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38188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1.png)
规范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
选用优质药材, 严格控制原料
质量
加强质量检验, 确保药品质量
采用先进的提 取工艺,提高
药物纯度
制定严格的操 作规程,规范
生产过程
严格控制生产 环境,避免污
染
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生产质量
意识
完善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
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 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量。
制备工艺不规范还可能导 致中药注射剂中的有效成 分不稳定,容易发生氧化、 分解等反应,从而引发不
良反应。
制备工艺不规范可能导致中药 注射剂中的有效成分、杂质、 重金属等含量超标,从而引发
不良反应。
制备工艺不规范还可能导致中 药注射剂中的杂质、重金属等 含量超标,从而引发不良反应。
成分复杂且难以控制
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包括 多种中药成分和辅料
中药注射剂的储存和运输条件 要求严格,容易受到外界环境 的影响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复杂, 难以保证成分的稳定性和均匀 性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方法多样, 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使用不当
剂量过大:超过规定的剂 量范围,导致不良反应发
生
给药速度过快:短时间内 大量药物进入体内,引发
浓缩:通过蒸发、冷冻干 燥等方法将提取液浓缩至 一定浓度
过滤:采用滤布、滤纸等 过滤介质将浓缩液中的杂 质过滤掉
灌装:将过滤后的浓缩液 灌装到注射剂瓶中,并密 封保存
灭菌:采用高温、高压、 辐射等方法对灌装好的注 射剂进行灭菌处理
质检:对制备好的中药注 射剂进行质量检验,确保 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
加强药品质量管 理:严格控制药 品生产过程,确 保药品质量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及对策分析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1cfbb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c.png)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及对策分析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药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制备,以方便患者使用的药物形式。
由于中药制剂是由多种中药组成,其药理活性和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因此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和对策进行分析。
首先,关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探讨。
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研究、临床试验和实验室研究等方法进行,包括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中药制剂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以及对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等。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不同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类型、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等。
其次,对于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对策分析。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药物过敏、药物代谢紊乱、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针对这些不良反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首先,加强药物安全性评价。
在中药制剂研发阶段,应加强对药物的药理学、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风险。
此外,应对现有药物进行系统回顾性研究,以增加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了解,及时发现和识别药物不良反应。
其次,规范中药制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质量有关,因此,应对中药制剂的生产进行规范,并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
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包括草药的采集、贮存、加工等环节,确保药材的质量稳定和有效成分的含量符合要求。
再次,加强监测和报告制度。
建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收集和汇总不良反应数据,分析和评估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风险,为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依据。
此外,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监测和培训,提高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认识和识别能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研究和对策分析应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学习国际先进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实现合作共赢。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提升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为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更好的保障。
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
![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db39344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f.png)
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中药在临床应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广泛。
然而,中药作为药品,其使用也会有不良反应发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害。
因此,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对于促进临床质量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不良反应概述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和治疗无关的不良症状、情况或疾病,其中包括药物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药物误用、药物滥用、药物中毒等各种类型。
不良反应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中药品质、用药方式、剂量、患者个体差异、环境等。
二、不良反应类型(一)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对某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等。
过敏反应的发生和患者个体差异有关,可能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
