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壳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蚵壳厝
(由网络公开资料整理)
蚵壳厝,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在泉州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泉州沿海的蚵壳厝
在福建、广东、台湾、澳门等沿海地区的一些自然渔村,分布着一种颇具沿海特色的贝饰民居,福建把这类民居称为“蚵壳厝”。随着社会的发展,沿海地区这类民居能见到的地方已越来越少。
泉州的蚵壳厝主要分布于泉港区的南埔、后龙、蜂尾、惠安的崇武、泉州丰泽区的东海、晋江市的深沪、英林、南安的石井等沿海渔村。蚵壳厝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它是临海居民在建筑房屋时,把渔村自然资源加以利用的一种具体体现,其主要材料就是大牡蛎壳。据有关专家鉴定,主要有两种牡蛎壳,即褶牡蛎和僧帽牡蛎壳等。泉州的蚵壳厝,目前在丰泽区的东海 埔村、法石村一带较集中保留有部分外,其他地方已很难看到了。这类居屋已面临绝迹的境地。
在泉州东海埔村、法石村一带,我们所看到的蚵壳厝,既有明清时期,亦有建国以来建造的。在这些蚵壳厝中,根据贝壳装饰部位的变化,可分为4种形式:一是石基以上整堵墙均嵌满牡蛎壳。此种形式其年代最早,目前所看到最早
的年代是明代,清代较为普遍。
二是在屋檐下、地基以上、墙体的中间部位。此种装饰形式从清至现代均有。
三是在墙外窗户的两侧,与红砖和条石相映成趣,具有很强的美感。此种形式一般属现代民居建筑。
四是只装饰在屋檐下墙体顶端上。此种形式为现代较大型民居建筑。
从贝饰建筑装饰的主要部位来看,明清时期,利用牡蛎壳做墙饰的面积比较大,一般外侧整墙嵌饰,实用性比较强,到了现代,牡蛎壳一般只装饰在墙体上部到屋檐下的三角形地带及窗户的两侧,装饰性比较强。
蚵壳厝的主要特征
不同地区的贝饰民居有许多共同特征,首先是隔音效果好,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潮湿气候环境,其次是蚵壳厝的墙体十分坚固,据说它可以抵挡枪炮的攻击。澳门就有采用泥土、稻草、石灰及牡蛎壳等混合材料建成的堡垒。沿海民间流传有“千年砖,万年蚵”的俗语。
关于蚵壳厝的起源
蚵壳厝民居的最早起源时代,目前我们无法考证,据了解,在广东南海大沥已发现南宋时期的蚝墙。而在泉州地区我们尚未找到明代以前保留下来的蚵壳厝,因此泉州明代以前到底有无蚵壳厝还有待于考证。从泉州蚵壳厝的发展来看,早期实用性比较明显,是对渔村自然资源的再利用,到了晚期除了实用性外,更具有装饰效果,形成闽南渔村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遗址理事会原协调员亨利博士,2002年10月,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江口片法石村考察时,说到在北欧的一些国家,如瑞典也有这种类似的房子,很值得保护。蚵壳厝砌筑装饰部位特点
“蚵壳厝”蚵壳的装饰部位一般有以下四种:
1、地基以上,四周砌红砖框,整堵墙均嵌以白色蚵壳。这种“蚵壳厝”墙体如片片鱼鳞的蚵壳,构筑错落有致、简朴大方,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
2、“出砖入石”式。在地基以上,砌成“《《《”形条石或乱石至窗底下,墙角用方石砌柱,然后配以红砖方框,再饰以蚵壳至“鸟踏”下,这种形式具有实用性外,还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3、“鸟踏”以上,屋檐以下的三角区,嵌饰蚵壳,有的还用红砖砌圆窗,这种属于现代建筑;
4、用“条石”砌墙体至窗底下,再用红砖砌成窗,然后以蚵壳装饰“蚵壳厝”,
在“鸟踏”下红白相间,鲜艳夺目。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和工艺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现代感。
蚵壳厝的材料
泉州先民承传“古闽越族”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的遗风,把蚵壳充分利用作为建筑材料。蚵壳厝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它是临海居民在建筑房屋时,把渔村自然资源加以利用的一种具体体现,其主要材料就是大牡蛎壳。据有关专家鉴定,主要有两种牡蛎壳,即褶牡蛎和僧帽牡蛎壳等。
泉州蚵壳厝的主要分布地域
泉州的蚵壳厝主要分布于泉港区的南埔、后龙、蜂尾、惠安的崇武、泉州丰泽区的东海(参见本栏目《蟳埔蚵壳厝》)、晋江市的深沪、英林、南安的石井等沿海渔村。泉州的蚵壳厝,目前在丰泽区的东海南埔村、法石村一带较集中保留有部分外,其他地方已很难看到了。这类居屋已面临绝迹的境地。
其他地方也有蚵壳厝
在福建其他地方和广东、台湾、澳门等沿海地区的一些自然渔村,也有部分“蚵壳厝”。2002年10月1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宫员亨利博士来泉州沿海考察海丝景点时,曾指出在西欧挪威、荷兰等海边,也曾见过类似的“蚵壳厝”。蚵壳厝与蚝壳屋
蚵壳厝又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泉州的蚵壳厝与广东、澳门地区的比较,主要有三个不同特点:
一是称谓不同。广东、澳门把这类民居,称为“蚝壳屋”。
广东的蚝壳屋
二是建筑方法不同。广东的蚝壳屋,是挑选大牡蛎壳两两并排成列,与三合土混合夯筑而成,然后再用泥沙封住,使墙的厚度达近80厘米。而泉州蚵壳厝的主要建筑方法,则是取硕大坚硬的牡蛎壳与三合土混合贴附于墙体外侧,作为外墙的一种建筑材料又可以起装饰作用。
三是功用有所不同。广东的蚝壳屋主要是将牡蛎壳作为墙体的建筑材料,较注重其实用性。而泉州的蚵壳厝牡蛎壳往往是与红砖、石材配合施用,除了具实用性外,还有很强的外装饰效果。
广东的蚝壳屋
蚵壳厝除其具有闽南的建筑风格外,还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工艺学的知识。
据说在建造蚵壳厝时,要根据房屋的座向,视祖厝还是民居而定,祖厝造得富丽堂皇,而民居则较一般。师傅们在建造时要先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根据外墙的大小,处在哪一位臵,用什么形式进行一番设计,然后对蚵壳进行筛选,分出上盖、下臼,大与小,再清洗干净。砌墙体,一般用本地自烧的蚵壳灰和黄土、沙和泥,近代用水泥,蚵壳只作墙的外侧防水和装饰用。内侧则用碎砖石砌平,墙的厚度1.2尺,俗称“尺二壁”。然后用稻草切成二寸长和泥浆整体抹平。待干后再用白壳灰粉刷一层。砌蚵壳,精明老练的师傅砌得错落有致,片片似鱼鳞。砌蚵壳时,凹的一面向下,第一个叠好,另一个在前一个的一半,如此这样,一个叠一个,同时要和内壁一起砌,内外交叉,避免蚵壳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