体是央行;(2)手段是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手段;(3)目的也是实现社会的供求平衡。

经济法 第四编 宏观调控法

经济法 第四编 宏观调控法

第四编宏观调控法第十四章宏观调控法概述第一节概述一、宏观经济与宏观调控(一)宏观与调控内涵的界定1、宏观一般意义上或哲学意义上讲,宏观、微观、中观是人们不同思维意识方式的不同选择,其基本点是总体(或全局)与个体(或局部)问题的不同思维方式。

宏观:总体、整体、全局微观:个体、个别、部分中观: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区域(地区)、行业、部门2、调控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人们对于事物或自身行为的调节与控制。

它应属于管理学的范畴。

宏观调控所指的调控是指与宏观经济相联系的人们的调节与控制行为、制度的总称。

(二)宏观调控1.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运行层次,通常分为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

微观经济(Micro Economy)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

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

宏观经济(Macro Economy)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

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

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

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中观经济主要是以研究部门经济、地区经济和企业集团经济为出发点,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中观经济自我调探的目标是,中观与宏观相衔接、经济结构优化与加速升级相一致、区域经济的稳定与顺畅运转相统一、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宏观经济分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在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宏观经济调控通常简称为宏观调控。

2.宏观调控的内涵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 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
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 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 补完全依靠市场配臵资源的不足。
4
市场经济下的国家调控
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
总体上自由市场制度是一个有效的制 度,但本身有缺陷,只有通过政府对 经济活动的干预才能克服
第二次 世界大 战以后
滞胀
实践中处在了两难的境地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 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等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臵的有效手段 克服市场缺点的唯一办法是产权的明 晰化 政府的干预导致了市场的失灵 政府干预的本身也有不可克服的弱点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思想、理论观点
经济上:大力宣扬‚三化‛---“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 政治上: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 义、否定国家干预; 战略和政策上:着力强调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 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19
总之,新自由主义在经济政策上片面强调市场机 制的作用,主张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价格市 场化和私有化,放松政府管制。正如斯蒂格利茨所 说,在新自由主义看来,似乎只要实行私有化和自 由化,市场就会自动解决经济发展的一切问题。美 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前所长约翰·威廉姆斯甚至将新 自由主义政策主张看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 妙药‛,不仅适用于拉美国家,而且适用于所有实 行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家。
12
新自由主义的产生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 主义转变,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 的出现,20世纪20-30年代发生了 一场以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 哈耶克为首的新自由主义者为一 方,以波兰经济学家兰格为另一 方的关于‚计划经济‛问题的大 论战。

高一政治 7.2国家的宏观调控

高一政治 7.2国家的宏观调控

高一政治第七章第二节国家的宏观调控(一)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二)宏观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宏观调控的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国家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坚持并不断优化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可靠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宏观调控的意义1.宏观调控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①.市场调节是一种典型的事后调节,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调节,难以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②.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进行适度干预,则可避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严重失衡,大大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保证社会经济平稳发展。

2.宏观调控有助于解决特殊领域内的资源配置问题①.各种公共服务都需要耗费资源,胆识他们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因此其资源配置不可能纳入或完全纳入市场调节的轨道。

②.国家可以动用财政力量投资于这些领域,把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提供给社会大众。

3. 宏观调控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①.市场经济以竞争和效率为原则,保护竞争、鼓励强者,其结果是优胜劣汰,使收入分配的差距趋于拉大,引致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

②.国家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则可以对国民财富进行再分配,从而缩小贫富差距,保证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 在保护公平竞争和限制垄断方面,在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和优化社会产业结构等方面,国家宏观调控也都有其特殊作用。

(五)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应该是建立在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的基础之上的。

2.增加就业形成“收入增长→内需扩大→经济繁荣→就业增加→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

宏观调控概念权威解读

宏观调控概念权威解读

宏观调控概念权威解读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
膨胀、促进就业和改善收入分配等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管理手段。

它是国家对经济运行的总体调控,旨在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和社
会稳定。

首先,宏观调控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平衡。

这包括控制
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等。

通过调节货币供
应量、调整利率水平、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政府可以影响整个经
济的总体运行状况,以达到宏观经济平衡的目标。