(二)药物副作用药物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品成分的作用,引起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一些症状或反应。
比如麻黄素可能会导致心悸、头晕、手足发凉等不适症状;人参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心悸等不适症状。
一般说来,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方式错误都会导致副作用的发生。
(三)药物误用药物误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用药方法或者用药剂量出现误解导致的不良反应。
比如某些患者可能误认为某种药物无害,大量使用后却引起了严重的副作用,或者是误认为某种药物需要长时间连续应用,导致药物过度分解超出理想的剂量范围。
(四)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某种药物使用的失控或者过度使用。
比如在中药市场上,某些商家为了追求品牌效应或者是贪图利润,会为增强药品功效添加一些禁止使用、甚至是毒性的药物添加剂,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反应。
(五)药物中毒药物中毒是指在中药治疗过程中,由于没有很好的控制剂量、药物自己的有毒成分过高等原因,导致患者中药中毒的现象。
在中药选材和制备过程中须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并遵循科学标准化的环境和流程进行药材加工和配伍。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5f9a13cf25c52cc58ad6be8b.png)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由于中药多是动植物及矿物质,属于天然物质,应用中药治疗疾病,越来越受到欢迎。
中医治疗疾病所用的中药,又多是经过一定的加工炮制,而且多采用复方应用,因此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
但是这并不是说应用中药就是绝对安全的。
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这是医务界特别是中医药界早已有的认识。
关于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时有所见,多见有过敏反应及中毒反应,轻者给病人带来痛苦,重者会造成生命危险。
因此,必须加强用药安全教育与管理。
现就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1.1药物本身的毒性:中药都有自己的性、味、归经,有一些中药还具有毒性,中医药早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古训,至今仍严格遵循。
某些有毒药物,如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附子、甘遂、大戟、天南星、朱砂等,因炮制不良或者用量未严格控制,或者是久用、滥用,均会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1]1.2药物炮制不当:某些有毒中药必须经过相应的炮制,以减其毒性、用其治疗作用。
该炮制的未经炮制而用生品,或炮制程度不够,或炮制方法不当,则必然导致毒性发生。
如生大黄泻下,止血则必须用炙大黄;附子必须久煎方可破坏其生物碱而减轻其毒性,临床常有因附子、乌头、马钱子煎煮不得法而发生中毒的报道,马钱子炒得轻可使其复方药物的毒性增加,LD50由1.2g/kg 降至0.5g/kg。
[2]1.3病人体质差异问题:每个人体质强弱例外,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也各异,男女有别,老幼各异,久病、新病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医生用药“因人制宜”,斟酌选药用量。
有时缺少对过敏体质病人用药情况的了解,遇到含过敏物质的中药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例如:煎服以金钱草为主的中药汤剂治疗膀胱结石和胆石症而引起的过敏性皮疹,表现全身麻疹样红色斑丘疹、搔痒难忍、心烦,停药后痊愈。
[3]1.4擅自用药:有些病人自认为“久病成医”,本人对本病略知一二,就“照方抓药、照法用药”;还有一些病家过分迷信偏方、秘方,人云亦云,人用亦用;或听信游医药贩,随便滥用中药,而发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原因与控制措施分析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原因与控制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a7eb03c1c708a1294a4490.png)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原因与控制措施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和归纳引起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因素,探讨药物不良反应的控制措施,以期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控制中药制剂,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标签:不良反应;中药制剂;原因与控制;措施一直以来,中药制剂在人们心目中都有着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的印象,然而近年来,随着药品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呈递增之势,人们开始意识到中药可对人体带来的伤害,如何有效减少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成了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1]。
下面,本文就中药制剂可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实现药物的合理运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因素。
报告如下。
1引起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因素1.1药物自身毒性及原材料质量部分中药自身存在毒性,会对人体造成一定不良反应,如龙胆泄肝丸中含有的马兜铃酸可对人体的肾脏器官造成一定损害,而诸如大黄、雄黄、麝香及附子等具备峻猛药性的药物,可使患者服药后出现過敏性紫癜、心律失常甚至休克等不良反应,并可对患者心脏产生伤害。
此外,部分医院或诊所为了节省药物成本,没有对药品质量进行严格检测,盲目购入廉价却质量低劣的药材,这些药材不仅难以起到治疗作用,更可直接引起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威胁患者的健康安全。
1.2生产工艺未标准化及炮剂方式存在不足当前部分中药制剂生产工艺仍较为传统落后,药物质量不稳定,质量标准也未完善化,其中尤以部分中药注射剂厂家为甚。
一方面,大多数人群既无法获知中药注射剂制剂过程中在对药材有效成分进行提取时所用到温度、溶液pH值、用时,溶媒等工艺指标,也无法清楚药物中包含的具体成分;另一方面,因采收、气候、生产地、炮制及加工等因素的不同,使得不同地域的药材所包含的成分也存在一定差异。
此外,炮制质量不善也会对中药制剂质量造成影响。
1.3中药配伍不当在给予患者用药时,若配伍不当,将可导致注射剂pH值发生变化,增加微粒进而促发沉淀现象,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7c8a95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4.png)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草乌中毒2.案例二:附子过敏3.案例三:蜈蚣中毒三、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1.药物本身的问题2.用药剂量不当3.药物相互作用4.患者个体差异四、如何预防中药不良反应1.严格遵循医嘱2.了解药物禁忌和注意事项3.遵循药物剂量和疗程4.避免长期自行用药五、结论正文: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中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与此同时,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也屡见不鲜。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预防中药不良反应。
一、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的特点。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中药不良反应仍然不容忽视。
