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中的数学教学创新案例研究

小学教育中的数学教学创新案例研究

小学教育中的数学教学创新案例研究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因此,本文将探讨一些在小学教育中的数学教学创新案例,旨在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将游戏元素融入到教学中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和积极性。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竞赛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竞赛,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获取积分,最后获得胜利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

这样的游戏化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数学的热爱。

二、探究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来学习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数学探究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进行数学测量活动,让学生通过测量校园中的建筑物、植物等来学习数学中的长度、面积等概念。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数学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数学软件或在线教育平台来进行数学教学。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数学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来进行数学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四、项目化学习法项目化学习法是一种将学生的学习任务组织成一个个项目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项目中,让学生通过项目来学习数学。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购物项目,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的过程来学习数学中的加减乘除等运算。

通过这样的项目化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教案:如何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中注入创新元素?

创新教育教案:如何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中注入创新元素?

创新教育教案:如何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中注入创新元素?本篇文章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中注入创新元素:一、数字故事数字故事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数字赋予全新的意义和感受,让孩子们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以下是几个数字故事的案例:案例一:1+1=22小学生已经很熟悉1+1=2这个公式,但是如果告诉他们1+1可以等于22,会得到怎样的反应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用以下的数字故事引导孩子们:小明家里有两只宠物狗,一只名字叫做"1",另外一只名字叫做"1",那么小明家里有几只宠物狗?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比如说:“小明家里有两只宠物狗,所以有两个数字”、“小明家里的狗都是1,所以是11”,等等。

这个案例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把学习到的数字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结合起来,引发他们对数字的思考和探索。

案例二:数字之魔法数字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想象力得以释放,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

以下是一个数字魔法的案例:教师给每个孩子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任意一个数字。

然后让所有孩子把卡片放在桌面上,让其中的一个孩子开始说出任意一个数字,再让其他孩子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他们的数字。

如果有孩子说错了数字,就要把卡片收走,并重新排列剩余的数字卡片。

这个玩法不仅能锻炼孩子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还能让他们开心地学习数学。

二、使用各种媒体资源使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体资源,可以让孩子们对数学课程更加感性化,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以下是使用媒体资源的案例:案例一:数字游戏教师可以使用数字游戏,比如数字拼图、数学迷宫、数字组合等来增强课堂趣味性。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字迷宫,让孩子们根据不同数字的大小、奇偶性质等来寻找出口。

案例二:音乐与数学的结合数学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课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一等奖4篇

小学数学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一等奖4篇

第3篇小学数学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一等奖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并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培养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二)口答, 只列式不计算。

1.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2、甲数是50, 乙数是40, 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的是乙数的百分之几?3、甲数是48, 乙数是64, 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的是甲数的百分之几?(三)应用题盒子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 结成冰后, 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

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四)引入新课如果把、问题改为: 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了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百分数应用题。

二、新授教学(一)教学例题例、盒子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 结成冰后, 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

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了百分之几?1.读题, 理解题意。

2.比较: 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异同?3、讨论: “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了百分之几?”什么意思?(画图理解)教师板书: 多出来的部分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4.列式计算(50—45)÷45 =5÷45 ≈0.111 =11.1%5.思考: 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50÷45—1 ≈111.1—1 =11.1%提问: 为什么要减去1?(二)反馈1.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水比冰体积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思考: 这道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公顷, 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少百分之几?三、巩固练习(一)分析下面每个题的含义, 然后列出文字表达式。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案例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案例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案例1. 引言数学是一门理科学科,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并加以实践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方法,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讨论。

2. 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以游戏为媒介的教学方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

例如,在学习简单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款数学益智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计算并获得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实践案例:在一堂小学二年级数学课上,教师采用了游戏化教学法来教授有关平均数的概念。

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些具有不同数值的卡片,要求学生将这些数字进行分组,并计算每组的平均数。

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赛,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计算出平均数,并给予奖励。

通过这种游戏化教学,学生们在竞争和娱乐中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并且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

3. 手工制作教学法手工制作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手工制作来学习数学概念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和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纸片剪切出各种形状,然后组合成更复杂的图案,帮助学生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实践案例:教师在一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上采用了手工制作教学法来教授有关分数概念的内容。

教师提供了一些彩色纸条和剪刀,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分数,将纸条剪成相应的长度,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图案。