其次,宏观调控还包括促进就业和改善收入分配。

政府可以通
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调整税收政策、加强社会保障等措施,来提
高就业率和改善收入分配,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此外,宏观调控也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政府可以通过
引导产业发展、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等方式,来调整
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以实现经济平衡、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它需要政府具备一定的预测和决策能力,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四、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 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是指对宏观调控法的调 整对象, 整对象,即对宏观调控关系施加有影响力和法律 后果的方式、手段的总和。 后果的方式、手段的总和。 (一)以宏观经济政策业务范围为基础确立的调 整方法 1.财政调控方法 财政调控方法 2.货币调控方法 货币调控方法 3.产业政策调控方法 产业政策调控方法 4.价格政策调控方法 价格政策调控方法 5.涉外经济政策调控方法 涉外经济政策调控方法
习题: 习题: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主体是(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主体是( ) A、政府 B、企业 、 、 C 、行业协会 D、经营者 、
习题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在原则上不应以(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在原则上不应以(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C .间接计划手段 D.行政手段 间接计划手段 行政手段 为主。 )为主。
(二)以对经济行为影响的力度与方
式为基础确立的调整方法 1.利益诱导方法 利益诱导方法 2.规划指导方法 规划指导方法 3.强行控制方法 强行控制方法
五、宏观调控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 第一,通过规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促进市场总 供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供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第二,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 第二,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 第三,协调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协调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四, 第四,为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提供法律 依据,规范和约束政府管理市场的行为。 依据,规范和约束政府管理市场的行为。
六、宏观调控法的体系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 财政法、税法、金融法、 财政法、税法、金融法、 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法、 产业结构与布局规划法、 固定资产投资法、 固定资产投资法、 经济稳定增长法和对外经济贸易法等。 经济稳定增长法和对外经济贸易法等。

国内宏观调控的概念

国内宏观调控的概念

国内宏观调控的概念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在宏观经济层面上通过运用经济政策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整和控制的过程。

它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动行为,旨在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

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定。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宏观调控可以调动经济各要素,推动经济发展,并避免经济波动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通过调控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等手段,可以促进经济活动,提高社会生产总值(GDP)。

其次,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是实现物价的稳定。

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控供给和需求,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改善市场监管等手段,可以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发生,稳定物价水平。

第三,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就业的稳定。

就业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保证。

通过调控经济运行,促使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实现就业的稳定。

其中,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有效需求,推动就业的增长;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促进投资和消费,增加就业机会。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控制赤字和债务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一种政策。

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少税收负担、发行国债等方式,可以提高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在经济繁荣时期,适当收紧财政政策,控制通胀和泡沫;在经济衰退时期,适当扩大财政政策,提振经济信心,促进复苏。

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一种政策。

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差、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和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采取的措施。

通过引导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国考之宏观调控总结与解析

国考之宏观调控总结与解析

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主要内容有三部分:(1)什么是宏观调控?——概念特点(2)为啥要宏观调控?——市场失灵(3)怎么去宏观调控?——手段政策一、宏观调控概述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创立,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两只手”:“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的调节作用;“看得见的手”是指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特点: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解析】1.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最主要的不同:(1)微观经济研究的是小范围的市场主体之间供给需求的变化,如你我之间;宏观经济研究的是从国家层面如何调节经济,研究国家怎么对经济进行调节控制,研究的是整个国家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2)微观经济学中主要研究的是市场对经济进行调节。

最早提出宏观调控的人——凯恩斯,称为“宏观调控之父”。

2.调节经济的两只手(新闻中常见):6(1)“看不见的手”:市场自发的调节,不需要靠国家、政府,市场自己对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最早提出此观点的人是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其核心观点是靠市场对经济进行调节控制。

(2)“看得见的手”:政府所进行的宏观调控,因为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实施的一些政策和法令是所有人都能够看得见的,因此称为“看得见的手”,提出者凯恩斯。

3.宏观调控特点:国家在实施经济的政策和方针来进行宏观调控时,政府是间接调控,而非直接调控。

即政府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生产,不像计划经济时规定企业必须生产某样产品,必须生产多少,而是通过制定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间接引导经济运行。

4.注意:我国最近一直在实施简政放权(放管服),因此如果题中出现“加强政府对 XX市场的干预”的表述,大多数是错误的,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政府要逐渐将权力下放,能交给市场的东西都交给市场,政府只起到间接引导的作用,不会过多干预经济。