为了提高大家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草乌中毒草乌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
然而,草乌中含有乌头碱,对人体具有很强的毒性。
如果患者误食或过量使用草乌,可能导致乌头碱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心慌等症状。
2.案例二:附子过敏附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但部分患者对附子过敏,在使用附子后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导致休克。
3.案例三:蜈蚣中毒蜈蚣具有祛风止痛、解毒杀虫的作用,但蜈蚣体内含有毒素,如果患者误食或过量使用蜈蚣,可能导致蜈蚣中毒。
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
三、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1.药物本身的问题:中药成分复杂,部分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
如果用药不当,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2.用药剂量不当:中药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关键。
3.药物相互作用:某些中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加重不良反应。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4.患者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度和耐受性不同,部分患者在使用中药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防止措施
![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防止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644bc3cb8f67c1cfbd6b881.png)
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防止措施中药因其作用平和,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较小,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受人们的青睐,但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越来越多,相关报道也屡见不鲜,已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标签:中药不良反应防治措施中医药理论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其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诊疗特点,运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为人类健康和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的人仍偏面的认为:中药来自于天然,具“有病能治、无病健身、可长期服用”的观点,有的药品生产厂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甚至打出了“纯中药、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广告,对人们进行误导宣传,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
但由于环境污染、中药新剂型不斷出现及人为因素等诸多原因,致使在临床用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安全,有关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笔者根据临床用药经验,对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防止措施进行了探讨研究,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药物自身因素1.品種中药来源复杂,品种繁多,存在“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
不同品种的中药药性悬殊,如果它们之间互替或乱用,就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中药柴胡,就有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大叶柴胡Bupleurum longiradiatum f. australe等不同品种,而中药柴胡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功能,临床常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脏器下垂等病症,而大叶柴胡含有柴胡毒素和乙酰柴胡毒素,具很强的毒性,就不能作柴胡入药使用,否则会出现不良反应。
再如八角茴香和同属的莽草果实,形状极为相似,但莽草果实中含有莽草毒素,亦有较强毒性,亦不能代替八角茴香药用或食用。
2.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有效成分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质量.中药强调“道地药材”,其目的就是保证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高和相对稳定。
浅析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与对策
![浅析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5c4727e1172ded630b1cb68e.png)
涎 、 心呕 吐 、 恶 四肢 发 麻 、 昏眼花 、 头 呼吸 困难 、 瞳孔 散 大 、 律紊 24 心 .合理用药 : 医生是药物 的使用者 , 使用 中药必须 以中医理论 乱 等起 乌 头碱 中毒 的不 良反 应 。 作 指 导 , 于辩 证 , 悉 药性 , 证 对应 , 精 熟 要 方显 奇 效 。
. 4社会 因素 : 是有 关 部 门对 中药监 管 有 漏洞 ; 有农 药 、 染 一 还 污 应 用 中药 时 出现 的 与用 药 目的无 关 的 有 害反 应 就 是 中药 的 1 还 不 不 良反应 。 探讨 中药 不 良反 应 的 因素 与对 策 , 提 高 中药疗 效 和 等 因素 导致 药 材 质 量 问题 ; 有很 多 药 物广 告 , 负责 任 的 宣 称 对 、纯 有 无 , 使 用 药安 全 都有 非 常重 要 的 意义 , 就 笔者 的粗 浅认 识 汇总 如下 。 “ 现 中药 纯 天 然 无 副 作 用 ” “ 中药 , 病 治病 , 病 强 身 ” 得病
如过 敏体 质 的 发生 不 良反 应 的 机会 就 多 。即使 像 云南 白药 , 临床 () 1 14 . : 上就 发生 过在 外 敷 刀伤 时 发生 过 敏 性休 克 的危 重 病 例 。另 外 , 『1 萍, 6陈 汪世 民. 注射 剂输 液 反应 的原 因分析 『1 国药 业, 中药 J中 . 儿童 、 年人 和孕 期 、 期 及 哺乳 期 妇女 也 易 发 生不 良反 应 。 老 经 2 0 , () 0 0 8 1 8: . 5 6
陕西省榆 林市 神木县 医 院( 1 3 5 79 1 ) 2 1 年 4月 5日收稿 00
【] 海廷 . 南 白药粉 外 用 导致 过 敏 反 应 1 f. 7王 云 例 J 中国 误诊 学 杂 1
中药的地不良反应及分析报告
![中药的地不良反应及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cbb358df12d2af90242e6cc.png)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分析姚晓07资源摘要:各种中药及其中药制剂在我国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病防病,历史悠久,成效显著,但其不良反应近年来也被进一步发现和认识。
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有中药品种混乱或以假乱真,药物的固有毒性及用量不当,辨证失当、药不对证,炮制或煎煮不当,剂型或服用方法不当,疗程过长,造成蓄积中毒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中药应按质量合格、用量合适、用法合理的原则使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1.概念: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所发生的非治疗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常统称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包括中毒反应和过敏反应。