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 反转课堂教学法反转课堂教学法是一种将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内容进行颠倒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提供学习材料(如讲解视频、练习题等),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实践案例:在一堂小学四年级数学课上,教师采用了反转课堂教学法来教授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教师提供了一段讲解视频和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并完成练习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案例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案例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案例分析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创新案例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案例,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和教学效果。

一、案例背景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

她设计了一个名为“数学大作战”的数学游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案例的实施1. 游戏规则设计教师精心设计了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国家,通过进行不同关卡的数学挑战,争夺最高分数来代表国家取得胜利。

每个关卡都涵盖了二年级数学教学内容,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主动学习,形成合作、分享和竞争的氛围。

2. 游戏道具的运用教师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游戏道具,如彩色计数器、小石子、计算卡片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道具进行计算。

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3. 倡导团队合作游戏规则强调团队合作,每个小组的成绩是由组员共同决定的,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效果评估通过对该创新案例的实施,教师进行了效果评估,结果显示:1. 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在游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他们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主动参与游戏,积极思考问题,并通过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难题。

学生们的学习投入度明显提高。

2. 学生学习成绩提升通过游戏教学法的运用,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明显提升。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游戏形式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游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游戏的挑战,学生需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推理,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方法与案例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方法与案例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方法与案例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方式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教师们开始尝试各种创新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研究。

一、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游戏元素和游戏思维,激发学生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利用卡片游戏,让学生通过抽取卡片上的数字进行计算,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案例一: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授乘法口诀时采用了游戏化教学方法。

她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给予一个乘法表格,并设定一个时间限制。

学生们要通过口头快速答题,并用手拍桌子来回答问题。

这样不仅让学生们通过游戏获得了乘法口诀的训练,还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探究学习法探究学习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和发现,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来掌握知识与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实验,从而深入理解数学的概念和规律。

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时采用了探究学习法。

他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些具有特殊形状的木块,并提出了以下问题:“如何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如何判断两条线是否垂直?”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进行实践观察,最终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平行线和垂直线的特征与判断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相关概念。

三、技术融合教学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数学教学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场景。

通过运用电子白板、教育软件和在线资源等工具,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开展互动性强、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

创新的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创新的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创新的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案例数学是一个需要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学科,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呈现出单调枯燥的状态,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因此,如何设计创新的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成为了每位数学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引入:数学实际应用的情境营造在数学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入数学的学习内容。

以“购物结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小商店的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或商店售货员的角色。

学生可以提前准备所需的物品和金额,并在课堂上进行购买和结账的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二、游戏化学习:数学游戏的开展数学游戏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将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游戏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加法学习中,可以设计一个“数字接龙”的游戏,学生们依次报出加法算式,每个学生需要根据前一个算式的结果来进行下一个算式的计算,直到游戏结束。

通过游戏的竞争性和互动性,学生们能够快速记忆和掌握加法的规则,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项目化学习: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项目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的几何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一个简单的盒子,要求学生测量盒子的各边长、面积和体积,并利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计算盒子的相关参数。

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学生不仅巩固了几何学习的知识点,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学学习的辅助工具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互联网资源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的数据统计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让学生收集和整理一组数据,并利用软件的图表功能展示数据的分布和规律。

创新性数学教育案例分析(2篇)

创新性数学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None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探索未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以None创新性数学教育为背景,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例概述某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教师运用None创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以“神奇的数字世界”为主题,引入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一个房间里有3个苹果、4个橘子、5个香蕉,请问房间内有多少个水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2.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3. 分享交流,总结规律各小组在讨论后,将本组的解决方案分享给其他小组。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规律。

4. 实践应用,拓展延伸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房间内还有x个桃子,那么房间内共有多少个水果?要求学生运用之前总结出的规律,独立解决新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

5. 反思总结,提升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案例评价1. 创新教育理念得到有效落实None创新教育理念在本次案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教师角色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小学数学教研创新案例

小学数学教研创新案例

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本案例以某小学数学教研组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研策略,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提出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本教研组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2. 如何创新教研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3.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三、研究方法本案例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研究:1. 观察分析:对某小学数学教研组的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 确定策略:结合观察分析结果,确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3. 实施策略:将确定的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并记录实施过程。

