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中的洪水灾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话故事中的洪水灾害

一、前言

神话是初民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反映人类和自然界的互动关系。远古的神话,都是原始社会初民集体的口头创作。在文字发明之前,已经广泛地已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神话流传日久,使得故事的内容复杂化、系统化、美丽化、合理化,而成为初民在日常活动过程当中,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对于自然界的奋斗和愿望,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反应。

水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古代控制水的设备尚未发达之时,水对人类,有时赐福,有时降祸。这种水的双重作用,随时提醒初民对水的注意。因此在各个民族的神话里,几乎都可发现有关水的解释神话。

关于洪水的传说,不仅出现在中国上古的神话故事中,在世界各国也屡见不鲜,可见洪水应该是上古时代普遍的自然灾害。因此,神话故事若能配合考古数据,再加上逻辑分析,便可将上古地理环境重新呈现出来。

二、中国古籍中的洪水神话

大洪水的出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颇为常见,兹举例如下:

《山海经海内经》

洪水滔天。

《尚书尧典》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孟子藤文公上》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淮南子览冥训》

女娲时,四极废,九州岛裂,水浩洋而不息。

上述三则故事中,描述了洪水肆虐的情形,然而,洪水的产生,上古初民是如何解释的呢?圣经旧约创世纪曾记载:「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就后悔造人在地上,便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中国古代有上天为了惩罚人类,于是降洪水以为儆戒的说法。

《尚书大禹谟》

洚水儆予

然而,最常见的传说,还是共工和他的臣子相繇(柳),造成洪水泛滥的。

《淮南子天文篇》

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地折,地维绝,天

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本经篇》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

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

《山海经大荒北经》

共工之臣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

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没水,

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

《山海经海外北经》

共工之臣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

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

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以为台。

平定大洪水的英雄,则以禹和女娲最为常见,当然在禹之前,还有一位失败的鲧。

《尚书洪范》

鲧堙洪水。

《山海经海内经》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

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

《山海经大荒北经》

……禹湮没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

也。

《山海经海外北经》

……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

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以为台。

《国语鲁语上》

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前制,疏川导滞。

《淮南子本经篇》

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

陆,疏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岛干,万民皆宁其性。

《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岛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这些故事说明了鲧、禹和女娲的治水方式,大体而言,鲧是用「息壤」堵塞洪水的方式,结果导致失败。而禹改用疏导的方式,终于获致成功。女娲则是用「芦灰」来止住洪水。然而,为什么鲧用息壤会失败,而女娲用芦灰为什么就成功呢?因为这两则神话来自不同的族群,当然就有不同的发展结果。

三、洪水神话的地理意涵

在四十六亿年的地球历史中,开始有人类活动,是最近两百万年来(新生代第四纪)的事。第四纪是人类繁衍的时代,分成两个地质时期,前者称洪积世,或称更新世,主要地质活动是「冰河」,后者称冲积世,或称全新世,是冰河后的世界。第四纪之地形及气候之变化,深深影响人类之生存和发育。

图一公元前两万年世界冰河最大覆盖地区

洪积世由四个冰河期及三个间冰期组成,一般而言,在冰河期,气候变冷,

冰河覆盖面积扩大,大洋水面因而下降,使许多近岸岛屿都与大陆相连,又使河水入海之位差增大而侵蚀力加强,沉积岩层由粒子较大之物质组成。相对的,在间冰期内,气候转暖,冰河溶解力减弱,沉积物为粒子较细之黏土。

至于全新世以来,中国的气候变化周期,根据王开发的研究(1979),指出近万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轨迹如下表:

表一中国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迁

将气候变迁周期对照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春秋战国时代约当「第三暖期」;西周约为「第四凉期」;殷商时期约属「第二暖期」;夏代约为「第三凉期」;以此类推,上述洪水神话时代,约为距今5000~7500年的「第一暖期」。

此外,由上表可知,冰后期的气候是由寒冷、干燥而逐渐转趋温暖、湿润的。大约到了距今6000年前后,融冰作用所导致的海侵作用达到最大的限度,不但许多的河川下游成为溺谷,三角洲也成为海底。在中国上古洪水神话中所描述的,是全新世以来的地理景观,应该是发生在「第一暖期」的全球海侵作用所造成的。

根据地形学的研究,在第四纪初期,华北平原本来是一个半月型的海湾,当时的海岸线一度向西退至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的山麓地带,海平面较现今高出约80公尺,山东丘陵于是成了散布在海中的群岛。到了第四纪中后期,由于海准面的变动以及气候转暖,雨量渐增,河流的冲积作用等因素的影响,黄河等河川在山麓地带形成古冲积扇与冲积平原,陆地迅速扩张,海岸线也逐渐后退,华北平原才逐渐形成,并且发展出淮河、海河等水系。

因此,从大禹治水以导河的方式来推断,当时降雨量逐渐减少,洪水渐退,平原上也逐渐形成河川流路。所意味的,正是泛滥平原水系的发育完成。另外,女娲以「积芦灰」来止洪水,若光以芦苇燃烧的灰烬,来填积水浩洋而不息的情况,似乎是不可能的。如上所述,黄淮平原原本是汪洋一片,因为黄河、淮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河流冲积而成黄淮平原。因此,所谓「积芦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