2.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2.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一般是指服用正常剂量或极小剂量时出现的非正常反应,多与体质因素有关。
凡单味中药、中成药和名方组成中含有抗原物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后或在它们的代谢过程中产生抗原物质的,首次尤其是多次用药后常可引起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紫癜、哮喘、心律失常、肝损伤、耳鸣、发热、腹泻等。
2.1中毒反应中毒反应的临床特点是发病急、病情恶。
其临床症状表现:消化系统为恶心、呕吐、腹泻、便血、黄疸等;神经系统表现为眩晕、头痛、惊厥、抽搐、呼吸抑制等;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律不齐等;造血系统表现为白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目前已发现由毒性反应而致死的中药有20多种如雷公藤、蜈蚣、马钱子、砒霜等。
中毒反应多由于药品原料购销、药品生产和药品使用不当引起。
中毒致死的中药多是有毒中药,但历代医书称无毒之品也能置人于死地。
3.人体各个系统不良反应药物及其不良反应表现3.1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药物有76种,其不良反应表现为血压升高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刺五加注射剂、葛根素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剂、细辛注射剂、肾宝合剂、草乌膏剂、番泻叶、复方桔梗注射剂、天和骨通贴膏、壮骨关节丸;表现为低血压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生脉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鱼腥草注射剂、柴胡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红花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川芎嗪、郁金、莪术油、银杏达莫注射剂、骨宁注射剂、三七片、银翘解毒丸、六味地黄丸、龙胆泻肝丸、鸦胆子;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草乌、正清风痛宁、生脉注射剂、精制蝮蛇抗栓酶、乌头碱、鸦胆子油、龙骨、木薯、垂盆草、地骨皮、博落回、冬虫夏草、北五加皮、夹竹桃类;诱发心绞痛的中药制剂有刺五加注射剂、脉络宁注射剂;引起窦性心动过速、过缓的中药制剂有复方丹参注射剂、β-七叶皂苷钠注射剂、茵栀黄注射剂、复方丹参片、藻酸双酯钠、江苏白药;引起心动过速的中药制剂有生脉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止咳丸、藿香正气水、咳喘糖浆;引起心动过缓的中药制剂有β-七叶皂苷钠注射剂;引起心悸的中药制剂有刺五加注射剂;引起室性早搏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小活络丸、柴胡、山海丹;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药物有黑附子、葶苈子;引起窦性停搏的中药制剂有生脉注射剂;引起微循环障碍的中药制剂有脉络宁注射剂;引起心功能衰竭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清开灵注射剂、细辛、朱砂、鸦胆子、马钱子;引起心房纤颤的中药制剂及药物有灯盏花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山豆根;引起心室纤颤的中药制剂有葛根素注射剂。
中药的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建议
![中药的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44949317964bcf84b9d57bed.png)
中药的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建议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
中药对人体造成的损害,除了药物本身的因素外,很多是由于不合理用药引起的。
本文对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提供参考。
1 中药毒副反应的临床表现1.1 神经系统口唇、肢体或全身麻木、眩晕、头痛、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可致烦躁不安、牙关紧闭、抽搐、惊厥、语言不清或障碍、嗜睡、意识模糊昏迷。
1.2 循环系统心悸、胸闷、发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律不齐、心律过快或过慢、传导阻滞、心音低钝或减弱、血压下降或升高、心电图改变等。
1.3 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咳嗽、咯血、哮喘、呼吸困难、紫绀、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或呼吸衰竭等。
1.4 消化系统口干、口苦、恶心呕叶、食欲不振、嗳气流涎、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黑便、黄疽、肝区痛疼、肝肿大、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甚至死亡。
1.5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可出现尿少、血尿、蛋白尿、尿闭、尿失禁或尿崩症,甚而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生殖系统可出现月经失调、闭经,甚而引起排卵功能障碍或抑制精子生成1.6 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造血系统的抑制现象,如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过敏性紫癜、再障甚至死亡。
1.7 过敏反应高烧、寒战、大汗、发抖;或出现过敏性药疹;中药针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以过敏性休克为主,如板兰根、穿心莲、双黄连、丹参等。
2 中药的不合理应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组方的中药方剂被医学实践证明疗效肯定,但是,中药成分多种多样,既有有效成分,也有无效成分和有毒成分,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少,甚至认为没有副作用,可以随意使用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只有合理使用中药,避免禁忌证,才能达到用药目的,否则会延误甚至加重病情。
2.1 辨证不当中医治病精于辨证,若辨证失误,用药就会适得其反。
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4b9a108bd63186bdebbc61.png)
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目的针对中药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找到患者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我院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39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引发患者出现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个体差异、煎煮不当、用药不当、炮制方法不当、未实施辩证治疗、药物配伍不当等。
结论相关医疗机构应当针对中药进货渠道的监管力度进行加强,医务人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严格用药,同时还要做到规范炮制,为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标签:中药不良反应;原因;解决对策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中药在临床上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中药具有安全性高、药性温和、毒副作用小等特点[1]。
然而,部分患者在应用中药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不仅导致临床疗效下降,还增加患者的痛苦。