4. 反思总结:对实施策略的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四、创新策略1. 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将一块蛋糕平均分成若干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测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教授“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 以实践为基础,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1)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教师应注重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案例分享

教学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案例分享

教学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案例分享近年来,教育领域对于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篇文章将介绍几个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案例,分享教师们在课堂中的成功经验与实践。

案例一: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游戏化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数字大战”的游戏,让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

每个小组轮流回答加减法题目,答对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

通过实际操作和竞争的过程,学生们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并愉快地学习了解数学运算。

案例二:触类旁通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触类旁通法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已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物体、图形和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触类旁通。

例如,在教授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时,教师可以使用教具或绘制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几何图形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以及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案例三:探究式学习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并引导他们通过探究和实践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授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张不规则图形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形特点和数学知识进行测量、计算和推理,从而深入理解面积和周长的关系。

通过以上几个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案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们在教学中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教学创新的重要性,也启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而要实现教学创新,教师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技巧,并能不断自我反思和提高。

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应该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鼓励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从人际环境与创新、课堂教学与创新、数学活动与创新、教学模式与创新、创新教育与成果五个方面,对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作了初步研究。

每个案例描写的都是“创新教育”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然后运用创造学、思维科学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 人际环境 课堂教学 数学活动“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本文拟运用创造学、思维科学与数学教育的理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其中甲、乙、丙为学生代表)作为分析,探索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以就教于同仁。

人际环境与创新[例一] 甲生被以为是“中等生”学生。

一天下午某老师把甲叫到办公室辅导。

后来这位老师有事出去了,甲做完题在等。

甲四面看看,发现了我,就飞快地走大我身旁,说:“王老师,昨天我做的填充题:分母是6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是1;今天做的填充题: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单真分数之和是2,是不是所有这样的同分母最简单真分数的和都是自然数?”接着她取出一张草稿纸,上面写着:31+32=1+32=1,41 +43=1+43=1, 51+52+53+54=1+2+3+54=2,…… 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0987654321+++++++++=1155=5,…… 对甲的发现,我由衷赞赏。

我鼓励她说:你真肯动脑筋,从一个个具体例子中发现其中具有的规律,“创造”了知识,不过你发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还需进一步作出证明,现在只可以说是我们的“猜想”,而“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先兆,很有价值!今后你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可以进一步探索,作出证明。

在我的指导下,甲公开发表了我校学生撰写的第一篇数学小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六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就要创造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去认知,变被动为主动,就好比是数学发展史还没有写到今天,许多性质和结论是学生探究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说,知识不只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一:课题:轨迹的探求教学过程(节选其中一个部分):教师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顺利地讲完了这节课的内容后,讲了下面这个问题:题目:已知m是定圆o上的点,n是圆o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mn中点为p,当m在圆o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

我认为这个问题已讲清楚了,但学生的作业,却出现了共性问题,许多学生对如下题目仍不会做。

已知m是定圆o上的点,n是圆o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与om的交点为p,与mn的交点为q,当m在圆o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

学生甲:老师,这个题我不会做。

师:课堂上讲的那道题你理解了吗?学生乙:我们都会了,但这个题我们几个人得出的结论都不同,我算的是双曲线,他算的是椭圆,到底谁的对呢,应当怎么样考虑呀?师:你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呢?什么原因产生的?学生丙:我解得的是n点在圆上;她俩解得的n点一个在圆外,一个在圆内。

师:这就说明,这个题要对n点位置进行讨论呀。

学生乙:那还有没有别的情况呢,怎么样才能解全面呀?学生丁:那么上课的题目中,当n点在不同位置时,又会怎么样呢?师:需要进行讨论分析。

创意数学教学小学生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案例

创意数学教学小学生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案例

创意数学教学小学生数学课堂创新教学案例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实际应用。

然而,通过创意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通过一些创新的数学教学案例,来探讨如何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中实施创意数学教学。

案例一:数学游戏——魔方求和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魔方求和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首先,教师准备一些标有数字的小魔方,并将它们打乱。

然后,每个学生从桌上随机取出一个小魔方,并读出上面的数字。

学生们需要将自己的数字与其他同学的数字相加,并尝试找到能够组成指定和的组合。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在趣味的氛围中巩固加法运算的基本理念。

案例二:数学绘画——幾何图形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绘画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图形。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尺子和直尺在纸上绘制不同的几何图形,例如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等。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他们讨论每个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通过这种视觉化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几何图形的定义和区别。