【真题展示】1.(2012-吉林)国王问:“我怎么才能治理国家,才能富国裕民呢?”首相回答:“阁下什么也别管,把一切都交给市场吧。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 货币政策:
市场性强,不负责分配管理,不直接干预经济 货币发行 总量、 增速多则膨,少则缩 利率—资本的价格 贷款利率主要影响投资;存款利 率主要影响消费。 信贷规模。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 银行业管制
♪ 财政政策:
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财力与分配的管理 国债 与投资 规模、期限、用处 收支预算 量入为出 税制税率 强制无偿。 产业导向、社会公平 .农业 税、流转税、所得税 、利息税
市场调 后果 节具有 自发性
产生不正当 经济行为 扩大收入差距, 造成两极分化
市场调 后果 造成经济波动 节具有 和资源浪费 盲目性 损 失 惨 重 市场 调节 后果 导致经济 波动和资 具有
♪四、联系经济运行实际 看宏观调控
2011年宏观调控方向:抑制通胀平衡增长
滞后性
(1) 原因: 事后调节;“供求不平衡 价格变化 做出 决定 实现供求平衡 ”,需要一个长短不同 的过程,有一定时间差。 ⑵ 后果: 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赶不上趟
鸡 蛋 涨 价
经营 分散 力量 单薄 规 模 扩 大
有 利 可 图
自发扩 大养殖 规模 无法 掌握 供求 信息 盲目 扩大 养殖 规模 蛋 价 下 跌



——外部因素的干扰。各种事先不可预知的外部因素经常会影响宏观调控的执行。这些不可知 因素通过“蝴蝶效应”放大,一般都会给经济运行带来不可测的影响。现实中,宏观调控的效力与 各种市场因素相比经常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市场上的各种扰动因素太多,而且无法预知。例如 ,近两年市场上的大豆、大蒜等农产品价格就是被无法事先预知的资金炒作起来的。这些扰动因素 可能来自国内,也可能来自国外;既可能源于需求方面,也可能是供给方面的;既可能产生于宏观 政策制定之后,也可能发生于宏观政策执行之中。 ——国家政策效力的局限性。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一国政府的调控力量往往显得十分有限。 为此,需要各国政府联合行动,但这种联合行动经常难以有效进行。因为这是一个“非合作博弈” ,各国政府首先顾及的还是本国利益。国际间的联手调控在各国经济运行步伐相对一致时还好说, 一旦各国经济运行步伐出现不一致,各国政府就会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就如同此次应对金融 危机所发生的那样,开始各国经济都受到影响,则基本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到后来美国等发 达国家经济复苏的步伐慢于中国,则在中国的宏观政策开始收缩时,美国仍然第二次实施量化宽松 政策刺激经济。因此,行动上的各自为政经常导致联合调控政策执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国 际间的差异化政策对国内宏观政策的执行效果产生了逆向冲击。 温家宝总理最近连续三次就物价问题表态,强调“要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通过发展生产、 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应当说,当前的物价走势大致可以 预期,与之相对的政策工具及实施步骤也是明确的。但需要借鉴以往政策运用的经验,尽量争取国 际间的政策协调与合作,以进一步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宏观调控通俗理解

宏观调控通俗理解

宏观调控通俗理解一、宏观调控的概念与意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政策手段,对经济总量、结构、价格、就业等方面进行调节和控制,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目标。

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二、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1.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等手段,调节经济总需求和投资行为,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水平的目标。

2.财政政策:通过改变财政收支状况和公共支出水平等手段,调节经济总需求和投资行为,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

3.产业政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扶持重点产业等手段,引导资源配置向优势领域集中,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4.区域发展政策:针对不同地区的差异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组合,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三、宏观调控的实施方法1.定向调控:针对具体问题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如刺激消费、扶持中小企业等。

2.数量调控: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财政支出等手段,直接影响经济总量和价格水平。

3.价格调控:通过改变利率、汇率等价格机制,引导市场行为,达到稳定物价水平的目标。

4.结构调整: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改革体制机制等手段,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四、宏观调控的影响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它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就业增长和社会公共利益等目标,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负面影响。