本次研究主要对我院139例使用中药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我院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39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其中,男75例,女64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43.29±4.25)岁。
具体的临床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毒、腹痛、过敏、休克、腹泻、恶心呕吐等。
1.2 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和用药配方进行观察记录,并对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中药使用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统计和记录。
2 结果通过对中药治疗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139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统计后得知,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个体差异、煎煮不当、用药不当、炮制方法不当、未实施辩证治疗、药物配伍不当等。
见表1。
3 讨论3.1 原因分析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得知,造成患者出现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用药时间过长、未严格遵从医嘱、煎煮不当、炮制方式不当、用量不合理、患者个体存在差异、未实施辩证治疗、药物配伍不当等。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与预防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与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857676e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1e.png)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与预防中药药物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疗效。
然而,与西药相比,中药药物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措施,希望能为中药行业的发展和安全提供一些参考。
1. 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原因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两类:药物本身的毒性和用药误区。
药物本身的毒性是中药药物所特有的,它与中药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品质、配伍等因素有关。
用药误区则是因为中药药物的剂量、煎煮方法、用药时间等因素的错误使用而引起的。
2. 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中药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的建议:a) 优化中药制备工艺:中药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规范的工艺制备中药药物,确保中药的品质和安全性。
b) 深入研究药物毒性:对于常用的中药药物,应加强对其药物毒性的研究,及时更新中药的毒性指标,以减少潜在的危害。
c) 规范用药剂量:中药的剂量是非常重要的,过量使用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师或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控制用药剂量。
d) 强化用药指导:中药的煎煮方法、用药时间等对于药效和不良反应都有着重要影响,中药师或医生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正确使用方法,避免用药误区。
e) 加强监测与报告: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中药不良反应的事件,保障用药安全。
3. 中药药物的质量监控中药药物的质量监控是确保中药安全的重要环节。
相关部门应通过加强对中药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督,对中药药材的采购、加工、制备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抽样检测,确保中药的质量符合标准。
4. 充分发挥专业人员作用中药师是保证中药安全的专业人员,他们在中药的配伍、用药指导、药物毒性等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
因此,应大力培养和发挥中药师的作用,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中药安全保驾护航。
结论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中药行业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加强中药制备工艺的优化、加强监控与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规范用药剂量和加强用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
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对策
![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15202df67ec102de2bd89fd.png)
引发中药不良反响的因素及对策引发中药不良反响的因素及对策摘要本文对引发中药不良反响的因素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四点对策。
旨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响的发生,为中药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响;因素;对策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政策扶持和媒体的有效宣传,中医药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青睐。
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比拟平安,没什么毒副作用,有病可以治病,没病可以防病养生。
其实“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1】,这就是真是写照。
众所周知,中药的特点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其毒性表现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或几个成分含量来判断。
一味中药其实就是一个复方,其功能与主治也是多方面的。
中药治病,往往只利用其诸多功能与主治中的一种或一小局部,其他未被利用的局部就属于“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于人体就很可能引发不良反响。
为此,本文就目前引发中药不良反响的因素及对策等浅述如下。
1引发中药不良反响的因素1.1中药自身因素中药品种复杂,种类繁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中药滥用混用而中毒【2】。
有些中药本身含有毒性成分,比方马钱子、生川乌等含有毒性成分马钱子碱、乌头碱等,使用不当那么会引起中毒。
还有一些药性峻猛中药,如麝香走窜之力较强,水蛭破血,逐瘀,通经,生大黄泻下力强。
除此之外还有含刺激性成分的中药,如半夏、虎掌南星、东北天南星、禹白附等。
这些中药一旦使用不当,那么引起不良反响。
1.2人为因素1.2.1辩证不准、药证不符临床因辩证有误,寒热错投,攻补倒置,导致ADR的案件时有发生【3】。
在治病过程中,要将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归纳综合,辨清疾病的“证〞和“症〞,搞清病因和病机,然后确定治疗原那么,选方用药。
只有辩证准确,才有确切疗效,副反响才最小。
如果辩证不准,不但影响疗效,而且会产生很多与治疗无关的副反响。