案例三:数学探究——乘法实践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和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超市,并从报纸或杂志上找到一些商品的图片和价格。

学生们需要计算每种商品的总价并记录下来。

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购买多种商品时的最优解决方案,比如如何使用最少的钱购买到最多的商品。

通过这种实践性的探究,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乘法的应用和意义。

案例四:数学应用——货币兑换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货币兑换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减法和乘法的运用。

教师可以模拟一个货币兑换的场景,例如学生们要去海外旅行,需要将人民币兑换成目标国家的货币。

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一些国内外的货币图片,并让学生们计算和比较不同兑换比例下的货币数量。

通过这种实际应用的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减法和乘法在货币兑换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法与案例分享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法与案例分享

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法与案例分享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创新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创新的教学法,并分享相应的案例,帮助教师探索更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

一、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游戏元素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动力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可以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进行加减数字的比赛。

通过竞争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他们对数学运算的理解。

案例分享: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数字迷宫”的游戏。

学生需要通过解决一系列数学题目来找到出口。

每个关卡都有不同的加减法题目,学生需要正确回答问题才能解开门锁。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加减法运算,还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发现和探索来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从而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案例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名为“测量天地”的活动。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测量校园中不同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

然后,学生可以将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哪种物体的长度与宽度之比最接近1:1。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测量的方法和技巧,还能锻炼数据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通过创造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案例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名为“购物计划”的活动。

学生分角色扮演购物者和售货员,在虚拟的商店中进行购物和找零。

学生可以使用现金或电子支付进行交易,并计算购物的总价和找零的金额。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货币计算和找零的方法,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电脑、投影仪等,将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融入到数学教学中。

教育案例分析小学数学(3篇)

教育案例分析小学数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与挑战。

二、案例描述案例背景:某小学五年级一班,共有40名学生。

该班数学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成绩参差不齐。

案例经过:1.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开始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数学概念。

其次,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如测量、统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2. 关注个体差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通过个别辅导、分层教学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数学成绩。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引导他们进行拓展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 家校合作教师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同时,教师还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数学活动,如数学竞赛、数学展览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4. 案例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成绩也有所提升。

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问题。

部分学生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三、案例分析1. 创新教学方法案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实践活动等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关注个体差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这种做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新课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精选五篇)

新课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精选五篇)

新课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精选五篇)第一篇:新课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一、填空题1、教学模式指的是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智力有两个水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水平(第一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P103、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

P244、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P38二、辨析题1、提供给小组合作研讨的问题,其难易程度为每一个同学都能独立解决。

P43错。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合作学习的内容也不能太难。

2、“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P3错。

对于情感与态度目标,应该区分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上不一定都有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但是必然有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因为每一堂课上都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师生之间的每次互动,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态度教育的时机。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P29错。

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过程性目标使用的局限性。

P3客观地看,过程性目标也不是到处可行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有些基本知识的学习经过这一过程根本行不通。

例如:“δ代表圆周率”这一知识,只能采用配对联想记忆来学习,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过程性目标;另一方面,有些数学知识、技能经历这一过程则没有必要。

例如:“勾股定理是中国最先提出的”这一知识,尽管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可以获得,但是如果教师手头有详尽的文献,课堂上直接讲解即可,没有必要再让学生课外花时间去查阅。

实际应用 小学数学课的创新教学案例

实际应用 小学数学课的创新教学案例

实际应用小学数学课的创新教学案例实际应用小学数学课的创新教学案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能力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教育者和教师们开始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供真实且有趣的学习体验。

在本文中,将分享一个以实际应用为基础的小学数学课的创新教学案例。

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是“购物记账”。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会创建一个模拟购物场景,要求学生扮演顾客和销售员的角色,通过购物记账的方式练习四则运算和货币计算。

首先,教师会将教室的一角布置成一个小小的超市。

在墙上挂上各种商品的图片和对应的价格标签,摆放一些道具和玩具。

然后,教师会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些纸币和硬币,让他们扮演顾客的角色,利用自己手上的“钱”进行购物。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商品,并将商品的名称、数量和对应的价格记录在一张购物清单上。

这样一来,学生就需要将实际的商品和数学运算相结合,计算出自己购物的总金额。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利用四则运算来计算多个商品的总价,并找给销售员正确的金额。