因此,在实施宏观调控时需要权衡各种因素,采取适当的政策组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五、宏观调控的实践案例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包括减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2.2015年中国政府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减税降费、扩大内需等,以促进经济复苏和稳定就业。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
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国际收支平衡
进出口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
1、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和规 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 2、法律手段 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等 3、行政手段 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等
必要性
不是万能的 弱点和缺陷
国 家 的 宏 观 调 控
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目标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手段
手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2.含义: 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 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今年发展的主要 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 以内,进出口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 济增长基本同步。稳增长主要就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 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说一说:宏观调控的目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如何体现的?
连连看
增加财政支出 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经济手段
实施产业振兴规划 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
国家勒令关闭污染严重企业 实行结构性减税 依照《反垄断法》调控房价 国务院发出通知坚决取缔传销活动 新旅游法规范旅游行业乱象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 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 行调节 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 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是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 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 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 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 和财 政支出政策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2)行为规范方式以授权性规范为主,以弹性规 范方式为主要形式。 • (3)对相对利益主体的约束力具有间接性。 • (4)法律后果形式上制裁和奖励法律措施并用。 • 六、宏观调控法的法律体系 • 1、计划法2、金融政策法3、财税政策法4、产业 政策法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的含义:(1)宏观经济调控的 一方主体是国家;(2)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是国家 在履行管理经济职能,以间接手段调控经济运行 过程中所发生的间接管理关系。(3)宏观经济管 理关系是国家在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调控过程中, 与市场主体之间普遍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 • 2、特征:(1)调整范围的整体性和普遍性; (2)调整方法的指导性和调节性;(3)调整手 段的综合性和协调性。(具有社会法的特点;具 有很强的整体导向性;政策性法;固定的程序法 和变动的实体法的结合。)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一)基本原则:社会整体利益平衡,还 夹杂尊重市场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经 济民主原则。 • (二)调整方式:是指宏观调控法在调整 宏观调控关系时所采取的行为规范方式和 法律后果形式。特征: • (1)行为规范的内容是以专业性、政策性 规范为主导。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三、宏观调控法的功能和作用与部门法定位 • 1、功能:(1)弥补市场缺陷,引导市场主体行 为;(2)规制政府宏观调控权使其合法使用; 3 (3)保障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 2、作用:(1)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2) 为制度创新提供法律依据;(3)保障政府调控依 法进行;(4)促进宏观调控与国际接轨。
第一节 宏观调控和宏观调控法
• 2、供给管理理论。(1)收入政策;(2) 经济增长政策 • (三)法学理论基础 • 1、经济法理论对传统公、私法理论的挑战。

浅议全面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

浅议全面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

浅议全面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作者:杨隽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33期国家宏观调控这一内容在高一经济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一、宏观调控的含义及主要目标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第一、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科学的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的不足。

第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

第三、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区别和联系1、宏观调控三种手段有着严格意义的区别:第一,含义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行政手段则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第二,任务不同。

经济手段的任务在于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调整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则主要是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调控范围不同。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市场上经济活动主体的一切经济活动;行政手段的运用要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和限度内。

比如,在生产领域,对一些不符合国家投资结构政策和技术政策要求的产品要用行政加以干预;在社会分配领域要侧重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实现社会公平;在交换领域,政府要运用行政手段强制人们遵守市场规则,以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在消费领域则着重调节社会消费基金总额,如工资总额,社会集团购买力等,防止消费基金增长过快。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

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宏观调控是什么意思?下面由小编为你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

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

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

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第一,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

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

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

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

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2期作者简介:徐澜波,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博士。

*本文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十八届三中全会重大改革问题系列研究项目———健全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①史际春、肖竹:《论分权、法治的宏观调控》,《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规范意义的“宏观调控”概念与内涵辨析*徐澜波(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200020)摘要:目前,在政府理论和社会层面,对“宏观调控”内涵的理解和界定并不规范和统一,“宏观调控”大有被泛化的趋势。

界定规范的宏观调控内涵的目的就是要求在规范化意义上、法治意义上明确和使用宏观调控的概念,规范意义的宏观调控不同于社会意义、民间意义上的宏观调控;也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控制式手段的干预社会经济,以及区别国家以直接投资经营方式参与和调节社会经济。