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如用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来治疗实热型细菌感染,符合“热者寒之〞这一治疗原那么。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类型、原因及对策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类型、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65d6c3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d.png)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中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影响。
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身体反应和心理反应两类。
1.身体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肝脏毒性、肾脏毒性等。
2.心理反应:包括焦虑、抑郁、失眠等。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药物成分不纯:药材中含有有害物质或杂质,导致不良反应。
2.用药不当:用药量过大或用药频率过高,导致不良反应。
3.个体差异:不同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4.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之间可能会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5.疾病状态不同:患者疾病状态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6.其他因素,如药物剂型、药物制剂方式等,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对于中药不良反应,应采取以下对策:
1.严格按照处方用药,避免用药量过大或用药频率过高。
2.选择正规药店购买中药,保证药物成分纯正。
3.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4.在用药前要告诉医生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5.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不良反应问题。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6091ecf7375a417876f8f27.png)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标签:中药;不良反应;原因一般来说中药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较少,被认为是无害的用药。
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用药范围的扩大,中药不良反应(ADR)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为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中药的毒副反应应该引起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1 中药的产地和品种不同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差异。
如关木通为马兜铃科的干燥鳞茎,所含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是关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导致肾损害,而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鳞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糖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鳞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功能,无肾毒性。
2 中药炮制方法及煎煮不当有些中药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会引起有害反应,如生乌头有毒,而经炮制后毒性大减。
有的患者认为中药煎煮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其实不然,如朱砂不宜煮宜入膏、丹,朱砂拌的中药煎焦后有毒不能服用。
3 中药及中西药配伍不当中医用药组方中有十八反、十九畏、孕妇用药禁忌等不可忽视,合理组方非常重要。
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可增加ADR的发生率,如当归增加华法令的出血倾向。
有些中药的活性与用量有关,如甘草1~3g能调和药性,5~15克能益气养心,大量服用或小量长期使用,患者可出现脘闷、水肿、低血钾、血压升高等,应该根据需要的活性选择用量。
4 长期用药致慢性蓄积中药活性成分含量低,作用缓和而持久,慢性病人需长期服用,往往产生不良反应。
如大黄作为泄泻药不能长期服用,产生便秘。
朱砂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5 患者的个体差异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与药物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也与患者的个体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患者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耐受力亦不同。
6 制剂有文献报道,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占全部中药不良反应的50%以上,中药制成注射剂后更易发生不良反应,而且往往较严重。
林向华等对1996~2002年中国药学文摘记载的中药不良反应358例进行了统计分析[1],结果表明:不良反应共涉及药物78种,其中注射用药29种,诱发不良反应157例占43.85%[2-3]。
草药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草药不良反应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863a54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3.png)
草药不良反应分析报告1. 引言该报告旨在分析草药使用中的不良反应情况,以进一步了解可能存在的草药风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本次分析报告基于可信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案例,并不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
2. 不良反应概述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以下是草药使用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肠胃不适: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 过敏反应:可能出现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
- 中毒反应:某些草药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导致中毒症状,如头晕、乏力、肝功能异常等。
- 药物相互作用:草药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加重不良反应。
3. 不良反应的分析根据已有数据,草药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以下情况下:3.1 草药质量问题某些草药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如掺杂有害物质、无效成分或草药标识错误。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个体差异草药的药效和安全性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某些人可能对某些草药更为敏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3.3 不当使用草药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如果不当,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过高的剂量、错误的使用方法或不合适的组合使用都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4. 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为了减少草药使用中的不良反应风险,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 购买可靠的草药产品:选择可信赖的供应商,确保草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 个体差异考虑:在使用草药前,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特别是过敏史和慢性疾病情况。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 正确使用草药:严格按照草药的使用说明和剂量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