这个活动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场景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算的意义,还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去解决。

同时,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学生们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学习。

除了购物记账,还有其他许多实际应用的数学教学案例可以在小学数学课中使用。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测量和绘制平面图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形状和尺寸。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模拟的时间管理和日程安排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时间和时长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总之,实际应用是小学数学课的创新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购物记账活动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目标,创造出更多有趣且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案例。

创新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享

创新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享

创新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享在现代教育中,创新教学已经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特别是在数学教学领域,创新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们将分享一个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探讨该案例在如何创新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设置这个教学案例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

教学内容是对于分数的理解和计算。

在教学前,教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进行了评估,发现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并不理想。

因此,教师通过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分数概念,培养他们对分数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设计和实施1. 教学引入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设计了一个趣味性强的引入环节。

他带来了一道有关于分数的谜题,并要求学生猜测答案。

学生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从而激发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工具向学生详细讲解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此外,教师还通过解释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增加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实际感知。

3. 教学实践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

学生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有分数运算的场景,例如购物结账、配方制作等。

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分数并解释计算过程。

这种实践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分数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组织了一个反思环节,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次教学中收获的知识和体会。

学生纷纷表示,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他们对分数的理解更加深入,计算分数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关于分数的问题,教师给予了解答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三、教学效果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和听取他们的自我总结,来评价本次教学的效果。

创新的数学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

创新的数学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

创新的数学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扰和厌倦。

因此,如何创新地教授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创新的数学教学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游戏化教学法1.1 什么是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将游戏元素应用到教学中的方法。

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游戏任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1.2 案例分析:数学卡片游戏在某个小学的数学课上,老师运用游戏化教学法来教授分数的概念。

她将一些卡片上面分别写上了分母和分子,然后将卡片打乱放在桌上。

学生们被分为两组,每组的任务是尽快找到相匹配的卡片,并计算出分数的结果。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不仅巩固了对分数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在计算分数时的速度和准确性。

2. 问题解决法2.1 什么是问题解决法问题解决法是一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教授数学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案例分析:购物计划在一堂初中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个购物计划的问题:如果你有一定的预算,要买一些日常用品,如洗发水、牙刷、洗衣粉等,该如何选择价格合适的产品?学生们分组讨论,用数学知识计算不同产品的性价比,最终给出了自己的购物方案。

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培养了他们的消费意识和经济观念。

3. 探究式学习法3.1 什么是探究式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来学习的方法。

通过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

3.2 案例分析:平行线的性质在一堂高中数学课上,老师通过给学生展示平行线的几何性质,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总结相关规律。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通过绘制、观察和讨论,他们逐渐发现了平行线之间的角度关系、对应角的性质等。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7000字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7000字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7000字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1. 案例一:使用教具进行加减法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减法是基础而重要的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减法运算,老师可以利用教具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使用算盘、计数器等教具来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加减法的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并且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案例二:利用游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之一。

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数学迷宫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解决各种数学问题,通过解题来推进游戏进程。

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案例三:使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老师可以使用图表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柱状图或折线图,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据分析的过程,并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4. 案例四:利用实例进行几何形状教学几何形状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几何形状的特点和性质,老师可以利用实例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并让他们观察和描述这些物体的几何形状。

通过实例教学,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几何形状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5. 案例五:利用故事情境进行应用题教学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老师可以利用故事情境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故事,并提出相应的应用题让学生解答。

通过故事情境的引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背景和意义,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6. 案例六:利用分组合作进行数学竞赛数学竞赛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竞争意识的有效方式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案例与分析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从人际环境与创新、课堂教学与创新、数学活动与创新、教学模式与创新、创新教育与成果五个方面,对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作了初步研究。

每个案例描写的都是“创新教育”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然后运用创造学、思维科学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 人际环境 课堂教学 数学活动“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本文拟运用创造学、思维科学与数学教育的理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其中甲、乙、丙为学生代表)作为分析,探索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以就教于同仁。