规范意义的宏观调控是政府以再生产需求总量调节方式、以经济总量所内含的经济参数手段和工具间接地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真正的宏观调控,其与上述所称的几种“宏观调控”具有本质不同。

对宏观调控的内涵作出科学和规范的界定,需要考虑的客观标准就是宏观调控的特性,其具体可以分解为:宏观调控的特有的目标;宏观调控行为的间接性;宏观调控特有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有效性。

规范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基础,规范意义上的“宏观调控”需要以我国宏观调控法治化加以保障并以宏观调控基本法来加以肯定和固定。

关键词: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内涵;宏观调控特性中图分类号:DF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512(2014)02-0084-12“‘宏观调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用来诠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个关键词。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宏观调控的尝试并将其常态化。

目前,在社会层面,大众对“宏观调控”也耳熟能详,什么问题社会自身解决不了了,社会各界就会以“宏观调控”的名义提出需要国家和政府进行控制与干预;“宏观调控”大有被泛化的趋势。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和解决的就是“宏观调控”的规范化内涵。

我国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尤其是制度经济学和经济法学理论对“宏观调控”的内涵尚有认识分歧,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进行宏观调控,牵涉的政治、经济制度面甚广,如何进行恰当、规范的“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审慎研究。

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1期2014年第2期·专论84规范意义的“宏观调控”概念与内涵辨析一、经济学界对于“宏观调控”的共识与分歧“在制度经济学看来,法律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②制度经济学界一般认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是必要的。

“就国家和政府运用的调控宏观经济的方法而言,其采纳的主要是宏观经济学理论上对某时期宏观经济发展或波动之规律有认识的、能有效影响和制约宏观经济指标的手段和工具。

”③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学界对宏观调控的概念的定义可以归纳为广义论、狭义论和特色论三类观点。

“广义论者认为宏观调控等同于政府干预,将市场失灵的所有表现都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因而将政府的所有经济职能都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

例如,马洪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提出:‘宏观调控,严格地说,是政府为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和外汇收支总量的调节与控制。

由此扩展开来,通常把政府弥补市场失灵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范畴。

’狭义论者则认为宏观调控仅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黄达认为,‘宏观调控是调控各经济总量的关系’,但是‘不是任何范围内任何多少带有总量、总体之类含义的问题都可称之为宏观经济问题’。

许小年认为,‘宏观调控指的是运用宏观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宏观政策和总需求。

宏观政策有两类,并且只有两类,即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政府控制货币供应总量、税收与财政开支,调节以国内消费与投资为主的社会总需求。

宏观调控从来不以供给为目标,从来不以产业结构为目标’。

汤在新认为,宏观调控是从价值量上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均衡,没有配置资源和结构调整的职能,他甚至尖锐地提出:‘如果把结构调整,把资源配置,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那还需要市场经济干什么呢?还有什么必要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呢?’”④周为民认为:“宏观调控是一种政府干预,但并非任何政府干预都是宏观调控,……流行的观念总是把二者混为一谈,似乎只要是政府实行的经济干预都叫宏观调控,不论哪个行业、哪种产品出现了诸如短缺、过剩、价格波动等不合意的情况,人们都要求政府对之‘加强宏观调控’。

这样来理解宏观调控是不正确的。

所谓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社会总供给、总需求、总的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和管理,它的基本工具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而任何单一产品、单个市场的问题,都是微观问题,政府对这类问题进行干预有时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是微观干预而不是宏观调控。

”⑤“特色论者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是属于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管理行为,是基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践衍生的理论概念,从目标选择到手段选择都不能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

只有少数学者持特色论观点,其典型代表是刘瑞等。

”⑥“特色论虽然基于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现实,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成果,因而成为少数派。

”⑦“宏观调控是中国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宏观调控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理论产物,是基于中国经济现实,在现代经济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宏观调控是中国政府“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而采取的宏观经济管理行为,这些新问题是计划经济时期所未有的,也是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实践中没有的……中国特色表现在:除了市场失灵这个政府干预市场的②吴越:《宏观调控:宜政策化或制度化》,《中国法学》2008年第1期。