- 监测不良反应:在使用草药期间,定期观察自身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有明显症状变化,及时咨询医生。
5. 结论草药使用中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风险,但通过选择可靠的草药产品、了解个体差异、正确使用草药以及监测不良反应等风险管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提高公众对草药安全性的认识和重视,也是保障使用者健康的重要环节。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72dc8c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c.png)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与药房管理方法探讨
引言:中药制剂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但潜在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原因,并从药房管理角度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草药选择失当: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性相克相合关系繁杂,如果选择失当,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2. 草药炮制不当:中药炮制技术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环节,如果草药炮制不当,药性容易改变,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药物质量不过关:中药制剂的质量直接影响疗效和不良反应,如果药物质量不过关,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4.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中药制剂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一些患者可能对某种中药制剂产生不良反应。
1. 严格控制中药药材的质量:药房在采购中药药材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并在采购前进行质量检验,确保药材的质量过关。
3. 合理配伍:药房在制备中药配方时,应根据中医药理论进行合理配伍,避免药物的相互作用引发不良反应。
4. 加强患者沟通:药房工作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身体状况和过敏史,以便进行个体化的药物选择和配伍。
结论:中药制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减少需要药房在药物管理中加强质量控制、炮制技术及合理配伍,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确保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baef3c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f1.png)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的应用已日益普及。
安全、经济、科学、规范地应用中草药,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望,更是我们中医药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然而,目前中药的应用却不甚理想,据临床报道,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且日益增多。
下面本人就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有关资料的报道,谈谈。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中药质量问题中药不良反应中相当大的比例是中药质量不合格所致,同一中药品种,产地、药用部位、采收时节、炮制方法、贮存保管的不同而质量相差很大,中药的疗效和不良作用也相差很多倍,质量差的中药易导致中药药源性疾病。
(二)炮制不规范或未经炮制中药通过炮制加工可以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还可以改变药性,提高疗效。
如服用没药后有严重的胃肠道刺激反应,改用炮制好的没药则无此反应。
甘遂生品具有峻泻作用,经醋、甘草制后减弱。
但是,近年来人们却忽视了这项工作,造成中药饮片质量下降的情况相当严重,致使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三)配伍不当合理的配伍能减少毒性中药的不良作用,不合理的配伍也会发生中毒反应。
如生南腥、生半夏与生姜配伍能减少其毒性。
而有报道附子与麻黄配伍能增强附子的毒性而发生中毒;附子与白酒配伍也能增加附子的毒性而发生中毒。
(四)违反用药禁忌用药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食忌。
临床中违反用药禁忌而引起药源性疾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如半夏与附子同用引起皮疹、瘙痒;甘草与大戟同用引起腹胀、肠鸣等毒副反应;孕妇用麝香引起流产等。
(五)药证不符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指中医治病要根据证侯的性质确定治法,再根据治法确定用药,且要做到因人、因地、因时治宜,对症下药,随症加减。
如药证不符,不仅难以奏效,还会产生不良作用。
如1996年3月,日本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了日本厚生省的调查报告“汉方药小柴胡汤的副作用导致十人死亡”的事件。
事实上,这一事件是由于忽视辨证论治导致的严重后果。
中药不良反应成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成因分析与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2b8273e19e8b8f67d1cb911.png)
中药不良反应成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结合病例报道对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针对各种原因提出相应预防措施,减少中药不良反应。
通过合理辨证用药,加强药物质量管理能有效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
标签:中药;不良反应;原因;措施中药是古人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部分中药的安全性已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中药新剂型的开发以及走出国门,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在增加。
如近年来关于马兜铃酸中药所致肾脏毒性作用的报道相继出现在国外医学杂志上,出现了“中草药性肾病“的说法[1]。
以鱼腥草注射液为代表的药品在临床上发生了较多的严重不良反应,又引发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争议[2]。
不良反应是指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服用药物所出现不期望的有害反应[3]。
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繁杂多样,在此笔者试将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应对措施综合整理。
1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常见因素1.1药物方面1.1.1药材品种混乱全国通用品种与地区性习用品的混淆、人为的掺伪作假、中药材“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普遍存在,不同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及作用不同,可能影响到中药饮片应用的安全性[4]。