人际环境与创新[例一] 甲生被以为是“中等生”学生。

一天下午某老师把甲叫到办公室辅导。

后来这位老师有事出去了,甲做完题在等。

甲四面看看,发现了我,就飞快地走大我身旁,说:“王老师,昨天我做的填充题:分母是6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是1;今天做的填充题: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单真分数之和是2,是不是所有这样的同分母最简单真分数的和都是自然数?”接着她取出一张草稿纸,上面写着:+=1+=1, +=1+=1,313232414343+++=1+2+3+=2,……5152535454+++++++++==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10987654321+++++++++=5, (11)55 对甲的发现,我由衷赞赏。

我鼓励她说:你真肯动脑筋,从一个个具体例子中发现其中具有的规律,“创造”了知识,不过你发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还需进一步作出证明,现在只可以说是我们的“猜想”,而“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先兆,很有价值!今后你学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可以进一步探索,作出证明。

在我的指导下,甲公开发表了我校学生撰写的第一篇数学小论文。

其他同学问讯后也展开了研究。

乙进一步作出了“同分母(不为2)的所有最简真分数之和,等于这些分数的个数除以2所得的商”猜想,在校内开拓了探索数学奥秘的风气。

[分析] “从人的天资和使命来看,每个人均有创造力,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出来。

”从数学考试的成绩来看,甲生属于“中下”水平,她的“天资”不见得十分聪明,但她对数学的好奇、好问,令我赞叹。

这种好奇、好问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创造力的潜能的流露。

国外最新的创造力研究,特别重视环境对创造力的作用,“把创造思维过程看作是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要素中人际关系是第一位的。

我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和我交谈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所以我虽然不教他们班的数学,甲也会与我真诚地交流。

另外,创新思维需要时间,甲当时有充裕的时间。

环境和时间,如果缺少其中的一个条件,那甲的创新思维火花也不会有了。

因而,努力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营造一种宽容、宽松、开放的环境,使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是我们进行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注意的。

课堂教学与创新[例二] 当学生编完9的乘法口诀以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相乘的变化会引起积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过了一会儿,甲生说:每句口诀中被乘都是9,后一句口诀中乘数比前一句多1,积就比前一句多1个9。

乙说:每句口诀中积的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都是9。

我肯定了甲、乙的发现,并鼓励学生继续找规律。

过了一会儿,丙说:9和几相乘的积,就是几十减几的得数。

我问:你是怎么发现的?丙说:1个9比10少1,2个9比20少2,3个9比30少3,……,几个9就比几十少几,所以……。

大家对丙的发现报以热烈的掌声。

[分析]在传统的教学中,编完乘法口诀之后,就是读与算。

本例却安排了一个观察与思考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到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激起学生探索学生探索规律的热情。

观察客体所得的各种事实和材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一切科学发明创造的出发点。

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至为重要。

本例中对如何观察作了指导:看被乘数、乘数和积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在不同变化中找他们共同的东西。

在这个“异中求同”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然后抽取出共同的东西加以综合,得出变化的规律。

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法加以综合,得出变化的规律。

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是数学课中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从本例中还可以看到,正如赞可夫说的,像乘法表这样的传统教学内容,即使教学大纲没有变,可是采用了新的教学法,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三] 在复习一般应用题时,我出示一道题;某修路队修一天公路,计划每天修60天,7天修完。

若需提前1天修完,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几米?甲解:60×7÷(7-1)-60=420÷6-60=70-60=10(米)乙解:60÷(7-1)=60÷6=10(米),她说:这条公路计划7天修完,若提前1天修完,只能用6天。

在6天里平均每天比计划多修的米数加起来等于计划1天修的米数加起来等于计划1天修的米数,所以只要把60除以6即可。

大家对乙另辟蹊径的最简解法十分赞赏,但是又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解。

这时,丙提出质疑,他说:用乙的算法,若需提前6天只能修完,60÷(7-6)=60米,60+60=120(米),即1天只能修120米,而公路全程有420米,是不可能提前6天修完的。

我表扬丙敢于质疑,并启发说:我们画个图,结合图形来研究好吗?于是师生共同作图如下:一天的工作量60⑴提前6天的工作量60×6⑵在⑴中,提前1天用6天修完,只要1天的工作量分成6份,平均分配到6天的工作时间中去,就是说若要提前1天修完,每天就要比原来多修“60÷6=10”米。

乙的解法实际上是60×7÷(7-1),这里把“×1”省略了是可以的。

在(2)中,提前6天用1天修完,那么就要把6天的工作量60×6=360(米)都加到1天的工作量中去,即60×6+60=420(米)。

最后,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这一段学习过程,有这样几点看法:(1)两种解法都是正确的,甲是一般解法,乙的解法更为简便。