③徐澜波:《宏观调控的政策调整与法律调整之辨》,《法学》2010年第11期。

④张勇、周达、刘瑞:《宏观调控概念解读:政府干预经济的中国式框架》,《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⑤周为民:《宏观调控的五大误区》,《社会观察》2011年第7期。

—论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理论价值》,《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⑥张勇:《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范式的形成与发展——⑦同上注,张勇文。

85政治与法律2014年第2期一般意义的经济学逻辑外,宏观调控还存在两条中国式的逻辑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中国经济面临众多的结构矛盾和利益冲突,需要在宏观层面上予以协调,因此单纯针对总量的需求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宏观调控必须强调结构性目标。

第二条线索是政治和文化传统……党和政府必须在宏观上对任何影响到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因素和问题进行调节和控制,特别是控制,于是宏观调控不仅仅强调政府对市场的间接影响作用,更有直接影响的能力。

……宏观调控的主体只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仅限于管理调节地方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的任务既包括总量调节,也包括结构调整……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必要的手段。

”⑧综上所述,广义论、狭义论、特色论对宏观调控是政府干预、调节市场经济的行为,是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行为的认识方面没有分歧,其分歧主要在于宏观调控的对象及其范围,以及宏观调控的手段两方面。

在宏观调控的对象及其范围方面,广义论与狭义论所持的观点在宏观调控不调节和不干预经济结构、配置经济资源方面基本是一致的,特色论所持的观点则认为宏观调控除此之外还包括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广义论、狭义论、特色论对宏观调控的对象是宏观经济总量、社会需求、总供给中的单一目标还是多数目标或者是全部目标的认知还是有所不同的;特色论强调其中的全部,广义论和狭义论则强调其中的单一目标或者两个以上的多数目标。

在宏观调控的手段方面,狭义论将宏观调控手段局限于货币工具和财政工具之内,广义论者则将政府针对宏观调控对象而采取的一切经济措施都纳入宏观调控手段之内,特色论更是将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必要的多元化手段全部纳入宏观调控手段之内。

二、经济法学界对于“宏观调控”的共识与分歧在我国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和经济法学意义上的宏观调控的内涵应当以经济学上的宏观调控内涵为基础,并尊重经济学上的宏观调控内涵和西方经济学上的“经济政策”所既有的分析框架等认知,基本是认同的;然而,经济学界对宏观调控内涵的认识基本形成广义论、狭义论和特色论三类,加之经济学界对在法律规范意义上确定宏观调控的内涵如何反映我国宏观调控的现实并不统一,因此,在经济法法学界对宏观调控内涵的界定也未形成共识,学说纷呈;按照对宏观调控的界定和使用情况,主要可以归纳为“小”、“中”、“大”三大类。

持“小”内涵界定宏观调控的观点认为,“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为了烫平经济波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经济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措施对国民经济总供给、总需求以及总价格、总就业量等进行调节,促进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宏观调控的主体是政府或国家,客体是国民经济的总量,主要是指总供给、总需求以及总价格、总就业量等。

手段是货币、财税等宏观经济政策,不包括产业政策、结构优化标准和环境政策等”。

⑨“我国政府的调控管理、媒体和老百姓所谓的‘宏观调控’,与经济学中的宏观调控和西方经济学框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显然不—经济学和‘宏观经是同一概念”,“‘宏观调控’并非法学和经济法所原创,因此必须尊重其源头——济政策’的既有分析框架,将‘宏观’及其对各主体作用的间接性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内涵,否则宏观调控就会失去根基,甚至在宏观调控的名义下对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直接实施行政命令、行政指挥,从而倒退到计划经济去。

在不是无条件迁就现实的同时,又要承认宏观调控实践及相关通俗认识的合理性,而把宏观调控界定为不直接作用于微观主体但足以引导、影响微观主体行为的各种政⑧同前注⑥,张勇文。

⑨王新红:《在经济学与经济法学共同话语下界定宏观调控》,《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86规范意义的“宏观调控”概念与内涵辨析策、制度、措施等……在这个意义上,可不必拘泥于经济学的某种理论或观点而否定宏观调控实践,如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较为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对全国的汽车生产和销售间接地措施影响,在权责设置、行权、问责、救济等方面都与政府直接强制、约束微观主体的生产、销售行为不同,因而将其视为一种宏观调控措施并无任何不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