1.1.2炮制(制剂)质量欠佳1.1.2.1 中药材采收、加工与中药的质量息息相关,中药的纯净程度影响着饮片质量,曾有报道因药用石膏不纯,含砷超量,而引起中毒死亡病例[5]。
1.1.2.2炮制不规范。
如乌头用酒浸泡则乌头碱含量高,毒性强,内服易造成中毒。
1.1.2.3中成药制备方法不当或原药材质量低劣,中药注射剂质量欠佳等。
1.2 使用方面1.2.1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是最常见的引起中药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有患者因超大剂量服用关木通导致肾功能损伤[6]。
1.2.2辨证失误或没有辨证中医用药需“辨证施治”,用药不对证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有时反而引起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分析
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笔者综合归纳分析发生中药不良反应原因的各个环节并提出对策,得出结论中药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认识到位,临床使用方法得当,中药不良反应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标签:中药不良反应;对策;原因;分析
中药在我国可以说是使用最为广泛,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
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同时具有简、便、廉、验的优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人普遍认为,中药的副作用少,甚至无副作用,认为随便使用也不会出现问题。
近年来,因中药使用不当而出现不良反应,甚至中毒的例子,屡见不鲜。
1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1.1中药的来源
1.1.1农药残留
现在大部分中药来源于广大种植中药材的农户,但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一些农户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大量广泛使用农药:如麦冬产区大量使用多效唑引起农药残留,麦冬本是滋阴补药,但现在使用后会出现鼻腔干燥等副作用。
1.1.2加工炮制不当
中药炮制学源远流长,是一门独特的制药技术。
中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合用也”。
通过炮制,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但现在仍有炮制不当甚或不予炮制的现象:草乌未经炮制,生用是大毒,经用豆腐炮制后,毒性显著降低,又保持其固有的疗效;柏子仁未予去油制霜,则产生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特别是有毒中药,如果炮制不规范,更是使中药的运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1.1.3保存不当
中药如果保存方法不当,会出现药物霉烂、走油、风化等药物变质现象,这些均可引起药物在使用中的不良反应。
1.1.4假药、劣药、伪药大行其道
目前中药材市场还存在大量的假药、劣药、伪药,如用亚香棒虫草、凉山虫草、新疆虫草,或用石膏或淀粉压制的伪制品代替冬虫夏草,甚至有不法商人为了片面追求利益,用泥掺和金属粉涂抹在虫草的子座和虫体上,或在虫体内插入
金属以增加重量。
这些情况令人瞠目结舌,但普通老百姓缺乏鉴别的专业知识,导致这些中药流入市场,引起不良反应。
1.2 使用过程中
1.2.1用药错误
在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用药错误主要有:药物品种误用,如木通[1],从来源上有关木通和川木通,在临床使用中,极易引起混淆,而关木通对肾脏的毒性相当大;同种药物的炮制品误用,如麻黄发汗作用强,但它的另种炮制品麻绒的发汗作用就大为降低,适合老人、小孩使用;药物部位误用,仍以麻黄为例: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现在已经发现麻黄有升压,麻黄根有降压作用并得到广泛使用,它们的作用刚好相反,如果误用就可以引起不良反应。
1.2.2药物配伍不当
1.2.2.1中药的处方用药是有一定的配方原则的,当组成中药复方时,就应该按照中医的处方原则组合处方,否则,就可因配伍不当而出现不良反应。
据报道[2]有人将山豆根与大黄配伍致中毒,出现头昏眼花,足软无力,手指颤抖,昏睡等毒副反应。
1.2.2.2中西药配伍不当。
如扁蓄,泽泻(含钾量高)与安体舒通片合用[3],产生高血钾症。
含钙成分的中药与强心苷类西药同时服用,会产生毒副作用。
理由是钙离子会增加强心苷的毒性,可出现恶心呕吐甚或心律失常。
这方面不合理使用较普遍,也比较复杂,再此就不一一赘述。
1.3用量不当
有报道[4]1例儿童病者,在2 d内服用苍耳子60 g而致死亡。
成人服用苍耳子,超过100 g,也可出现头昏,嗜睡,昏迷,全身强直性痉挛,黄疸,肝、肾功能损害等中毒症状。
还有部分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中药,也可引起蓄积中毒。
特别是有毒中药如砒霜、生马钱子、生川乌、草乌、生附子、生半夏、等,在剂量上更要小心谨慎。
1.4 滥用补药
俗话说:“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
就以人参为例:有文献报道[5]34例人参的不良反应中,16例表现为欣快,烦躁不安,甚至意识混乱;2例头昏。
即使能调和诸药并能解毒而称谓“国老”的甘草,也可致低血钾并诱发肝昏迷。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补益的药物也要恰当地使用,按需要服食,不宜滥服,否则也会出现不良反应。
2对策
2.1加强中药种植加工管理
这方面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假、劣中药的出现。
2.1.1加强GAP的实施力度
严格筛选异地引种品种,控制中药种植中农药的使用量。
2.1.2加强中药饮片厂的GMP管理力度
督促饮片的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量检查合格后出厂流通。
2.1.3 加强流通管理
坚决查处市场流通的假、伪、劣中药。
2.2加强使用监管
①中药师在中药配方时,要对处方进行复审,有疑义时要及时向医生提出;要按医嘱的用药途径、用法、用量、时间指导患者用药。
②给患者发药时,特别是对第1次用药者,一定要询问过敏史。
③宣传中药知识,如正确煎煮中药方法、服用方法及某些特殊药物的副作用的表现等内容。
对住院患者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6]。
④做好卫生宣教,教育患者遵循医嘱用药,切勿擅自行事。
对于采用中西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要特别交代清楚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⑤对于慢性患者的服药,要注意观察病情、用药反应,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应急处理[7]。
2.3增加普通群众的用药知识
通过健康教育形式加强中药基本知识的普及,让老百姓能正确了解认识中药,不盲目相信广告,不乱使用。
总之,中药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的,只要认识到位,临床使用方法得当,中药不良反应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参考文献]
[1]马红梅,张伯礼,范英昌,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和关木通的短期肾毒性实验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3):156.
[2]黄光,唐煜,王俊芳,等.山豆根中毒致苍白球损害和全身扭转肌张力障碍2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5(7):23.
[3]郭滇生.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J].江苏冶金,1993,3(4):39.
[4]李宗铎.中药毒性研究与临床[J].河南中医,1994,14(6):380.
[5]顾维明.注意中药不良反应[J].时珍国药研究,1995,6(1):46.
[6]王红丽,孙志海,冯彦.对中药饮片用药安全的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5):125-126.
[7]陳旗.论中药应用不良反应[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836-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