(2)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有说不清楚,或者有怀疑的地方要敢于提问,提得出问题是进步的开始。

(3)根据题意作出草图,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分析] 本例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一种思维方式。

创新是对旧的突破。

没有发散思维,墨守成规,就谈不上创新。

通过发散思维获得多种解法之后,还要运用聚合思维,通过比较,选取最优解。

在本例中,学生赞赏了乙的最简解法,丙未真正理解,持怀疑态度,言语中有反唇相讥之味。

我若以此加以否定或让他当众出丑,那对丙的学习激情和批判冲动将是一种残酷打击。

实质上乙的解法只是“提前1天”的特例,而丙要寻求的却是“提前n天”的通解,这也是丙的思维中创新的火花。

我在鼓励的同时启发他们用线段图辅助思考,列出算式,这样丙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解题思路,获得认知与情感上的满足。

在创新教育中,老师的宽容态度很重要,没有宽容心,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没有自信心也就会失去创造的内驱力,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

数学活动与创新[例四] 在一次数学活动中,学生探索出“两因数十位上数相同,个位上数之和为10”,即俗称‘首同末合十“的速算法:用两因数个位上数的乘积作积的末两位,用十位上的乘数以比它大1的数,作积的前两位(如24×26=624,33×37=1221,48×42=2016)。

接着,我鼓励学生根据已知的数学事实,猜想一下:类似的三位数乘三位数有没有速算法?学生猜想后,用计算器验算。

甲提出了活动教材中没有的内容:三位数乘三位数,若两因数百位上数相同,其余数位上数之和为100时,有类似的速算法;乙猜想:若两因数千位、百位上数相同,其余数位上数之和为100,也有类似的速算法;丙提出:能否倒过来考虑,两位数乘两位数,若十位上数之和为10,个位上数相同,有没有速算法?三位数乘三位数……?这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验证。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分析] 数学创新活动可以开拓创新教育的渠道,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经历和体验完整的创新过程,产生和扩大创新成果。

基于以上考虑,中央教材所曹裕添研究员和我主编了一套12册的《小学数学活动》教材(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例即是该教材中的一次创新思维训练,在活动中,我启发学生说出:最初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法是由归纳思维得出的,类比推理到三位数乘三位数,在验证时又用了归纳思维。

我再指出:由不完全归纳法与类比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需要证明或找反例推翻。

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例五]我利用《小学数学教师》上介绍的教案:章从群的《222倍之谜》(见1993年第1期,第74页~76页),开展数学活动。

经过一番探索,学生找到一般规律:如用a、b、c表示不同的数字(不包括0),有abc+acb+……+cab=222(a+b+c)。

出乎意料之外,甲提出:两位数、四位数等情况会怎样?学生很快找到两位数的规律:ab+ba=11(a+b)。

师生又共同总结出四位数的规律:abcd+abdc+……+dcba=6666(a+b+c+d)。

可五位数、六位数等情况呢?这时,乙猜想:多位数时,它的规律必是某一个常数与其数字之和的乘积。

丙猜想:这个常数分别与11、111、1111、11111、……有关。

我建议可用电脑探索验证。

次日,有学生说:在因特网上,一位中学老师为他解决了编程问题,电脑证实了乙、丙的猜想;另有学生在家长帮助下,用排列组合的知识也作出了证明。

[分析] 《“222“倍之谜》其实是一个开放题具有足够的灵活性,被认为的最富有创造教育价值的一种教学问题的体型,它的出现是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的结果。

又由于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了计算器,使学生“有了(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眼睛)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能尽量发挥出来。

”这在本例中得到充分体现。

甲的思维主要涉及潜意识过程,与“灵感”有关,若不加捕捉则稍纵即逝,当代的创造力研究者“都把杰出的创造性成就归因于情感,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他们认为“只有在这种意识状态中才会产生重大的发明,发现和创造性的工作。

”正是甲的提问才推动了探索活动的深入,引发了乙、丙的猜想。

乙、丙的猜想是在归纳与类比的基础上提出的,其间伴随着联想、顿悟。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把教会学生猜想作为培养独创能力的得力手段。

他指出:教猜想比教证明更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